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作物科学数据分类体系与编码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科研项目《学科分类与代码》

中国科研项目《学科分类与代码》

中国科研项目《学科分类与代码》(GB/T 3745-92)一级学科:110 数学二级学科:110.11 数学史110.14 数理逻辑与数学基础三级学科:110.1410 演绎逻辑学(亦称符号逻辑学) 110.1420 证明论(亦称元数学)110.1430 递归论110.1440 模型论110.1450 公理集合论110.1460 数学基础110.1499 数理逻辑与数学基础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10.17 数论三级学科:110.1710 初等数论110.1720 解析数论110.1730 代数数论110.1740 超越数论110.1750 丢番图逼近110.1760 数的几何110.1770 概率数论110.1780 计算数论110.1799 数论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10.21 代数学三级学科:110.2110 线性代数110.2115 群论110.2120 域论110.2125 李群110.2130 李代数110.2135 Kac-Moody代数110.2140 环论110.2145 模论110.2150 格论110.2155 泛代数理论110.2160 范畴论110.2165 同调代数110.2170 代数K理论110.2175 微分代数110.2180 代数编码理论110.2199 代数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10.24 代数几何学110.27 几何学三级学科:110.2710 几何学基础110.2715 欧氏几何学110.2720 非欧几何学(包括黎曼几何学等)110.2725 球面几何学110.2730 向量和张量分析110.2735 仿射几何学110.2745 微分几何学110.2750 分数维几何110.2755 计算几何学110.2799 几何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10.31 拓扑学三级学科:110.3110 点集拓扑学110.3115 代数拓扑学110.3120 同伦论110.3125 低维拓扑学110.3130 同调论110.3135 维数论110.3140 格上拓扑学110.3145 纤维丛论110.3150 几何拓扑学110.3155 奇点理论110.3160 微分拓扑学110.3199 拓扑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10.34 数学分析三级学科:110.3410 微分学110.3420 积分学110.3430 级数论110.3499 数学分析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10.37 非标准分析二级学科:110.41 函数论三级学科:110.4110 实变函数论110.4120 单复变函数论110.4130 多复变函数论110.4140 函数逼近论110.4150 调和分析110.4160 复流形110.4170 特殊函数论110.4199 函数论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10.44 常微分方程三级学科:110.4410 定性理论110.4420 稳定性理论110.4430 解析理论110.4499 常微分方程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10.47 偏微分方程三级学科:110.4710 椭圆型偏微分方程110.4720 双曲型偏微分方程110.4730 抛物型偏微分方程110.4740 非线性偏微分方程110.4799 偏微分方程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10.51 动力系统三级学科:110.5110 微分动力系统110.5120 拓扑动力系统110.5130 复动力系统二级学科:110.54 积分方程110.57 泛函分析三级学科:110.5710 线性算子理论110.5715 变分法110.5720 拓扑线性空间110.5725 希尔伯特空间110.5730 函数空间110.5735 巴拿赫空间110.5740 算子代数110.5745 测度与积分110.5750 广义函数论110.5755 非线性泛函分析110.5799 泛函分析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10.61 计算数学三级学科:110.6110 插值法与逼近论110.6120 常微分方程数值解110.6130 偏微分方程数值解110.6140 积分方程数值解110.6150 数值代数110.6160 连续问题离散化方法110.6170 随机数值实验110.6180 误差分析110.6199 计算数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10.64 概率论三级学科:110.6410 几何概率110.6420 概率分布110.6430 极限理论110.6440 随机过程110.6450 马尔可夫过程110.6460 随机分析110.6470 鞅论110.6480 应用概率论110.6499 概率论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10.67 数理统计学三级学科:110.6710 抽样理论110.6715 假设检验110.6720 非参数统计110.6725 方差分析110.6730 相关回归分析110.6735 统计推断110.6740 贝叶斯统计110.6745 试验设计110.6750 多元分析110.6755 统计判决理论110.6760 时间序列分析110.6799 数理统计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10.71 应用统计数学110.7120 可靠性数学110.7130 保险数学110.7140 统计模拟110.7199 应用统计数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10.74 运筹学三级学科:110.7410 线性规划110.7415 非线性规划110.7420 动态规划110.7425 组合最优化110.7430 参数规划110.7435 整数规划110.7440 随机规划110.7445 排队论110.7450 对策论(亦称博奕论)110.7455 库存论110.7460 决策论110.7465 搜索论110.7470 图论110.7475 统筹论110.7480 最优化110.7499 运筹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10.77 组合数学110.81 离散数学110.84 模糊数学110.87 应用数学110.99 数学其他学科一级学科:120 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二级学科:120.10 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基础学科三级学科:120.1010 信息论120.1020 控制论120.1030 系统论120.1099 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基础学科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20.20 系统学三级学科:120.xx 混沌120.2020 一般系统论120.2030 耗散结构理论120.2040 协同学120.2050 突变论120.2060 超循环论120.2099 系统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20.30 控制理论三级学科:120.3010 大系统理论120.3020 系统辩识120.3030 状态估计120.3040 鲁棒控制120.3099 控制理论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20.40 系统评估与可行性分析三级学科:120.5010 系统建模120.5099 系统工程方法论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20.60 系统工程120.99 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其他学科一级学科:130 力学二级学科:130.10 基础力学三级学科:130.1010 理论力学130.1020 理性力学130.1030 非线性力学130.1040 连续介质力学130.1050 摩擦学130.1060 柔性多体力学130.1070 陀螺力学130.1080 飞行力学130.1099 基础力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30.15 固体力学三级学科:130.1510 弹性力学130.1515 塑性力学(包括弹塑性力学) 130.1520 粘弹性、粘塑性力学130.1525 蠕变130.1530 界面力学与表面力学130.1535 疲劳130.1540 损伤力学130.1545 断裂力学130.1550 散体力学130.1555 细观力学130.1560 电磁固体力学130.1565 结构力学130.1570 计算固体力学130.1575 实验固体力学130.1599 固体力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30.20 振动与波三级学科:130.xx 线性振动力学130.2020 非线性振动力学130.2030 弹性体振动力学130.2040 随机振动力学130.2050 振动控制理论130.2060 固体中的波130.2070 流体—固体耦合振动130.2099 振动与波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30.25 流体力学三级学科:130.2511 理论流体力学130.2514 水动力学130.2517 气体动力学130.2521 空气动力学130.2524 悬浮体力学130.2527 湍流理论130.2534 多相流体力学130.2537 渗流力学130.2541 物理—化学流体力学130.2544 等离子体动力学130.2547 电磁流体力学130.2551 非牛顿流体力学130.2554 流体机械流体力学130.2557 旋转与分层流体力学130.2561 辐射流体力学130.2564 计算流体力学130.2567 实验流体力学130.2571 环境流体力学130.2599 流体力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30.30 流变学130.35 爆炸力学三级学科:130.3510 爆轰与爆燃理论130.3520 爆炸波、冲击波、应力波130.3530 高速碰撞动力学130.3599 爆炸力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30.40 物理力学三级学科:130.4010 高压固体物理力学130.4020 稠密流体物理力学130.4030 高温气体物理力学130.4040 多相介质物理力学130.4050 临界现象与相变130.4060 原子与分子动力学130.4099 物理力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30.45 统计力学130.50 应用力学130.99 力学其他学科一级学科:140 物理学二级学科:140.10 物理学史140.15 理论物理学三级学科:140.1510 数学物理140.1520 电磁场理论140.1530 经典场论140.1540 相对论与引力场140.1550 量子力学140.1560 统计物理学140.1599 理论物理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40.20 声学三级学科:140.xx 物理声学140.2020 非线性声学140.2030 量子声学140.2040 超声学140.2050 水声学140.2060 应用声学二级学科:140.25 热学三级学科:140.2510 热力学140.2520 热物性学140.2530 传热学140.2599 热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40.30 光学三级学科:140.3010 