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中学(惠州市)2016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 语文
惠州市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惠州市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2017.07(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
2.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必须写在答题卷的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2分)(一)(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每隔10—11年,太阳活动便进入一次高峰期,其间,将产生太阳风。
太阳风是因太阳能量的增加而使得自身活动加强,从而向广袤的空间释放大量带电粒子形成的高速粒子流,这也就是人们俗称的太阳“打喷嚏”。
由于太阳风中的气团的主要内容是带电的等离子体,并高速闯入太空,因此对地球的空间环境影响甚大。
太阳风是股强大的夹带磁场的带电高能粒子流,它对包括地球在内的各行星磁场有不可忽视的干扰,而地球正是靠自身磁场的作用才免受太阳风直接袭击的。
地球磁场被干扰,地球人造卫星可能方向失控、通信系统短路……有些科学家认为:太阳风袭来时,仍有一部分太阳高能粒子会穿越地球磁层并沿磁力线集中到南北极,高能粒子中丰富的氢元素极易与臭氧合成水。
因此,研究地球臭氧空洞的成因,不应忽视这一因素。
太阳“打喷嚏”,人体受连累。
太阳风产生的X射线辐射超过人体的承受限度,过量辐射能使淋巴细胞合成蛋白质的功能下降一半,而蛋白质又是合成抵御疾病感染的新抗体的原料。
太阳风的外来电流也会使地球上的电流产生上下波动,给供电网正常运行带来麻烦。
1.对太阳“打喷嚏”的科学解释,准确的一项是:A.每隔10—11年,在太阳活动进入高峰期时因能量增加而形成周期性太阳风。
B.太阳对地球产生的一股强大的夹带磁场的带电粒子流,它具有极大的破坏性。
*C.太阳自身活动加强时向太空释放大量的带电粒子形成的高速粒子流的天文现象。
惠州市2016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答案(精美版)

此事之所以引发争议,焦点就在于:是司机索 要车费,而不是乘客主动给予。这样一来,司机一开 始索要120元的车费有没有敲诈之嫌呢?这120元的 车费与出租车3趟出车成本是否对等?若司机在送还 失物、索要车费之前与乘客做好有关酬金的沟通工作 是否能够避免矛盾呢?这些都可引发人们的思考。 此事的另一个观察角度,就是乘客以“司机敲 诈乘客”为题发文到微信公开此事。司机索要车费不 假,但这是否构成敲诈?乘客发文表达自己的不满也 无可非议,但以“敲诈”为名是否侵害了司机的名誉, 同时让那些有心送还失物的司机们寒心呢?尤其在 “扶不扶老人”“做不做好事”成为人们心中疑虑的 今天,乘客此举是不是也放大了“好人难做”的困境, 让一些有心做好事的人对“做好事”心生惧意、不管 不问了呢?
15.(6分)
①写法简单; ②木板和石料也曾充当过书写材料; ③它们基本都已消踪灭迹。
(每处2分,意思对,能与上下文衔接即可。
16.(3分)
【上海青年最关注的(1分)是与自身利 益(1分)密切相关(1分)的法律。 (意思对即可)】
17.(5分)【内容合理明确3分,顺序连 贯1分,押韵1分】
作文评分细则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题目不作要求。可以自拟,可根据立意拟 一个贴切的题目,也可以直接写“给 ×××的一封信”。有题目,无正文,给 2分。没有题目,不扣分。 3.前款“立意角度”都属切合题意,其它合 理角度亦可。 4.出现错别字,1-2个不扣分,3个扣1分,4 个扣2分,5个扣3分,6个及6个以上扣4分, 重复的不计。
12(1)AE(5分) A(2分)E(3分) B.“介于韩愈柳宗元之间”是对江藩评价的 曲解,而且江藩的意见未必是定评。 C.刘轲是古文运动忠实的支持者和践行者、 捍卫者,应当说他也参与了古文运动;文中 没有提到他与柳宗元的交往。 D.强加因果,说影响不及李翱、皇甫湜也不对
惠州市2016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3分
①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成长的终身老师。如何维持老师身
份的新鲜感,大家____,互不相让,这使得年轻的父母们无所适从
②对于什么是企业人才,与会者____,但有一点得到公认:引领未
来企业发展的人才必须具备领导才能、谈判能力和全球思维三大条件。
许多领军人物悉数登场;这些互联网大腕的精彩演讲,吸引了来自世
界各地的与会者。
B.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在每年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举办,是
各经济体领导人与工商界开展对话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亚太地区最
具影响力的工商界活动。
C.周小平们在网络上的崛起凭借的其实是一股锐气,他们用这股锐气
