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的传承构想——以开发利用“广西戏曲艺术”为例
中国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探讨与研究

中国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探讨与研究发布时间:2022-06-14T05:35:01.339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2月4期作者:王艳玲颜冬青[导读] 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王艳玲颜冬青滕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277599摘要: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包括戏曲传承人表演技能的传承、戏曲目的的更新与创新、戏曲观众的回归,是整个戏曲生态的恢复与重建。
传统戏曲集体记忆的传承机制,重点在于传承以导师和受训者为主的个人表演技能,传承以团体表演为主的传统戏曲作品,而观察与表演在戏曲表演空间的社会领域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整个戏曲生态。
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是个体体验、戏曲与部队表演组织、社会集体记忆等遗传机制的复兴与更新。
关键词: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保护引言戏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表演艺术,反映了当地的时代和文化特征,蕴含着当地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属性。
戏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戏曲和曲艺。
通过民间演员表演的现实艺术。
曲艺是一种具有地方娱乐和教育功能的流行说唱艺术。
在现代文明的不断影响下,许多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保护与传承不足的困境。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戏曲的保护与活态传承现状1.表演组织传承戏曲作为艺术的演绎形式,其公演形式、公演所氛围的营造和公演所传达的表演内容,备受大家的欣赏。
例如,戏曲节目《七仙女》《梨园春》等等的演绎形式,让人们感染到故事和状况。
在这个背景下,爱一部分戏曲的人可以自觉地加入其中,以拜师等形式接触戏曲,提升传播戏曲的范围。
同时,公演本身对戏曲是一种传递信息的模式,这种传承模式更优于个人经验的传承,其传播范围很广。
特别是在传统的媒体技术还没有发展之前,戏曲的表演立足于城市、村落等地,人们通过口碑、规定的时间、地点听戏、来看戏,拓宽戏曲的受众面,扩大了戏曲的传达和传承。
2.博物馆传承利用博物馆来对戏曲的传承,也是一种对戏曲传承的方式和形式,人们可以通过博物馆的展示来理解戏曲。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4000字.doc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1. 引言广西自治区位于中国南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广西人民的智慧和艺术表达,反映了这个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本文将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的介绍和分析,旨在传承和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
2.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分类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一系列非物质的文化实践和表达,包括但不限于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和节庆、知识与实践,以及自然和宇宙的知识与技能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广西拥有丰富多样的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包括壮族、瑶族、苗族、侗族等民族的歌舞、戏剧、音乐等艺术表达形式。
其中,壮族的荔枝调、瑶族的瑶剧、苗族的芦笙音乐等都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社会实践广西民众的社会实践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这包括农事活动、手工艺制作、民间医药、传统节日等。
在广西的一些农村地区,人们仍然保留着古老的种植、耕作技术,这些传统的农事活动被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
2.3 仪式和节庆广西各个民族都有丰富多样的仪式和节庆活动,这些活动体现了当地人民的宗教、信仰和社会文化。
例如,壮族的壮年节、瑶族的瑶山节、苗族的苗年等,都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
