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语文教案-青海高原一株柳-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 青海高原一株柳_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 青海高原一株柳_苏教版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听写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2.通过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能够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进而能够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3.凭借语言材料激发学生热爱生命、不抱怨命运、敢于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情感。

4.学会本课8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想象青藏高原一株柳的形象,感悟青海高原的环境恶劣,进而品味这株柳树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1.读懂“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在全文的蕴涵之义。

2.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能够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进而能够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一、揭题导入,激发学习兴趣1展示贺知章的《咏柳》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齐读——《青海高原一株柳》。

3、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强化双基训练1检查生字读法2出示词串:广袤无垠青石嶙峋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粗实坚硬苍郁深沉巍巍然艰苦卓绝起死回生顽强毅力韧劲3读词语、自由读、开火车读。

三、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1、思考一下这词串分别描写了什么?第一组写了青海高原的气候、环境。

——恶劣第二组写了这株柳树的外形。

——独特第三组写的是这株柳树的精神。

——顽强的毅力与韧劲2、找找课文中哪些段落分别描写了这些内容?环境恶劣(3-4)外形独特(5)精神顽强(6-9)3、指名分小节朗读谁带我们进入荒芜、苍茫的青海高原?(读3-4)谁给我们描述这独特的高原之柳?(读第5小节)谁让我们感悟这高原之柳的生命伟力?(读6-9小节)这是一棵怎样的柳树?(读1-2小节)四、初见柳树,走进青海高原。

1、咱们来看看这株柳树是什么样的?(出示:第五节)2、谁来读?(指名读)3、就是这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但在作者的心目中,(引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因为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那就让咱们走进青海高原吧!请同学们默读第3、4自然段,细细地读,将文字读成画面。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青海高原一株柳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青海高原一株柳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

教学过程:一、揭题解题,明确读文重点1、回忆写柳的古诗,介绍柳树常识(1)贺知章的《咏柳》(2)结合影象资料介绍柳树2、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并讨论(1)本文能不能用一个柳字做题目,用“一株柳”做题目可不可以?(2)用“青海高原一株柳”做题目有什么好?3、教师示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的什么内容?二、自读课文,整体感受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词语小组交流学习,实在不懂的作上记号。

自由读课文,将自己认为写的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出来;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

2、学生分节读课文,随时纠正,指名说说不理解的词语。

3、整体把握,建立印象三、学习写字1、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2、展示评议四、布置作业1、读熟课文2、抄写课文生字2遍。

第二课时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指名读课文二、反复读文,理解柳的特点1、学习第一部分(1)默读课文一到二节,思考:为什么要写第一节内容?理解:神奇、望而生畏、伫立(2)指导朗读这两节重音:神奇、望而生畏、伫立(3)3、4节A读“在青海高原,… …悲壮和苍凉”,想一想:走在青海高原上作者面对的是什么?心头弥漫着的又是怎样的感情?回忆一、两首描写边塞生活的古诗,理解苍凉和悲壮。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案例设计-精选文档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案例设计-精选文档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案例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

教学过程:一、揭题解题,明确读文重点1、回忆写柳的古诗,介绍柳树常识(1)贺知章的《咏柳》(2)结合影象资料介绍柳树2、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并讨论(1)本文能不能用一个柳字做题目,用“一株柳”做题目可不可以?(2)用“青海高原一株柳”做题目有什么好?3、教师示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的什么内容?二、自读课文,整体感受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词语小组交流学习,实在不懂的作上记号。

自由读课文,将自己认为写的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出来;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

2、学生分节读课文,随时纠正,指名说说不理解的词语。

3、整体把握,建立印象三、学习写字1、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2、展示评议四、布置作业1、读熟课文2、抄写课文生字2遍。

