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讲稿2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说课稿

诗歌鉴赏说课稿

诗歌鉴赏说课稿引言概述: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通过抒发情感、描绘景物、表达思想等方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从诗歌的定义、分类、特点以及鉴赏方法等四个方面,详细阐述诗歌鉴赏的重要性和技巧。

一、诗歌的定义1.1 诗歌的概念:诗歌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通过压韵、节奏和意象等手法,表达情感、思想和艺术美的文学形式。

1.2 诗歌的起源:诗歌起源于古代的歌谣和祭文,经过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为了独特的艺术形式。

1.3 诗歌的分类:根据诗歌的形式、内容和风格等方面的不同,可以将诗歌分为古体诗、近体诗、现代诗等多种类型。

二、诗歌的特点2.1 压韵和节奏:诗歌通过压韵和节奏的运用,使其具有独特的音乐性和韵律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2 意象和比喻:诗歌通过意象和比喻的运用,以生动的形象和富有感染力的比喻,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使读者产生共鸣。

2.3 精炼和凝炼:诗歌以其简洁而精炼的语言风格,通过有限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意义,给人以想象空间和思量的启示。

三、诗歌鉴赏的重要性3.1 丰富审美体验: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审美的愉悦,丰富了人们的审美体验。

3.2 增进人文素质:通过鉴赏诗歌,人们可以了解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和思想观念,提升人文素质。

3.3 培养情感和思维:诗歌鉴赏可以培养人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使人们更加敏感和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思想。

四、诗歌鉴赏的方法4.1 了解背景知识:在鉴赏诗歌之前,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内涵。

4.2 分析诗歌结构: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压韵等方面的特点,探索诗歌的结构和形式,有助于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

4.3 解读诗歌意义:通过解读诗歌的意象、比喻和隐喻等手法,深入挖掘诗歌的内涵和意义,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结论:诗歌鉴赏是一项重要的文学活动,通过了解诗歌的定义、特点以及鉴赏方法,人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审美体验,提升人文素质,培养情感和思维能力。

高中诗歌鉴赏演讲稿范文

高中诗歌鉴赏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关于高中诗歌鉴赏的一些心得与感悟。

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我们心灵的良药,更是我们精神世界的一盏明灯。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诗歌的世界,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首先,我想谈谈诗歌鉴赏的重要性。

高中阶段,我们不仅要学习诗歌,更要学会鉴赏诗歌。

诗歌鉴赏不仅能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还能锻炼我们的审美能力,培养我们的情感。

在我国,诗歌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现代诗歌,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内涵。

通过诗歌鉴赏,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人文精神,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民族文化和历史。

接下来,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进行诗歌鉴赏。

一、了解诗歌的背景诗歌的创作离不开特定的历史背景。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以及创作意图。

这样,我们才能更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二、分析诗歌的形式诗歌的形式包括韵律、节奏、意象、修辞等。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关注诗歌的结构美、音韵美和意象美。

通过分析诗歌的形式,我们可以领略到诗人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品味诗歌的情感诗歌是情感的载体。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深入挖掘诗歌中的情感内涵,体会诗人的喜怒哀乐。

只有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我们才能领略到诗歌的真谛。

四、探究诗歌的哲理诗歌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关注诗歌中的哲思,思考诗人想要传达的思想。

通过探究诗歌的哲理,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

下面,我将以一首唐诗为例,向大家展示如何进行诗歌鉴赏。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

在鉴赏这首诗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了解诗歌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唐朝,诗人通过描绘鹳雀楼上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 分析诗歌形式:这首诗采用五言绝句的形式,韵律优美,节奏明快。

诗中的意象如“白日”、“黄河”、“鹳雀楼”等,生动形象。

诗歌鉴赏说课稿

诗歌鉴赏说课稿

诗歌鉴赏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1. 了解诗歌的定义和特点,培养对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2. 掌握基本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和审美能力;3. 通过诗歌的欣赏,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了解诗歌的定义和特点;2. 学习基本的诗歌鉴赏方法。

