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季学期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5.25唐玄奘西行取经教案4
《唐玄奘西行取经》五年级语文教案

《唐玄奘西行取经》五年级语文教案【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讲述了玄奘西行取经的前因后果、艰苦历程,表现了玄奘和尚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以及他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好东西方文化交流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设计理念】减少繁琐的分析讲解环节,给予学生充分探索、发现的时间和机会。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课文,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目标】1.通过默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好传奇经历,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2.认识生字“奘、缉、僧”;积累“缉拿、束手无策、百折不挠、传奇、家喻户晓”等词语。
【重点难点】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及西行取经的巨大影响。
【教学准备】《西游记》中有关唐僧西天取经的视频及取经线路图。
【教学时间】一课时【设计流程】一、激趣引入,理解题目。
1.播放《西游记》中的片段,简介玄奘:该片以神话的形式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历尽艰辛,终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
其实,《西游记》中的唐僧在我国的历史上确有其人,他叫玄奘,唐代的高僧。
他在国内遍访名师,感到所学分歧,难得定论,便决心到天竺学习,求得解决。
于是,他在唐太宗年代,就从凉州玉门关西行赴天竺,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大师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于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
他译出经、论75部,共1335卷,并撰有《大唐西域记》一书,成为研究印度等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和从事考古的重要资料。
2.读题,说说自己对题目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课文主要写了谁的什么事?三、再读课文,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1.说说唐玄奘是个怎样的人?2.唐玄奘西行取经的原因是什么?3.唐玄奘西行取经的时间、路线是怎样的?4.唐玄奘西行取经遇到了怎样的困难?5.唐玄奘西行取经产生了哪些影响?四、细读课文,重点解决以上问题。
1.带着以上的问题自学课文。
2.小组交流自学的情况:分享各自的收获,提出在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及未能解决的问题,集多人的力量解决疑难。
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5 唐玄奘西行取经

25*唐玄奘西行取经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2.引导学生认识生字“奘、缉、僧;”积累“缉拿、束手无策”等词语。
搜集玄奘法师生平资料、图片。
1课时一、导入新课1.导语:在民间流传着许多的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明朝小说家吴承恩以唐三藏西行取经为原型创作了家喻户晓的《西游记》这是中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展示作者空前绝后想象力的作品。
其实历史上的玄奘西行求法的真实事迹和小说中的描述相差极大。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这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高僧、学者、翻译家、旅行家的事迹。
2.出示课题,指导“奘“的读音,以及书写。
(“奘”读zàng,而不读zhàng;“壮”与“奘”的区别)二、检查预习效果,整体感知1.生字识记:出示一组词语,指名读。
玄奘.(zàng)缉.拿(jī)高僧.(sēng)天竺.(zhú) 堡垒.(lěi) 朝.拜(cháo)2.词语理解。
束手无策:束,捆绑;策,计策。
就像双手被捆住一样无法解脱,形容遇到问题毫无解决办法。
百折不挠:折,挫折;挠,弯曲;比喻屈服,无论受到多少挫折都不退缩不屈服。
家喻户晓:喻,明白;晓,知道;家家明白,户户知道。
形容人人皆知。
3.默读课文,了解各个自然段的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第一部分(1自然段):取经原因第二部分(2~10自然段):取经经过第三部分(11~13自然段):取经影响三、研读课文,理解感悟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大家共同思考:玄奘西行取经的原因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僧人?(原因:在研读佛经时,他发现以前翻译过来的佛经错误很多。
从中看出他是位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的人。
)2.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感悟人物品质。
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取经过程中,玄奘遇到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对待的,从中你感到他拥有一种怎样的品质?交流汇报:【玄奘想折回第四堡去取水,走了十几里,忽然想起临走的时候,他曾经立下誓言,不到达目的地决不后退一步。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唐玄奘西行取经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唐玄奘西行取经一、教学目的1.了解唐玄奘西行取经的历史背景和意义,了解唐玄奘法师的一生和他对佛学传播的贡献。