第二课时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指名读课文二、反复读文,理解柳的特点1、学习第一部分(1)默读课文一到二节,思考:为什么要写第一节内容?理解:神奇、望而生畏、伫立(2)指导朗读这两节重音:神奇、望而生畏、伫立(3)3、4节A读“在青海高原,……悲壮和苍凉”,想一想:走在青海高原上作者面对的是什么?心头弥漫着的又是怎样的感情?回忆一、两首描写边塞生活的古诗,理解苍凉和悲壮。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青海高原一株柳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青海高原一株柳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青海高原一株柳苏教版青海高原一株柳共几课时 2课型新授第几课时 2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想象课文描画的情形,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3.能从课文中的柳树品行联系自身,在自己心中种下坚决、坚强的品行。

教学重难点品味重点词句,感悟柳树坚强的生命力,受到启发。

教学资源幻灯片预习设计1.“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期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

”这句话仅仅在写柳树吗?你由柳树还联想到了哪些人?他们具有柳树的哪些品行?2.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什么缘故又用了许多笔墨写到家乡灞河边的柳?3.作者写柳,什么缘故一再强调高原的环境?学程预设导学策略调整与反思导入、齐读一、回忆环境导入指名读、交流 ①两合抱粗(动作演示),百十余平方米(结合教室面积感知) ②生铁铁锭的色泽:见过铁锭吗?(体积大的铁块,颜色黯然,摸上去专门硬)这种色泽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坚硬,经历了种种磨难)③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专门锻铸。

(绿得苍郁,绿得深沉,是暗绿色的。

)重点指导“锻铸”: ④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巍巍然写出树专门高大。

) 有感情朗读第五小节柳树如此的高大细小,课文中说它是“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

手掌用力确实是撑。

它什么缘故要用力地努力地站着呢?因为它要去面对、忍耐、克服如此恶劣环境所带给它的一切,假如不“撑”那么它将——让我们走进作者的想象,感受一下这株柳树在高原上撑立的艰辛。

(出示)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洪涝,却躲只是更为严酷的冰冷。

洪涝和冰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柳树生长要面临的两大困难是:持久的洪涝和严酷的冰冷。

从中感受到柳树遇到的困难之大,成长之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青海高原的环境是专门的苍茫、恶劣,难道能在环境如此恶劣的青海高原上生存,这是一株( )的柳树 (出示)齐读:这是一株奇异的柳树,奇异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站立在青海高原上。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5 青海高原一株柳 -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5 青海高原一株柳 -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三、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1.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2.总结收获。
观察法
自由读
交流法
板书设计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平常 神奇
教学反思
课题
第5单元(章)第15节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依然”的作用。
三、领悟写法,体味文章主旨
1.自由读课文第8自然段,引导交流对“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这句话的理解。
2.教师读第9自然段,学生思考探究。
(1)作者赞美了柳树的哪些品格?
(2)“命运给予……一片绿阴。”这句话仅仅是在写柳树吗?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3.拓展:交流赞美生命力顽强和坚强不屈精神的诗句和名言。
2、听写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3、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重点
听写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难点
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一、导入新课,感受高原环境
二、反复读文,理解柳树特点
3.设疑引读,提出问题并讨论。
二、学会生字新词,理清文章脉络
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学习生字新词,教师重点指导“虐”“摧”“诵”“韧”的读音及书写。
3.指名分段读课文。随时纠正读音。
4.组织小组学习,理清课文脉络:课文分为几个部分?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1.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青海高原一株柳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青海高原一株柳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教学目标1.了解柳树的生长环境,体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2.了解柳树的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培养观察、探究能力;3.通过赏析诗歌,启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1.课本《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课外资料,如图片、音频或视频等;3.课件制作。

三、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环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或视频等素材,浏览青海高原柳林的风景,引入今天的课题:“青海高原一株柳”。

Step 2 学习诗歌1.正文阅读:指导学生朗读“青海高原一株柳”诗歌,理解诗歌的主旨;2.探究诗歌: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为什么柳树站立在高原上,柳树为什么变成了上天的使者;3.分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每个小组通过讨论和交流,发现柳树的魅力,展示学生对大自然的认知;4.思维导图:每个小组就讨论结果,以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梳理总结。

