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语文七上《竹影》《观舞记》word学案
初中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课《竹影》学案2

《竹影》学案2学习目标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领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资料链接曾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等。
工绘画、书法,亦擅散文创作及文学翻译。
著有《音乐入门》、《缘缘堂随笔》、《丰子恺书法》等。
明确丰子恺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他在绘画及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
一、整体感知1.查一查,给下列加横线的汉字注音。
惬意()水门汀()参差不齐()()撇()蘸()口头禅()徘徊()( )2.解释下列词语。
惬意:参差不齐:弥漫:3.浏览一遍课文,请同学们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用一句话概括)?(提示:时间、地点、人物、干什么)4.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请找出来。
二、探究赏析夜晚的风是清醇的,竹影是班驳的,人是活泼可爱的,游戏是幼稚有趣的。
这些只有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才能描绘出来。
(一)品读语言1.找出课文中描写景物生动的段落和句子,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示例:“太阳虽已下山,天还没有黑,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一一幕。
”渲染了夜晚的宁静后气氛,为后文故事的发展作了铺垫。
2.品味文中的修辞请同学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的句子:示例:月亮渐渐升高了,竹影渐渐与地上描着的木炭线相分离,现出参差不齐的样子来,好像脱了版的印刷。
“好像脱了版的印刷”比喻新颖贴切,生动描绘出月亮渐高,竹影与地上孩子先时画的竹影不吻合,形成叠影的美妙画面,从而可以看出,作者观物入微,联想丰富,笔下文字很有生活情趣。
(二)感悟父亲大家有没有想过,本文中孩子不只是一味玩,而没人指引教育,下面让我们共同关注丰子恺的父亲。
3.对照课文,说说作者的父亲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要求大家结合课文简要地作些评价。
4.文中的父亲的教育收到效果了吗?你从哪里得知?。
【最新精选】鲁教初中语文七上《3竹影》word教案 (4).doc

3.《竹影》教学目标:积累词语,掌握“幽暗、惬意、包罗、参差不齐”等词语的音、形、义,并学会运用。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国画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课文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景物变化,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
培养从生活中感受艺术的能力。
领略国画的内在美,提高艺术修养,初步形成审美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用简洁概括的语言复述课文,理清思路。
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难点:研读有关国画常识的语句,体会画竹的内涵。
课时:1学习过程:[预习导学]:查阅资料,完成下列填空。
《竹影》的作者是,他是我国、、和,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
原名,共有文学、美术、音乐等著作一百多种。
长于漫画与散文,漫画有《》,散文作品有《》、《》、《》、《》等。
初读课文,为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惬意()蘸()水门汀()口头禅()徘徊()撇()参差不齐()幽暗()丰硕()朱砂()借助工具书,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并选择其中两、三个词语造句。
释义:惬意:幽暗:疏密:包罗:参差不齐:口头禅:造句:4、搜集鉴赏绘画作品,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
5、再读课文,将预习中的问题记录下来。
遇到的疑难问题:初读课文的感受:[课堂学习]:导入:童年是美好的、快乐的。
我这儿有一首诗:“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现在啊/童年却是一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忆深处/放声歌唱……是啊,人们回忆往事,总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
今天我们学习丰子恺的《竹影》,体会课文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二、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师生共同纠错,解决预习中出现的问题。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看谁说得棒)1、学生听课文录音,边听边在文中找出你认为能体现小伙伴们充满童趣天真烂漫的句子2、学生朗读全文,然后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情节。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单元 第3课《竹影》学案 鲁教版五四制.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第3课《竹影》学案鲁教版五四制学习目标: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学习重点:整体感知文章内容;领会课文描写所表现的童趣。
学习难点: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的生字注音。
惬意水门汀参差不齐撇蘸口头禅弥漫2、解释词语惬意:弥漫:参差不齐:3、走近作者:(1)、《竹影》选自《》,作者,原名,现代家、家。
(2)、《芥子园画谱》即《》,为中国画技法图谱,朝初年编印成书。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2、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主旨?三、质疑问难:1、文章开头交代天气闷热的目的是什么?回想以前我们学习的课文,有没有类似的,他们的目的是否相同?给你什么启示?2、文中写道“大家吃了一惊,立起身来,看见爸爸反背着手立在水门汀旁的草地上看我们描竹,他明明来到很久了。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3、爸爸是怎样一个人?四、品味朗读,体验童趣:1、品味阅读: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的表现了童趣?找出来,有感情的朗读。
