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探究:月诗两首
比较李杜咏月诗及探究“月”的文化内涵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赏析示例: 引诗句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 其中“明月”“皎如飞镜”写出月亮皎 抓词语 洁剔透,如明镜飞天;而“清辉发”写 析特点 出云雾散尽,月华似水,清辉四溢,纤 尘不染的特点。李白虽然仕途坎坷,但 // 阐关联 心中装的还是这样一轮皎洁剔透,纤尘 不染的明月,折射的正是他开阔的心境, 洒脱的性情,飘逸的诗风。
小组分工
同学们分为5组,1、2、3组同学研读李白的两首 诗,4、5组同学研读杜甫的两首诗。由组长将大 家研讨的结果写出来并展示。 注意:同学们在展示自己的作品时,要情感饱满 的读出来。
赏析思路:
引诗句--------抓词语-----析特点---------- 阐关联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月圆》杜甫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宿江边阁》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倦夜》 夜宴三首》
蝉声断续悲残月,萤焰高低照暮空。《新秋》
明月长生好,浮云薄渐遮。《季秋苏五弟 缨江楼
总结:杜甫笔下月亮特点: 孤独的、晦暗的 、残缺的
悲苦愁闷的心境
沉郁之诗风
注释:①梅花:《梅花落》曲的简称。②《小单于》:乐曲名。
“月”是中国古诗词中的传统意象,有着丰富的内涵。 请结合这两首诗中的一首,并联系其你熟悉的某一诗句, 谈谈你对“月”这一意象的内涵的认识。(200字左右) (12分)
答题思路:
古代诗歌意象的解读——月亮篇

古代诗歌意象的解读——月亮《古代诗歌月亮意象的解读》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月亮是一个被广泛运用且具有丰富象征意义的意象。
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承载着诗人们的情感、思想和哲学思考。
一、月是美的象征月亮皎洁、明净、柔和、可亲,犹如一位温柔美丽且冰清玉洁的女性。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诗意地发现了月亮之美,《诗经·陈风·月出》中唱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兮”,以月光之美映衬人物之美。
周祗则赋予月以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的审美内涵,形容其“气融洁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弱不废照,清不激污”。
谢庄将秋月的纯净之美与山水结合,“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
升秋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汇成更加清美的景致。
月亮朦胧柔和的清辉还能赋予山水景物独特的神韵,具有化景的作用。
如张先在《木兰花》中所写“中庭月色下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通过清明月色中飘过的无数淡若无痕的杨花,给人以朦胧的美感。
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不仅营造了清幽绝俗的氛围,让人感到月夜幽林之景空明澄净,弹琴长啸之人安闲自得,外景与内情融为一体。
诗中的“明月来相照”,既与“人不知”形成对照,又起到了点破暗夜的作用,体现出闲、静、淡、远的风格和优美的意境。
总之,在诗人笔下,月亮不管是烟月迷蒙的轻忧淡愁,还是皓月当空的雄浑高古,亦或是月光笼佳人的恬淡婉约的宁静,都是美的象征。
二、月是情的载体(一)寄托恋人相思之情男女相思离别、少妇闺阁之怨是古诗文中常见的主题,月夜往往是相思主题的背景。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中“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描绘了主人公独守空帏,在明月流光下的寂寞凄凉,引出她内心的无穷愁思。
曹植的“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徐陵的“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沈俭期的“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

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月亮是一种天文现象,但很多诗人把情怀都给了它,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1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古诗中的“月”含着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抒发思乡怀远之情。
人们以月圆比喻人的团圆,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
“月亮”象征思念,包括思念家人、思念故,有代表性的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二、表现美好的、纯洁无暇的感情。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里的“月”代表的是爱心的传递。
比如李白的《玉阶怨》把月亮引申为晶莹剔透的境界,以自然的纯洁对应人心灵的纯洁。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把月亮作为最美好、最纯洁的象征。
三、对人生短暂的悲伤,抒发愁苦之情。
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等事物异质同构。
在古诗中,月是有情绪的,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
曹丕“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谢灵运的“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的诗句表现了哀愁的心绪。
