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叶活性成分的提取制备及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大学论文 银杏叶活性成分的提取制备及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银杏活性成分的药理功能和提取工艺研究进展姓名:白班级:17(3)学号:17243227摘要:银杏作为中国传统中药材之一,在我国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用途极为广泛。
银杏活性成分提取物及其制剂是近代植物药开发研究的热点之一。
文章综述了银杏活性成分在抗炎、抗菌、抗毒性,清除自由基,抗氧化,调节血糖和血脂,改善肝功能,抗衰老、免疫调节、抗肿瘤,改善神经系统等方面的药理功能,并简述了其主要活性成分银杏黄酮类、银杏萜类、多糖类、蛋白质类等现有的提取工艺,最后对银杏活性成分的开发利用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银杏活性成分的药理研究及其临床应用和开发提供基础资料。
关键词:银杏形态特征药理功能提取工艺主要成分展望银杏为落叶乔木,5月开花,10月成熟,果实为橙黄色的种实核果。
银杏是一种孑遗植物。
和它同门的所有其他植物都已灭绝。
银杏是现存种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
变种及品种有:黄叶银杏、塔状银杏、裂银杏、垂枝银杏、斑叶银杏。
银杏最重要的提取物是银杏内酯与黄酮醇。
银杏内酯具有抗血小板活化因子作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
黄酮醇则能扩张血管、消除自由基、防止动脉硬化等。
除此之外,银杏提取物还能消除人体自由基、提高人体自身免疫力,防止老年斑、护肤、美容、光泽皮肤等。
银杏的药理作用:对血小板聚集和止血作用;对心肌功能及心肌梗塞的作用;对血管的作用;对大脑的保护作用;对耳、眼的作用;抗炎作用;抗过敏作用;抗休克作用;抗肿瘤作用;抗污染侵害物质的作用;对生殖系统的作用;对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保护作用;对消化系统的作用;对泌尿系统的作用。
银杏提取物中含有的生物活性成份,主要成份包括黄酮类、银杏多糖、银杏内酯,而且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这些活性成份在机体内的功用越来越明了。
经临床医学证明,银杏叶提取液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血管功能,清除体内超氧离子,预防肿瘤的发生,升高磷脂,降低高血压等作用[1]。
以下综述了银杏活性成分的药理功能及其提取工艺,以期为银杏提取物的药理研究及其临床应用和开发提供基础资料。
银杏叶提取物药理作用研究新进展

响 , 观察细胞形态 , 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和 一 表
达 , 显示
减少胰 岛冻存 复苏 的损 失 , 阻止胰 岛
细胞的凋亡 , 保护其活性 。
其他作用
对周 围神经 系统 的作用 银杏 叶提取物对周
围神经肌 肉作 用 的研 究 近 年 才 有 一 定 发 展 。林 浩 东
等 〔’〕研究
对 大 鼠坐骨 神 经损伤 后 神经再 生 的
后 血 液 超 氧 化 物 歧 化 酶 、丙 二 醛 、总 抗 氧 化 能 力
等指标 , 结果 表 明 ,
可 以增强运动机体抗 氧
化酶活性 , 加 快 自由基 清 除 , 提 高 机 体 抗 氧 化 功
能 , 改善运 动 造 成 的 自由基 代 谢 紊 乱 , 减 轻 大 强 度耐力训练对 大 鼠组织 造 成 的脂 质过氧化损伤 。
区的神经元丢失
邱彦等 ”〕研究 了 抗机械旋转所致小 鼠眩晕
症 的作用 , 结果
能显 著缩 短 眩晕小 鼠逃 避 电击
所用 的时间 , 增 加 眩晕 后 进 食 量 , 对 机 械 旋 转 所 致
眩晕症具有疗效 。
董建 江 等 〔”给 予 福 尔 马林 致 痛 大 鼠银 杏 叶 片
