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学案 huangxin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_散文《我与地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散文《我与地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学习目标:诵读文本,理解内容;体味情感,感悟人生。

课时: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导语2010年12月31日凌晨,中国当代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史铁生因病去世。

有人这样评价他:生(齐读课件)他从不曾屈服于命运,双腿无法在现实中行走,就让思想在笔尖上行走。

面对着只剩下残垣断壁的地坛,他探求、叩问,一次次向灵魂深处进发,他的人生从不曾务虚,而是充实的,充满战斗精神的一生。

他的离开,是文学和思想的共同伤痛。

提到地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散文《我与地坛》(教师板书)。

看作者是怎样探求人生,叩问灵魂的。

本课的学习目标是诵读文本,理解内容;体味情感,感悟人生。

(课件)二、分析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同学们,课文自然分两部分,通过预习,每部分分别写了什么?我与地坛,我与母亲。

(板书)我、地坛、母亲2.诵读探究,我与地坛地坛是明清帝王用来祭祀大地的场所,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崇拜和“敬天法祖”的思想。

在史铁生眼中,地坛是一个怎样的地坛?(请同学们用文中的句子回答)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为何说它荒芜?请同学们读一读前3节,找一找关键词句。

废弃、荒芜冷落、一片野地、历尽沧桑、剥蚀、淡褪、坍圮、野草荒藤、远离闹市、宁静的去处并不衰败又体现在哪里?请同学读一下第5节。

诵读赏析描写小昆虫的文段,朗读要声情并茂。

(小组合作、诵读探究)请同学们四个一组交流、讨论,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小动物,假设你就是那只小动物,想象一下它在向史铁生诉说着什么?(投影图片)每组代表(学习组长)想象诉说。

蜂儿:我的生命虽然如此弱小,但是我多么美丽。

我就是天使,我就是一只可爱的小精灵。

蚂蚁:我在摇头晃脑,捋着触须,我是多么快乐、悠闲、自在。

悠闲之余,我还要为了生活的美好继续“疾行”,继续奋斗。

奋斗为老婆,为孩子,为了一切爱我的人。

瓢虫:我是一只小瓢虫,我爬得很累,但是累并快乐着。

活着就是快乐。

蝉蜕:史铁生先生,你别觉得我是一个虚无的壳,但是我刚刚孕育了一个新的生命。

我与地坛导学案

我与地坛导学案

我与地坛导学案《我与地坛》导学案编写人:贾世文时间:2017-02-08【学习目标】:1、抓住文中的关键句,理解作者对生命的认识及母爱的伟大;2、鉴赏精彩语段,体味作者对生命的珍爱以及对亲情的感悟。

【学习重难点】:1、理解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解开“我”、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2、感受作者作为残疾人对生命的感悟及对生与死的思考,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珍爱。

教学过程A、课前预习一、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

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

21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

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加入中国作协。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

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

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二、给加点字注音:剥蚀..()隽.永()..()柏.树()恍惚猝.然()坍圮..()恪.守()隽.秀()熨.帖()亘.古不变()窸.窸窣.窣()B、课堂学案一、学生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结构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一)思考讨论以下问题1、“我”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进入地坛的?地坛呢?2、“我”与地坛有怎样的宿命?3、为什么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这给作者以什么启示?用自己的话概括。

4、我在地坛里思考了什么问题?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了吗?5、是什么给了”我“坚强活下去的勇气,它们有怎样的特点呢?6.“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作者的结论是什么?7.阅读课文景物描写部分,讨论景物描写的作用(二)小结第一部分三、作业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内容二、阅读课文第二部分,体验母爱。

(一)读第二部分3、6、7段,概括母亲的爱的特点?(二)分组概括母亲的形象(三)思考讨论1、为什么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2、母亲离去后,“我”摇着轮椅在园中度过一天,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3、品味“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有过母亲的脚印”一句的含义?4、作者与作家朋友谈到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时,认为朋友的想法过于简单天真了,联系作者发表第一篇小说后的想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苏教版必修二《我与地坛》学案【精品教案】.doc

苏教版必修二《我与地坛》学案【精品教案】.doc

《我与地坛》学案单县第二中学高一语文组朱丽杰【学习目标】理解作者独到的人生感悟及作者对生命的认识。

抓住文中的关键句,揣摩语言。

【教学重点】理解地毯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解开“我(作者)”、地坛、母亲二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作为残疾人对生命的感悟及对“生与死”的思考。

教学课时:一课时[学习过程]一、晨读积累已亥杂诗(其五)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

【注释】浩荡:广阔深远的样子,也就是浩茫之意。

白日斜:夕阳西下的黄昏时分。

吟鞭:即马鞭;作者在途中,一边策马行进,一边吟诗,故言。

东指:出城门向东;天涯:原意是天边,此指遥远的地方。

落红:落花,作者自况。

龚自珍因被迫辞官回乡,故自比为落花。

后一“花”字,当指一代新人方。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其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抒发离京南返的愁绪,二是表示自己虽已辞官,但仍决心为国效力,流露了作者深沉丰富的思想感情。

