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 肖素霞
七年级下第六单元导学案(DOC)

第六单元单元概况分析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千百年来盛传不衰的名篇佳作,或闪烁着耀眼的人格光芒,或蕴含着感人至深的情感之美,或体现着写景状物的笔法之“善”,一篇篇读过来,你会情不自禁地为古人世界中的真善美而击节叹赏。
一、感受古人的人格之美。
《爱莲说》和《陋室铭》都表现了作者高洁的生活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显示出一种高尚的人格魅力。
《爱莲说》是托物言志的名篇,从独爱莲的周敦颐身上,我们可以强烈的感受到他的人格之美。
作者以人们喜爱什么花来表明其人格的高下:他认为菊花迎风斗霜,独放幽香,象征孤高自傲、避居山林的隐士,未免孤芳自赏;牡丹色彩绚丽,妩媚娇艳,象征富贵华丽、趋炎附势的富贵者,正同世俗;莲清劲坚贞、卓然独立,象征举止端庄、人格高尚的君子。
作者独爱莲,不仅因为莲的外貌,更主要的是看到了它的内在美一一深处污浊环境,还能保持高洁的操守,而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品格。
以莲喻人,是作者心志的写照,寄寓了作者的美好理想和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从《陋室铭》一文中,我们同样会感受到作者刘禹锡高洁傲岸的节操。
作者在文中自述其志,真切的表现出自己的风云际遇和胸襟情怀。
刘禹锡在积极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不愿与得势权贵同流合污,于是借“陋室”颂扬其“德馨”。
陋室里没有那种笙簧迭起纷扰杂乱的丝竹之声来“乱耳”,也没有那种繁忙的公务、纷繁的书簿来“劳形”,相反却景色优美,主人或邀客谈笑,或窗下抚琴,或展卷读经,真是乐而忘忧,超凡出世。
你看,陋室之中有悦目的美景,又有许多可畅怀的知音与爽心的雅事,哪里会有一点“陋”的感觉呢?更何况令人敬仰的诸葛亮、扬子云也住过“草庐”、“玄亭”这样的陋室呢,“我”应与他们一样安贫乐道,保持自己的节操。
从作者富于哲理的描写、议论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一种至善的人格美。
此外,《饮酒》诗中所体现出来的“心远地自偏”的生活体验,也折射出诗人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情操和追求。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这些古人的品行应该成为我们检验自身人格的一面镜子。
人教版七年级下17课《安塞腰鼓》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17课《安塞腰鼓》学案«安塞腰鼓»学案学习目的:1、感受黄土高原人们的豪迈、坚毅和热情2、了解安塞腰鼓,品味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气、顽强抗争的肉体和人们对美妙生活的向往3、热情朗诵文章,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拍感的言语,并了解排比、重复、及短句的表达效果4、品味文章意蕴外延,宣布自己的见地学习重点:品味学习言语学习进程:一、关于安塞腰鼓:安塞腰鼓融舞蹈、歌曲、武术于一体,是一种共同的官方大型舞蹈艺术方式,具有2021年以上的历史。
安塞腰鼓扮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停止,气势澎湃,独具魅力。
澎湃的气势,精深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安塞腰鼓豪迈粗犷的举措变化,刚豪放的雄壮舞姿,充沛表达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特性。
刘成章:1937年生,陕西省延安市人。
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
已出版六种散文集,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三、朗诵,感知1、读文章,感知安塞腰鼓魅力,感受文章意境。
2、填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停止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内容)。
3、依据提示完成文章结构图安打鼓前1-4:( )的腰鼓打鼓中5-27:( )的腰鼓塞 5-13: 宏伟的( )14-17:雄壮的( )腰 18-22:击鼓的( )23-27:奇丽的( )鼓打鼓后28-30:( )的腰鼓四、朗诵,品味1、分组阅读,寻觅课文中的美点。
用————美,你看(听)……的句式说出来。
(构成文字)例:蓄势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身后是一片高梁地。
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2、——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直爽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的安塞腰鼓!〝好〞包括着什么?或许说作者想要讴歌什么?明白:好-------是一种澎湃的不容约束的__________是一种朴实而强盛的___________一种_____的坚韧与热情是一种美一股劲3、找出提醒安塞腰鼓文明外延和生命看法的一句话.明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填空--------品〝安塞腰鼓之劲〞:扮演起来有股劲!挥槌有股劲!踢腿有股劲!腾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劲!全身使出一股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真实在足劲!5、再度品味--------改动文章的方式阅读,品味中言语的节拍美、诗意美。
七年级语文下册 17《安塞腰鼓》导学案(2)(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17、安塞腰鼓
课题17、安塞腰鼓课型新授
导学目标体会排比句的含义及其作用。
品析关键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理解散文是对高原生命的热烈赞颂,是对民族魂魄的礼赞,感受其中生命的律动和力量,丰富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品味语句,体会语言的节奏美和诗意美。
教学难点多角度理解本文的主旨。
教学程序教学调控一、检查作业
1、小组内互查自改,教师鼓励性评点。
2、师生齐声诵读全文。
二、赏析课文美点,体会神韵
1、本文大量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
烈。
请学生默读全文,勾画出使用排比和反复的语句,体会表达效果。