帮我们思考和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互联网舆论面前,应保持什么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犹且)从师而问焉/(而)耻学于师 (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二)古诗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步出城东门 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 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 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 愿为双黄鹄,高飞还故乡。
8.开首两句与全诗思想感情有什么关系?请作简析(5 分) 9.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联系相关诗句作 简要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刘筈,兖国公彦宗次子,幼时以荫隶阁门, 不就,去从学。萧妃摄政,赐筈进士第,授尚 书左司员外郎,寄班阁门。天辅七年,太祖取 燕,筈从其父兄出降,迁尚书左司郎中。八年, 授殿中少监。太祖崩,宋、夏遣使吊慰,凡馆 见礼仪皆筈详定。迁卫尉少卿,授西上阁门使, 仍从事元帅府。元帅府以便宜从事,凡约束废 置及四方号令多从筈之画焉。
2016届高三惠州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惠州市2016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第Ⅰ卷阅读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1.*C.【纯文学属于传承发展,不是‚新变化‛;‚日后还会有‘90后’纯文学作家的出现‛是猜测期待,并非事实或必然趋势。
】2.*B.【对‚没有遭遇大喜大悲‛理解不当。
‚大喜大悲‛指的是伟大的胜利、惊天的成就和牺牲、苦难、生活的艰窘。
】3.*D.【A项原文说‚没什么可比性‛,没有低评任何一方的价值。
B项曲解。
‚这些人在传统的纯文学领域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关注‛指的是‚主流文学界和批评家们很少发声‛的事实。
C项‚无法体现反叛性‛文中无提及且不合逻辑。
】二、古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参考译文】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
从小磨砺出高洁的节操,受到州郡和乡里人的钦佩,被举荐为孝廉、光禄四行。
当时冀州地区发生饥荒,盗贼纷纷而起,于是(朝廷)任用范滂为清诏使,派他前去巡行查办。
范滂登上车,手揽缰绳,意气激昂,大有澄清天下吏治的壮志。
到冀州后,太守、县令知道自己贪污受贿遮掩不了,听说范滂来了,便辞官离开。
范滂升迁为光禄勋主事。
当时陈蕃担任光禄勋,范滂按照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拜访陈蕃,陈蕃没有阻止他,范滂内心不满,扔下笏板弃官离开。
郭林宗听说后就责备陈蕃说:‚像范滂这样的人才,怎么能够按照官府礼仪来要求他呢?现在成全他甘愿辞官维护尊严的名声,你不是自找舆论的非议吗?‛陈蕃于是向范滂道歉。
(范滂)又被太尉黄琼征召。
不久皇上下诏三府衙门的属官呈报反映官吏政声好坏的歌谣,范滂弹劾了刺史、二千石权臣及其党羽二十多人。
太守宗资此前就听说范滂的声名,请求朝廷让范滂暂任功曹,并把政事交给他处理。
范滂在任职期间,执行政纪谨慎严肃痛恨奸邪。
那些行为违反孝悌道德、不遵守仁义规范的人,他一概将他们清除逐出,不愿意和他们在官府共事。
范滂的外甥西平人李颂,是王侯之家的子弟,却被同乡的人鄙弃。
中常侍唐衡把李颂请托给宗资,宗资任命他做小官。
2016届惠州一调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16届惠州一调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第Ⅰ卷阅读甲必做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1.*B.【作者认为,这反映了“地域审美的局限”,未得“精神的自由”】2.(5分)*A.【A项反对“陈陈相因,甚至把前人的欣赏定论移过来,代替自己的赏评”,不等于“不应接触相关的欣赏定论”】3.(3分)*C.【C项说的“欣赏循旧辙而无新意”的原因。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参考译文】刘孺,字孝稚,是彭城安上里人。
他祖父刘勔,担任南朝宋司空,被谥为“忠昭”。
他父亲刘悛,任南朝齐太常官职,被谥为“敬”。
刘孺自小聪敏,七岁就能写文章。
十四岁时,因父亲去世守丧,哀伤致使形体消瘦,宗族乡里全都感到惊异。
服丧期满,他叔父刘瑱担任义兴郡太守,带他到官府,经常把他安置到自己座位旁边,对宾客说:“这个小孩是我家的明珠啊。
”刘孺长大成人,俊秀有风度,性情开朗平和,即使是家人也没见过他表现出过分的喜怒。
所在州召迎他任主簿。
一出身就担任了中军法曹行参军。
当时镇军沈约听闻他的名声,召他任主簿,经常跟他游赏饮宴赋诗,他很受沈约叹赏。
