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第六章 曼海姆与知识社会学
西方社会学理论笔记第一篇(1)古典社会学理论

西方社会学理论笔记第一篇(1)古典社会学理论第一篇古典社会学理论第一章人类三大理论阶段学说方法论科学分层或层级体系→→实证社会学孔德社会静力学:人性结构&社会性质结构社会学理论实证主义社会动力学:社会变迁社会有机论()赛宾斯社会进化论第二章研究对象——社会事实学科建设涂尔干研究方法社会团结和社会分工研究内容(范例)宗教自杀论第三章维科——提出理解的方法施莱尔马赫——解释学自省/“最后事实”狄尔泰↓(修正)资料外部标志/他人内心世界自然科学——普遍化李凯尔特——科学的分类个别记述文化科学价值联系第四章研究对象——社会互动和交往形式;西美尔:问题领域——一般社会学(普通社会学)社会类型纯粹社会学(形式社会学)社会互动和交往形式哲学社会学(认识论)社会几何学文化社会学——主观&客观文化社会分化导致两种变化——群体组成原则&群体数量货币哲学——交换关系第五章社会学研究对象——人类社会行动社会学两大任务——解释性理解:直接观察&动机因果性说明社会分析模式研究的客观性——价值中立社会行动类型理性类型科层制资本主义精神第曼海姆与知识社会学六章第一章实证主义社会学创始人基本思路:人类三大理论阶段学说方法论科学分层或层级体系→→实证社会学孔德社会静力学:人性结构&社会性质结构社会学理论实证主义社会动力学:社会变迁社会有机论()赛宾斯社会进化论第一节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一、孔德:(一)社会背景:法国大革命(1789年)大革命后的社会和政治紊乱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圣西门的秘书、就业困难、对社会的不满、社会重建的责任;(二)理论框架:孔德逻辑的构造出一个“科学等级体系”提出社会学这一名词,创立一门新科学——实证社会学。
主张以自然科学的实证精神来建立社会秩序。
孔德的实证社会学包括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大部分。
方法论人类的三大理论阶段学说:神学→形而上学→科学或实证科学分层或层级体系:天文学→物理→化学→生物→社会学社会静力学/社会秩序论)“重建社会秩序”的宏观构想;定义:社会静力学只在解释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它从横断面,静态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共存和秩序原则。
《西方社会学理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西方社会学理论复习题(课程代码264004)第一章孔德的社会学理论第一节生平和著述一、生平(life)孔德(1798——1857),法国社会学家。
他的父亲是一个政府官员,也是一个热心的天主教徒和保皇分子,极力鄙视革命。
像所有人一样,孔德在青年时代是激情而狂热的,他放弃了家庭的保守信念,树立了自由、共和的信念。
1817年,孔德认识了圣西门(60岁),并作为他的秘书和朋友工作了七年之久。
在合作的这段时间里,他受到了圣西门的巨大影响。
正是在圣西门的影响下,他开始由自由共和思想转向精英主义,而且把社会作为独特的研究对象来看待,并主张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
因名义之争和政见不合,1824年孔德与他的导师分道扬镳,开始了孤独的研究生涯。
由于自己的成就,他又和密尔等人成了朋友。
孔德晚年沉迷于“人道教”(the Religion of Humanity)的建立,他再次陷入学术的孤独之中,但是他却开始和许多政界要人联系,来推销自己的人道教思想。
二、著述(works)1830至1842年,《实证哲学教程》;1844,《论实证哲学的精神》;1851至1854年,《实证政治体系》;1848,《实证哲学概观》;等等三、社会背景(social context)1.孔德生活的法国处于社会和政治秩序紊乱的年代。
The belated coming of industrial revolution导致了法国社会的急速变迁,整个社会结构出现了迅速分化,不同的社会阶层为了取得政治地位,也促使一浪高过一浪的政治运动。
孔德一生便经历了七种政治体制和无数次的群众运动。
孔德出生于罗伯斯庇尔极端统治之后相对温和的热月政府时期;两年后拿破仑通过雾月政变又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1814年拿破仑莱比锡战败,路易十八又统治了法国;虽然拿破仑曾经历过100天的复辟,但路易十八和查尔斯的统治一直维持到1830年的七月革命。
直到1848年二月革命后路易•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圣才出品】

