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公开课
百家争鸣(公开课)

百家争鸣(公开课)百家争鸣(公开课)百家争鸣是古代中国思想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该时期流派众多,学术争鸣激烈。
下面我们将探索百家争鸣的背景、具体表现以及对中国思想史的影响。
一、背景中国古代的百家争鸣是发生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而战乱的时期。
当时,周朝的灭亡导致了分裂的中国,各个国家相互争霸,引发了剧烈的思想交锋。
二、百家争鸣的具体表现1. 法家法家代表了百家争鸣中的一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韩非和李斯。
法家思想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法律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以维持社会的稳定。
法家提出了一系列刑法及管理制度,致力于加强法律的性质,加强国家的统治力。
2. 儒家儒家是中国古代思想中最有影响力的学派之一,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
儒家重视人际关系、家庭伦理和仁爱之道,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达到社会和谐的目标。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道家道家强调自然,主张人应该依从自然规律和道的道德观念,追求无为而治。
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道家观念对中国文化以及哲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观察自然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思考,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哲学问题。
4. 兵家兵家主要关注战争和军事策略,代表人物有孙子和孙膑。
兵家学派发展了兵器、战争术语和战术原则,对于中国古代战争思想和军事战略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思考在日后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三、百家争鸣对中国思想史的影响百家争鸣的出现导致了中国思想史上的繁荣时期。
这些学派的争论和思想碰撞促进了中国思想的多元化和发展。
不同的学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百家争鸣还加速了学术思想的传播和交流。
不同学派之间的辩论让人们对不同思想进行了更广泛的了解和探究。
这种交流促进了新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并且通过与其他文化和思想的对话,中国思想也得以丰富和发展。
此外,百家争鸣也为后世的思想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

34/35
16.认为“恻隐之心”“是非之心”人皆 有之, 这反应了孟子 A.“仁政”思想 B.“民本”思想 C.“性本善”思想 D.“致良知”思想
35/35
27/35
9.以下关于孔子叙述不正确是: A.是春秋末期齐国人 B.其弟子有“七十二贤人” C.孔子整理过《诗》《书》《礼》 《易》《春秋》 D.其思想关键是“仁政”
28/35
10. 孔子概括“知天命”年纪是 A. 二十岁 B. 三十岁 c. 四十岁 D. 五十岁
D
29/35
11、孔子途经泰山,见一妇女再坟边痛苦。 问询后才知道,她公公、丈夫和儿子都被 虎吃了,孔子问她为何不早些搬迁,妇女 回答:因为这里没有苛政。孔子感叹地对 弟子们说:“苛政猛于虎也!”所以,他提 倡
“亚圣” A、“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 我固有之也。”
11/35
(2) 荀子思想
思想主张:
① “仁义”和“王道” ② “君舟民水” ③ 伦理观: “性本恶” ④朴素唯物思想
17/35
你知道相关庄子成语有哪些
▪ 朝三暮四 薪火相传 ▪ 成者英雄败者贼 东施效颦 ▪ 鹏程万里/扶摇直上 盗亦有道 ▪ 无中生有 枯鱼之肆 ▪ 越俎代庖 望洋兴叹 ▪ 运斤成风 ▪ 标新立异 呆若木鸡 ▪ 题意讲解 无用之用 ▪ 明镜止水 寿长辱多 ▪ 螳臂挡车 蜗角之争 ▪ 每况愈下 以貌取人
2/35
一、“百家争鸣”
2. “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和代表:
主要流派:儒、道、 法、墨、名、阴阳、 纵横、杂、农、小说 (除去小说家,则称 “九流”) “诸子十家,其可观 者九家”-《汉 书·艺文志》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百家争鸣》公开课 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百家争鸣》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百家争鸣》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林立,思想文化繁荣,出现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众多学派,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的百家争鸣局面。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诸子百家的起源、主要思想观点以及各家的代表人物。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部分中国古代历史,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有所了解。
但对于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以及各家代表人物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各家的思想观点,并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理解各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诸子百家的起源、主要思想观点以及各家代表人物;掌握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主要学派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自豪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诸子百家的起源、主要思想观点以及各家代表人物;2.难点:各家思想观点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诸子百家的起源、主要思想观点以及各家代表人物;2.案例分析法:分析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2.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3.案例材料:收集与诸子百家思想观点相关的案例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地图,引导学生回顾社会背景。
提问:“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哪些思想学派?”2.呈现(10分钟)讲解诸子百家的起源、主要思想观点以及各家代表人物。
重点介绍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主要学派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每组选择一个学派,分析该学派的思想观点,并找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案例,阐述该案例如何体现该学派的思想观点。
高中历史《百家争鸣》公开课精品PPT课件

