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北师大版语文八下第五单元《荔枝图序》word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语文八下《荔枝图序》word学案

北师大版语文八下《荔枝图序》word学案

荔枝图序白居易第一学时一、目标导航:1、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白居易的文学常识,诵读全文。

2、过程与方法:疏通文意,学习文中的说明顺序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恰当的比喻,同时,品味文中的说明方法。

二、诗歌欣赏:过华清宫绝句惠州一绝杜牧苏轼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三、文常简介:1、荔枝是热带水果,北方人难睹芳容。

白居易任忠州刺史时,命人画了一幅荔枝图。

自己为图作序,序文生动的介绍了荔枝的形、色、香、味等特点,为我们展示了荔枝独特的风采。

故就内容而言,这篇序文是一篇说明文。

四、走进作者:1、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其作品平易近人,通俗易懂,著有《白氏长庆集》。

五、初读感悟:1、领读全文2、生字正音:帷盖枇杷红缯瓤肉紫绡醴酪3、自读课文,品味文意。

六、疏通文意:1、学习第一层:(1)、指名朗读。

(2)、解词:帷盖华如橘春荣实如丹朵如葡萄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3)、译句: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

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4)口头译文练习,朗读感悟。

2、学习第二层:(1)、朗读文段。

(2)、解词:乐天指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不及一、二、三日者云(3)、译句: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4)口头译文练习,朗读感悟。

七、梳理课文结构:1、本文介绍了荔枝那些方面的情况?2、文中介绍的重点是什么?3、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的?4、举例说明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

七、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二学时一、自我检查:1、《荔枝图序》的作者是,代诗人,字,号。

他主张“,。

”著有集子。

二、课文浅析:1、第一层可分为两层,请归纳层意。

(1)、(2)、2、“大略如彼,其实过之”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3、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三、随堂练习1、通假字:华如橘,春荣。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10荔枝图序》word教案 (3)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10荔枝图序》word教案 (3)

《荔枝图序》教案设计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荔枝图序》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花之君子”,中“探究•学习”中的一篇文言课文。

《荔枝图序》是白居易为一幅荔枝图写的序,图和序的目的,正如白居易所说“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而作,含有宣传荔枝的意思。

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转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但在当时,一般北方人是很难一睹荔枝芳容的。

白居易于元和十四年(819年)任忠州刺史,第2年命画工绘了一幅荔枝图,并亲自为之作序。

序文生动地介绍了荔枝的形、色、香、味等特色,为我们展示了小品说明文独特的风采。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课前预习能够自主介绍白居易的生平;能够了解序的写作特点;•能够借助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大意,找出课文中的实词(实如丹)、虚词(而、之、者),并能用自己的话把课文进行翻译;•能够熟练朗读课文,翻译课文,归纳总结实(实)、虚词(而、之、者)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培养对文言文的语言感悟力,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

•学习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说明语言,并能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学生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兴趣;•领略荔枝的鲜美和自然景观的美妙。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3、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按一定顺序说明的方法。

(2).难点:准确理解并翻译文言文;运用所学说明方法进行仿写训练。

4、教学时间:一课时5、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课件6、说学情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陈户中学八年级(6)班的学生。

这个班的学生比较活跃,学生上课发言还算积极,而且女生的思维要比男生活跃。

但学生对事物的观察不仔细、表达能力差。

所以在写作训练中,常常无话可写,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其观察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培养。

运用音频、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兴趣,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荔枝图序说课稿

荔枝图序说课稿

《荔枝图序》说课稿刘彩霞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荔枝图序》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花之君子”中“比较·探究”中的一篇文言文,是白居易为一幅荔枝图写的序,序的目的正如白居易所说“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而作,含有宣传荔枝的意思。

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转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但在当时,一般北方人是很难一睹荔枝芳容的。

白居易于元和十四年(819年)任忠州刺史,第2年命画工绘了一幅荔枝图,并亲自为之作序。

序文生动地介绍了荔枝的形、色、香、味等特色,为我们展示了小品说明文独特的风采。

2、教学目标:(1)领略荔枝的鲜美和自然景观的美妙。

(2)通读全文,明确说明对象,并能做到背诵全文。

(3)学习精确、生动的语言,并能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教学重点:掌握按一定顺序说明的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并翻译文言文。

教学方法:1.通过预习、自学、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了解课文中出现的常见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2.课堂上多用提问、启发、诱导等方法,使学生能明白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时间:一课时二、说学情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2)班的学生。

这个班的学生上课发言还算积极,女生的思维要比男生活跃。

学生对事物的观察不仔细,所以在写作训练中,常常无话可写,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其观察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培养。

三、说教学方法本课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通过学生预习、自主自学、自主解决问题到师生研探,从而了解课文中出现的常见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课堂上多用提问、启发、诱导等方法,使学生能明白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四、说教学流程(一)导入关于荔枝,大家可能比较熟悉。

由于其色、香、味俱美,历来被公认为果中的珍品,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喜爱和赞美。

