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发展高效农业的重要意义研究

合集下载

河南省生态农业发展优势、现状及对策

河南省生态农业发展优势、现状及对策

乡村科技·农业经济河南省生态农业发展优势、现状及对策刘星(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驻马店463000)[摘要]河南省是一个传统农业大省,农业发展历史悠久。

河南省在生态农业发展方面优势显著,本文总结河南省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并对河南省生态农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简述今后河南省生态农业发展对策,以期能对其他省份生态农业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生态农业;优势;现状;发展方向[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21)11-27-21河南省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近年来,我国生态农业呈现出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特点。

河南省是一个传统农业大省,农业发展历史悠久。

在查阅大量关于国家与河南省农业发展进程和生态农业发展文件的基础上,综合河南省各地特色农业发展情况,总结出河南省发展生态农业的几大优势。

1.1区位优势发展生态农业是解决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发展生态农业对于河南这个农业大省来说更具有重要意义。

河南省因大部分土地处在黄河以南而得名,河南省内有4个民用机场直通国内外。

利用河南省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农产品可以快速运输到世界各地,我国很大一部分农产品通过河南省分拨到全国各地。

随着我国环境保护力度的不断增强,河南省水资源质量明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业生产环境等均有很大改观。

1.2自然资源分布优势自然资源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自然资源包括土壤资源、水资源及光照资源等。

河南省水源丰富、河溪纵横交错、森林茂盛、草木葱郁。

河南省西部有洛河、伊河,北部有黄河,中部有漯河、汝河,南部有淮河水系。

以下具体介绍河南省发展生态农业的自然资源分布优势。

1.2.1土地资源广阔。

河南省平原面积占河南省总面积的1/2以上,广阔的平原为河南省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土地资源。

随着国家对耕地保护力度的加强,河南省土地质量明显改善。

河南省智慧农业发展分析和对策

河南省智慧农业发展分析和对策

河南省智慧农业发展分析和对策作者:张莹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2023年第11期智慧农业是我国智慧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加快现代农业大数据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也是推进河南省农业现代化的新动力。

本文对河南省智慧农业发展进行系统分析,提出对策与建议。

一、河南省智慧农业发展分析(一)优势1.自然资源优势。

河南省地处黄河中下游地区,大部分地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同时还具备自东向西由平原向丘陵山地气候过渡的特征,适宜的气候、日照时长及降水为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农业产能优势。

河南省粮食面积、产量稳定,居全国第二位,畜禽种植产业居全国第一,特色经济作物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产业规模也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目前,河南省已经形成了粮食、畜牧、特色经济作物和农产品加工四大主导农业产业,成为建设农业强省的鲜明优势,为打造智慧农业奠定坚实基础。

3.基础设施平台建设逐步发展。

2016年11月,《河南省“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以“一个中心、三个系统”(即农业大数据中心、农业物联网应用系统、农业监管与指挥调度系统、农业综合服务系统)为核心,加快“互联网+农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

截至2018年底,河南省基本建成国家交通物流大数据创新应用示范区、国家粮食大数据创新应用先行区、国家中部数据汇聚交互基地、全国重要的大数据创新创业基地。

(二)劣势1.智慧农业科研体系不健全。

由于政府和社会对智慧农业科研体系培育支持力度不够,当前农业科研体系仍不健全,科研成果转化生产力能力不足,没有明确的科研分工,缺少突破性的大型科研课题,难以系统化完成合作等,导致我国农业科研进度缓慢,且难以应用于现代智慧农业建设发展中。

