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土壤有机质

合集下载

第二章土壤有机质

第二章土壤有机质
400千克/公顷.年。
10
二.生物固氮
4.
生产应用:在绿地建植中,要适当培植一些共 生固氮植物,适当进行根瘤菌接种。
5.
根瘤菌要求土壤为中性,磷、镁、钼、锰含量 较高的土壤。
蓝细菌(Cyanobacterium)是光合微生物,行光能无机营 养,过去称为蓝(绿 藻,由于原核特征现改称为蓝
细菌,与真核藻类区分开来。
p43
22
3.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分解
(1)含碳有机物质的转化
如纤维素、半纤维素、淀粉等糖类
水解酶 O2
(C6H10O5)n + nH2O-→nC6H12O6 -→ CO2+H2O +Q
嫌气
C6H12O6 4H2+CO2
CH3CH2CH2COOH+2H2+2CO2+热量 CH4+2H2O
23
嫌气
p43
1㎏土壤可含5亿个细菌,100亿个放线菌 和近10亿个真菌,5亿个微小动物。
8
一.根际与根际效应
①根际: 植物根与土壤的交界面,一般是 距根面1—4毫米范围的内土壤。
②根际效应:根际土壤的微生物大量繁殖的现象。 微生物比根际外高几倍到几十倍,菜园地比大 田高1.5到2倍。
不同土壤微生物种类、 不同土壤微生物种类、数量差别很大
脂肪、 成分 纤维素 半纤维素 木质素 蛋白质 脂肪、树脂等
%
2-10
0- 2
30- 28- 30-50 28-35
1- 8
3、土壤腐殖质(soil humus) ) 土壤腐殖质: 土壤腐殖质:棕色含氮高分子有机物质
20
返回
★二、土壤有机质的转化
矿化作用的意义? 矿化作用的意义 有机质在土壤中的转化,可以归 纳为两个方向:

第二章 土壤有机质详解

第二章 土壤有机质详解

6、含氮化合物 ( nitrogenous substances )
主要是蛋白质及其衍生物,蛋白质含氮 平均为16%,含硫0.3~2.4%,含磷0.8%。
大部分蛋白质不溶于水,在碱液中形成 胶体溶液。各种蛋白质均易被微生物分解成 各种氨基酸。
7、土壤腐殖质 ( humus )
主要包括胡敏酸类和富里酸类。一般土壤有 机质中,腐殖质占85~90%以上,而普通有机化 合物只占10~15%,尽管这一比例有时会更大一 些,但腐殖质总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部分。
草本植物则将根系和茎叶同时留给土壤,地上 部为2—6吨/公顷,而地下部可达3~11吨/公顷。
一般草本植物 > 木本植物。
当人类有意识地干预土壤肥力的过程开始以 后,动物的粪便成为土壤中有机质的重要来源。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变化,工业废水中的 有机质加入了土壤,城市废弃物进入了土壤,草 炭、风化煤制品也加盟进来。近年来,甚至有 “洋垃圾”进口,其中也含有五花八门的有机成 分。
(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范围
有机质的含量在不同土壤中差异很大, 高的可达30%以上,低的不足0.5%。
表层含有机质20%以上的土壤,称为有 机质土壤,含有机质20%以下的土壤,称为 矿质土壤。
全国土壤有机质含量大致范围
5%
0.5% 7%
0.5-2.0%
表 52-11 不同地区旱地和水田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
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含量及组成
一、土壤有机质的概念
土壤有机质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土壤有机质概念,指的是土壤中除矿 质部分以外所有的有机部分,如各种动植物残体, 各种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植物根系的分泌物,
狭义的土壤有机质,主要指的是土壤中的腐 殖质。从这个意义上说,有机质的定义是:

(土壤学讲义)第2章土壤有机质

(土壤学讲义)第2章土壤有机质

第二章土壤有机质 (Soil Organic Matter)第一节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含量及其组成第二节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第三节土壤腐殖物质的形成和性质第四节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及管理第一节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含量及其组成一、定义是指土壤中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

二、来源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落叶、死亡茎杆、根系、动物的排泄物、代谢产物等)人工施入土中的有机肥料三、含量耕层含有机质20%以上的土壤—有机质土壤而含有机质20%以下的土壤—矿质土壤但耕作土壤中表层有机质的含量通常在5%以下,一般在1%——3%之间。