屡次升迁担任太子舍人、中军临川王主簿、太子洗马、尚书殿中郎。
出都城担任太末县令,他在县任职时有清正的政绩。
回都城后授任晋安王友,转任太子中舍人。
刘孺自小喜欢写文章,又才思敏捷,曾经在皇帝赐予的坐席上写作《李赋》,接到指令很快就写成,文章不用增删改动,高祖皇帝很赞赏。
后来在寿光殿陪侍宴饮,皇帝下令群臣赋诗,当时刘孺跟张率都喝醉了,没等诗写成,高祖皇帝拿来刘孺的手板题诗开玩笑道:“张率东南美,刘孺雒阳才。
揽笔便应就,何事久迟回?”他就是如此受到皇帝亲近喜爱的。
后来他转任中书郎,兼任中书通事舍人。
不久升任太子家令,其他官职不变。
出都城任宣惠晋安王长史,兼任丹阳尹丞。
又升任太子中庶子、尚书吏部郎。
中大通四年,出都城任仁威临川王长史、江夏太守,加号贞威将军。
五年,担任宁远将军、司徒左长史,还没上任,又改任都官尚书,兼任右军将军。
广东省惠州市2016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资料概述与简介 惠州市2016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2015.10 本试卷分必考和选考两部分,满分为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
2.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必须写在答题卷的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第Ⅰ卷阅读 甲必做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
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
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
愿为双黄鹄,高飞还故乡。
8.开首两句与全诗思想感情有什么关系?请作简析(5分) 9.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联系相关诗句作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每空1分) (1)《出师表》中,诸葛亮回顾自己当初临危受任的两句是:“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圣人之所以愈益圣明是因为他们“_____”,而普通人则相反,是因为他们“____”。
(3) “______,_____”道出了《琵琶行》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白居易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道大题里的小题。
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刘耀兰 ①他们结婚七年了,终于有了自己的新居。
搬进新居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按照牛皮癣广告上的电话,用座机给安装防盗门的师傅打了一个电话。
那位师傅办事效率真高,不一会儿就将防盗门安装好了。
②那天早上上班时间到了,她和他刚跨出门,电话就响了,她停在门口。
2016届广东省惠州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理试卷T(精)

1. 用诗文原句填空。
(10分(1蒹葭苍苍,。
(《诗经》(2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3会当凌绝顶,。
(杜甫《望岳》(4 _________ 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夏日绝句》(5 _________ 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6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7在追求中国梦”的今天,我们要像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所说的那样,“ _________ 把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做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8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诗句“__________ 体现的正是这样的生活哲理。
2 .默写。
(8分(1浊酒一杯家万里, __________________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2 _________ 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3右手秉遗穗,。
(白居易《观刈麦》(4 _________ 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5 _________ 五十弦翻塞外声。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6槲叶落山路,。