2.资金投入力度不足。

发展智慧农业,其相关设施设备的建设均需要大量资金,可以说资金是智慧农业发展和建设的主要支撑。

然而,农户个体难以负担智慧农业相关设施建设,智慧产业的长期成本投入同缓慢的收益回笼使得投资方迟疑不决。

市郊农业高效发展模式研究——以河南濮阳市为例

市郊农业高效发展模式研究——以河南濮阳市为例
宁 夏 农 林 科 技 ,Nnx ora o A . n oe. c& eh 2 1 ,5 ( 1 :0 — 0 ,0 igi Ju l f ad Frs Si T c . 0 2 3o )13 14效发展模式研究
— —
以河南濮阳市为例
胡建 敏
市 郊农 业 发展有 深远 的意义 。 22 产 出要求 不 断提高 。 田生态环 境恶 化 _ 农
的农作制度 , 加快市郊农业高效发展。
随着郊 区农 业 的不 断发展 ,市 郊农 业经 济效 益 与生 态 效 益矛 盾 愈加 明显 , 表 现为 : 化肥 、 药 、 膜用 量 不 主要 ① 农 农
目前 , 国传统 农 业 正 向现 代化 、 品化 阶段 转 化 , 我 商 这 就要 求人 们 必须 大力 发展 高效 农业 。发 展 高效农 业 是我 国 农业 发 展 的历史 性转折 , 农业 现代 化 的必 由之 路 。 也是 由于 市郊 紧 临城 市 , 市场 区位 好 , 生产 的产 品能及 时供 应 给城 市 居 民 , 运 费成 本 低 , 且 因此 市郊 农 民应 根据 自身优 势 , 整 调 改革 耕作 制 度 , 充分 发挥 区域 优势 , 建立 现代 、 高效 、 生态 型
条 龙 ,贸 工农 一体化 ,使 农业 产业 化 水平 不 断提 高 。到
20 年 , 批 布局 相 对 集 中 、 07 一 区域 特 色 明显 的农 产 品 生 产 取得 突 破 , 要农 产 品逐 步 向优 势 产 区集 中。2 1 年 濮 阳 主 00 市华 龙 区优 势特 色农业 ( 蔬菜 ) 业 类项 目被 河南 省 政府 纳 产
we e lO ius e . r aS dc s d
Ke r s P st n a v n a e S b r a g i u tr ;Hih e e ta c l r ; De e o me t mo e y wo d o i o d a tg ; u u b n a r l e i c u g - f c u t e u v lp n d

河南省区域高效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河南省区域高效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第2 6卷 第 3期
2 0 1 3年 6月
河 南商 业 高等专科 学校 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He n a n B u s i n e s s C o l l e g e
V0 1 . 2 6 No . 3
J u n . 2 0 1 3
河 南 省 区域 高 效 农 业 发 展 对 策 研 究
的差距大。处于中部的河南是个农业大省, 但农业
发 展 的效益 低下 , 浪 费严 重 。 发展 优 质 高 效 的区 域
农 业经 济是 促进 农 村 发展 、 农 业增 效 和 农 民增 收 的
目标 , 因此 , 生产商通常会有意识地提高农业的经济
效益。
有 效途 径 。高效 农业 的发 展能 提高 农业 的综 合生 产 能力 , 缩 小 城乡差 距 , 实现 城 乡一体 化协 调发 展 。
杨仪青
[ 中州大学 经 济 贸易 学院 , 河南 郑 州 4 5 0 0 4 4 ]

要: 高效农业的发展 能提 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 力, 缩小城 乡差距 , 实现城 乡一体 化协调发展 。河南省 高效
农业发展 中还存在龙 头企业辐射 带动 力弱、 市场机制和政策机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健全等 问题 。河 南省发展 高效农 业需注意 以下
时, 河南 省高 效农业 依 靠科 学技术 的进 步 , 引进新 技
术和新品种 , 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现代高效农业示
范 园 区由无到 有 , 由过 去 比较 单一 的种 植 , 发展 到如
今集种植 、 养殖、 科研 、 观光休 闲等多功能于一体 的
综合 性示 范 园区 。示 范 园 区产 生 了显著 的示 范带 动 作用 , 在 一 些 区域 出 现 了 “ 公 司 +农 户 ” 等 经 营 模

河南省生态农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河南省生态农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河南省生态农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1. 引言1.1 河南省生态农业现状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人口优势。

由于长期以来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的影响,河南省的生态农业面临着诸多问题。

农田土壤退化严重,农作物产量下降,土壤肥力流失严重,土壤污染也较为普遍。

化肥农药过量使用问题严重,不仅造成了粮食品质下降,还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农田水利建设滞后,许多农田存在缺水问题,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农业废弃物处理不当,造成了二次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发展生态农业显得尤为重要。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系统为基础,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

发展生态农业不仅可以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还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

在当前形势下,河南省急需加大生态农业发展力度,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种种问题,推动农业由传统向绿色、有机转变。

1.2 河南省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性生态农业是保障农产品质量、维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在河南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河南省是我国农业大省,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竞争力,为农民增收增加保障。

河南省的生态环境状况较差,加强生态农业发展可以有效改善土壤质量、水质量和空气质量,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平衡。

生态农业的发展还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业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和健康性。

发展生态农业也能够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动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强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大河南省生态农业的发展力度,实施生态农业政策,推动农民转变生产方式意识培养,加强生态农业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对于河南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正文2.1 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是河南省生态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挑战之一。

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农田土壤逐渐受到污染,水质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农业生产中过度放牧、过度疏伐和乱砍滥伐等现象也导致了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的恶化。

河南农业发展现状

河南农业发展现状

河南农业发展现状河南是农业大省之一,农业一直是河南经济的支柱产业。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河南省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一、农作物种植方面,河南省拥有广阔的农田面积,适宜的气候条件和土壤质量,使得河南成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河南省的小麦、玉米、稻谷、棉花等主要农作物产量居全国前列。

