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类编码体系

合集下载

陆地生态系统分类体系

陆地生态系统分类体系

陆地生态系统分类体系起源:中国生态系统评估与生态安全数据库编制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网页地址:1目建立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分类体系,为生态系统数据库建设提供技术规范,增进生态系统研究科学数据交流与共享。

2术语和定义2.1种群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同种生物个体集合。

2.2群落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不同生物物种集合。

2.3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彼此经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互换,形成一种不可分割自然整体。

2.4生态系统构造是指构成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和非生物环境要素。

2.5生态系统过程是指生态系统各组分之间相互这么方式和机制,主要涉及物质代谢循环、能量流动、生态演替和信息反馈等过程。

3数据库内容和要素分类编码3.1数据库内容陆地生态系统数据库涉及:基础地理要素、陆地生态系统类型要素、生态系统构造要素、生态系统过程要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要素、栅格要素、其他要素等。

3.2陆地生态系统类型要素分类与编码生态系统分类系统采用6级分类单位:生态系统型:陆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纲:如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目:如针叶林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科:如寒温带和温带山地针叶林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属:如落叶松林生态系统丛:如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编码方式(X-XX -XX -XX -XXX -XXX),见表1和表2其中:生态系统型代码设定为一位数字码,陆地生态系统型为1,海洋生态系统型为2。

生态系统纲代码设定为二位数字码,空位以0补齐;生态系统目代码设定为二位数字码,空位以0补齐;其他分类单元类同。

4陆地生态系统分类原则自然生态系统主要根据《中国植被》提出植物群落分类系统为基础,并参照《中国生态系统》分类措施,作进一步改善。

人工生态系统主要采用各个学科知识体系进行分类。

全部生态系统分类采用6级单位,如3.2所述。

在《中国生态系统》分类系统上增长了生态系统科一级,并对生态系统目进行了重新定义。

【9A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GBT13745-2009)

【9A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GBT13745-2009)

目次目次 (I)前言 (III)引言 (IV)1范围 (1)2术语和定义 (1)3学科分类原则 (1)4学科分类依据 (1)5学科分类代码体系的说明 (1)6编码方法 (2)7学科分类代码表 (3)110数学 (3)120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 (7)130力学 (8)140物理学 (10)150化学 (13)160天文学 (15)170地球科学 (16)180生物学 (20)190心理学 (25)210农学 (27)220林学 (29)230畜牧、兽医科学 (30)240水产学 (31)310基础医学 (32)320临床医学 (33)330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 (35)340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 (36)350药学 (37)360中医学与中药学 (37)410工程与技术科学基础学科 (38)413信息与系统科学相关工程与技术 (39)416自然科学相关工程与技术 (40)420测绘科学技术 (41)430材料科学 (42)440矿山工程技术 (43)450冶金工程技术 (44)460机械工程 (45)470动力与电气工程 (46)480能源科学技术 (47)490核科学技术 (48)510电子与通信技术 (49)520计算机科学技术 (50)530化学工程 (52)535产品应用相关工程与技术 (53)540纺织科学技术 (54)550食品科学技术 (55)560土木建筑工程 (56)570水利工程 (57)580交通运输工程 (58)590航空、航天科学技术 (59)610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61)620安全科学技术 (62)630管理学 (63)710马克思主义 (65)720哲学 (65)730宗教学 (67)740语言学 (68)750文学 (71)760艺术学 (72)770历史学 (73)780考古学 (76)790经济学 (76)810政治学 (81)820法学 (83)830军事学 (84)840社会学 (85)850民族学与文化学 (87)860新闻学与传播学 (88)870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 (89)880教育学 (90)890体育科学 (91)910统计学 (91)附录A(资料性附录)GB/T13745-20RR与GB/T13745-1992之间的学科分类代码变更对照 (93)前言本标准代替GB/T13745-1992《学科分类与代码》。

地理信息系统(1)

地理信息系统(1)

第一部分:1.地球科学的研究为人类监测全球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手段。

2.地球系统科学、地球信息科学、地理信息科学、地球空间信息科学是地球科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地球系统科学:是研究地球系统的科学。

