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海明威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
海明威小说的叙事艺术

海明威小说的叙事艺术海明威小说的叙事艺术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美国作家之一,他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精湛的叙事技巧而闻名于世。
他的小说具有简洁明快的语言,充满现实主义与冷静理性的精神,以及深刻而细腻的情感描写。
本文将解析海明威小说中独特的叙事艺术,深入探讨其创作手法与内核。
首先,海明威小说的叙述风格简洁明快。
他的句子短小有力,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事物的准确把握和简洁深刻的表达。
这种叙述方式不仅使得故事情节紧凑,而且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沉浸其中。
海明威“冰山理论”是他独特叙事的代表,他倡导通过减少冗余来使故事更加有力。
他相信读者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力填补故事的缺失部分,这种留白的手法恰到好处地激发了读者的参与感。
其次,海明威小说中常见的对话描写也是其叙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善于通过对话展示人物性格、情感和故事情节的发展。
他的对话简洁而真实,充满戏剧性,往往透露着潜在的思想和情感,赋予人物生动而立体的形象。
他通过对话的转折、间接和暗示,展示了人物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
其中最著名的例子之一是《老人与海》中老渔夫和小男孩之间的对话,这段对话不仅表达了两者之间的深厚情感,同时也反映了海明威对人性与命运的思考。
另外,海明威小说中的时空处理也是他叙事艺术的一大特色。
他善于运用时间和空间的转换来塑造故事的节奏和张力。
他常常通过回忆、闪回和前后衔接的手法,将故事片段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将人物的内心世界与外部事件巧妙地交织在一起。
这种处理方式使得小说透露出浓厚的时间感,给予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例如,《在巴黎的节日》中通过将跳跃的时间和空间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错综复杂而又真实的情节发展,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海明威小说中的描写也是其叙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通过简短而生动的描写,创造了独特而具体的场景,使得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故事中的情感与氛围。
海明威小说独具的叙事艺术特色

- 层深入不断解开悬念, 又用悬念的步步解开推动故事的情节发展。《幸福生活》一 开始就端出了主要悬念:麦康伯去打狮子而被吓跑。这马上 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思考,麦康伯何以至此?威尔 逊作何感想?他妻子又有何反应呢?所以围绕麦康伯的懦弱 将会发生什么,这是一个主要悬念。另外,威尔逊与狮子的 周旋胜负如何?麦康伯与妻子吵嘴,结果又将怎样?麦康伯 知道妻子不贞时又怎样行动呢?这些都是附加在主要悬念 之上的次要悬念。海明威运用对话和悬念的手法,即省略了 繁琐的交代,实现了场景之间的迅速转换,又突出了人物的 感受和反应。剧本对语言的要求也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在 剧本中,语言—— —人物自身的台词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 手段,不像小说那样,可以由作者亲自“出面”,告诉读者应 该怎样理解他小说中的人物,甚至向读者解释人物隐秘的 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二是剧本的语言要有动作性,戏剧是 动作的艺术,语言要富有感染力,并能推动剧情的发展。海 明威坚持创作上的客观性效果,他把全部的兴趣和注意力 都集中在人物自身的行动中,特别是人物的对话中,一切均 由人物的对话和行动构成的画面来体现,绝少插入对人物 所作的大量的心理分析,更少在作品中发表议论。
