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中日两军轻武器简评

合集下载

试析抗日战争中中日两国冷兵器对比

试析抗日战争中中日两国冷兵器对比

试析抗日战争中中日两国冷兵器对比作者:白宇来源:《卷宗》2013年第06期摘要:战争中武器装备的先进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战争的优胜几率。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战场上中日两军仍然把战刀和刺刀作为主要武器配备,白刃战也成为中日军队间技艺和意志更为单纯的较量。

本文从抗日战争中中日两军使用的冷兵器、为什么中日两军在二战中普遍装备战刀、中日军队战刀在战争中的作用等三个方面试将抗日战争中中日双方冷兵器做以对比,突出冷兵器作为白刃战主要武器,在战争中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抗日战争;冷兵器;白刃战相比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更大,破坏性更强。

随着自动武器的更新制造和战场火力的不断增强,二战中各国军人使用的武器也更先进,更具有杀伤力。

战争中武器装备的先进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战争的优胜几率。

然而在飞机坦克机枪导弹已经得到普遍应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战场上中日两军仍然把战刀和刺刀作为主要武器配备,并且频繁发生大规模刀对刀的白刃战,这个例外是由中日双方的装备水平、战术思想和军队传统等决定的,白刃战也成为中日军队间技艺和意志更为单纯的较量。

1 抗日战争中中日两军使用的冷兵器中国军队主要使用大砍刀(即大刀)和刺刀,日本在抗日战争中使用的冷兵器包括日本军刀和刺刀。

所谓日本军刀主要是指1934年至1945年间,日本军官和士官佩带的具有日本传统的指挥刀。

1934年,日本军队废弃了华而不实的西洋式军刀,为军官改配日本传统长把子“东洋刀”。

因1934年是日本皇纪二千九百九十四年,故称改制军刀为九四式军刀。

1935年,继军官改佩九四式军刀后士官也统一配发传统式军刀,称为九五式军刀。

日本式军刀采用传统长刀形式,连刀鞘总长约101厘米。

九四式军官刀与传统日本刀相同之处是:刀柄以珠粒细密的白色鲛鱼皮包裹,长26厘米,并用丝带编花缠绕。

刀柄近护手处用“竹钉”贯通固定刀身。

护格为“葵形”铜镀金,有镂空和不镂空两种。

刀刃近护手处有日本刀特有的铜制夹刃。

二战日军为什么不用冲锋枪

二战日军为什么不用冲锋枪

二战日军为什么不用冲锋枪抗战期间在中国战场上真实的日本特战部队-挺进队。

可以看到他们全部打扮成中国军人的模样,并且使用中国武器。

这是我们的抗战剧里想象出来的日本特战部队,全部是防弹衣加冲锋枪,外形很时髦。

抗战剧大多会有一支配冲锋枪的日本特战队自从电视剧“亮剑”里出现了一个日军山本特战部队以后,但凡描述抗战日军的电视剧大多都会出现一支日军特战部队供主人公“消遣”。

这些电视剧里的日本特战部队也是清一色的全部配备冲锋枪。

在我国很多人眼里冲锋枪就是步兵战最强的大杀器,哒哒哒一扫,对手怎么也会倒下几个,比一扣一响的步枪先进多了。

在二战中国战场,日军确实组织了很多类似特种部队的挺进队,但是他们大多都是穿着中国士兵的军服,扛着单发步枪和轻机枪。

主要任务是偷袭国军和八路军的指挥所,而且屡有斩获。

也许编剧们会说,我们也有历史根据,二战日本空挺队就是配备冲锋枪的。

首先日本空挺队除了冲锋枪,还有步机枪和迫击炮,其次日本空挺队的主要任务是空降到美军机场用炸药炸飞机。

与在中国大陆执行袭扰和突袭任务的挺进队是完全不同的。

日军训练严酷大多数射击技术优秀二战期间的日本陆军为什么不使用冲锋枪,在网络上各种说法都有,有的说是战术思想严重落后,有的说是害怕浪费资源,有的说是日本太穷了,有的说是因为工业能力有限。

有那么先进的可以连发的冲锋枪不用,非要用栓动式单发步枪,所以日本陆军装备落后和欧美军队相比差远了,甚至还不如中国军队的装备。

其实日军不使用冲锋枪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不需要。

日本陆军是一支无论战斗部队还是非战斗部队都需要进行全套步兵战训练的部队,基本上不需要冲锋枪。

冲锋枪不是什么高级货,做工比步枪简单很多,在20-30年代中国很多作坊都能造冲锋枪。

当年的四川军阀步枪,机枪,迫击炮和刺刀什么都缺,都能在作坊里批量生产冲锋枪。

可见冲锋枪是一种制作工艺很简单的步兵轻武器。

日本陆军新兵在军营中遭受到了堪称残酷虐待式的军训。

每天早晨起床号一响,就急忙起床,穿衣叠被洗漱,整理内务。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队的武器与装备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队的武器与装备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队的武器与装备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段艰苦卓绝的历史时期,中国军队在与日本侵略者的殊死搏斗中,不仅表现出坚定的意志和无畏的勇气,还在武器与装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本文将对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使用的武器与装备进行探讨。