地球系统是指由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等四大圈层组成的作为整体的地球。

4.地球信息科学:是地球系统科学的组成部分,是研究地球表层信息流的科学,或研究地球表层资源与环境、经济与社会的综合信息流的科学。

就地球科学的技术特征而言,它是记录、测量、分析、处理和表达地球参考数据或地球空间数据学科领域的科学。

5.地理信息科学:是信息时代的地理学,是地理学信息革命和范式演变的结果,它是关于地理信息的本质特征与运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的对象是地理信息,是地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6.地球空间信息科学:是以GPS、GIS、RS为主要内容,并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主要技术支撑,用于采集、测量、存储、分析、管理、显示、传播和应用与地球和空间分布有关数据的一门综合和集成的信息科学和技术。

7.地理信息系统: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对空间相关数据进行采集、管理、分析、模拟和显示,并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而建立起来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8.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包括:信息、数据、地理信息、地理信息的特征、地理数据、地理数据的特征、信息系统及类型、地理信息系统及类型等。

9.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语言、图形、图像等介质或载体表示事件、事物、现象等的内容、数量或特征,从而向人们提供关于现实世界新的事实和知识,作为生产、建设、经营、管理、分析和决策的依据。

信息具有客观性、适用性、可传输性、共享性等特点。

10.数据:是指对某一事件、事务、现象进行定性、定量描述的原始资料,包括文字、数字、符号、语言、图形、图像以及它们能转换成的形式。

信息来源于数据,数据是信息的载体,但并不就是信息。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重点讲义(4)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重点讲义(4)

重点一空间数据库模型1.空间数据库空间数据库是地理信息系统在计算机物理存储介质上存储的与应用相关的地理空间数据的总和,一般是以一系列特定结构的文件的形式组织在存储介质之上的。

2.空间数据库模型空间数据库模型是关于现实世界中空间实体及其相互间联系的概念,为描述空间数据组织和设计空间数据库模式提供了基本的方法。

一般而言,GIS 空间数据模库型由概念数据库模型、逻辑数据库模型和物理数据库模型三个有机联系的层次所组成。

3.数据库概念模型:( conceptual model)概念模型为了把现实世界中的具体事物抽象、组织为某一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持的数据模型。

人们常常首先将现实世界抽象为信息世界,然后将信息世界转换为机器世界。

也就是说,首先把现实世界中的客观对象抽象为某一种信息结构,这种信息结构并不依赖于具体的计算机系统,不是某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支持的数据模型,而是概念级的模型,称为概念模型。

4.逻辑模型逻辑模型,是指数据的逻辑结构。

在数据库中,逻辑模型有关系、网状、层次,可以清晰表示个个关系。

在管理信息系统中,逻辑模型:是着重用逻辑的过程或主要的业务来描述对象系统,描述系统要“做什么”,或者说具有哪些功能。

1)关系数据模型是把数据的逻辑结构归结为满足一定条件的二维表格,每个二维表格称为一个关系。

关系模型以记录组或数据表的形式组织数据,便于利用各种地理实体与属性之间的关系进行存储和变换,不分层也无指针,是建立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之间关系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数据组织方法。

2)关系数据库:是建立在关系数据库模型基础上的数据库,借助于集合代数等概念和方法来处理数据库中的数据。

目前主流的关系数据库有oracle 、SQL、access 、db2 等。

3)对象—关系管理模式是指在关系型数据库中扩展,通过定义一系列操作空间对象(如点、线、面)的API 函数,来直接存储和管理非结构化的空间数据的空间数据库管理模式。

5.物理模型,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物理模型:描述的是对象系统“如何做”、“如何实现”系统的物理过程。

地理信息(GIS)技术术语一览

地理信息(GIS)技术术语一览

地理信息(GIS)技术术语一览1. 地理信息系统(GIS):一种基于空间数据的综合性信息处理技术体系,包括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展示等功能。