第十五章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一、名词解释《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答:《意识形态与乌托邦》是社会学家曼海姆的经典代表作,奠定了曼海姆在意识形态问题研究领域不可忽视的地位。
在该书中,他概括了一门能对社会生活做出新的和更深刻理解的新学科,即知识社会学,并系统地阐述了知识社会学关于意识形态问题的新见解。
二、简答题1.怎样理解曼海姆关于意识形态本质的论述?答:曼海姆承认马克思把意识形态归结为一定阶级对社会存在的思想反映这个基本观点,他指出,意识形态概念反映了产生于政治冲突中的一种发现,即统治集团在思想中受到利益的强烈限制,致使他们无法看到某些将会破坏他们统治的事实。
在“意识形态”这个名词中包含了这种洞见,在某些情境中,一些群体的集体无意识既对自己又对他人掩盖了社会的真实状况。
(1)意识形态是一个评价性概念,特指那些同社会实际状况不一致的思想观点,是有偏见和局限性的意识形式。
(2)意识形态具有虚假性的特征,这是因为:①意识形态就其本质而言是特定阶级思想意识的普遍化,这从根本上规定了它不可能不具有虚假性。
统治阶级或代表统治阶级的政党,为了达到对全社会的统治,总是把本阶级或本党派的特殊思想意识说成是普遍的,是超越条件限制的绝对性。
这是意识形态虚假性的根本要害。
②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可以从时间上来考察。
意识形态作为各种思想观念,不可能正好反映当下正在发生着的事物,或者滞后或者超前。
因此,一些意识形态落后于事物的实际发展便难以避免。
超前的意识形态称为乌托邦。
(3)虚假性的表现形式①不自觉的意识形态精神。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每个人头脑中都存在一些与现实不相符的思想观念,但是人们并未认识到这些观念已经脱离实际。
②已经意识到意识形态的不真实性,但迫于利益关系和社会角色等方面的限制,又不得不掩盖它的虚假,把假话当真话说。
③为实现某种特有的目的,故意编造谎言来欺骗人民群众。
2.如何理解曼海姆对政治意识形态的评述?答:曼海姆对政治意识形态的评述:(1)政治意识形态的最基本问题从高度概括的层面看,曼海姆把政治意识形态蕴含的最基本问题看作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矛盾。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案、教学日历、教学大纲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案、教学日历、教学大纲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工作系本科课程教学文件2015-2016 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西方社会学理论撰写教师:马永方2016 年2 月西方社会学理论教学日历和教学安排2015-2016年第二学期文法学院社会工作系马永方西方社会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Western sociological theory课程编号:12600082j适用专业:社会工作专业总学时数:48学时总学分:3学分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先修课程:社会学概论大纲主撰人:马永方内容简介西方社会学理论这一门课比较全面而有系统地向学生介绍外国社会学理论,尤其是西方社会学理论的由来和发展。
注重介绍西方社会学理论大家理论中的精华和经典著作,它对社会学或相关专业学生在深层次上理解社会、剖析社会提供有效的理论工具。
它将启发学生的分析思路,扩大学生的思考空间,并与国际社会学界进行对话创造有利条件。
教学大纲一课堂讲授部分(一)各章节要点及授课时数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难点一、工业革命和现代无产阶级的出现二、经济危机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加剧社会学产生的理论前提第二节从社会哲学到社会学的转变重点一、古希腊哲学关于社会的思想二、中世纪时期的社会观三、文艺复兴以来的社会哲学思想应重点掌握的内容:社会学产生的理论前提。
第二章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3学时)第一节生平与著述一、生平、学术背景二、著作第二节科学分类和社会学一、知识发展的三阶段理论难点二、科学体系的分类三、作为实证科学的社会学的建立第三节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重点一、社会静力学二、社会动力学三、动力与静力的关系第四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重点一、观察法二、实验法三、比较法四、历史法第五节关于社会改建的实证主义思想重点一、实行普遍的道德教育二、牧师的特殊作用三、社会舆论的控制作用四、对孔德的评价应重点掌握的内容:孔德的社会学理论及社会改革思想。
