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届高考地理强化复习教案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布和热力状况教案.docx
2.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二)讲授新知
1.大气组成:介绍大气的主要成分,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以及稀有气体、水汽、杂质等。通过图表展示各成分的体积比例,解释各成分对环境的影响。
2.大气垂直分层:讲解大气层从地表到太空的分层结构,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空间。详细介绍各层大气的特点、高度范围、温度变化规律等。
5.拓展阅读:
-推荐阅读一本与大气科学相关的书籍或文章,如《大气科学概论》、《气候变化与大气层》等,拓展知识面。
6.环保主题活动:
-参与学校或社区组织的环保活动,关注大气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作业要求:
1.思考题和实践活动需认真完成,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研究性学习报告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3.答疑解惑:教师针对学生答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大气组成、大气垂直分层、大气层对生物、气候、天气等方面的影响。
2.学生发言:请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总结:强调大气层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关注大气环境问题,提高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掌握了地球的基本结构和地理环境的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大气各层的具体特征、相互关系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认识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对大气组成的认知程度,特别是对稀有气体、温室气体等成分的了解,需要通过实例进行解释和强化。
-结合所学的GIS知识,制作一份关于大气层特征和影响的电子地图,展现各层大气的特点及其对环境的作用。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教案.

2.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识记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主要层次的主要特点。
培养运用因果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教材培养学生读图、阅读和概括能力;学会运用逆向思维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能力;通过比较法,掌握大气各层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大气的存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尤其是对流层和平流层、电离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树立人类与环境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观念和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大气主要成分对环境生命活动的影响;大气各层的特点和人类活动与各层大气的关系难点:大气各层的气温垂直变化原因,大气运动方向和天气变化状况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因果联系。
三、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讲解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设疑引入新课:一个人最多可以几天不吃饭?——10天,几天不饮水,——5天?勉强可以活下去,但一个人一分钟不呼吸就很难受,10分钟不呼吸就会——?通过这个有趣的提问可以马上集中学生的注意,进入到学习状态。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也就没有生物界,没有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大气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
今天我们共同探讨大气环境最基本的特征。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那么大气主要成分有哪些呢?(二)教授新课大气的组成1.大气是由各种各样的气体组成的混合物,并且各种气体的含量和作用各异,因此不同的气体成分对人类有不同的影响。
2.大气底层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杂质三部分组成的。
那么各种组成成分在大气中的含量和各自所起的作用分别是什么?请同学们先阅读课本相关内容,3.细节讲解:⑴(结合本课表2.1)清洁空气在各组成成分的比例在自然状态下是固定的。
氧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例如,我们所需的蛋白质和脂肪就含有氮。
⑵大气中的微量成分二氧化碳和臭氧,含量虽少,但对地球上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环境有着重要作用。
2.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练习题:
1.选择题:针对大气组成、大气层垂直分层等知识点,设计选择题,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填空题:设计填空题,让学生填写大气层各层的名称、特点等,巩固课堂所学。
设计小组讨论、问答等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表达能力。
5.实践探究,学以致用:
安排课堂实验、户外观察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大气层的变化,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
6.情感教育,培养责任感:
结合大气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等议题,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地球公民责任感。
4.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大气现象,如大气污染、气候变化等。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以下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大气组成和垂直分层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2.利用图表、示意图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大气层的结构和特点,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2.知识梳理,循序渐进:
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图表、动态图等教学资源,逐步讲解大气层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强调各层的特点和功能,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
3.实例分析,深入浅出: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如大气污染、气候变化等,分析大气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地理知识的应用。
4.互动交流,促进思考:
1.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大气层的相关知识。
2.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实物模型、动态图演示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概念。