Step 3 探究柳树1.导入探究:通过幻灯片等形式,介绍柳树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柳树的分类、分布和特点等信息;2.查阅资料: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柳树的生态环境、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等方面;3.观察柳树:在校园或周边地区寻找柳树,引导学生作出柳树形态特征的描述,并对柳树的生长环境进行认知;4.分享探究成果:让每个小组依次介绍各自的探究成果,分享自己的发现和认知。

Step 4 创作环节1.选择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兴趣,在图画、小说、手抄报等形式中自由选择表现柳树的形象;2.材料准备:对学生提出的表现形式,进行材料准备和技巧指导;3.创作过程: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开始进行创作;4.创作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并在班级中互动交流,共同欣赏青海高原柳林的壮美之情。

四、教学体会1.诗歌是激发学生语感和情感的良好工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2.探究学习环节,让学生在待探索的空间中去做自己的思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了知识变得有趣;3.创作环节是本课本人教授语文课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许多学生可以通过创造以发展其兴趣爱好和自我表达能力。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内容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领悟青海高原上这株柳树的非凡生命力。

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听写最后一个自 1. 然段。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深3. 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大量的文本语言实践(读、思、议、悟)来领会作者文字中的思想火焰。

难点:能基本读懂“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在全文的蕴涵之义。

教具准备:制作教学内容呈现课件课时2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学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个生字只识不写,5两条绿线内的个生字,8学会本课2. 理解词语。

初读课文,初步领悟青海高原上这株柳树的非凡生命3. 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

教学过程一、揭题解题。

【板书:柳】同学们,看到这个字,想到写柳的古诗 1.了吗?【可带学生回忆贺知章的《咏柳》】补充:白居易还有一首《杨柳枝》也将初春新柳的婆 2.【出示,师念:娑轻扬,弱不胜莺的风姿,描写得细致入微。

绿白雪花繁空扑地,勾引春风无限情。

依依袅袅复青春,】丝条弱不胜莺。

师: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很喜欢柳树。

很多文豪以 3.柳入诗,写下了不知多少美妙动人的诗篇。

在色彩缤纷的大自然中,千姿百态的柳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它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柔中带刚,刚柔并济,有着一种独特的美。

常使得有情调的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本文能不能用一1(【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并讨论:4. 2。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

《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建立柳之印象。

1.古往今来,柳树以其独特的魅力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唐代大诗人贺知章的《咏柳》就是其中的名篇。

2.齐背《咏柳》。

3.不仅贺知章咏柳,还有很多诗人也善咏柳。

4.生背诵与柳有关的诗句。

5.不仅古人咏柳,我们今人也善咏柳。

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陈忠实去认识一株柳,一株神奇到令人望而生畏的柳树,它生长在青海高原上。

(板书课题)二、了解“青海高原”,感悟柳之生存环境。

1.青海高原,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青海高原的资料。

3.课文是如何为我们描述青海高原的?“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与苍凉。

”4.读着这些词句,你能感觉到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与苍凉吗?从哪些词语中读出这种感受?“广袤无垠”、“寸草不生”、“青石嶙峋”、“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5.听同学们读这些词语,我不由得想起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的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那悲壮与苍凉让人心头一震啊!6.你呢?(生自由说自己想到的边塞诗词或心里感受)这荒芜、苍凉的青海高原啊!三、初识“一株柳”,了解柳之形象。

1.过渡:我不禁要问,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柳树能生存吗?能!回答是肯定的,不仅能,而且还造成了高原上一方壮观的独立的风景。

2.出示第五段,齐读: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高原一株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通过理解描写青海高原上这株柳的句子,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

3.通过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想象能够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进而能够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

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受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初步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练习质疑巧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五课,请大家齐读课题。

2、出示书后练习第三题中的两个句子,指名读句子。

读了这两句话你产生了什么疑问呢?
3、生结合两句话质疑,
教师随机板书:神奇?、望而生畏?、死亡之路?
4、出示图片。

请看,这就是青海高原一株柳。

一株在平原在水边及其平常的柳树,可是这又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因为-----虽然 -- 但是……(老师引读)
二、探究“死亡之路”
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思考。