教师明确:
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一组句子或词语排列
起来,以增强语势,加深感情。
文中的排比运用在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
间,不仅交错出现,而且一连很多,如“使人想起……”“愈捶愈烈”,都是
一连用三个排比句,犹如江河一泻千里,不可遏止。
许多排比对偶工整,如“骤
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段,气势昂扬;还有
的排比层层递进,如“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震憾着你,烧灼着你,威
逼着你”等,排山倒海般让人透不过气来。
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在文。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 台阶导学案 新人教版(2021学年)

(安徽专版)(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 台阶导学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安徽专版)(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台阶导学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安徽专版)(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 台阶导学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11 *台阶【导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3.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课时计划】1课时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有这样一位父亲,他的一生可能是清贫的,清贫得让人不愿意在别人面前提起;他也可能是平凡的,平凡得以至于我们无法将他从人群中分辨出来;他也可能是卑微的,他一生的追求在我们看来是那么不值得一提。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父亲,带给我们很多深沉的感动与思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李森祥的小说《台阶》,走近这位父亲.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凹凼..(āo dàng) 涎.水(xián) 搁(gē) 唿嗒..(hū d ɑ)揩(kāi) 烟瘾.(yǐn) 筹.划(chóu) 黏.性(nián)蹿(cuān) 尴尬..(gān gà) 撬(qiào) 庄稼茬.(chá)(2)词义 言外之意:话里暗含着的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5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导学案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二、小组内交流预习学案三、细读课文,深入探究1.小组合作探究(1)快读课文,想想“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把有关语句画出来,再深入想想,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什么。
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什么?(2)找找文中写“灯光”的句子,想想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2.集体交流,精讲点拨。
四、体会写法读读课文开头和结尾自然段,体会文章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五、课后拓展在这星火光中,在华灯照耀的今天,我们似乎还能看到郝副营长那张年轻的脸,还能见到李大钊那张什么的脸?(平静而慈祥的脸)还能见到谁的脸?六、课堂检测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 )的建筑( )的回忆( )的战争 ( )的树林2.在括号里填上表示“拿”的词语。
(1)妈妈( )着篮子去买菜。
(2)人们( )着红旗来到广场。
(3)芳芳( )起碗大口大口地吃饭。
(4)小红( )着灯笼来到院子里。
3.缩写句子。
(1)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个小姑娘勇敢、乐观的精神深深地鼓舞了自暴自弃的我。
4.读完课文,你觉得哪些句子深深感动了你?请把这些句子抄写下来。
七、主题学习读主题丛书《灵魂如灯》《让世界充满爱》《飞船两小时后即将坠毁》,与同学交流,说说你感动的地方。
总结一下表达方法与课文有什么不同。
课后作业1.推荐阅读《七根火柴》。
2.阅读《主题学习丛书》其他篇目,并做好读书笔记。
板书设计11. 灯光灯光赞叹――羡慕――憧憬――怀念多好啊!12.为人民服务导学目标1、读读写写“剥削、兴旺、解救、哀思、炊事员、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等词语。
结合课文理解“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的意思。
2、朗读课文。
《台阶》精品导学案部编七年级下册(word版)06

本课的设计初衷,是为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
作为教师要充分保护好孩子的自信心,只有孩子们有了自信,才有可能持续保持对某些事物的兴趣和热情。
“失败是成功之母”应该改为“成功是成功之母”,特别是在孩子刚开始对某些事物倾注热情和精力的时候,对他们自信心的保护至关重要。
所以强烈建议平时的测验应在学目标范围内尽可能的简单,最大限度的保持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正所谓“大道至简”,在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况下,教师的课堂要设计的简便扼要,要把较难的、复杂的问题、深刻的问题讲的轻松自然,诙谐幽默,像涓涓细流,于无声中浸润学生的思维。
本课在单元中,属于承上而启下的教学内容。
第12课《台阶》导学案2020-2021年部编七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台阶》导学案(学生用)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2、课文复述,进一步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
3、学习作者命题立意、通过故事情节展示人物的写法。
