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猪苓丰产栽培技术
猪苓栽培:栽培种植猪苓的步骤与方法

猪苓栽培:栽培种植猪苓的步骤与方法猪苓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
猪苓好种易管理,种植得法产量比较高。
因此栽培猪苓是农村很好的致富门路之一。
今天我们谈谈栽培种植猪苓的步骤与方法,教会大家种植猪苓。
一、栽培猪苓的选地与整地在原始阔叶林、混交林或次生林栽培,如桦、橡、槭、柞、柳等林下,不要栽在针叶林内。
具体要选择海拔1000-2000米、地形以阴坡或半阴坡半阳坡地为好,坡度在15-45度,土壤选择20厘米以上腐殖质土层为佳,微酸性土壤含水量在40%左右。
盐碱地和草炭地不宜栽培。
选地后顺坡挖窝(亦称窖),长度70厘米,宽度印厘米,窝深18-20厘米,窝距50厘米。
二、栽培猪苓的培养料准备(以每平方米计)猪苓菌种3瓶,蜜环菌种3瓶,菌材木棒直径5-10厘米、长50厘米,猪苓生长素,阔叶树叶,树叶和腐殖土的混合物。
另备指头粗的树枝,剁成5-8厘米的长的段。
凉晒一段时间备用。
再备树叶,装于蛇皮袋中,在水中浸泡1-2个小时,再把水沥干备用。
三、猪苓的繁殖方法窝底铺树叶2-3厘米厚,将蜜环菌掰成1-2厘米的小块均匀撒在树叶上,再把猪苓生长素均匀撒在树叶上,把菌材(木棒)摆在撒好蜜环菌的树叶上,菌材间距3-5厘米,用混合物将菌材间距填平。
然后将猪苓菌掰成2厘米左右的块状,均匀摆放在菌材两侧和端头上,然后再盖3厘米左右的树叶,树叶上盖10厘米左右厚腐殖土,然后窝顶再盖树叶。
四、猪苓菌种管理技术栽培猪苓的关键在于猪苓菌种的质量。
优质猪苓菌种菌丝粗壮,表面有网状菌根,菌丝萌发力强,成功率高,地温15%以上点播5天菌丝定植,20-30天菌丝向土中延伸呈根网状,印天开始在树叶及土层中形成白色球型幼苓。
猪苓在10厘米深处平均地温达到9.5℃即可萌发,在18-22%生长最快,超过28℃生长缓慢,低于9℃、超过30%停止生长。
五、猪苓的采收与加工用纯猪苓菌种播种的成熟期为3年左右,(老方法栽培的为5-6年),当猪苓色黑质硬(称老核)时,可于4-5月或7-9月采收。
猪苓高产种植管理技术中草药,实用技术

猪苓高产种植管理技术中草药,实用技术【猪苓高产种植管理技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种植中药材,其中猪苓就是种植很广泛的药材之一。
猪苓性平味甘,多用于******急性肾炎、水肿、尿频、尿急、黄疸等疾病。
下面本文为大家介绍猪苓高产种植管理技术。
【猪苓高产种植管理技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种植中药材,其中猪苓就是种植很广泛的药材之一。
猪苓性平味甘,多用于******急性肾炎、水肿、尿频、尿急、黄疸等疾病。
下面本文为大家介绍猪苓高产种植管理技术。
一般来说,猪苓喜欢生长在土壤肥沃、排水性好的坡地,所以在人工种植猪苓时,要首选海拔在1000-2000米的桦树、橡树等树下,******是在半阴坡,这种地方土壤肥沃,多为疏松的砂质土壤,很适合猪苓生长。
一般栽培猪苓的时间为每年的3-4月或者是秋季的7-8月,因为4-6月和9-10月是猪苓快速生长的时期,在种猪苓后立马进入快速生长时期,有利于猪苓的生长。
在栽培猪苓前要培育好菌床和菌材,一般是选用有蜜环菌的枯朽树枝、树皮和树根作为菌种。
猪苓选择用坑载的方式栽培,坑的长度和宽度在70公分左右,深度在20公分左右,这样既不会破坏森林,又可以防止水土流失。
将有蜜环菌的枯朽树枝、树皮以及树根堆放在坑内,并覆盖薄土,1-2个月便可以使用。