几何光学140.3015 物理光学140.3020 非线性光学140.3025 光谱学140.3030 量子光学140.3035 信息光学140.3040 导波光学140.3045 发光学140.3050 红外物理140.3055 激光物理140.3060 应用光学140.3099 光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40.35 电磁学三级学科:140.3510 电学140.3520 静电学140.3530 静磁学140.3540 电动力学140.3599 电磁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40.40 无线电物理三级学科:140.4010 电磁波物理140.4020 量子无线电物理140.4030 微波物理学140.4040 超高频无线电物理140.4050 统计无线电物理140.4099 无线电物理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40.45 电子物理学三级学科:140.4510 量子电子学140.4520 电子离子与真空物理140.4530 带电粒子光学140.4599 电子物理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40.50 凝聚态物理学三级学科:140.5010 凝聚态理论140.5015 金属物理学140.5020 半导体物理学140.5025 电介质物理学140.5030 晶体学(包括晶体生长、晶体化学等) 140.5035 非晶态物理学140.5040 液晶物理学140.5045 薄膜物理学140.5050 低维物理140.5055 表面与界面物理学140.5065 磁学140.5070 超导物理学140.5075 低温物理学140.5080 高压物理学140.5099 凝聚态物理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40.55 等离子体物理学三级学科:140.5510 热核聚变等离子体物理学140.5520 低温等离子体物理学140.5530 等离子体光谱学140.5540 凝聚态等离子体物理学140.5550 非中性等离子体物理学140.5599 等离子体物理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40.60 原子分子物理学三级学科:140.6010 原子与分子理论140.6020 原子光谱学140.6030 分子光谱学140.6040 波谱学140.6050 原子与分子碰撞过程140.6099 原子分子物理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40.65 原子核物理学三级学科:140.6510 核结构140.6515 核能谱学140.6520 低能核反应140.6525 中子物理学140.6530 裂变物理学140.6535 聚变物理学140.6540 轻粒子核物理学140.6545 重离子核物理学140.6550 中高能核物理学140.6599 原子核物理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40.70 高能物理学三级学科:140.7010 基本粒子物理学140.7020 宇宙线物理学140.7030 粒子加速器物理学140.7040 高能物理实验140.7099 高能物理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40.75 计算物理学140.80 应用物理学140.99 物理学其他学科一级学科:150 化学二级学科:150.10 化学史150.15 无机化学三级学科:150.1510 元素化学150.1520 配位化学150.1530 同位素化学150.1540 无机固体化学150.1550 无机合成化学150.1570 物理无机化学150.1580 生物无机化学150.1599 无机化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50.20 有机化学三级学科:150.xx 元素有机化学(包括金属有机化学等)150.2020 天然产物有机化学150.2030 有机固体化学150.2040 有机合成化学150.2050 有机光化学150.2060 物理有机化学(包括理论有机化学、立体化学等)150.2070 生物有机化学150.2099 有机化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50.25 分析化学三级学科:150.2510 化学分析(包括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等)150.2515 电化学分析150.2520 光谱分析150.2525 波谱分析150.2530 质谱分析150.2535 热谱分析150.2540 色谱分析150.2545 光度分析150.2550 放射分析150.2555 状态分析与物相分析150.2560 分析化学计量学150.2599 分析化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50.30 物理化学三级学科:150.3010 化学热力学150.3015 化学动力学(包括分子反应动力学等)150.3020 结构化学(包括表面化学、结构分析等)150.3025 量子化学150.3030 胶体化学与界面化学150.3035 催化化学150.3040 热化学150.3045 光化学(包括超分子光化学、光电化学、激光化学、感光化学等) 150.3050 电化学150.3055 磁化学150.3060 高能化学(包括辐射化学,等离体化学)150.3065 计算化学150.3099 物理化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50.35 化学物理学150.40 高分子物理150.45 高分子化学三级学科:150.4510 无机高分子化学150.4520 天然高分子化学150.4530 功能高分子(包括液晶高分子化学)150.4540 高分子合成化学150.4550 高分子物理化学150.4599 高分子化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50.50 核化学三级学科:150.5010 放射化学150.5020 核反应化学150.5030 裂变化学150.5040 聚变化学150.5050 重离子核化学150.5060 核转变化学150.5070 环境放射化学150.5099 核化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50.55 应用化学150.99 化学其他学科一级学科:160 天文学二级学科:160.10 天文学史二级学科:160.15 天体力学三级学科:160.1510 摄动理论160.1520 天体力学定性理论160.1530 天体形状与自转理论160.1540 天体力学数值方法160.1550 天文动力学(包括人造卫星、宇宙飞船动力学等) 160.1560 历书天文学160.1599 天体力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60.20 天体物理学三级学科:160.xx 理论天体物理学160.2020 相对论天体物理学160.2030 等离子体天体物理学160.2040 高能天体物理学(包括天体核物理学)160.2050 实测天体物理学160.2099 天体物理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60.25 天体化学160.30 天体测量学三级学科:160.3010 天文地球动力学160.3020 基本天体测量学160.3030 照相天体测量学160.3040 射电天体测量学160.3050 空间天体测量学160.3060 方位天文学160.3070 实用天文学160.3099 天体测量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60.35 射电天文学三级学科:160.3510 射电天体物理学160.3520 射电天文方法160.3599 射电天文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60.40 空间天文学三级学科:160.4010 红外天文学160.4020 紫外天文学160.4030 X射线天文学160.4050 中微子天文学160.4099 空间天文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60.45 天体演化学(各层次天体形成与演化入各学科)160.50 星系与宇宙学三级学科:160.5010 星系动力学160.5020 星系天文学160.5030 运动宇宙学160.5040 星系际物质160.5050 大爆炸宇宙论160.5060 星系形成与演化160.5070 宇宙大尺度结构起源与演化160.5099 星系与宇宙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60.55 恒星与银河系三级学科:160.5510 恒星物理学160.5520 恒星天文学160.5530 恒星形成与演化160.5540 星际物质物理学160.5550 银河系结构与运动160.5599 恒星与银河系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60.60 太阳与太阳系三级学科:160.6010 太阳物理学160.6020 太阳系物理学160.6030 太阳系形成与演化160.6040 行星物理学160.6050 行星际物理学160.6060 陨星学160.6099 太阳与太阳系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60.65 天体生物学二级学科:160.99 天文学其他学科一级学科:170 地球科学二级学科:170.10 地球科学史170.15 大气科学三级学科:170.1510 大气物理学(包括大气光学、大气声学、大气电学、云雾物理学、边界层物理学、中层物理学等)170.1515 大气化学170.1520 大气探测(包括大气遥感)170.1525 动力气象学(包括数值天气预报与数值模拟等)170.1530 天气学170.1535 气候学170.1540 云与降水物理学170.1545 应用气象学170.1599 大气科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70.20 固体地球物理学三级学科:170.xx 地球动力学170.xx 地球重力学170.2020 地球流体力学170.2025 地壳与地形变170.2035 地声学170.2040 地热学170.2045 地电学170.2050 地磁学170.2055 放射性地球物理学170.2060 地震学170.2065 勘探地球物理学170.2070 计算地球物理学170.2075 实验地球物理学170.2099 固体地球物理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70.25 空间物理学三级学科:170.2510 电离层物理学170.2520 高层大气物理学170.2530 磁层物理学170.2540 空间物理探测170.2550 空间环境学170.2599 空间物理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70.30 地球化学三级学科:170.3010 元素地球化学170.3015 有机地球化学170.3020 放射性地球化学170.3025 同位素地球化学170.3030 生物地球化学170.3035 地球内部化学170.3040 同位素地质年代学170.3045 成矿地球化学170.3050 勘探地球化学170.3055 实验地球化学170.3099 地球化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70.35 大地测量学三级学科:170.3510 地球形状学170.3520 几何大地测量学170.3530 物理大地测量学170.3540 动力大地测量学170.3550 空间大地测量学170.3560 行星大地测量学170.3599 大地测量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70.40 地图学170.45 地理学三级学科:170.4510 自然地理学(包括化学地理学、生态地理学、地貌学、冰川学、冻土学、沙漠学、岩溶学等)170.4520 人文地理学(包括区域地理、旅游地理, 其他入有关学科)170.4599 地理学其他学科二级学科:170.50 地质学170.5011 数学地质学170.5014 地质力学170.5017 动力地质学170.5024 矿床学与矿相学(包括放射性矿床学,不包括石油、天然气和煤。

