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案例
六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第五单元15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一课时苏教版

3.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学习,使学生掌握一些重要的语文知识,如词语的含义、句子的结构、文章的层次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讨论、思考,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青海高原的壮美和柳树的顽强生命力。
2.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青海高原的美丽风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所描绘的景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通过分组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到青海高原的壮美和柳树的顽强生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在课堂讨论环节,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理解和解读课文,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我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在课后作业设计中,我结合课文内容,布置了富有创意的作业,让学生通过绘画、写作等形式,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四)反思与评价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进步,培养他们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能力。
2.通过课堂讨论、学生互评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策略的重要性,只有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时,我将灵活运用上述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质。
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一、一读柳树,复习导入,再感形象。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读题:15、青海高原一株柳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高原上的这株柳,它是怎样的一株柳树呢?3、作者在青海高原就是看到了这样一株柳树,谁愿意通过朗读带大家再来欣赏一番。
二、二读柳树,结合生长环境,感受神奇。
1、同学们,作者因为看到了这样一株柳树,所以在文章开头这么说(出示,引读)这是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读着这两段话你有什么问题吗?(平常神奇?〈板书〉望而生畏?)2、在平原极其平常的柳,为什么在青海高原上却变得如此神奇?这株神奇到令作者望而生畏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青海高原,走近这株柳。
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自己读读课文34自然段,边读边想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3、交流:(出示3、4)同学们,读着这两段文字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
走到李家峡水电站总部大门口,我一眼就瞅见了这株大柳树,不由得哦了一声。
这是我在高原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
我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的起伏的原地,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
没有树族的原野显得尤其简洁而开阔,也显得异常的苍茫。
学生交流(板书:唯一)这,究竟是一片怎样的土地啊?同学们,你们看(配乐)青海高原的一组图片。
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啊?(板书:荒凉贫瘠)文中哪些词句写出了青海高原的荒凉贫瘠呢?请你用笔把它划出来。
学生交流,还有哪些词句也能感受到它的荒凉,贫瘠呢?学生交流,你也能读出那样的感觉吗?5、同学们,就是在这样的一片土地上,居然生长着这样一株柳。
六年级上语文优秀教学案例青海高原一株柳苏教版

3.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成果,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2.教师强调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提醒学生注意理解和掌握。
3.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成果,归纳出柳树顽强生命力的体现,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主动提问: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提出问题,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问题串:将课文中的内容串联起来,形成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课文,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
2.分析课文内容:教师详细讲解课文中描述的青海高原的地理特征、柳树的生命力以及高原人民的精神风貌,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解读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如“恶劣环境”、“顽强生命力”等,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问题,如:“课文中的柳树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们认为柳树的顽强生命力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讨论。”
2.同伴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对方的学习表现,培养他们的评价能力和团队意识。
3.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图片导入:展示青海高原的恶劣环境和柳树的顽强生命力,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所描述的场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教育学生学会感恩,感激课文中提到的所有为高原建设作出贡献的人们,激发他们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动力。
六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

六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3.探寻文本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在写作方法的探究中,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独运,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课前训练:课前出示作家陈忠实的资料,让学生自主阅读后交流所获取的作家信息。