在种植猪苓时,可选择与菌棒长度相等的桦树、橡子树的新鲜枝条,在枝条的两面和间隔23-5厘米的地方切一个鱼鳞口,将新枝条和菌棒相互隔一个依次排开,排好后覆盖一层树叶后再覆盖一层腐殖土轻轻压实,然后在按同样的方法进行第二次,第二层盖土6-10公分厚形成龟背状,有利于排水。
猪苓在第一、二年产量会很低,在3-4年以后才能进入到繁殖旺季,全年都可以采摘,但是在夏秋季猪苓的品质为最佳。
收获时要采摘老的,保留幼小的,采摘后要去杂质刷洗干净,在太阳下晾干后便可放在阴凉地方保存。
第1页共1页。
猪苓栽培技术之管理措施

猪苓栽培技术之管理措施(1)温度管理:猪苓作为一种真菌,其与蜜环菌形成的寄生与反寄生关系或称共生关系,基本上确定了它们的习性相仿的特点,一般情况下,当温度达到12℃以上时,二者开始萌发,达到14℃时猪苓即开始膨胀长大,蜜环菌才能够进入正常生长代谢阶段;此后随着温度的提高,如达到26℃以上,二者的生长均受到抑制,达到30℃时,即进入高温休眠。
根据该特性,可以进行合理地调控,比如适量浇水降温、遮阴降温等。
实践表明,遮阴降温是对猪苓生长有着极好的促进作用的,所以,野外选择栽培地点时必须要在树荫下,但是,即使在荒山上或裸地上,也可采取搭建阴棚、种植长蔓型植物等方式予以遮阴。
总之方法很多,只要根据具体条件合理设计与操作,将猪苓生长的土层中温度控制在28℃以下,即可满足其生长需要,这是夏季管理。
冬春季节则应采取适当覆盖草苫、柴草、秸秆类,或在栽培沟上搭盖塑膜等进行增温,各种方法均可,目的是增温、保温,只要使土层内保持12℃以上,猪苓即可缓慢生长。
注意尽量不要使温度降至8℃以下(零下20度不死亡),以最大程度地延长猪苓的生长时间。
(2)水分管理:苓种或菌种等在运输操作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某些外力的撞击、揉搓等,导致其带伤播种,正常条件下,伤口愈合需要约5天左右,因此,播种后不要即时用水,约一周后方可浇透水;此后,根据土质状况及气候状况,约每7~10天浇一次水,使沙土湿润;沙土含水率一般在30%~40%之间。
注意春夏之交季节如有干热风、大旱天气等,则应加大浇水频率,并需每月应至少灌透水一次,否则将因过度干燥使蜜环菌菌索生长缓慢、活力降低或死亡。
(3)保护管理:第一,遮阴管理。
遮阴的主要作用一是降温,二是防止水分过量蒸发流失,如在室内栽培,不存在遮阴问题。
但在山坡、果园及平地的栽培时,则必需采取遮阴措施,主要方法:依靠原有树木的遮阴、种植长蔓型植物搭架遮阴、搭架后利用秸秆、杂草类遮阴、植草皮、直接在栽培沟上覆盖秸秆、柴草等。
猪苓栽培技术

猪苓栽培技术猪苓别名豕苓、野猪粪、地乌桃、粉猪苓等,是一种特殊的药用菌。
猪苓含有蛋白质、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和多种维生素,其地上部分的子实体“猪苓花”可食,是一种美味可口的佳肴。
药用部分为地下菌核,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猪苓的开发价值极大,下面介绍猪苓栽培技术。
一、栽培季节猪苓属于低温菌类寄生真菌。
一般在12月份冰冻之前或春季3月解冻之后直至5月均可栽培。
但冬季栽培比春季栽培要好,因为冬栽可使蜜环菌与猪苓有充足的接触时间,蜜环菌有充足的时间吸取寄主树木的营养进行发育,然后才能确保猪苓菌核的正常生长发育而获得丰产。
二、选择良种猪苓有猪屎、马屎和鸡屎等形状,在选种时要选择猪屎和马屎状的作种苓。
菌核乌黑质坚的繁殖和再生力弱,不能作种用。
选种时间为10-12月,此时核浆已定型,停止生长,进入休眠期,内含有机物质多,种内营养丰富,繁殖和再生力强。