唐诗中有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凄清孤苦,还有孟浩然“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的凄恻孤寂,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蕴藉深沉,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潸潸泪下,钱起“二十五弦弹月夜,不胜清怨却飞来”的郁怀难耐……月作为愁绪的意象,构思巧妙,笔法空灵,意趣含蕴,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和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
四、展示广阔情怀。
古人借月状景,抒写辽阔,比如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以及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50首关于月亮的古诗赏析

50首关于月亮的古诗赏析《50首关于月亮的古诗赏析》这是优秀的古诗词合集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寿阳曲·云笼月(元代-马致远)云笼月,风弄铁,两般儿助人凄切。
剔(tī)银灯欲将心事写,长吁(xū)气一声吹灭。
2、西江月·渔父词(宋代-辛弃疾)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镕(róng)金。
白鸥来往本无心。
选甚风波一任。
别浦鱼肥堪脍(kuài),前村酒美重斟(zhēn)。
千年往事已沈沈。
闲管兴亡则甚。
3、中秋月二首·其二(唐代-李峤)圆魄(pò)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4、西江月(春半)(宋代-朱淑真)办取舞裙歌扇,赏春只怕春寒。
卷帘无语对南山。
已觉绿肥红浅。
去去惜花心懒,踏青闲步江干。
恰如飞鸟倦知还。
淡荡梨花深院。
5、七月二十日秘阁曝书二首其二(宋代-周紫芝)香罗剪帕金描凤,红字排方玉作签。
身到蓬山瞻御墨,眼惊奎宿射珠帘。
6、曹使君舍夜饮归步月出城色山色如画作诗一首(宋代-毛滂)西曹满百第相闻,东阁招延气自春。
鸡肋天教辞怒臂,牛心公与慰谗唇。
酒红欲去风吹颊,山碧来迎月满身。
步入柏阴清夜急,敲门惟有鹤应人。
7、二月十八日过邑有感二首(宋代-陈著)说著时难心自寒,斜阳焦土更无边。
故家空梦莺花地,残户不成蚕麦天。
造物未应终绝物,今年莫省是何年。
郁攸独免侵乡校,也向斯文要结缘。
8、贺皇太子九月四日生辰十首(宋代-杨万里)清赏堂中无管弦,凤山楼上有云烟。
储皇侧畔何人侍,黄卷团栾是圣贤。
9、三月一日府宴学射山(宋代-陆游)北出升仙路少东,据鞍自笑老从戎。
百年身世酣歌里,千古功名感慨中。
天远仅分山仿佛,雾收初见日曈曨。
横空我欲江湖去,谁借泠然御寇风。
10、满江红甲申七月(近现代-丁宁)匝地悲歌,叹此曲、有谁堪和。
莫认作、雍门孤唱,楚湘凄些。
白日昏昏魑魅喜,清谈娓娓家居破。
问鲁戈,何日振灵威,骄阳挫。
繁华梦,烟云过。
鸥波乐,何时可。
古诗中月的意象赏析

古诗中月的意象赏析古诗中月的意象赏析在古诗中,月亮通常是一种怎样的意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信息,仅供大家阅读参考!一、以“残月”写忧愁古人常以残月来衬托内心的痛楚与忧愁。
“残”本身就给人一种凄清的感觉,残月这一意象则更加重了这份感伤与悲愁。
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文天祥《酹江月》这是作者被囚禁之后,想想过去,面对当时的处境而产生的`壮志未酬的伤感与悲愁。
而这伤感与悲愁的宣泄,所借助的就是那“残月”,读来,使人深受感染。
借残月言愁的诗词很多,下面再举几例:1、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曹组《青玉案》2、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晚霞。
——仲殊《南柯子·忆旧》3、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牛希济《生查子》4、惆怅小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
——韦庄《荷叶杯》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二、以“明月”写忧愁古人常用明月来营造清丽、冷寂的氛围,用明月与亲人相离、恋人相隔等心境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烘托相别之意,感伤之情。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晏殊《蝶恋花》词人为倾吐对恋人的思念之情,营造了一种凄冷静寂的氛围。
作者心中那因思念而引发的感伤,也借助月亮这一意象,比较委婉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借助明月写忧愁的词句也很多,下面再举几例:1、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2、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
——温庭筠《菩萨蛮》3、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苏轼《永遇乐》4、谁共我,醉明月?——辛弃疾《贺新郎》5、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晏几道《临江仙》三、以“淡月”写忧愁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
——谢逸《千秋岁》词人借助淡月这一意象,来写人们散去后莫名的惆怅,可谓形单影只,淡月相共,伤感无限!借助淡月来咏愁的词句还有:1、春啼细雨,笼愁淡月。
——卢祖皋《安清都·初春》2、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
——陈亮《水龙吟·春恨》四、借“新月”写忧愁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研究性学习 “月”的意象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沈全期《杂诗三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沈全期《
二、月的时间意象。