后 , 观察海 马应激反应 中枢 内信使分 子 的变化发现 , 银杏 叶片组 一 表 达 的阳性 细胞 在海 马各 区都 减
值得注意 的是 , 目前 国内银杏 叶提取 物 的研究 、 生产等环节还 存 在 不 少 问题 。如 银 杏 叶提 取 物 标 准 尚未 与 国际接 轨 , 使 我 国银 杏 叶产 品质 量 和 效 益 受 到很大影响 , 应 尽 快 制定 相应 标 准 一些 药效 的作 用机制 尚不 明确 , 基 础 研 究 的 系 统 性 有 待 加 强 深 度研 究 开 发 不 够 , 目前 以原 料 或 粗 提 物 出 口为 主 , 应采用先进适 宜 的技术对 其进行深度 开发 在一 些 银杏分散生长 的地 区 , 叶子还未 有效利 用 , 应 当尽
银杏叶中活性成分提取及生物活性研究

银杏叶中活性成分提取及生物活性研究一、引言银杏(Ginkgo biloba L.)是一种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药用植物,其叶片中含有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成分,如:酯化型黄酮类化合物(GBE-P)、不酯化型黄酮类化合物(GBE-F)、三萜类化合物、酚酸类化合物等。
其中,酯化型黄酮类化合物是银杏叶所含有的最主要的化学成分。
银杏叶提取物因其具有抗氧化、降血脂、抗衰老、改善认知功能等多种生物学效应而备受关注。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银杏叶中活性成分的提取方法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二、银杏叶中活性成分的提取方法2.1传统提取方法传统的提取方法包括酸碱水提取法和乙醇提取法。
其中,酸碱水提取法是较为常见的提取方法之一。
其将银杏叶粉末加入大量水中,用酸和碱交替提取叶子中的有效成分,再通过乙醇沉淀、浓缩和干燥等步骤得到提取物。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廉,但提取的效率较低,且不能完全分离和纯化银杏叶中的有效成分。
2.2 超声波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是一种新兴的提取方法,其利用超声波的机械作用对植物组织进行破碎,从而促进活性成分的释放。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快速,可以高效地分离和提取银杏叶中的有效成分。
根据文献报道,利用超声波提取银杏叶中的活性成分可以达到较高的提取效率,且提取的成分质量较为稳定。
此外,超声波提取方法受操作条件的控制较为宽容,可以灵活适应不同的实验需求。
2.3 萃取法萃取法是指利用溶剂将植物的有效成分分离和提取出来。
这种方法主要是依靠植物中活性成分与溶剂之间的亲和力,来促进有效成分的释放。
银杏叶中的活性成分可通过溶剂进行分离和提取,常用的溶剂有乙醇、甲醇、二甲醚、正己烷等。
根据文献报道,银杏叶中活性成分的提取效率和纯度可以通过不同的萃取剂比例和操作条件进行优化。
三、银杏叶提取物的生物活性研究3.1 抗氧化作用银杏叶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这主要是由其所含的酯化型黄酮类化合物所贡献的。
研究表明,银杏叶提取物可以通过抑制氧化酶的活性,进而减少自由基的产生,从而发挥抗氧化作用。
(完整版)银杏叶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研究进展

银杏叶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研究进展银杏树Ginkgo biloba L.又称白果树、公孙树,是我国古老的树种之一,具有“活化石”的美称。
由于其生长规律特殊,抗病能力强而受到国内外的重视。
有关银杏叶的有效成分及疗效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已开发出保健品、化妆品、药品等多达100多种,形成国际市场上销售额20多亿美元的新兴产业。