稳固的校园网络数据中心构建初探——以云南热带作物职业学院为例

稳固的校园网络数据中心构建初探——以云南热带作物职业学院为例
之重
2 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创新 , 信息资源爆炸式增长 , 现有 数据管理无法满足教学 、 科研 、 管理的创新需求 , 学院信息 化建设面临着角色定位 、 建设模式 、 管理机制等各层面 的 挑战。 随着校园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应用服务的不 断深入 , 师生对信息也越来越高的利用需求 , 对网络中心 的支撑和服务能力提出了新 的要求 。 面对这些新业务的需 求 与挑战 , 现有 的基础网络架构已经无法满足 , 主要体现
关键 词 : 稳固; 网络 ; 数据 中心 ; 构建
中 图 分类 号 : T P 3 9 3 . 1 8
文 献 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6 — 8 9 3 7 ( 2 0 1 3 ) 0 9 — 0 0 6 8 — 0 3
信息化建设可 以优化教学 、 科研和管理进程 , 减少教 育教学成本 , 节约教育资源 , 实现管理 一体化 , 办公无纸 化。 随着信息化建设 的不断深入 , 教学 、 科研 、 管理运行对 各类数据 的处理 、 存取 、 交换和共享 已成为一种 日常需要。 自 2 0 0 3 年开始建设校 园网以来 , 学 院信息化建设 和发展 已 从早期 的单机单用户应用逐步转变为部 门级管理信息系 统应用 ; 以网络服务和网站建设为中心 , 向教务管理 、 图书 管理 、 财务管理系统辐射 、 扩散 ; 在线教学 、 网上心理健康 测评 、 校园“ 翼机通” 等综合数字化校 园平 台应用起步; 信 息系统应用从单一的校 内内部应用 , 渗透到校外的昆明分 院和版纳校区共享应用 , 诸多的变化标志着学院信息化的 应用有 了长足发展 , 进一步促进 了学 院 日常管理和教育教 学改革各项工作。 但是, 面对信息化技术 的更新和不断发 展, 学院原有 的信息化建设也暴露出各部 门 、 各信息系统 应用之间相对独立 、 资源共享性差 等问题 , 即“ 信息孤岛” 的出现。 如何对现有各类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信息集成和业 务集成 , 提高资源共享和利用 , 使其更好 的为教学 、 科研 、 管理服务 , 成为信息化建设探索的重要任务 , 建立稳固的 网络数据 中心业务 自然成了 目前我 院信息化建设 的重 中

中国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研究现状与思考

中国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研究现状与思考
L in 。 H N Y y a LU Jal g,H u IH n l,S N J a I N X n n IQ o g ,C E e u n, I i i E Y n,L o gi U u n,TA imi nn
1 rpi a C o s T o c l r p Ge mp a m s u c s Re e r h I siue C T r l s Re o r e s a c  ̄ t t A AS,Da z o ,Ha n n 5 7 7 i a t nh u i a 71 3 f Ch n
热 带作 物 学报 2 1 ,3 ( 1 :2 7 — 19 0 1 2 1 ) 14 2 7
C i eeJ u n l fT 0 ia r hn s o r a r oc lC o o
中国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 护研 究现状与思考
李 琼 ,陈 业 渊 - 建 玲 ,何 云 ,李 洪 立 ,孙 娟 2 田新 民 ,刘 ,
a d 7 0 0 o i s n h f r n 4 0 c p e i t e o m o g r l s f emp a m n r ey i v t l r r , a d e d a k a e e n a e .Th us r, n i o i a r b y n s e b n h v b e s v d e i e t c t n n e au t n o r p c l r p g r ls fc s d n u l y r i ,sr s tlr n e e t r ssa c d n i ai a d v l ai f t ia co e mp a m o u e o q ai t t te s oe a c ,p s e itn e i f o o o t as a d y oo i a r i ,ec n c t lg c l t t a s t,whc h s s b ih d sa d r ie d t b s h t a e p b il s ae tr u h t e ih a e t l e a tn a d z d a a a e t a c n b u l y h r d h o g h a s c