2. 空间数据:地球表面及其周边空间内的各种现象和要素数据,如地图、卫星遥感数据、位置信息等。

3. GIS数据模型:一种用来描述地理数据的抽象数学模型,包括三种主要模型,分别是矢量、栅格和TIN模型。

4. 矢量数据:用点、线、面等基本要素来表示地理现象的数据形式,常见的矢量数据有点数据、线数据、面数据和多边形数据等。

5. 栅格数据:将地面分成一定大小的网格,每个网格用一个像元来表示地理现象的数据形式,常见的栅格数据有DEM、卫星遥感数据等。

6. TIN数据:通过三角形来描述地理现象的数据形式,通常用于地形建模和三维地形分析。

7. 地理编码:将地理位置(如行政区划、街道、建筑物)与数字编码相对应的方法,是位置信息geo-coding的基础。

8. 空间分析:基于空间关系,利用GIS提供的工具对空间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预测等操作的技术。

9. 空间查询:利用GIS工具对空间数据进行条件查询和范围查询的功能。

10. 地图投影:将地球表面投影到平面,使得地球表面上的点都可以在地图上用坐标表示的方法。

11. 地图制图:根据采用的地图投影和地图样式,将地球表面及其周边空间内的多种要素绘制到纸张或屏幕上的过程。

12. 拓扑关系:指在空间中要素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描述的是邻接关系、相交关系、包含关系等几何关系。

13. 空间精度:指地理数据中的坐标精度和分辨率的程度,也是GIS数据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14. 空间分辨率:指GIS数据中标识对象的最小可见空间单元,也反映了数据的细节程度。

15. 属性数据:指地理要素的相关信息,如名称、面积、高程等非空间信息。

16. 空间数据仓库:一种以空间数据为核心的综合性数据存储、管理、分析系统,适用于大规模的空间数据处理与应用。

17. 空间数据挖掘:一种基于GIS空间数据的挖掘方法,提取隐藏在数据中的模式、关系和趋势,以支持空间决策。

地理空间编码方法

地理空间编码方法

地理空间编码方法摘要:1.地理空间编码的定义和作用2.地理空间编码的方法分类a.地理坐标系编码b.投影坐标系编码c.地名编码3.常见地理空间编码标准的介绍a.UTM编码b.GPS编码c.邮政编码4.地理空间编码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5.我国地理空间编码体系的发展和完善6.总结:地理空间编码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正文:地理空间编码方法是用来表示地球表面地理位置的一种方法。

它将地球表面的点、线、面等地理实体用数字、字符等形式进行编码,使得地理信息能够在计算机系统中进行存储、处理和传输。

地理空间编码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导航定位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地理空间编码方法主要分为以下三类:1.地理坐标系编码:地理坐标系编码是以经纬度为基础的编码方法。

它将地球表面的点用经度和纬度表示,如笛卡尔坐标系、圆锥投影坐标系等。

这种编码方法具有全球唯一性,但数据量较大,不便于在小范围内使用。

2.投影坐标系编码:投影坐标系编码是将地球表面的点投影到二维平面上的编码方法。

常用的有UTM(通用横轴墨卡托)编码和State Plane编码等。

这种编码方法在小范围内具有较高的精度,但全球范围内的坐标转换较为复杂。

3.地名编码:地名编码是根据地名的命名规则进行编码的方法。

如拼音编码、邮政编码等。

这种编码方法易于理解和记忆,但在地名变迁或地名规范化后可能产生编码不一致的问题。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地理空间编码标准:1.UTM编码:UTM(Universal Transverse Mercator)编码是一种横轴墨卡托投影的编码方法,广泛应用于地图制图、导航定位等领域。

它将地球表面的经纬度坐标转换为二维平面上的坐标,具有较高的精度和便捷性。

2.GPS编码: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编码是根据全球定位系统(GPS)信号确定的地理位置编码。

它采用WGS84(World Geodetic System 1984)椭球坐标系,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实现高精度定位。