1. 步枪与机枪在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主要使用的是老式步枪,如毛瑟1896式步枪和八一式步枪。

这些步枪射程较短,火力不足,对于远距离作战存在一定的限制。

然而,随着战争的发展,中国军队逐渐引进和生产了一批新式武器,如著名的八一式独立枪和七六式狙击步枪,有效提升了射击精度和射程。

此外,中国军队在抗战期间还积极引进和生产机枪,如美制白朗宁重机枪和捷克制布伦轻机枪。

这些机枪在战场上发挥了重要的火力支援作用,有效遏制了日军的进攻。

2. 火炮与迫击炮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广泛使用了各种类型的火炮与迫击炮。

其中,步兵师通常装备有75毫米山炮,用于对敌力量进行火力压制和阻击。

这些山炮对于山地和城市战斗有着显著的优势,能够有效应对日军的机动战术。

此外,中国军队还广泛使用迫击炮,如82毫米迫击炮和120毫米迫击炮。

迫击炮具备便携、简单易用的特点,成为中国军队火力支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夺取战场阵地和压制日军阵地有着重要作用。

3. 坦克与装甲车辆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在坦克与装甲车辆的研制和运用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但仍积极寻求外援和自主发展。

中国军队最早使用的是苏联制式的T-26轻型坦克和BT系列快速坦克,这些坦克在战场机动性较强,但火力和防护能力相对较弱。

后来,中国军队逐步引进了美国制式的M3斯图亚特中型坦克,这款坦克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中国军队还在抗战后期自主研发了许多新型坦克,如92式和59式轻型坦克,这些坦克在现代化装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4. 反坦克武器在面对日军装甲战车威胁时,中国军队主要依靠反坦克武器进行反击。

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要使用的反坦克武器有反坦克炮和反坦克火箭筒。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军事装备与技术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军事装备与技术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军事装备与技术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场英勇抗战,为了抵御侵略者的入侵,中国人民不仅依靠坚定的意志和勇敢的战斗,还依赖于先进的军事装备和技术。

本文将就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军事装备以及相关技术进行探讨。

一、步兵武器抗日战争中,步兵武器是中国军队主要作战工具之一。

由于当时中国还未完全工业化,军事装备较为落后,但中国人民凭借着敢于与侵略者正面交锋的信念,不断改进和发展军事技术。

1. 步枪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使用了多种型号的步枪。

其中,国民政府军队主要使用的是捷克斯洛伐克生产的布雷达步枪以及苏联制造的莫辛-纳甘步枪。

这些步枪在当时具备较高的射击精度和扎实的可靠性,为中国军队提供了有效的火力支援。

2. 冲锋枪中国军队还同样采用了冲锋枪来应对敌军的近身战。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苏联生产的PPSh-41冲锋枪,该冲锋枪具备快速射击和简单操作的优点,为中国士兵提供了强大的近战能力。

3. 轻机枪轻机枪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军队提供了稳定的火力支持。

代表性的轻机枪有捷克斯洛伐克的勃朗宁M1918轻机枪以及德国的MG34轻机枪。

这些轻机枪具备高射击速度和可靠性,并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战术作用。

二、装甲战车抗日战争中,装甲战车在中国军队的作战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虽然中国的装甲部队相对薄弱,但仍然在战争中使用了一些较为先进的装甲战车。

1. M5斯图亚特轻型坦克美国M5斯图亚特轻型坦克是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主要使用的装甲战车之一。

它具备较高的机动性和灵活性,为中国军队提供了有效的装甲火力支援。

2. T-26轻型坦克苏联生产的T-26轻型坦克也是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使用的装甲战车之一。

尽管它在面对日本的重型坦克时存在一定的劣势,但在一些局部战斗中,T-26轻型坦克仍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航空器材在中国抗日战争中,航空器材的应用发挥了重要的战略作用,中国军队凭借航空力量与日军展开了多次重要的空中战斗。