摘 要:“海明威热”的原因之一在于海明威的小说中体现了一种人类的生存意识,即一种在死亡、失败面前仍面无惧色 的“硬汉”品质。在群星璀璨的文学花园里,海明威的作品能够风靡一时,还在于他创作风格上的独特魅力,海明威坚持“冰山” 的创作原则,在表现形式上采用象征主义、对话描写等手法,文字表达惜墨如金,尽量客观地描写。他的小说具有戏剧艺术的 某些特点:悬念迭起,冲突尖锐,对话简洁以及生动的场面描写。这一切都构成了海明威独具的叙事艺术特色,使他在色彩纷 呈的文学流派中独树一帜。
纵观海明威近 40 年的创作生涯,固然因长篇、中篇小 说的成就而蜚声世界,但他的创作却始于短篇小说,并且由 于篇幅的关系把他的风格表现得更鲜明、更突出。《杀人者》 中有一个象征性的情节,在写到安德烈森听到凶信后的反 应时,短短三十句的篇幅竟六次提到他“望着墙壁”、“面对 着墙壁”。这一情节,不仅仅写他表面上的强作镇定,更重要
论《老人与海》的艺术特色

、
“ 真正 的” 释 诠
“ 人不 是生 来要 给 打 垮 的 , 一个 人 可 以被 消 灭 ,
可就是打不垮。 这是《 ” 老人与海》 一再强调的名言。 人外在的肉体可以被折磨 , 但人 内在的意志却是神
圣 不可 侵犯 的 , 的精 神 是不 灭 的 。德 国著 名 作 家 人
收 稿 日期 :0 1—1 21 2一O 】
中 图分 类 号 : 1. 5 文 献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 85 2 (0 2 0 -0 70 1 24 7 A 10 -4 4 2 1 ) 30 9 -3
《 人 与 海 》是 欧 内斯 特 ・海 明威 ( 89— 老 19
1 6 ) 15 9 1 于 9 1年在 古 巴写 的 一 篇优 秀 的 中篇 小 说 , 小 说 于 15 9 2年 出版 , 奠定 了海 明威 在世 界文 学 中 的 突 出地 位 , 对于 他 1 5 9 4年 获得诺 贝尔文 学奖 也起 了
重要 作 用 。《 人与海 》 老 是海 明威 的代 表 作 , 是 一 也
部象征性 的小说。小说是根据 真人真事加 工而成 的 , 既是 一部 现实 主义 的力 作 , 它 又是 一部 寓意 深刻
的作 品 。小 说 塑造 了一个 在艰 难 困苦 的条 件下依 然 保持 优 雅风度 、 在精 神上 永远 不可 战胜 的老 人形 象 。 主人 公 桑提 亚 哥 是一 位 老 渔 夫 。他 经 过 重 重 艰 险 ,
在返 航 的途 中 , 条大 马林 鱼却 被 鲨鱼 吃光 了 , 提 这 桑
亚哥 只拖 回了一 副大 鱼 的骨架 。小 说对 大海 的凄 凉
湾 里一 只小 船 上 打 鱼 的老 头 儿 ” “ 的衬 衫 不 知 ①, 他
浅析《老人与海》的艺术特色

浅析《老人与海》的艺术特色浅析《老人与海》的艺术特色《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整个人生艺术写照总结,文中集中体现了他的“冰山原则”的写作技巧。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浅析《老人与海》的艺术特色,希望能帮到大家。
浅析《老人与海》的艺术特色1《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最优秀的小说之一,曾凭其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和普利策奖。
小说讲述了老渔夫圣地亚哥出海捕鱼,在第八十五天捕获了一条大马林鱼,返航中遇上凶猛的鲨鱼与其艰难搏斗,最终成功摆脱鲨鱼却只剩下一具鱼骨架的故事。
小说是一部现实主义力作,隐含着强烈的象征意蕴,具有多层深度寓意的启发人们思索的力作。
作品表现手法多样,结构独具一格,语言简洁凝练,完美体现了海明威客观、简洁、朴实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
本文试从独特的结构形式、简洁的语言风格、独特的表达技巧等方面分析《老人与海》的艺术特色。
一、独特的结构形式。
《老人与海》具有独特的结构形式,运用了纵式结构、轮辐式布局,具有缓急相间的节奏感。
纵式结构海明威采取纵式结构的方式,凭借自己兑大海对捕鱼的热爱与熟悉度,以一个独特的老渔夫圣地亚哥为主角;一个热情、好学,对生活充满好奇、对老人有独特情感的小男孩曼诺林为配角,借助深蓝大海、马林鱼促进故事发展,用两天时间将一系列的情节发展按自然的时空顺序进行,巧用“冰山原则”,让作品只展现八分之一,给读者广阔的思考、想象空间,由此歌颂主人公“硬汉”形象里独特人文精神,在作品的背后品出深厚的寓意。