3.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自治区政府和相关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和责任分工。
其次,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梳理和整理。
第三,开展了培训和教育活动,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外,广西还大力倡导民众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鼓励各个民族的传统艺术团体和社区组织开展相关活动。
4.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体现,更是广西人民的认同和归属感的象征。
广西非遗木偶戏在红色文化视域下的研究与推广

088《名家名作》·融合[摘 要] 木偶戏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广西红色文化融入广西非遗木偶戏中进行推广,有着重要价值。
基于对广西非遗木偶戏和广西红色文化的理解和把握,阐释广西非遗木偶戏在传承过程中的发展困境,并提出在红色文化视域下广西非遗木偶戏的推广路径。
[关 键 词] 广西木偶戏;红色文化;推广广西非遗木偶戏在红色文化视域下的研究与推广林 倩 张元凤 陈倩莹 王紫玉刻木为偶,操偶做戏。
广西木偶戏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每个重要的历史时期都有它的身影,随着时代变迁,这古老的艺术正在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
木偶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开始它的涅槃之路。
我们站在广西红色文化的角度,与传统的广西木偶戏再次相遇。
一、广西非遗木偶戏简介(一)广西木偶戏起源据《列子·汤问》[1]记载,推断在汉代就已有类似人形、可操控演绎舞蹈的“木偶”,这被视为我国历史上迄今有据可考的最早木偶。
“木偶的产生可追溯到古代墓葬中的人俑,经历了从陶俑、土俑、木俑直到制作成可以活动的歌舞人偶。
”[2]木偶戏起源于汉代,在唐代开始盛行,与国粹中国戏曲有不少相似之处。
广西木偶戏对木偶角色的分类为旦、生、净、末、丑、杂六大类。
木偶戏分为多个流派,有布袋木偶戏、提线木偶戏、杖头木偶戏、铁线木偶戏等,广西木偶戏以杖头木偶戏为主。
杖头木偶戏又称托棍木偶戏,木偶的头部、手部由木头精心雕刻而成,有不同的表情、动作,契合不同木偶的人物形象。
木偶的身子没有实体,一根粗而长的木头连接头部,视为主杆,两根较主杆细短的侧杆连接手部,主侧杆藏匿于木偶宽大的衣服之下不易被观众发现。
杖头木偶戏表演时,木偶演员操纵木偶的主侧杆,木偶的嘴、眼即可活动演绎剧情。
广西的杖头木偶戏没有固定的演出剧本,演员根据先前列好的提纲采用粤剧唱腔进行演唱,其中掺杂广西各地的方言,木偶演员根据所唱内容操纵木偶。
独特的唱腔、通俗易懂的内容,配合活灵活现的木偶表演,使观众在观看演出时有身临其境之感。
戏曲文化的传承发展作文600字初二

戏曲文化的传承发展作文600字初二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戏曲文化的传承发展作文600字初二篇1戏曲是我国的国粹,戏曲频道弘扬了传统的戏曲艺术,宣传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国粹文化。
星期天,原本对戏曲知识一无所知的我在妈妈的带领下观看了央视十一套的节目。
打开电视,很巧,播放的正是京剧《赵氏孤儿》,只见里面的人物个个都画了一张大花脸,不由得让我吓了一大跳。
“大花脸”中最凶神恶煞的应该是屠岸贾了,只见他瞪着牛一般大小的铜铃眼,凶相毕露的大声询问程婴:“赵氏孤儿在哪里?快快交出”饰演程婴的演员说道“不知大人此话何来,我年过五旬,何来婴儿?”虽然里面的人儿个个演的活灵活现、唱的字正腔圆绘声绘色,可我一点都不想看,心里转满了动画片。
看看时间,才5分钟!心里立刻冒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看动画片时时间过得那么快,而看戏曲时间却过得那么慢呢?在前十分钟里,我几乎是盯着钟过的,我何尝不想在分针上加个火箭推进器呢!“哈欠”!瞧,我都打哈欠了,上眼皮似乎变成了铁,不停地与下眼皮打架。
最后下眼皮招架不住,不仅投降,还让瞌睡虫爬上了身。
一直处于半睡半醒状态的我,不知过了多久一个激灵醒过来,不行,还要写作文呢!我抬起头,这时程婴的妻子出场了。
她上来唱了一段,然后询问程婴“孩子呢”?程婴一时语塞,屠岸贾大叫“拉下去”。
这时剧情似乎更加曲折,我也逐渐被这曲折的剧情给吸引住了,双目也紧紧地、聚精会神的盯着电视屏幕,比看我最喜欢的动画片还要认真几倍呢。
我在心里默默的想:真没想到,我竟然会喜欢上看戏,甚至连喜怒哀乐都和剧中人物们连在了一起。
当看到白发老人公孙杵为保赵氏孤儿被屠岸贾残忍杀害的那一段,我的心陡然一紧,为这位正直善良的老人被杀害而感到一阵悲哀。
很快,一个小时不知不觉过去了,我恋恋不舍的关掉电视,心想,有机会还要再好好领会领会戏曲博大精深的内涵哇!小小的戏曲舞台,却能演绎出无数精彩的故事,更为广大的戏迷们带来了精彩的艺术享受和精神需求!戏曲,真不愧为中华民族的国粹啊!戏曲文化的传承发展作文600字初二篇2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每个剧种,都有着它独特的魅力、韵味以及内涵:如京剧的雍容华美,昆剧的典雅精致,梆子戏的高亢悲凉,还有越剧的轻柔婉转……可这些中华民族的瑰宝,在现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似乎有些站不住脚根。
桂林地方戏曲曲艺文化生态保护与建设研究

