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沉渣

合集下载

尿沉渣检测的内容

尿沉渣检测的内容

尿沉渣检测的内容
尿沉渣主要是检测尿液中是否含有细胞、管型、结晶等物质:
1.尿细胞。

包括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等。

细胞异常反应出泌尿系统的疾病,例如尿中红细胞增多,可能提示泌尿系的肿瘤或者结石的发生。

2.尿管型。

包括细胞管型、颗粒管型等。

肾脏滤出的蛋白质以及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远曲端、集合管中凝固后,可形成圆柱形蛋白聚体而随尿液排出,称为管型。

尿沉渣出现中出现大量管型,说明肾小管功能受损,肾实质发生了病变。

3.尿结晶。

常见的有草酸钙结晶、无定型尿酸盐结晶等。

草酸钙结晶,并伴有尿路刺激症状,考虑肾结石的可能;大量尿酸铵结晶,应考虑是否有尿道细菌感染。

尿沉渣实验报告

尿沉渣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尿沉渣的基本概念和组成;2. 掌握尿沉渣检验的基本方法;3. 学会观察和分析尿沉渣中的各种细胞、管型、结晶等成分;4. 诊断和评估泌尿系统疾病。

二、实验原理尿沉渣是指尿液经过离心后,沉降至管底的一层物质。

尿沉渣检验是泌尿系统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观察和分析尿沉渣中的细胞、管型、结晶等成分,可以初步判断泌尿系统的病理状态。

三、实验材料1. 尿液样本;2. 尿沉渣检验专用试管;3. 离心机;4. 显微镜;5. 尿沉渣检验试剂。

四、实验方法1. 收集尿液样本:留取晨尿或随机尿,置于尿沉渣检验专用试管中;2. 离心:将尿液样本以3000r/min的速度离心5分钟;3. 观察尿沉渣:用吸管吸取尿沉渣,滴于载玻片上,加盖玻片;4. 显微镜观察:使用显微镜观察尿沉渣中的细胞、管型、结晶等成分;5. 记录结果:记录尿沉渣中的各种成分数量、形态及异常情况。

五、实验结果1. 细胞: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等;2. 管型:细胞管型、颗粒管型、透明管型等;3. 结晶:草酸钙、磷酸钙、尿酸等;4. 异常情况:细菌、寄生虫、肿瘤细胞等。

六、结果分析1. 红细胞:正常情况下,尿液中红细胞数量较少。

若红细胞数量增多,可能提示泌尿系统炎症、结石、肿瘤等疾病;2. 白细胞:正常情况下,尿液中白细胞数量较少。

若白细胞数量增多,可能提示泌尿系统感染;3. 上皮细胞: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上皮细胞数量较少。

若上皮细胞数量增多,可能提示肾小球疾病、尿路感染等;4. 管型:细胞管型提示肾小球疾病,颗粒管型提示肾小管疾病,透明管型提示轻度肾功能不全;5. 结晶:草酸钙结晶提示尿路结石,磷酸钙结晶提示尿路感染;6. 异常情况:细菌、寄生虫、肿瘤细胞等提示相应的疾病。

七、结论通过尿沉渣检验,可以初步判断泌尿系统的病理状态,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本实验结果显示,尿液样本中存在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结晶等成分,提示可能存在泌尿系统炎症、结石、肿瘤等疾病。

尿沉渣检查结果分析

尿沉渣检查结果分析

尿沉渣检查结果分析尿沉渣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验方法,通过观察尿液中的沉渣部分,可以对一些疾病进行初步的筛查和诊断。

本文将从常见的尿沉渣检查项目及其意义、异常结果的分析和可能的疾病相关性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讨论。

一、常见的尿沉渣检查项目及其意义1.尿液颜色:正常尿液颜色一般为淡黄色,浓度较高时颜色较深。

异常颜色可能与多种原因有关,如食物、药物的摄取、尿路感染、肾脏疾病等。

例如,红色或棕色尿液可能是由于尿液中存在红细胞、血红蛋白或血红素等引起的。

2.尿胆原:尿胆原是溶于尿液中的胆红素和胆绿素的总称。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的尿胆原的含量较低,仅有微量。

