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趣味批评———审美愉悦走向崇高的中介
翼书课堂批评论:审美批评的可能和限度

翼书课堂批评论:审美批评的可能和限度三、审美批评的可能和限度审美批评是一种着眼于文学作品的美学属性和美感作用的批评方式,它重视的是文学作品的审美构成、审美特性、审美创造、审美功能的分析和评价,重视从美学的角度对作品的形式性要素和感受性要素作出分析。
审美批评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批评家那里有不同的侧重,但是有些方面则是共同的,比如重视作品的美感效应,看重作品的形式要素等等。
历史上看,审美批评一向有两路。
一路认为,审美在本质上人的一种感性活动,所以审美批评的基础是批评家个人性的审美体验,这一派就发展出了我们平常所谓的印象主义审美批评派;一路认为审美批评不是感悟批评,而是对作品的美学特征作出技术性的分析,在美术方面要分析点、线、面、色的特征,在文学上面就要分析结构、情节、叙述、语言等形式特征,这派我们可以称为技术派。
先讲印象派。
总的说来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多是印象主义的,但是,要谈到理论化的、流派化的印象主义批评我们还是要追溯到西方那里去。
印象主义批评流派在西方的兴起是20世纪30时代的事情,它其实是英法唯美主义的延续和变体。
唯美主义强调文学是独立的,他们的著名主张是“为艺术而艺术”,反对艺术摹仿人生,强调人生应当摹仿艺术,这些都为印象主义批评所借鉴。
印象主义在哲学上的基础是相对主义,相对主义者一般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变化不拘、无从把捉的,不可能有不变的、客观的现实,所谓客观现实只是人对“外部世界”的主观感觉而已,人们只能相对地把握变动不拘的世界的某个瞬间、某个侧面。
从这个角度他们反对把人类的认识说成是客观性,而主张人类的认识是主观的,衍生到文学上,他们认为诗歌、小说等都是人类的主观感觉,因而它只是和个人性的趣味、感觉有关,这样他们就把文学全盘地交给了人的感觉印象。
具体到批评上来,印象主义批评强调三点:一、“最高之批评,比创作之艺术品更有创造性[ 王尔德语,参见梁实秋:《王尔德的唯美·梁实秋论文学》,台湾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81年版。
视觉愉悦与诗意空间——也谈影视与文学不同的品格特征与审美功能

产品的电视 、 广告、 电影 、 录像带 、 D—R M、 C O 网络以及形形
色 色的信息 终端 已不 再 是我 们 沟通 和 了解 世 界 的媒 介 , 而 是成 为这 个 世 界 的 构成 要 素 , 世 界 被 把 握 为 图 像 了 ” “ ⑨。
到数字 、 平面到 3 I A 飞速发展的技术在带给我们欣喜 DM X,
与 满足 的同时 , 注 定 了技 术 将被 升 级 与 更新 的 宿命 。 由 也
不仅如此, 技术也正在改变着我们的视觉经验、 思维方式和
评价模 式 。也 就是 说 , 们 的 精神 形 态 和 价值 结 构 已经 被 我 技术化 了 , 术正 在改 变 我 们 而成 为 我们 身体 机 能 的一 部 技
种审 嗅的态 度 。技术 与物 质都不 会是 人 类全 部的未 来 。既 然如此 , 们应该 保 持 一份 人 性 自觉 的清 醒 , 样 , 们 对 我 这 我
影视是当代高新技术与社会文化心理的产物 。其文化 品格 , 是建立在技术至上与商业消费的基础之上的。一方
面 , 术改 变 了 世界 , 技 也成 就 了影 视 。今天 , 为 高新技 术 作
与 感官刺 激” 的现 象成 为普遍 现实 , 传统 审美 活动 中 的距
对影视的第二个认识是 , 它是一种再现之美。按柏拉
图的说 法 , 人类的 艺术 行 为源 于 对 客观 世 界 的摹 仿 。 由于 这种摹仿 与 自然 真 象 ( 式 ) 事 物 ( 体 对 象 ) 理 和 具 隔着 双 重
技术之 美是 建立在 意蕴 之美 的基础上 的 。而一 旦技 术成 为
代审美活动的主流形式。另一方面 , 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强 势介入和技术带来的物质享受使人们对其产生了前所未有 的依赖性 , 而这种依赖性不仅使我们丧失 了长期以来的心
文学批评审美趣味论

要 新发 展 的 时 候 , 必 要 对 文 学 批 评 活 动 中存 在 有 的审美趣 味予 以认真 的讨 论 。
讨 论 文 学 批 评 的 审 美 趣 味 , 有 重 要 的 社 会 具
学 家在人 群 里 , 比 朗耀 的 星 辰 , 丽 的花 草 , 好 明 神
审 美趣 味的社 会性 , 高批 评 的水平 和 质量 。 提
一
、
讨 论文 学批 评趣 味 , 离不 开 文学趣 味 的问题 。
( ) 学 趣 味 一 文