2.1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大气层的壮观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生活的地球被什么包围着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对,我们生活在地球大气层中,那么你们对大气层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2.教学目的:
-激发学生对大气层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通过展示地球大气层的美丽图片、视频等,引发学生对大气层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结合生活实例,如天气预报、航空飞行等,让学生感知大气层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2.采用多元化教学策略,突破重点难点。
-利用图表、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化地理解和记忆大气组成和分层结构。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如通过提问“为什么大气层要分层?”来启发学生思考。
2.1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的组成成分,掌握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及对大气特性的影响。
-学生能够描述大气的主要组成成分,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并了解它们在大气中的体积分数。
-学生能够解释各组成成分对大气特性(如温度、气压等)的影响。
2.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掌握各层的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5.实施形成性评价,关注学习过程。
-采用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反馈、实验报告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其调整学习方法,促进个性化学习。
6.融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保护大气层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尊重和热爱,激发其终身学习的兴趣。
3.强化实践操作,提升应用能力。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教案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所起的作用。
2、了解大气垂直分布的依据及各层大气特点。
3、理解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导致大气成分和含量发生变化。
能力目标1、通过对气温垂直分布图的分析,训练学生阅读图表分析解决问题的技能;2、分析大气组成物质、气温垂直分布、大气运动、天气变化间的因果关系。
德育目标1、联系实际,了解本地区人类活动对大气组成的影响,并能提出合理化建议。
2、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以及各层大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初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提高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1、大气的主要成分和重要作用。
2、大气的垂直分布及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1、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
2、对流层、平流层大气的特点。
【教学方法】1、讲授法、启发式、探究式2、注意结合实际进行教学,多举例帮助学生理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PPT【课时安排】【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在今天的学习开始之前,我们先来思考这样的几个问题:一个人最多可以几天不吃饭?几天不喝水?(学生展开讨论)教师:看来同学们各有己见、说法不一,那么现在老师给出一个参考的结果:人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最多活73天,没有水或者不吃不喝最多能活一周。
日常生活中或许有同学做过1分钟不呼吸的尝试,感觉应该是很难受的。
那么,如果人10分钟不呼吸又会怎样呢?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人体的呼吸极限是最长能憋气15分钟。
由此可见,人可以几天不吃饭、不喝水,但必须不停地呼吸空气,而我们吸入的空气就是大气的组成成分之一。
所以,地球上如果没有大气,就没有生物界,也就没有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这节课。
(讲授新课)板书:2.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教师:在初中的化学课和上一个单元的学习中同学们已经学习到大气的一些相关知识,首先我们再来明确大气的概念。
请同学们朗读课本第27页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高中地理大气教案

高中地理大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掌握各层大气的特点及功能。
2. 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包括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3. 了解天气系统的基本概念,能分析常见天气系统对天气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践能力,提高其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1 大气的主要成分1.2 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点1.3 各层大气的功能2. 大气运动2.1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2.2 大气水平运动的形成原因2.3 地转偏向力的作用3. 天气系统3.1 天气系统的基本概念3.2 常见天气系统的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3.3 天气变化的预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2. 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3. 常见天气系统及其对天气的影响2. 难点:1. 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大气的功能2.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及形成原因3. 天气系统的分析和预测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大气现象和运动规律。
2.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天气系统的分布和变化。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天气案例,让学生学会分析天气系统对天气的影响。