异常高的尿胆原含量常提示肝疾病、溶血性贫血和其他疾病。

3.白细胞: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增多常与尿路感染等疾病相关。

尿沉渣中白细胞数量的异常增多可能提示尿路感染,而持续增多的情况可能与肾脏炎症、肾结石等疾病有关。

4.红细胞:尿液中的红细胞数量异常增多常称为血尿。

血尿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感染、结石、肿瘤和肾炎等。

因此,在尿沉渣检查中发现红细胞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评估。

5.上皮细胞:尿液中的上皮细胞来源于尿路各部位的上皮组织。

适量的上皮细胞是正常的,但增多可能提示尿路感染、过度搓洗等情况。

二、异常结果的分析和可能的疾病相关性1.尿液颜色异常:如尿液呈红色或棕色,可能提示肾结石、尿路感染、肾脏肿瘤等疾病。

而清澈的尿液可能与过度饮水或肾脏功能异常有关。

2.尿胆原异常增高:尿胆原异常增高常与肝脏疾病有关,如肝炎、肝硬化等。

3.白细胞异常增多:白细胞异常增多可能与尿路感染、肾脏炎症、结石等有关,还可能是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疾病的表现。

4.红细胞异常增多:红细胞异常增多即为血尿,可能与尿路感染、结石、肾盂肾炎、肾脏肿瘤等有关。

此外,渗透性血尿也是一种可能的原因,例如患有糖尿病等疾病。

5.上皮细胞异常增多:上皮细胞异常增多可能与尿道搓洗、尿路感染等有关,但需要排除其他潜在的疾病。

尿干化学和尿沉渣检查结果

尿干化学和尿沉渣检查结果

尿干化学和尿沉渣检查结果尿液是我们身体的一种重要排泄物,其中包含了许多有助于了解我们健康状况的信息。

通过对尿液的化学分析和沉渣检查,医生可以获取关于身体状况的宝贵线索。

本文将详细介绍尿液化学和尿沉渣检查结果,并探讨其在健康评估中的价值。

一、尿液化学检查结果1. 尿液的pH值尿液的酸碱性可以反映人体内部环境的情况。

正常的尿液pH值应该在5.0至8.0之间,超出这个范围可能表示身体存在某种异常情况。

pH值过高可能与尿路感染、尿路结石或呼吸性碱中毒等情况相关。

2. 蛋白质正常情况下,尿液中的蛋白质浓度很低。

高浓度的蛋白质可能是白蛋白从肾脏滤过程中出现问题的结果,可能与肾脏疾病、尿路感染或炎症相关。

3. 葡萄糖尿液中的葡萄糖通常是不存在的,因为正常情况下肾脏会将葡萄糖完全重新吸收。

如果尿液中存在葡萄糖,可能是由于糖尿病或其他糖代谢异常导致的。

4. 酮体正常情况下,尿液中并不会存在酮体。

然而,如果身体没有足够的碳水化合物供能,会导致脂肪代谢过程中生成大量的酮体。

尿液中存在酮体可能与饥饿、糖尿病、高蛋白饮食或糖原贮备不足等情况相关。

二、尿液沉渣检查结果1. 红细胞尿液中的红细胞通常是不存在或很少的。

如果沉渣中存在大量红细胞,可能表明尿路感染、结石、肾炎或其他肾脏疾病的存在。

2. 白细胞尿液中的白细胞可以提示尿路感染的存在。

白细胞的数量越多,尿路感染的可能性就越高。

3. 上皮细胞上皮细胞是尿液中最常见的细胞类型之一。

它们通常来自尿液系统的各个部位,如膀胱、尿道、肾盂等。

大量的上皮细胞可能与感染、炎症或其他疾病有关。

4. 结晶体尿液中的结晶体是由尿液中存在的溶质凝结而成的。

根据不同的结晶体类型,可以了解到身体中发生的一些化学反应和代谢情况。

草酸钙结晶体可能与肾结石的形成相关。

通过对尿液化学和尿沉渣检查结果的综合评估,医生可以初步了解一个人的健康状况,为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尿液化学检查结果可以反映体内代谢功能的异常,如糖尿病、肾脏疾病等。