银杏叶的化学成分有黄酮类、萜类、内酯类、酚酸类以及生物碱、聚异戊二烯等化合物。
黄酮类为银杏叶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含量随品种、产地、树龄、不同的采摘时间而不同。
黄酮类化合物优异的抗氧化、抗病毒、防治心血管疾病、增强免疫力等作用而受世人瞩目。
药学研究表明,有38种银杏黄酮类化合物从银杏叶中分离出来,其中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有3类:黄酮(醇)及其昔28种:如槲皮黄酮等;黄烷醇类:如儿茶素等4种;双黄酮:如白果双黄酮等6种(儿茶素)。
1 银杏叶黄酮的提取分离1.1 溶剂提取法目前国内外掀起了研究开发银杏叶热。
国内银杏叶常用溶剂例如乙醇、丙酮、醋酸乙酯、水以及某些极性较大的混合溶剂浸泡银杏叶进行提取,溶剂提取方法一般有:煎煮、冷浸、回流、渗施等经典方法。
1.1.1 水提取树脂分离法有关水浸提银杏黄酮苷的文献报道不多。
肖顺昌等报道了用l6倍量沸水分3次浸提银杏叶,得到的水溶液,经冷藏、分离杂质得溶液,然后用D101型吸附树脂吸附得到浓度达38%的黄酮苷。
胡敏等研究水浸提银杏叶黄酮苷并用树脂精制的工艺,探讨了影响黄酮苷浸出的主要因素以及最适的精制方法,结果表明:水为提取剂,在90℃水溶回流浸提银杏叶2次,4h/次,经沉淀,过滤,浓缩后,用树脂精制、冷冻干燥后,制得总黄酮苷含量高的提取物、产品得率为银杏叶干重的 1.2%-1.5%。
水提取成本低,没有任何环境污染,产品安全性高,但是水对有效成分的选择性差,提取率低。
1.1.2 有机溶剂浸提法一般的有机溶剂浸提法。
田呈瑞等研究了乙醇浸提银杏叶黄酮的方法。
银杏功能活性成分提取分离技术研究进展

江、 广东等省区, 其叶、 果实、 种子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 近代 医药科学研究结果表明 , q] 黄酮类化合物是银杏
Ab ta t Th h mia s r c u e , p o e te a d src : e c e c l tu t r s r p ri s n me ii a v l e f f n to a a t a e d cn l a u s o u c in l c i t d v c mp st n i Gi k b lb Li n o o ii s n o n go i a o n we e u r s mma ie . Th e h s s rz d e mp a e wa t e rn i ls, s h p i cp e
lt r tle r viw ie a tr e e
银杏 , 银杏 科银 杏 属植 物G n g i b in, ik o l aLn 又名 公孙 树 , bo 白果 树或 鸭脚 树 , 我 国特有 的林 源植 物 , 活 是 有“
化石 ” 之称 , 源拥 有量 占世 界 总量 的7 以上 , 我 国 主要 分 布 于辽 宁、 资 0 在 安徽 、 西 、 广 四川 、 湖北 、 湖南 、 苏 、 江 浙
摘 要 :概述 了银 杏天然功能成分 黄酮 、 内酯的化学结构 、 质和药用价值 , 性 重点介 绍了高速逆流 色谱、 超
临界 、 波、 声、 效液相色谱等 方法的实验原理 、 缺点及其 在银杏功能成分提取分 离中的研究成 果, 微 超 高 优 指 出 了 各种 技 术 目前 存 在 的 问题 , 对 银 杏 功 能 成 分 的提 取 、 离 、 并 分 纯化 及 深 加 工 产 品 的 开发 前 景 进 行 了展 望 。
国内银杏叶化学成分及制备工艺的研究进展

国内银杏叶化学成分及制备工艺的研究进展银杏叶为银杏科植物银杏Ginkgo biloba L.的干燥叶[1]。
秋季叶尚绿时采收,及时干燥。
性味甘、苦、涩、平。
归心、肺经。
具有敛肺、平喘、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临床用于改善微循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等[2,3]。