2.能够读书笔记、解读课文,提取关键词和信息,提高语言理解及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深度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加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水平。
二、教学内容及要点1.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唐玄奘西行取经,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唐玄奘西行取经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唐玄奘法师的一生经历;3.唐玄奘对佛学传播的贡献。
2. 教学要点1.让学生了解唐玄奘西行取经的历史背景和意义,理解唐玄奘的佛学信仰,知道他的主要翻译著作。
2.让学生了解唐玄奘在取经途中经历的艰难险阻。
带领学生读书笔记,解读课文,提取关键词和信息,提高语言理解及应用能力。
3.让学生实际操作一读、二问、三思考的方法去感悟唐玄奘在克服艰难险阻中的智慧,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深度思维能力。
三、课堂教学方式1.以讲授为主,注重学生个体思考的启示。
2.以信息领悟为主,让学生自主思考。
3.以细节分析为辅,帮助学生发掘重要信息。
四、教学流程1. 教师讲授(1)唐玄奘西行取经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唐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大力传播,信徒众多,但佛经翻译不足,唐玄奘去天竺取经,旨在翻译更多的佛经。
•全程三年,途中经历艰难险阻,唐玄奘累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为后来的佛教传播和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意义:促进中印文化交流,加速了中原地区佛教的发展,开展了中印文化的多元互动,为中印的经贸交流和文化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2)唐玄奘法师的一生经历•唐玄奘有着扎实的佛学功底,在广大群众中受到了尊敬,被誉为“法师玄奘”。
•对历史的记载不多,但有一些出奇制胜的故事:如用自己的孪生兄弟在南亚海滩上骗取了长毛象供奉。
•先后翻译佛经126部,是翻译佛经最多的一位大藏经师。
(3)唐玄奘对佛学传播的贡献•唐玄奘西行取经,取回了许多之前没有传入中国的佛教经典。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5唐玄奘西行取经_语文S版

教学要求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2.引导学生认识生字“奘、缉、僧”;积累“缉拿、束手无策、百折不挠、传奇、家喻户晓”等词语。
重点难点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
2.通过学习课文,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教学课时一课时1唐玄奘(zànɡ)西行取经玄奘是唐朝的一位和尚。
他精通佛教经典,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三藏是佛教经典的总称)。
2[①本句中的括号起什么作用?]3在研读佛经时,他发现以前翻译❶过来的佛经错误很多,就决定到佛教的起源地天竺(zhú)去学习。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玄奘的身份和为什么去天竺学习。
公元629年(一说627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到了凉州(今甘肃武威)。
当时,朝廷禁止唐人出境,他在凉州被驻守边境的兵士发现,命他回长安去。
[句导读:交代西行取经的具体时间及当时朝廷禁止唐人出境这一背景。
]他设法绕过边防关卡,向西来到玉门关附近的瓜州(今甘肃安西)。
段导读:写玄奘出发去天竺学习。
4 在瓜州,玄奘打听到玉门关外有五座堡垒❷,每座堡垒之间相隔一百里,中间没有水草,只有堡垒旁才有水源,并且由兵士把守。
[句导读:写出玄奘面临的困难。
]这时候,凉州的官员已经发现玄奘偷越边防,发出公文到瓜州缉(jī)拿他。
如果经过堡垒,他一定会被兵士捉住;可是不经过堡垒,他又无法补充水源。
[句导读:写玄奘面临着矛盾的选择。
]玄奘正束手无策,碰到了一个当地人,说愿意给他带路。
玄奘变卖了衣物,买了两匹马,连夜出发,跟着他混❸出了玉门关。
5[句导读:“混”形象地描写出玄奘出玉门关的情景。
]谁知走了一程,那人就不想再走了,甚至想谋杀玄奘。
玄奘发现他不怀好意,就把他打发走了。
[②从上面的情况看,1☜2①解释说明。
3❶翻译: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4❷堡垒(lěi):军事防御用的坚固建筑物。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唐玄奘西行取经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唐玄奘西行取经【教学目标】1.了解唐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并初步理解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2.通过阅读和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重点】1、学生理解唐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领会其中的道理。
2、学生通过阅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2、如何引导学生从中获取阅读策略,提高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1、讨论法2、阅读理解法3、课堂讲解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1.通过展示图示让学生猜测接下来将要讲的内容,探讨与内容有关的知识。