4)逻辑学: 重视类比和推理,建立了由个别到一般
的归纳推理的方法论基础。
主要的学派、思想家及其代表思想
学派 代表人物
孔子
儒家
孟子
荀子
道家
老子 庄子
时代
主要思想(贡献)
春秋 仁、礼;德治;敬鬼神而远之;开创私学;整理 典籍
战国 战国 春秋
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说
《百家争鸣》
考点要求: (1)概述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b-理解) (2)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c-分析)
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学(儒家思想)
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
宋明理学
明末清初思 想活跃局面
春秋创立 战国发展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程朱理学 明清 陆王心学 批判继承
——《孟子·公孙丑》
材料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材料三: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子·告子章句上》
1.2孟子 的主要 思想
1)治国观:提倡“仁政”学说,反对苛政; 2)民本观: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3)伦理观:主张“性本善”;
评价: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生产发展,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 儒家思想,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
(①-H;②-G;③-E;④-F;⑤-A;⑥-B;⑦-C;⑧-D) 注意:这些主张都贯穿着讲究实际功利的精神。
二、百家争鸣之何人“鸣”
4.墨子的主张
不折腾的哲学家 读者最少的思想家 最草根的和平主义者 活得真实而自由的思想家 爱你就等于爱自己的思想家
1)主旨: “兼相爱,交相利”
百家争鸣公开课

“争鸣”指各家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 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术流 派之间形成的相互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的现象。
1、主要学派代表人物及主张
学派 代表人物 时代
主要主张或著作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兵家
2、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
(1)周政权衰落,一些富有学识的人流落民间传播知识, 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士阶层,为百家争鸣提供了人才。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争霸,七雄兼并。 为了在兼并战争中壮大自己的力量,各国纷纷变法图强,四 处网罗人才。士人们为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对各种社会问题 提出不同看法和治国主张。
爱人 要求统治者关心和爱护老百姓 (治国“思仁想”核心)加强克个己人复修礼养,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规范
以“德” 教化人民,以“礼”治理 国家
2.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又有怎样的教育思想?
在孔子之前,学校只招收贵族子弟。孔子 广开私学,主张“有教无类”,不论贫富 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机会他注意“因材 施教”,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 他还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孔子一生培 养了三千多弟子。此外,他还说过:“学 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有教无类 、 因材施教
学思结合、 重视道德教育
3、百家争鸣的影响
(1)在百家争鸣中,各派不仅阐述自己的主张,还相互论争 和批判,彼此吸收合理的成分,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 会的发展。
(2)它们在众多领域提出的各种思想理论成为中华民族传统 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
当时各派思想家都四处游说。孟子到处 劝说诸侯实行仁政,争取民心,结果,同孔 子一样,始终未被重用。而法家却受到秦国 统治者的青睐。
第8课-百家争鸣-部编教材一等奖公开课ppt课件