以往 对 审 美 趣 味 的 讨 论 , 较 多 地 体 现 于 美 比 学 理论n , 术 鉴 赏理 论 中 , 很少 存 在 于 文 学 ]艺 而 批评 的理 论 建设 中 。在 影 响 比较 大 的 多本 文 学 批 评 学 的著 作 中 , 没 有 明显 地 突 出 审美 趣 味 对 于 都 批评 的重要 地位 。这 既影 响 到 批 评 理论 自身 的发
现为 消极 性 的 体 验 ) 。审 美 趣 味 则 不 仅 仅 是 文 学 趣 味, 还是 广 义 的 审美 活 动 中 的 多 种 趣 味 。审 美
活动 , 不仅 以文 学 为 对 象 , 以其 他 艺 术 、 还 自然 等
为 审美对 象 。 文学 趣 味是 人 类 生 存 的精 神 需 要 。伟 大 的 作
关 键 词 : 学批 评 ; 美趣 味 ; 学 趣 味 ; 学批 评 趣 味 文 审 文 文
作 者 简 介 : 楠 (9 4 ) 男 , 姚 15 一 , 黑龙 江佳 木 斯 人 , 美大 学文 学 院教 授 , 究 方 向 : 国现 当代 文 学 、 学批 评 学 。 集 研 中 文 中 图分 类 号 : 0 1 7 2 文献 标 志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5 6 7 (0 0 0 0 9 - 0 1 0 - 3 8 2 1) 6 0 8 5 收 稿 日期 :O O O — 2 2 1— 6 O
第四章 审美形态——崇高与优美

崇高(刚性美)
崇高的风格包括庄严伟大的思想、强 烈深厚的热情、符合修辞格的藻饰、 高尚的措辞和庄严宏伟的结构。
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朗吉弩斯
崇高来自人维护自己生命安全的本能。 崇高以痛感为基础。 崇高的事物往往具有巨大的体积,表面凸 凹不平,直线条,阴暗朦胧,坚实笨重。 ——博克
“崇高”大半是突如其来的,含 有几分不可了解性。心灵骤然和它 接触,在仓皇中,不免穷于应付。 这种突然性就是“霎时的抗拒”的 主因。失去“突然性”则本来“崇 高”的事物往往失其崇高。
崇高的基本内涵: 人的本质力量在经过巨大的异己力量 的压抑、排斥、震撼之后,最终通过 人生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活动而得到 全面的高扬和完整的体现。在这种审 美活动中,对象和审美主体都获得了 新的意义。
崇高表现“浑然太一的神” 崇高表现出两点:一方面是意识到的意义与有别 于意义的具体显现之间的分裂,另一方面是这两 者之间的直接或间接显露出来的互不适应。 ——黑格尔
在对着“崇高”事物时,我们第一步 会因物的伟大而有意无意地见到自己 的渺小;第二步因物的伟大而有意无 意地幻觉到自己的伟大。第一步是惊, 第二步是喜。第一步心情就是康德所 说的“霎时的抗拒”,带有几分痛感。 第二步心情本已欣喜,加以得着霎时 痛感的搏击反映,显得浓厚。
优美(柔性美)
优美能够引起快感,并不和痛感夹杂在一起。
——柏拉图
美的最高形式是秩序、匀称和确定性。
——亚里士多德
美有三要素:完整、和谐、鲜明
——阿奎那
第一,比较地说是小的。第二,是光滑的。第三, 各个部分的方位要有变化。第四,这些部分不能 构成棱角„„第五,要有娇柔纤细的结构„„第 六,颜色要洁净明快„„第七,它的颜色必须同 其他颜色一起构成多样的变化。
2023年4月自学考试《美学》真题及答案(考生回忆版)

2023年4月自学考试《美学》真题及答案(考生回忆版)三、简答题。
本大题共 6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36 分。
36.[题干]简述美学学科的建立阶段.[答案]美学的发展经历了由审关意识到美学思想再到关学学科的发展。
(1)审关意识。
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2)美学思想。
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以明确的理论观念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性思考。
(3)美学学科。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1750 年出版的《关学》一书为标志。
[考点]绪论--美学的学科属性37.[题干]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
[答案](1)亚里士多德真正奠定了悲剧理论基础。
(2)他在《诗学》中提到“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可以说是悲剧理论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定义。
(3)对悲剧艺术带给人们的审美体验进行深刻分析,他指出悲剧借助于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对于人的灵魂的净化作用。
[考点]审美形态论——悲剧与喜剧38.[题干]简述美和优美的关系。