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国内开始对银杏叶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进行研究,并相继研制成制剂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有研究表明银杏叶提取物(EGB)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总有效率为91.33%,改善心电图总有效率为73.99%[4]。
由于银杏叶独特的药理和临床治疗效果,近年来在回归大自然的潮流下,人们对绿色产品的渴求更加强烈,因而使其成为全球研究药物的热点。
1 银杏叶的化学成分银杏叶的化学成分十分复杂,迄今为止,在银杏叶中发现的化合物已达160多种,但其中最重要的活性成分是黄酮类化合物和银杏内酯;此外,还有有机酸类、酚类、聚戊烯醇类、原花青素类和营养成分等。
1.1 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都含有C15核,在银杏叶提取物中的含量约占5.91%,目前从银杏叶提取物中已分离的黄酮类化合物有40种[5-7] ;根据分子结构不同,可分为四大类:1.1.1 单黄酮银杏叶中的单黄酮有7种;山萘素、槲皮素、异鼠李素、洋芹素、木樨草素、三粒麦黄酮、杨梅树皮素,它们的结构中含有5,7,4'-三羟基,3-OH连接糖基,糖基可以是单糖、双糖、三糖,大多数为葡萄糖和鼠李糖;前3种是其主要成分,被作为银杏制剂质量控制的主要指标之一,是治疗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有效成分。
1.1.2 双黄酮双黄酮即二聚体黄酮,通常是裸子植物的特征性化学成分。
在银杏叶中已发现的双黄酮有6种;阿曼托黄素、白果黄素、银杏黄素、异银杏黄素、穗花杉双黄酮、5'-甲氧基白果黄素。
分子结构皆以芹菜素3′、8″位碳链相连接而成的二聚体,含有1~3个甲氧基。
有研究表明双黄酮具有抗炎、抗组织胺的作用,其活性随甲氧基的增加而降低。
银杏叶活性成分的提取制备及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银杏叶活性成分的提取制备及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银杏叶提取物(GBE)具有独特的药理活性及巨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因此对银杏叶的药用、保健等综合价值的深入挖掘和开发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就银杏叶的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及其质量控制方面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1银杏叶的化学成分银杏叶的化学成分较为复杂,迄今为止,已从银杏叶中分离出大量的极性和非极性化合物,其中主要为黄酮类化合物、萜类内酯,此外还有有机酸、烷基酚和烷基酚酸、甾体化合物及微量元素等。
1.1EGb761的化学组成GBE具有多种生理活性,目前国际上标准银杏叶提取物是按德国Schwabe专利工艺生产的EGb761,其中黄酮含量为24%,萜内酯为6%,白果酸小于0.0005%,原花青素类7.0%,羧酸类成分13.0%,儿茶素类2.0%,非黄酮苷类20%,高分子化合物4.0%,无机物5.0%,水分溶剂3.0%,其他3.0%。
提取物的各种成分是一个整体中有机的组成部分,EGb761的药理作用是各种相对固定组成的各组分共同作用的结果。
1.2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目前比较公认的GBE的有效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和萜类内酯,而它们在叶中的含量随季节变化和植株性别差异会有较大变化。
苑可武等[1]测定了北京地区银杏叶中黄酮含量的季节性变化,结果认为银杏叶总黄酮含量在4月份为最高,8月份时居次;同时发现大部分时期内以槲皮素为主而异鼠李素比例相对一直较小。
南京大学药物研究所对银杏叶中黄酮苷与萜类内酯含量分别进行研究[2,3],结果发现黄酮苷含量以5月份为最高,以后逐月降低,雄性植株叶中黄酮含量明显高于雌性植株;而同株银杏树叶中萜类内酯含量随季节变化规律与黄酮苷相异,同时发现雌性植株叶子中内酯含量明显高于雄性植株,分别为0.22%,0.09%。