材料四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 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习方法
我们今天如果研究孔子的话,可 以主要查阅哪些古籍?
孔子整理的古籍 编定《春秋 》、《诗经》 言论记录 《论语》——弟子记载
孔子如此伟大还经常向一个人请教问 题,孔子说他是能上天入地的人,他 是谁?
孔 子 问 礼 图
道家学派创始人
《道德经》
老子
1、顺应自然 2、事物都有对立面,对
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祸兮,福之所倚; 褔兮,祸之所伏。
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可以克刚;
什么事物都不是绝对的,都是可以变化 的。貌似强大的人可能会被弱者打败,看起 来聪明的人可能一生无所作为,平凡的人由 于努力可能会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梳理:春秋时期的两位大思想家
家
经》
庄战 子国
治国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法 家
韩非
战国
改革;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兵
孙武
春秋
《孙子 兵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家 孙膑 战国
反对空谈仁义;提出“战胜而强立,故天下 服也”
•议一议
•诸子百家的学说中,有哪些积极的东西 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利用?
• 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孔子关于教育的 主张;
贱,比较贫寒的学生只要交得起十条干肉就可以接受教
育。”
“有教无类”——教育公平
材料二 学生冉求胆小,遇事退缩,孔子有针对性
的教育他,凡事要抓紧,马上去做。学生仲由敢作敢
为,但不够稳重。孔子怕他冒失,就叮嘱他凡事要请
教父兄后再做。
“因材施教”
材料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 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习方法
百家争鸣(公开课)

百家争鸣(公开课)教学内容:一、教材章节: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五单元《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二、详细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重点介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的主要思想和代表人物。
通过分析各学派的思想内涵和影响,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繁荣和演变。
教学目标:一、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各学派的主要思想和代表人物。
二、通过分析各学派的思想内涵和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难点与重点:一、难点:各学派思想的内涵和影响。
二、重点: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的主要思想和代表人物。
教具与学具准备:一、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二、学具:历史教材、笔记本、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以“百家争鸣”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思考,引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兴趣。
二、新课内容展示:1. 介绍儒家学派的主要思想和代表人物,如孔子、孟子等。
2. 介绍道家学派的主要思想和代表人物,如老子、庄子等。
3. 介绍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和代表人物,如墨子等。
4. 介绍法家学派的主要思想和代表人物,如韩非子等。
三、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各学派思想的实际应用和影响。
四、随堂练习: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计相关的练习题目,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板书设计:一、儒家思想1. 仁爱2. 礼制3. 君子二、道家思想1. 道法自然2. 无为而治3. 道德经三、墨家思想1. 兼爱2. 非攻3. 节用四、法家思想1. 法治2. 权谋3. 变法作业设计:一、请简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答案: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为仁爱、礼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等。
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为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等。
墨家思想的主要内容为兼爱、非攻,代表人物有墨子等。
法家思想的主要内容为法治、权谋,代表人物有韩非子等。
二、请分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百家争鸣》PPT(人民版必修3)名师公开课获奖课件百校联赛一等奖课件