尿沉渣检测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尿沉渣检测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尿沉渣检测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尿沉渣检测的方法包括非染色尿沉渣镜检和染色尿沉渣镜检。

以下是这两种方法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非染色尿沉渣镜检:
1. 取刻度离心管,倒入混合后的新鲜尿液10ml,500r/min离心5min。

2. 待离心停止后,取出离心管,弃去上层清液,留下沉渣,轻摇离心管,使尿沉渣有形成分充分混匀。

3. 取尿沉渣,滴在载玻片上,用18mm′18mm的盖玻片覆盖。

4. 用10′10镜头观察其中有形成分的全貌及管型,用10′40镜头观察鉴定细胞成分和计数,应观察10个视野所见最低和最高值,记录结果。

红细胞0-3/HP,白细胞0-5/HP。

5. 管形(透明):每低倍镜视野平均值0-1/全片。

6. 尿结晶和盐类数量以每一高倍视野+,2+,3+,4+报告。

染色尿沉渣镜检:
溶液II:沙黄、95%乙醇、蒸馏水,将意识哪个两种溶液分别置冰箱保存。

在沉渣中加入1滴染色液,混合,覆盖盖薄片,3min后镜检。

注意事项:
1. 任何时间排出尿都可以做常规化验检查。

一般肾病病人为观察前后结果则规定一律采用清晨起床第一次尿液送检。

2. 送检尿量:一般5-10ml,如要测尿比重则不能少于50ml。

3. 留尿标本应取中段尿:即先排出一部分尿弃去,以冲掉留在尿道口及前尿道的细菌,然后将中段尿留取送检。

4. 应注意不要把非尿成分带入尿内:如女性患者不要混入白带及月经血,男性患者不要混入前列腺液等。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在进行尿沉渣检测时请遵循医生或专业人士的建议和指导。

尿沉渣与尿常规在尿液检验中的差异分析

尿沉渣与尿常规在尿液检验中的差异分析

尿沉渣与尿常规在尿液检验中的差异分析尿液检验是临床诊断中常用的一种检查手段,其中尿沉渣和尿常规是两种常见的检测项目。

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尿液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本文将对尿沉渣与尿常规在尿液检验中的差异进行分析,旨在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两种检测项目的特点和意义。

一、尿沉渣与尿常规的概念和作用尿沉渣是指尿液中沉淀下来的固体物质,包括细胞、颗粒、结晶等。

尿液离心沉淀后得到的沉渣,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对尿液中的细胞和颗粒进行定量和形态分析。

而尿常规是指通过物理、化学和显微镜检查,对尿液中的生理指标、生化成分和形态特征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尿液检验可以反映出人体的排泄功能、代谢状况和疾病情况。

尿沉渣与尿常规都是尿液检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各自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

尿沉渣主要反映尿液中的细胞和颗粒情况,尤其对泌尿系统疾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而尿常规则更加全面地反映尿液的生理和病理情况,是临床常规检查中的必备项目。

尿沉渣的检测主要包括采集尿液、离心、取沉渣、上样和显微镜检查等步骤。

尿液的采集要求晨起首行尿,收集新鲜尿样,并避免混入其他污染物。

离心后的尿沉渣需要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和颗粒的定量和形态观察,通常可以观察到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颗粒管型、结晶等。

而尿常规的检测包括尿比重、尿PH值、尿蛋白、尿糖、尿胆红素、尿潜血、尿酮体等生理指标的测定,同时也包括尿沉渣的显微镜检查。

尿常规的步骤相对复杂,需要严格控制各项操作条件,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尿沉渣的检测结果对泌尿系统疾病有一定的诊断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

红细胞增多可能表明泌尿系统出血症状,白细胞增多可能表示泌尿系统感染症状,颗粒管型和结晶的出现可能提示泌尿系统结石形成等。

尿沉渣的检测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而尿常规则更加全面地反映尿液的生理和病理情况,对泌尿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和全身性疾病都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尿比重的改变可能与水代谢紊乱有关,尿蛋白和尿糖的检测可以提示肾脏疾病和糖尿病的情况,尿潜血的检测可提示泌尿系统出血的情况,尿酮体的检测可提示糖尿病酮症等。