以此集中的体现了海明威创作主题:“人并不是生来就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轮辐式的布局通篇作品时间紧凑,只用四天时间久将全部事件交代清楚;老人出来的前一天,以其从海上归来为引子引出周边人物,并交代了他们与老人的关系:一个跟他学钓鱼技巧、热爱他、常给他安慰与鼓励的小男孩曼诺林;一对吝啬、自私的父母;一群敬爱他却无法跟他产生心灵相通、永远不能理解他的渔夫们和一个关心他的酒店老板。
老人自信乐观、热爱生活,心胸开阔、勤劳勇敢,具有高度的冒险精神;是一位纯朴、独特的古巴渔民。
海明威小说的内容特色和艺术特色

海明威小说的内容特色和艺术特色一内容特色:海明威无论写什么都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
他说:“只有你占有过的东西你才了解它。
”因此,海明威的素材都来自他的亲身经历。
海明威的生活经历就给他的作品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广阔的背景,对其创作艺术有重要的影响。
文学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塑造的好坏决定着作品的成败。
海明威非常重视人物塑造,他说:“写一部小说的时候,作者应该创造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人,必须从其丰富的经验中,从其全部知识中,从其整个身心中产生出来二艺术特色:海明威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人们通常称之为“冰山风格”。
主要表现在:(一)电报式文体,亦即那种简洁、清新、明晰、干净的散文文体。
海明威总是避免使用描写手法和堆砌华丽辞藻与花花绿绿的形容词,而尽量采用直截了当的叙述和准确、精练、鲜明、生动的短小语句。
由此其冰山风格又被称作“电报式风格”。
(二)含蓄、凝练的意境。
海明威既然倡导以八分之一部分来表现八之之七部分,亦即“以少胜多”,努力要追求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趣外之旨。
而为了获得这种艺术效果,作家又主要依赖了象征、简洁和零式结局的手法。
1、明威相当广泛地使用象征手法,表现在其作品中,无论是情节、主题、意象乃至通篇诸方面,均富有突出的象征性。
如《永别了,武器》中“武器”一词又可作“怀抱”解,暗示战争与爱情的双重主题。
2、运用简洁手法来安排人物对话,作者退避一旁,完全由人物自己说话,以此让读者去体味丰富的潜台词,去捕捉人物隐秘的情感活动,以补充和再现作家故意省略的八分之七部分。
试以《永别了,武器》的结尾为例。
3、海明威小说的结尾,一反传统的大团圆模式——不是那种精心安排的有头有尾的收场,而是戛然而止,给人中途刹车、故事似乎并没有讲完的感觉。
论海明威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_焦恩红

作品评述论海明威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焦恩红(开封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开封475004)美国著名小说家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是20世纪世界文坛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新闻体”小说创始人,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被称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海明威的小说语言独树一帜,风格以简洁、朴实著称,对美国乃至世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结合海明威代表作品中具体语言的运用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作家自身经历和性格剖析“海明威”语言形成的原因,以期从一角窥探这座巨大冰山全貌的迷人风景。
一、语言的简洁性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有句名言:“Brevity is the soul of wit.”(言以洁为贵。
)海明威正是在自己的作品中完成了莎士比亚提出的这一原则的实践。
[1]海明威的作品以简洁、凝练著称,简洁性也构成了其小说作品最主要的语言特征。
海明威小说语言的简洁体现在很多方面,我们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一)象征意义象征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手法。
