《年轻的好小伙子布朗》中“粉红色丝带”的意向多义性分析

合集下载

《年轻的好小伙子布朗》中“粉红色丝带”的意向多义性分析

《年轻的好小伙子布朗》中“粉红色丝带”的意向多义性分析

《年轻的好小伙子布朗》中“粉红色丝带”的意向多义性分析G65 A 2095-3089(20__)02-0079-02一、引言纳撒尼尔·霍桑是19 世纪前半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他的许多作品都探索人性和道德。

他还擅长在小说中运用各种各样的意向用来辅助表达主题。

短篇小说《年轻的好小伙子布朗》发表于1835 年,许多文学评论家都认为这篇作品是“霍桑最复杂的小说,它揭示了一个令人懊恼的事实,就是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别人心中真正的想法。

”还有许多人认为这篇作品是“霍桑对发生在1692 年萨勒姆女巫事件的最好诠释。

”《年轻的好小伙子布朗》讲述的是一位年轻的清教徒古德曼·布朗的一趟深夜旅途。

布朗不顾新婚妻子费思的再三劝阻,在黄昏时分作别妻子,在一位身份不明的老人的引诱下,步入森林参加恶魔的聚会。

并见到了平日里看起来德高望重的长者和自己心爱的妻子。

在故事的结尾,霍桑并未给出读者明确答案:布朗所见所闻是梦还是事实,但布朗在参加完聚会后对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心灰意冷且充满怀疑,直至死去。

作为一名清教徒,布朗想不通为什么既然上帝创造了这个世界还要将原罪带给每个人。

布朗是一元论的信徒,他只能接受一个:上帝或者撒旦;善或者恶;信仰或者原罪。

他的世界是个纯粹的世界,他接受不了任何不纯洁的事物,在文中唯一一位有意识地保持自身纯洁远离恶魔的“好小伙子”。

二、“粉红色丝带”的多义性“粉红色丝带”是戴在布朗的妻子费思头上的饰品,在文中反复出现了五次。

这五次的出现不是巧合,“粉红色丝带”的每一次出现都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它不只是布朗妻子一般的头饰,而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重要线索。

小说中,前两次丝带都戴在费思的头上,粉红色的丝带将布朗那新婚的娇妻映衬的更加娇羞,惹人怜爱。

粉红色丝带第三次出场发生在古德曼这一对新婚夫妇刚刚分别不久,“……尽管她的粉红色丝带在飘扬,但神色忧郁”我们不禁要对文中的“尽管”一词提出疑问,粉红色丝带到底有什么样的特殊力量?难道因为粉红色丝带在飘扬,费思就不应该忧伤吗?在参加完恶魔的聚会后,布朗伤心欲绝,当他看到他心爱的妻子头上的粉红色丝带飘落的时候,他也随之失去了信仰。

好人布朗

好人布朗

浅析《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的象征摘要:《小伙子古德曼·布朗》是霍桑短篇小说中出色的一篇。

该篇小说通过描写布朗受到内心罪恶的驱使去森林间参加魔鬼聚会这件事,揭示了人的本性是恶这样一个主题,批判了信仰的不彻底性,导致了最终的堕落,但同时也表现了霍桑对清教主义的矛盾看法。

本文旨在分析其中的象征手法,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以及作者矛盾的清教观。

关键字:《小伙子古德曼·布朗》;象征;霍桑;清教主义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是美国19世纪最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审视视角和创作手法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无论在长篇小说还是在短篇小说领域都很有建树。

像《红字》、《玉石像人》、《教长的黑纱》等都受到世人的欢迎。

由于加尔文清教意识的影响,霍桑的很多作品都着重描绘内在的堕落,人性的黑暗,讨论道德与罪恶的问题。

在揭露人的劣根性的同时,对许多善良的人们寄予了很大的同情。

在这些作品中,他不仅善于运用心理分析与描写,还大量运用象征主义手法,增加作品的深层含义以及其浪漫主义色彩。

本文所选的是他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古宅青苔》中的名篇《小伙子古德曼·布朗》,通过分析这篇短篇小说中象征手法,让读者更好地认识这部作品的主题以及霍桑矛盾的清教观。