这一发现为我们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比较各地测定的银杏叶总内酯及黄酮苷含量,结果相差较大,除各自测定的方法的准确度或系统误差外,银杏总内酯与黄酮苷是否与各地的土壤、气候、环境及银杏树的性别、树龄等因素相关,还需做大量实验研究和分析统计工作。
银杏叶活性成分的提取方法及制剂

银杏叶活性成分的提取方法及制剂
胡小戎;杜伟威
【期刊名称】《中国新医药》
【年(卷),期】2003(002)007
【摘要】银杏叶系裸子植物门银杏科植物银杏(Gmkgo biloba L又名白果、公孙树)的叶子。
近代医药科学研究表明,银杏黄酮苷(flavonids),银杏内酯(ginkgolide)和白果内酯(bilobalide)是银杏叶提取物的主要活性成分。
它们具有捕获游离基,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PAF),促进血液循环及脑代谢等功能。
其对老年性痴呆、高血压、低血压、心脏病、动脉硬化、脑功能减退等疾病均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本文对银杏活性成份的提取工艺及制剂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银杏叶有效成分的提取以及制剂研究提供参考。
【总页数】3页(P40-42)
【作者】胡小戎;杜伟威
【作者单位】湖北药检高等专科学校;湖北中医学院4300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4
【相关文献】
1.银杏叶及其制剂中黄酮苷及内酯类活性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J], 苏健;王宝琴
2.银杏叶、银杏叶提取物及其制剂中烷基酚含量的测定 [J], 谭卫红;沈兆邦;王成章;
郁青
3.银杏叶提取物及其活性成分改善认知功能作用的研究进展 [J], 王淑静;袁天宇;张家宁
4.银杏叶标准提取物EGb761~及银杏叶制剂的质量评价(续完) [J], 谢培山
5.银杏叶标准提取物EGb761~及银杏叶制剂的质量评价(待续) [J], 谢培山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银杏叶活性成分的提取制备及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银杏叶提取物(GBE)具有独特的药理活性及巨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因此对银杏叶的药用、保健等综合价值的深入挖掘和开发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就银杏叶的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及其质量控制方面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1银杏叶的化学成分
银杏叶的化学成分较为复杂,迄今为止,已从银杏叶中分离出大量的极性和非极性化合物,其中主要为黄酮类化合物、萜类内酯,此外还有有机酸、烷基酚和烷基酚酸、甾体化合物及微量元素等。
1.1EGb761的化学组成GBE具有多种生理活性,目前国际上标准银杏叶提取物是按德国Schwabe专利工艺生产的EGb761,其中黄酮含量为24%,萜内酯为6%,白果酸小于0.0005%,原花青素类7.0%,羧酸类成分13.0%,儿茶素类
2.0%,非黄酮苷类20%,高分子化合物4.0%,无机物5.0%,水分溶剂
3.0%,其他3.0%。
提取物的各种成分是一个整体中有机的组成部分,EGb761的药理作用是各种相对固定组成的各组分共同作用的结果。
1.2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目前比较公认的GBE的有效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和萜类内酯,而它们在叶中的含量随季节变化和植株性别差异会有较大变化。