三、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情感体验和思维能力;2.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一个诗歌的朗诵或者播放一段与诗歌相关的音乐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 课堂讲解(20分钟)2.1 诗歌的定义和特点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定义和特点,例如:诗歌是一种通过语言和声音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具有节奏感、韵律感和意象感等特点。

2.2 诗歌的分类教师介绍不同种类的诗歌,如古诗、现代诗、民族诗等,并展示相关的诗歌作品,让学生对不同种类的诗歌有初步的了解。

3. 鉴赏诗歌(30分钟)3.1 诗歌的语言特点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诗歌的语言特点来进行鉴赏,例如:诗歌中常使用的修辞手法、意象和比喻等。

教师可以选择一首简短的诗歌,与学生一起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3.2 诗歌的情感表达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诗歌的情感表达来进行鉴赏,例如: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诗人的情感体验等。

教师可以选择一首情感丰富的诗歌,与学生一起分析其中的情感表达方式,引导学生体验诗歌所传递的情感。

4. 学生互动(20分钟)4.1 学生朗读诗歌教师要求学生自愿朗读自己喜欢的诗歌,并鼓励他们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2 学生评析诗歌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互相评析所朗读的诗歌,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歌的意义和美感。

5. 总结与展望(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诗歌的定义和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培养了对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关于诗歌鉴赏的发言稿范文

关于诗歌鉴赏的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关于诗歌鉴赏的一些心得体会。

诗歌,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深邃的哲理。

诗歌鉴赏,就是通过对诗歌的解读、品味,把握诗歌的意境、情感、修辞手法等,从而领悟诗歌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首先,我们要明确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诗歌鉴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了解诗歌的背景。

诗歌的创作背景对于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至关重要。

我们要通过查阅资料、阅读相关文献,了解诗歌作者的生活环境、思想观念、创作动机等。

二、把握诗歌的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的基本元素,它以具体的事物为载体,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我们要仔细品味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它们之间的关联,从而领悟诗歌的意境。

三、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

诗歌的修辞手法是诗歌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手段。

我们要学会识别诗歌中的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并分析它们在诗歌中的作用。

四、品味诗歌的语言。

诗歌的语言具有音乐性和节奏感,我们要学会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领悟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下面,我想结合几首经典诗歌,为大家具体讲解诗歌鉴赏的方法。

首先,让我们欣赏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这首诗以鹳雀楼为背景,描绘了诗人登高远眺的壮阔景象。

诗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四句,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

鉴赏这首诗,我们要了解王之涣的生平经历,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分析修辞手法,品味诗歌的语言。

再比如,宋代诗人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首词以江城子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词中“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四句,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怀念。

鉴赏这首词,我们要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分析修辞手法,品味诗歌的语言。

总之,诗歌鉴赏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问。

我们要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去欣赏、去领悟诗歌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诗歌鉴赏说课稿

诗歌鉴赏说课稿

诗歌鉴赏说课稿篇1:诗歌鉴赏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诗歌鉴赏,我主要从考点、目标、教法学法、过程、效果五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说一下考点分析。

【考点分析】20**年高考考纲要求学生在鉴赏诗歌时能够做到:1 、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 、鉴赏作品的语言,准确理解关键词语的特定意义;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3、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象征、通感、双关、映衬、对比、反复等修辞技巧,烘托渲染、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现技巧。

4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概括主旨,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趣味与艺术风格。

【目标分析】根据考点以及大纲要求,结合所教学生的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 、明确考纲要求,明确复习重点。

2 、构建古典诗歌相关知识网络,以培养与强化学生的鉴赏基础。

3、明确答题思路,形成鉴赏能力。

其中目标1 、2 是重点,目标三是难点。

【教法和学法分析】为了更好的理解重点把握难点,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阅读思考与学生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采用学生活动、师生互动、教师点拨、归纳、激励相结合的方法,达到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鉴赏能力的目的。