诗中的“落红”、“化作”两句是历来传颂的经典名句,他们一方面是诗人言志抒怀的心声,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广泛意义上的崇高人格道德境界的出色写照。

诗的开拓为表现自己离愁别绪的丰富感情,诗人用了“浩荡” 一词来形容“离愁”,既强化“愁”意。

又体现出诗人狂放深沉的内心思绪和个性特点,这里典型的诗人本色。

紧接着的“吟鞭”句,对前人诗局的化用也恰倒好处,并形成了两句相连呼应的艺术效果,仿佛能感受到诗人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中的心情。

最后则笔锋一转,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抒发胸臆,使全诗浑然一体动人肺腑。

二、作家作品史铁生(1951-),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

1958年如北京市东城区王大人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已清华附中初中部。

而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

二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我与地坛(学案)

我与地坛(学案)

《我与地坛》学案第一课时高一(2)部孟凡河2015-07-29【学习目标】1.理解文中作者在地坛中得到的生命启迪和人生感悟2.理解作者在景物描写中传达的生命内涵【学习过程】一、走近作者史铁生(1951—2010),中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一次在山里放牛,遭遇暴雨和冰雹,高烧之后出现腰腿疼痛的症状,后导致双腿瘫痪。

数十年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

散文《我与地坛》影响最大,感动了无数读者,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来最优秀的散文之一,并入选了中学语文课本。

它是作者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散文中饱含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对亲情的深情讴歌。

二、听赏名家朗诵1.识记字音坍圮..()亘.()古不变窸.()窸窣.()窣嘈.()杂熨.()帖2.识记字形zuò()落历尽cāng()桑落mò()三、我读我思1.当初作者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下进入地坛的?(提示:包括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两个方面)2.作者初入地坛,眼中的地坛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3.第三段的景物描写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句式表达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采用这种句式?4.文中说:“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为什么说地坛是为了等我?5.在地坛宁静的环境中,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作者思考了哪些问题?他找到答案了吗?6.作者在地坛中走出了死亡的阴影,在一定程度上说,地坛的植物和小动物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

阅读第五段景物描写,你认为作者在描写中传达了哪些生命启迪?7.当一个人能够豁达地面对死亡的时候,他的内心就获得了一份平静与祥和,带着这种心胸去观察,地坛呈现在作者面前的是又一番景象。

阅读第七段景物描写,感悟其中的生命昭示,在下面的横线上各填写一个词语。

人应该像落日一样地活着,照亮坎坷,生命的最后依然光辉灿烂;人应该像雨燕一样地活着,迎接风雨,在风雨中高歌;人应该像孩子一样地活着,在冬天的雪地上,踩出一串让人浮想联翩的脚印;人应该像古柏一样地活着,始终坚持自我,镇定自若,不为外物左右;人应该像气味一样地活着,散发着或灼烈或清纯或熨帖或微苦的味道,让人说不清楚……四、朗读景物描写学了这篇课文,你得到了一些什么启发?《我与地坛》学案第二课时高一(2)部孟凡河2015-07-29【学习目标】1.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体悟作者对母亲深挚的感情与深切的母爱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学习过程】一、听赏名家朗诵识记字音、字形猝.()然去世倔强.()隽.()永恪.()守安xiáng()二、我读我思(一)感受母爱1.史铁生走出不幸命运的阴影,重拾生活的勇气,地坛和母亲都起了很大作用。

我与地坛导学案

我与地坛导学案

安吉振民高级中学高一上期语文导学案 适用班级:高一年级 主备人:刘双林 审核人:金锋云《我与地坛》导学案1 .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 •体会作者截瘫后那些复杂的感受尤其是伟大的母爱, 新感悟的历程。

3 •理解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解开“我(作者)感受作者作为残疾人对生命的感悟及对“生与死”的思考。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案 1 •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年生,北京人。

1958 大学附属中学。

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

地区街道工厂工作。

病后致力于文学创作, 病情加重,遂回家养病。

1983年加入中国作协。

世。

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 。

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另外散文《我与地坛》等作品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的作 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作品呈现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 的“散文化”倾向。

自1985年以来,他开始思考人的命运,略带哲理玄思,揭示人与生俱来的局限 是能力与期望之间的永恒距离,生命的目的就是不断跨越困境的过程。

在创作形式上也有所变化, 吸取了现代主义的因素。

史铁生是当代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之一。

他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

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 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魂,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也是 对他作品最好的注释。

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地活下来,并 拿起笔走上了中国文坛,从残疾人到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史铁生经历了痛苦的思索。