《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主要讲的是生活在塞勒姆小镇的一个青年人布朗的故事。

由于他没有经受住罪恶的诱惑,去森林中参加一场与恶魔的聚会,最终见证了人性丑恶的本质,失去了原有的信仰,走向了堕落的深渊。

小说采用了超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亦真亦幻的世界,为其增添了魔幻色彩,并且大量使用的象征手法,使小说充满寓言感。

一、名字的象征意义在这部小说中,名字的象征意义十分明显。

霍桑出生于清教徒家庭,或多或少会受到一些清教影响,所以在他的很多小说中,都看到清教思想的影响因素。

在一些清教徒家庭,他们习惯用好的道德标准的修饰词加到名字当中。

young goodman brown课后题

young goodman brown课后题

young goodman brown课后题
摘要:
1.概述《年轻的布朗先生》这篇课文
2.分析课文的主题和情节
3.探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4.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5.总结课文的主要教训
正文:
《年轻的布朗先生》是一篇描述一个年轻人在道德和信仰上的挣扎和成长的故事。

课文通过一个生动的情节,展示了主人公布朗先生如何在面对诱惑和困境时,坚守自己的信仰,最终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心的人。

首先,课文的主题和情节非常引人入胜。

故事讲述了布朗先生在夜晚遇到了一个神秘的陌生人,这个陌生人给他展示了一个充满诱惑的世界。

然而,布朗先生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考验后,最终选择了回归自己的信仰,拒绝了这个世界的诱惑。

这个故事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道德选择的艰难。

其次,课文中的象征意义非常丰富。

陌生人和那个充满诱惑的世界,象征着人性的阴暗面和诱惑。

而布朗先生的决定,则象征着人性中的善良和信仰的力量。

这种象征手法,使得课文的主题和内涵更加深刻。

再次,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也非常出色。

布朗先生是一个有着坚定信仰的年轻人,他在面对诱惑时,能够坚守自己的原则,展现出了他的善良和坚韧。

而陌生人则象征着诱惑和邪恶,他的形象也非常鲜明。

最后,课文的主要教训是,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诱惑和困境,我们都应该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坚持做正确的事情。

总的来说,《年轻的布朗先生》是一篇深入浅出的课文,既有吸引人的情节,又有丰富的象征意义,还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深刻的教训。

好人布朗

好人布朗

浅析《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的象征摘要:《小伙子古德曼·布朗》是霍桑短篇小说中出色的一篇。

该篇小说通过描写布朗受到内心罪恶的驱使去森林间参加魔鬼聚会这件事,揭示了人的本性是恶这样一个主题,批判了信仰的不彻底性,导致了最终的堕落,但同时也表现了霍桑对清教主义的矛盾看法。

本文旨在分析其中的象征手法,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以及作者矛盾的清教观。

关键字:《小伙子古德曼·布朗》;象征;霍桑;清教主义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是美国19世纪最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审视视角和创作手法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无论在长篇小说还是在短篇小说领域都很有建树。

像《红字》、《玉石像人》、《教长的黑纱》等都受到世人的欢迎。

由于加尔文清教意识的影响,霍桑的很多作品都着重描绘内在的堕落,人性的黑暗,讨论道德与罪恶的问题。

在揭露人的劣根性的同时,对许多善良的人们寄予了很大的同情。

在这些作品中,他不仅善于运用心理分析与描写,还大量运用象征主义手法,增加作品的深层含义以及其浪漫主义色彩。

本文所选的是他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古宅青苔》中的名篇《小伙子古德曼·布朗》,通过分析这篇短篇小说中象征手法,让读者更好地认识这部作品的主题以及霍桑矛盾的清教观。

《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主要讲的是生活在塞勒姆小镇的一个青年人布朗的故事。

由于他没有经受住罪恶的诱惑,去森林中参加一场与恶魔的聚会,最终见证了人性丑恶的本质,失去了原有的信仰,走向了堕落的深渊。

小说采用了超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亦真亦幻的世界,为其增添了魔幻色彩,并且大量使用的象征手法,使小说充满寓言感。