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月光是流逝的, 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月光是流逝的,月光 的流逝在生命的时间中展开, 的流逝在生命的时间中展开,因而月光还是 生命的,是时间的。 生命的,是时间的。古人常以月的意象伤感 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 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 诗人由月想到古人,由古人折射现实。 诗人由月想到古人,由古人折射现实。丰富 的想象,把时隔数百载的人事勾连起来, 的想象,把时隔数百载的人事勾连起来,使 历史与现实,今人与古人, 历史与现实,今人与古人,眼前的景物与心 中的情事,在时空上浑然一体。 中的情事,在时空上浑然一体。
其三》 首·其三》) 其三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 夜上受降城闻笛》 《夜上受降城闻笛》)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 从军行七首》 秦时明月汉时关 秦时明月汉时关, 龄《从军行七首》“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 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雪净胡天牧马 月明羌笛戍楼间” 高适《塞上听吹笛》 还,月明羌笛戍楼间”(高适《塞上听吹笛》)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 月》)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 从军行七首》 龄《从军行七首》)
描写月亮的古诗及鉴赏

描写月亮的古诗及鉴赏月亮在我国往往最具有思念的象征,你眼中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呢?一起来看一下小编收集的关于描写月亮的古诗,与小编一起探讨月亮的美!《月夜》【作者】杜甫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赏析此诗选自《杜工部集》,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
如果从自己方面落笔,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长安月,闺中只独看”。
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
所以悄然动容,神驰千里,直写“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
这已经透过一层。
自己只身在外,当然是独自看月。
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联作了回答。
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在一二两联中,“怜”字,“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
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吟味。
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
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
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
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两联之中。
“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这不是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吗?我们知道,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
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州之月而共“忆长安”,已不胜其**!如今自己身陷乱*之中,妻子“独看”?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
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
往日与妻子同看?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
关于月的古诗及赏析

月的古诗及赏析关于月的古诗及赏析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月的古诗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月的古诗及赏析 1《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赏析】《静夜思》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喜欢的诗,不管是年轻人,还是上了年纪,也不管是客居他乡,还是与亲人相守相伴,只要是中国人,就没有不会背这首小诗的,为什么这样一首语句平白如话,情感朴实无华的诗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唤起了深深的共鸣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诗歌的开头是平白的叙事,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户外室内,没有一点声响,只有那宁静皎洁的月光,悄悄地照在床前的空地上,洒下了淡淡的青辉。
在不经意间,低头一望,还以为是地上落了一层薄薄的秋霜呢。
这显然是一种错觉。
也许,作者本来已经睡着了,在睡梦中回到了家乡,可是却被强烈的思乡情怀唤醒,在朦朦胧胧中,错把地上的月光当做了秋霜亦未可知,“疑”字,用得很传神,细致地反映了当时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恍恍惚惚的感觉,因为自己也隐约地意识到,在屋里是不应该有霜的,可见第一反应是霜,而第二反应就有点怀疑了,等到醒悟过来,这并不是秋霜,而是“床前明月光”时,其实已经是第三反应了。
至于为什么第一反应恰恰是秋霜,则又是颇为令人寻味的,因为秋霜历来是一种感伤的暗示,它表示这又是一年秋风起,唤起无数客子心中深藏的年华易逝的迟暮之感,对此,李白是深有体会的,“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正是他内心的表白。
在他的笔下,秋霜时而铺在了床前,时而又染在了头顶,可见他把秋霜当做了一种寓意丰富的象征了。
而今夕何夕,月色如霜,虽然四下里没有一点声音,而天上的明月和地下的月光却好似在无声地倾吐着什么,使得诗人的内心再也无法平静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问题