【过程分析】根据我校倡导的学案导学与教学目标、考点要求我将分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一课时重点研讨目标1 ,2 明确考纲要求,明确复习重点,自己完成复习学案。

解决诗歌鉴赏的基础问题。

第二课时重点研讨目标3 明确答题思路,形成鉴赏能力,课上完成学案。

一课时(分三个环节进行)环节一、看一看落实预习学案,小组之间讨论完善预习学案。

说明一下,预习学案已经由学生课前完成。

解决诗歌鉴赏的基础知识问题。

我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夯实基础,理顺思路。

为诗歌鉴赏的研讨做好准备。

环节二、想一想给同学们三首高考试题,(2009年四川、2009年重庆、2010年山东)根据题干让同学们讨论研讨高考考点,由同学们自主得出高考的考点。

诗歌鉴赏演讲稿范文

诗歌鉴赏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为大家带来一首诗歌的鉴赏。

诗歌,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

今天,我要为大家鉴赏的这首诗歌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画卷。

诗人登上鹳雀楼,远眺四周,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景色辽阔,令人心旷神怡。

诗人想要穷尽千里之目,于是决定更上一层楼,去欣赏更美的景色。

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他通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两句,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象。

白日依山尽,表现了太阳西下,山峦连绵的壮观景象;黄河入海流,则展现了黄河奔腾不息,汇入大海的壮阔场面。

这两句诗,既有视觉上的冲击力,又具有听觉上的震撼力,令人叹为观止。

接下来,让我们来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诗人登上鹳雀楼,远眺四周,感叹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追求的执着。

诗人想要穷尽千里之目,更上一层楼,这种追求卓越的精神,正是我们当代青年应有的品质。

在鉴赏这首诗时,我们还可以从修辞手法入手。

诗人运用了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具生动性。

如“白日依山尽”,将太阳拟人化,形象地描绘了太阳西下的景象;“黄河入海流”,则通过夸张手法,展现了黄河的雄伟气势。

此外,这首诗的语言也颇具特色。

诗人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将壮丽的自然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这种简洁的语言,使得诗歌更加通俗易懂,让人一读便知其意。

总之,《登鹳雀楼》这首诗,通过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追求卓越的精神。

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我们当代青年具有很好的启示意义。

最后,让我们再次欣赏这首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谢谢大家!。

诗歌鉴赏说课稿

诗歌鉴赏说课稿

诗歌鉴赏说课稿一、引言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是思想的火花在语言中的凝练与升华。

鉴赏诗歌,则是跨越语言与情感的桥梁,是探寻作者心灵深处的独白的过程。

本说课稿将围绕诗歌鉴赏的七个方面展开,以期帮助读者全面、深入地理解诗歌的魅力。

二、正文主题思想1.1 主题的挖掘:理解诗歌的主题,是鉴赏诗歌的关键。

要从诗歌的意象、比喻、象征等手法中,深入挖掘其内在的主题思想。

1.2 思想的把握: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结构,全面把握其思想内涵,探寻作者的创作意图。

意象与意境2.1 意象的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是作者情感的寄托。

理解意象的象征意义,是鉴赏诗歌的重要环节。

2.2 意境的创造:意境是诗歌的灵魂,鉴赏时要分析作者如何通过意象创造出独特的意境,使读者产生共鸣。

语言特色3.1 语言的运用:分析诗歌中语言的运用,如修辞手法、语气、语调等,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3.2 风格的体现:鉴赏时要关注诗歌的整体风格,如豪放、婉约、清新、沉郁等,理解风格与内容的关系。