广东省惠阳区高中语文《我与地坛》(第1课时)导学案 粤教版必修3

广东省惠阳区高中语文《我与地坛》(第1课时)导学案 粤教版必修3

《我与地坛》【自主学习】 【学习目标】 1. 熟读课文,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生与死”的哲理性思考。

2. 抓住关键句,品尝揣摩作者肤浅绵密而富有哲理意味的语言。

3.增加同学直面挫折、战胜挫折的力量,体验探究式学习的乐趣,提高同学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学法指导】 1、 问题探讨法 2、 争辩性学习法 【课文助读】 【学问链接】 (一)知人论世 史铁生(1951-),中国当代有名作家、思想家。

1958年如北京市东城区王大人学校读书,1967年毕业已清华附中学校部。

而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

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

1979年开头发表作品。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鄙视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快,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照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照旧坚决地向存在的荒芜地带进发,坚决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士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境况遇的警醒和关怀。

主要作品:《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合欢树》、《命若琴弦》、《原罪宿命》、《钟声》、《我的丁一之旅》等。

(二)素材积累1、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文天祥)4、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屈原)5、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6、士为知己者死。

(史记)7、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8、人类因幻想而永生;失去幻想,生与死无异。

(詹姆斯迪恩)9、人生的光荣,不在永久不失败,而在于能够屡扑屡起。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优质——导学案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优质——导学案

《我与地坛》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借助散文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品味语言蕴含的深意。

2.从作者情感变化和思想变化的历程中理解史铁生对生命的感受。

3.能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读《我与地坛》全文,把握主旨部分与全文主旨的关系。

二、前置学习
1.阅读全文,掌握文章的字词,归纳文章两个部分的内容。

2.查阅作者相关资料,了解史铁生。

3.【学习任务一】一切景语皆情语,从“景语”挖掘他的情语。

这是一篇散文,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作者往往会将主观情感无形地融入到客观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中。

请认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三处写景的地方,用圈点勾画的方式,将景物和景物的特点在课本上圈画出来,分析作者的情感和对生命的感悟,在句子旁边做批注。

三、课中学习
【学习任务二】拓展延伸:
生活里,总有喜怒哀乐;生命里,总有来去缘散,悲欢离合,世态炎凉,自然而然,深深思索,淡淡释怀。

请用一段写景的文字,表现出对生活的感受。

(字数不限)
四、课后学习
本文是《我与地坛》的节选,请阅读《我与地坛》全文,结合全文解读文章结尾的文字,谈谈你的想法。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

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

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

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

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我与地坛》学案

《我与地坛》学案

《我与地坛》学案学案《我与地坛》是一篇散文诗,作者是舒芜。

这篇文章以亲切幽默、流畅自然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在北京地坛的一段趣事。

通过游览地坛的经历,作者展现出对北京城的热爱和对地坛文化的理解,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考。

本文可以引导学生欣赏散文诗的独特魅力,探索作者的情感和意境,同时也可以展开一系列相关的讨论和活动,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一、讲解散文诗的特点与魅力1. 散文诗是一种兼顾散文和诗歌特点的文体形式,它既能保留散文的明确、直接的表达方式,又能融入诗歌的感情和想象,使语言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2. 散文诗的语言优美流畅,篇幅适中,能够一气呵成地表达一个主题或情感,给人以深入思考和快乐的阅读体验。

3. 散文诗常常描写自然景观和生活细节,通过具体的事物和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感受和思考。

二、欣赏与解读1. 学生可以自主阅读《我与地坛》,理解作者的情感、写作目的和意境。

2. 学生可以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文章的主题,并举出具体的语句和段落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三、相关讨论1. 地坛是北京的一座历史文化名胜,它代表着北京人文与自然的共生和谐。

请学生发表对此的看法,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所在地的文化景观进行比较。

2. 是否每个人都可以像作者一样,通过平凡的事物发现生活的美好与哲理?学生可以就此进行讨论,并举出自己的例子。

3. 散文诗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地坛的热爱和情感,我们如何在写作中表达对自己所热爱的事物的情感?4. 阅读《我与地坛》的感受和理解各不相同,请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意见和不同的阅读感受。

四、写作训练1. 请学生运用散文的写作方式,以自己所热爱的事物为题材,写一篇散文诗。

可以从角度选择、描写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

2. 学生可以通过写作来表达对地坛或其他自然文化景观的思考和情感。

可以继续探索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或者表达对破坏环境行为的担忧等。

五、拓展活动1. 参观地坛,通过实地体验进一步感受地坛的独特魅力,借此展开诗歌创作、摄影等相关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珍爱生命
《我与地坛》学案
高一语文组集体备课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文中字词。