正是因为文学的象征意义,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能够千百年来传唱不衰,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都能够从中感悟到新的适合自己的意义。
海明威的几乎所有的作品中都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如《老人与海》中老人代表了“硬汉”这一家喻户晓的形象,而大马林鱼则象征着那些貌似强大到不可战胜的敌人或困境;[2]《一天的等待》中父亲在冰雪天气中打猎,象征了人类在严酷的大自然面前的不屈和无畏;《永别了,武器》的书名中“arms”本身同时有“武器”和“怀抱”两种意思,一词多义造成的歧义象征着告别战争和失去爱情两种主题。
当然,正所谓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一个读者可能都对这些象征意义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这也正是这些作品永恒价值的体现。
(二)巧妙运用省略海明威说:“我总是按照冰山原则来写作,那就是浮出水面的只有八分之一,还有八分之七藏在水下。
读书心得——解析海明威《老人与海》的语言艺术特色

读书心得——解析海明威《老人与海》的语言艺术特色《老人与海》的创作时间是在1951年,在1954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通过对其语言特色词汇加以研究,可为当代文学创作领域积攒丰富经验,也能结合文中语言内容了解作者所属时代的特征。
据此,从作品中的语言艺术,能够深刻感知海明威作品的文学价值。
一、海明威《老人与海》的创作背景《老人与海》的创作是海明威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改编而成。
自二战后,海明威搬至古巴生活,而在此期间与身为渔民的格雷戈里奥成为朋友。
而作品中叙述的故事也刚好与渔民经历契合。
在1930年,海明威与渔民出海,恰巧在海中捕获大鱼,但由于大鱼体型庞大,在捕捉中耗费了大量的精力,甚至遇到鲨鱼抢夺大鱼,而后二人归程后仅留下一副鱼骨。
海明威也正是以此为素材创作了《老人与海》。
该部作品中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并在初次成稿后受到了一致好评。
对于海明威自身而言,也将其称为平生所创作的最好作品。
《老人与海》中讲述的故事也以古巴为背景。
其中讲述的是渔民桑提亚哥出海85天终于钓上大鱼的事件。
其大鱼重量高达1500磅,长达18尺。
主人公在与之抗衡中持久拖拉大鱼,其间还遇到鲨鱼攻击。
面对如此严苛的条件,渔民始终坚守信念,与鲨鱼进行反击,在逐渐失去武器、失去食物的艰难环境下,只剩下折断的舵柄作为防守武器。
之后大鱼被吃光,只剩骨架,鲨鱼或死或伤,而渔民也平安地从海上将骨架带回家中,与陪伴他的小男孩分享着自己的故事。
在整部作品中,既能感受到渔民的坚韧、勇敢品质,又能映射出作者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海明威《老人与海》的语言艺术特色(一)口语简单化语言海明威创作的《老人与海》之所以能够备受读者喜爱,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之一,在于语言风格具备独特魅力。
在作品中有近乎一半的内容皆采用简单的口语化语言进行描述,这种语言创作风格显得更加自然,并且能为读者打造更加真实的对话场景。
由于该部作品创作背景是古巴地区,当地多以西班牙语为交流语言。
而在创作中,作者也曾多次运用“la”“Dorado”等西班牙语言予以描述,更加符合主人公的人物特点。
海明威写作风格的分析研究

海明威写作风格的分析研究摘要:海明威作为一个具有鲜明个性和强烈独创意识的作家,他的作品艺术风格独特,既简洁、凝炼,充分体现了他的“冰山”写作原则,又含蓄深厚,具有多重寓意和象征色彩。
本文通过对海明威几篇比较出色的小说风格进行分析研究,剖析了他的写作风格及语言特色。
关键词:海明威;冰山原则;语言特色;写作风格0.引言海明威是20世纪世界上最为出色的作家之一,他文风简练、朴实无华为世人所称赞,他的小说《老人与海》就荣获了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他独特的写作风格对20世纪文坛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为后来者所推崇和模仿。
