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青海高原一株柳)
青海高原一株柳读后感

青海高原一株柳读后感《青海高原一株柳》是一部以青海高原为背景的小说,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高原上的风景和人情。
小说以柳树为主线,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在高原上的爱情故事,同时也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小说以青海高原上的一株柳树为主线,通过柳树的成长,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在高原上的爱情故事。
作者通过对柳树的描写,展现了高原上的风景和气候,同时也表现了柳树对于这片土地的重要意义。
柳树在故事中象征着生命的顽强和坚韧,也象征着爱情的坚定和持久。
在青海高原这片土地上,柳树是生命的象征,也是爱情的见证者。
故事中的男主角是一名来自城市的青年,他在高原上遇到了女主角,两人相爱并决定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下去。
他们在高原上共同经历了风雨和艰辛,也感受到了高原上的纯净和宁静。
他们在柳树下相爱,也在柳树下相守,最终实现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彼此的承诺。
小说中的青海高原是一个神秘而美丽的地方,作者通过对高原风景的描写,展现了这片土地的壮美和宁静。
高原上的蓝天白云、广袤的草原和清澈的湖水,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在这片土地上,人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美好,也可以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静。
青海高原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也是一个让人心灵得到净化的地方。
在小说中,作者还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青年男女在高原上与柳树和其他动植物相处融洽,他们尊重自然,也受到自然的庇护。
在这片土地上,人们学会了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学会了珍惜和保护自然。
作者通过对自然的描写,表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也表现了对自然生态平衡的呼吁。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自然情怀的小说,作者通过对高原风景和人情的描写,展现了这片土地的美丽和魅力。
小说中的柳树象征着生命的顽强和爱情的坚定,也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读完这部小说,让人感受到了高原上的纯净和宁静,也让人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这是一部充满温情和感动的小说,也是一部让人深思的作品。
读《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3篇)

读《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优秀3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
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这次帅气的我为您整理了3篇《读《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青海高原一株柳篇一设计思想:陈忠实写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是篇借物抒情的散文,这篇课文原是初一学生所学,现在提前到小学六年级。
课文文质兼美,但是词句的理解却有难度,尤其需要学生感同身受地去理解青海高原柳顽强生存、不懈拼搏的毅力与勇气更是有困难,毕竟这些小学生身在蜜罐里,长在温室中。
课文中有一段对青海高原柳树的描写,一段对这株柳树生长历程的想象,我主要抓住这两段文字进行剖析,让学生在不同环境中生长的柳树的外形差异去寻找高原柳茁壮高大的原因,通过古典边塞诗词感受高原的荒凉,与江南柳的温和舒适环境形成反差,并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去想象高原柳生存的艰难。
配乐范读、想象写话、配乐朗读为学生营造情境氛围,使学生化身为高原柳树,去描摹它的不屈历程。
至于,高原柳和家乡灞河柳的对比,我选择了一带而过,不详细深究。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尤其理解“锻铸”的词义。
②体会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感情。
③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听写课文的最后的一个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①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②掌握对比的写作方法,反面衬托出文章中心。
③展开想象,来理解文章语句及中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②能从课文中的柳树品格联系自身,在自己心中种下坚毅、顽强的品格。
教学重点:课文语言优美流畅,用词华丽,情景交融,理解好文章中的句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尤其是课文5-7自然段,需要指导学生通过想象去感受柳树的不屈。
教学难点:课文表面看是写物,但是实际是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
《青海高原一株柳》读后感(15篇)