2、体验童趣:同学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现在想起来很有趣味的。
跟大家说一说。
要求语言简洁,表现童真、童趣。
五、拓展延伸:1、通过爸爸对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介绍,你认为此二者的区别有哪些?讨论一下,结合自己的认识,归纳一下。
(细读5、6自然段。
)2、竹的联想六、总结全文:艺术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拥有一颗童心,你就能拥有阳光般的快乐;只要你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你就会发现平凡的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
罗丹也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
【最新精选】鲁教初中语文七上《4观舞记》word教案 (6).doc

《观舞记》[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方面:了解印度舞蹈的特点,学习作者对印度舞蹈表演的生动描写,训练学生用语言来表现舞蹈艺术的技能。
2.过程和方法方面:在对舞蹈和语言的双重审美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欣赏体验印度舞蹈艺术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欣赏舞蹈艺术和文本语言的美。
[教学难点]学习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的方法,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教师上网搜集印度古典歌舞和中国民族舞蹈的影音文件,学生搜集、欣赏自己喜欢的舞蹈、绘画、雕刻、体育竞技表演等资料。
[教学课时] 一课时一创设情境,以舞导入在上课之前,咱们先欣赏一段舞蹈,看一下谁的欣赏水平最高,(利用多媒体播放印度舞蹈片段,学生观后,自由谈感受,教师因势导入新课.)师:动听的音乐、优美的舞蹈,都令人陶醉,可要大家用自己的语言来具体描绘时,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冰心也曾观看过类似的印度舞蹈,她是如何来说出心中所感受的美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冰心的,《观舞记》。
(板书课题)复习作者上个学期学过她的课文《荷叶母亲》,阅读过她的散文集《繁星》《春水》,咱们再一起复习一下这位女作家。
二浏览全文,整体感知1.听读课文。
:ppt1)听自己读不准的字注到书上,(给生字词注音)2)本文是送给谁的?作者为什么要送给他们?(舞蹈美,赞美他们,感谢她们)3)作者认为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美?请从课文中找出一个相关的语句来回答。
(飞动的美)2.思考:卡拉玛姐妹的舞蹈飞动的美,主要集中在那些段落?明确:飞动的美。
具体在第13、16、17、18自然段描写。
三品读重点,集体探究(一)自由朗读这三个自然段,完成以下阅读任务:1、思考 1)举例说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飞动的美的?从身体、服饰、神态、动作、心理方面来表现了舞蹈飞动的美。
身体:如"长眉、妙目、手指、腰肢"。
【最新精选】鲁教初中语文七上《3竹影》word教案 (3).doc

《竹影》教学目标:积累词语,掌握“幽暗、惬意、包罗、参差不齐”等词语的音、形、义,并学会运用。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国画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课文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景物变化,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
培养从生活中感受艺术的能力。
领略国画的内在美,提高艺术修养,初步形成审美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用简洁概括的语言复述课文,理清思路。
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难点:研读有关国画常识的语句,体会画竹的内涵。
课时:1学习过程:[预习导学]:查阅资料,完成下列填空。
《竹影》的作者是,他是我国、、和,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
原名,共有文学、美术、音乐等著作一百多种。
长于漫画与散文,漫画有《》,散文作品有《》、《》、《》、《》等。
初读课文,为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惬意()蘸()水门汀()口头禅()徘徊()撇()参差不齐()幽暗()丰硕()朱砂()借助工具书,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并选择其中两、三个词语造句。
释义:惬意:幽暗:疏密:包罗:参差不齐:口头禅:造句:4、搜集鉴赏绘画作品,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
5、再读课文,将预习中的问题记录下来。
遇到的疑难问题:初读课文的感受:[课堂学习]:导入:童年是美好的、快乐的。
我这儿有一首诗:“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现在啊/童年却是一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忆深处/放声歌唱……是啊,人们回忆往事,总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
今天我们学习丰子恺的《竹影》,体会课文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二、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师生共同纠错,解决预习中出现的问题。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看谁说得棒)1、学生听课文录音,边听边在文中找出你认为能体现小伙伴们充满童趣天真烂漫的句子2、学生朗读全文,然后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情节。
【最新精选】鲁教初中语文七上《4观舞记》word教案 (1)

——虽然现在印度属于资本主义国家,但宗教势力极大,所以也有人说印度是一个宗教国家。印度几乎所有的文化艺术形式、内容也都受此影响,多以表现宗教为主题。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也同样如此,例如第18小节中提到的莲花、鹿、孔雀、蛇等动物在印度的宗教中都有其象征节号。(共22小节)
这篇文章的文字非常优美,也有一些生字词,请同学们参考注释自读全文,读的时候用直线勾画出不懂的词句,可以查找字典、词典;用波浪线勾画出你认为用的好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三、研读课文:
1,正音正字。
2,本文描写了印度舞蹈的美,文中哪些语句或语段表现了舞蹈的美?