桂林地方戏曲曲艺文化生态保护与建设研究潘雪枚庞建宁①[内容提要]地方戏曲曲艺的产生、传承与其所在的生态环境休戚相关,文化生态的变迁对地方戏曲曲艺的生存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信息全球化、生活方式现代化以及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桂林地方戏曲传承的生态环境也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变化。
在文化生态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的当下语境中,如何改善和适应当下复杂多变的文化生态,成为桂林地方戏曲曲艺保护传承工作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戏曲曲艺文化生态保护传承.—1—刖言1955年,美国新进化论学派人类学家朱利安•斯图尔德(Julian Steward, 1901—1972)在其代表作《文化变迁的理论:多线进化方法论》(TAeory of Culture Change:TAe Meteorology of Multilinear Evolution)中首次提出“文化生态学”(cultural ecology)概念,指出文化与生物一样,具有生态性。
②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术界逐渐引入文化生态理论,开展了不少深入的讨论思考与探索实践,也为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我国政府及学界进而提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概念。
2004年4月,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发出的《关于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中提出“在民族民间文化形态保存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特色鲜①潘雪枚,女,苗族,广西桂林人,民俗学硕士,馆员,现任职于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研究方向为区域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
庞建宁,男,汉族,广西博白人,三级演员,现任职 于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桂林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广西文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明的民族聚集村落和特定区域,分级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①,“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理念与实践,是我国政府近年推动的一项公共文化建设的创新工程,它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项工作升级为与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环境的保护相结合的整体保护工程。
广西文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广西文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中国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在广西的土地上,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广西著名的文场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广西地方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当地人民生活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广西进行了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工作。
本文将对广西文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进行探讨。
一、文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文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西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广西壮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美术、民俗等多种形式,是广西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的具体体现。
文场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广西人民的文化记忆和情感,是广西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资源。
