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类与代码 编制说明

合集下载

地球科学学科分类代码

地球科学学科分类代码
170.1535气候学
170.1540云与降水物理学
170.1545应用气象学
170.1599大气科学其他学科
170地球科学
170.10地球科学史
170.15大气科学
170.1510大气物理学(包括大气光学、大气声学、大气电学、云雾物理学、边界层物理学、中层物理学等)
170.1515大气化学
170.1520大气探测数值天气预报与数值模拟等)
170.1530天气学
170地球科学17010地球科学史17015大气科学1701510大气物理学包括大气光学大气声学大气电学云雾物理学边界层物理学中层物理学等1701515大气化学1701520大气探测包括大气遥感1701525动力气象学包括数值天气预报与数值模拟等1701530天气学1701535气候学1701540云与降水物理学1701545应用气象学1701599大气科学其他学科

地图数据源及数据分类编码

地图数据源及数据分类编码

地图数据源及数据分类编码属性数据的分类分类分级及编码是许多地理信息进入数据库前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

建立要素的分类分级体系是认识地理要素的基本方法;编码则是为了获得科学的存储、管理和快速查询地图数据的效果。

两者的联系体现在编码反映了分类分级体系的特征,而分类分级系统可以从编码中产生。

虽然目前人们对各种地理要素的研究深度与广度不同,提供的分类分级与编码的依据也不一样,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编码方案,但还是有一些应共同遵循的原则和常用方法。

分类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是将具有共同属性特征的事物归并在一起,二把具有不同属性特征的事物分开的过程。

分类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层次分类法。

层次分类法是将初始的分类对象按所选定的若干个属性或特征一次分成若干层目录,并编制成一个有层次、逐级展开的分类体系。

其中,同层次类目之间存在并列关系,不同层次类目之间存在隶属关系,同层次类目互不交叉、互不重复。

层析分类法的优点是层次清晰,使用方便;缺点是分类体系确定后,不易改动,当分类层次较多时,代码位数较长。

考虑到人对图形符号等级的感受,分级数不宜超过8级。

编码的基础是分类分级,而编码的结果是代码。

代码的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代码表示对象的名称,是对象唯一的标志;代码也可作为区分分类对象类别的标志;代码还可以作为区别对象排序的标志。

该编码有9大类,再依次分小类和一二级代码和标志嘛。

分类代码由6位数字组成,从左到右为:大类码、小类码、一级代码、二级代码、标志码。

地图数据具有定性、定位和时间性三大特点。

与此相适应,地图数据包含了几何数据和属性数据两大类,其中:几何数据描述了地理物体或现象的空间分布,即定位特性,而属性数据描述了地理物体或现象的种类、质量和数量等特征,即定性特征,有时候也可将时间信息隐含在属性数据中表示。

地图数据采集的任务是将地理实体的几何数据和属性数据输入到地图数据库中去。

由于地图数据源的多样性,在几何数据采集中,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对于由外业测量仪器获取的几何数据,只需把测量仪器的数据传输进入数据库即可,如果是已有的数字数据,可经过转换后输入数据库。

(整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

(整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
41040
轻便轨道、缆车道
41050
架空索道
41060
车站
41061
地道
41062
机车转盘
41063
车挡
41064
信号灯、拄
41065
天桥
41066
站线
41070
站台位置不明的车站
42000
公路
42010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
(3)公众对规划实施所产生的环境影响的意见;
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也称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价,即估算某一项目、规划或政策所引起的环境影响的经济价值,并将环境影响的经济价值纳入项目、规划或政策的经济费用效益分析中去,以判断这些环境影响对该项目:规划或政策的可行性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对负面的环境影响估算出的是环境费用,对正面的环境影响估算出的是环境效益。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地形数据库数据分类编码执行国家标准《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GB/T 13923-92)。代码为五位数字码,其结构如下:
乡级以下居民地
31100
政企合一单位(农、林、牧场等)
32000
居民地建筑物
32010
街区
32011
高层建筑区
32020
零散建筑物
32021
普通房屋(独立房屋、零星房屋)
32022
突出房屋
32023
高层建筑
32024
已损坏房屋
32025
地面上的窑洞
32026
地面下的窑洞
32027
蒙古包、牧区帐棚、放牧点
27012
石(底质注记定位点)
27013
泥(底质注记定位点)
27020
河宽、河深定位点