《青海高原一株柳》读后感(15篇)《青海高原一株柳》读后感1我第一次看《青海高原的一棵柳树》是在这本书刚出版的时候。
看完之后,我被这棵柳树的精神深深打动了。
这是高原上的一棵柳树。
它本该生长在平原上,却生长在青海高原上。
在贫瘠崎岖的青海高原上,笔者在李家峡水电站入口处发现了这棵大柳树,它是青海高原上唯一的柳树。
让作者惊讶的是:这柳树怎么会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长得这么大这么粗?作者通过想象,认为这棵柳树在上天赋予它的九十九种死亡方式中,以其不屈不挠的精神,开辟了一条生存之路。
作者把家乡的柳树比作这种高原柳树,是柳树的一种,但人生的道路和命运却相去甚远!我发自内心的赞美柳树不怨不惧,坚持战斗,顽强生存的品质。
我觉得青海高原的柳树就像是被生活残酷折磨殴打过的人。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命运。
生活不会给我们完全的公平,但我们每个人都要有公平的毅力,生活的希望在自己手中。
只要我们不放弃努力,持之以恒,吃苦耐劳,不断追求,人生就会有奇迹。
像霍金一样,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勇敢面对危险,让自己成为生活中的强者!这棵柳树是精神的缩影,是教会我们如何从困难走向成功,学会在逆境中生存的缩影。
《青海高原一株柳》读后感2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的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这株柳树神奇在,生长在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上;这株柳树神奇在,有着不屈不挠的毅力;这株柳树神奇在,在恶劣的环境中还那么的粗壮、坚硬、苍郁。
“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99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
”这句话不仅仅在写柳树,更写我们身边这种不屈不挠,有着抗争精神的人。
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不可能公平,但只要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像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生活就会产生奇迹。
我们生活中有这种坚强不屈精神的人,也有很多,如:海伦.凯勒、霍金、张海迪……而张海迪,她5岁患脊髓病,高位截瘫。
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到的人生。
青海高原一株柳读后感

青海高原一株柳读后感《青海高原一株柳》是一本以描写青海高原自然风光为主题的散文集,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青海高原的壮丽景色和悠远历史,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和神秘。
在这本书中,作者不仅仅是在描述自然风光,更多的是在展现出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以及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感动,对自然和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书中,作者对青海高原的描写让人感到震撼。
他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高原上的广袤草原、连绵的山脉、湛蓝的湖泊和清澈的河流,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作者还通过对高原上的柳树的描写,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柳树在高原上的生长环境和生命力,让人感受到了柳树的坚韧和顽强。
在这些描写中,读者不仅仅是看到了自然的美丽,更多的是感受到了自然的伟大和神秘。
除了对自然风光的描写,作者还在书中展现了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他通过对高原上的柳树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柳树虽然生长在恶劣的环境中,却依然顽强地生长着,展示出了生命的力量和韧性。
这让人深受感动,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书中,作者还通过对高原上的牧民生活的描写,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牧民们的生活场景和情感,让人感受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
通过这些描写,读者对生命和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在读完《青海高原一株柳》之后,我对自然和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自然的伟大和神秘,以及生命的力量和韧性。
在这个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们往往忽视了自然和生命的珍贵,而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到了这些珍贵的东西。
我相信,只有对自然和生命有敬畏和热爱,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珍惜它们,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和美好。
总之,《青海高原一株柳》是一本充满了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和敬畏之情的散文集,它让人感受到了自然的伟大和神秘,以及生命的力量和韧性。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自然和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六上《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材解读范文

六上《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材解读范文第一篇:六上《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材解读范文苏教版六上《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材解读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解读的是苏教版六上教材第15课《青海高原一株柳》。
一、朗读教材“……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命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终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
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二、教材解读(一)本册教材的编写意图与特点1.采用主题单元组合本册教材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1)”、“课文”、“习作” 和“练习”组成。
全册教材大体上围绕一个主题单元,根据课文特点相机安排语言文字的基础训练。
全册共7个单元,分别是:心中有祖国、人间真情、奋斗与生存、民风民俗、景物聚焦、名人风采、读书有方。
2.放大空间语文学习根据新课标提出的“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的语文实践机会。
”的精神,本册教材安排了大量的综合实践活动。
在教材结构形式上和选文的难度上,都注意向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靠拢。
这样就减缓了坡度,有利于小升初的衔接。
(二)本篇教材简析《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散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
全文首先用两个自然段点明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其次从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和这株柳树的巍然撑立写出其强大的生命伟力,继而猜测和想象那株柳树存活、长粗的生长过程,进一步体现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顽强毅力,接着又写了家乡灞河柳树的极易生长,从侧面烘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敢于与命运抗争。
《青海高原一株柳》读后感(12篇)