寄主也要选择蜜环菌索生长旺盛的树根木段,以利猪苓菌核接触菌索而尽快得到良好营养。
因此,选择和培植蜜环菌是栽培猪苓的重要一环。
三、栽培方法要获得猪苓高产,必须做好以下几点:1、选择适宜场地理想的场地为次生林半阳半阴的山地,坡度在30-40度、腐植质含量高、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的蔽阴之地。
2、精选菌柴要选用麻栎类的青冈树段较好,椴木、桦树、枫相木等树种,皮厚质良,负载蜜环菌生长的营养丰富,持久性强,有利高产。
3、种植深度由于猪苓喜阴凉怕热不怕寒,在培育时应高寒浅坑,窖深应在30-40厘米;低山深坑,窖深应为50厘米;阴蔽的地方要浅,阳光常照的地方要深。
4、菌核栽埋把砍过鱼鳞口的新柴段和蜜环菌段在窖内相间隔放,用腐植质土壤填充菌棒空隙,菌核种放在蜜环菌棒与新菌柴之间的鱼鳞口处。
每窖用种10-15个,重约250克。
放好后覆腐植质土于菌核之上,然后再放一层菌柴和新柴。
如此相间隔放,即菌核2层,菌柴3层。
坑窖上面覆土成弓背形,以利排水和保温。
5、科学管理刚下种后的窖坑不宜脚踏畜踩,菌棒也不宜扒土翻动。
猪苓高产栽培新技术

猪苓高产栽培新技术猪苓是一种多年生的菌类药材,呈不规则黑色块状,表面呈褐色,苓肉白色,干后淡褐色、坚硬,略有弹性,稍轻,内部致密。
生长期的猪苓有黑、灰、白三种颜色,生长过程中由白变灰,再变黑,黑灰苓是商品药材,白色是膨大期的幼苓,无经济价值。
猪苓同其它真菌一样,产生子实体及孢子,孢子形成锁状联合菌丝,以自身分解吸收木质素等营养,菌丝纽结而形成小白苓,白苓停止生长即转为灰色,并逐渐变成黑色与营养源脱离关系,这时只等蜜环菌侵入后,又开始继续生长,蜜环菌不侵入当年的白苓。
只侵入休眠后灰苓和黑苓并形成共营关系。
经济价值及栽培状况。
猪苓为著名传统药物、具有抗癌、消炎、利水功能,主治肾炎、肝炎、肝硬化、小便不利,全身浮肿、淋疾,猪苓中分离的猪苓多糖制剂对肝癌、食道癌、肺癌及白血病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幼嫩的子实体味道十分鲜美,兼有食用和药用价值。
猪苓生产过去一直依靠野生资源,随猪苓药用价值开发和猪苓在食品保健和化妆品应用,野生资源日益枯竭。
八十年代末,科研人员采用菌核伴蜜环菌仿野生栽培,获得成功,但这种方法投入大,生长缓慢,效益低,难以推广。
随着科学技术对猪苓的研究开发,采用孢子分离法制做出纯菌种进行人工栽培获得成功。
生长期由过去的5一6年,缩短为3年,每平方米可获得lO一l5千克鲜品猪苓,且栽培不受季节限制。
可获得巨大的效益。
宜于阔叶林大面积推广种植,是林业部门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以林业为主发展林下经济,开展多种经营经济开发首选致富项目。
栽培方法:1、选地。
人工栽培选地十分重要。
要以地形、地势、植被和土壤等诸多方面考虑。
猪苓生长应选择在海拔3OO一l5OO米,坡度l5一5O度。
地势东照阳和西照阳的半阳半背坡向为好,植被应选以柞、桦、槭、榆、柳、杨等灌木树种,土壤选择l5公分左右的腐殖质土层下为黄沙粘土为好,微酸性,含水量在4O%左右,盐碱土和草碳土地段不宜栽培。
2、温度。
猪苓在lO公分深处,平均地温到9.5度即可萌发,在l8一2O度生长最快,超过28度生产缓慢,低于9度超过3O度猪苓停止生长。
猪苓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猪苓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摘要:猪苓(学名:Poria cocos)作为一种传统药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