(温庭筠《商山早行》(7更深月色半人家,。
(刘方平《月夜》(8 ________ 奉命于危难之间。
(诸葛亮《出师表》1•下面一段文字选自一名学生的作文,其中有几处错误,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4 分①星期天是许多人向往的日子。
②我有时会呼朋引伴地外出玩耍,有时会将一切烦恼抛到九霄云外,在家睡个懒觉。
③总之,我可以做很多好玩有趣。
④而这个星期天,妈妈却请来她的朋友为我辅导功课,让我不耻下问,温故知新。
(1文中加点词语有一个使用不当,请找出并改为合适的词语。
(2分改为(2文中第句有语病,请将改正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分2•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后面小题。
(9分躺在母亲身边①母亲病了,躺在床上,我就坐在母亲的床边玩电脑。
②母亲大多数的时候是悄无声息地躺在床上的,但是有时候也会试探着想跟我说话。
【全国百强校】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

考试用时:15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18分,每题3分)1.下列句子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A.秋豪不敢有所近B.太尉判状,辞甚巽C.网罗天下放失旧闻D.逮奉圣朝,沐浴清化【答案】D【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通假字的题目,通假主要有同音通假如“巽”通“逊”,形声通假如失通“佚”,答题时注意区分。
2.下列句子中的虚词“乃”的意义和用法与“良乃入,具告沛公”中相同的一项是()(3分)A.屈原放逐,乃赋《离骚》B.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C.度我至军中,公乃入D.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副词,于是。
B.副词,才。
C.副词,才。
D.副词,竟然。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文言虚词的题目,注意从意义和用法记忆大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注意记忆经典的例句。
3.对下列句子中“谢”字的解释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②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③阿母谢媒人④谢家来贵门⑤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⑥则与卮酒,哙拜谢A.①②⑥/④/③⑤B.①/②⑥/④/③⑤C.①②/④/③⑤/⑥D.①/②④/③/⑤/⑥【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①(谢罪)/②④(辞别)/③(回绝)/⑤(告戒)/⑥(致谢)【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固定词语的翻译,此题就属于一词多义现象。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都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①意气勤勤恳恳..项王....②范增数目③唯倜傥非常..,特为尤甚..之人称焉④况臣孤苦⑤纵士卒无赖..⑥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⑦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⑧所以隐忍苟活A.①④⑦B.④⑦⑧C.③⑤⑥D.③⑤⑧【答案】B【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版】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中学(惠州市)2016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科举制度的取消对中国现代化造成的困难在于,原有的形成社会精英的方式由此而发生突然的断裂。
正如一些研究者指出的,曾经由科举制度给社会提供的内聚力量,在其后几十年中一直都没有恢复过来。
科举制度的取消既然产生如此多的消极后果,这是否可以得出一个保守倒退的结论,即中国根本不应该进行针对以科举制为核心的教育体制的改革?显然不应得出这样的结论。
变革不适应于时代要求的旧制度,毕竟是历史的大趋势。
但采取什么方法,使制度改革可以取得真正的效果,则应是改革者考虑的最为关键的问题。
众所周知,在传统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个以士绅为主体的精英阶级。
科举制所造成的社会流动性,使中国的农村社会存在着独立于城市的文化系统,这一文化系统是由士绅地主、宗族组织与相应的宗族学校私塾构成的。
在传统科举制度下,农村士绅通过科举所拥有的士绅身份,是保持其在农村中的精英地位的基础。
他们正是借助这一身份与地位,获得社会的尊重,并成为农村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主导者与组织者。