地球科学研究数据的分类与组织研究

地球科学研究数据的分类与组织研究

第16卷第4期2009年8月水土保持研究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Vol.16,No.4Aug.,2009 地球科学研究数据的分类与组织研究3郭明航1,田均良1,李军超2(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杨陵712100;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学院,陕西杨陵712100)摘 要:科学数据是重要的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的共享管理日益成为学术界和政府关注的前沿领域。

地球科学门类众多,研究对象复杂且往往时空尺度大,在此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数据结构形式各异的数据,诸如图型数据、表格数据、文本数据、影像数据等等。

在数据库系统环境下如何对这些异构的数据进行存储、发布、显示是科学数据管理必须首先面对的问题。

在分析研究地球科学数据特征的基础上,结合黄土高原数据中心的建设实践,以科学数据共享管理为目标,对地球科学研究数据的分类和组织进行了研究。

阐述了地球科学研究数据的异构性、密集性、复合性等基本属性和特征,提出了关系类型、空间类型、文件类型等3种基本类型的数据集分类和组织方式,并提出了整编数据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及科学数据分级、保护、共享的方式。

实践表明:该数据分类与组织技术方案符合地球科学研究数据的特点,并将科学数据管理与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具有思路与技术的先进性和广泛的应用场合。

关键词:地球科学;科学数据;数据分类;数据管理中图分类号:TP31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3409(2009)0420203204Classif ication and Organization of Data on G eoscience R esearchGUO Ming2hang1,TIAN J un2liang1,L I J un2chao2(1.I nstitute of S oil and W ater Conservation,N orthwest A&F Universit y,Yangling,S haanx i712100Chi2na;2.College of L i f e sciences,N orthwest A&F Universit y,Yangling,S haanx i712100,China)Abstract:Multi2discipline,complexity and big spatial2temporal scale resulted in isomerous,compression and compo site character of data on geosciences including figure data,table data,file data,image and video data and so o n.Thus,t he management and share of data on geo sciences is an important issue for manager of bined wit h data construction practice of t he Loess Plateau,based on data character research of geo sciences,aimed at management in internet environment,classification and organization of data on geo2 sciences was st udied in t his paper.The isomerous,comp ression and composite character of data on geosci2 ences was expounded.Classification and organization of t hree types of data collection(relation type,spa2 tial type and file type),basic principle and met hods to establish data collection were presented.Data clas2 sification and share way were discussed based on science data share and harmonious protection principle. Practice applicatio n showed t hat technique scheme of classification and organization was accorded wit h character of geo sciences research,and was of extensive applicability resulted f rom combination wit h com2 p uter internet technique and information technique.K ey w ords:geo science;scientific data;classification of data;data management 地球科学是以地球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日地空间)的过程与变化及其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的基础学科。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编制说明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编制说明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编制说明
张坤;肖学年;周一;马晓萍;段怡红;吕玉霞
【期刊名称】《测绘标准化》
【年(卷),期】2006(022)003
【摘要】<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是在当前采用的多种分类编码标准和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对其修订背景、编制原则,以及与相关标准的关系和修订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该标准的制定解决了当前实际生产过程中急需解决的基本内容问题和矛盾.
【总页数】5页(P1-4,18)
【作者】张坤;肖学年;周一;马晓萍;段怡红;吕玉霞
【作者单位】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54;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54;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54;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54;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54;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5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2
【相关文献】
1.《天津市基础地理信息矢量数据要素分类与代码》地方标准通过审查 [J],
2.浅谈浙江省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新旧分类代码转换的几点体会 [J], 朱校娟;
3.关于《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图形表达代码》标准的思考 [J], 林少蓉;
4.天津市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的编制 [J], 周丽珠;刘富东;王光昇;梅红
5.军民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标准融合的探讨 [J], 殷小庆;严竞新;罗红斌;吕玉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试点数据文档格式-人地系统主题数据库

中国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试点数据文档格式-人地系统主题数据库

历代旱涝等水文史料文档1 引言1.1 数据库名历代旱涝等水文史料1.2 编写目的本文档系对历代旱涝等水文史料的相关说明,可用来指导、规范数据的使用与分发。

预期读者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

2 数据库内容说明2.1 数据库内容一般描述(限200字)历代旱涝等水文史料对探讨历史上特大旱、涝的发生与太阳活动之间的关系,防洪抗旱标准的提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进行超长期的水文、气候趋势估报均可提供重要的科学资料。