《青海高原一株柳》读后感(精选12篇)《青海高原一株柳》读后感(精选12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写一篇好好地作记录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帮大家的《青海高原一株柳》读后感(精选12篇),欢送阅读,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碧玉装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是出自贺知章笔下的一株婀娜多姿的柳树。
然而,今天我却在《青海高原一株柳》里看到了一株与她截然不同的柳树。
课文讲了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作者在青海高原上看见了唯一的一棵柳树,因为高原上气候环境恶劣,柳树很难成活。
干旱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它经历过多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
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挣,以超乎想像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终于造成了高原上一方壮丽的风景。
读完以后,让我想起了一个人,不,也许他只是一个永远不知疲倦的智慧大脑或者是一个神话。
命运对他却非常残酷,才二十一岁就患上了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瘫痪地轮椅上。
不久,他又患肺炎,被彻底地剥夺了说话的功能,头只能偏在左边倾斜,肩膀左低右高。
嘴歪成S型,手紧紧地并在当中,握着拟声器。
他不能写字,读书时,必须把纸平摊在一大张桌子上,然后渐渐地像蚕吃桑叶般地看。
他的身体一刻没有分开过轮椅,思维却飞上了太阳系,测到黑洞的大爆炸……他被选为最年轻的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成为了只有像牛顿那样的大科学家,才能跻身而出的教授。
他还有一颗乐观的心,他不会因为自已身体上的缺陷而悲观退缩,只想自已拥有的。
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科学家——霍金。
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是不可能公平的,但只要心中一直充满希望,用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与韧劲去拼搏,去努力,永不放弃,永不言败,这样就能创造生命的奇迹,翻开自己心灵的大门。
是呀,只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就会战胜困难。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后反思两篇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后反思两篇«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后反思1青海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一局部,被称为世界屋脊,它平均海拔三千米以上,在青海高原,有的中央夏秋两季延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年平均气温很低,最冷的时分到达零下二十多度。
在这样的环境中,这株柳树居然顽强地活了上去,真是一个奇观!是一个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生活上去的奇观!同是柳树,所处的环境不同,所走的路就不同,无论是逆境还是逆境,它们都成就了自己,都值得欣喜和讴歌,那么,人也一样,逆境中要珍惜,逆境中不畏怯。
只要这样,才干让我们的生命之树都生气勃勃……借学校的名师展现课的时机,昨天在六年级二班教学著名作家陈忠实的散文«青海高原一株柳»,课后,语文组的教员在评课时给予了较多的溢美之词,但在我心里这节课真的不算是一节好课。
缘由之一:局部先生的表情通知我,他们关于这节课不温不火。
他们课下高傲的头在此刻低低的。
没有关于课文的学习表现出浓重的兴味。
当出示关于课文全体掌握后发生的效果时,先生的积极性不高,举手的先生寥寥无几。
例如我在先生初读课文后,出示了效果:〝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这株柳树的?〞这个效果是从文章全体入手来回答的,效果难度不大,不过先生回答的兴味却不盎然。
缘由之二:我想抓住〝奇观〞这个词来作为打破点来停止教学,但是先生找到这个词后如何深化,显得很茫然。
我的教学中的贯串线不是很明晰。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就是围绕〝神奇、敬畏、顽强〞这根主线来停止教学。
但是我在教学中却只是主要围绕〝神奇〞来停止,却疏忽了其他的方面。
所以,总是围绕一个方面来讲,先生的情味就会降低,不能够用丰满的肉体面对整节课的学习。
在今后的教学中,自己的教学一定要主次清楚,讲出效果,真正完成教学目的。
缘由之三:我在教学中缺乏指点孩子了解作者的写作思绪。
毕竟高年级阅读教学既要引抢先生了解课文〝写的什么〞,还要引抢先生领悟课文是〝怎样写的〞。
作者的写作思绪是高段孩子应该了解的,但是我缺乏相应的指点。
《青藏高原一株柳》引起我的遐想