[答案](1)优美是最早被人类所认识和把握的美的范畴,是美最-一般的形态。
二者之间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2)在优美中,自然感性形式具有对称。
均衡、圆润、柔和、比例协调的特点,与之相适应的是生理的快感。
情感的松弛快适、心灵的共鸣,激发人们产生对于人生美好事物的丰富联想。
优美也包含着人生丰富的社会性内容。
(3)优美是对美的形态概括之一,美的形态千姿百态,其核心内涵与人的存在实践息息相关,是基于人生样态,人生境界的形象反映。
[考点]审美形态论——优美和崇高39.[题干]简述艺术模仿说的主要缺陷。
[答案] (1)模仿说是古希腾时的观点,是从艺术本质的角度对艺术进行定义的。
(2)把艺术本质局限于模仿世界的认识范围论,忽视了艺术自身的审美特质.(3)忽视了艺术创造的主体性和表现性,因而未能全面揭示艺术的本质[考点]艺术论一--艺术的存在方式40.[题干]简述艺术想象力的特点。
优美崇高悲剧喜剧

优美崇高悲剧喜剧美学史研究的一种方法,对西方美学史从范畴系统进行探讨、研究,已不是一个新问题了。
而且在当代西方美学研究中,大多数美学家已很少涉及或根本就放弃了这一问题。
随着西方美学研究的入思方式以及研究的重心的转变,美学则更多地思考社会、生存、人生诸问题,相对而言,诸如对美、崇高、悲剧、丑、荒诞的理论思考已很少有人进行,这些问题似乎逐渐在被人们所忘记。
而对于我国西方美学史的研究来说,情况并非如此。
正如当代美国分析美学家简·布洛克(Gene Blocker)所认为的,“当我们费时去审察最近(一百多年来)的中国美学时,我们看到的是中国传统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和其他欧洲美学的某种混合物(mix)许多问题会让西方美学家认为是老式的和过时的——诸如美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问题,美和崇高之间的区别问题,摹仿和表现的关系问题,它们与那些有关古代中国文人和西方(包括马克思主义)美学家之间的比较性研究一道,将会让西方读者感到奇怪和陌生……” 布洛克在这里明确地指出了我们对美的一些基本范畴等问题的讨论,显示了我们的美学研究的滞后,但是,问题的根本并不在于我们要纠缠在这些问题之中,而是我们究竟对这些问题有没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和把握。
非常有代表性的是,我们对Aesthetics一词的翻译问题,从一开始我们就套用了日文,译为“美学”,但正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误读,汉语“美学”和Aesthetics一词基本上是两回事,与美学在近现代的表现形态更是相去甚远。
从这里我们至少可以看出,我们的西方美学史研究的真正问题在于,我们在接受这些西方美学的基本范畴和术语的时候,能否真正立足于西方文化背景之下,按照它们自身的内在发展逻辑,对其作出准确深入的理解,而不是单凭我们自己的主观臆断。
因此,真正立足于西方文化的语境之中,对西方美学中的一些基本的范畴、概念、术语作一些梳理和考察,虽然在西方的美学研究来看,是一个旧问题。
朱立元(修订版)美学重点部分复习资料

朱立元《美学》重点部分复习资料一、填空1750年,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的《美学》问世为标志,美学独立,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
P17 古罗马时期的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寓教于乐”的创作原则。
P394审美发生的特殊标志: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
P151在美学传统上,“艺术”是美学的核心问题。
P315西方美学家中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贺拉斯谈论到模仿说。
P316中国古代的审美形态:中和、神妙、气韵、意境。
P181西方基本审美形态:悲剧与戏剧、崇高与优美、丑与荒诞。
P181审美对象的客观条件:色彩、线条、形状。
P126“有意味的形式”是英国形式主义美学家克莱夫。
贝尔提出的,以意味取代传统美学的绝对观念,认为艺术的本质只是一种激发纯粹审美情感的纯形式和纯结构,强调外形重要性。
P36审美活动发生理论上,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达尔文主张生物本能说。
P137 现代丑学的诞生过程P198-206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原始时代;2)古典时代;3)西方现代主义时代。
有人把古典时代的美学称为“美学”,而把西方现代主义时代的美学称为“丑学”。