4、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三、作者简介:李森祥(1956一):衢州人,家。
1986年《》杂志发表处女作《》。
《》被《小说月报》等选载,获1991年《小说月报》第四届百花奖、1990—1992浙江省优秀文学奖。
四、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快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出示问题,整体感知。
①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②父亲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③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4、故事的叙述线索是什么?5、“文眼”是什么?五、情节复述,体会情感。
要求改用第三人称,抓住能表现人物主要特点的情节复述。
六、小结。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父亲为什麽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二、问题探究,研读赏析。
设置问题情景一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
下面我们思考讨论一下,父亲这一形象是怎样塑造出来的。
(1)、从中国传统的建筑物的文化底蕴角度看:(2)、从人类需要层次论的角度分析:(3)、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角度看:课文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父亲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设置问题情景二: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那么多笔墨?设置问题情景三: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三、深入探究1、语言品味:找出最受感动和最能表现父亲形象特点的语句进行赏析。
七上语文第一单元学案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学案备课刘杜镇初级中学肖圣亮第1课在山的那边教师寄语:一种思想如果进入心中,就会盘踞成长。
如果那是一个消极的思想种子,就会生出消极的果实。
积极的思想种子,就会生出积极的果实。
——(美国:大卫〃史华兹)学习目标1. 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学习重、难点1.重点: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难点:初步领悟课文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给这些生字词注音并解释,掌握这些词语的运用。
①痴.想:②隐秘:③铁青:④凝.成:⑤诱.惑:⑥喧.腾:⑦漫湿:⑧枯.干:⑨一瞬.间:二、理解探究2、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初中语文学习要求我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所谓正确,就是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所谓流利,就是吐字清晰,停顿合理;所谓有感情,就是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抑扬顿挫,讲究音量、速度、语气、语调的合理配合等,从而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试思考以下问题:①“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的原意是什么?在这里有什么含义?②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③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④“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⑤既然“海”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诗中的“山”是什么?⑥为什么说一座座山顶会“诱惑”着我?三、合作释疑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感知课文内容:①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②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3.展示预习提纲中疑问或精彩部分或学习心得。
4.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四、课内精读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今天啊,我竟没想到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在山的那边,是海吗?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1.“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4分)2.“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几句诗中,“枯干的心灵”,比喻。
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导学案及课后作业

樊城区学校七年级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班级:姓名:日期:主备人:备课组长:蹲点领导(签字):课题:《安塞腰鼓》课型:精品赏读课课时:两课时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能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能品味文中长短句的运用及比喻、排比、反复修辞的作用。
3、能感受本文生命与力量的美,体会作者对土地、对家乡的情怀。
重难点:
当堂测评分层达标
时间:15分钟
基础落实★
一、1、正确听写“读一读、写一写”内容,(用正楷字)
2、选择填空。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是()了、)了、()了的那么一股劲!”( )
A、冲破、挣脱、撞开
B 冲破、撞开、挣脱
C撞开、冲破、挣脱、
D挣脱、冲破、撞开、
发展能力★★
二、完成下列训练题。
1、文章结尾是“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能不能换成“好一个安塞腰鼓!”慷慨作结?