自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大量引进西方文学作品,在为数众多的作家之中,海明威是最为璀璨的明珠之一,数十年来,我国学者和作家对海明威作品的写作风格的研究,热情与增不减。
国内研究者往往是通过研究海明威著名的中、长篇小说来研究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也有研究者更深入地了解海明威的写作历程和人生经历来探究海明威文风的发展。
本文通过选择海明威几篇著名且极具代表海明威写作风格的小说,来分析海明威的写作风格。
1.海明威的“冰山”写作原则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明威被评价为20世纪的“风格塑造者”,尤其是他早年的生活经历和阅历就是一副20世纪画卷,海明威将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用文字表达出来,就好像与世界进行“生动的对话”。
海明威写作风格简练、凝练,一反过去那种浮华、冗长、曲折的写作文风,为20世纪文风的革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本人也成为当代最为欢迎的作家之一。
海明威的写作特点可以用“冰山原理”来形容,所谓“冰山原理”指的是海明威的写作风格力求简洁、生动,用极少的文字表达更多的内容。
正如他在《死在午后》一文中所说:“如果名散文作家对于他写的内容有足够的了解,他也许会省略他懂的东西,而读者还是会对那些东西有强烈的感觉的,仿佛作家己经点明了一样,如果他是非常真实地写作的话。
一座冰山的仪态之所以庄严,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海明威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李世强提 要 几乎所有的作家在创作中都离不开从自身的生活经历中挖掘题材,而这一点在当代美国小说家厄内斯特・海明威的作品中尤显突出。
本文对此作了重点论述。
同时,简析了海明威作品的艺术特点及其独具一格的文体风格。
关键词 海明威 生活经历 作品题材 艺术特点 文体风格厄内斯特・海明威是美国著名作家,一生写过六部长篇小说、五十多篇短篇小说。
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理由是:海明威是我们时代的伟大作家之一,他忠实地、不屈地再现了这个严酷时代的真实面貌,在这个充满暴力和死亡的世界中,看到了勇气和同情。
同时,他精通现代叙事艺术,在当代风格中发挥了巨大的影响。
这就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海明威的作品作出了权威性的评价。
海明威无论写什么都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
他说:“只有你占有过的东西你才了解它。
”因此,海明威的素材都来自他的亲身经历。
他的成名之作《太阳照样升起》,写一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旅居巴黎的美国海外游子。
这些人参加过大战,目睹战争中大规模的屠杀和破坏,只求在眼前的吃喝玩乐中寻求解脱,表面上虽然欢乐,内心却十分悲痛。
其实,这正是海明威本人的经历。
我们知道,海明威在1918年高中毕业之后,抱着为祖国的神圣和尊严而战,为拯救世界民主而战的崇高理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他为救护队开车,在意大利前线受了重伤,两条腿几乎都要截去,幸亏精湛的外科手术和良好的护理救了他,使他得以保住双腿。
在六个月的住院治疗当中,他与一美国女护士恋爱了(这女护士就是《永别了,武器》中的女主角凯萨琳的原型)。
痊愈之后,他以记者身份被派驻巴黎,开始了写作生涯,并成了“迷惘的一代”的代表。
《太阳照样升起》,诚如其家人所说,是海明威从欧洲负伤回来以后“什么事情都不想做”,“成了一个没有目标的人”的生活的写照。
书中主人公巴纳斯因受伤而丧失了性机能,在爱情上受到挫折而心灰意懒的同时,没有丧失勇气,而是光明磊落地对待一切。
这正是他在巴黎开始写作生涯的经历在书中主人公身上的曲折反映。
他的代表作《老人与海》,写的也是他从小就十分熟悉的捕鱼生活。
《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是描写战争的。
前者贯穿着反战的主题,男女主角被战争所摧毁的幸福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作者自己的经历;后者则与作者亲自参加西班牙反法西斯战争有关。
他众多的短篇小说,题材更加丰富,人物多种多样,有士兵、拳击师、杀手、作家、记者、餐馆侍者、暴徒、流氓等等,都是他当记者所接触到的。