云南热带作物职业学院校园植物数据库构建

云南热带作物职业学院校园植物数据库构建

农林院校多有在校园里建立“树木园”、“植物园”以收集各种植物的现象,是其科研和教学实习的重要基地;同时因校园绿化和美化的需要,大都种植很多观赏树木或花卉。

校园植物最易为学生接触和认识。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普及,世界各国相继建立了一批植物信息系统。

校园植物既为相关专业学生识别和观察植物提供了素材,也能让更多非专业学生了解植物知识,珍爱自然资源环境。

因此充分利用校园植物,借助信息技术开展专业教学和科普教育活动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笔者以云南热带作物职业学院为例,就校园植物数据库的构建进行了设计与技术实现,现报道如下。

1校园植物数据库构建的意义大多数农林院校都开设有植物学、植物解剖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等植物基础学科,有些学校还开设园林规划设计、药用植物资源利用、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等专业。

认识植物的种类、形态、器官等是学好专业课程的基础,教科书对植物的描述常用专业术语、符号、示意图等,与实物存在一定差别,但这些形态在校园植物上都能找到。

应用现代影像和信息技术建立校园植物数据库,可为课堂教学提供真实、形象的范例,有利于学生课后进行查询、对比,提高感性认识,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书本上枯燥乏味的“死”知识变成“活”知识[1];同时也有利相关教学和科研人员检索数据,提高工作效率。

校园植物数据库有重要的辅助植物学教学的功能[2-6]。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通识性教育课程比重明显上升,农林院校植物学基础知识教育更是如此。

校园的许多植物具有丰富的自然人文知识,辅之校园植物数据库图文并茂的植物信息,学生通过参观学习,不仅增强了植物学、植物分类学知识,而且能了解很多与之关联的自然人文知识,开阔视野,陶冶和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增进校园的文化氛围。

2云南热带作物职业学院校园植物数据库系统的结构与功能2.1系统功能(图1)2.1.1信息浏览本数据库包含多条数据,用户可直接逐一查看各条数据详情。

其数据浏览见图2。

云南热带作物职业学院校园植物数据库构建马晓1,郭思乾1,袁鹏程2,杜华波1,朱春梅1(1.云南热带作物职业学院,云南普洱665000;2.云南思妙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昆明650204)摘要摘要::介绍云南热带作物职业学院校园植物数据库构建、意义与功能。

InCites新平台助力“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实践与探索——以海南大学“世界一流建设学科”作物学学科为

InCites新平台助力“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实践与探索——以海南大学“世界一流建设学科”作物学学科为