2.2 字段(要素)名称解释表1:历代旱涝等水文气候史料(公元前2697-618)表1-3豫北区史料,1-4豫东区史料,1-5豫西区史料:2.3 数据源描述原数据来源于河南省水文总站1982年编制的《河南省历代旱涝等水温气候史料》,《河南省历代大水大旱年表》2.4 数据内容描述(2)历代岁首更换说明殷历建丑以季冬月(今阴历十二月)为岁首。

黄帝、周、鲁等三历建子,以仲冬月(今阴历十一月)为岁首。

秦始皇把岁首定为孟冬之月(今阴历十月)为岁首。

即(公元前246年公元前206年)汉朝继承秦制。

到汉武帝元封七月(-104)改为太初元年,即用正月为一年的岁首,(公元前206年公元前-104年)。

(3)旱涝灾情等级划分说明根据历史文献中有关旱、涝灾情的记载,受旱涝范围的大小,持续时间长短、对农业生产所受的影响程度及其对人民的生活、生命、财产所造成的损失多少,将水(涝)划分“水年”、“大水年”、“特大水年”、三级,将旱亦划分为“旱年”、“大旱年”、“特大旱年”三级,降水量接近正常的大有年或无灾情记载的年份均划为一级,即一般正常年。

以上七级的划分标准如下:一级:特大洪水年,系指全省性或某流域两个水系以上皆大水,造成沿河决口,泛滥成灾,漂民居庐舍,淹死人畜,冲毁大面积农田,谷禾无收等。

二级:大水年,系指两个地区以上的河流发生大水,沿河两岸成灾,冲走人畜,造成沿岸农田受灾减产,或一个地区发生大水,灾情很严重者。

三级:水年,系指降水时间持续长,图淫雨两月余,但降水强度不大,河流洪峰流量不太高或几个县局部暴雨致使流域面积较小的河流山洪爆发等。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是一部涵盖地理信息系统要素基础分类、代码规范等有关内容的参考书籍。

该书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编纂的第一部标准性书籍,也是IT领域相关的国家标准的唯一的参考资料。

本书分为十章,重点介绍了基本地理要素的分类与代码内容。

第一章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要素的基本概念,定义了基本的要素分类,如国家、行政区、地表要素和地下要素等,并对各要素类型的简单介绍、分类表格与代码结构进行说明。

第二章介绍了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标准,定义了要素分类的目的、原则和依据,以及各种级别的代码使用规则,并有明确的解释。

第三章介绍了全球特征要素分类和代码,涉及国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生态环境五大内容。

除此之外,本章还提出其他与地理有关的要素分类,如水文要素、有孔虫含量、气候要素、地形要素、地质要素等,并说明各种要素分类和代码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介绍了地理要素空间分类与排序,讲解了空间要素坐标投影系统,以及坐标点的空间分类与排序规则,为安全的基础地理信息技术提供了参考。

第五章介绍了以空间编号为基础的地理要素分类及代码规则,其中介绍了空间参考系统的定义、空间要素分类和空间编号的要素代码。

第六章介绍了行政区要素分类和代码,涉及国家、省级行政区、地级行政区、县级行政区和乡、屯、镇、村等行政区等。

其中详细介绍了各级行政地区划分特点和地理要素分类原则等。

第七章介绍了地表与地下要素分类和代码,介绍了地表要素,如社区、水域、自然通道、森林资源等,和地下要素,如石油、金属储罐以及地下水的分类及简单的介绍。

第八章以“省统计地名”为核心,涵盖了地名要素分类及代码,介绍了地名字义,地名分类原则,地名代码及检索规则,以及其他地名要素相关内容。

第九章介绍了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应用管理,包括了要素应用及更新,要素编码的保存及检索,要素使用的安全,资源共享,信息网络管理等内容。

最后,第十章介绍了政府行政区代码管理系统的要素代码的更新,以及更新问题的协商与解决等内容。

地质学的学科代码-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地质学的学科代码-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地质学的学科代码-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地质学作为一门关于地球物质及其构造、变化的学科,对于我们认识地球、探索自然资源和预测自然灾害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地质学的研究过程中,学科代码被广泛应用,并且在许多地方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科代码不仅仅是对学科知识的系统分类和组织方式,同时也反映了地质学研究的范围和深度。