——第2——6小节
(朗读第19小节)
首先,艺术上的交流,能增强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所以,“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
其次,所有优秀的艺术家,都在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吸取养料,卡拉玛姐妹也是一样,“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没有印度悠久文化的熏陶,没有印度文化历史的内涵,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就不会这样优美动人。
六、比较阅读:
下面,让我们来阅读当代诗人艾青先生的诗歌《给乌兰诺娃》,这也是作者在欣赏了一场优美的舞蹈表演后的所思所感。
再读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选段,看看他怎样用语言来描绘音乐的美。
七、结束语:
同学们,生活和艺术是分不开的,无论我们将来要从事什么职业,即使是与写作或舞蹈离得很远,也应当时时刻刻注意观察和学习。我们的中华文化和印度文化一样博大精深,都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一世纪的青年,应当珍惜、热爱、学习、弘扬这些优秀文化,才可能真正成为一个高素质的现代人,才可能创造出更优美的现代文明。
在自读过程中,有没有感到的不理解的语句?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竹影学案(无答案)鲁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竹影》学案鲁教版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2.体会文中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体会文中“我”的父亲因势利导的教育方式。
学习重点:整体感知文章内容;领会课文描写所表现的童趣学习难点: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学习过程:一、作者简介丰子恺(1898~1975),浙江桐乡人,原名丰润,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内容深刻,耐心寻味。
他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影响。
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率真集》等。
这此作品除部分艺术评论外,大都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表现了浓厚的生活情趣。
《竹影》选自《丰子恺文集》,有删节。
二、字音字形1、水门汀()、蘸()、惬()意、朱砂()、口头禅()属于我的生字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解释词语:_______:满意、称心、舒服; ________: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水门汀:用水泥抹的地;立轴:长条形的字画,高而窄;幽暗:惬意:疏密:包罗;口头禅;三、整体感知1.课文以“竹影”为题,主要是写景——竹之影呢?还是写人物活动?________________2.自由读课文,看一看课文写了哪些活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归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以…(一件事)引出…(对什么的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读1——3自然段,在文中找出你认为能体现小伙伴们充满童趣天真烂漫的句子。
【最新精选】鲁教初中语文七上《4观舞记》word教案 (2).doc

观舞记教学目的:1、反复诵读,激发想象,使学生得到语言和舞蹈形象的双重审美的艺术享受。
2、鼓励学生接触、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从中得到精神上的营养,开阔胸怀。
教学设计:一、印度舞蹈,交流感受。
播放3~4分钟的印度舞蹈片段,调动学生情绪,交流感受,并在学生的观感畅谈中引入课文。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试从文章中找出描写印度舞蹈特点的语句。
明确:如:“深深地低头合掌”“长眉……舞蹈出诗句的离合悲欢”“忽而双眉颦蹙……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最精彩的是‘蛇舞’,颈的轻摇,肩的微颤”等。
2、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飞动的‘美’”的?明确:身体、服饰、神态、心灵等方面。
3、为什么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之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明确:卡拉玛的舞蹈非常优美,好像“飞动”起来,但是仅有“飞动”还是不够的,还要有心灵的完全投入,才能达到“美”的境界。
她本身就是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浑然一体,超越形式的载体而进入了自由飞动的境界。
真正的舞蹈,是心灵之舞,而不是技巧之舞。
三、精读品析,艺术熏陶。
这篇文章大量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来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的舞蹈。
找出你认为写得精妙的句段,细心体会并加以积累。
如:“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等。
四、合作探究,比读鉴赏。
本单元的《安塞腰鼓》也是写舞的,可作一些比较研究。
例:舞蹈风格上:《安塞腰鼓》主要表现阳刚之美,《观舞记》主要表现阴柔之美。
其他可比较两篇文章在比喻、排比运用方面的异同,等等。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用语言来表现舞台艺术,是很困难的,需要高超的语言技巧。