此外,河南还发展了蔬菜、水果、花卉等经济作物种植,满足了国内市场需求,并出口到国外。

二、畜牧业方面,河南省养殖规模庞大,拥有丰富的肉类、蛋类和乳制品资源。

河南的肉类产量居全国前列,尤其是猪肉和鸡肉产量较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高品质的肉类和乳制品的需求也在增加。

三、农业科技进步方面,河南省注重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通过引进先进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品质。

推广了新品种、新技术,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抗逆性。

建立了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体系,包括农机装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等方面。

四、农业产业化方面,河南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了一批大型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

通过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提高了生产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

农产品加工业也得到了发展,加工企业和农家乐等农业观光旅游项目成为了重要的农村经济来源。

五、农业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河南省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和耕地保护工作,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发展。

加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减少了水资源浪费。

加强生态修复和农田水土保持工作,保持了河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河南省农业发展现状良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农业转型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河南省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加强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河南农业现状与前景

河南农业现状与前景

河南农业现状与前景河南省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之一。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政策措施的相继落地,河南农业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本文将从农业现状、政策引领和未来前景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农业现状河南农业以粮食生产为主,同时也以养殖业、果蔬产业和农业机械化为支撑。

目前,河南是中国最大的小麦、玉米和油菜籽生产基地之一。

在粮食安全保障方面,河南起到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此外,河南的养殖业也发展迅猛,肉禽蛋奶产量居全国前列。

水果、蔬菜、花卉等高效农业产业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然而,河南农业也面临一些问题。

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相对较低,农业生产方式仍然依赖传统劳动力,生产效率较低。

农田面积有限,土地资源紧张,土壤质量下降和农药农残等环境问题也妨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政策引领为了促进河南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引领措施。

首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力。

政府鼓励农业科技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推广高效农业技术和新品种。

其次,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政府鼓励和引导农民购买农机具,提供补贴和贷款支持。

第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田土壤质量和水资源利用。

政府增加对农业灌溉设施和水利工程的投资,提高农田整治率和灌溉率。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农业保险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三、未来前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河南农业的前景十分广阔。

首先,农业科技的进步将推动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通过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模式,河南农业将进一步实现增产增效。

其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带来产业升级和市场拓展。

调整农产品结构,开发高附加值农产品,培育产业集群,将为河南农业走向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再次,农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结合,将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

通过整合农业资源、发展农村旅游业、推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河南农村将焕发出新的活力。

综上所述,河南农业正处在一个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

河南信阳市大宗农作物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河南信阳市大宗农作物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河南信阳市大宗农作物产业发展调研报告1. 引言1.1 背景介绍信阳市位于河南省南部,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经济发达。

作为中国粮食主产省,河南的农作物产业一直占据重要地位,而信阳市作为河南省的重要产粮区之一,农作物产业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随着农村改革政策的不断深化和现代农业的兴起,信阳市的农作物产业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信阳市地处黄淮平原南缘,气候温和湿润,土地肥沃,适宜农作物生长。

主要种植作物包括水稻、小麦、玉米、豆类等大宗农作物,同时也逐渐向优质、高效、特色种植转变。

农作物产业是信阳市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对信阳市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推进,信阳市农作物产业面临着资源约束、生产环境、市场需求等方面的新挑战。

深入调研信阳市大宗农作物产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篇报告将着重分析信阳市农作物产业的发展现状和问题,提出可行的发展对策,并展望产业的未来发展前景。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河南信阳市大宗农作物产业的发展状况,分析产业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有效的发展对策和建议,以促进该产业的健康发展。

通过本次调研报告,我们旨在为信阳市农作物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决策参考,促进农业结构优化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助力信阳市农村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信阳市农作物产业概况信阳市位于河南省中部,是全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该市辖区内气候适中,土地资源丰富,适宜农作物生长。

信阳市以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籽等大宗农作物种植为主,农产品产量居全省前列。

水稻是信阳市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占据了大片稻田。

信阳市的水稻主要分布在淮河流域和大浦河流域两大平原地区,依靠丰富的水资源和灌溉条件,水稻产量持续稳定增长。

信阳市的小麦、玉米种植也十分广泛。

小麦作为主要粮食作物,主要分布在信阳市北部的丘陵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发展高效农业的重要意义研究
作者:王艳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5年第36期
河南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既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大省,第一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也是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工业大省纵观河南这几年的发展,最为可贵的是我们始终没有放松粮食生产,没有放弃农业,粮食总产量连年刷新纪录,中国最大粮仓地位越来越稳固。

不仅解决了近1亿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1.促进河南农业的发展,使农民增加收入
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工作的一个核心目标。

只有农民收入增加了,河南高效农业的发展才能长期进行下去,我省农村的社会和谐与稳定才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不仅如此,农民收入提高了,还可以开辟更广阔的农村消费市场,尤其在金融危机时期,以扩大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便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农村消费市场的繁荣,还可以带动城市经济的持久繁荣。