四、组成1、元素组成C——52%-58%O——34%-39%H——3.3%-4.8%N——3.7%-4.1%其次为P、S等,C/N比大约在10左右2、化合物组成类木质素蛋白质纤维素半纤维素乙醚和乙醇可溶性化合物第二节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一、分解和转化过程 (Decomposition of Organic)(一)矿质化过程1、定义:指在微生物酶的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彻底分解而最终释放出二氧化碳、水和能量,所含氮、磷、硫等营养元素在一系列特定反应后,释放成为植物可利用的矿质养料,这一过程称为有机质的矿化过程。

2、各种化合物矿质化过程1)碳水化合物好气条件下分解—速度快,中间产物有机酸不易积累,最终产物是CO2和水,并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嫌气条件下分解—速度很慢,并有大量中间产物——有机酸积累,最终产物中除有CO2外,还有大量还原性物质CH4、H2等出现,同时释放的热能也低些。

2) 脂肪、树脂、蜡质、单宁等在好气条件下—除生成CO2和水,并放出能量外,还常产生有机酸在嫌气条件下—则可产生多酚类化合物,氧化可转化为酮类化合物,也可通过聚合、缩合等作用,形成土壤沥青。

3) 木质素类不同植物的木质素,都含芳香核,是一类成分和结构都极复杂的有机化合物,是最不易分解的有机成分。

在好气条件下—主要通过真菌和放线菌的作用,先进行氧化和脱水,再缓慢分解,其芳香核变为醌型化合物在嫌气条件下—分解极漫,在沼泽泥炭地木质素大量累积。

第2章 土壤有机质

第2章  土壤有机质

4、溶解性 、 胡敏酸( )不溶于H ,但它与K 胡敏酸(HA)不溶于 2O,但它与 +、Na+、NH4+ 形成的一价盐溶于H , 形成的一价盐溶于 2O,而与 Ca2+、Mg2+、Fe3+、Al3+等 多价离子形成的盐,溶解度就大大降低。 多价离子形成的盐,溶解度就大大降低。 富里酸( )有相当大的水溶性,溶液呈酸性, 富里酸(FA)有相当大的水溶性,溶液呈酸性,它 与一价二价金属离子形成的盐也都溶于H 。 与一价二价金属离子形成的盐也都溶于 2O。 5、吸水性 、 腐殖质是一种亲水胶体,有强大的吸水能力。 腐殖质是一种亲水胶体,有强大的吸水能力。 6、稳定性 、 腐殖质化学稳定性强,对微生物分解的抵抗能力大, 腐殖质化学稳定性强,对微生物分解的抵抗能力大, 分解周转的时间长,在温带条件下, 分解周转的时间长,在温带条件下,周期胡敏酸的平均停 留时间为780-3000年,富里酸为 留时间为 年 富里酸为200-630年。 年
2、矿化率 、 土壤有机质的分解程度常用矿化率 矿化率来表示 土壤有机质的分解程度常用矿化率来表示 土壤有机质的矿化率——土壤每年因矿质化作用所消 土壤有机质的矿化率——土壤每年因矿质化作用所消 —— 耗的有机质数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数。 耗的有机质数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数。 农业土壤有机质矿化率一般为2 5%,自然土壤<1%。 农业土壤有机质矿化率一般为2-5%,自然土壤<1%。 一亩地表土重150000公斤,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 150000公斤 1%, 例:一亩地表土重150000公斤,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 土壤有机质矿化率为3% 则矿化量为: 3%, 土壤有机质矿化率为3%,则矿化量为: 150000×1%×3%=45公斤 × × = 公斤 影响土壤有机质矿化率大小的因素: 影响土壤有机质矿化率大小的因素: 因素