地质学的学科代码-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地质学的学科代码-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地质学的学科代码-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地质学作为一门关于地球物质及其构造、变化的学科,对于我们认识地球、探索自然资源和预测自然灾害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地质学的研究过程中,学科代码被广泛应用,并且在许多地方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科代码不仅仅是对学科知识的系统分类和组织方式,同时也反映了地质学研究的范围和深度。

本文将对地质学的学科代码进行全面的介绍和分析,旨在强调学科代码在地质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并展望未来学科代码的发展方向。

地质学的学科代码作为一种系统化的分类和组织方式,为地质学领域提供了一种统一的交流和研究基础。

通过对地质学的各个方面进行编码和分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表面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揭示地球内部的结构和构造,进而推测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理和地球资源的分布规律。

学科代码的分类和组织方式既有针对不同地质学领域的细分,也有对不同研究内容和方法的整合。

通过学科代码的划分和归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地质学领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促进地质学研究的交流和合作。

本文将在概述部分对地质学的学科代码进行引言,介绍学科代码的定义和作用。

同时,本文将介绍学科代码的分类和组织方式,探究不同学科代码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最后,本文将强调学科代码在地质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并展望未来学科代码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地质学学科代码的全面介绍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学科代码的作用和价值,促进地质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文章概述部分仅供参考,可以根据具体需求和内容进行相应调整)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来讨论地质学的学科代码。

具体的文章结构安排如下:引言部分将对地质学的学科代码进行概述,介绍学科代码在地质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同时,也将提供一些背景信息,帮助读者理解学科代码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式。

正文部分将详细阐述学科代码的定义和作用。

首先,将对学科代码的定义进行解释,明确学科代码在地质学领域中的具体含义和作用。

(完整)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期末考试重点

(完整)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期末考试重点

第一章绪论1.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语言、图像等介质来表示事件、事物、现象等的内容、数量或特征,从而向人们(或系统)提供关于现实世界新的事实和知识,作为生产、建设、经营管理、分析和决策的依据。

2.信息的特征:客观性、适用性、可传输性和共享性。

3.数据:一种未经加工的原始资料,数字、文字、符号、图像都是数据。

4.地理信息:是有关地理实体空间分布、性质、特征和运动状态的信息,它是对表达地理特征与地理现象之间关系的地理数据的解释.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一切与空间位置有关的信息都叫做地理信息。

5.地理数据:各种地理特征和现象间关系的符号化表示,包括空间位置数据、属性(特征)数据和时域特征数据。

6.地理信息特征:(1)空间分布性(2)海量数据(3)信息载体的多样性7.地理信息的特点:(1)空间分布性(2)具有多维结构的特征(3)时序特征十分明显(4)具有丰富的信息8.信息系统:是具有数据采集、管理、分析和表达数据能力的系统,它能够为单一的或有组织的决策过程提供有用的信息。

9.信息系统的组成:硬件、软件、数据、用户10.信息系统的四大基本功能:数据采集、管理、分析和表达11.信息系统的类型:事务处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12.Gis与其他系统的区别:gis有别于dbms、Mis、地图数据库和cad系统。