正如张仲礼先生所指出的,“士绅作为一个居于领袖地位和享有各种特权的社会集团,也承担了若干社会职责。
他们视自己的家乡福利增进与利益保护为己任。
在政府官员面前,他们代表了本地的利益,他们承担了诸如公益活动、排解纠纷、组织修路筑桥、开河建堤等公共工程,此外,还组织地方治安,征税,弘扬儒学,兴建学校等农村社会生活的各项工作。
”在这一文化系统中,由于宗族所拥有的相当数量的学田、义田、义学的存在,相当一部分同族子弟不分贫富均可以通过就读于本族的宗族学校,获得一定的文化知识,并成为农村的准文化人。
据一些国外学者统计,近代以前,中国南方农村不少地区的识字率比20世纪20、30年代更高,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可以从这种农村精英文化系统所维持的文化生态平衡得到解释。
由于这一农村文化系统的存在,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主性。
这是因为,传统农村士绅起到了国家与农村社会的中介作用。
他们一方面代表官府向农民征税,另一方面又利用他们的特殊身份地位,而对官府保持自己的影响力。
这就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农村地方利益的代言人。
然而,由于科举的废止,对于农村士绅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
此后中国农村中不再存在一个稳定的士绅阶级来充任农村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态环境的组织者与调节者。
另一方面,学堂则成为跻身政界的唯一出路,而学堂均在省城和京城,又由于城市集中着财富、名位、权力这些社会稀缺资源的巨大优势,这样,自民国以来,就出现了大批农村知识青年源源不断地被城市吸纳并脱离农村的“无根化”过程。
农村知识分子大量地单向地向城市流动,并在城市中去寻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与空间,是清末民国以来社会变动的一个基本趋势。
与此同时,由于农村文化人缺乏再生机制,农村文化生态从而持续退化与空洞化。
在这种背景下,农村基层的权力结构发生什么变化?正如美国学者杜赞奇所指出的,“到了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村政权落入另一类型的人物之手。
他们大多希望从政治和村公职中捞到物质利益,村公职不再是赢得公众尊敬的位子而为人所追求。
”“传统村庄领袖不断被赢利型经纪人所取代,村民们称其为‘土豪’、‘无赖’或‘恶霸’。
这些人无所不在,影响极坏。
……进入民国之后,随着国家政权的内卷化,土豪劣绅乘机窃取各种公职,成为乡村政权的主流。
”可以说,民国初年以后,主宰农村命运的,正是这样一些没有文化、甚至只有反文化的社会阶层。
科举制度的取消,实际上只是中国农村文化生态失衡的开始,农村智力资源向城市的单向流动,此后数十年从来没有中止过。
除了那些心存田园浪漫情怀而下乡过几天“悠然见南山”悠闲日子的城市文人雅士外,农村不再是吸引人们的去处。
(节选自萧功秦《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科举制度的废除,在当时一定时间范围内造成了很多的不良后果。
B.科举制度的废除,虽然说有些遗憾,但总体说来是利大于弊的。
C.科举制度的废除是历史的必然,这是因为它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D.科举制度的废除,打破了传统中国农村社会的社会生态环境与权力结构。
2.对科举制度的废除造成中国农村文化断裂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科举制度使农村士绅通过科举所拥有的士绅身份,保持着在农村的精英地位,并成为农村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主导者与组织者。
科举废除后,他们无法再充任该角色。
B.科举废除后,在城市的学堂及财富、名利、权力吸引农村知识分子源源不断涌入,使农村文化生态持续退化和空洞化。
C.科举制度废除后,一些没有文化、甚至只有反文化的社会阶层如无赖恶霸们控制了农村的基层政权。
D.心存田园浪漫情怀而下乡过几天“悠然见南山”悠闲日子的城市文人雅士不能给农村带来经济利益和文化提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科举制度取消,使清末民国时期农村知识青年不经城市学堂而垂直向上流动的可能性戛然而止,“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完全破灭。
B.在传统科举制度下,农村士绅是农村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主导者与组织者,承担了若干社会职责;同时他们享有向农民收税的特权。
C.“土豪”一词今天常被用来戏称那些喜欢炫富缺乏文化素养的有钱人,而过去所称的“土豪”是有很高文化素养的乡村能人。
D.在科举时代,被授予官职的举人、秀才代表官府,而候任的举人、秀才是农村地方利益的代言人。
两者起到了国家与农村社会的中介作用。
【答案】1.【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是C级(分析综合)。
【答案】B【解析】无中生有。