本文将详细介绍猪苓的养殖方法和需要注意的事项,帮助读者了解如何正确地进行猪苓的种植和养护。
正文:一、猪苓简介猪苓是一种真菌,被广泛用于中药方剂中。
它富含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免疫调节等药理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中药治疗以及保健品生产。
因其羊肚菌形似猪牙,所以得名猪苓。
二、猪苓的养殖方法1. 土壤选择和制作:猪苓适宜生长于酸性土壤环境,pH值在4.5-6.5之间较为合适。
在选择土壤时要注意排水良好,避免积水。
2. 发菌材料准备:猪苓的发菌材料主要是乾燥的猪苓菌核(即菌子)。
在选购时要确保菌核的品质良好,外观无霉变、虫蛀等问题。
3. 泡发阶段:将猪苓菌子均匀撒在清水中浸泡24小时,泡发至增大2-3倍且表面润滑为宜。
之后将泡发好的猪苓菌子提取出来备用。
4. 撒菌阶段:在准备好的土壤上均匀撒上泡发好的猪苓菌子,然后轻轻压实土壤表面,以保持湿润条件。
5. 养护阶段:在养护期间,需要定期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但要避免过度积水。
同时,要注意疏通排水口,避免大雨导致猪苓根部长时间浸泡在积水中。
6. 采摘阶段:猪苓整个生长周期通常为1年左右。
当猪苓菌丝包裹腐烂木质部分、呈现白色且手感发硬时,即可进行采摘。
三、猪苓的注意事项1. 防治病虫害:猪苓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真菌、昆虫等害虫的侵袭。
养殖者应定期检查病虫害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如喷洒杀虫剂或使用有机农药。
2. 合理施肥:猪苓的生长需要一定的营养,适量使用有机肥料进行施肥可以提高产量和品质。
避免使用过量的化学肥料,以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3. 适宜的温湿度条件:猪苓适宜生长在温湿度较高的环境中,理想的生长温度范围为20-30摄氏度。
在养护过程中要注意适时浇水,保持适宜的湿润度。
4. 选择正规的产区和供应商:市场上有很多不法商贩贩卖劣质的猪苓,甚至添加了化学成分进行处理。
猪苓栽培技术书 定稿

目录一、猪苓无性繁殖技术........................................... - 1 -(一)选择场地 ................................................ - 1 - (二)菌材选用 ................................................ - 1 - (三)密环菌的形态与鉴别 ............................ - 2 - (四)菌种来源 ................................................ - 2 - (五)培菌方法 ................................................ - 3 - (六)选择菌核 ................................................ - 5 - (七)栽培时间 ................................................ - 5 - (八)栽培方法 ................................................ - 6 - (九)场地管理 ................................................ - 8 - (十)收获 ........................................................ - 9 - 二、猪苓有性繁殖技术........................................... - 9 -(一)孢子苗床培养方法 .............................. - 10 - (二)孢子有性繁殖 ...................................... - 11 -猪苓栽培技术猪苓,又名猪粪菌、猪灵芝、枫树苓、地乌桃,属特殊药用真菌。
猪苓栽培技术

猪苓栽培技术前言:宁陕地处秦岭南麓,自然生态优势得天独厚。
气候主体差异十分明显,被专家称为“中国的绿色动植物宝库”。
根据宁陕得天独厚的地理和自然条件,是地道药材发展的理想适生区,根据调查统计,宁陕有各种药材1034种,其中:植物类药材975种,动物类药材49种,矿物类药材10种。
列入《中国药典》的就有370多种,常年收购的药材有130多种。
其中:猪苓更是我县独具的地道药材之一。
近几年,经过部分高海拔乡镇干部、农民尝试栽种半野生猪苓技术获得了成功,为了进一步提高猪苓的栽培技术,使种植户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县科协的同志根据群众需要,经过实地调查,采集大量第一手资料,认真收集整理,精心编制了《猪苓半野生人工栽培技术》读本。
该书属科普读物,主要介绍我县人工栽培猪苓的实用技术,此书文字简捷,通俗易懂、操作性强。
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希望能给广大猪苓种植户有所帮助,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猪苓属多孔菌科真菌药物,在我国入药有2000多年的历史,具有利尿、渗湿、祛痰、耐毒的功能。
近年来发现对乙型肝炎有一定疗效,还具有抗癌的作用。
随着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大,加之自古以来猪苓都是靠采野生供药,自然资源逐渐减少,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猪苓市场成供不应求之势。
近年来科技人员和种植户在天麻人工栽培的基础上对猪苓的人工栽培技术进行研究,反复试验,成功探索出了猪苓半野生栽培技术。
这种方法简单易操作,省时、省工、省投资、产量高,收益大。
一、猪苓的形态结构猪苓菌核属多年生,呈块状或者不规则条状或扁圆块状,半木质化,用手按压有弹性。
大小不一,大的长有30厘米、直径3—10厘米,形似生姜块状,表面黑色、灰黑色或棕黑色,猪苓菌核表现的有伴有根状菌素,子实体由菌核上长出,俗称“猪苓花”、“猪苓菌”、“千层蘑菇”、芳香、鲜美味佳可食用,为著名珍稀的食用菌。
一般在每年伏天连绵阴雨后接近地表的菌核顶部长出,菌柄基部相连,上部大量分枝,形成一菌丝盖。
单个的菌盖圆形,直径1—4cm,中央显脐状,表面近白色至淡褐色,边缘薄肉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苓丰产栽培技术猪苓,别名猪屎苓、地乌桃等,以其色黑而零落似猪屎而得名。
属真菌类多孔菌科核菌属药用真菌。