在广西,文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多彩的形式,例如壮族歌谣、竹竿舞、锣鼓舞、芦笙音乐等,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文场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广西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对于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
二、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意义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
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数字化的形式保存和传承,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永久保存和广泛传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可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泛传播。
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传播范围和渠道的限制,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进行广泛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实现了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广西文场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壮族自治区开展了一系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实践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广西壮族自治区积极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的推广活动。
广西文化部门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开展了广西文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推广活动,通过建立官方网站、发表数字化传承作品等方式,使广西文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广泛传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和关注。
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华亭曲子戏保护与开发的调查研究(提纲)一、目的意义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许多传统文化面临着生存危机,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生存情况面临着及其严峻的挑战,华亭“曲子戏”就是这样一种非物资文化遗产。
本次通过实地调查,目的除了了解“曲子戏”这一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外,还要尽自己的能力对其进行宣传,对其开发贡献一己之力。
二、前期准备㈠.知识的储备1.调查曲子戏的相关知识2.了解当地政府已对保护曲子戏所实施的政策3.了解当地居民生活文化习惯,以便更好交流㈡.对研究时间,地点,调查项目的确定1.了解当地居民生活习惯,以免在调查中打扰他人正常劳作2.选择当地文娱活动比较频繁的一段时间去调查3.走访专家确定调差的范围4.确定调查的项目三、展开调研1.远程访问2.田野调查3.文献收集4.参与活动5.个案追踪四、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1.对调查资料按不同用途分类2.筛选出有用的资料以便研究五、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1.掌握曲子戏这一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现状2.对曲子戏的生存开发前景进行分析3.对曲子戏的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六、对这次实践的成功与失败做出客观分析七、对此次社会实践以书面形式总结并完成论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华亭曲子戏保护与开发的调查研究(论文)毛泽东曾经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充分地说明了调查工作的重要性,为了做好这次对华亭曲子戏生存现状与发展前景的调查研究工作,我们必须了解、掌握一些调查研究的相关知识。
根据调查研究的普遍性知识,结合我们这次任务的实际,对调查研究的相关知识简介如下。
一、调查研究的指导原则充分尊重民众的创造性,以全面性、代表性、真实性为调查的指导原则。
全面性要调查过程中避免教条主义和机械主义,以马史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全面调查;代表性指任何人都不可能对一切民间文化现象平均使用力量,要善于发现在一个地区的范围内,哪些形式、哪些作品、哪些民俗类型、哪些民俗现象是有代表性的,抓住了这些东西,也就抓住了主流;真实性,即按照民间文化民俗表现形态,真实地、不加修饰、不加歪曲地将其记录和描述下来,更不要以自己的想象或凭自己的知识和爱好去窜改民间文化作品。