本文主要是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段,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卡拉玛姐妹精妙的舞蹈。
如“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忽而双眉颦蹙……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等等,尽可能地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而又通过语言使读者发挥自己的想像,得到语言和舞蹈形象的双重审美的享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宁初中学案
七 年级 科目 语文 执笔 审阅 审核
一、预习作业
1、 字音字形
水门汀( )、蘸( )、惬( )意、朱砂( )、口头禅( )、
颦( )蹙( )、参( )差( )不齐、粲( )然、嗔( )视、
叱( )咤( )风云、尽态极妍( )、浑身解( )数
2、 解释词语
(1)变幻多姿 (2)叱咤风云
(3)浑身解数 (4)参差不齐
3、文学常识填空
(1)《竹影》的作者是( ),原名( ),我国( )代著名( )
家、( )家。
(2)《观舞记》作者( ),原名( ),代表作有《 》
《 》。
二、整体把握
1、找出《竹影》中对中国画的介绍,读一读,想想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2、读《观舞记》,结合课文,说说你对印度舞的认识。
3、《观舞记》一文中大量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来描写卡拉玛姐妹的优美舞姿,找出
你认为精妙的句段,摘录下来并细心品味。
三、拓展延伸
1、 试品评课本彩图里的《风竹图》。
2、 观看一段舞蹈视频,仿照《观舞记》,作生动介绍。恰当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不少于100字。
课 题 课型 使用者 上课时间
《竹影》《观舞记》 展示课
学习目标
1 、了解中国画的特点,能粗略欣赏 2、了解印度舞的特点
3、恰当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重 点
能进行粗略的艺术赏析
难 点
修辞手法的运用
甘宁初中学案
七 年级 科目 语文 执笔 审阅 审核
教学过程:
一、 预习作业
1、字音字形
屏zhang( )、少顷( )、犬吠( )、yi( )语、齁( )声
中间( )力拉、曳( )屋许许( )声、几( )欲先走
2、文学常识
(1)本文节选自《 》,这是( )代( )编选的( )小说。
(2)本文作者是( )代进士( )。
二、准备
要求:各组分别承担一部分课文内容的分析讲解,小组内各个成员分别承担一项任务
任务划分:一组“京中有善口技者……一抚尺而已”;二组“遥闻深巷……妇拍而呜之”
三组“又一大儿醒……众妙毕备; 四组”未几,夫齁声起……梦中咳嗽“
五组:找出文中描写“宾客”的语句,分析讲解
六组“忽一人大呼……百千犬吠”; 七组“中间力拉……泼水声”
八组“凡所应有……不能名其一处也”; 九组:最后一段
三、 各组展示小组合作学习成果
1、读原文,要求准确通顺、停顿恰当
2、强调重点字词,在黑板上板书出来
3、翻译
4、内容分析
课 题 课型 使用者 上课时间
《口技》 学导课、展示课、反馈课 姚眉
学习目标 1 、掌握重点字词 2、理清文章顺序
3、体会正、侧面描写的作用
重 点 重点字词
难 点 正、侧面描写的作用
四、 各组互评
评出讲解得最好的小组,给予鼓励,小组加一分
五、 课后练习题
不参看参考书,自己完成,相信同学们一定可以的。将答案写在下面:
一.1、①
②
2、①
②
二.1、
2、
三.1、会: 宴: 2、但: 闻:
3、乳: 呜: 4、少: 稍稍:
5、虽: 名: 6、股: 走:
四.1、 2、 3、
4、 5、
六、组内互相抽背重点字词
反馈课
温馨提示
——文言翻译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名、书名。
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代文言词。
调:调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补:补充出句中省略的内容。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整体感知:小组讨论,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场面 声音 种类 声音特点 作者评论
听众
反应
内容归纳:
一字统领——( )
两次交代——(道具: )
三个场面——( )、( )、( )
四次反映——( )、( )
( )、( )
1.用原文填空:
⑴文中极写声响的多杂,盛赞表演者口技之“善”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文中写口技表演的以假乱真、惊慌欲逃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总写失火的声音之逼真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侧面烘托口技人表演技艺高的句子是什么(写出两句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回答下列问题:
(1)、选文第1段交待了哪些事?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依次描写了 、 和 三个情景,
目的在于 ,即是紧扣文中的一个“ ”字。
(3)、课文中描写了听众的哪几处表现?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
(4)统领全文的关键字眼是____________,作者是通过______________描写和______________
描写来体现的。
(5)、文章开头和结尾一再强调道具的简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与“宾客意少舒”中“舒”的意思相同的是( )
A、心情舒畅 B、动作舒缓 C、舒筋活血
13、与“不能名其一处”中“名”意思相同的是( )
A、莫可名状 B、至理名言 C、有名无实
14、选文第三段对声音的描写的特点是( )
A、声音由小到大 B、声音由远到近 C、声音由内到外 D、声音由单一到混合
15、 按要求摘出原句:
对声音作概括描写的句子:
文中议论的句子:
16、将选文第三段划分层次,并简要说明理由。
:
17、作者在选文第一段中怎样表现口技之“善”的?
18、你认为口技人的表演“妙”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