以干燥菌核入药,为利尿药,行水、利湿、消肿,并能止泻,治痎疟。
上世纪七十年代日本首先从猪苓中分离出猪苓多糖,后经临床实验证明,猪苓多糖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对癌细胞有抑制作用,对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有明显疗效。
一、猪苓的形态结构(一)子实体俗称“猪苓花”、“千层蘑菇”可食用,每年夏秋季节当气温在20℃左右时,在靠近地面的菌核(黑苓)顶部长出,菌柄基部相连,上部大量分枝,形成树状一大丛菌盖,高30—37厘米,小菌盖圆形直径1—4厘米,表面灰白色或淡黄色,形似花丛,为猪苓有性繁殖器官,孔状菌,孢子无色椭圆形。
(二)猪苓菌核有黑、灰、白三种不同的颜色和形态。
分别称做“黑苓”、“灰苓”和“白苓”。
这三种不同颜色的菌核,是在不同年限长出,前后相连,后者是由前者生长发育而来的,代表了猪苓菌核生长发育时的三个不同阶段,枯苓的无性繁殖生长过程。
1、黑苓黑颜色的猪苓菌核,是由灰苓生长发育而成。
但在形成黑苓之后,因其生长年限、菌丝的老嫩颜色、菌核软硬和折干率等的不同,可分为黑苓和老苓(枯苓)。
黑苓,颜色黑但无漆黑光泽,其中有一部分呈褐黑色,由头年灰苓刚转变为黑苓,或转为黑苓时间较短。
菌核用手捏有弹性,掰开断面菌丝为白色或浅黄色,其菌丝生命力和繁殖力强,可用来做种苓,扩大栽培,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从菌核上萌发新苓(白苓)。
如手捏菌核顶无弹性,断面菌丝为黄色或灰黄色者,这种黑苓菌核可加工成商品猪苓。
再继续生长,表面颜色黑而光亮,菌核内部菌丝木质化程度高,并在菌核上形成大小形状不一的空洞,形似枯木,故叫枯苓。
这种菌核只能加工商品。
2、灰苓由白苓生长发育而成。
表皮灰褐色或灰黄色,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质地松泡体轻,断面菌丝白色、幼嫩,折干率仅28.3%,只能做种苓。
灰苓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可在菌核上萌发白苓。
3、白苓当种苓栽培接上蜜环菌营养后,在适宜条件下,菌核里的菌丝,不断繁殖突破菌核表皮,形成若干菌球,表面菌丝致密成一层白膜,即形成新的菌核——白苓。
皮色乳白,薄而幼嫩,无弹性,质地软易烂,常附着在黑苓或灰苓表皮,易脱落,不具备消化吸收蜜环菌的功能,靠母苓供给营养生长膨大,离开母体即会死亡,是猪苓一生中生命最脆弱的阶段。
但也是猪苓产量的基础,猪苓栽培窝内白苓萌发多,生长发育好,窝产就高。
因此在每年冬季和夏季白苓生长发育期,严禁翻窝,白苓一碰就掉,造成很大损失。
白苓含水量高,折干率仅为12.6%,几乎无内含物,烘干后呈米黄色空皮。
(三)菌丝体猪苓菌核菌丝体无色透明,具有横隔,呈不规则分枝,有锁状联合。
二、猪苓的生长习性猪苓喜欢生长在气候凉爽湿润的环境,怕高温干旱和水浸泡。
在秦巴山区海拔1000—2000公尺均有野生分布,主要是杂灌林、阔叶混交林,次生林中分布较多,而在原始森林、竹林、高山阴坡、中山密林中分布较少。
伴生的树种以桦树、枫杨、栎、麻栎、柞、野山楂、泡桐、杨、柳、女贞、竹林等均有分布。
(一)温度当地温在10℃左右,土壤含水量在35—50%时,猪苓菌核开始萌动,12℃左右新苓(白苓)开始萌发,14℃左右白苓快速萌发,个体生长速度加快,18℃—22℃生长最快。
当温度高于22℃时停止萌发新苓,超过28℃时猪苓菌核生长受到抑制,超过30℃停止生长。