1.这首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宁静淡泊,但又富于幽雅情致。 2.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营 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以动衬静的手法 营造了静谧的 意境,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王维诗赏析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 《夜上受降城闻笛》与《记承天寺夜游》 对月色的比喻给人的感觉是否一样? 不一样。 《夜上受降城闻笛》以霜雪形容
月色,一方面见月光之明亮另一方面渲染 了边地的荒寒荒漠,遍地的月光引起人们 的思乡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的“积水空明”表现了月 光如水,月色清亮的独特美景隐含了作者 敏锐从容地艺术洞察力。
这首五言小诗主要描绘深山幽谷夜晚寂静的情景, 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心情。诗在艺术上的最 大特点就是以动衬静,寓静于动。
鉴 赏 分 析
夜人 静闲 春桂 山花 空落 。,
二句写出了一种静谧
恬美的意境:寂静的 山谷中,人迹罕至, 只有春桂在无声地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落;夜半更深,万籁 俱寂,似空无一物。
鉴 赏 分 析 时月 鸣出 春惊 涧山 中鸟 。,
比较探究: 1.《鸟鸣涧》中所写的花落,月出, 鸟鸣,都是动态的景物,它们如何营 造了“夜静春山空”的意境的呢?
2. 《鸟鸣涧》中的“闲”与《记承天 寺夜游》中的“闲人”之“闲”有何 不同?
1.《鸟鸣涧》中所写的花落,月出, 鸟鸣,都是动态的景物,它们如何营 造了“夜静春山空”的意境的呢?
诗人写花落,月出,鸟鸣,等动态的景物,是 以动衬静,动静相生的表现出“夜静春山空” 的幽静。内心闲静的诗人,或仅凭花落在衣襟 上所引发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 发出的一丝丝芬芳,察觉了“桂花落”,可见 这夜晚的静谧空寂;而当月亮升起,洒下皎洁 银灰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可见它们已 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 激,由此更衬出了春山空寂。
这两句写出了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烽火台 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 同积雪的荒原,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 深秋的寒霜。寒气袭人的景物给人以苍凉 惨淡之感,由此渲染“征人”深沉忧郁的 思乡之情。
2.同样是月夜思念远方的亲人, 《夜上 受降城闻笛》与杜甫《月夜》中对月的 描写有何不同?
《夜上受降城闻笛》诗中对月的描写十分精彩:似雪的沙 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 诗人强烈的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 情愫,孤独的芦笛声起,唤起了戍边将士心中激荡的思 乡之情。 《月夜》中没有实写月亮,而是通过闺中爱妻夜晚望月怀 夫,久久不眠的情景,写出了月圆人不圆,思念之情刻 骨铭心。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 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受回 降乐 城烽 外前 月 沙 如似 霜雪 。 ,
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 景色。 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 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 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 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 霜。 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 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 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 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 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 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 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由于山中太幽静了,因此,当一 轮明月突然升起,皎洁银辉洒向 这夜幕笼罩的空谷时,竟然惊动 了山中的鸟儿,于是在幽谷溪边 鸣叫起来。 这叫声似乎一时打破了山中的宁 静,但它又让人感到空旷的山中 更加幽静沉寂。
鉴 赏 分 析
王籍曾写过这样的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 幽。”王维这首小诗与此实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细品 味,王籍诗句不免给人以说理的感觉,哲理意蕴十足, 但缺乏形象生动的描绘。 而这首诗却写得形象逼真,生动自然,情趣无限。 前 两句写出了夜的寂静。用“桂花落”写“人闲”,用 “春山空”写“夜静”,效果很好。后两句主要写了 春山的寂静,用“月出”和“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 衬托春山夜晚的寂静。收到了“鸟鸣山更幽”的艺术 效果。 诗中虽然写的花落、月出、鸟鸣,但是“这些动的景 物,即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 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可见还是后来居上。
自主探究:
1.诗中“沙如雪”,“月如霜”这两个比喻写 出了怎样的景物特点?由此渲染征人怎 样的思想感情? 2.同样是月夜思念远方的亲人, 《夜上受 降城闻笛》与杜甫《月夜》中对月的描 写有何不同? 3. 《夜上受降城闻笛》与《记承天寺夜游》 对月色的比喻给人的感觉是否一样?