4.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讨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1 引入大气概念,介绍大气的组成1.2 讲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点1.3 阐述各层大气的功能2. 第二课时:大气运动2.1 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2.2 分析大气水平运动的形成原因2.3 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及其影响3. 第三课时:天气系统3.1 介绍天气系统的基本概念3.2 分析常见天气系统的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3.3 讲解天气变化的预测方法4. 第四课时:实践活动4.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际天气案例4.2 利用GIS软件,观察和分析天气系统的变化4.3 学生代表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5.2 复习大气组成、运动和天气系统的主要知识点5.3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检验对大气组成、垂直分层、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的掌握程度。
大气组成及垂直分层教案

大气组成及垂直分层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大气的组成及其垂直分层结构;2. 掌握各层大气的特点和功能;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大气的组成;2. 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3. 各层大气的特点和功能。
教学难点:1. 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2. 对流层和高层大气的特点和功能。
教学准备:1. 地球大气层结构图;2. 大气组成和垂直分层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大气层结构图,引导学生观察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结构;2. 提问:同学们知道大气是由哪些气体组成的吗?各层大气有什么特点和功能?二、大气组成(10分钟)1. 讲解大气的组成,包括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2. 介绍各成分在大气中的含量和作用;3. 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组成对地球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大气垂直分层(10分钟)1. 讲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空间;2. 介绍各层大气的特点,如对流层的云雨现象、平流层的臭氧层等;3. 分析各层大气对地球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对流层(10分钟)1. 讲解对流层的组成、特点和功能;2. 分析对流层在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中的作用;3.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对流层中的云雨现象。
五、高层大气(10分钟)1. 讲解高层大气的组成、特点和功能;2. 分析高层大气在地球环境和人类活动中的作用;3. 引导学生思考高层大气对对流层和地表的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观察大气组成及垂直分层结构,使学生了解了各层大气的特点和功能,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组成和垂直分层对地球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素养。
六、大气层中的气候变化(10分钟)1. 介绍对流层和平流层中的气候变化因素,如温度、湿度、气压等;2. 讲解气候系统的组成和大气层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3. 分析大气层中的气候变化对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案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大气的重要性。
2. 掌握大气的组成。
教学内容:1. 大气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大气的组成成分。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讨论大气的意义和作用。
2. 讲解大气的定义和重要性。
3. 介绍大气的组成成分。
作业:1. 研究大气的组成成分的资料。
第二章:大气的垂直分层教学目标:1. 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
2. 掌握不同层次大气的特点。
教学内容:1. 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
2. 不同层次大气的特点。
教学活动:1. 讲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
2. 分析不同层次大气的特点。
作业:1. 研究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的资料。
第三章:对流层教学目标:1. 掌握对流层的特征。
2. 了解对流层的重要现象。
教学内容:1. 对流层的定义和特征。
2. 对流层的重要现象。
教学活动:1. 讲解对流层的定义和特征。
2. 分析对流层的重要现象。
作业:1. 研究对流层的特征和现象的资料。
第四章:平流层教学目标:1. 掌握平流层的特征。
2. 了解平流层的重要现象。
教学内容:1. 平流层的定义和特征。
2. 平流层的重要现象。
教学活动:1. 讲解平流层的定义和特征。
2. 分析平流层的重要现象。
作业:1. 研究平流层的特征和现象的资料。
第五章:高层大气教学目标:1. 掌握高层大气的特征。
2. 了解高层大气的重要现象。
教学内容:1. 高层大气的定义和特征。
2. 高层大气的重要现象。
教学活动:1. 讲解高层大气的定义和特征。
2. 分析高层大气的重要现象。
作业:1. 研究高层大气的特征和现象的资料。
第六章:大气层的边界教学目标:1. 理解大气层的边界特征。
2. 掌握大气层与地表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1. 大气层的边界定义和特征。
2. 大气层与地表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活动:1. 讲解大气层的边界特征。
2. 分析大气层与地表之间的相互作用。
作业:1. 研究大气层的边界特征和与地表之间关系的资料。
第七章:大气层的稳定性教学目标:1. 理解大气层的稳定性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
(第 6 讲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布和热力状况)
[ 考纲要求 ]
(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的组成;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大气的热状况: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的保温效应;全球的热量平衡。
[ 知识讲解 ]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地球外部的四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大气圈的作用:保护作用;使水循环;雕塑地表形态;对生物界和人类影响更为深刻。
2、大气的组成:
氮:含量最多(78%)是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干洁氧:含量第二( 21%)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空气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组成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使生物免遭伤害,少量紫外线有杀菌作用。
水汽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雨后的空气是清新的。
固体杂质
CO使大气中的地球变暖的原因:①人类活动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排放大量的
2,
CO 增加;②植被的破坏,光合作用吸收的CO 减少。
22
3、垂直分层
①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②各层的特点及原因:
层次特点原因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每上升100 米降低℃。
热量绝大部分来自地面,上冷下
对流层②对流动动显着(低纬 17~18、中纬 10~12、高纬 8~9 千米)。