节奏韵律4.1 节奏的把握:分析诗歌的节奏,理解其如何通过节奏的变化来表达情感。

4.2 韵律的品味:韵律是诗歌的音乐性所在。

品味诗歌的韵律,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美学价值。

创作技巧5.1 表现手法的分析:分析诗歌所采用的各种表现手法,如象征、隐喻、对比等,理解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5.2 技巧的评价:评价作者的创作技巧,思考技巧与主题思想的内在联系,以及技巧对表达思想的影响。

情感表达6.1 情感的识别:通过对诗歌中情感词汇、语气等的分析,准确识别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6.2 表达方式的探讨:探讨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理解其如何通过隐晦或直白的方式将情感传达给读者。

比较与对照7.1 同时代作品的比较:将本诗与同一时代、流派或风格的作品进行比较,以更全面地理解其特色与价值。

7.2 不同时期作品的对照:将本诗与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对照,以探究其创作的发展与变化。

名师精心整理最新诗歌鉴赏讲稿

名师精心整理最新诗歌鉴赏讲稿

名师精心整理最新诗歌鉴赏讲稿前言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是人类智慧和感情的结晶。

自古以来,诗歌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被人们用来表达思想、情感和生活,传承着人类的文化和记忆,也成为了文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诗歌的鉴赏,不仅是文学爱好者、文化工作者的必修课程,也是广大师生学习语言、修炼人文素养的必由之路。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为大家呈现一篇名师精心整理的最新诗歌鉴赏讲稿,以此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诗歌的魅力和艺术。

希望本文能够成为广大读者学习和领略诗歌魅力的重要资料,激发大家对诗歌的热爱,进而推动人类文化的不断进步。

课程一:从朴素到抒情的诗歌诗歌是一种运用文字、节奏、韵律等各种技巧,通过语言精炼、形象生动等手法表现人类思想感情、生活境遇的文学形式。

在历史长河中,诗歌发展历程丰富多彩,不仅承载了诸多人类文化的记忆和情感,也折射出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文化地域、不同文学流派的特色和风格。

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将研究从朴素到抒情的诗歌,分析其中的文学特征和文化内涵。

首先,我们将介绍朴素诗歌的概念和特点。

朴素诗歌是最古老、最基本的诗歌形式,它以瞬间的感觉或形象为题材,表现简单的情感和景象。

朴素诗歌不讲究韵律和押韵,常常使用自然的语言,使人感觉自然、真实,往往带有一种浪漫和乡土气息。

接下来,我们将讨论抒情诗歌的内涵和形式。

抒情诗歌是人类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的一种重要方式,它通过独特的语言和韵律构建情感世界,将个人情感与生命意识转化为文学艺术的形式。

抒情诗歌具有多元的主题和形式,包括爱情、自然、人生哲理等,常采用借物抒情、写景抒情、直说抒情等写作手法。

课程二:现代诗歌的探索与创新在现代社会,诗歌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和变革性的趋势,不断吸取文化新风,展现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形式。

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将探讨现代诗歌的探索与创新,介绍其特色和发展趋势。

现代诗歌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秉承了文艺复兴以来的文学思潮和精神,强调主体性、个性化和表现手法的多元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赏析
诗歌鉴赏表述程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说明)
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意象: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一.导入:
读诗,如同在倾听古人吟唱情感之歌。

正是有了这一颗颗情感的种子,诗人的笔下才会盛开出一朵朵绚丽的诗词之花。

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只有把握住了这首诗的情感坐标,才算真正贴近了诗的灵魂,才能走入这首诗所构筑的美学殿堂。

二.教学流程:
1.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古人也说,“诗言志”、“诗言情”。

在我们初中阶段所接触过的古典诗词中,哪些情感主题是诗歌中最为常见的呢?)
①思乡怀人:“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②长亭送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情深意长的勉励),“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依依不舍的留恋)
③建功立业:“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④寄情自然:“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⑤忧国伤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些也正是古往今来人类所共有的情感体验,它们曾孕育出无数烩炙人口的佳句。