一、名字的象征意义在这部小说中,名字的象征意义十分明显。

霍桑出生于清教徒家庭,或多或少会受到一些清教影响,所以在他的很多小说中,都看到清教思想的影响因素。

在一些清教徒家庭,他们习惯用好的道德标准的修饰词加到名字当中。

从《红字》和《年轻小伙布朗》看霍桑的人性观

从《红字》和《年轻小伙布朗》看霍桑的人性观

从《红字》和《年轻小伙布朗》看霍桑的人性观
丁晓春
【期刊名称】《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018)002
【摘要】作为心理小说的开创者,霍桑擅长剖析人的内心,他的一生都在探讨道德和罪恶的问题.描写人性的阴暗面是霍桑作品的突出特点,他的小说可被看作是有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小说,表现了人物的生命本能在和文明相斗争的过程中细微而深刻的
心理变化,对人性深入、透彻的挖掘和探究在他的代表作<红字>和<年轻小伙布朗>中得到了深刻而形象的呈现,特别是这两部小说中展现了霍桑罪恶与严酷的人性观.【总页数】4页(P11-14)
【作者】丁晓春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法外语系,青海西宁,810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从《红字》看霍桑独特的人性观 [J], 谢佳宾;谭永
2.从《红字》看霍桑的宗教观和人性观 [J], 张松炎
3.论霍桑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象征意义——以《年轻的小伙子布朗》为例 [J], 楼静
4.霍桑的清教主义观——《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布朗之死解读 [J], 王庆光
5.在对恶的冥思中寻求社会拯救的道路——霍桑小说《小伙子古德蒙·布朗》、《红字》深层意蕴新探 [J], 林久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好小伙布朗中的象征主义

好小伙布朗中的象征主义

摘要:形式主义是二十世纪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主要盛行于二三十年代。

其中象征是形式主义一个重要的恒量,且被霍桑大量用于他的短篇小说《小伙子古德曼•布朗》的创作中。

本文主要用形式主义中的象征来分析这篇文章以便于读者对全文有更好的了解。

关键词:形式主义;象征;《小伙子古德曼•布朗》霍桑善于创作生动且富有象征意义形象的能力在他的短篇小说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凡是看过他的《小伙子古德曼•布朗》的读者都会注意他使用的象征手法。

这篇短篇小说使用巫术的背景探索信念的不确定性给人带来的精神困扰。

象征是把作品本身当做一个整体从而实现作品外价值的一种方法。

象征可能是有意义的事件,比如明显的偶发事件,也可能是传统的对象—一种颜色,一棵树—这些东西在故事内外的象征意义。

在这种情况下,形式主义就把这些象征作为形式和意义的范例来研究。

霍桑是一个浪漫主义作家,而象征主义被认为是他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

正如霍桑在《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用寓言和象征来让它产生特殊的效果,那么研究这部小说中使用的象征意义对于理解整部作品有很大帮助。

1. 人物的象征意义布朗是《小伙子古德曼•布朗》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他年轻、好奇、有很强的探索精神。

在故事的开头,布朗很自信地认为自己能抵制诱惑,但在森林旅途后,他对人性产生了怀疑并且在绝望中死去。

布朗,就像这个普通名字背后的象征,他实际上是我们每个人,尤其是当每个人经历了类似于布朗的成长历程:年轻时,我们对未知世界充满了好奇并勇敢去探索;我们在探索的过程中雄心勃勃,并坚信我们能保持自我。

这次森林之旅对布朗是一个巨大打击,让他看清“邪恶是人的本性,邪恶是人类唯一的幸福 (布鲁克斯28)”,最后布朗变成了一个“严肃、闷闷不乐、喜欢隐晦的冥想、不相信别人(28)”的人。