本文将对地质学的学科代码进行全面的介绍和分析,旨在强调学科代码在地质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并展望未来学科代码的发展方向。

地质学的学科代码作为一种系统化的分类和组织方式,为地质学领域提供了一种统一的交流和研究基础。

通过对地质学的各个方面进行编码和分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表面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揭示地球内部的结构和构造,进而推测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理和地球资源的分布规律。

学科代码的分类和组织方式既有针对不同地质学领域的细分,也有对不同研究内容和方法的整合。

通过学科代码的划分和归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地质学领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促进地质学研究的交流和合作。

本文将在概述部分对地质学的学科代码进行引言,介绍学科代码的定义和作用。

同时,本文将介绍学科代码的分类和组织方式,探究不同学科代码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最后,本文将强调学科代码在地质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并展望未来学科代码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地质学学科代码的全面介绍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学科代码的作用和价值,促进地质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文章概述部分仅供参考,可以根据具体需求和内容进行相应调整)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来讨论地质学的学科代码。

具体的文章结构安排如下:引言部分将对地质学的学科代码进行概述,介绍学科代码在地质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同时,也将提供一些背景信息,帮助读者理解学科代码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式。

正文部分将详细阐述学科代码的定义和作用。

首先,将对学科代码的定义进行解释,明确学科代码在地质学领域中的具体含义和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类与代码
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
根据2013年12月18日,国标委综合下达的“2013年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编号:20132787-T-306,《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类与代码》正式立项。

本标准面向我国地球系统科学数据管理,从多源地球系统科学数据集成、持续更新和共享服务的需求出发,基于遵循地球系统科学学科(圈层)体系、兼顾我国现有数据资源国情和特点、强调数据扁平化分类管理与服务的原则,规定了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类与编码规则。

适用于地球系统科学数据的分类、管理、共享与服务,亦适用于相关学科、领域的数据平台和系统应用。

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等。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提出,由全国科技平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486)归口。

2、背景、目的与意义
科学数据分类是数据目录服务的基础,也是各类数据资源管理的主线。

地球系统科学是综合性的前沿交叉学科。

由于这一领域跨越很多行业、学科,目前缺少通用的数据分类标准,直接影响了该领域的科学数据共享。

该标准研制的目的是为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提供分类参考,促进该学科交叉领域的资源整合、分类管理和目录服务。

其研制意义体现以下三点,一是梳理地球系统科学领域的分类主线,促进各类相关资源的汇集和管理;二是便于通过一致性的分类体系,为用户提供便捷的目录服务;三是促进本学科领域资源分类、集成、分发和应用的整体标准化水平和数据质量。

二、编制原则与主要内容
1、编制原则
(1)基础性原则
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具有涉及面广、来源和类型复杂、数据量大、数据获取周期
长、数据获取困难等基本特点,这使得地球系统科学数据的获取、组织、管理与共享变得非常复杂。

数据的分类与编码是科学数据组织、管理与共享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研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类与代码标准是开展其资源规划、建设、管理和共享的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基础性工作。

(2)实用性原则
本标准从多源地球系统科学数据获取、处理、保藏、加工和共享的基本需求出发,基于遵循地球系统科学学科(圈层)体系与强调数据扁平化分类管理与服务的原则,规定了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类方法和编码规则。

采用两级分类的分类方法,分类编码方案简单实用,有利于数据的组织管理和用户的查询检索。

(3)可行性原则
本标准研制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现行相关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及已有的国内外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类的相关研究经验,以确保本标准与有关法律法规、相关其他标准和工作实践的兼容性和一致性。

2、主要内容
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类与编码是通过对多源地球系统科学学科和领域的数据要素及其属性进行统一分类组织和编码,支持跨部门、跨领域、多源、多时相、多尺度地球系统科学数据整合与管理的基础性标准。

本标准从多源地球系统科学数据集成共享、持续更新和共享服务的需求出发,基于遵循地球系统科学学科(圈层)体系与强调数据扁平化分类管理与服务的原则,规定了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类与编码规则。

本标准规定了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类原则、分类方法、编码规则,以及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类(一级类、二级类)编码体系与代码。

本标准适用于地球系统科学数据的获取、处理、保藏、加工和共享,亦适用于相关学科、领域的数据平台和系统应用。

标准规定了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类与编码所需遵照的稳定性、均衡性、揭示性、系统性、可扩展性、协调性等原则,以指导科学的划分地球系统科学数据的类目,从而成为管理数据集的工具。