1.诗中“沙如雪”,“月如霜”这两个 比喻写出了怎样的景物特点?由此 渲染征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观 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诗意】 春天寂静无 声,桂花不知不觉地 王维 凋落。 寂静使春夜里 人闲桂花落,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 夜静春山空。荡荡。 月亮出来了, 月出惊山鸟,小鸟竟然被月光惊动。 时鸣春涧中。时不时在山涧中传出 一阵阵清脆的鸟鸣。
鸟鸣涧
【题解】
此诗为王维因其友皇甫岳的云溪别墅而写的组诗 《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亦为王维山水诗 的代表作之一。 诗写春山夜静,桂子轻落,月鸣鸟飞,时鸣春涧 的美好景色。 皇甫岳,其人已不可考;鸟鸣涧,或有人认为是 云溪别墅中一处景点之名称。
一不 夜知 征何 人处 尽吹 望芦 乡管 。,
如果说前两句写景,景中寓情,蓄而未 发;那么后两句则正面写情。 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 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 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 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 乡愁怀?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 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 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 “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 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 “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 情的深重和急切。
赏
析
这首诗写得有色有声有情。烽火台、沙漠、高城、 月色,构成了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如泣如诉的 笛声更触发起征人无限的乡思。全诗将诗情、画 意和音乐美熔于一炉,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界。 诗歌最后摄制征人望乡的特写镜头,非常醒目地 点明主旨,令人玩味不已。 诗意在抒写边防将士之乡情。前二句写月下边塞 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四句写心 中感受,芦笛能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把景色、 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送元二使安西
诗题又作《渭城曲》、《阳关曲》、《阳 关三叠》。为千载广传的送别诗之绝唱。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你都积累了哪些 咏月的诗词?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有东、 西、中三受降城,此处指西 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 后锦旗乌加河北岸。 回乐烽:旧说在灵州回乐县。 故址在今宁夏灵武县西南。 一说应在西受降城附近。 芦管:乐器名,这里指笛
2. 《鸟鸣涧》中的“闲”与《记承天 寺夜游》中的“闲人”之“闲”有何 不同?
《鸟鸣涧》中的“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世 的烦扰,体察到夜间花落,说明夜晚的静 谧和诗人内心的闲静,并为春山的空寂而 惊叹。其“闲”是心灵的静谧与美好。 《记承天寺夜游》中的 “闲”,表面 上看是闲情逸致欣赏月色之美,但其深层 中则含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包含着 作者对人生的感慨,虽闲但绝不静。
主题: 《夜上受降城闻
笛》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 独特景色,从而描写了戍边 将士思乡愁情。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 期的著名诗人,其诗、画成就都很高, 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 “王孟”,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开元进士科第一(即状元)。任过大乐 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 迫出任伪职。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 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 丞集》,存诗400首。
《夜上受降城闻笛》是怎样把景 色、声音、感情三者融为一体的?
前两句写景,“如雪的沙漠”和“如 霜的月光”,营造出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 第三句写声音,万籁俱寂,夜风送来凄凉 幽怨的笛声,引发了征人的思乡之情,水 到渠成;第四句直抒“一夜征人尽望乡”。 前三句是为第四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 的。全诗将诗情、画意和音乐美熔于一炉。
月诗两首
李益,字君虞,唐朝诗人。 “大历
十才子”之一。陕西姑臧(今甘肃武威)
人,后迁河南郑州。诗风豪放明快,尤
以边塞诗为有名。他是中唐边塞诗的代 表诗人。最著名的代表作为《江南词》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在军旅中达二十六年之久, 多写边塞题材,艺术成就臻于巅峰。 受降城,在灵州治所回乐县。贞观二 十年,唐太宗曾经亲临灵州接受突厥 一部的投降,故称灵州为“受降城”。 这是一首描写戍边将士思乡之情的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