这种结尾与故事的开头形成了强烈对比。

“年轻”在整个故事中的不断重复有很多寓意。

它可能指布朗年轻、纯真、简单甚至无疑还与抽象的信仰有密切关系。

而且他的姓“Brown”在英语中是一种颜色,确切地指故事发生的地点,村里外面的奇异世界—阴郁黑暗的森林。

young goodman brown课后题

young goodman brown课后题

young goodman brown课后题摘要:1.了解故事背景和主人公2.分析故事主题和象征意义3.探讨人物心理和道德困境4.评价故事情节和结尾5.总结启示和反思正文:一、了解故事背景和主人公《Young Goodman Brown》是美国著名小说家赫尔曼·梅尔维尔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故事发生在17世纪晚期的美国清教时期,主人公是一位名叫扬·古德曼·布朗的年轻基督徒。

他与妻子费丝过着幸福的生活,但在一次晚上的森林之行中,他的信仰和世界观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二、分析故事主题和象征意义1.主题:故事揭示了清教时期宗教信仰对人们精神生活的影响,以及信仰和人性的挣扎。

2.象征意义:森林象征邪恶和诱惑,古德曼·布朗在森林中遇到的诱惑代表他人性的阴暗面。

而他的妻子费丝则象征着他内心的善良和信仰。

三、探讨人物心理和道德困境1.古德曼·布朗的心理变化:从一开始的坚定信仰,到怀疑周围的人,最后接受现实的道德困境。

2.道德困境:古德曼·布朗在森林中目睹了清教领袖们参与邪恶仪式,面临信仰和人性的考验。

四、评价故事情节和结尾1.情节:故事情节紧凑,悬念迭起,引发读者继续阅读的兴趣。

2.结尾:故事结尾耐人寻味,古德曼·布朗在现实和信仰之间挣扎,使读者对人物命运产生同情和反思。

五、总结启示和反思1.启示:故事提醒我们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诱惑和挑战时,要保持信仰和内心的善良。

2.反思:古德曼·布朗的遭遇反映了宗教信仰对人性的束缚,以及个体在面临道德困境时的无奈。

通过分析故事背景、主题、象征意义、人物心理和道德困境,以及评价故事情节和结尾,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Young Goodman Brown》这部作品,从中得到启示和反思。

霍桑讽喻小说《好小伙古德曼布朗》中象征主义运用

霍桑讽喻小说《好小伙古德曼布朗》中象征主义运用

霍桑讽喻小说《好小伙古德曼布朗》中象征主义的运用摘要:纳撒尼尔·霍桑是19世纪美国著名的浪漫主义小说家,其讽喻体小说备受人们关注。

其中短篇小说《好小伙古德曼布朗》就是一个代表。

文中大量象征手法的运用为小说增色不少,本文以《好小伙古德曼布朗》为例,分析文中四类象征手法的运用,即名字象征,物体象征,行为象征和自然环境象征,并解读其隐含的意义。

关键字:霍桑,象征,讽喻引言在文学作品中,象征的运用使文本有了无穷模糊可能的意义,也使得读者有可能对作品产生无限种解读的可能。

而正是因为所有的可能和解读都没有被明确地指出说明,作品便产生了强大的张力和永恒的艺术魅力。

文学中的”象征”概念的意思是,某事物所代表的意义大于它表面所指的意思。

这个用作象征的事物可以是一个物品,一种情况,一个动作或一项行动,或者其它的在故事中某些元素有原本的意义,却同样也暗示或代表了其他的一些意义。

例如,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众多主人公的名字或地名可以具有象征意义。

另外,文中多次出现的某个特定的物品或行为也可以有象征的意义。

“讽寓”(allegory),按其希腊文词源意义,意为另一种(allos)说话(agoreuein),所以其基本含义是指在表面意义之外,还有另一层寓意的作品。

从古代希腊到现代西方,讽寓都是极为常见的文艺形式,而由于这种形式涉及语言结构和多层意义的问题,有关讽寓及其解释的讨论往往和语言性质、阐释学、经典与阅读等众多理论问题密切相关,而讽寓也就不同于一般文艺形式,成为文艺作品中极具理论意义、极有代表性的类型。

(张隆溪:p. 32)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19世纪影响最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和心理小说家。