总之,海明威的生活经历就给他的作品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广阔的背景,对其创作艺术有重要的影响。
文学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塑造的好坏决定着作品的成败。
海明威非常重视人物塑造,他说:“写一部小说的时候,作者应该创造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人,必须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Jou rnal of Yunnan N o r m al U n iversity V o l .30N o.2A p r .1998从其丰富的经验中,从其全部知识中,从其整个身心中产生出来。
”他所塑造的人物,无论是《永别了,武器》中的亨利,还是《丧钟为谁而鸣》中的罗伯特・乔丹,抑或是《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之所以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原因即在于此。
以《老人与海》来说吧,早在1936年海明威在为《老爷》杂志所写的一篇通讯中就提到过其中的故事:“一个老人独自在尼斯港口外的海面上打鱼,他钓到一条马林鱼,那条鱼扌曳着沉重的钓丝把小船拖到很远的海上,两天以后,渔民在朝东方向六十里的地方找到了这个老人,马林鱼的头和上半身绑在船边上,剩下的鱼肉还不到一半,有八百磅重。
鱼在深水里游,拖着船,老人跟着他一天,一夜,又一天,又一夜。
鱼泛到海面上,老人驾船过去钩住它。
鲨鱼游到船边袭击那条鱼,老人一个人在湾流的木船上对付鲨鱼,用桨打、戳剌,累得他精疲力尽,鲨鱼却把能吃到的地方都吃掉了。
渔民们找到他的时候,老人正在船上哭,损失了鱼,他快气疯了,鲨鱼还在船的周围打转。
”对这个实际发生过的故事,海明威只想用它创造“一个真实的老人,一个真实的孩子,一个真实的大海,一条真实的马林鱼和一群真实的鲨鱼”。
他认为:“只要把它们写得十分真实,它们就能表达很多东西。
”如是,他以自己多年来在海上打鱼的丰富经验和所获得的全部知识来充实这个故事,终于在1952年写成并出版了《老人与海》这部中篇小说。
该小说在艺术上有很多特点:首先,作者把老人塑造成一个活生生的“硬汉”,以其勇气、希望、智慧面对生与死。
这样,人物与事件的某些方面就必须加以改造以适应作者的写作目的,不能象通讯中那样平铺直叙。
于是,作者把人物设置在充满冲突的斗争环境中以展示人物的性格。
一个活生生的“硬汉”便出现在读者面前。
其次,他塑造的人物是行动中的人物。
除了必要的对话,作者主要写人物的行动,而且很少使用“他说”,以使读者产生亲临其境的感受。
还是这种感觉,消除了读者和人物之间的隔阂,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例如,老人桑提亚哥在与马林鱼搏斗时,“感觉到自己快要垮下去的时候,就鼓起勇气“还要试验一下”;最后,“他忍住一切疼痛,抖擞抖擞当年的威风,把剩下的力气统统拼出来,用来对付鱼在死亡之前的挣扎。
”他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在为保护马林鱼而与鲨鱼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但并不气馁,在失败的面前,他看到了希望。
他说:“人生的意义在于具有希望。
”因此,他做梦都梦见狮子,憧憬着新的战斗。
这时,读者怎能不为他的不屈不挠和经得起胜利也经得起失败的“硬汉”精神所感动呢!再次,所有的好小说都不止于讲述一个故事。
当我们体味海明威笔下的人物怎样适应环境时,我们对人生的认识就会深刻起来。
在《老人与海》中,我们看到老人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通过对话来表现的,老人使孩子感到自己长大了,成熟了,负有责任心了;孩子反转过来保护老人,为他提供食物,给予他友谊和希望,使我们感到这个孩子将来又会成为一个桑提亚哥。
桑提亚哥在绝大部分的时间里都是孤独一人面对大海和其中的生物的。
大海是广大的,壮丽的和永恒的。
老人爱它的美丽,爱它的力量,爱它的神秘。
“他一向把海叫做L a M ar ,那是人们爱海的时候用西班牙语叫她的一个字眼儿。
”他把他捕到的马林鱼看作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兄弟,他爱它,尊敬它。
可是他一定要把它杀死,这不仅是为了生活,而且也是为光荣,因为他是一个渔夫呀。
但是,当他使出全身劲儿把鱼拉到船上来的时候,“那鱼稍稍侧过身来,又摆正身子游开去。