荔枝的妙,在杨朔的《荔枝蜜》也曾有过,苏东坡的《惠州一绝》也有此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杜牧的《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北师大版八下《荔枝图序》教案学案6篇

北师大版八下《荔枝图序》教案学案6篇

【学习目标】1.培养对文言文的语言感悟力,提高阅读能力。

2.把握文章语言简洁,说明生动、条理清楚的写作特点。

3.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句。

【导入】本文是一篇咏物小品,是作者为画工所绘的荔枝图写的一篇序。

在唐朝时,一般北方人是很难一睹荔枝芳容的。

白居易于元和十四年(819年)任忠州刺史,第2年命画工绘了一幅荔枝图,并亲自为之作序。

序文生动地介绍了荔枝的形、色、香、味等特色,为我们展示了荔枝独特的风采。

【作者】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

白居易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

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长篇叙事诗《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

【讲解】1.文章的第一段交代了什么内容?答:文章先交代荔枝的生长环境,再对荔枝的各个部位及其特征进行了细致具体地描述说明。

2.本文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荔枝的?答:从形、色、香、味几方面来介绍。

3.举例说明文章在介绍荔枝时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答:打比方,如:树形团团如帷盖。

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

4.这样写有什么效果呢?答:用生动形象的比喻直观生动地说明了荔枝的特点。

5.作者写此文的意图是什么?答:给没有见过荔枝的人和见过荔枝但没有在采摘后三天之内见过的人看。

6.本文虽然短小,但却详略得当,请你结合课文简单分析一下。

答:课文对荔枝独特的外形、特别的颜色、别致的香味的介绍是详,而对其产地,其色、香、味随时间的推移而迅速发生变化的特点及作画的时间,作画者,主持作画人及作序的目的的介绍则是略。

【译文】荔枝生长在巴峡一带。

北师大版语文八下第五单元《荔枝图序》word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语文八下第五单元《荔枝图序》word教学设计

《荔枝图序》白居易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常识,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3.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及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说明语言。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教学难点: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及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说明语言。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引导点拨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自由谈谈你见过和吃过的荔枝是什么样的。

以杜牧的《过华清宫》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欲望,欣赏图片,让学生初步领略荔枝之鲜美。

(二)作者简介,解说题目。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帷枇杷绡瓤醴酪华2. 范读课文,同学们注意字音和停顿。

3. 跟读课文,熟悉文章朗读方式。

4. 自由朗读,指名读,齐读,达到熟练程度。

(四)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五)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这一部分的设计是本文的重点及难点所在自读课文,思考:1.本文是一篇序,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序呢?2.课文介绍荔枝时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明确:由外到内,如在介绍果实的具体情况时,先说朵,再依次说到壳、膜、瓤肉、浆液等;从整体到局部,如开头从树的形状依次说到树的叶、花、果实等3.作者在介绍荔枝的时候,使用了那些说明方法?举例说说。

明确:作比较,如: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

打比方,如:瓤肉莹白如冰雪。

(六)学以致用,总结全文。

小练笔:仿效课文采用由整体到局部或由外到内的顺序,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写一种你熟悉的水果。

字数150字左右。

(七)作业设计1.搜集有关荔枝的诗文典故。

2.以便条的形式归纳整理文中的重点文言知识。

3.背诵课文板书设计。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荔枝图序》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主题思想《荔枝图序》是一篇咏物小品,是白居易为他身边画工所绘的荔枝图写的一篇序。

文章运用简洁的语言将荔枝的形、色、香、味等特点描绘得栩栩如生,为我们展示了荔枝独特的风采。

二、结构内容第一段,介绍荔枝的特点按照从整体到部分,从外到内,以及时间先后的顺序,层次清楚地介绍了荔枝的总体特点。

在指明荔枝的产地之后,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介绍了树形、树叶、花朵、果实的颜色形状和生长季节。

再介绍果实,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介绍了荔枝果实的朵、核、壳、膜、瓤肉、浆液的形状、颜色和味道。

又按照时间的先后次序,介绍了荔枝果实离开本枝以后的变化。

第二段,说明作图序的时间,过程和目的。

三、写作特色本文是一幅画上的题词,又似一篇植物标本说明。

全文通过对荔枝习性及其特点的描写,将荔枝的情况介绍得一清二楚。

本文在状物时有三个突出特点:第一,层次清晰。

文章先从大处落笔,介绍荔枝的产地。

接着描绘树形,给人一个总体印象。

然后分别介绍它的叶色、开花和结果季节、果的形状,颜色,外壳及果肉,味道特点和它离开树枝后不易保鲜的特性,最后交代写此序的缘由及目的。

文章在介绍荔枝时采用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外观到内部的顺序,一一写来,层次清晰,形象具体。

第二,详略得当。

本文着墨较多的是荔枝开花及果熟季节,果核的形状,壳膜的颜色,果肉的颜色及味道等,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因为这既是人们关注的东西,又是画上传达不出来的。