2、汇报你找到的相关句子
师随机概括:持久的干旱
严酷的寒冷
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
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
3、同学们,持久的干旱、严酷的寒冷、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时时刻刻让这株柳面临着死亡的考验。

你们可知道青海高原的干旱有多严重吗?
(请学生补充青海高原干旱的资料)出示图片
4、在长期的干旱面前,怎一个渴字了得,那青海高原又有多寒冷呢?(请学生相机补充青海高原寒冷的资料)出示图片
5、即使在炎热的夏季,青海高原也会出现暴风雪,2007年7月27日青海高原突降暴风雪,厚厚的积雪让成千上万的牲畜难以觅食,想
一想成千上万的植物可能会被风雪冻死,这株柳却奇迹般的保存着生命,雷轰电击又会怎样伤害这株柳呢?
6、请同学再来读这两段话。

三、感悟“神奇”
过渡:就让我们走进这株柳,欣赏他成就的一片绿茵,欣赏他的神奇。

请同学们默读第5自然段,联系命运给予他的死亡之路,想一想哪些词语或句子再次让你感受这株柳的神奇?把你的感受写在书上,一会分享感受。

1、生默读,圈画点注
2、汇报
师随机引导理解“神奇”:树干、树枝、树叶
生铁铁锭锻铸苍郁巍巍然
3、这就是她神奇的地方。

这株柳树就这样顽强的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因此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它巍巍然---(引读)
4、好一个巍巍然撑立呀,“撑立”一词又给你什么感受?
5、作者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先整体描写了这株柳的外形特点,然后又用特写镜头描写了枝、叶的特点,最后发出了感叹。

作者用这样的写法把这株神奇之柳展现在我们眼前,请大家根据提示再读这一段话。

四、品读“望而生畏”
1、师: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想象,再次感受这株柳在高原上撑立的艰辛伫立的坚强。

配音朗诵第6—7自然段。

2、就让我们顺着作者的思路不妨做一个更加大胆的想象:
倘若这株柳会说话,当他经历无数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被冻死又复苏过来,他会说——
倘若这株柳树会说话,当他经历无数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芽,他会说——
倘若这株柳树会说话,当他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摧毁,却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他会说——
倘若这株柳树会说话,当——他会说——
3、是呀,这株柳树就是这样不屈服命运、顽强抗争,这是一种执着一种信念,这是对撑立,伫立最好的诠释。

同学们你们现在理解这个望而生畏了吗?那是发自内心的敬畏呀!带着敬畏之情读好这两句。

五、对比“家乡柳”
过渡:同学们,在学生过程中你们能主动提问,用心品读,分享感受。

随着年纪的增长,你们再去品读这些文字,肯定还会产生新的疑问下面我们来学习第八自然段,对于这一段的写作方法你有没有新的疑问?
1、质疑
2、自由读,同桌讨论回答课后第四题。

3、这里将家乡的柳树和青海高原的柳树进行对比,更突出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顽强,这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叫反衬。

我们以后在习作时也可以学会运用。

4、青海高原一株柳始终深深地吸引着作者的情思他不但用了反衬的方法来突出这株柳顽强的生命力,还把自己前后不同的感受巧妙地贯穿了全文。

(配乐朗诵文章段落)
5、所以作者说——这是一株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所以我们每个人说-----这是一株柳树,神奇到令我们每个人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引读)
6、此时此刻,面对青海高原一株柳,我想每个人的心中一定想到很多很多,请你拿出纸和笔把你的感受写下了,话不在长短,写出心中的感受就可以。

7、生汇报自己的小练笔。

六、作业
1、推荐读《白杨礼赞》茅盾。

2、小作:青海高原的那株柳,告诉我们什么叫坚韧;
寒风中怒放的梅花,告诉我们什么叫顽强;
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告诉我们什么叫纯洁;
那笔直向上的翠竹,告诉我们什么叫高洁。

请你以“-------(一种植物)给我的启示”写一篇习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