一、读题导入,感受“一株神奇”。
1.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青海高原一株柳,齐读。
2.请注意这是高原上唯一的一株柳,再读。
3.这是在绝不容许任何一条绿色生命活到一岁的青海高原上生长的高大的一株柳啊,再读。
4.上节课我们在初读课文时关注了一个字“哦”加叹号,让我们怀着敬畏之心齐读课题!(板书:哦!)二、听写语句,追问“一片绿阴”1.下面首先开启我们的听写之旅,请准备好,老师报两遍。
学生听写“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检查展示学生听写情况,指导写完整,写端正!(落实每节课10分钟的写字教学)2.过渡:课文中那个自然段具体写到了“这片绿阴”?预设:第五自然段三、自主研读,感受“形象描写”1.自主阅读,出示自主发展学习单: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第五自然段,读着这段文字,你看到了怎样的一株柳树?你是从这段话中的那些描写看出来的?2.师巡视了解学情。
3.交流(预设一)旺盛的生命力课件出示:“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A.感受这株柳树之高大指名说说。
(树干、树阴、叶子)师引读:这株柳树,浓密的树叶,树干和树枝,叶子指名说说年的眼前似乎出现了一株怎样的柳树!①“两合抱粗”,生生手拉手演示感知柳树的粗壮②“百十余平方米”,一间教室大约有五十平方米,一株柳树的树阴大约有两间教室那么大。
青海高原一株柳设计

青海高原一株柳设计第一篇:青海高原一株柳设计《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该组课文的主题是‚人与自然‛。
《青海高原一株柳》以酣畅淋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平常的柳树,但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作斗争。
课文笔触优美,想象大胆,文中神奇的柳树历经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
本文以读为主,通过多种读法去感受柳树的伟大。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具体语言文字,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体会青海高原这株柳树在面对生存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
3、初步了解运用想象和对比突出主题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具体语言文字体会青海高原这株柳树在面对生存逆境时的顽强。
教学难点:理解‚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一、复习与导入:1、上节课,我们认识到一株柳树,这株柳树生长在——青海高原上。
(板书题目)在作者眼里,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出示:第二自然段,齐读。
2、这株柳树首先神奇在它生长在青海高原这样恶劣的环境中,能够在这儿生长,已然是一个奇迹。
你看:出示:青海高原(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赭红色(起伏)的原地;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悲壮与苍凉弥漫在心头3、是啊,这苍茫、悲凉的土地,春秋两季几乎滴雨不下常年冻土的高原,怎适宜树木在此安家落户?但恰恰是在这片土地上,偏偏有一株柳树,让我们走近这株柳树。
二、一读柳树,感受外形的‚神奇‛。
1、出示文字:第五自然段,2、默读思考: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指名说)文中是怎样写这株柳树的颜色的?(绿得苍郁,绿得深沉)用什么词来形容这绿?(苍绿)看到这株柳树,你想到那些词?(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生机勃勃、根深叶茂、遮天蔽日)3、面对这一株柳树,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赞叹?(最后一句)什么是‚巍巍然‛(形容高大雄伟的样子。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4篇)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4篇)2022-12-15《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精选14篇)《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停歇可稳定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深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
重难点:重点:大量的文本语言实践(读、思、议、悟)来领会作者文字中的思想火焰。
难点:能基本读懂“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在全文的蕴涵之义。
教具准备:制作教学内容呈现课件课时划分: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3、初读课文,初步领悟青海高原上这株柳树的非凡生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
教学过程:一、揭题解题。
1、【板书:柳】同学们,看到这个字,想到写柳的古诗了吗?【可带学生回忆贺知章的《咏柳》】2、补充:白居易还有一首《杨柳枝》也将初春新柳的婆娑轻扬,弱不胜莺的风姿,描写得细致入微。
【出示,师念:依依袅袅复青春,勾引春风无限情。
白雪花繁空扑地,绿丝条弱不胜莺。
】3、师: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很喜欢柳树。
很多文豪以柳入诗,写下了不知多少美妙动人的诗篇。
在色彩缤纷的大自然中,千姿百态的柳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它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柔中带刚,刚柔并济,有着一种独特的美。
常使得有情调的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4、【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并讨论:(1)本文能不能用一个“柳”字做题目?用“一株柳”做题目可不可以?【相机介绍:青海高原位于世界屋脊东部,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它平均海拔三千米以上,在高原上常年是冻土。
有的地方夏秋两季连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年平均气温很低,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二十几度,……】了解了青海高原的环境,再读读这个题目,你有了怎样的疑问或想法呢?5、过渡啊:接下来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初读课文。
苏教版六上《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上《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设计理念:真正的阅读要使阅读者披文入情,能透过文字触摸到语言的深层内涵,从而领悟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本教案本着这样的阅读理念,引领学生潜心阅读,透过文字想象感受画面,体会青海高原这株柳的伟大生命力,与作者对高原之柳的敬畏之情感相交融,共同奏响生命的华彩乐章。