尿沉渣分析报告

尿沉渣分析报告

尿沉渣分析报告1. 引言尿沉渣分析是一种用于评估人体健康状况的常见方法。

通过观察和分析尿液中的沉渣物,可以获取关于肾脏功能、泌尿系统疾病、代谢异常等方面的重要信息。

本文将介绍尿沉渣分析的步骤和常见结果的解读。

2. 收集尿样进行尿沉渣分析的第一步是收集尿样。

最好的收集方法是早晨首次排尿,因为这时尿液中的沉渣物最为明显。

用干净的容器收集约50-100毫升的尿液,并尽快送至实验室进行分析。

3. 检查尿液外观在进行尿沉渣分析之前,我们首先观察尿液的外观。

正常的尿液应该是清澈透明的,没有异味。

混浊、浑浊的尿液可能是由于白细胞、红细胞、脓液、细菌等沉积物的存在。

4. 离心沉淀为了使尿液中的沉渣物沉淀到底部,我们需要使用离心机进行离心处理。

将收集的尿样在离心机中以适当的速度离心,通常为2000-3000转/分钟,持续约5-10分钟。

5. 观察沉渣物离心处理后,我们可以看到尿样中的沉渣物已经沉淀在离心管的底部。

用吸管或移液器将上层的尿液倒掉,留下底部的沉渣物。

将沉渣物转移到玻片上,并加一滴碘溶液进行染色。

6. 显微镜观察将染色后的沉渣物玻片放置在显微镜下,使用10倍和40倍物镜进行观察。

逐一检查沉渣物中的各种细胞和结晶物。

7. 分析结果解读根据观察到的沉渣物,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和诊断:•红细胞:正常尿液中红细胞的数量较少,如果观察到异常增多的红细胞,可能暗示泌尿系统出血或其他疾病。

•白细胞:白细胞的增多可能表示泌尿系统感染的存在。

•上皮细胞:尿液中的上皮细胞通常来自尿道、膀胱等泌尿系统的上皮组织。

过多的上皮细胞可能暗示尿路感染或其他疾病。

•结晶物:尿液中的结晶物可以是尿酸盐、草酸钙、磷酸钙等,其存在可能与尿液酸碱度、代谢异常等有关。

8. 结论通过对尿沉渣的分析,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肾脏功能和泌尿系统状况。

尿沉渣分析是一项简单而有效的检查方法,对于早期发现疾病和监测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合理利用尿沉渣分析结果可以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医学检验技术:尿沉渣的检查

医学检验技术:尿沉渣的检查

医学检验技术:尿沉渣的检查尿沉渣是尿有形成分经离心沉淀、在显微镜下见到的尿有形成分。

这些成分可来自肾脏或尿道脱落的细胞、形成的管型、结晶和感染的微生物、寄生虫等。

为大家整理了尿沉渣的检查的知识点。

希望大家考试顺利!尿沉渣检查可以弥补尿理化检查不足造成的漏诊,对辅助泌尿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判断等有重要意义。

目前,尿有形成分检查常用的方法有传统光学显微镜检查法和仪器检查法。

方法学评价1.显微镜检查目前,尿沉渣检查虽可用尿沉渣分析仪进行定性或定量检查。

但迄今为止,仍无任何一种仪器可以完全代替显微镜检查,尿沉渣显微镜检查仍然是一种方法简便、价廉、结果最可靠的方法,尿沉渣显微镜检查是最重要参考方法。

(1)直接镜检法:简便但阳性率低,重复性差,易漏诊。

仅适用于急诊有明显混浊血尿、脓尿的检查。

(2)离心法:敏感阳性率高,但操作较繁琐费时。

国内外对临床尿沉渣检查方法,已制定了标准化操作程序。

(3)定量尿沉渣计数板法:使尿沉渣检查更符合标准化的要求。

(4)染色法:有助于识别细胞、管型等。

1)Sternheirner-Malbin(SM)染色法:为常用的染色方法,能辨别管型,尤其是透明管型及各种形态的红细胞、上皮细胞,并能区别存活及死亡的中性粒细胞和检出闪光细胞。