苑可武等[1]测定了北京地区银杏叶中黄酮含量的季节性变化,结果认为银杏叶总黄酮含量在4月份为最高,8月份时居次;同时发现大部分时期内以槲皮素为主而异鼠李素比例相对一直较小。
南京大学药物研究所对银杏叶中黄酮苷与萜类内酯含量分别进行研究[2,3],结果发现黄酮苷含量以5月份为最高,以后逐月降低,雄性植株叶中黄酮含量明显高于雌性植株;而同株银杏树叶中萜类内酯含量随季节变化规律与黄酮苷相异,同时发现雌性植株叶子中内酯含量明显高于雄性植株,分别为0.22%,0.09%。
这一发现为我们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比较各地测定的银杏叶总内酯及黄酮苷含量,结果相差较大,除各自测定的方法的准确度或系统误差外,银杏总内酯与黄酮苷是否与各地的土壤、气候、环境及银杏树的性别、树龄等因素相关,还需做大量实验研究和分析统计工作。
2银杏叶提取物的制备
2.1有机溶剂提取法这是国内外使用最为广泛的方法。
由于银杏叶中含黄酮类化合物和内酯较少(分别为1.7%及0.6%左右),因此最终所得浸膏中此两类成分含量往往不高,所含杂质较多,离目前通行的“24+6”标准较远。
为得到能用于制药原料的GBE,则必须将此浸膏进行进一步的分离纯化。
常用的分离纯化方法有液-液萃取法、沉淀法和吸附洗脱法。
胡敏等[4]探讨了溶剂萃取和树脂吸附精制银杏叶黄酮的机制,比较了两种方法,结果表明,树脂吸附精制法优于溶剂萃取精制法。
树脂吸附纯化法近年来有较大的发展。
陈冲等[5]将银杏叶以65%乙醇回流提取,减压浓缩,ZTC澄清剂沉降。
其黄酮苷和内酯含量分别达到26%和6%以上。
李新岗等[6]对吸附银杏叶中银杏总内酯的树脂法进行研究,用50%乙醇沸提银杏叶干粗粉,滤液上724吸附树脂柱,最后得淡黄色粉末状提取物,含黄酮苷和银杏总内酯分别为27.4%,10.6%。
该法操作简单,能耗低,投资少,安全可靠。
树脂吸附生产工艺应用于银杏叶,其主要特点是成本低、回收率高、有机溶剂残留少。
Teris等[7]对银杏内酯A,B,C与白果内酯的制备分离进行了研究。
作者使用质量分数为6.5% NaOAc浸泡的硅胶柱,以中压液相色谱分离GA,GB,GC,GJ和BB的方法,先精制再分离,仅含1种内酯的色谱部位经重结晶3~4次可得纯品单体。
2.2超临界CO2提取法近年来,随着国际上超临界流体提取技术的迅速发展,用该技术提取植物中的活性成分也越来越广泛。
与有机溶剂法相比,具有提取效率高,无溶剂残留,活性成分和热不稳定成分不易被分解破坏等优点,通过控制温度和压力以及调节改性剂的种类和用量,还可以实现选择性萃取和分离纯化,欧洲已有专利报道采用SFE技术除去银杏叶粗提物中的杂质。
近年来国内学者[8]也开始探索和研究用该技术提取银杏叶黄酮类化合物,得黄绿色精提物,收率为4.1%,其中黄酮苷含量在35%以上。
邓启焕等[9]以银杏叶有效成分分离为对象,建立了一套超临界流体小试、中试装置和实验方法,所得的提取物中银杏黄酮含量为28%,银杏内酯含量为7.2%,均高于国际现行公认的质量标准。
据夏开元等[10]报道,以乙醇和用大孔树脂提取的银杏叶精提物,于CO2-SFE精制前,毒性成分白果酸含量为 2.0%,而用CO2-SFE精提后,白果酸含量降低到0.02%。
Chen等[11]对SFE萃取银杏内酯和白果内酯进行研究,认为在萃取过程中必须有改性剂的参与。
用超临界CO2提取银杏叶中的药用成分,已引起各国学者关注,成为新热点之一。
2.3高速逆流色谱技术提取法高速逆流色谱(high-speed counter current chromatogra phy, HSCCC)技术是一种不用任何固定载体的液-液分配色谱技术,具有两大突出优点:①无因使用载体而固有的吸附现象;②具有不同于一般
色谱的分离方式,使其特别适用于制备性分离。
用HSCCC技术提取分离银杏叶中黄酮苷及总内酯成分,已引起各国专家的重视。
Yang等[12]以及蔡定国等[13]先后报道了应用HSCCC技术,从银杏叶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得到3种主要苷元:槲皮素、山奈素、异鼠李素。
我们还对HSCCC分离银杏总内酯的条件进行探索,目前已成功分离制得白果内酯单体,和以GA,GB为主要成分的混合物,并仍在继续摸索新的分离条件,以实现对银杏内酯的分离。