第二章-1-土壤有机质

第二章-1-土壤有机质
白质、多糖类不易分解
4)含N有机化合物 水解作用:蛋白质→多肽→氨基酸 氨化作用:氨基酸→氨 硝化作用:氨→ 硝态氮 反硝化作用:硝态氮→NO2、NO、N2
5)含P有机化合物 核蛋白→核酸→磷酸
二、土壤有机质的分解与转化
2、腐殖化
定义:中间产物→复杂 两阶段 :
产生原始材料 重新合成 有机物质→相对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腐殖质
解:
年消耗有机质=150 000 kg× (1-15%)×20×2%=51 kg
紫云英×(1-90%)×0.20 = 51 kg
紫云英 = 2550 kg
四、土壤有机质管理措施 开源: 节流:
1、增加外来有机质数量 2、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 3、少耕或免耕 4、旱地改水田 5、调节有机质转化条件
土壤腐殖质的分离提取和分组
料在微生物作用下形成腐殖质的过程。
阶段 1:有机物料分解产生原材料
OH
O
……
OH
O
土壤有机质腐殖化的两个阶段
阶段 2:重新合成
O
OH
+ 2RCH(NH2)COOH →
-NH-R-COOH -NH-R-COOH
O
OH
含多种功能团:羟基(COOH),
酚羟基(OH),醇羟基(OH),甲氧 基(OCH3),氨基(NH2),酮基 (C=O)……
全球碳循环
The fate of organic residues added to soils
Carbon flow in soil-plant system.
多糖→单糖→CO2 + H2O +热能多 (好气条件)
→有机酸 + CH4 + H2 + CO2 + H2O + 热能少 (厌氧)

【2024版】第二章-土壤有机质

【2024版】第二章-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 (soil organic matter) 5%
0.5%
0.5-2.0% 7%
第二章 土壤有机质
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含量及其组成
一、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二、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三、土壤有机质的组成
1. 土壤有机质的存在形态
土壤有机质存在形态: 1)新鲜的动、植物残体 2)半分解的动、植物残体 3)腐植物质
1. 什么叫土壤有机质?包括哪些形态?其中哪种最重要?
2. 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方法有哪些?你认为最有效是哪种?
3. 叙述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意义和作用? 4. 水田的腐殖质含量一般比旱地高?为什么?
5. 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条件是什么?其中最主要 的条 件是哪一种?为什么?
6. 土壤腐殖质的存在形态及基本特性有哪些?
有机物质组成的碳氮比(C/N)对其分解速 度影响很大。 以25或30:1较为合适。
表 2-2 一些有机物质的碳、氮含量及其 C/N 比
有机物质 云杉锯屑 硬木锯屑 小麦秸秆 玉米禾茎
甘蔗渣 黑麦草(开花期)
草坪禾草 黑麦草(营养期)
成熟苜蓿干草 腐烂畜肥 堆肥
嫩苜蓿干草 毛叶苕子 城市淤泥
土壤微生物 细菌
例题
某土壤每公顷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 20g/kg,设矿化率为%,假定所施有机物质 为紫云英,其腐殖化系数为0.25,含水率 为86%,每年每公顷至少要补充多少紫云英, 才能基本维持原有土壤有机质的平衡(每 公顷耕层土壤重按2250000kg计算)?
答案:25.7吨
第二章 土壤有机质
第四节 土壤有机质的调节
增加土壤有机质的途径
1.合理耕作制度(退化或熟化) 2. 施用有机肥 3. 发展畜牧业 4. 秸秆还田

第二章土壤有机质

第二章土壤有机质
在通气不良的情况下,即发生反硫化 作用,使硫酸转变为H2S散失,并对植物 产生毒害。 因此,由上述可知,在农业生产上只 要采取措施,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就能 消除各种还原有毒物质的产生。
(二)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
腐殖化过程:有机质经过微生物的改造后, 形成另一类特殊的、较稳定的高分子的复杂有 机化合物,使有机质及其养分保蓄起来的过程。 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是一个相当复杂 的过程,早在 150年前就开始了研究,虽然取 得了重大的成就,但至今尚未完全搞清楚,不 少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
2NH3+3O2 亚硝酸细菌 2HNO2+2H20+热 硝酸细菌 2HNO2+O2 2HNO3+热 硝酸与土壤中的盐基结合成硝酸盐,也是植 物和微生物可以直接利用的氮素养料。
( 4 )反硝化过程 硝酸盐还原为 N20 和 N2 的过 程称为反硝化过程。 其反应式如下, 2HNO3
-2[O]
2HNO2
近代研究结果表明,有机质的分解主 要靠水解酶,合成腐殖质则主要是氧化酶 的作用。一般认为腐殖质的形成要经过两 个阶段: 第一阶段 是微生物将动植物残体转 化为腐殖质的组成成分(结构单元),如 芳香族化合物(多元酚)和含氮化合物 (氨基酸)等。(矿化过程) 第二阶段 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各 组成成分合成(缩合作用)腐殖质。在这 一阶段中
(2)氨化过程。 蛋白质水解生成的氨基酸,在多种微生物 及其所分泌的酶的作用下,进一步分解成氨 (在土中成为铵盐),这种氨从氨基酸中分离 出来的作用,称为氨化作用。氨化作用在好气 或嫌气条件下均可进行。
↗RCHOHCOOH+NH3 RCHNH2COOH+H2O (有机酸) ↘RCH2OH+CO2+NH3
第三节
一、 二、
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及其调节