曼海姆与知识社会学ppt

一、生平与著作
二十世纪最具影响的 社会理论家之一;
知识社会学创始者; 犹太学者。
-
1893——1947
主要著作
-
学术特点: 生活流动性大,漂泊不定; 转益多师; 前后两种不同的研究风格; 知识分子的典范。
-
主要贡献:
创立了知识社会学,被誉为知识社 会学的真正缔造者。
- 特点:
五、社会重建理论 (一)人类社会的危机 (二)自由社会制度的崩溃 (三)文化危机 强调社会计划:试图通过建构与推行社会计
划,改变被法西斯主义搅得十分混乱的社会 局面,以拯救人类。 目标:推进社会的民主重建。 希望:知识分子、重建人们的价值观念、领 导人的选举。
-
-
-
பைடு நூலகம்
-
条件特别是特定的社会群体中。
-
三、知识社会学与意识形态理论
1、他认为,知识社会学是从意识形态理 论发展而来,但二者有区别:意识形态 理论的任务是揭露各种利益群体的论断 的虚假性,这些论断是发生在心理层面 上的有意或无意的欺骗和伪装;而知识 社会学却不关心这些论断的真假,转而 探讨这些论断背后的社会原因,它从社 会学层面探讨这些论断的思想方式、以
为学人树立了典范。
-
-
二、知识社会学 定义:研究思想的社会条件或存在
条件的理论及方法。 中心思想:社会环境决定论。即思
想或知识终究是由思想家所处的各 种社会环境、社会状况决定的。
-
研究方法:“归属法” 第一步:要确定一些思想类型; 第二步:要把所分析的具体思想归到所属
的思想类型中; 第三步:把思想类型归到所属的社会历史
- 及这些思想方式的社会来源。
2、意识形态的本质特点——虚假 性(无论内容上还是时间上)
浅析卡尔·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

浅析卡尔·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论文摘要]通过分析卡尔·曼海姆关于知识社会学的思想理论及众多有关其理论的评析、争论,阐述他对知识社会学的不朽贡献及其对当代社会仍然不能忽视的深刻影响。
[论文关键词]卡尔·曼海姆知识社会学一、卡尔·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理论的特点及贡献在匈牙利出生的曼海姆在知识社会学史上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他不仅对西方知识社会学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而且对20世纪以后的西方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国着名社会学家科瑟在《社会学思想名家》一书中指出:“虽然卡尔·曼海姆充满活力的大脑使他在社会学许多领域内都有所建树,但现在人们一般认为,曼海姆有关知识社会学的论述是他全部着作中最有价值和最不朽的部分。
”当代美国着名知识社会学权威彼得·伯格认为,只是从曼海姆以后,知识社会学才成为一种可用于研究人类思想所有方面的实证方法。
“知识社会学”一词源于德文,为哲学及社会学大师舍勒首创。
然而,“知识社会学”的先驱首先应该追溯的是马克思。
着名社会学家默顿曾评价说:马克思是知识社会学的风暴中心。
马克思主义认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意识的存在方式,以及对意识来说某个东西的存在方式,这就是知识。
知识是意识的唯一行动。
……知识是意识的唯一的、对象性的关系。
”显然,马克思的这一表述是“知识社会决定论”的由来。
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可以说亦源于马克思的“社会决定论”。
(尽管影响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的思想源泉有很多方面,除了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以及舍勒,还有格式塔心理学和新艺术史、新康德主义和现象学、生物学派等)。
曼海姆以他的两部奠基性着作《认识论的结构分析》和《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创建了知识社会学。
他强调知识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试图用因果链将知识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认为知识就其社会学意义而言,不仅取决于人们的社会地位、身份及阶级利益,而且根植于特定的文化类型之中。