柏格森关于笑和喜剧感的解释P182-186 “生命的机械化”——柏格森对于滑稽的反应是集体的笑。
笑是一种对滑稽的纠正,是“一种社会姿态”,笑产生的三个条件就是“人物的不合社会”、“观众的不动感情”以及“人物行为的机械性。
康德以鉴赏判断为核心的《判断力判断》也就是美学。
《判断力判断》的宗旨,就是以判断力来联系人类能力中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以审美世界联结自然世界和自由世界,以美学作为沟通认识论和伦理学的桥梁。
合目的性就是自由,自然被引入了自由。
P33二、名词解释审美趣味——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
审美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内在方面,兴趣和品位是审美趣味外在表现。
P95审美体验——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地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00037《美学》简述论述题综合整理

《美学》简答结合(从模拟一开始)1、简述作为人文学课科的美学在研究方法上的主要特点。
答:(1)美学不追求研究的客观性,而是要求研究者(主体)亲自投入审美发生的境域中,去体验、感悟、揭示审美活动的来龙去脉。
(2)美学研究无法采用精确、量化的科学方法,而需要体验和揭示丰富多彩、幽深微妙的审美精神现象。
(3)美学与其他许多学科密切相关,所以美学研究应以哲学方法为核心,结合众多学科方法,开展综合研究。
2、简述审美趣味否健康的标准。
答:(1)必须把审美趣味联系于具体的审美对象,看看依据这种审美趣味所做出的判断是否充分反映了审美对象的客观特点。
(2)审美趣味作为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必然受到主体审美理想的制约。
要提高我们的审美趣味,就要提高我们的审美理想。
3、简述荒诞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原因。
答:(1)再创和重现荒诞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方式是以一种特殊的实践方式显示其特殊的存在价值的。
(2)荒诞审美形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把审美实践与人生实践的距离拉近了。
(3)重现和再创荒诞,从表面上看是反理性的和反传统的,但实质上仍然是西方理性主义之树上结出的果实。
4、简述游戏与艺术的区别。
答:(1)游戏给予人们的是纯粹的虚幻性,艺术提供给我们深刻的真实性。
(2)游戏使人们沉浸在单纯的悠闲的快感中,艺术能以其深邃而广阔的思想内涵,给我们以审美快感以外的人生启迪。
5、简述独特的艺术意象与客观对象的原型的区别。
答:(1)客观对象的原型转变为知觉表象。
(2)表象上渗透着主体的主观情感因素。
(3)表象与表象的关系依主体自身的特定心境、情感逻辑等发生转变。
(4)表象本身作为主体的心理形式与原型完全不同。
6、为什么把美育等同于人格教育?答:(1)认为美育是人格教育,事实上是把美和善混为一谈。
(2)审美基于个体的精神自由,道德基于群体的礼法伦常,将美育的目标落实到德行,其结果必然是以礼法伦常窒息了个体的精神自由。
(3)认为美育是人格教育,美育事实上就沦为德育的手段而失去其独立性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卷第4期2008年8月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Jiangnan U niversity(H um anities &Social Sciences) Vol.7 No.4Aug. 2008 【美学・艺术・设计】 [收稿日期]2007212225[作者简介]吕立群(19722),女,山西交城人,文艺美学博士研究生.审美趣味批评———审美愉悦走向崇高的中介吕立群(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28)[摘 要]审美趣味是特定时代和民族的历史产物,“共通感”作为趣味判断的基础必定也是先验与历史的统一,且审美趣味的繁荣与衰败决定于民族和时代的内在需要。
要想创造审美趣味的时代,必须首先创造健康的社会环境和民族普遍的自由精神,教育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第一内在动力,其本质是将秩序渗透进人们的心灵,使他们的内心充满和谐的力量。
时尚作为当今社会的审美趣味特征,其模仿的本质与审美趣味“自己思维”的原则所具有的主体独立人格是相悖的。
时尚所带来的人的思维的整齐划一,弱化了人的批判意识,这决定着艺术的使命是去唤醒人们内心自我尊重的崇高精神。