2、赏析语句。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提升素养★★★
1、黄土高原这方贫瘠的土地,却养育着生命如此顽强的陕北汉子,对此你作何理解?
2、“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我们家乡,有没有能体现家乡人民精神面貌的民风民俗,请作简要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青岛版九年级上册)
潍坊十中
肖素霞
[学习目标]:
▲1.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的推导过程,会选择合适的方法判定平行四边形。
※2.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培养合情推理的能力和主动探索的习惯。
3.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树立学以致用的意识。
[学习内容及要求]:
一:课前延伸(请用5-10分钟时间认真填写下表)
请你回顾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认真填写下表:
(本表格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温故知新,通过设计了问题情景:修复被损坏的平行四边形,回忆已知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后,从边、角、对角线三个方面有哪些特征,“说”——说平行四边形性质的逆命题,“猜”——这些逆命题可否成为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二:课内探究
(一)请你认真阅读课本9—12页的相关内容,用动手实验的方式验证前面的猜想。
实验一:学生以四人为小组进行活动,用课前发放准备好的两长两短的木条做成一个四边形。
实验二:将两根细木条中点重叠,用小钉绞合在一起,用橡皮筋连接木条的顶点,做成一个四边形。
并根据图形写出课前延伸部分每个性质的逆命题的符号语言,并与同伴简单交流你的论证过程,然后独立完成下表。
(要求:5分钟独立探究后再进行论证方法的交流)
第一个表格中设计了,但是思维论证过程及准确的语言表达需要学生交流,互相学习达到理解,“引”——从中选出两个逆命题,即: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作本节课研究的中心议题,“设计了“观察一猜想一验证一说理一抽象”这一过程,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经历从实践活动中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并将从实践中探索得到的结论再应用到实践中去。
目的:(1)注重学生动手实验,探索过程并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
(二)夯实基础(相信自己,我能行!)
1、刘师傅要给用户加工一个平行四边形零件,用下列方法不能检查的是()
A 、A
B ∥CD ,AB=D
C B 、AB ∥C
D ,AD=BC C 、∠A=∠C ,∠B=∠D D 、∠A=∠C ,BC ∥AD 2、如
图,在四边形ABCD 中,AC 、BD 相交于点O ,
(1)若AD =8cm ,AB =4cm ,那么当BC =___ _cm ,CD =___ _cm 时,四边形ABCD 为平行四边形; (2)若AC =10cm ,BD =8cm ,那么当AO
=__ _cm ,DO =__ _cm 时,四边形ABCD 为平行四边形.