试一试
有一言能够终身行之者乎?
子贡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知识联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意思:自己不乐意承受旳事情,也不要强加 在别人身上。凡事站在别人旳角度上,“换 位”思索,多替别人想一想!
这句话对你们处理同学关系有什么启示?
尊重别人,求同存异 ❖适度忍让,体谅别人 与同学坦诚相待,主动与别人沟通
4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旳社会原因
经济: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 逐渐确立。
政治:奴瓦封成,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兼 并战争。
思想文化:私学旳兴办。
认识:一定时期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旳产物
二、代表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一)儒家学派 (二)道家学派 (三)法家学派 (四)墨家学派
教育理论: 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 伦理道德: 孝、仁义、诚信等(社会主义荣辱
观) 维护社会稳定:仁、德治、民本思想等(取消农业
税) 个人涵养: 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仁、义、全方面发展等思想 19
20
(二)道家学派
1、代表
春秋老子,道家创始人 战国庄子
2、主张
21
(二)道家学派
1."道"是万物旳根源 2.朴素辩证法思想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政治主张:悲观悲观旳态度
庄子:“道”是最高准则;提出“齐物论” ;“逍遥”旳人生态度
22
(二)道家学派
庄子:
哲学思想:“道”是最高准则;提出“齐物 论” ; “逍遥”旳人生态度
文学成就——寓言、散文蕴涵深邃旳哲理智慧和 神奇旳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孟子
阅读下列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约前468-前376),名翟
老子 1、 治国本应爱民,统治者不要干预民生、民利, 这叫“无为而治”。 庄子 3、 逍遥无为,齐生死、齐物我
孟子 性本善 ,君主应行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 荀子 性本恶;君舟民水;天行有常,人道有为。 5、 韩非 英明的统治者像神,因为他依法行事,公正无私; 又像鬼,因为他有用人之术;他还有权威、权力以 子 6、 加强他的命令的力量;事异则备变 墨子 兼相爱,交相利;非攻
战国七雄
针对新形势,儒家、道家、 法家、墨家各自提出怎样 的观点?
孟子(“亚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 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仁政:反对苛政 民本:提出“民贵君轻” 伦理观:主张“性本善”
(约前372-前289) 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分别是谁的主张?属于攻
探究: “钱学森之问”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今天,我们的学校为什么总是培养不出 ” 杰出人才,还出了好些“精致的利己主 义者”?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钱学森(中国航天之父)
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 请从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派 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 别出发,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 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钱学理(北大教授)
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王肃(三国著名儒学家)注:丧家狗,主人哀荒,不 见饮食,故累然不得意。孔子生于乱世,道不得行, 故累然,是不得意之貌也。 丧家之狗:比喻失去靠山,无家可归者或丧失了主子、 惶张惊恐,无处投奔者。 ——《成语词典》
——《史记·孔子世家》
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百家争鸣的出现,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大动荡”:政治发展经历了从统一走向分裂,又从分裂 兼并归于统一的过程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 两个方面)
弱者道之用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领域 思 想 学 说 哲学 思想 政治 主张 核心 1. "道"是万物的本源 2.朴素辨证法思想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庄子 2.庄子的思想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 为小。
哲学: 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提倡“逍遥”
齐物
(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 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一带)人。
韩非子
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 耕战 改革观:“不期修古,不 法常可”、“世异则事 异,事异则备变。”
(约前280-前233)
墨子
伦理观:“兼相爱, 交相利” ,非攻,讲 求实际功利
修身:苦干和自我牺 牲精神
统治者:为政以德,实行“德治”
圣迹图 •孔子退修诗书
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
领域 思想 学说 政治思想 教育思想 核心 “仁”和“礼 ”“德治”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创办私学;整理文化典籍(六经:《诗》
《书》《理》《乐》《易》《春秋》)
文化贡献
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2500年 以上的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 ——钱穆
“大变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奴隶社会逐步瓦解, 封建社会逐步建立
“大发展”:社会经济、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大发 展,私学兴起,“士”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
杨伯峻先生注:自己所不想要的任何事物,就不 要加给别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杨伯峻先生注:自己要站得住,也要使别人站得 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 不学礼,无以立。
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人而不仁,如礼何? 仁是一种内在的修养, 礼是一种外在的规范和制度。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道:治理 齐:约束 免:避免 耻:羞耻心
探究: “钱学森之问”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今天,我们的学校为什么总是培养不出 ” 杰出人才,还出了好些“精致的利己主 义者”?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钱学森(中国航天之父)
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 请从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派 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 别出发,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 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钱学理(北大教授)
荀子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君者,舟也;庶人者, 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 《荀子》 政治: 君舟民水 哲学:天行有常,人 道有为 伦理观:主张“性本 恶”
(约前313-前238),名况, 字卿,赵国(今山西安泽 一带)人。
修身:学习的最高目 标是把握“礼”
孔子问道于老子
知识点拔
——延续理想的温度
名丘,字仲尼
公元前551-前479年
鲁国陬邑人 (今山东曲 阜)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走散),孔子独立郭东门。
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sǎng,额头)似尧, 其项(脖子)类皋陶(gāo yáo),其肩类子产,然自
要(通“腰”)以下不乃禹三寸,累累(颓丧的样子)若
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曰:“形状,未
“不知不可为而为之,愚人也;知其不可为而不为, 贤人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也。” ——张岱《四书遇》 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 是关心脚下的事情,注定没有未来。——黑格尔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温家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