[关键词]审美趣味;共通感;教育;时尚[中图分类号]J 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973(2008)0420117205Criticism of the Aesthetic T aste———Aesthetic Pleasure Steps tow ard Lofty MediumLV Li 2qun(School of Humanitie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8,China )Abstract :Aest hetic taste is t he result of certain period and certain national history.as t he basis of taste evaluation ,Common sense must be t he union of t he t ranscendent and t he history ,and t he boom and downfall of aest hetic taste depends on t he internal demand of t he nation and time.The healt hy environment of t he society and t he universal f reedom spirit of t he nation are absolutely necessary for an aest hetic time ,and education is t he first internal motive force to reach t he cational essence is to let t he order sink into people ,filling t heir heart wit h harmo nious st rengt h.As t he feat ure of aest hetic taste in p resent society ,t he imitation essence of fashion is abhorrent f rom t he subject s ’independence f rom t he p rinciple of aest hetic taste ’s own mind.Owing to fashion ,people ’s mind appears neatly and synchronously ,and t hus weakening people ’s critical consciousness.This determines t he mission of art is to awaken people ’s internal lofty spirit of self 2esteem.K ey w ords :Aest hetic Taste ;Co mmon Sense ;Education ;Fashion一、审美趣味与共通感人们通常认为趣味是事关个人享受的问题。
一个人可以选择这种趣味,也可以选择那种趣味,只要他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中获得快乐就行。
因此,就没有理由说某种趣味更高级,或某种趣味是惟一合法的,因为审美趣味不是道711德要求。
康德指出,那在感觉中使感官感到喜欢的东西,是以人的欲求能力为条件的快适,它是建立在私人感受之上的判断。
在这个意义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口味(感官口味),而“美”是不带任何利害的愉悦。
通过“无利害”,康德强调了“美”显现出来或表现出来的东西引不起实用的兴趣。
他认为,审美应该超越个人的偶然经验,去寻求普遍的自由,而这就在审美判断的同时触及了道德判断,在康德美学中,趣味既是具体的审美判断,又具有形而上的批判意义。
康德就认为鉴赏含有一种给道德以外部促进的倾向。
他说,使一个人在社交场合下举止文雅,虽然不能说完全等同于对他进行道德教育,但通过努力成为大家赞赏的人,这就间接起到了促进其精神完善的作用。
在这种方式下,我们可以把鉴赏称为“在外部显现中的道德性”。
[1]155审美趣味是评判美的一种能力,它以“共通感”,即“不凭借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感觉”作为其基础的。
这种共通的感觉不是指某种外在的感觉,而是人们心理诸功能(主要是想象力和知解力)协调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这种内心状态所具有的和谐自由的活动方式是可以普遍传达的。
通过这种普遍可传达性,人们可以共同分享审美的愉悦。
换句话说,仅仅个人的主观趣味,在审美范围内是毫无意义的东西,那只是主体私人趣味或经验的愉快情感,只有通过共通感,才能得到普遍的传达。
阐释,因而,我们无从界定共通感的先天基础。
但是,随着他本人思想的发展,他开始注意到社会历史因素对共通感的影响。