《青藏高原一株柳》引起我的遐想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先让学生高度参与。
说、写、练是参与,唱、演、做是参与,“愤悱”而后启发更是参与。
参与之功效是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种经历,使其在经历中习得知识、获得能力、悟得真谛;在经历中掌握方法、归纳规律、体验情感。
笔者参加江阴、昆山、常熟三地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听了孙敏亚老师执教的《青海高原一株柳》后感触颇深。
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构建画面,在朗读中感悟积累,在对话中建构提升;紧扣文本关键处,深挖拓展,着眼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真正为学生搭建了语言实践的平台,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
1构建画面,感悟积累【片段1】师:在平原极其平常的柳树,而在青海高原为什么变得如此神奇?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青海高原,自由读第3~4自然段,边读边想像,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生1: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画面:那青海高原辽阔平坦,一望无际。
生2: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画面: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赫红色的起伏的原地,一株柳树挺拔在那里,显得非常苍茫。
师:看着青海高原那一景色,让我也感到那是个荒凉的地方,不仅是你,我们的心头也有一丝丝伤感。
那里没有一丝生机,死气沉沉,却看到了唯一的一株柳树。
生3:在青海高原上一片苍茫,一阵寒风吹过,令人寒颤颤的,目力所及,根本看不到其他任何一棵树。
那株柳树是唯一的生机。
生4:读了这段文字,我的眼前仿佛呈现了这样的画面:广阔的青海高原,寸草不生,深邃的蓝天上有凝滞的云团,仿佛偶尔看到有几只小鸟飞过。
是那株柳树给这里带来了福音,它与那里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师:真好!你不仅会读还会说。
是啊!壮士离去不归夕,这是怎样的悲壮!怎样的苍凉!想看看青海高原吗?这一就是你想像中的青海高原。
(多媒体出示四幅图)看了画画,再读读文字,你们又想到了什么?这是个怎样的地方?生1:那是个天苍苍、野茫茫的地方,只有尘土、沙石……生2:那里只有苍凉贫瘠的土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札记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当代著名作家陈忠实的一篇散文,是既《安塞腰鼓》后,又一篇风格迥异的文章。
巧合的是,陈忠实和《安塞腰鼓》的作者刘成章,都是陕西人。
那片黄土地是他们共同的家乡。
两篇文章虽然内容不同,但表达的精神,却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
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描写了这株柳的生活环境和外形特点。
开篇采用先抑后扬的方法,先说这是“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又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给读者留下了悬念。
接着通过对青海高原的环境描写,衬托了这株柳树生存的艰难,再细致地描写这株柳树的样子。
作者用镜头一样的语言,一开始用远镜头拍摄了青海高原的原野、山峰、蓝天和云团。
紧接着用中镜头扫到李家峡水电站,在这株大柳树上稍停片刻,又到镜头慢慢移开,摇到背后的青山、近处的原地。
然后用近镜拍摄柳树的全貌,用特写的镜头拍摄柳树的树干、树枝、树皮和浓绿的树叶。
最后把镜头慢慢拉回,回到柳树的全景状态。
作者的用词极具独特性。
如表现青海高原特点的词或词组:“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赭红色的起伏的原地”;表现一株柳外形特点的词或词组:“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绿得苍郁,绿得深沉”、“独特锻铸”、“生命伟力”、“强大感召”。
这些词句的运用,不仅表现了景物的外形特点,还隐含了一种深沉的情感,体现了一种悲壮和苍凉的高原风格。
文章的第二部分,主要是作者由这株柳产生的想象和联想。
首先是围绕“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这个问句,进行自问式的回答。
文中两次运用“奇迹”一词,赞叹了柳树顽强的生命力。
“风把一团团柳絮抛散到这里,生长出一片幼柳,随之而来的持续的干旱把这一茬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
”“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原文中还有这样几句话:“千年奇迹万年奇迹,无法猜度它是否属于一粒超级种子?”在如此荒芜、贫瘠、气候恶劣的青海高原上,生长出如此粗壮茂密的一株柳树,也只能用“奇迹”来表达了。
接着,作者联想到了家乡灞河的柳树。
那里的柳树名贯古今,深得历代诗家词人的宠幸;那里的柳树婀娜多姿、风情万种,如一位位风度翩翩的美少女。
然而,“青海高原上的这一株柳树,为保存生命却要付出怎样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
命运相差何远!”作者用两个问句,几乎是激愤地抒发了命运的不公,将文章的情感进一步推向高潮。
如此对比和衬托的表达方法,使高原柳的形象由外表的坚毅到内心的强大,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章的第三部分,作者用议论和抒情的手法,直抒胸臆地赞美了高原柳的精神之美。
“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终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
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
”在原文中,还有这样的句子:“更没有攀比没有忌妒河边同族同类的小肚鸡肠”、“我崇拜这株高原柳树”。
整篇文章以长句为主,给人一种沉重和压抑的感觉。
这一株柳,如同压在读者的心上,久久不能磨灭。
我想,去李家峡水电站旅游的游客,看到高原上唯一的一株柳树,都会忍不住拍照留念,或许也会惊叹不已。
但又有谁,能像陈忠实那样,进入一种超越现实的思考。
这株柳树的存在,造就了不可思议的奇迹,造成了一方壮丽的风景。
难道这些,仅仅是在讲述柳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