1. 战斗机中国军队主要使用苏联供应的战斗机,如著名的雅克-1和雅克-9。

最后的疯狂——二战日军自杀兵器大全

最后的疯狂——二战日军自杀兵器大全

最后的疯狂——二战日军自杀兵器大全樱花特攻机采用轰炸机(1式陆攻)挂载,在进入射程后进行投放。

是火箭动力的有人操控…导弹‟。

然而很多轰炸机载机在没进入投放距离前就被击落。

在美舰密集的拦截下,特攻机也鲜有战果。

整个战争中只炸掉一艘美驱逐舰。

是丧心病狂,得不偿失的武器发展计划在冲绳发现的“震洋”一型艇EMB是“爆炸摩托艇”的英文缩写,堪称是日本“海上轻骑敢死队”。

在EMB中,最著名的当属日本在二战期间制造的“震洋”特攻摩托艇。

和“回天”人操鱼雷相比较,“震洋”特攻摩托艇算得上是廉价的特攻兵器,因为它只要在摩托艇上装上烈性炸药即可。

虽然廉价,但“震洋”艇的艇员训练同样是相当严格的,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了“回天”搭载员的训练。

让我们看一看“震洋”到底能不能“威震太平洋”。

黑岛的“必死必杀战术”在“震洋”和“回天”特攻兵器的研制上,起重大作用的人物,不能不提到日本海军的黑岛龟人少将。

黑岛龟人是日本海军山本联合舰队的重要高参,称为山本五十六的左右手。

他参与制定奇袭珍珠港、进攻比基尼岛、进攻马来的作战计划,取得了成功。

他也亲历了中途岛战役和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的失败,有丰富的成功和失败的作战经验。

山本五十六座机被击落的那一次,黑岛龟人刚好因严重的痢疾而未能随同,幸免一死。

经历风风雨雨的黑岛,比任何人都清楚当时(1943年后)日本海军的严重处境:作战舰艇损失惨重,作战物资极度匮乏,高素质的海军官兵和飞行员已感不足……,这一切引起了黑岛龟人长时间的思考。

1943年7月,黑岛龟人被调任军令部二部部长,当时的军衔为大佐(相当于上校),后晋升为少将。

军令部二部是主管军事装备研制、试验、采购、列装的重要部门,相当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在的装备部。

黑岛就任以后,更积极思考“以最小的损失取得最大的战果的兵器”。

在8月11日召开的“战备考察会议”上,有永野军令部部长、伊藤次长等军方要员参加。

会上,黑岛正式提出了“必死必杀战法”,认为“即使是开个摩托艇,也要去击沉美国的战舰”。

淞沪会战的“血肉磨坊” 血腥的罗店争夺战

淞沪会战的“血肉磨坊” 血腥的罗店争夺战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淞沪会战的“血肉磨坊”血腥的罗店争夺战导语:淞沪会战:淞沪会战是抗战历史上最惨烈的一场战役,被称为淞沪绞肉机。

当时日军和国军双方都投入最精锐的重兵,集中数百架飞机和数百门火炮淞沪会战:淞沪会战是抗战历史上最惨烈的一场战役,被称为淞沪绞肉机。

当时日军和国军双方都投入最精锐的重兵,集中数百架飞机和数百门火炮,参战的日军军舰也有40多艘。

可以说,国军这方面无论海陆空三军都是不敌的,尤其火力上差别太大,完全被日军压制。

一战时期已经证明,战场上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的伤亡来自于火炮等重武器或者说多人操作的武器,轻武器造成的伤亡是很有限的。

那么基本只装备轻武器的国军的处境可想而知!当时国军靠什么支撑呢,说实在的就是,就是靠意志力,靠着誓死不做亡国奴的一股劲。

中国自祸国殃民的清朝末年开始的百年国耻,让每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对侵略者充满了仇恨,他们愿意以死报国,宁死也不做奴役!也许有的朋友看过一部电影叫做《三毛从军记》,说的就是三毛参加淞沪会战的故事。

在一开始接受新兵训练的时候,训练的教官用浓重的山东腔说:日本鬼子大兵压境,我们是国难当头,这种关头谁也不能有一点犹豫,谁犹豫,就是他娘的孬种!不错,真正的中国人都不是孬种,就连三毛这样的流浪儿也知道学岳武穆,跟日本鬼子拼了,更不用说那些五尺高的汉子了。