HSCCC对样品的高分离效率、高产品纯度、无吸附和污染等优点,将使其成为制备银杏黄酮苷元以及各银杏内酯和白果内酯对照品的较佳手段。
2.4细胞和组织培养合成法银杏黄酮类化合物以及萜类内酯主要存在于银杏叶片和根皮中,其含量较低,易受地域、季节、气候及植株性别限制而发生较大的含量变化,且银杏总体资源十分有限,叶的采收具有季节性。
继1991年Carrier等首次肯定了银杏组织培养物中有银杏内酯存在后,陆续已有较多成功的实验室研究成果。
孙天恩等[14]利用发根农杆菌的Ri质粒转化成功银杏叶的发根,其中银杏内酯的含量比较接近叶片,而银杏黄酮的含量则偏低。
但银杏发根具有生长速度快、有克隆性、遗传性稳定、筛选方便,无环境污染等优点,是继细胞培养后发展起来的又一新的培养系统,并已有有关专利公布。
虽然
目前商品化产生银杏内酯还是以叶片提取为主,但利用组织法生产及发根培养技术的前景令人注目。
3银杏叶提取物及其制剂的质量研究进展
目前,国外生产银杏叶制剂的大厂将其制剂的标准化内涵进行了延伸,不仅建立在以有效成分和毒性成分的基础上所制订的质控标准,还包括了原生药的种植采收和储藏的标准化,提取分离以及其制剂生产工艺的标准化。
EGb761即有其特殊的工艺和标准配合于每一道工序的具体过程。
而国际上一般公认的GBE 质量指标仅着眼于最终产品的含量监控,国内外学者均围绕这一标准,对银杏叶提取物及其制剂的主要成分的含量测定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本文就其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3.1黄酮苷类近年来对黄酮类成分的定量多采用酸水解后HPLC测定其中3种主要苷元的含量。
最近,杨天鸣等[15]报道了在含KBr的盐酸介质中,以KBrO3标准液为滴定剂,用示波滴定法测定银杏叶提取物中总黄酮的含量(以芦丁计),方法简单方便,快速准确,与分光光度法的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99%置信度)。
刘志敏等[16]运用最新发展起来的超临界流体色谱法成功地分离了黄酮类化合物,为银杏叶提
取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分析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3.2萜类内酯由于萜类内酯在银杏叶中含量较低,且自身的特征紫外吸收峰很弱,用紫外检测器测定比较困难,受杂质干扰严重,因而其定量多采用示差折光检测器(RI)检测。
Stuart 等[17]报道了运用MECC法分离分析银杏内酯A,B及白果内酯,于波长185nm 处进行检测,成功也将三者进行分离,但至今尚未见进一步报道。
陈维军等[18]研究并提出了应用羟肟酸铁反应测定银杏叶及其提取物中总内酯含量的分光光度法,其最低检测限为45μg/ml,线性范围为0~0.9mg/ml,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对设备要求不高,可应用于银杏叶制剂的含量测定。
Biber 等[19]在对银杏内酯及白果内酯的生物利用度进行研究时,运用GC-MS法测定血浆中GA,GB,BB的浓度,以最低剂量给药时测得血药浓度峰值分别为68,40,159μg/m l。
4结语
银杏叶提取物及其制剂是近代植物药开发研究的热点之一,要使我国的银杏叶相关产业摆脱低水平重复、产品不稳定的因素造成的落后局面,使之有能力参与国际大市场的激烈竞争,应
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以标准化的原料和标准化的生产工艺来生产高质量的标准化银杏叶提取物及其制剂。
在此基础上,紧密结合药理学、植物化学、分析化学等各学科,在进一步深入研究银杏叶中确切的有效成分的同时,将传统的中医中药理论融入对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中,则银杏叶的综合开发必将展现广阔的前景,成为中药现代化进程中坚实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