3、如图,△ABC 中,D 是AC 的中点,E 是AC 上一点,EF ∥AC ,DF ∥AE 。
(1)猜想:EF 与DC 之间的关系是 (2)说明你的猜想。
A
4
3
E
D
C
(本组练习的设置是为了培养学生怎样根据已知条件的不同来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并总结是运用的哪一个判定方法,加强基础训练,为以后的灵活运用打下基础)
(三)典型例题
(要求:请同学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并体会选取最佳方法,独立探究5分钟后小组交流) 例:(1)如图,E 、F 是平行四边形ABCD 的对角线BD 上的两点,并且BE=DF ,试判断四边形AECF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2)能否改变问题(1)中的条件,利用运动变化的观点,让E 、F 在对角线BD 上运动到一些特殊位置,可得出与(1)同样的结论?若能,请你写出改变的条件,并进行证明。
(选做)
(典型例题的选择是要具有代表性的,因而在例题的选择上比较具有综合形即把性质与判定的运用结合在一道题里,(1)的问题中直接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但要学生分析总结性质和判定运用的前提不同并怎样结合。
教师要特别点拨性质的运用是已知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得到图形所具有的性质,并根据图形条件选择要运用那个性质。
判定的运用是不知图形是否是平行四边形——并根据图形条件选择要运用那个判定。
(2)问题中一题多变为了进一步打开学生的思维,万变不离其宗,对例题的变式是培养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思维能力的一种较好形式,源于此理念对例题从条件、结论角度进行变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可以使学生初尝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有更多的体会和感受)
(四)能力提升(试一试我学的如何,加油)
1、如图所示,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 中,E 、F 分别是AD 、BC 边上的一点,AE=CF 求证:四边形BEDF 是平行四边形
2、如图所示,已知□ABCD 中,AE 、CF 分别是∠DAB 、∠BCD 的平分线,求证:四边形AFCE 是
平行四边形。
3、已知:如图,ABCD中,点E、F分别在CD、AB上,DF∥BE,EF交BD于点O.求证:EO=OF.
(与例题是相呼应的,综合运用性质和判定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运用新知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
(由学生给一堂课进行总结补充,加深对本节课的梳理和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转化)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是初中数学几何部分一节十分重要的内容。
主要体现在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两个方面。
从知识技能上讲,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的全等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性质的一个回顾和延伸,又是以后学习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基础,同时它还进一步培养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和图形迁移能力;从思想方法上讲,通过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之间的相互转化,渗透了化归思想
2、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学生探索到:“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和“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这两种判别方法后,由边和对角线数量关系分别判别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就比较容易解决,并且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所经历的“观察—猜想—验证—说理—建模”的思维过程也是以后学习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所以本节课的重点为探索平行四边形的两种判别方法,由于从理论上说明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对于几何逻辑思维尚处于起始阶段的八年级学生来讲,认知难度较大,所以本节课的难点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突破难点的关键是:采用教师引导和学生合作的教学方法及化归的教学思想。
3、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主要思路:教师引导学生从性质入手,通过观察、猜想、推理、讨论归纳,得出正确的判定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体会分类讨论数学思想,体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4、教学反思
(1)现行教材中的定理教学,多数是沿用“定义—定理—证明—应用”这样的模式。
按照这样的程序去教学,教学的结果往往只限于几条枯燥乏味的结论。
长此以往,学生不易引起兴趣,教师也感到索然无味。
怎么才能把兴趣还给学生,把信心留给教师,使课堂散发出魅力和活力,使学生得到思考的乐趣和机会,充分展示数学的魅力所在呢?所以我设计了一个问题情景:修复被损坏的平行四边形,学生进行讨论,回忆性质定理制定方案,用用动手实验的方式及学过的知识进行“观察一猜想一验证,从而得出第一条判定定理,再以此类推出其它定理,虽然能激发学习兴趣,但有些同学无从下手,用合作交流分析方法讨论的有效性就增强了,带动同学,归纳概括,锻炼、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2)常用的教法总是把每一个问题讲清楚,步子跨得较小,面面俱到,生怕有所疏漏。
而人的认识是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
在本节课的处理上,通过学生自己用动手实验的方式探究、作图、验证,给学生留有较充分的时间去探究各个判定定理,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后通过各个判定的对比练习,再次熟悉判定方法,使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提高层次,逐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
(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设计了“观察一猜想一验证一说理一抽象”这一过程,教师在学生仔细观察、类比、想象的基础上加以引导点拨。
判定方法是学生自己探讨发现的,因此,应用也就成了学生自发的需要,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在证明命题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将判定方法进行对比和筛选,或对一题进行多解,便于思维发散,不把思路局限在某一判定方法上。
学生在不同题目的对比中,在一题不同证法的对比中,能力真正得到提高。
在以后的日常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进一步尝试和运用,真正使学生能力得以培养,技能逐步形成,数学素质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