收稿日期:2021-12-29基金项目: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2021年规划课题 海南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绩效评价研究 ,项目编号:HN S K (Y B )21-61;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721Q N 0877㊂作者简介:徐榕烽(1983),女,内蒙古临河人,馆员,硕士,就职于海南大学图书馆,研究方向:图书情报与文献计量分析㊂周珊(1981 ),女,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资源建设㊁学科服务㊁科研评价等㊂I n C i t e s 新平台助力 世界一流学科 建设实践与探索以海南大学 世界一流建设学科 作物学学科为例徐榕烽,周 珊(海南大学图书馆,海南海口 570228) 摘 要:文章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利用新一代I n C i t e s 平台,从高生产力和高影响力作者对作物学学科贡献度方面深入分析了海南大学 世界一流建设学科 作物学学科近10年来的科研发展情况,明确海南大学作物学学科自身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制定科研规划㊁整合科研团队㊁加强科研人员培育力度和期刊投稿引导几条建议,为发掘学科潜力并促进其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建成建好世界一流学科提供准确定位,有利于最终形成学科自身核心竞争力,为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方向及重点领域提供决策依据㊂关键词:一流学科;贡献度;I n C i t e s中图分类号:G 250.73ʒG 250.252(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6921(2023)10 0113 04 2015年10月,国务院公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以学科建设为 双一流 建设的基本原则之一,高等院校由围绕学校整体建设转变为围绕学科建设[1]㊂2017年9月,海南大学作物学学科入选国家 双一流建设学科 名单,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 要支持海南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学科[2],赋予海南大学新的重大历史使命㊂海南大学作物学学科是海南大学最早创建的3个骨干学科之一,为我国天然橡胶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作物学 世界一流学科 建设和发展需要植物保护㊁园艺和食品学科与工程等 热带农业 学科群的共同支持㊂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利用新一代I n C i t e s平台,从高生产力和高影响力作者对作物学学科贡献度方面分析了海南大学 世界一流建设学科 作物学学科近10年来的科研发展情况,为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方向及重点领域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㊂1 数据来源和指标说明1.1 数据来源S C I E (S c i e n c e C i t a t i o n I n d e x E x pa n d e d )是收录了超过9200种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期刊,涵盖178个科学学科,1900年至今,有5300多万条记录和11.8亿份引用文献,是对自然科学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客观㊁定量和易操作评价的国际通用指标,经常用来进行某一个科研机构或大学的学科分析和学术影响力评价[3]㊂I n C i t e s 是由C l a r i v a t e 开发的一个基准和分析工具,它使用出版物信息来分析生产力㊁影响力和协作,这些都反映在科学网络数据库索引的文献中[4]㊂2021年7月,I n C i t e s 平台进行了全新改版和全面升级,补充了多种加权和相对的计量指标,增加了可视化效果,为科研人员的论文生产力和学术影响力的量化分析提供了一个更加丰富和完善的分析工具㊂本次研究利用S C I E 和新一代I n C i t e s 数据库,从海南大学 世界一流建设学科 作物学学科学术角度2023年5月内蒙古科技与经济M a y 202310524I n n e r M o n g o l i a S c i e n c e T e c h n o l o g y &E c o n o m yN o .10T o t a l N o .524出发,选择分析入口为 研究方向 和 研究人员 ,所属机构为 H a i n a n U n i v e r s i t y,分类体系按照C h i n a S C A D C S u b je c t 97N a r r o w (中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分类),选择 0901C r o p Sc i e n c e ,文献类型为 A r t i -c l e 和 R e v i e w ,时间范围为2012年 2021年㊂I n -C i t e s 数据截止时间为2021年9月24日㊂1.2 指标说明[5]本文分析的I n C i t e s 数据库中的各项数据指标及其含义见表1㊂表1 I n C i t e s 数据库中数据指标及含义序号指标名称含义1W e b o f S c i e n c e 论文数一段时间内被W e b o f S c i e n c e 收录的论文数量2被引频次一段时间内被W e b o f S c i e n c e 收录论文引用的频次3h 指数出版论文集的h 指数4引文影响力论文篇均被引频次(均值)5学科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C N C I 按学科㊁出版年和文献类型统计的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论文篇均引文数),C N C I 值大于1,表明该组论文的被引表现高于全球平均水平6期刊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J N C I 按期刊㊁出版年和文献类型统计的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J N C I 值大于1,表明在该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的表现超过全球平均水平7高被引论文按领域和出版年统计的被引频次排名前1%的论文数(含论文与综述)8Q i 期刊中的论文给定年份内具有J I F 分区中Q i 区的期刊中的论文数量9Q i 期刊中论文的百分比Q i 期刊中的论文数占J I F 期刊中的论文数的比值2 海南大学世界一流建设学科 作物学学科分析2.1 作物学学科基本情况2.1.1 论文总体产出及发展趋势分析㊂学科总体论文产出是衡量学科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海南大学作物学学科2012年 2021年的发文总量为132篇,其中Q 1期刊中的论文75篇,高被引论文2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百分比分别是59.85%和56.06%㊂2012年 2021年海南大学作物学学科历年发文量及Q 1期刊发文量趋势如图1所示㊂图1 2012年 2021年海南大学作物学学科历年发文量及Q 1期刊发文量趋势如图1所示,海南大学作物学学科10年间的W o S 发文量是逐年上升的,尤其是2016年之后,上升的速率加快,2018年略有回落,到2020年全年W o S 发文45篇,其中Q 1期刊30篇,Q 2期刊11篇,Q 1㊁Q 2期刊总和达到全年发文量的91.11%,且有1篇高被引论文产生,这跟2016年后海南大学加强人才引进和科研奖励的力度有关㊂2.1.2 论文总体及相对影响力分析㊂分析论文被引情况是衡量出版物或作者的影响力的一个重要途径[6]㊂2012年 2021年海南大学作物学学科W o S论文被引频次993次,引文影响力(篇均被引频次7.52次),学科规范化引文影响力C N C I 为1.76,期刊规范化引文影响力J N C I 为0.98㊂2012年2021年海南大学作物学学科W o S 论文被引频次及引文影响力趋势如图2所示㊂图2 2012年 2021年海南大学作物学学科W o S 论文被引频次及引文影响力趋势从图2可以看出,海南大学作物学学科W o S 发文的被引频次及引文影响力趋势在2012年 2018年大致相同,在2015年㊁2016年㊁2017年3年表现较好,2018年表现较差,这跟W o S 发文量与Q 1期刊发文量趋势相符,2019年之后的被引频次逐渐增多,但篇均被引频次并未增多,这跟2019年后新增发文量较多有关,一般来说,论文被引频次的高峰出现在论文发表后的2年~5年㊂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到,总被引频次和引文影响力两个引文指标均未考虑学科㊁期刊㊁出版年㊁W o S 发文量及文献类型的归一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有必要对学科规范化引文影响力C N C I 值和期刊规范化引文影响力J N -C I 值按出版年进行统计分析,2012年 2021年海南大学作物学学科W o S 发文的规范化引文影响力如图3所示㊂总第524期内蒙古科技与经济图32012年 2021年海南大学作物学学科两个规范化引文影响力指标从图3中可以看出,海南大学作物学学科在2012年 2014年间的引文影响力C N