2)巴氏染色法:观察有形成分的微细结构,对泌尿道肿瘤细胞和肾移植排异反应具有诊断意义。

3)其他特殊染色:①尿沉渣结合细胞化学染色、荧光抗体染色和酶免疫化学染色法:可清晰地辨别各种细胞、管型的形态结构。

②细胞过氧化物酶染色:根据粒细胞含过氧化物酶的特点,可鉴别不典型的红细胞与白细胞,并可区别中性粒细胞管型及肾上皮细胞管型。

③酸性磷酸酶染色:可区分透明管型与颗粒管型。

④阿利新蓝、中性红等混合染色:可辨别白细胞种类和细胞存活情况;区分正常红细胞、小红细胞、影红细胞及上皮细胞、管型种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试验方法
(1)尿沉渣未染色检查法
【器材】
1)离心试管:可用塑料或玻璃制成;需足够长,防止离心时尿液标本溢出;需干净、透明,便于尿液外观检查;需带体积刻度(精确到0.1ml);容积需大于>12ml而<15ml;试管底部应为锥形,便于浓缩沉渣;无化学物质污染;试管需有盖,可防止试管内液体溅出及气溶胶形成;建议使用一次性离心式管。

2)移液管:必须洁净;使用一次性移液管。

3)尿沉渣板:须标准化,具有可定量沉渣液的计数池,并一次性使用。

如采用在普通玻片上滴加尿沉渣液后加盖玻片的检查方法,则不能提供标准化、可重复的结果。

4)显微镜:应使用内置光源的双筒显微镜;载物台能机械移动玻片;物镜能放大10倍、40倍,目镜能放大10倍;同一实验室使用多台显微镜,其物镜及目镜的的放大倍数应一致。

5)离心机:应使用水平式有盖离心机;离心时需上盖,以确保安全。

离心时的相对离心力应稳定在400g。

应每12个月对离心机进行一次校正。

【操作】
1)尿标本用量:应准确取尿10ml。

如标本量<10ml,应在结果报告单中注明。

2)离心留尿量:在相对离心力400g条件下离心5分钟。

离心后,一次性倾倒或吸弃上清液,留取离心管底部液体0.2ml。

3)尿沉渣制备:充分混匀尿沉渣液,取适量滴入尿沉渣板;或取20μl滴入载玻片,加盖玻片(18mm×18mm)后镜检。

4)结果报告:①方法1:以每微升(μl)单位体积各尿沉渣成分数量报告结果;②方法2:管型,以低倍(10×10)镜视野全片至少20个视野所见的平均值报告;细胞,以高倍(40×10)镜视野至少10个视野所见的最低~最高数的范围报告;尿结晶等,以每高倍镜视野所见数换算为半定量的“-、±、1+、2+、3+”等级报告(如下图:)
2.参考区间各实验室所用尿标本量、离心力、尿沉渣液量、观察尿沉渣用量、尿沉渣计数板规格等均不尽相同,尿沉渣检查参考区间应由实验室通过必要的验证或评估来确定。

国内《实用内科学》所提供参考区间与《希氏内科学》相同。

尿沉渣检查的参考区间
红细胞白细胞透明管型上皮细胞细菌和真菌
第24版《希氏内0~2/HP男0~3/HP 0~1/HP 少,以鳞状无
科学》2013年女0~5/HP 上皮为主
3.注意事项实验室应统一尿液有形成分形态的鉴别标准和报告方式。

4.临床意义
(1)白细胞:增多表示泌尿系统有化脓性炎症。

(2)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肾小球肾炎、泌尿系结石、结核或恶性肿瘤。

(3)透明管型:可偶见于正常人清晨浓缩尿中;透明管型在轻度或暂时性肾或循环功能改变时可增多。

(4)颗粒管型:可见于肾实质性病变,如肾小球肾炎。

(5)红细胞管型: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等。

(6)白细胞管型:常见于急性肾盂肾炎等。

(7)脂肪管型:可见于慢性肾炎肾病型及类脂性肾病。

(8)宽形管型:可见于慢性肾衰竭,提示预后不良。

(9)蜡样管型:提示肾脏有长期而严重的病变,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和肾淀粉样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