西方社会学第六章杜尔克姆的社会学思想

②强制性分工: 建立在社会不平等基础之上。不仅不能有效维持特定的
社会结构,反而引起阶级斗争。 ③纯经济的或纯技术的分工: 人们从事这一类分工并不是一种自愿选择的目的性行
动,而是一种迫于无奈或另有所图的手段。不考虑个人的 愿望或兴趣,由于缺乏坚实的道德基础而无法有效地将个 人整合到整体之中,留给个人的活动范围过于狭窄,不能 有效地激发起人们的积极性,产生不满和厌倦情绪,导致 疏离感。松弛了团结的纽带。
第六章 杜尔克姆的社会学思想
(3)普遍性 社会事实是全部社会成员共有的特征,
而不是个别人的特征。只有那些建立在社 会生活的整体基础上、由社会整体所塑造 和形成的一种特殊力量,使得人们不得不 产生同样的思想和行动,才是社会事实。
第六章 杜尔克姆的社会学思想
3、分类:
(1)物质性社会事实 如社会群体的地理环境、人口的分布、
第六章 杜尔克姆的社会学思想
第二节 社会学的研究层次、对象和方法 一、迪尔凯姆的社会观 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 三、社会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第六章 杜尔克姆的社会学思想
一、迪尔凯姆的社会观
特点:社会唯实论和社会整体观 1、社会唯实论:
社会是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是相对于个人来 说更高层次上并具有特殊性质的客观存在。 2、社会整体观:
认为,不管一个社会内部分工增长到何种程度,内部结构多么复杂 精巧,要想避免分裂和无休止的内部冲突,维持社会的统一,都必须 加强社会的统一道德,建立共同的信仰和价值体系,都应发展有机社 会的共同集体意识。
第六章 杜尔克姆的社会学思想
(2)对现代社会有机团结的另一重要威胁来自 极端的个人主义,来自对个性的不适当的夸大和 过分强调。
曼海姆知识社会学

• “美国芝加哥学派”因语言和地理上的障碍而循着自身的路径发展,
该学派在遵循实证主义原则的同时,注重考察社会心理对知识形成 的重大影响,故被称为“社会心理学学派”。
•
30年代后期知识社会学又分化为若干分支。
• 一是集中探讨日常知识的社会根源,它导源于现象学传统;
• 二是考察知识与外部社会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它沿袭解释学研究传
曼海姆及其知识社会学
小组成员:胡胜寒 罗丽 吴缐 刘力铭
壹
曼海姆及其与知识社会学的关系 知识社会学
目 錄
贰 叁 肆
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 马克思与曼海姆在知识社会学上的比较
1
曼海姆及其与知识社会学的关系
了解曼海姆
德国社会学家,1893年3月27日生于布
达佩斯,先后就读于柏林大学、巴黎大学 和海德堡大学,191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26年任海德堡大学编外讲师。1930年任 法兰克福大学社会学教授。1933年因受纳
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具体理论 4.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的主要论点:
d.把意识形态划分为特殊的和整体的:按“特殊论”的意识形态 观,一个群体持有的信念中,有一些是属于意识形态的,按照 “整体论的”意识形态观,所有集体持有的信念都属于意识形态。
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具体理论 4.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的主要论点:
主义”阵地,前者强调个人因素和历史方法论,后者强调社会
因素和环境制约作用。
3
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
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具体理论
1.知识领域:曼海姆知识社会学中 的知识只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不 包括自然科学知识,认为自然科学知 识是不受社会性因素制约的。
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具体理论 2.中心思想:社会境况决定论。在 曼海姆看来,思想或知识表面是从思 想家个人头脑中产生的,而实际上, 它们终究是由思想家所处的各种社会 环境、社会状况决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被观察者都要服从社会学家的考察; 二、构成知识信念的是社会,知识社会学研究重心应放在社会