C I值和J N C I 值都远低于全球基准值1,表明这三年海南大学作物学学科论文发文质量和期刊质量相对较低㊂2015年 2017年的两个规范化引文影响力均高于全球平均值,尤其是2016年的学科规范化引文影响力C N C I值,达到4.70,非常引人注目,表明海南大学作物学科研人员这三年的发文质量和期刊质量都很高㊂2018年两个规范化引文影响力又有所下降,这跟被引频次和篇均被引频次的趋势大致相同㊂2.2作物学学科高产作者 生产力贡献度 分析科研人员的论文产出是衡量和评价科研人员绩效的重要指标[7],高产出作者往往是某一领域科技前沿走向的引领者,在海南大学 世界一流建设学科 作物学学科10年间发表W e b o f S c i e n c e论文的科研人员共289人㊂本文利用 生产力贡献度 这一评价指标,更直观地反映海南大学作物学学科发文作者在该学科领域的生产力, 生产力贡献度 的计算公式如式(1)所示, 生产力贡献度 越大,该作者对海南大学作物学学科的生产力越大[8],作者学术成果在该学科更多㊂生产力贡献度(%)=某学科作者W o S发文量该学科W o S发文总量(1)按照生产力贡献度排名前10位的科研人员,结果如表2所示㊂由表2可见,发文量最多的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张正科教授(Z h a n g,Z h e n g K e),10年间在海南大学作物学学科共累积W o S发文14篇,W o S发文贡献度为10.69%,h指数为11[9]㊂发文量排在第2㊁第3的分别是热带作物学院的聂立孝教授(N i e,L i x i a o)和吴伟教授(W u,W e i),10年间在海南大学作物学学科分别W o S发文11篇和9篇,W o S发文贡献度为8.4%和6.87%,h指数为4和3㊂我们发现,排名前10的作者中,有5位都不是二级机构热带作物学院的科研人员,这表明,海南大学 世界一流建设学科 作物学学科的W o S论文量是由不同的二级机构科研人员发文组成,即由不同二级机构的科研人员生产力贡献㊂表2海南大学作物学学科2012年 2021年高产出作者T O P10名称排名W o S论文数/篇W o S发文贡献度/%h指数Z h a n g,Z h e n g K e11410.6911N i e,L i x i a o2118.404W u,W e i396.873 L i u,H o n g y a n475.342 M i a o,W e i g u o553.821 L i n,C h u n h u a643.051S h i,X u e q u n643.053Z h a n g,Y U643.051F a h a d,S h a h643.052Z h a n g,L I643.051 2.3作物学学科高影响作者贡献度分析科研人员的生产力可以由W e b o f S c i e n c e发文量反映,但其影响力则需要通过论文的 被引频次 等指标来体现,引入 影响力贡献度 这一评价指标,可以反映海南大学作物学学科发文作者在该学科领域的影响力, 影响力贡献度 的计算公式如式(2)所示[8]㊂影响力贡献度(%)=某学科作者W o S发文被引频次该学科W o S发文总被引频次(2)按照影响力贡献度排名前10位的科研人员,结果如表3所示㊂表3海南大学作物学学科2012年 2021年高影响力作者贡献度T O P10名称排名被引频次/次引文影响力/次W o S影响力贡献度/%C N C I W o S论文数/篇Z h a n g,Z h e n g K e138227.2939.305.2414S h i,X u e q u n26215.506.383.834R u a n,Y u n z e35427.005.562.152W a n g,L U45117.005.254.703N i e,L i x i a o5464.184.730.9611L i,W u64522.504.635.922F a n g,N a74343.004.424.621L u o,Y u e h u a74343.004.424.621H u,X i a o p i n g93919.504.014.792Y u a n,M e n g-q i93939.004.015.561徐熔烽,等㊃I n C i t e s新平台助力 世界一流学科 建设实践与探索 以海南大学 世界一流建设学科 作物学学科为例2023年第10期由表3可见, 生产力贡献率 排名第1的张正科教授,在 影响力贡献率 排名中仍然排在第1,10年间W o S发文被引频次共382次, 影响力贡献率 39.30%,引文影响力即篇均被引频次27.29次,高于该学科的全球平均值19.80,C N C I值为5.24,高于全球基准值1,说明其发文的影响力和表现力均优于全球平均水平㊂ 生产力贡献率 排名第2的聂立孝教授,对作物学学科的 影响力贡献率 只有4.73%,其引文影响力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同时,可以看出, 影响力贡献率 排名前10位的作者中,属于学校二级机构热带作物学院的科研人员仍然不足一半,作物学学科的科研影响力由学校各二级机构的科研人员贡献度组成㊂3结果与讨论综上,本文利用新一代I n C i t e s平台,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从W o S发文量㊁Q1期刊发文量㊁被引频次㊁引文影响力㊁学科规范化引文影响力和期刊规范化引文影响力等几个指标深入分析了海南大学作物学学科近10年来的科研发展情况,并分析了隶属于不同二级机构科研人员对作物学学科的 生产力贡献度 和 影响力贡献度 ,明确了作为入选 国家世界一流建设学科 仍存在不足之处,W o S发文量和被引频次整体较低,二级机构热带作物学院的学者和科研人员对本学科贡献度不足,发文期刊所属学科较为分散等㊂针对海南大学作物学学科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为建成建好世界一流学科提供准确的定位,提出以下几条建议:①制定科研规划㊂分析学科的变化趋势,追踪学科的前沿热点,充分发挥国家政策优势,积极推动与其他二级机构的合作和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产生更多更好并有标志性的科研成果㊂②整合科研团队㊂统计发现,作物学学科排名前10的高产作者和高影响作者都只有不到一半比例出自二级机构热带作物学院,应在海南大学范围内积极整合和组建作物学相关科研团队,以学科带头人为首,开展真实有效合作和团队建设,为 世界一流建设学科 作物学学科学术影响力的提升提供重要智力支撑[10]㊂③加强对作物学学科建设贡献率高的科研人员和二级机构的支持力度㊂针对贡献度高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㊁植物保护学院等,制定相关具体科研目标和支持政策,加大生产力和影响力贡献度高的科研人员及研究生的奖励力度,通过奖励激励政策引导更多的科研人员在作物学期刊上发表高质量的论文,增加学校作物学整体学术论文影响力㊂④期刊投稿引导㊂定期推出‘各学科投稿指南“,引导科研人员投稿作物学学科对应的高质量期刊,集中投稿,提高海南大学作物学学科W o S论文的学术影响力,并依据期刊综合计量指标结合论文自身特点及研究领域,提高投稿成功率㊂[参考文献][1]马静,孙卫忠,张媛,等.E S I学科分析助力一流学科 建设实践与探索:以河北工业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9(11):35-39.[2]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E B/O L].(2018-04-13)[2021-09-24].h t t p://w w w.81.c n/g n x w/2018-04/13/c o n t e n t80052384.h t m. [3]李宇辉.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学术交流机制分析[D].广州:广州医科大学,2015. [4]海南大学图书馆.I n C i t e s[D B/O L].(2016-09-06)[2021-09-24].h t t p://l i b r a r y.h a i n u.e d u.c n/b k s h o w.a s p?t y p e i d=3&i d=207.[5]I n C i t e s T M数据库快速使用指南.[E B/O L].(2019-11-02)[2021-09-24].h t t p s://w e n k u.b a i d u.c o m/v i e w/039a50b1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f a.h t m l f r=i n-c o m e1-d o c-se a r c h&_w k t s_=1683130242100&w k Q u e r y=I n C i t e s T M数据库快速使用指南.[6]夏琬钧,赵颖梅,刘云,等.基于I n c i t e s和E S I的高校科研产出统计与分析: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4(3):14-16.[7]徐榕烽,刘小香,杨连珍,等.I n C i t e s新平台助力高校学科带头人科研量化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0(12):21-25.[8]任瑞荣,董政娥,陈惠兰.东华大学优势学科分析与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2(5):760-767.[9]周建农,何琳,白振田.E S I植物与动物学的评价与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2,56(22):48-55,61.[10]徐榕烽,李春香,张建媛.海南大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调研[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1(16):15-17.总第524期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学科分类与代码农业科学