2.通过游戏的形式,加深学生对“西天取经”的印象。
二、阅读理解1.请学生个别或小组阅读课文并听取老师的讲解。
2.了解唐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发表个人观点。
三、课堂讲解1.向学生传授词语、“西行取经”、唐玄奘等有关知识和背景。
2.通过案例分析和例子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分组交流并讨论。
四、教学总结根据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内容,进行教育措施,引导学生表达个人观点,加深学生对“西天取经”、“唐玄奘”等有关知识点的理解。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采用了阅读理解法和课堂讲解法。
通过阅读理解法,学生通过阅读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讲解法,让学生全面了解唐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及其蕴含的道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同时,通过组内交流,学生的合作和创造力也得到了提高。
总的来说,本次教学达到了预期效果。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唐玄奘西行取经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唐玄奘西行取经教学内容这节课主要讲述了《西游记》中唐玄奘带领弟子们西行取经的故事情节,以及其中所反映出的佛教文化和中华文化精髓。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西游记》中与唐玄奘有关的章节,让学生了解唐玄奘西行取经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2.让学生了解《西游记》中唐玄奘与弟子们所遭遇的千辛万苦,从中感受到坚强的意志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3.分析《西游记》中所呈现的佛教文化和中华文化,加深对两种文化的理解和认识;4.提升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学生应掌握唐玄奘西行取经的关键历史事件;2.学生应理解《西游记》中唐玄奘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以及他所采用的解决方法;3.学生应理解佛教文化和中华文化在《西游记》中的表现形式和意义。
教学难点1.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和理解《西游记》中繁复的情节,更加深入地了解唐玄奘西行取经的历史经验和文化内涵;2.学生需要对《西游记》中所呈现的佛教文化和中华文化进行分析和理解,领会其深刻的意义和启示。
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讲解《西游记》中唐玄奘西行取经的相关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进行重点知识点的讲解;2.阅读法:让学生通过阅读《西游记》中与唐玄奘有关的章节,从中领会故事情节和文化内涵;3.分组讨论法:分成小组,让学生们就唐玄奘西行取经的文化内涵进行讨论和交流,以促进深层次理解;4.课外阅读法: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加深对佛教文化和中华文化的了解。
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1.通过回顾《西游记》中孙悟空保卫唐僧取经的故事,引入今天的主题:唐玄奘西行取经;2.让学生谈谈唐玄奘的相关信息,如何了解唐玄奘的历史事件;第二步:阅读唐玄奘西行取经相关章节(20分钟)1.让学生们在课堂上阅读《西游记》中与唐玄奘相关的章节,如《大闹天宫》、《白龙马》等;2.引导学生关注唐玄奘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以及他所采取的行动方式;第三步:讨论唐玄奘西行取经的文化内涵(20分钟)1.分成小组,让学生探索《西游记》中所呈现的佛教文化和中华文化;2.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第四步:总结和提高(10分钟)1.温习唐玄奘西行取经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内涵;2.向学生提出思考问题,挖掘学生的内在的价值观。
25 唐玄奘西行取经_教案

文章脉络。 1.取经原因(1 自然段) 2.取经经过(2—10 自然段) 3.取经结果(11—13 自然段)
在语文教学中,关注 并正确对待学生的“问题 意识”,让学生从小养成 勤学好问的品质,培养学 生的创新意识,尤为重 要。
此环节既检测了学 生的读书能力,又对学生 进行了思维训练,同时让 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 个整体感知,为下面更好
2.(展示第八屏)学生齐读。(板书:中国的脊 的升华。另外,也培养了
梁)
学生搜集材料的能力。
3.布置作业。(展示课件第九屏)
(1)推荐阅读《鉴真东渡》。
(2)课后搜集中国古人或现代人不畏艰险,为
促进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故事。
板书设计:
唐玄奘西行取经
严谨治学 百折不挠
中国的脊梁
3
游记》后,唐僧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学生交流) 展开教学,可以使教学明
3.现实中的唐玄奘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 析化,避免了琐碎的分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唐玄奘资料。教师予以补 析。
充。(展示课件第三屏)
4.我们通过《西游记》和查阅的资料对唐玄奘
师生之间轻松而又
有了一些了解。现在我们只看唐玄奘那取经的决心, 愉悦的谈话,更使学生增
从这两句话中体会玄奘的百折不挠的品质。
(三)小组合作学习“取经结果”
派小组代表展示学习成果,引导小结。
1.轰动长安 2.成果巨大 3.神话流传
四、略中求简,拓展“百折不挠”
1.玄奘西行经过了一百一十个国家,他被誉为
“丝绸之路上的无冕之王”,此刻你最想对他说什
此环节既是全文阅
么?