环境中,知识是群体互动与社会协商的产物。 存在的问题: 两类知识划分是否合理,标准是否成立? 两种文化间的歧视现象该不该消除? 隐晦的相对主义态度遭到诟病。
第六章 曼海姆与知识社会学
第 六 章
第一节 曼海姆的生平、著作及其学术思想概论 第二节 意识形态理论批判与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的兴起 第三节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第 六 章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曼海姆的生平对他思想倾向的影响
2、理解意识形态理论批判与知识社会学兴起的关系
3、理解曼海姆通过分析意识形态和乌托邦的内涵来诊断时代 精神
第 三 节
(二)冷峻诊断中的认识论困境及其应对
(1)曼海姆遇到认识论困境为他带来了很多难以解决的问 题;
(2)默顿归纳的曼海姆的三种应对策略:有效性的动态标 准、关系主义和有效性的结构正当性,但是曼海姆没有与功能方面做出贡
献。
韦伯在沿袭马克思“知识决定论”的基础上增加了精神
因素的历史作用。
第 二 节
2、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的主要论点 (1)政治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是受存在制约的,即由知识持有者 的生存条件决定的。 (2)知识社会学不提倡相对主义,提倡关联主义。 (3)用知识社会学对认识论进行改造,使其摆脱个体主义,克服 “静态的”真理观。 (4)有必要区分“特殊意识形态”与“整体意识形态”,知识社 会学家应采取“普遍论”的整体观。 (5)知识社会学应该关心对“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研究。 (6)知识社会学将可能成为一种新型的科学的政治学基础。
第
三 节
曼海姆的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理论
(一)曼海姆意识形态理论的内涵: 辩证的看待曼海姆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继承与修正。 意识形态概念与乌托邦概念是相联系的。 了解意识形态的特殊概念和整体概念。
第 三 节
(二)曼海姆乌托邦理论的内涵 乌托邦这一概念反映了政治斗争中相反的发现,即某
些受压迫群体在理智上强烈地对摧毁和改变特定的社会条 件感兴趣,以致于他们自觉的在局势中仅仅看到那些否定 它的因素。
第 二 节
3、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的方法论取向——对韦伯的批判与继承 相同点:同样受益于新康德主义和尼采的观点,在各自的方法 论上留有印迹。 不同点:曼海姆认为存在问题高于一切历史问题,并没有对 “应然”和“实然”做出区分,其对时代精神的诊断暗含的现 代性意识在本质上是“黑格尔——马克思的”。
第 二 节
曼海姆在时间的维度上对比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概念, 前者是对过去或历史的沉淀,由统治集团支配,而后者是 对未来的憧憬,侧重受压迫群体。
第 三 节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理论的意旨——对时代精神的诊断 (一)曼海姆对时代精神的诊断 在《竞争在精神领域中的意义》论文中,剖析了统一世界
观在现代社会的崩溃,描述了现代社会精神领域的“诸神 争斗”状态。 在《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一书中,从知识分子阶层的变迁 来阐释这种时代状况。
第
二 节
意识形态理论批判与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的兴起
意识形态理论批判——构建知识社会学的思想起点
(1)曼海姆把意识形态分为特殊概念和总体概念,通过 对意识形态问题的分析,指出知识社会学的首要任务是知 识的社会性或社会情境性。
(2)曼海姆是以一种文化社会学的角度来探讨的知识、 社会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
(3)他提出的意识形态的总体概念摆脱了马克思意识形 态批判理论的悖论,即否定自身的理论困境。
(4)知识社会学与意识形态的联系和区别。
第
二 节
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
1、“知识社会学”的学科源起
知识社会学一词为舍勒所创,源于德文。
马克思提出“知识社会决定论”,知识是意识的唯一的、
对象性的关系。
狄尔泰强调知识的社会决定作用与环境制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