在自主阅读中收获感悟,挖掘语言文字“撑立”、“伫立”的内涵,读懂一棵树,读懂一种精神,调动阅读的兴趣,体会表达方法.教材分析:《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
学情分析: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词句堆砌华丽,语言流畅,气势磅礴,恰当的比较、合理的想象使事物特征的描写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
虽然六年级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感悟和品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对柳树也是其熟悉的事物,也学过关于咏物、表现生命力强的文章,但学生并没有接触过侧重通过环境的描写、多角度的比较来咏物并表现人生哲理的文章。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结合图片、声音,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及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环境的恶劣及在这种环境之下表现出来的顽强生命力。
教学过程:一、读词感受高原环境的恶劣苍茫。
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悲壮和苍凉齐读,用上这些词语说一说高原的环境。
【设计意图:这几组分别是描写青海高原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环境的,让学生通过读词来想象画面,从而使他们感受到青海高原的环境是异常的恶劣,同时为自然过渡到体会青海柳精神和意志作好铺垫。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15篇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15篇《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初步感受青海高原这株柳的强大生命力。
3、理清__的脉络,知道课文围绕“青海高原一株柳”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4、通过课堂语言实践,逐步培养语言领悟的深刻性和正确性。
教学重点:通过大量的文本语言实践(读、思、议、悟)来领会作者文字中的思想。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领悟柳树在青海高原上生长的神奇及作者对柳树顽强生命力的赞叹。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老师给大家介绍一种力量,一种了不起的力量。
(出示课件:小草顶开巨石、悬崖边上的树)课件旁白:柔弱的小草,为了生长竟能顶开身上的石块。
光秃秃的悬崖峭壁上竟长出了繁茂的大松树。
同学们那顽强的小草和松树是多么的了不起呀,今天咱们所要学习的课文里也同样有着这样一株不同平常的柳树,大家想熟悉它吗?请翻开课文,(15、青海高原一株柳)(版书课题)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一起去熟悉青海高原上那株了不起的柳树吧。
(1)1、提出自学要求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课文,留意课文比较长,词语丰富,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2、读书莫放“拦路虎”,我们一起来解决阅读中的障碍(老师想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谁来?)(1)出示词串:广袤无垠寸草不生青石嶙峋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粗实坚硬苍郁深沉艰苦卓绝起死回生顽强毅力韧劲(2)读词语点名读齐读(5)(3)这些词语中,你读懂了哪些,除了这些之外课文里里还有哪些不懂的请提出来。
(认真预习,是学好课文的一个要害)(6)(4)默读:思考一下这一组组的词语分别描写柳树的什么?第一、二组写了这株柳树的生长环境。
第三组写了这株柳树的外形。
第四组写的是这株柳树的精神。
(5)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哪些段落分别描写了这些内容?生长环境(3-4)外形独特(5)精神顽强(6-9)(10)b、教学第一、二自然段。
(1)那么同学们,第一、二自然段写的又是什么呢?(作者看见柳树的感受)作者感受到了什么呢?从学生回答引入“平常”与“神奇”并相机版书,同学们有的说这株柳是极其平常的,而有的说这株柳又是神奇的(教师版书),照这么说的话,这株柳树就是一株既平常而又布满了神奇的柳树喽?为什么这么说呢?(引导学生说出)《假如这株柳树长在平原,长在水边那它就是一棵极其平常的柳树,可假如它长在青海高原就显得非常的神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案例
青铜峡市光辉中心小学高迎风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能够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进而能够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2、凭借语言材料激发学生热爱生命、不抱怨命运、敢于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情感。
3、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课文语言优美流畅,用词华丽,情景交融,理解好文章中的句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尤其是课文5-7自然段,需要指导学生通过想象去感受柳树的不屈。
教学片段:
师:尽管生存的希望是这样的渺小,但柳树放弃了吗?
生:没有。
师:所以这里这样写,读——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配乐——苍凉的马头琴音乐)这株柳树就这样(指黑板上板书)“孤独地、不畏艰难地、勇往直前地”撑立在(指课件中词)“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的青海高原上;它就这样(指学生板书)“顽强地、坚强不屈地、坚持不懈地”撑立在有着(指课件)“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的青海高原上;它就这样(指学生板书)“不屈不挠地”撑立在有着(指课件)“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异常苍茫”的青海高原上,它就这样撑啊撑,撑出了高原上一道独立的、壮丽的风景,你们想不想再去欣赏这道独立的壮丽的风景啊?
师:让我们怀着敬畏的心情再来欣赏这株柳树。
读课题。
谁一个人来读。
生:读“青海高原一株柳。
”
师:我觉得你在强调“青海高原”能说说理由吗?
生:因为青海高原的气候是十分恶劣的,而这株柳树是能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生长起来,说明它是十分顽强的。
师:是啊,这是伫立在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太神奇了。
还有不同的读法吗?
生:读“青海高原一株柳。
”
师:为什么要强调“一株”?
生:因为这柳树只有一株,而且是那么的高大挺拔,不仅写出了高大,而且写出了它的那种精神。
师:是的,我懂你的意思了,你的意思是说它是唯一伫立在高原上的一棵柳树,简直是一个奇迹啊。
还有不同的读法吗?
生:读“青海高原一株柳。
”
师:我觉得你在强调——
生:“柳”,我觉得柳树生长在江南,而这株柳树生长在青海高原上十分不容易。
是啊,伫立在青海高原上的竟然是一株柳树,这简直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你们说,是谁创造了这个可思议的奇迹。
生:是它自己。
师:是的,就是它这种(指学生板书读)“顽强、坚持不懈、不畏艰难、坚强不屈、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精神,使它创造了这个不可思议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