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已将社会历史因素渗透进对共通感的论述中。
他认为,共通感必须通过社会环境才能实现其普遍有效性,因为,美只在社会里产生兴趣,趣味判断本身完全不建立任何兴趣。
在此,康德强调了文明的发展、社会环境及其社交因素、民族性和时代性对共通感的影响。
共通感既有个体心灵最深处的先天基础,又具有普遍而深刻的可传达性,因而人类才有条件进行社交,通过交流而形成共同的东西。
[2]171通过这种与先天的人性相适合的社交性,人类才把自己和动物的局限性区别开来。
然而,审美共通感的先天基础与后天因素的融合统一是在矛盾冲突的巨大困难中、通过寻求一种协调媒介来沟通和实现的。
在有些时代和民族中,民族合法的社交要求必须与“将自由(因而也将平等)与强制(更多的是处于义务的敬重和服从,而不是恐惧)结合起来这一艰难任务的巨大困难搏斗”[3]203,其结果就是,“这样一个时代和这样一个民族首先必须发明出将最有教养的部分的理念与较粗野的部分相互传达的艺术”,[3]204以此来寻求不同层次的人之间的共识,最终形成一个民族普遍的审美趣味。
这也就是共通感的协调功能,将义务强制性和自由本性的力量结合在一个民族中,达到协调整个社会群体的审美感受。
实际上,也就是人的先天自然性与后天社会性之间的协调。
一方面,共通感基于人类本性的先天因素(主体先天的感性形成、想象力与知解力的协调原则、主观形式的合目的性的先天法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体现出来的审美心理功能)可能是不变的;另一方面,其具体内容(道德、审美观念等)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康德认为,“趣味判断根本上说是一种对道德理念的感性化的能力。
从对道德情感的感受性中,引出了那种被趣味判断宣称为对一般人类都有效、而不只是对于任何一种私人情感有效的愉悦,只有当感性与道德情感达到一致时,真正的趣味判断才能具有某种确定不变的形式。
”[3]164或许,共通感因此而具有先验与历史的辨证统一性。
总之,对于共通感来说,它或多或少是印在我们所有心灵中的一种传达,因而也构成了我们准确的、不依照任何普遍经验来指示的审美尺度。
趣味判断就是要让每一个人都能从现象中找到美。
作为一种行为方式或方法,趣味判断并不是要建立一种普遍的、唯一合法的趣味,而是要逐渐地培养起主体独立地作出判断的能力,从而不需要凭经验去附和别人的意见,或让别人替自己作出判断。
二、审美趣味与民族、时代的关系什么是时代的审美趣味?它从哪里形成?它努力追求什么?我们如果了解这些,就会明白,审美趣味的繁荣和衰败就蕴涵在其本身的形成过程之中。
希腊人的审美趣味产生了大量优秀的作品,至今仍被后人欣赏和模仿。
因此,研究希腊人审美趣味的形成,有助于我们了解良好趣味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温克尔曼在《论希腊人的艺术》一书中写道:“希腊人在艺术中取得优越性的原因,应部分地归结为气候的影响,国家的体制和管理以及由此产生的思维方式,对艺术家的尊重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地传播和使用艺术品。
”[4]希腊气候的温和、明亮广泛地表现在其艺术作品所刻画的生气勃勃、聪敏机智的形象,以及雕塑的完美的人体形式中。
艺术在希腊之所以优越于其他民族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享有自由。
希罗多德就说,自由乃是雅典城邦繁荣强盛的唯一源泉。
在自由中孕育出来的全民族的思维方式崇高而开阔通达,这自然就与生活在强权统治下的民族的观念完全不同。
在希腊,艺术家是唯一英明的人,因为他们不是使人感觉如此,而是在行动上表现出聪明和智慧。
他们不为迎合庸俗趣味而创作,而是为永恒创作,这就使他们把艺术放在高于任何生财之道和金钱利害的考虑之上。
希腊公民在生活中崇尚简朴和适可而止,只将艺术专门献给各种神祗或是用于祖国最神圣和最有益的事业,所以艺术家不会把自己的才能耗费在无关紧要和无意义的小事上。
这样,艺术的功能和使用就维护了艺术的尊严,艺术家所做的也在整体上和全民族崇高的思想方式相吻合。
许多对今天的人来说是一种理想的东西,在希腊人那里却是一种自然属性。
普遍的自由精神和有文化修养的民族事业造就了希腊的审美趣味。
审美就像希腊人自身处在他们最美好的时代是一种自然的产生。
他们从简朴的天赋出发,运用时代的方法达到了时代的目的。
譬如希腊戏剧,它是在希腊审美趣味的全部繁荣之中自然地形成的。
从英雄故事的情节、游戏、音乐、消遣、敬神之中产生了舞台,而这一切都混杂在希腊人的日常生活中,被感动着,甚至处理着。
亚里士多德所列举的诗的一切固定方面,情节、习惯、思想、811音乐、语言、装饰都是从人民的口语中,按照事情的自然本性提取出来的,而非学派秘密。
[5]107一旦与这种时代联系分开了或时代本身发生变化,作为其结果的审美趣味也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