《土壤学》第二章 土壤有机质

《土壤学》第二章  土壤有机质
• 2、腐殖酸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高达2000平方 米每克,远大于金属氧化物和粘土矿物的表面积。
• 3、腐殖酸是一种亲水胶体,最大吸水量可以超 过其本身重量的五倍。
➢ 4、腐殖物质整体呈黑色,富里酸颜色较淡,黄色至棕红色, 而胡敏酸的颜色较深,棕黑色至黑色。
➢ 5、腐殖酸的元素组成多:有C、H、O、D、S、Ca、Mg、 Fe、Si等灰分元素。
(四)、改善生物性质
(1)提高微生物活性和数量。 (2)增加土壤养分转化。 (3)促进植物和生物生长发育。
(五)、改善土壤生态环境
(1)减少重金属污染:吸附、包被、络合、 螯合、溶解排出等。
(2)加速对农药等有机污染物的降解。 (3)对全球碳平衡产生影响 :
土壤碳
大气碳
二、提高土壤有机质的措施
►土壤有机质的组成
1.元素组成是C、O、H、N、P、S、K、Na、Ca、Mg等 有机质的含碳量平均为58%,故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大致是
有机含碳量的1.724倍。
2.化合物组成
碳水化合物(糖、淀粉、纤维素和半纤维素)、 含氮化合物(主要为蛋白质)、木质素、脂肪、 树脂、蜡质、单宁。
三、土壤有机质的存在状态
31/1 20/1 16/1 13/1 11/1 7/1
• 讨论:秸秆还田或堆肥时为何经常要加 入适量的速效氮肥?
(6)温度 :土壤微生物活动的最适宜的温度大 约范围为25-35摄氏度
(7)土壤水分和通气状况:土壤相对含水量 为60-100%时,水、气都较合适。
(8)土壤酸碱度: 中性土壤转化快
微量元素等各种养分的主要来源。
(二)改善物理性质
(1)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通过功能团 以胶膜形式包被在矿质土粒的外表 。
(2)改善土壤通气、透水及持水性。 (3)改善耕性,延长适耕期,提高耕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 土壤有机质转化过程中,无论是矿质化过 程还是腐殖化过程,都是在微生物直接参与下 进行的。因此,有机质的分解和周转都必须受 微生物的制约。凡能影响微生物生命活动及其 生理作用的一切因素都会影响有机质的分解和 周转。这些因素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温度
微生物活动响应于温度变化:
第二章 土壤有机质
了解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和组成,掌握土壤 有机质的作用,理解土壤有机质的转化。 掌握有机质的调控和有机肥料的量化施用。
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类型和组成
土壤有机质(OM):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 各种含碳的有机化合物。
% g/kg
土壤OM的含量差异很大,高的可达20-30%(比 如泥炭土、一些森林土壤),低的不足0.5% (比如一些漠境土和砂质土),在土壤学上一般 把OM>20%称为有机质土壤,OM<20%称为 矿质土壤,在耕作土壤中表层OM的含量一般都 在5%以下,很少有超过5%的。
不同的微生物在不同的条件下对C/N的要求不一样。 一般认为微生物每分解25-30份的C,大约需要1份的N, 也就是说微生物对C/N的要求是25-30/1。 C/N>25-30/1时,有机物中的N素供应不足,微生物就可 能从土壤中吸收有效N用于构成微生物体细胞,从而产生 微生物与植物竞争土壤有效N的现象,抑制微生物的繁殖 和生长,从而使有机物的分解受到抑制。 C/N<25-30/1时,有机物中的N素供应充足,微生物的繁 殖和生长也要快得多,有利于矿质化作用的进行。 实际上大多数有机残体的C/N远远大于25-30/1,比如禾 本科作物的秸秆,其C/N80-100:1远远大于25-30/1,为了 促进它的分解,并防止植物缺N,应该补施一定的化学N肥。
2、含N有机物的分解 土壤中含氮有机化合物,主要是蛋白质等化合物, 这类化合物较易分解,其分解转化过程如下: (1)水解过程 蛋白质在微生物分泌的蛋白水解 酶的作用下,逐步分解成各种氨基酸。其过程是: 蛋白质→水解蛋白质→消化蛋白质→多氨酸→氨 基酸。这类物质一般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只为 进一步转化提供原料。 (2)氨化过程 氨基酸在微生物分泌的酶的作用 下,进一步分解产生氨。氨化过程只要温度、湿 度适宜,不论是在好气或者是在嫌气条件下均能 进行。氨化过程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
二、腐殖化过程
腐殖质的过程:是有机物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合成复杂 稳定的腐殖质的过程。 关于腐殖化过程,目前还不是十分清楚,只是了解了它的 一般轮廓,对于其中很多过程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一般 认为腐殖化作用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微生物将动植物残体转化为组成腐殖质分子的 原始材料,如多元酚、含氮有机物(如氨基酸、肽等); 第二阶段,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各组成分合成(缩合作用) 腐殖质。在这一阶段中微生物分泌的多酚氧化酶将多元酚 氧化成醌,醌易和其他组分(氨基酸、肽)缩合成腐殖质 的基本结构单元,然后在微生物及其分泌酶作用下,与其 它结构单元进一步缩合形成复杂而稳定的腐殖质。
(3)硝化过程:在通气良好的条件下,通过微生物 (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的作用将NH4+-N氧化为 NO3--N的过程。
亚硝化细菌
2NH
3
+ 3O 2
2
2HNO O2
硝化细菌
2
+ 2HNO
2H 2 O
3
+ 热