读的总结,又是学生情感
5.把最触动你心灵的语句再读几遍,说出你的 感上的共鸣。
《唐玄奘西行取经》教学设计(S版五年级上册)

《唐玄奘西行取经》教学设计(S版五年级上册)一、说课1.教材上教版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一学期第三单元的主题是《睦邻友好》。
《玄奘西行》是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由“历史坊、“列国志”、“七色光”和“我想说”四个栏目组成。
“历史坊”,重点介绍中印自古以来的友好往来。
“列国志”,重点介绍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的概况。
“七色光”和“我想说”组成,重点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其意义。
每个栏目的设计,旨在让学生知道中印两国友好往来的历史传统,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与国关系方面的意义。
2.学情玄奘西行印度取经的故事,这是学生较为熟悉的。
但是,学生对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概况的了解不是很多,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更是认知上的空白。
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教师除了指导学生了解教材中已有的文字概要介绍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适当的资料收集,课中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让学生更多、更直观地认识印度,知道中印两国友好往来的历史传统。
3.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参考教参中的目标,并根据自己设计的课时,拟定的教学目标分别落实到两个课时中。
第一课时目标:1)初步了解和认识印度的概况。
2)知道中印两国友好往来的历史传统,崇敬为中印友好交流和睦邻关系做出贡献的人物。
第二课时目标:1)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与国关系方面的意义。
2)体验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弘扬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
4.教法(1)图像感知法:这一课的开始就是先出示印度地图,让学生寻找印度的地理位置、首都、恒河,以及相关的邻国巴基斯坦与孟加拉国。
在此基础上,再出示有关介绍印度文化历史的录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印度。
随后,从学生熟悉的《西游记》动画片引入,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为了让学生直观感受玄奘西行地路线,教师下载西行的地图,给学生作较为详细的介绍,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印古代的文化交流。
(2)故事讲授法:本课需要补充许多的实例,所以教师补充2006年4月26日在白马寺举行的隆重的印度风格佛殿奠基仪式,感受中印友好引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唐玄奘西行取经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2、引导学生认识生字“奘、缉、僧;”积累“缉拿、束手无策、百折不挠、传奇、家喻户晓。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
2、通过学习课文,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讲述背景,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唐玄奘西行取经,指导“奘“的读音,以及书写。
(“奘”读zàng,而不读zhàn g;,“壮”与“奘”的区别)
2、导入:
在民间流传着许多的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明朝小说家吴承恩以唐三藏西行取经为原型创作了家喻户晓的《西游记》这是中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展示作者空前绝后想象力的作品。
其实历史上的玄奘西行求法的真实事迹和小说中的描述相差极大。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这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高僧、学者、翻译家、旅行家的事迹。
二、检查预习效果,通览全文内容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2、测查学生词语理解
束手无策:束、捆绑;策、计策,就像双手被捆住一样无法解脱,形容遇到问题毫无解决办法。
百折不挠:折、挫折;挠、弯曲;比喻屈服,无论受到多少挫折都不退缩不屈服。
家喻户晓:喻、明白;晓、知道;家家明白,户户知道。
形容人人皆知。
3、默读课文,了解各个自然段的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1)理清脉络
一、(1)取经原因
二、(2-10)取经经过
三、(11-13)取经影响
2)了解重点段层次
默读(2-10)自然段,思考
玄奘西行取经,途经哪些地方?(可先在文中画一画)
(长安—凉州—玉门关—高昌—西域—天竺)
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
三、研读课文,重点理解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大家共同思考:
玄奘西行取经的原因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僧人?
(学识渊博,治学严谨)
2、读了课文第一部分,你有什么问题?
[可能会有两方面的问题:
1)他学识已很渊博了,为何还要不远万里去天竺学习?
2)从长安到天竺,山高路远,是一种什么力量使他毅然前往,并克服重重困难?] 导:也许学习完这篇课文,自然能解开你心中的疑问。
3、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感悟人物品质。
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取经过程中,玄奘遇到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对待的,从中你感到他拥有一种怎样的品质?
[要点:1)混出玉门关2)单人匹马走沙漠
重点句:
玄奘想折回第四堡去取水,走了十几里,忽然想起临走的时候,他曾立下誓言,不达目的决不后退一步。
“从不达目的决不后退一步”,可感受他有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
感受沙漠环境的恶劣,体会玄奘冒着生命危险,舍身求法。
总结:玄奘克服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越过雪山冰河,冲过暴风雪,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天竺求学,一切源于他心中坚定的信仰,与一生的追求——对佛法的弘扬。
过渡:玄奘西行求法十几年,从印度带回大量的佛经,这些真经是佛家教义的种子,只有翻译成中文它们才能在中国生根发芽,否则印度留学所创造的辉煌将变得毫无意义。
4、结合课外资料,了解玄奘的历史贡献。
1)学习小组合作读最后一部分,结合资料思考,回国后玄奘潜心做了哪些事情?
(要点:翻译佛经,编写《大唐西域记》)
1、从学者的角度,
他敢于对前人的译作提出批判,严谨治学,敢于探求真理。
2、作为一个高僧,
他历经艰险,百折不挠,远赴无竺,学习真经,弘扬佛法,发展佛教,功德无量,是中国佛教史上继往开来的人物。
3、作为一个翻译家,教育家,
他翻译方面的贡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4、他又是一个文化交流的使者,
玄奘西行,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
四、总结全文,提炼升华
1、浏览全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玄奘西行给你印象最深的场景或细节。
2、季羡林先生引鲁迅的一段话作为总结: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拿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季羡林:舍身求法的人,首先就有玄奘在内,这一点是无可怀疑的,这样精神的玄奘的确算得上是“中国的脊梁”。
板书:
25*唐玄奘西行取经
百折不挠
唐玄奘西行取经
舍身求法
中国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