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传承保护的文化治理经验——以广西三江侗戏为例

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传承保护的文化治理经验——以广西三江侗戏为例●韦茈伊杨丹妮吴美莲[摘要]侗戏是跨省区分布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在离开初创地贵州传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之后获得新的艺术创新和本土化再造,得到整体性的活态传承保护,形成多渠道传承发展格局,群众自觉参与侗戏保护的意识显著增强。
广西三江侗戏的传承保护之路也是侗族地区在戏曲领域进行文化治理的地方经验和剧种贡献,它为新时代如何探索少数民族剧种保护传承方面提供了个案经验和生动例证。
[关键词]侗戏;三江;传承保护;文化治理;区域协同发展一、侗戏在三江:乡土社会璀璨绽放的少数民族戏剧之花侗戏起源于清嘉庆年间,距今已有200年左右的历史,受汉族戏剧启发,同时根植于本民族的土壤,经过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
侗戏是侗族人民最为喜闻乐见的乡土艺术之一,它在桂黔湘三省区交界的侗族地区流传甚广,存续良好,得到集中连片保护,受众人口主要是近300万侗族群众以及周边的苗族、汉族村寨,是跨省区、跨民族共享的文化遗产。
侗戏唱腔简单易学,表演通俗易懂,有着很强的民族性和浓烈的民俗性,具有群众接受度高、覆盖面广的特点,达到娱乐、教育、交友等目的,是侗族地区喜闻乐见的戏曲艺术珍品。
2006年5月20日,由贵州省黎平县申报的侗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1年在中国第六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国发〔2011〕14号),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申报的侗戏作为扩展项目之一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之中。
作为跨省区分布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侗戏地理的“源”在贵州黎平、榕江、从江,“流”在湖南、广西。
①从侗戏的分布区域和流传发展情况来看,侗戏初创于贵州,于1875年前后由贵州黎平县水口区传入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高岩村后逐渐在全县流布,20世纪50年代后传入湖南通道自治县的侗族村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0 1 5年 5月 ( 第 5期 , 总第 2 1 7期 )
中图分 类号 : G1 2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1 0 0 2 — 3 2 4 0 ( 2 0 1 5 ) 0 5 — 0 1 5 8 — 0 3
一
、
曲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1 . 曲艺 的发展 在 历史 上 的精华 作用 首先 , 我 国传 统 曲艺作 为一 门独 特 的艺术 表 现形式 , 千百 年来 在培 育 中 国民族 精 神 和 民族 心 灵方 面 , 一 直 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华 民族 自古就有着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统一团结 、 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 以 及讲求“ 和合” 、 “ 团圆” 和崇尚“ 德行” 的人生态度 , 这些无一不在那些传统曲艺内容中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张扬。 其次 , 传统曲艺在丰富发展 自 身审美创造形式的同时 , 还孕育出了众多的其他艺术形式 , 具有“ 母体艺术” 乃 至“ 母题艺 术” 的多重 作用 和功 能 。例 如许 多地方 戏 曲中 , 无论 是从声 腔到剧 目, 多是 由相应 的 曲艺发 展而来 。 最后 , 传统曲艺促进了中国优秀文学名著的传播。 我国不 同时期的戏曲、 评书的演出剧 目中, 有相当一部分 内容都是取材于《 三国演义》 、 《 水浒传》 、 《 西游记》 等优秀的文学作品的故事。 民间艺人们或是将某一名著, 用数 日 或数月的时间连续表演完 , 使 中国古代那些优秀文学名著在民众之间得到了极大的推广。 2 . 曲艺的发展对现代社会 的建设性作用 曲艺 在我 国城 乡人 民 的文 化生 活 中 占有重 要 的地位 和作用 , 一方 面 , 传 统 曲艺 的丰富 和发展 能够 满足 广大 人 民群众 文化 生活 的需求 。 曲艺 节 目, 学说 逗 唱 , 雅俗 共赏 , 老少 皆宜 。 通过 这些 曲艺节 目的演 出 , 能够极 大 丰富 人民群众的休闲娱乐文化活动, 既为这些喜庆的 日子里营造了热情有趣的气氛 , 也使人 民群众在娱乐消遣中获 得文化享受。 另一方面, 曲艺节 目能对现代社会的人民群众起到广泛的政治时事教育作用。 我国不同时期演出 的曲艺节 目, 都 十分 重视 根据 当时 的时事 政治 和英雄 模范 人物 的事迹 来创 作 曲艺 内容 , 使 广大人 民种 群通 过观 看 曲艺 节 目时 , 既 能获得 文化享 受 , 又能受 到不 同程 度 的科 学 文化知 识和政 治 时事教 育 的熏 陶。