学科分类与代码农业科学

学科分类与代码-农业科学210 农学210.10 农业史210.20 农业基础学科210.2010 农业数学210.2020 农业气象学与农业气候学210.2030 农业生物物理学210.2040 农业生物化学210.2050 农业生态学210.2060 农业植物学210.2070 农业微生物学210.2080 植物营养学210.2099 农业基础学科其他学科210.30 农艺学210.3010 作物形态学210.3015 作物生理学210.3020 作物遗传学210.3025 作物生态学210.3030 种子学210.3035 作物育种学与良种繁育学210.3040 作物栽培学210.3045 作物耕作学210.3050 作物种质资源学210.3055 农产品贮藏与加工210.3099 农艺学其他学科210.40 园艺学210.4010 果树学210.4020 瓜果学210.4030 蔬菜学210.4040 果蔬贮藏与加工210.4050 茶学(包括茶加工等) 210.4060 观赏园艺学210.4099 园艺学其他学科210.50 土壤学210.5010 土壤物理学210.5015 土壤化学210.5020 土壤地理学210.5025 土壤生物学210.5030 土壤生态学210.5035 土壤耕作学210.5040 土壤改良学210.5045 土壤肥料学210.5050 土壤分类学210.5055 土壤调查与评价210.5099 土壤学其他学科210.60 植物保护学210.6010 植物检疫学210.6015 植物免疫学210.6020 植物病理学210.6025 植物药理学210.6030 农业昆虫学210.6035 植物病毒学210.6040 农药学210.6045 植物病虫害测报学210.6050 抗病虫害育种210.6055 有害生物化学防治210.6060 有害生物生物防治210.6065 有害生物综合防治210.6070 杂草防治210.6075 鸟兽、鼠害防治210.6099 植物保护学其他学科210.70 农业工程210.7010 农业机械学(包括农业机械制造等) 210.7015 农业机械化210.7020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210.7025 农田水利(包括灌溉工程、排水工程等) 210.7030 水土保持学210.7035 农田测量210.7040 农业环保工程210.7045 农业区划210.7050 农业系统工程210.7099 农业工程其他学科210.99 农学其他学科220 林学220.10 林业基础学科220.1010 森林气象学220.1020 森林地理学220.1030 森林水文学220.1040 森林土壤学220.1050 树木生理学220.1060 森林生态学220.1070 森林植物学220.1099 林业基础学科其他学科220.15 林木遗传育种学220.1510 林木育种学220.1520 林木遗传学220.1599 林木遗传育种学其他学科220.20 森林培育学(亦称造林学)220.25 森林经理学220.2510 森林测计学220.2520 森林测量学220.2530 林业遥感220.2540 林业信息管理220.2550 林业系统工程220.2599 森林经理学其他学科220.30 森林保护学220.3010 森林病理学220.3020 森林昆虫学220.3030 森林防火学220.3099 森林保护学其他学科220.35 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220.40 防护林学220.45 经济林学220.50 园林学220.5010 园林植物学220.5020 风景园林工程220.5030 风景园林经营与管理220.5099 园林学其他学科220.55 林业工程220.5510 森林采运学220.5520 林业机械220.5530 林业机械化与电气化220.5540 木材学220.5550 木材加工与人造板工艺学(包括家具设计与制造等) 220.5560 木材防腐学220.5570 林产化学加工学220.5599 林业工程其他学科220.60 森林统计学220.65 林业经济学220.99 林学其他学科230 畜牧、兽医科学230.10 畜牧、兽医科学基础学科230.1010 家畜生物化学230.1020 家畜生理学230.1030 家畜遗传学230.1040 家畜生态学230.1050 家畜微生物学230.1099 畜牧、兽医科学基础学科其他学科230.20 畜牧学230.2010 家畜育种学230.2015 家畜繁殖学230.2020 动物营养学230.2025 饲料学230.2030 家畜饲养管理学230.2035 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学230.2040 家畜行为学230.2045 家畜卫生学230.2050 草原学(包括牧草学、牧草育种学、牧草栽培学、草地生态学、草地保护学等) 230.2055 畜产品贮藏与加工230.2060 畜牧机械化230.2065 养禽学230.2070 养蜂学230.2075 养蚕学230.2080 畜牧经济学230.2099 畜牧学其他学科230.30 兽医学230.3010 家畜解剖学230.3015 家畜组织胚胎学230.3020 兽医免疫学230.3025 家畜病理学(亦称兽医病理学)230.3030 兽医药理学230.3035 兽医临床学230.3040 兽医卫生检疫学230.3045 家畜寄生虫学230.3050 家畜传染病学230.3055 家畜病毒学230.3060 中兽医学230.3065 兽医器械学230.3099 兽医学其他学科230.99 畜牧、兽医科学其他学科240 水产学240.10 水产学基础学科240.1010 水产化学240.1020 水产地理学240.1030 水产生物学240.1040 水域生态学240.1099 水产学基础学科其他学科240.15 水产增殖学240.20 水产养殖学240.25 水产饲料学240.30 水产保护学240.35 捕捞学240.40 水产品贮藏与加工240.45 水产工程学240.50 水产资源学240.55 水产经济学240.99 水产学其他学科。

2023年 学科分类编码

2023年 学科分类编码

2023年学科分类编码2023年的学科分类编码可能会根据不同的教育体系和国家而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学科分类编码用于对各种学科进行分类和标识,以便于教育机构、研究机构和统计机构进行统计和管理。

以下是一种可能的学科分类编码方案,仅供参考:1. 自然科学类:数学,0101。

物理学,0102。

化学,0103。

天文学与空间科学,0104。

地球科学与地质学,0105。

生物学,0106。

2. 工程与技术类:电子与通信工程,02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202。

机械工程,0203。

材料科学与工程,0204。

建筑与土木工程,0205。

能源与环境工程,0206。

3. 医学与健康类:医学基础科学,0301。

临床医学与医疗技术,0302。

药学与药物科学,0303。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0304。

护理学,0305。

康复医学与运动科学,0306。

4. 社会科学类:经济学,0401。

心理学,0402。

社会学,0403。

政治学,0404。

法学,0405。

教育学,0406。

5. 人文科学类:历史学,0501。

文学与语言学,0502。

艺术与设计,0503。

哲学与宗教学,0504。

文化与传媒研究,0505。

考古学,0506。

需要注意的是,学科分类编码可能会因为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体系和学科设置的差异而有所变化。

此外,随着学科的发展和新学科的涌现,学科分类编码也可能会进行更新和调整。

因此,在2023年具体的学科分类编码方案还需要根据当时的教育体系和相关机构的规定来确定。

以上只是一个可能的示例,不代表最终的编码方案。

农业数据库的查询及应用

农业数据库的查询及应用

农业数据库的查询及应用实验二内容农业数据库的查询及应用网站1(国家级):国家农业科学数据共享中心(/)简介:农业科学数据共享中心是由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支持建设的数据中心试点之一。

中心建设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主持,中国农业科学院部分专业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参加。

该中心建设是以满足国家和社会对农业科学数据共享服务需求为目的,立足于农业部门,以数据源单位为主体,以数据中心为依托,通过集成、整合、引进、交换等方式汇集国内外农业科技数据资源,并进行规范化加工处理,分类存储,最终形成覆盖全国,联结世界,可提供快速共享服务的网络体系,并采取边建设,边完善,边服务的原则逐步扩大建设范围和共享服务范围。

如何通过农业科学数据中心来共享数据呢?下面的图就是共享数据的方法图。

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将数据库的共享分成三个模式:模式一:对于已经数字化的数据通过元数据提供共享服务。

模式二:对于目前还没有数字化但是没有建设数据库的软硬件条件,可以采用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提供的空间远程建库,并通过元数据提供共享服务。

模式三:对于目前还没有数字化并且近期难以提供网络化共享的数据,采用登记服务信息的方式,使得用户能够通过服务信息的查询,发现数据拥有单位,并通过现实方式来实现数据共享。

如果想使用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的数据,应该如何操作呢?下面的图就是使用共享数据的方法图。