分类以要素主题作为地球系统科学数据集的主分类刻面,采用一级类、二级类两级分法。

一级类设计为包括大气圈、陆地表层、陆地水圈、人地关系、海洋、冰冻圈、固体地球、古环境、日地空间环境与天文及其他等10个类别;二级类
对地球系统科学各分支学科领域或综合交叉领域的数据要素进行规定,设计有142个二级类目。

代码编制本着适用、常用、易理解的原则,灵活编制,在充分吸收专家建议的基础上,将原有的2位编码的2级分类编码扩成3位编码,保证了标准的可扩展性。

整体编码是数字码,采用等长码格式;如在一个类目下,没有分出更详细的子类目,则用阿拉伯数字“0”补齐对应码位;采用从“10”开始递增的顺序码格式。

“其他”类编码定为“99”,以满足代码扩充的需要;二级类为数字代码,采用从“001”开始递增的顺序码格式。

“其他”类编码定为“999”,以满足代码扩充的需要;
三、主要工作过程
1、多方调研,提出需求
由于地球系统科学固有的学科交叉性和综合性,如何建立科学、通用的数据分类体系是困扰该领域数据共享和服务的难题。

国内外相关的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机构都建有自己的分类体系。

然而,这些分类体系各自独立、应用目标差异很大,缺乏一个既能适应地球系统科学用户实际需求,又能够兼顾地球系统科学数据特点的,具有较强指导意见的数据分类体系。

建立科学、通用的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类体系的需求尤为迫切。

2、成立起草组
2013年2月,组建《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类与代码》标准起草组,并研究制定了标准研制工作计划。

3、进行调研,完成标准草案
2013年3月-2014年3月,标准起草组对国际上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相关分类体系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国际上该领域的大型数据共享机构的数据分类思想,基于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服务实践,探讨建立具有我国特色、同时又能满足该平台用户需求和数据集成要求的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类体系,形成标准草案。

4、广泛征求意见,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
2014年4月-2016年12月,通过组织专家研讨,面向地学领域权威专家、国家科学数据中心等广泛征求意见,基本实现了对本标准中提出的主要责任主体类型的全覆盖。

一是面向地学领域权威专家征求专家意见,组织来自空间科学与应用
研究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十余名专家征询专家意见。

二是标准起草组参加国家科技平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会议,标准起草组对标准的背景与内容进行了汇报,国家生态系统科学数据中心、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等专家对标准的内容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会后根据专家所提出的建议对标准草案进行进一步完善与修改。

三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类与代码》专家咨询会,邀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网络信息中心、国家生态系统科学数据中心等数十名专家参会,会后认真吸取了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

2017年1月,由于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扩大专家范围,进一步征求意见等原因,提出延期到完成发布的申请。

2017年2月-2019年1月,继续组织专家研讨,面向中国标准化院等专业标准研制机构征询专家意见,吸收中国标准化院专家所提出的相关建议,对标准进行进一步修改与完善。

2019年2月-2020年5月,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共收到反馈意见和建议29条。

经过对各类意见的认真分析和梳理,吸纳部分意见建议,部分没有采纳的建议进行了详细说明,完成国家标准《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类与代码》意见汇总表,形成了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

四、与国际、国外同类标准水平的对比情况
本标准充分结合我国地球科学领域科学数据管理的特点和需求进行编制。

目前尚未见同类国际、国外标准,但在编制过程中,仍然参考借鉴了国际、国外有关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类研究的相关工作经验,为本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五、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关系
本标准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无冲突关系。

六、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在本标准在编写过程中,标准起草组成员对标准的内容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和探讨,在编制过程中没有出现重大分歧意见。

七、国家标准作为强制性国家标准或推荐性国家标准的建议
本标准为首次制定,鉴于本标准的内容未涉及强制性标准或强制性条文的内容及要求,因此建议作为推荐性国家标准。

八、贯彻国家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
建议尽快实施本标准,结合国家《科学数据管理办法》的发布,落实规范科学数据的开放共享和管理使用等活动的要求,为我国地球科学领域科学数据管理工作提供标准化支持。

九、废止现行有关标准的建议
无。

十、其他
无。

《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类与代码》
标准起草组
2020年5月13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