摘
要: 旅 游 开发 非物 质 文化 遗 产 的 曲 艺项 目, 在 地 方 民俗旅 游 中具 有 深 远 意 义 。 曲 艺 可 与 高校 教 育相 结
合, 有的放矢地培 养具有地方特 色的、 能为旅游开发所用的曲艺人才。这不仅为旅 游产品增添地方 色彩 , 提 高文
化含 量, 也能较好地传承保护地 方非物质文化遗产 , 还能解决高校 学生的就业问题 , 达 到“ 一箭三雕” 的 目的。 关键词 : 旅游开发 ; “ 非遗” 传承 ; 戏 曲艺术 ; 人才培养
尽 管 曲艺可 算作 是地 方旅 游 资源 的一个 组成 部分 , 可是 却不 能将 曲艺 归类 为一 般 的旅游 商 品。 由于 曲艺
具有较 高的艺术价值 , 绝大部分优秀的民间曲艺都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 , 因此曲艺应多 以旅游文化产业 资源的姿态出现。旅游产业资源的开发 , 离不开资金 、 物质、 技术的流通和文化的传承。作为重要 的文化载体 , 曲艺需搭建起先进的商业营销模式 , 从而将 自身所独有的文化辐射作用和商业效应相结合 , 如此便可在丰富 地 方旅 游产 业资源 方面 起到重 要 的作用 。 另一方面, 促进开发传统曲艺艺术的发展和利用 , 对于丰富人民精神生活也有着特殊的意义。伴随着人 民 生活和文化需求水平 的逐步提高 , 如果将 曲艺艺术融人地方旅游产业中, 人们在旅游 的过程 中不仅能够获得 物质层 面的享受 , 同时还能获取 良好的精神享受 。所 以, 在开发地方旅游产业资源时 , 需格外重视对曲艺文化 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尤其是根据现代人的旅游需求和精神需要 , 对属于“ 迟缓的艺术” 的传统曲艺的针对性改 革, 使 传统 曲艺在 不失掉 传统 文化价 值 的基础 上 , 更 容易满 足现在 人 的精 神追 求 。这样 便可在 很大 程度 上丰 富 旅游 产业 资源 , 推动旅 游产业 的发 展 。 2 . 传统曲艺与大旅游理念相契合 所谓“ 大旅游理念” , 就是在为了满足游客的不断增长、 多样化、 多层次的旅游需求的基础上 , 旅游产业链需不 断延伸和扩展而形成 的具有高度产 业关联性和综合效应 的旅游 发展模式 , 其特征在 于强调整个旅游产业 系统整体 效益 的最大化 和整个社会 一经济 一文化 一生态系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大旅游理念的提 出, 着重强调 的是旅游产 业的开发不仅仅要能满足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更应该满足人们对于精神、 休闲、 美学和娱乐方面的需求。 从这层意义来看 , 推动发展传统 曲艺融人旅游产业 , 能够 让地方旅游产业更加 凸显出对大旅游理念 的认 可。首先 , 将传统 曲艺作 为一种旅游资 源进行 开发不会对地 方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影 响 ,同时也不会耗费 过多的硬件设施 , 只 是紧 紧围绕传统 曲艺表演并 凸显 出曲艺 的美学特 征和地域 f 生 特征 即可 。其 次 , 传统曲艺在丰 富地方旅游产 业资源 的同时 , 还可 以成为旅客 了解地方 民俗 和地方文化 的一个重要途径 , 这正契合 了大旅游理念 突出文化效应 的特征 。 3 . 曲艺旅 游资 源 的开发 能够 推动地 方 曲艺 的发 展 随着现代城市流行文化的不断蔓延和发展 , 现代歌舞类艺术和话剧艺术无时无刻不在挤压着传统 曲艺的 生存发展空间 , 导致传统曲艺的受众人数越来越少, 这是制约传统曲艺发展迫在眉睫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 现代流行文化 的打造和制作多数依托于现代社会生活 , 人们在欣赏现代流行文化 的过程 中, 能够打出和 自己 生 活烙 印有 相似 之处 的共 鸣 。 相 比之下 , 传统 曲艺无论 是形 式 和 内容 , 都 与现 代人 的实 际生 活十分 疏远 。 因此 , 虽然我 国许多优秀的传统曲艺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保护 , 但是残酷的现实中却出现了传统曲艺生存和发 展 中令人担忧的现状。 因此 , 探讨我国传统 曲艺如何进行创新来适应现代受众的需求 以及时代的变革, 将传统 曲艺 与旅 游 资源 开发 结 合 , 使 更 多 的普 通人 了解 关 心这些 我 国传 统智 慧 与文 化 的结 晶 , 将 传统 曲艺与 社 会大 众 之 间搭 建起情 感 沟通 的桥 梁 , 将 成 为我 国旅 游文化 建设 中的重要 组成 部 分 。 曲艺借 助旅 游资 源 的开发 , 一方 面能够 丰 富旅 游资 源多元 化 , 反过 来也 能 为 曲艺 本身 找 寻更广 阔 的发展 之路 。
【 语言与文化 】
社 会科 学家
S oCI AL S CI ENTI S T
M ay , 2 01 5
Hale Waihona Puke ( N o . 5 , Ge n e r a l No . 2 1 7 )
非物质文化遗产 曲艺的传承构 想
以开发利用“ 广 西戏 曲艺术" 为例
周 琳
( 桂林 师范高等专科学 校 音乐 系 ,广西 桂林 5 4 1 0 0 1 )
二、 曲艺的传承对旅游经济开发 的作 用
1 . 传统 曲艺 可 以丰 富地方 旅游产 业 资源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 0 4 — 0 1
作者简介 : 周琳 ( 1 9 6 2 一 ) , 女, 广西桂林人 , 讲师, 研究方向 : 音乐教育 。
1 5 8
非 物质 文化 遗产 曲 艺的传 承构 想 /周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