2HNO
+
+
(4)反硝化过程 在反硝化菌作用下还原为N2O和N2。
3、含磷、硫有机物的分解 土壤中含P的有机物主要是核酸、核蛋白、磷脂、 植素等。 在好气条件下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含磷和硫的化 合物可分别氧化为磷酸盐(H2PO4-、HPO42-)和 硫酸盐(HSO4-,SO42-)。 在嫌气条件下,含硫蛋白质分解为硫醇类(含SH基的化合物)和硫化氢(H2S)等有毒物质。
氨化过程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
水解:RCHNH2COOH + H2O
→RCHOHCOOH+NH3
或 RCHNH2COOH + H2O→RCH2OH+CO2+NH3
氧化:RCHNH2COOH + O2 → RCOOH + CO2 +
NH3 还原:RCHNH2COOH + H2 → RCH2COOH十 NH3 或 RCHNH2COOH +H2→RCH3+CO2+NH3
3. 植物残体的特性 1) 有机残体本身的物理状态直接影响转化的速 率。多汁、幼嫩比干枯老化的植物残体易分解, 而且还能活化已衰弱的微生物。粉碎或切细比大 块的植物残体易分解。
2) 有机残体组成中的C/N比 : 指有机质中碳素 总量和氮素总量的比值,是影响转化速率的根本 原因。同一类植物的C/N比亦随植物的组织老嫩 而不同。
4、脂肪、树脂、蜡质、单宁等的分解 这类物质的分解除脂防族稍快些外,其它均很缓慢,不易 彻底分解,在好气条件下除生成CO2和H2O并放出能量外, 还常常产生有机酸。在嫌气条件下,则可产生多元酚类化 合物(形成腐殖物质的材料)。 5、木质素的分解 植物种类不同,木质素的化学组成和结构亦不相同,但其 共同点都含有芳香核,并以多聚体的形式存在于组织中, 是最不易分解的植物有机成分。在好气条件下,受真菌和 放线菌的作用,先进行氧化脱水,再缓慢降解,使其原来 分子中的甲氧基显著减少,酚羟基增加,出现烃基,并有 酸化的趋势。木质素降解的中间产物可参加腐殖物质的形 成。在嫌气条件下木质素分解极慢,所以沼泽泥炭土中木 质素含量特别高。
土壤有机质的组成与性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元素组成: 主要是C(52 % -58%)、H(3.3 % -4.8%)、 O(34 % -39%)、N(3.7 % -4.1%),其次 是P、S。此外还有K、Ca、Mg、Si、Fe、Zn、 Cu、B、Mo、Mn等灰分元素。
第二节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
土壤有机质在水分、空气、土壤动物 和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发生极其复杂的 转化过程,这些过程综合起来可归结为两 个对立的过程,即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 程和腐殖化过程。
土壤中有机残体的矿化作用与腐殖化作用是同时发生的 两个过程。生物残体的矿化过程是进行腐殖化过程的前 提;而腐殖化过程是生物残体矿化过程的部分结果。 矿质化过程是有机质释放养分的过程,又是为腐殖质合 成提供原料的过程,没有矿质化过程就没有腐殖化过程;
同时腐殖化过程的产物—腐殖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 可以再经矿质化过程而释放养分以供植物吸收利用。
简单有机化合物分解难易顺序 1)单糖、淀粉和简单蛋白质 2)粗蛋白 3)半纤维素 4)纤维素 5)脂肪、蜡质 6)木质素 复杂有机化合物首先分解成简单有机化合物, 再接上述过程分解。 综上,有机物质矿化的结果,不仅对植物提供了 营养物质,也对微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和能量, 而且在矿化过程中同时也改变了一些有机物的结 构特征和组成,为腐殖物质的形成提供原料。