网站2(国家级):中国农业科技基础数据信息系统(/)简介:“农业科技基础数据信息系统”是国家科技部支持建设的公益性、基础性数据库。

基础性工作是指对基本科学数据、资料和相关信息(以下统称科学资料)进行系统的采(收)集、分类、整理、鉴定和评价、积累和综合分析,保证这些科学资料的流动与使用,以促进基本规律的研究。

这一系列工作是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

这些科学资料是知识创新的信息资源和能够增值的巨大的社会财富,是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科学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检测 、 试验 、 实验 等研 究过 程 中产生 据共享 分类 ,其 目的在 于数 据 的共 加新 的热 带作 物科学 数据 时 ,在本 的数据 ,也包 含 了根 据不 同科 技活 享 ,把分类 方法 应用 于科 学数据 管 分 类体 系 的基 础上进 行延 拓和细 化 从 考 动需 求对 热带 作物 后续 加工整 理 的 理 , 利用 的角 度 , 虑到 用户 的需 的条件 。 ( )兼容性 。相关 的国家标准 、 7 各类 数 据 。 生态 环 境 、 品安 全 、 求 而对数 据所 做 的分 类 ,是面 向数 如 食 国 应 因此 , 热带 作物科 学数 行 业 标 准 、 际 标 准 存 在 时 , 充 法律 法 规 等 相关 的科 学 数据 资 源 。 据 集 的分 类 。
类 体 系 ,以适 应现代 计算 机 网络技 理 过程 中发现 ,按 照此 大类进 行数 设定 某种 符号体 系进 行编码 ,以保 术 和数据库技 术 。 据 的收 集整理 ,有时候 对某 些数 据 证 科学数 据得 到有效 的管理 。 ( )完整 性和 可扩展 性 。分 类 6 数 据分类 是科 学数 据共享 工程 无法进 行归类 。热带作 物科 学数 据 既 反映要素 的 属性 ,又反映 要素 间 既 包 含 了 对 热 带 作 物 进 行 生 理 生 建设对 数据 进行有 效管 理 、合 理标 具有完整 性 。 要保证增 态 、 传 、 种栽 培 等 方 面 的调 查 、 引 的一 个必 要 的首 要条件 。科学数 的相 互关 系 。 遗 育
种 的特种 经济作 物 。热 带作 物种类 程 的不断推 进 ,对热 带作物 科学 数
繁多 , 资源 丰富 , 既包括 具有 国际 战 据进 行科学 的分 类 .表 明各 自不 同 文 、 热量 等 的需求 , 而限定 了热 带 从
略意义 的天然橡 胶 , 也包 含 木薯 、 油 的地域及 利用方 式 .对 国家农业 科 作 物生 长 的地 域 环境 ,表 现 出显 著 棕、 椰子 、 香蕉 、 柁果 、 菠萝 、 番木瓜 、 学 数据共 享 、热带农 业科 学数据 共 的 区域 优势 。 国家农业 科 学数据 共 油梨 、 果 、 啡 、 腰 咖 可可 、 胡椒 、 草 享 、新农 村建 设 以及 农业 信息化 的 享 中心 根据 国家 农业科 学 数据共 享 香
热带作 物是适 于热带 地 区栽培 会 化共 享进 程 ,扩 大科 学数 据数字 带农 业诸 多科 学技 术领 域组织 开展
的各类 经济作 物 的总称 。在 中国通 化规模 .提 高将科 学 数据转 化为信 不 同程 度 、 同规 模 的观 测 、 查 、 不 调
常指 在热带 地 区 ( 主要指 分布 在海 息 和知识 的能力 ,使科 学数 据在产 试验 研究 工作 , 在热带作 物 遗传 、 育 南、 东、 广 广西 、 云南 、 建 、 福 台湾 南 生 、 资源共享 、 动社会 化进 程 中得 种 、 推 栽培 、 管理 、 考查 、 测预 报等 方 预
参考 。
业 科研 实力 的科学 数据 。对 已有 的 门和科 技人 员 根据热 带 地 区经 济建 科 学数 据资 源进行 深入 、全 面的采 设和社 会发 展 的需求 ,从 生产 实 际
集 、 理存储 和分 析利用 , 整 促进 其社 出发 , 以应 用技 术研 究为 重 点 , 热 在
旨在便 利 不 同 针对 在热带 作物 采集 加工 过程 中遇 据 在分 类时 ,既要 考虑 到数据 的科 分 地 与之 保 持兼 容 。 到 的此 类 问题 。分析 研究 热带作 物 学 属性 和 自然属性 ,遵循 科学 数据 分 类 体 系 间 的更 好 的 协 调 一 致 和

对促进 热带农业 发展 、提 高热带 农 十年 的历史 ,经过 热带农 业科 技部 台 建设项目 2 5K 38 ) ( 0D A 1 0 0 0

5 5—
维普资讯
20. 总 32 08 ( 5) 8
世棼 囊业 w r gcte od ruu iA i lr
部及 四川 、贵州 南端 的河谷地 带约 到价值 的体 现。
4 8万 k 2 2 0多个 市 县地 区 ) m 的 0 栽
面取得 了一 系列 的科研 成果 .积 累
随着 热带作 物科 学数据 共享 工 了大量热 带农业 数据及 信 息资源 。 由于 热 带 作 物 生 长对 气 候 、 水
兰等 数千 种 热带 经 济 、 果 、 水 坚果 、 发 展研究具 有重要 意义 。 香辛饮料 作物 。丰 富的热 带作物 资 源既是世 界农业 经 济发展 的重要 组 成部分 ,也是世 界农业 科 学研究 的

的需求 ,对 热带 作物科 学 数据按 照
热带 作 物 遗传 资 源 、 种 、 培 、 育 栽 生 物 学 和 基 础 信 息 数 据 进 行 收 集 整
理 。而 在热 带作 物科 学数 据收集 整
基 金 项 过 对热 带作物 几
十年 的科 学研究 ,已产生 了大批 的
中 国发展 南亚 热带作 物 已有几 级专项( 0 Y J3 ) 国 家 科 技 基 础 条 件 平 2 7 B -8 、 0
维普资讯
世专 Wr uu 崞业 od ct lA lr e
2 8 ( 5) 0 .总3 08 2
热带作物科学数据分类体系 与编码研究 水
曾 小红 王 强 : 佳 h -
摘 要 : 文介绍 了对热 带作物科 学数据进 行 分类研 究的 必要 性 , 本 及在科 学数 据共 享 工程 中面临的问题 。从 科 学数 据共 享的 需求 出发 ,按 照科 学数 据 分类 的一般原 则和 分 类方 法 , 热带作物科 学数据进 行初 步的 分类探讨 , 开展 热带作 物科 学数 据 共享 工作提 供 对 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