Gis有管理、分析功能。

Dbms 和mis只有管理功能,地图数据库和cad只有分析功能。

13.什么是gis?地理信息系统(GIS ,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现实世界(资源与环境)的研究和变迁的各类空间数据及描述这些空间数据特性的属性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它作为集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测绘遥感学、环境科学、城市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为一体的新兴边缘学科而迅速地兴起和发展起来.14.地理信息系统按其内容分为三类:专题地理信息系统(是具有有限目标和专业特点的地理信息系统);区域地理信息系统(主要以区域综合研究和全面信息服务为目标);地理信息系统工具(是一组具有图形图像数字化、存储管理、查询检索、分析运算和多种输出等地理信息系统基本功能的软件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12
环境退化及保护
EnvironmentalDegradation and protection
013
自然灾害
Naturaldisaster
014
人口
Population
015
劳动力
Laborforce
016
基础设施
Infrastructure
017
社会经济统计数据
Social economic statistic data
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类编码体系
表A.1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类编码体系
一级类名称(中/英文)
一级类编码
二级类名称
(中文)
二级类名称
(英文)
二级类编码
说明
大气圈/Atmosphere
10
综合观测
Integrated Observation
001
温度
Temperature
002
高度
Altitude
003
降水
Pr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cipitation
006
其他
others
999
人地关系/Man-land relationship
40
气候资源
ClimateResource
001
生物资源
Biological Resource
002
水资源
WaterResource
003
土地资源
LandResource
004
农业资源
AgricultureResource
019
气溶胶
Aerosol
020
反应性气体
Reactive Gas
021
参考《QX T 102-2009气象资料分类与编码》
降水化学
Precipitation chemistry
022
大气放射性物质
Atmospheric radioactivesubstance
023
大气臭氧
Atmospheric ozone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027
大气质量
AtmosphericQuality
028
气象灾害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029
参考《QX T 102-2009气象资料分类与编码》
卫星气象
Satellite weather
030
雷达气象
Radar weather
031
科学实验及考察
Scientific experiments and investigations
032
其他
others
999
陆地表层/TerrestrialSurface
20
土地利用/覆盖
LandUse/LandCover
001
地形
Topography
002
地貌
Geomorphology
003
004
湿度/干燥度
Humidity/Dryness
005
日照
Sunshine
006
风向
Wind direction
007
风速
Wind velocity
008
蒸发
Evaporation
009
气压
Atmospheric Pressure
010
辐射
Radiation
011
能见度
Visibility
012
大气电学
018
境界
Boundary
019
区划
Division
020
交通
Traffic
021
居名点
Settlement
022
其他
others
999
海洋/Ocean
50
海洋地理
MarineGeography
001
海洋水文
MarineHydrology
002
海洋气象
MarineAtmosphere
003
海洋化学
MarineChemistry
010
海洋物理
MarinePhysics
011
海洋过程
Ocean process
012
海洋工程
Ocean Engineering
013
海平面
Sea Level
014
海岸带
Coastal Zone
015
海洋声、光
Marineacoustic and optical
016
参考GB/T 12460-2006海洋数据应用记录格式
024
参考《QX T 102-2009气象资料分类与编码》
干湿沉降
Dryand wet deposition
025
参考《QX T 102-2009气象资料分类与编码》
挥发性有机物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026
参考《QX T 102-2009气象资料分类与编码》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005
矿产资源
MineralResource
006
药物资源
MedicineResources
007
旅游资源
TourResource
008
能源资源
EnergyResource
009
可再生资源
RenewableResource
010
海洋资源
Ocean Resource
011
环境污染
Environment pollution
004
海洋污染
Marinepollution
005
参考GB/T 12460-2006海洋数据应用记录格式
海洋生物
MarineBiology
006
海洋生态
Marine Ecology
007
海洋水产
Marine Fisheries
008
海洋地质
Marine Geology
009
海洋地球物理
MarineGeophysics
陆地水圈/TerrestrialHydrosphere
30
水文
Hydrology
001
地表水
SurfaceWater
002
地下水
GroundWater
003
水利工程
Hydraulic Engineering
004
水环境
WaterEnvironment
005
水质/水化学
Water quality/WaterChemistry
海洋综合
Marine comprehensive
017
参考GB/T 12460-2006海洋数据应用记录格式
其他
others
999
冰冻圈/ Cryosphere
60
冰川(含冰盖)
Glaciers(Icesheets)
001
冻土
Frozen Ground
002
积雪
Snow
003
河冰
土壤
Soil
004
沙漠/荒漠
Desert
005
湿地
Wetland
006
植被
Vegetation
007
地表参数
Land surface parameter
008
地表过程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009
陆地生态系统
Terrestrial ecosystem
010
其他
others
999
Atmosphericelectricity
013

Cloud
014
大气辐射
Atmospheric radiation
015
大气水汽
Atmospheric water vapor
016
大气风
Atmosphericwind
017
大气微量气体
Atmospheric trace gases
018
温室气体
GreenhouseGas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