”他说:“鱼,早迟你是免不了一死的,难道你也非得把我弄死不成吗?”继而老人又想到:“鱼啊,你要把我给弄死啦。
话又说回来,你是有这个权力的。
兄弟,我从来没有见过一种东西比你更大、更好看、更沉着、更崇高了。
来,把我弄死吧。
管它谁弄死谁。
”这样一来,老人在海上并不感到孤独,他与海和海中生物之间的关系进入了一种“神与物游”之境。
至于作者的艺术风格,可以用简约、紧凑、清新、明朗来概括。
这是海明威在30多年的创作・78・第2期 李世强: 论海明威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体,不仅为美国,而且为欧洲许多国家一代又一代的作家所推崇和模仿。
我们知道,为了使“读者与你产生同样的感觉,”海明威是十分重视写作技巧的。
他研究了以前的作家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方法之后,对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说:“这是我们最好的一本书,一切美国文学创作来自这本书,在这以前没有什么东西,打它以后的东西也没有这么好。
”这诚如许多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海明威在这里说的是马克・吐温的文体风格。
马克・吐温主张:“用平易的、简单的英语,短字短句”;“不要浮华花俏,不要赘言冗长”。
海明威的语言是普通的日常用语,摒弃了空洞浮泛的修饰性文字;他的句子结构简单,常是短句或者并列句,用最常见的连接词把它们连接起来。
正如英国作家贝茨所说,海明威抡起“板斧”,“斩伐了整座森林的冗言赘词,还原了基本枝干和清爽面目。
他删去了解释、探讨,甚至于议论;砍掉了一切花花绿绿的比喻;清除了古老神圣,毫无生气的文章俗套;直到最后,通过疏疏落落,经受了锤炼的文字,眼前才豁然开朗,能有所见。
”如:“他身上的每一部分都显得老迈,除了那一双眼睛。
那双眼睛啊,跟海水一样蓝,是愉快的,毫不诅丧的。
”又如:“接着,鱼又生气勃勃地做了一次死前的挣扎,它从水里一跳跳到天上去,把它的长、宽、威力和美,都显示了出来。
”是多么简约,多么单纯,多么干净利落!他为什么能开创一代之风呢?这主要是,一方面他自青年时代起就担任记者,培养了一种简明扼要的写作风格。
决定以文学创作为生的时候,他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是锤炼文学语言,用尽可能短小的句子,把环境、气氛、人物、行动和情绪浓缩在里面。
另一方面,他认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得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部分,好象作者已经写出来似的。
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威严壮观,这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
”通过以少胜多的表现方法,他把思想感情凝结在艺术形象里,无论背景的交代,景色的描写,人物的动作,对话和内心独白,都能给读者留下驰骋想象的空间。
以上是海明威从自身经历出发,结构故事,塑造人物,以及简约、凝练的写作技巧,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特别是他的文体风格,可以说开一代新风,至今还被奉为文学创作的圭臬,其所具有的价值当是永恒的。
(责任编辑 博 泉)本文作者:李世强,讲师,云南民族学院大学外语教学研究部,云南昆明650031参考书目:①董衡巽、施咸荣、郑士生、朱虹等,《美国文学简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
②秦小孟《当代美国文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
③R ubinstein ,A nnette T .A m erican L itera tu re R oot and F lo w er ,Fo reign L anguage T each 2ing and R esearch P ress ,1988.④H em ingw ay ,E rnest .T he O ld M an and the S ea and I ts S tudy Gu id e ,W o rld Pub lish 2ing Co rpo rati on ,1989.・88・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3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