因此,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不仅能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综合效益,达到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而且还能够加快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拓展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就业空间,使农民实现多环节增收,进而促进农民长期稳定增收、不断增收。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还能生产出更多符合人们需要的农产品,在满足国内农产品需求的同时,还能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更大程度地提高农民收入,以此激发农民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提高种粮积极性。

此外,还应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试行低水平、广覆盖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为稳定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供有利保障。

2.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农业基础,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实行强农兴工,是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途径。

因此,在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重要的战略考虑就是,把加快工业化、城镇化与推进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促进三化协调发展。

即在不断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坚持把粮食和农业生产放在首位,同时协调好发展工业与发展农业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以牺牲农业发展为代价的畸型发展。

3.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环境生态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发展无化学残留危害物、安全无公害的环境友好农产品是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绿色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农村生态保护越好、环境破坏越少,就越有利于农业生产。

由于河南农业生产条件脆弱、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发展,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绿色农业的发展。

而治理污染,保
护环境,促进农业生态平衡是需要下大决心、巨大资金投入和作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才能取得成效的。

4.增强食品安全
由于我省人口众多,土地资源,发展高效弄农业。

不仅要解决全省庞大的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还要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据统计, 2009年,全省粮食总产量1078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连续4年稳定在千亿斤以上,全省粮食单产858公斤,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平均每亩单产更是高达1548公斤,创下了黄淮海平原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万亩连片最高产量纪录。

但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对农产品需求量的增加,需要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提高粮食产量。

按照省政府的安排, 2010年要实施粮食稳产保收行动计划,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

另外,根据已经编制的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建设规划,到2020年,全省粮食生产能力将提高到1300亿斤,这意味着到2020 年河南粮食生产能力需要再增加300亿斤。

但是河南人均耕地面积匮乏,要增加粮食生产必须转变经济方式,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并以“主攻单产、提质提效”为战略重点,要不断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加强高产优质粮食品种的研发、选育、引进,并不断扩大良种覆盖率。

要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逐步扭转粮食总产量虽逐年增加,但增幅越来越小;单产虽逐年增加,但增幅不大的局面。

同时,要加大对农用种子、化肥、农机具以及农药市场监管力度,严格控制因农资产品价格的不断上涨,而减少农民收入的现象,必须把保障粮食安全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推进现代农业的首要目标。

5.释放农村劳动力,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人力保障
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实现农业现代化,让广大农民最终走上文明富裕之路,事关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需要依靠广大农民和农村工作者长期不懈地努力和奋斗,需要通过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大批新型农民,并充分发挥他们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主体作用。

现实的问题是,由于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以及城市为进城农民工长期在城市生存发展提供越来越有利的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农民人均纯收入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河南农村劳动力的外流,使得留在农村的老人、妇女以及一部分40、50岁人员成为当前农村的主要劳动力,这不仅弱化了农业劳动力资源,而且由于留在农村的多为老人、儿童及务工伤残者,从而增加了发展现代农业的社会成本,制约了粮食增产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实现农民的非农就业,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顺利转移。

也就是说,不减少农民人数,三农问题就无法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且大量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实现城市化,也是迄今为止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各国的普遍规律。

因此,河南作为全国农业大省和农村劳动力资源大省,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在农民在农村就业不足的情况下,河南省的各级政府为了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积极鼓励和帮助农民走出农村,到城市去、到沿海地区去、到国外去,积极开展对农民工免费的再就业培训计划,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实现多渠道转移就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把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打工经商作为农民
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和拉动当地经济的有效方式。

随着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我们需要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通过就业培训,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也可以为中卷经济区的建设提供人力保障。

据统计,全省农村劳动力约4700万人,需要转移的富余劳动力3000 多万人。

2003 年全省外出务工人员1300万, 2007年达到了1974万,劳务收入1316亿元。

截至2004年底,作为拥有160万人口的河南第一农业大县的固始县外出务工人员达50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近三分之一。

该县每年实现劳务收入35 亿元,占全县GDP的近三分之一,是全县财政收入的10倍多。

6.推进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的就是发展生产,它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

而发展生产首先要发展农业,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

通过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可以用现代科学技术来装备农业,努力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多功能发展的目标,有利于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是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不断夯实经济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提高我省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唐于银,魏国平,张晓青. 我国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J] . 江苏农业科学, 2010 ( 4): 480 - 482.
2、孙旭,我国现代农业的功能定位问题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3)
3、陈新芳,提高郑州市农业龙头企业科技竞争力的对策思考,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 年第6 期(总第108 期)
4、完世伟,中原经济区发挥农业优势的若干思考,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5)
5、吕振宇,牛灵安,郝晋珉,胡菊,沈广城,中国农业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与改善对策,中国农学通报,2009,25(04):218-224
作者简介:
王艳,(1982.3--)女,河南省郑州市人,河南经贸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管理和对外贸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