因此栽培猪苓相对海拔要高,气候要冷凉,高温干旱(低浅山)或高山背阴坡温度偏低对猪苓生长均不利。
(二)湿度猪苓对土壤湿度和空气相对湿度要求都比较高。
土壤的含水量35—50%,低于30%猪苓停止生长。
土壤质地为微酸性,PH值6-8之间,腐植质含量较高的土壤。
但在栽培实践中,除中高山区,而海拔千米以下林地腐植质层较薄,在栽培时必须在坑内多增加枯枝落叶,让其腐烂之后形成腐植质,使土壤疏松透气,并能蓄含水份,抗旱保墒。
对栽培环境里空气相对湿度要求在65—90%之间。
因此栽培猪苓只有在海拔千米以上,才会有理想的自然条件。
三、猪苓的营养和生长发育(一)猪苓的营养猪苓是依靠蜜环菌提供营养,才能繁殖生长。
蜜环菌以菌索形态侵染灰苓和黑苓,白苓不具备吸收消化蜜环菌的能力,因此,蜜环菌不侵染新萌发的白苓。
蜜环菌索沿着猪苓表皮生长,并贴于菌核上,蜜环菌索和猪苓菌核上均有片状脱落,菌索的一点或几点皮层细胞迅速分裂,产生新的分枝,对猪苓菌核形成多点侵入,菌索皮层细胞不断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菌索,向菌核纵深不断扩大侵染范围。
由于密环菌的侵入,猪苓获得了赖以生存的营养,当外界条件适宜时,猪苓菌核即可萌发出新苓。
(二)猪苓菌核生长发育当猪苓菌核接蜜环菌后,吸收蜜环菌营养,在适宜条件下,在春、夏和秋季,母苓上随时都可以萌发出新生的白苓。
一般在4、5月间,当地温升高到10℃左右,土壤含水量在30—50%时,猪苓开始萌动,在黑苓、灰苓菌核的几个点,菌丝突破表皮,发出几束洁白绒毛状菌丝,开始数量很少,逐渐繁殖增多成菌丝团,渐变成米粒大小的菌球,在菌球表面菌丝致密成一层白膜,对菌丝起保护作用,菌球就依附在母苓上,依靠母苓提供营养。
随着气温不断升高,到七、八月平均地温达到18℃左右,白苓生长速度加快,到秋后可长成大小不等的白苓,并在白苓上分生几个分枝,顶端有白色生长点,后端颜色逐渐加深。
冬季气温逐渐降低,猪苓生长渐慢,新生的白苓及分枝白色生长点,颜色加深,由白变黄,变为黄灰色,越冬后变成灰苓。
经过第二年生长,秋季灰苓由灰变褐黑色,越冬变成黑苓。
以上即是母苓萌发出白苓,白苓至灰苓,到变成黑苓的生长动态。
因此,白苓、灰苓和黑苓,大体上为母苓春栽后生长当年,次年,第三年不同生长年限的猪苓菌核。
(三)离层的形成通过对野生猪苓和人工栽培猪苓的观察,在同一块猪苓上有白、灰、黑三色猪苓菌核,前后相连,成一整体。
当黑苓或灰苓上萌发出新生的白苓时,老苓和新苓表皮都被一层黑皮和白皮包着,此后白皮颜色加深,呈灰色至黑色,。
则两块苓体便被两层黑皮隔开形成离层,互相粘连较紧,掰开时可见到互相粘掉表皮后,露出一个不规则的菌丝白斑。
在栽培环境良好,营养供给充足时,一年即可形成大的菌核。
但当生长环境条件较差,遇到高温干旱,生长速度大大减慢,或停止生长。
当适宜环境再次出现时,又继续生长,在苓体上便形成一个葫芦状细腰,有时一年内同一个苓体上出现2—3个细腰,掰开细腰中间有菌丝相连。
这样的猪苓规格质量差,碎苓块多,产量较低。
出现这种现象首先是选地不当,同时管理工作没有完全做好。
四、猪苓栽培(一)栽前准备1、选场地根据野生调查和略阳、留坝县猪苓栽培的经验,在秦巴山区猪苓栽培可分为:海拔800米以下一般不宜猪苓生长栽培;800—1000米可以栽培,但不是最佳环境,应选择早阳山林下栽培,遮荫度应在七阴三阳杂灌稀疏林地;1000—1200米半阴半阳稀疏林下,是栽培猪苓较理想的环境;海拔1300米及其以上,地处高寒,宜选阳山、晚阳山,稀疏林下或露地栽培。
据2007年4月留坝县城关镇芥菜沟猪苓栽培基地,采挖1400窝2003年栽培的猪苓,总产6000多斤,平均每窝下种量250—350克,5根树棒加蜜环菌种1—1.5瓶栽培,海拔1300—1400米,稀疏林地,晚阳山,鲜重100克的猪苓较多,最大的一个猪苓重1000克。