从原文内容来看得不出废除科举利大于弊的结论,倒是说了科举废除后对乡村造成的种种冲击和困难。
在作者看来,简单的“废除”未必是改革的唯一选择。
2.【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D【解析】城市文人雅士虽然于事无补,但也不是造成中国农村文化断裂的原因。
3.【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A【解析】B项,“收税”是他们代政府办的事务,不是收归己有的特权。
C项,原文说“村民们称其为‘土豪’、‘无赖’或‘恶霸’。
这些人无所不在,影响极坏。
”“土豪”一般指凭借财势为恶乡里的坏人,与之前有文化的乡绅不同。
D项,“被授予官职的举人、秀才代表官府,而候任的举人、秀才是农村地方利益的代言人”不符合原文意思。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刘筈,兖国公彦宗次子,幼时以荫隶阁门,不就,去从学。
萧妃摄政..,赐筈进士第,授尚书左司员外郎,寄班阁门。
天辅七年,太祖取燕,筈从其父兄出降,迁尚书左司郎中。
八年..,授殿中少监。
太祖崩,宋、夏遣使吊慰,凡馆见礼仪皆筈详定。
迁卫尉少卿,授西上阁门使,仍从事元帅府。
元帅府以便宜从事,凡约束..废置及四方号令多从筈之画焉。
天会四年,授左谏议大夫。
秋,复南征,权中书省枢密院事。
丁父忧,明年起复..,直枢密院事加给事中。
天眷二年,改左宣徽使,熙宗幸燕,法驾仪仗筈讨论者为多。
皇统二年,充江南封册使,假中书侍郎。
既至临安,而宋人榜其居曰“行宫”,筈曰:“未受命,而名行宫,非也。
”请去榜而后行礼。
宋人惊服其有识,欲厚贿说之,奉金珠三十余万,而筈不之顾。
皆叹曰:“大国有人焉。
”七年,帅府议于馆陶筑三城,有警即令北军入居之。
筈曰:“今天下一家,孰为南北?设或有变,军人入城,独能安耶?当严武备以察奸,无示彼此之间也。
”其后,竟从筈议。
陕西边帅请完沿边城郭以备南寇,筈曰:“我利车骑而不利城守。
今城之,则劳民而结怨。
况盟已定,岂可妄动?”遂罢之。
九年九月,拜平章政事,封吴国公。
天德二年,拜尚书右丞相兼中书令,进封郑王。
未几以疾求解政务授燕京留守居数月乞致仕。
诏曰:“不为暗于临事,不为谄于事君。
未许告归,姑从解职。
”筈因惭惧而死,年五十八。
(节选自《金史·列传第十六》)4.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萧妃摄政..摄政:夺取政权B.八年..,授殿中少监。
八年:又过了八年C.凡约束..废置及四方号令多从筈之画焉约束:限制管理D.丁父忧,明年起复..起复:服丧期未满而应召任职。
5.对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未几以疾/求解政/务授燕京/留守居数月/乞致仕。
B.未几以疾/求解政务/授燕京留守/居数月/乞致仕。
C.未几/以疾求解政务/授燕京留守/居数月/乞致仕。
D.未几/以疾求解政/务授燕京/留守居数月/乞致仕。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刘筈因为是高官之后,所以在年幼时就凭着恩荫取得在礼仪司阁门当值的资格。
B.刘筈先在辽朝任职,后来跟随着父兄向金朝投降。
金朝君主对他始终尊重信任。
C.金熙宗驾临燕地巡察的时候,刘筈担任左宣徽使,对皇上出巡时的车驾仪仗方面提出了很多意见。
D.元帅府一开始商议在馆陶建三座城池,有警报就让北军入城,刘筈据理力争,认为不应当这么做。
7.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宋人惊服其有识,欲厚贿说之,奉金珠三十余万,而筈不之顾。
(5分)(2)筈曰:“我利车骑而不利城守。
今城之,则劳民而结怨。
况盟已定,岂可妄动?”(5分)【答案】4.【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答案】D【解析】A项,摄政:代理政事。
B项,八年:天辅八年。
C项,约束:规定、制度。
5.【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C【解析】先根据上下文理解大意,再抓住“未几”“政务““致仕”以及“授”“居”“乞”等字词来断句。
【思路点拨】先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再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即要先断有把握的,后断吃不准的,对于暂时还难以确定的则要先放一放,留待最后推敲解决;另外,文言句子间往往通过标志性的词语进行连接,只要抓住这些标志性的词语,断句时就会准确迅速很多。
6.【知识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B【解析】从末段“未许告归,姑从解职”可以看出当时金主(金废帝)对他的鄙薄戏弄。
7.【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级(理解)。
【答案】(1)宋人惊叹佩服他有见识,想送丰厚的礼物来游说他他,献上三十余万金珠,但刘筈没有看那些财物一眼。
(2)刘筈说:“我方在车骑进攻方面有利但在据城守卫方面不利,现在在这里筑城而守,就会使民众劳累而起怨恨之心。
何况盟约已经确定,怎么能轻举妄动?”【解析】(1)“惊服”,惊叹佩服;“厚贿”,送丰厚的礼物来游说他;“奉”,献上;数量词倒装,宾语前置各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