2.“披文以入情”——揣摩诗歌中的情感
(诗人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化为一个个凝练的词句,那么我们面对一首诗的时候又如何做到“披文以入情”——通过这些语句去把握住诗歌内在的情感脉络呢?)
①知作者,明主题
(每个诗人由于人生经历与情感体验的不同,他们的诗歌往往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中考常考的均是一些名家诗作,因此如果能了解这些诗人写作的主要风格,那么在赏析时就能居高临下地分析了。


辛弃疾:爱国词人,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的壮志豪情,报国无门的悲愤(“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陶渊明:向往田园归隐之乐
(对作者的风格有初步的了解,能给我们带来一定方便,但这里有一点要强调的是,所谓风格是指诗人写作的主调,并非没有例外,比如婉约词人李清照同样也写出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壮诗篇。

因此,在诗歌赏析中要视情况灵活运用。

)②看提示,定基调
(提示从何而来?就是诗中的标题、背景提示、注释等,这常常会给我们理解诗词
情感以重要提示。


练习:
《春夜喜雨》(能从中找到感情的批示吗?)——“喜”字,已暗示了诗人对春雨到来的欣喜、赞叹之情。

③品语句,悟感情
(前面两点还只是把握情感的辅助手段,体会诗中情感更重要的还是应从诗句本身出发,细加品味。

——抓住文中直抒胸臆的关键词句来把握诗歌的情感主题。

)(古人作诗往往又追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含蓄美,诗人之情常常是“藏于山,隐于水”。

除了直抒胸臆外,诗人通常还会用怎样的方式去传达情感?——化景物为情思,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我们做题时就要仔细去品味诗中之景所包含着的情感。


在古诗词中,还有很多景象身上都含有固定的情感内涵。

比如说送别诗中,就常出现哪种景物?(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就含有惜别之情)大家还能想到哪些景物身上也这样的特点?(月、雁、梅……)
——把握诗歌中常见意象及其所定的情感内涵,有利于解题。

4.入情以会意
(把握住了诗歌的情感坐标,也有助于我们赏析诗歌的用词之妙、意境之远。

)(1)字词赏析
练习: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字用得非常精妙,
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

请你说说为什么。

答案示例:因为“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

山景自然地展现在诗人眼前,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

更好地传达出诗人超然于尘杂之外,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恬适之情。

(答题要点:既要通过联想展示诗中场景,从字义、修辞等角度去分析字词的表达效果;还应联系诗中的情感意蕴去品味。


(2)体会意境
(是否真正理解了诗文的意境,改写诗文是一种有效的训练与检查手段。

意境的营造必定是以某种情感为基调为底色,方显灵动之美。

所以我们在改写时,不能简单地翻译,而应在不偏离原文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像,行文中也应渗透进诗中的情感。


练习: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而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的满头青丝如今已纷纷断落,已短得无法再梳髻插簪了。

三.结语:
诗歌是语言与情感堆筑而成的艺术宫殿,愿大家能用情感这把钥匙去打开诗歌这座美丽的殿堂。

四,练习。

(1),阅读《咏月诗两首》,完成练习。

1,对《春江花月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可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秘。

B,本诗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的美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表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生命苦短的慨叹。

C,构思精巧,此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现实的情景和诗中的人物的梦境结合起来,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D,此诗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

2,“可怜楼上月徘徊”与“可怜春半不还家”中的两处“可怜”在含义上有什么不同?
3,你认为全诗的基调是()
A,伤感 B,悲哀 C,悲壮 D,哀而不伤4,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为主体。

“海上明月共潮生”一句中,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

5,“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几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考?
6,“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中的“卷”“拂”这两个动作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情?
7,《古朗月行》中,诗人以“白玉盘”“瑶台镜”比喻月亮,生动地表现了月亮的()和月光的()。

“呼”“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
()。

8.有人说《古朗月行》是一首讽喻诗,你是从哪句诗中看出来的。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9,《古朗月行》最后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