长篇小说《红字》是他的代表作。

除了长篇小说,霍桑也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

霍桑的作品想象丰富、结构严谨。

他除了进行心理分析与描写外,还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

他的构思精巧的意象,增添了作品的浪漫色彩,加深了寓意。

但他的作品中也不乏神秘晦涩之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轻的好小伙子布朗》中“粉红色丝带”的意向多义性分析作者:崔玮崧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上》2014年第02期【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79-02一、引言纳撒尼尔·霍桑是19 世纪前半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他的许多作品都探索人性和道德。

他还擅长在小说中运用各种各样的意向用来辅助表达主题。

短篇小说《年轻的好小伙子布朗》发表于1835 年,许多文学评论家都认为这篇作品是“霍桑最复杂的小说,它揭示了一个令人懊恼的事实,就是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别人心中真正的想法。

”还有许多人认为这篇作品是“霍桑对发生在1692 年萨勒姆女巫事件的最好诠释。

”《年轻的好小伙子布朗》讲述的是一位年轻的清教徒古德曼·布朗的一趟深夜旅途。

布朗不顾新婚妻子费思的再三劝阻,在黄昏时分作别妻子,在一位身份不明的老人的引诱下,步入森林参加恶魔的聚会。

并见到了平日里看起来德高望重的长者和自己心爱的妻子。

在故事的结尾,霍桑并未给出读者明确答案:布朗所见所闻是梦还是事实,但布朗在参加完聚会后对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心灰意冷且充满怀疑,直至死去。

作为一名清教徒,布朗想不通为什么既然上帝创造了这个世界还要将原罪带给每个人。

布朗是一元论的信徒,他只能接受一个:上帝或者撒旦;善或者恶;信仰或者原罪。

他的世界是个纯粹的世界,他接受不了任何不纯洁的事物,在文中唯一一位有意识地保持自身纯洁远离恶魔的“好小伙子”。

二、“粉红色丝带”的多义性“粉红色丝带”是戴在布朗的妻子费思头上的饰品,在文中反复出现了五次。

这五次的出现不是巧合,“粉红色丝带”的每一次出现都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它不只是布朗妻子一般的头饰,而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重要线索。

小说中,前两次丝带都戴在费思的头上,粉红色的丝带将布朗那新婚的娇妻映衬的更加娇羞,惹人怜爱。

粉红色丝带第三次出场发生在古德曼这一对新婚夫妇刚刚分别不久,“……尽管她的粉红色丝带在飘扬,但神色忧郁”我们不禁要对文中的“尽管”一词提出疑问,粉红色丝带到底有什么样的特殊力量?难道因为粉红色丝带在飘扬,费思就不应该忧伤吗?在参加完恶魔的聚会后,布朗伤心欲绝,当他看到他心爱的妻子头上的粉红色丝带飘落的时候,他也随之失去了信仰。

在小说的结尾,布朗又一次回到萨勒姆姆村庄,他的费思依旧戴着那条粉红色丝带迎接他,此时的费思还是那个纯洁无暇的费思吗?作者也没给出我们一个明确地答案,但是布朗的人生却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他不再相信任何人,郁郁寡欢,孤独终老。

十九世纪,清教主义陷入了认识论的危机:不可知论和形而上学的矛盾。

不可知论是指在上帝被清教徒严格地按照《圣经》无条件地接受,除《圣经》以外任何形式的解读都是对上帝的亵渎。

当时教堂的许多神职人员利用清教徒对上帝的虔诚,制定清教徒的日常行为准则。

在他们的眼中,不同既是一种罪。

在霍桑的小说中,他大量的运用意象从而激发读者多元化的猜想和理解对抗清教主义中那所谓的“统一。

”这就决定了我们对“粉红色丝带”的解读不可定义只可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

霍桑短篇小说中重要的意向“粉红色丝带”是用来敲醒清教主义古板腐败处世哲学的警钟。

三、“粉红色丝带”——原罪年轻的好小伙子布朗身上带有霍桑的自传性质。

布朗和霍桑的家乡都是同一座美国的历史名城萨勒姆。

小说开篇,霍桑就交代说:“小伙子古德曼·布朗走出家门,来到萨勒姆村街道上,可跨出门槛又回头,与年轻的妻子吻别。

”小说中其它的环境描写都是模糊的,作者所提及的唯一确切的地名就格外引人注意。

这座小镇之所以有名是因为震惊全美的萨勒姆就发生在这里也是霍桑和他祖先生活过的地方。

霍桑的祖先都给他的成长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Leland Person教授曾经表示:“在《年轻的好小伙子布朗》以及《红字》中,霍桑都在小说中渗透他个人对于家乡以及他曾经生活在萨勒姆小镇的祖先的看法。