2赏析文中描写地坛景物时含蓄深邃的艺术语言。

3体味地坛与作者的关系:作者与地坛物我交融、心灵默契。

二教学重难点:体味作者与地坛物我交融、心灵默契的关系。

三夯实基础:
1、给划线字注音:
剥蚀()恍惚()淡褪()譬如()
猝然()坍圮()蝉蜕()颓墙()
2、给加点字注音,并释词:
熨帖():
宿命():
恪守():
亘古不变():
窸窸窣窣():
撅()
3、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2010年病逝,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捐给有需要的患者。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主要作品有写怀念母亲的散文《》、《》;关于插队生活的短篇小说《》,作者用平实而浪漫的笔法描绘了一幅令人憧憬的插队生活的画卷,并从清平湾这片古老而贫瘠的土地中,发掘出了整个民族生存的底蕴。

短篇哲理小说《》,后被陈凯歌改编为电影《边走边唱》;长篇哲理小说《》,文中人物没有具体的名字,仅仅是抽象的符号。

4、本文文体:
文章层次分明,第一部分: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二部分:
第一层:
第二层:
四文本研习
1赏析第一部分描写地坛景物的句子,分别写出了地坛什么样的特点?(句子+特点)
2 如何理解“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这句话(第四段)?
作者与地坛的“缘分”表现在哪些方面?
3地坛启迪了作者,摘录文中作者关于死亡的思考的一段话,并记忆。

“死”的问题解决后,作者为何还“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五课堂检测
1.下列各组加粗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坛(tán)荒芜(wú)宿命(sù)剥蚀(bō)
B.炫耀(xuàn)坍圮(pǐ)嘈杂(cáo)蝉蜕(chán)
C.熬夜(áo)肆意(sì)灼烈(zhuó)譬如(pì)
2 作家与地坛什么关系?
《我与地坛》学案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1体会母亲的苦难和伟大与作者的痛悔。

2赏析作者细节刻画的手法。

3探析地坛、母亲和我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体会母亲的苦难和伟大与作者的痛悔
三文本研习
1为什么作者要说“这样一个母亲,指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母亲的爱具有什么特点,作者是用什么手法刻画的?
2 作者为什么谈那个作家的写作动机?
对于母亲的苦难与伟大,作者的感情如何?
3 课文最后一句:“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都有过母亲的
脚印。

”有何深意?
此处的“车辙”、“脚印”又可做何解?(地坛、母亲、作者的关系)
拓展思维:地坛,又名方泽坛,建于明嘉靖九年,从此天地分祭,成为明清两代皇帝
祭祀地神的场所。

地母祭祀由来已久,中国古文化早就有天为阳、地为阴的观念,它是由先民的土地祭祀和女性祟拜演化而来的。

地母在古代也称为“地祗”,在先民的观念中原和“天公”并列为开天辟地的造物主。

文学创作中沿用天公、地母母题。

四课堂随笔(选做一题)
1他们或许没有给我们提供优越的经济条件,他们或许不是博学多才,他们或许没有很多时间陪我们玩耍,他们或许……但他们用他们的方式表达着父爱母爱。

生活中总有那么几个场景深刻在你的脑海中,总有那么几个细节让你想要落泪。

请还原一个你与父母相处的场景,体会他们朴实而真挚的爱。

2最亲近的人最容易被忽略,最容易受伤害。

曾记否,文静乖巧的你在父母面前大喊大叫,里外判若两人;曾记否,生病受伤的你躺在他们温暖的怀抱,却忽略了父母也会生病脆弱;曾记否,你蹒跚学步时他们的鼓励、你着笔写字时他们的欣喜、你成绩优异时他们的满足,可是他们平凡的工作与细微的成就引起过你的称赞吗?因为年轻与无知我们伤害过最爱我们的人,现在请静下心来,捡拾一些生活的碎片,化作文字,聊以释怀。

五相关链接
《背影》朱自清
《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
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这时母亲就悄悄躲出去,在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走走。

”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

可自从我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怕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起,好好活,好好活……”
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痛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母亲进来了,挡住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什么时候?”
“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好吧,就明天。

”我说。

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字眼,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我没有想到她已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想到那竟是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苦的生活。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花开得正烂漫。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们在一块儿,要好好活……
《合欢树》(节选)史铁生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

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

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

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情目前没办法治。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

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
洗、敷、熏、灸。

“别浪费时间啦! 根本没用! ”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人救出困境。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

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

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

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

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

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

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

”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

“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

“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她说。

“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

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

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

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

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

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

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在树林里吹过。

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一个幸运者的母亲必然是一个幸运的母亲,一个明智的母亲,她教育你的方法来自他对一切生灵乃至天地万物的由衷的爱,这样你就会爱她,你就会爱她所爱的这个世界。

”——史铁生《好运设计》。

六思维导图(温馨提示:可做全篇的思维导图,也可就你喜欢的某一方面深入导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