而对作画的时间、作者、及作序的目的次写之,简单交代就收笔。

第三,善用比喻。

为使读者能具体感受到形象,在写荔枝的各部位时,用人们生活中可以感知的东西作比,每个比喻都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荔枝本身的特色,给人以直观的印象,使人更容易理解。

四、译文荔枝生长在巴州和峡州之间一带地方。

它的树形呈圆的形状,很像古代用来遮蔽东西的1 / 2“帷盖”。

叶像桂树的叶,冬季还是绿色的;花像橘树的花,在春天开放;果实的颜色像丹砂那样红,夏季成熟。

《荔枝图序》教案(五篇范例)

《荔枝图序》教案(五篇范例)

《荔枝图序》教案(五篇范例)第一篇:《荔枝图序》教案白居易《荔枝图序》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了解荔枝的习性以及特点特征2、了解作者及其小品文风格特点,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3、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掌握按一定顺序说明的方法教学难点准确理解并翻译文言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的这首诗脍炙人口,相信大家听到“荔枝”两个字忍不住流口水了吧,可大家对荔枝的习性、特点、特征了解多少呢?那么今天让我们随着白居易的《荔枝图序》一起品尝一下吧。

二、介绍作家作品作家: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

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琵琶峰。

作品:《荔枝图序》是白居易为画工所绘的荔枝图写的一篇序。

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转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但在当时,一般北方人是很难一睹荔枝芳容的。

白居易于元和十四年(819年)任忠州刺史,第二年命画工绘了一幅荔枝图,并亲自为之作序。

三、诵读课文(1)、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理解文句,合作交流,让学生板书你认为重点的词语和句子,点拨释疑。

2)、各段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方面来写水之“异”的?从哪些角度来写山之“奇”的? 作者面对这“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时流露出一种怎样的情感和志趣四、背诵课文第二篇:荔枝图序教案荔枝图序白居易教学目标:1、准确掌握文中文言词的音、形、义。

2、了解白居易及其生平。

3、理解文章内容及写作目的,领略荔枝的鲜美。

4、学习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 (北师大八年级下册)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 (北师大八年级下册)

《荔枝图序》是一篇介绍荔枝特点的说明文,是白居易为他身边画工所绘的荔枝图写的一篇序。

图和序的目的,正如白居易所说“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而作。

文章运用简洁的语言将荔枝的形、色、香、味等特点描绘得栩栩如生,为我们展示了荔枝独特的风采。

课前准备:1.搜集、整理与白居易相关的信息,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朗读课文,预习本文生字词,扫除朗读障碍。

3.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试疏通文意,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相关课程标准:“能够阅读浅显文言文,并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及“通过诵读,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学习目标:1.正确熟练的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3.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及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说明语言。

评价任务:1.通过自学,能够掌握课文相关的文学常识。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3.小组合作交流,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的说明顺序。

4.课下写作,借鉴文章写法,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学习过程:一、抛砖引玉,导入新课1.出示荔枝的图片及苏东坡的《惠州一绝》,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⑴学生欣赏图片。

⑵齐读《惠州一绝》。

2.明确学习目标:学生齐读,明确学习任务。

3.认识一位作家:学生1:白居易: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

学生2: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观点。

学生3: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最为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老妪能解”。

代表作品有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等。

著有《白氏长庆集》。

4.了解一种文体: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二、初读美文,疏通文意过渡语:古人云: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学习古文要学会断句,准确掌握句子中的停顿。

一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学生活动设计:1.多媒体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声音的高低等。

2.学生模仿录音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准、读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荔枝图序》
白居易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常识,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3.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及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说明语言。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教学难点: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及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说明语言。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引导点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让学生自由谈谈你见过和吃过的荔枝是什么样的。

以杜牧的《过华清宫》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欲望,欣赏图片,让学生初步领略荔枝之鲜美。

(二)作者简介,解说题目。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帷枇杷绡瓤醴酪华
2. 范读课文,同学们注意字音和停顿。

3. 跟读课文,熟悉文章朗读方式。

4. 自由朗读,指名读,齐读,达到熟练程度。

(四)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五)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这一部分的设计是本文的重点及难点所在
自读课文,思考:
1.本文是一篇序,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序呢?
2.课文介绍荔枝时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明确:由外到内,如在介绍果实的具体情况时,先说朵,再依次说到壳、膜、瓤肉、浆液等;从整体到局部,如开头从树的形状依次说到树的叶、花、果实等
3.作者在介绍荔枝的时候,使用了那些说明方法?举例说说。

明确:作比较,如: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

打比方,如:瓤肉莹白如冰雪。

(六)学以致用,总结全文。

小练笔:仿效课文采用由整体到局部或由外到内的顺序,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写一种你熟悉的水果。

字数150字左右。

(七)作业设计
1.搜集有关荔枝的诗文典故。

2.以便条的形式归纳整理文中的重点文言知识。

3.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