②微生物吸收第一阶段的降解产物,一部分作为 建造自身的原料,一部分则被彻底转化为最终分 解产物,如CO2、H2O并释放出无机盐(如NH4+、 SO42-、HPO42-等)。
下面以植物残体为例,将各有机成分的一般分解速率和分解 产物简介如下: 1、碳水化合物的分解 多糖(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首先在微生物分泌的 水解酶的作用下水解为单糖。 (C6H12O5)n(纤维素)+ nH2O 单糖分解:
一、矿质化过程
定义
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 物(CO2、H2O、NH3等),同时释放出矿质营养和能 量的过程。
土壤有机质的分解程度常用矿化率来表示:土壤
有机质的矿化率——土壤每年因矿质化作用所消 耗的有机质数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数。
一般农业土壤有机质矿化率在2-5%之间,自然
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起到良好的作 用,在农业上常把保持土壤有机质平衡和逐步提 高有机质含量作为土壤培肥的中心环节。河北省 有机质含量较低,平均含量在1.5%左右,土壤 培肥任务艰巨。
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类型和组成
一、土壤有机质(organic matter)的来源和类型
(一)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二)土壤有机质类型
进入土壤的有机质一般呈现三种状态:
(1) 新鲜的有机质
(2) 半分解的有机残余物
(3)腐殖质:是有机质经微生物分解再合成的褐色 或暗褐色的大分子胶体物质。
二、土壤有机质的组成与性质 1.化学组成
(1)糖类、有机酸、醛、醇、酮类以及相近的化合物: 糖类:单糖、双糖、多糖;酸类:葡萄糖酸、柠檬酸、酒 石酸、草酸等;还有一些乙醛、乙醇、丙酮等。可溶于水, 易流失,可被微生物分解; (2)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半纤维素在酸和碱的稀液处理 下,易于水解;纤维素在较强的酸和碱的处理下,才可水 解。均可被微生物分解; (3)木质素:木质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芳香族的 聚合物。有机化合物中最难分解的一种物质,但可被真菌、 放线菌分解。
1.对于原始土壤:微生物体是土壤OM的最早来源,因为在 风化和成土过程中,在母质中最早出现的是微生物。 2.对于自然土壤:动植物残体是土壤OM的基本来源,当然 还包括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等有机物质。 3.对于耕种条件下的农业土壤来说,在用地与养地的过程中 进行轮作换茬、施用各种有机肥料,使有机质的来源不断扩 大,它不仅包括动植物残体和各种排泄物,还包括各种有机 肥料、微生物制品、有机农药、工农业生活废水、废渣等有 机物质。
进入土壤的有机物究竟有多少能够转化为腐殖质 可用腐殖化系数来表示:单位质量的有机物料在 土壤中分解一年后,残留下来的量占施入量的百 分数。
不同有机物料的腐解残留率是不同的,同一有机 物料在不同土壤上的腐解残留率也不相同,耕地 土壤一般为0.2~0.4之间。
矿质化和腐殖化过程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