”霍桑自己也曾经这样回忆他的祖先:“他们有的是士兵,有的是法官,有的是教堂的管理者,他们身上都有清教徒的烙印,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

”由此可见,霍桑为和他的祖先们一样是清教徒而感到自豪。

历史所记载的霍桑的祖先都是清教徒,他们中的一些也同时因为参与多起迫害无辜清教徒案而名声狼藉。

霍桑有两位非常有名的祖先。

一位是萨勒姆女巫案的法官。

萨勒姆女巫案是美国历史上的一宗最惨烈的宗教灾难。

1692 年夏天,萨勒姆审判法庭把十九名“巫师”送上了绞刑架。

后经历史证明,这些人全部都是无辜的清教徒。

负责审理萨勒姆女巫案五名法官的其中重要的一位就是霍桑的祖先——约翰·霍桑。

Margaret B. Moore 曾在《霍桑的撒莱姆世界》一书中这样形容约翰·霍桑:“霍桑与萨勒姆女巫案的纽带就是他的许多祖先都参与过对萨勒姆无辜女性的迫害。

特别是梅尔·威廉和安娜·霍桑的第三个儿子约翰·霍桑,曾经因为参与过1692 年的萨勒姆女巫案的审判,并在该审判中扮演重要角色而受人指责。

他继承了迫害的基因以至于他在迫害女巫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他的血液里就有着污点,这个污点已经深入骨髓,即使是被埋葬了也还是看得见。

”霍桑的另一位有名的祖先也是一名法官,参与另一起迫害贵格教信徒的案件。

作为这两位祖先的后代,纳桑尼尔·霍桑不可能不知道他祖先的罪行。

霍桑祖先的罪行在《好小伙子布朗》有所体现。

布朗祖先的所作所为与霍桑本人的祖先极其相似。

由此可见,霍桑对其祖先所犯下的错误并不是熟视无睹的,相反,他勇于承认并且还把这些故事经过加工以后写进了《年轻的好小伙子布朗》这本小说中。

当粉红色色带从空中飘飘落下后,布朗对他祖先犯下的罪孽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

粉红色丝带的飘落象征着布朗对其祖先犯下罪行态度的转变,从最初的不以为意到最后对原罪深深忏悔,布朗完成了他人生课堂中最重要的一课。

粉红色是白色与红色的结合。

白色是纯洁的象征,就如同他原本心中的费思(信仰);而罪恶是鲜红的。

“粉红色丝带”象征着他与费思纯洁的爱情是布朗心中快乐的源泉。

也就难怪霍桑在文章开头写道:“尽管她的粉红丝丝带在飘扬,但神情忧郁。

”(霍桑 250)有了“粉红色丝带,”费思就有了纯洁的爱情本是不该悲伤的,但布朗的远行却让费思失去安全感愁挂眉梢。

小说开篇的“粉红色丝带”的明艳与其它阴森恐怖哥特式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它就像一道光指引着布朗在黑暗中前进。

布朗的信仰随着“粉红色丝带”的飘落轰然崩塌,他认为原本纯洁无暇的人已经变了样,每个人都生来有罪。

四、“粉红色丝带”——粉碎清教教义中一元论的工具19 世纪,一元论在清教教义中占主导位置。

一元不仅论证了上帝的真实存在性还进一步加强了对清教徒的思想统治:“上帝是唯一的神,上帝的存在超越了时间和空间。

”好小伙子布朗深入森林参加聚会就是对绝对真理的一种探索。

然而,探索的结果让他大为失望。

尽管清教神职人员对清教徒的思想进行了规范和教育,但是大多数清教徒仍想布朗一样无法理解:既然上帝真实存在,为什么撒旦也存在?既然真善美存在,为什么罪与恶还要存在?这些疑问让许多清教徒像布朗一样信仰缺失,人格分裂。