可惜现代战争意志能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但并不能决定一切。

由于敌我力量的悬殊,此次淞沪会战真是非常惨烈,国军为此付出了相当巨大的代价。

如果说德械师进攻日军海军陆战队是第一阶段,也就是所谓的进攻阶段。

那么第二阶段就是全力阻止日军两个精锐师团在上海的登陆。

这个阶段也称作反登陆阶段,整个过程相当的残酷和悲壮。

生活常识分享。

国军淞沪会战

国军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
会战简介
• 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 爆发于1937年8月13日,是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为了 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 于长期作战,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战役,这是中日双 方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 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这场 战役对于中国而言,标志两国之间不宣而战、但又全面 战争的真正开始,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 面战争。即使当时国力高于中国的日本,也动员全日本, 马上投入全面战争。例如随即大量增加公债发行,并发 起了日本全国性的“消费节约运动”。 战斗在当时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的市区和郊区进行,当 时上海为中国第一大商港,每年对外贸易额占全国二分 之一以上。只有上海法租界和苏州河以南的半个上海公 共租界实行武装中立,分别划为法、英、美、意4国军 队的防区。苏州河以北的公共租界及其越界筑路地区属 于日军防区,是日军在上海的作战基地。中日双方共有 约8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 前后共历时3个月,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2个旅团20万余 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48个师和24个旅 60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
蒋介石
日方高层的会战计划
• 日本当时执行的是参谋本部参谋次长石原莞尔制定的《国防国 策大纲》。提出的假想敌顺序是美,苏。首先对苏联已经放弃 了进攻战略,取而代置以“完成了军备的充实和持久战的准备 后,首先开始积极工作以尽快迫使苏联放弃进攻远东的图谋” 的字眼,就是说在以武力为后盾的情况下与苏联谈判,不与其 交恶。 对美国则是“努力与美国保持亲善关系”,因为石原知道日本 和满洲都有丰富的煤铁资源,可是缺少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石 油和橡胶。那玩意全在美国人和英国人手里,所以千万不能和 美国人翻脸。只要不和英美翻脸,石原认为英美会默认“满洲 国”的存在,因为有一个日本人控制的满洲,正好为英美消除 了共产主义南下的忧虑。 对华战略则是“做好稳固日满和北支(华北),完成进行持久 战的准备的基础工作”,反对扩大战争。也就是说:挑动在西 北的国共内战,同时建设满洲国,巩固华北,堵住俄国人南下, 再向南洋渗透,得到马来亚的橡胶和文莱的石油,同时挤走英 国人,争取把手伸到“东印”(荷属殖民地东印度群岛,是如 今的印度尼西亚),确保石油供应,这以后再和美国进行“最 终战争”。日本30年代早期的计划中还有海陆军联合攻占武汉 的计划,但在石原的这个计划中,鉴于中国政府的实力已有所 加强,日本已经放弃了一旦开战就攻占武汉的计划,因为那是 日本国力所不允许的。

史料 中日双方普通士兵眼中的淞沪会战

史料  中日双方普通士兵眼中的淞沪会战

史料中日双方普通士兵眼中的淞沪会战整理/翻译:黎又嘉编者按78年前的8月13日,第二次淞沪会战打响。

中国以78个师75万兵力,对战日本14个半师团25万人部队,到11月12日国民党部队被迫西撤,苦战了三个月,折损了33万兵力,约60%国军精锐被歼。

淞沪会战被称为“东方的斯大林格勒”,是整个二战史上参战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会战之一。

不论是投入了所有中央军精锐,主动出击三千日本驻上海的部队,还是后来欲争取国际上对中日在华北局部冲突的同情而贻误战机,淞沪会战在战术和战略上都备受质疑。

淞沪会战最初国军兵力上的绝对优势从1937年9月中旬起消失殆尽。

日方增援源源不断,十月中旬,蒋介石又紧急调来桂系军队支援,也难挽兵败之势。

本辑史料截取的就是1937年9月下旬进入艰苦巷战之后,在主要战场蕰藻浜地区,中日双方增兵阵中各一名普通士兵对战争的记述。

陆镇华1916年2月生于广西邑宁县,山本武生于1913年6月生于福井县鲭江市,两人之间仅差三岁。

1935年陆镇华入黄埔军校南宁分校学习;同年山本武入伍鲭江三十六部队做上等兵。

1937年4月陆镇华入21集团军16兵团,后任副营长,六个月后作为桂系援兵奔赴淞沪战场;同年10月山本武也作为增兵参加了生平第一场战役,就是淞沪会战。

陆镇华于2007年4月接受了淞沪抗战纪念馆学者的采访,回忆并讲述了他在淞沪战场经历。

山本武则是在行军过程中就记下手帐,归国时向宪兵保证绝不公布其中内容才免遭没收,战后三五年间不断根据记忆补充手记,1996年,其长子,已是福井大学名誉教授的山本富士夫整理出版了父亲的阵中日记。

1老兵陆镇华口述“我是在1935年(民国24年)进入黄埔军校南宁分校学习的,1937年4月4日被分配到第21集团军司令部管内务后勤工作,后开赴淞沪战场,在常熟参与战争。

当时早饭天不亮吃的,晚饭要等到天亮才吃,因为白天不能做饭,做饭烟火会马上就引来日寇飞机的轰炸。

当时战况很激烈,耳边是连续不停的炮火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