相反,在同海拔阴坡种植的产量较差。
2、选择栽培地土壤土壤是猪苓菌核生长发育的基质,猪苓生长过程中,除蜜环菌和树木须侧根系为其提供养分外,还要从土壤基质中获得水分、微量元素等物质。
因此,首先要土壤疏松透气,不积水、不板结。
以含颗粒状团粒结构,疏松的腐植土最适宜猪苓生长。
其次是含腐植质的黄砂壤,黑砂土。
石渣土、粘土、黄泥土均不宜栽培。
经试验对比,在同等条件下,粘性较大土壤比含腐植的黑砂土栽培,猪苓平均窝产量相差一半左右。
3、栽培时间人工栽培猪苓,收获期即是栽培期。
结合翻窝收获商品,用种苓继续扩大栽培,并将小块种苓及与蜜环菌连在一起的菌核仍留在坑里,重新加上树棒,粗树枝和枯枝落叶,过3—5年又可采挖。
4、备料提倡栽小窝,每窝用树棒5—7根,直径12厘米左右,棒长50cm,棒的2—3面砍好鱼鳞口。
用当年新培养的优质菌枝1公斤,树枝节1.5公斤,杂木树的落叶1公斤。
5、选种苓选择中等大小(平均单个重16—20克)黑苓或灰苓做种。
灰苓的菌丝幼嫩可全部做种,黑苓应选种苓断面为白色或浅黄色,手捏菌核有弹性的做种。
较大的种苓,也可以从细腰或离层处掰开分栽。
根据几年来实践,以春栽最好,当年萌发的新苓越冬即变为灰苓。
而冬季栽培后,随气温不断降低,当年不萌发新芽,还要第二年春季地温回升之后才能形成白苓。
更重要的是冬季开挖,当年形成的白苓还未转变为灰苓,很容易在采挖或栽培时碰掉,损失很大。
故建议除挖到野生种苓,一年四季随挖随栽外,人工栽培的猪苓最好春收春栽。
(二)栽培方法1、林地栽培利用间伐后的林间空地或杂灌林、竹林下,采取环山梯地式栽培。
这种地段的特点是充分利用纵横交错的小树根和须根为蜜环菌提供养分、水分,主张栽小窝。
猪苓野生状况下在土壤中分布较浅,一般深40厘米左右,因此猪苓栽培坑宜浅,不宜深。
坑深30厘米,长、宽各70厘米,新生的猪苓菌核有向两侧放射状向上生长的习性,最终形成倒三角状的锅底形。
栽后第三年就有菌核露出地面,故有“十猪苓,九露头”之说,这时每年冬、春季节应在坑面栽培层添加菌材、菌枝一层,满足营养需求。
其栽培方法是:基本按照等高线,开挖成环山梯地,梯地宽一般1米左右,长度不限。
栽培时树棒走向与梯地相同,先从坡下开始,先栽一台,再利用挖第二台地的土覆盖第一台,依次类推,树棒、树枝、苓种、蜜环菌(或菌材)菌枝等数量及摆放方法均与半野生栽培方法相同。
(1)菌枝加树棒伴栽先在坑底铺枯枝落叶一层,压实厚1厘米,将备好的树棒5—7根取来平压在上面。
棒间距离10厘米,将种苓350—500克在棒的两头(各1个)和两侧(各3个)均匀摆放靠紧。
取新培育的菌枝1公斤,夹放在种苓两侧和棒间,一头必须紧接种苓或鱼鳞口,在菌枝的空隙填加树枝节,要放平压实,空隙用腐植土填实,防止在空洞造成杂菌感染。
用枯枝落叶填充棒间厚10厘米,将全坑铺平,用土封顶,厚15厘米,坑口要平,以蓄积雨水和截留坡上滚下来的虚土落叶,坑面用落叶树枝覆盖即可。
(2)蜜环菌种树棒伴栽用棒、用种和栽培方法均与菌枝树棒伴栽相同,但是每窝需用蜜环菌种1—1.5瓶,每窝投资比用菌枝多,但一次到位,节省劳力和时间,可有效防止杂菌感染,同期对比,其产量高于菌枝栽培。
(3)菌材加新棒栽培这种方法是最初使用的栽培方法,其用料和栽法与前基本相同,不同的是用2根新培养的菌材加3根树棒,或3根菌材加4根树棒,经几年生产实践和对比试验,但前期发菌快,白苓多,后期营养不足。
产量相比较低。
3、露地栽培露地栽培是近年来摸索出来的一种方法,其优点是可充分利用闲散二荒地、缓坡地及房前屋后空闲地,便于管理,省工省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