随着情节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粉红色丝带”纯白的特质已经被红所污染。

再也没有纯粹的善,因为恶正参杂进来;上帝不是唯一的神,因为撒旦也在举行聚会;信仰不再纯粹,因为原罪正在作祟。

霍桑正是想通过“粉红色丝带”想清教徒说明,对立体可以合理存在,这些对立体是对清教徒的考验,让他们有选择的权利。

上帝赋予他的子民选择的权利,使他们成为有血有肉,有选择权利的人而不是一味地像机器人一样只懂得执行制造者所编辑的程序。

清教徒选择了恶并不等于上帝放弃了拯救他。

布朗的结局警示大家,怀疑善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再相信善。

“粉红色丝带”就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管布朗怎么看它。

文章的开篇,“粉红色丝带”是纯洁的象征,在文章结尾它又成了罪与恶的象征。

尽管布朗经历了心灵上的巨大打击,它最后还是一动不动的戴在了费思的头发上,重要的不是它意义的改变而是布朗心态上的改变。

如果在经历过恐怖森林聚会的人生探索之后,布朗仍然相信上帝是唯一的神,相信善的存在并且尽力帮助周围被原罪所困扰的人们脱离魔鬼的纠缠,他才真正是无忧无虑好小伙子布朗,他的费思仍然通过他的努力而再次纯洁无暇。

遗憾的是,布朗在分不清聚会是现实还是梦境的情况下就决定放弃,不再相信任何人,这导致了他最后的信仰崩塌,孤独终老。

霍桑正是想通过“粉红色丝带”和布朗的思想转变警告所有清教徒,多元论是合理存在的。

善与恶,好与坏,上帝与撒旦都客观存在,但是最重要的是清教徒们自身的选择。

选择正是他们宗教修行与人生道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粉红色丝带”像是一个望远镜让今天的读者看到:在面对发生在三百多年前清教主义发生的宗教危机时,霍桑尝试用小说意向的多义性来对抗一元论,霍桑认为,他小说中的意向只可从多角度揣摩不可被定义;“粉红色丝带”又像是一个显微镜放大了人性中的原罪与恶的成分。

《年轻的好小伙子布朗》带有霍桑一定的自传体性质,随着“粉红色丝带”的缓缓飘落,布朗加深了对原罪的理解,即对祖辈和人类始祖所犯罪恶的无条件继承。

霍桑还通过“粉红色”向读者说明:矛盾体可以共存,多元论也有其合理性。

他鼓励清教徒接受矛盾体的存在,坚持自己的信仰,认真对待每一次选择,以得到道德品质的提高和精神生活的升华。

参考文献:[1]Amy Lang, The Synax of Class: Writing Inequality in Nineteenth-CenturyAmerica[M].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3: 37-38.[2]Arthur Coxe,“The Scarlet letter”and Other writings [A]. In Leland Person. The Church Review [C]. New York:W.W. Norton, 2005:258-259.[3]Brenda Wineapple, Hawthorne: A Life [M]. New York:Knof, 2003:133.[4]Crews,Frederick, The Sins of the Fathers: Hawthorne's Psychological Theme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6:88.[5]Frederick Crews, The sins of the Fathers: Hawthorne's Psychological Theme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6:73-78.[6]Hawthorne Nathaniel, The Contemporary Review[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227, 231.[7]Hawthorne Nathaniel, The Scarlet Letter[M]. New York: Random House, 2002: 9.[8]Person Leland S., The Cambridge Introduction to Nathaniel Hawthorn [M].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9]纳撒尼尔·霍桑. 霍桑名作精选[M]. 余士熊等译. 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249-264.[10]彭石玉. 霍桑小说与《圣经》原型[J]. 外国文学,2005 (4): 64-69.[11]张晶. 从宗教哲学视角解析霍桑作品中的清教主义观[J].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2005 (9): 82-86.作者简介:崔玮崧(1989~),女,辽宁省抚顺市人,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专业2011 级硕士研究生,曾赴美西佛罗里达大学交流一年,主要研究方向:美国文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