热,差异大,对流强,
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水汽杂质多、对流运动显着。
起初气温变化小, 30 千米以上气温迅速上升。
臭氧吸收紫外线。
平流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上热下冷。
大气平稳天气晴朗有利高空飞行。
水汽杂质少、水平运动。
高层存在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
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作用大气用。
[ 自下而上分三层:中间层、暖层(电离层)、逃逸层 ]
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曲线:
高度 /Km
高层大气
50
平流层
12
对流层
-80oC -50oC-10oC 20oC温度/oC 逆温现象:对流层由于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辐射,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一般情
况下,海拔每上升1000 米,气温下降6° C。
有时候出现下列情况:①海拔上升,气温升高;
②海拔上升1000 米,气温下降幅度小于6° C。
这就是逆温现象。
逆温现象往往出现在近地
面气温较低的时候,如冬季的早晨。
逆温现象使空气对流运动减弱,大气中的污染物不易扩散,大气环境较差。
例 1、比较同纬度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上空海拔均为5000 米的 A、B 两点气温TA、TB 的大小。
( TA>TB)(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1、大气的热力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反射作用最强,吸收作用最弱
吸收:有选择性。
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大气直接
吸收太阳辐射很少
反射:无选择性,云的反射作用最为显着。
卫星云图上白色越浓,云层越厚,反射太阳
光最多。
地面性质与反射:新雪最强。
散射:有选择性。
蓝、紫色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天空呈现蔚蓝色。
天空呈灰白色
是因为太阳光被较多尘埃和雾粒散射的缘故。
削弱作用与太阳高度:太阳高度大的地区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路程短,削弱得少。
( 2)大气的保温效应
温度高低与波长长短关系:温度高,辐射最强部分波长短。
太阳辐射波长小于地面辐射
和大气辐射。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
大气把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吸收(长波辐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
大气以逆辐射的形式把能量返还地面,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实例: 1、多云的夜晚,气温变化小。
(大气逆辐射强)
2、在晚秋或寒冬,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大气逆辐射弱)
3、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增强大气逆辐射)
4、月球的昼夜温差很大。
(没有大气逆辐射,没有保温作用)
(3)全球的热量平衡
多年平均来看,地球(地面和大气)热量收支平衡,因此全球气温稳定。
人类活动使热量收支失去平衡,可能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及人类减缓地球变暖的措施:①冰川融化(特别是南极大陆),海平面上升;②海拔较低的岛国,将被淹。
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是地球上第一个因全球气候变暖而受影响的国家。
[ 能力训练 ]
对流层中的上升气流会使飞行中的飞机颠簸。
导致对流层气流上升的原因是:上居实
际气温低于理论气温( 按垂直递减率计算的气温) 。
图 3 表示四种对流层气温分布状况,
下图回答1— 2 题。
分析
1.①图表示的气温降低速率在(
A . 3000 米以下低于垂直递减率
C. 6000 米以下等于垂直递减率)
B. 3000~6000 米高于垂直递减率
D. 6000 米以下均低于垂直递减率
2.飞机可以在A.①5000 米高度平稳飞行的是(
B.②
)
C.③D.④
读图,回答3— 4 题。
3.下列各时段中,气温变化幅度最大的是
A. 1880— 1900 B. 1920— 1940C. 1958— 1978()
D. 1978— 1998
4.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
A.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山地永久积雪的下界上升
C.全球平均降水量持续增加
D.南极地区降水量增加,大陆冰川面积扩大
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5~7 题。
5.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A.①B.② C .③D.④
)()
6.对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A.Ⅰ层顶部 B .Ⅱ层底部 C .Ⅱ层中部 D .Ⅲ层
7. 2003 年 10 月我国发射的“神州 5 号”飞船运行轨道所在的
()大气层()
A.气温在- 50℃到C.最低气温约为-
20℃之间
80℃D
B .气温随高度增加平稳下降
.最高气温约为40℃
8.下列关于地球大气层中平流层、对流层、中间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近地面向上,依次为对流层——中间层——平流层
B.气温随高度增加发生的变化,依次表现为递减——递增——再递增
C.大气运动的主要形式,自下而上依次为对流运动——水平运动——对流运动
D.天气变化状况,自下而上依次表现为显着——不显着——显着
“春天孩儿面,一日三朝变”。
请参阅今年 3 月 1
日至 17 日上海地区气温曲线图,回答9-13 题。
9.图中最低气温出现的日期是17 天中的()
A. 7 日 B . 10 日 C . 12 日 D . 17 日
10.下列 4 天中,气温日较差最大的一天是()
A. 3 日 B . 6 日C.11日D.16日
11.从 3 月 17 日起,再过10 天,下列城市中白天最
长的是()
A.上海B.北京C.广D.哈尔滨
12.下列 4 天中,北京某地(40° N)测出正午太阳高度角最接近A. 3 月 4 日B.3月8日C.3 月 13 日50°的一天是
(D. 3 月 17 日
)
13.造成初春气温骤变的原因,除冷暖气流的影响外,云对气温高低也有一定的影响。
以下
关于云对气温影响的正确叙述是()
①白天多云,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造成地面气温不太高
②白天多云,云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造成地面气温升得更高
③夜晚多云,云对地面起保温作用,使地面气温比无云时高
④夜晚多云,云将地面热量传到太空中,使地面气温比无云时更低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14.对全球变暖的趋势,IPCC(全球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 提出了三种不同的预案,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其气温
(1)按 A 预案,全球自2000 年起,平均气温每10 年将升高约预案和 C 预案,全球平均气温将比 A 预案分别低℃和℃;至
℃。
2100 年,按B
(2)用直线将三种预案与其相应的能源消费结构连接起来。
(3)简述全球变暖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
(4)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解决全球变暖需遵循的最主要原则是什么为什么
[ 能力训练答案]
1、 B 2 、 D 3 、 D 4 、 B 5 、 B 6 、D 7 、 C 8 、 C 9 、 A 10 、 D 11 、 D 12 、 D
13、 C
14、 (1)—
(3)海平面上升;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4)共同性原则。
这是一个全球性问题( 或跨国界问题 ) ;必须进行国际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