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诗词赏析+答案
九年级语文诗词曲鉴赏《水调歌头》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诗词曲鉴赏《水调歌头》含答案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开篇陡然发问,表现出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显露出对明月的怨恨之情。
B.“朱阁”“绮户”与“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光,也写月下的人。
C.“清影”意为清冷的影子,营造孤独凄清的氛围,表达出词人的孤独、苦闷。
D.本词扣住“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答案】(1)A(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美好祝愿以及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详解】(1)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A.词人开篇陡然发问,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显露出对明月的怨恨之情”理解错误;故选A。
(2)本题考查对词句的赏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思是: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都能平安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明月。
“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代指明月。
“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
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
“但愿人长久”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
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
作者想象丰富,但愿人们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够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
九下诗词赏析

新街镇中学九(下)语文诗歌赏析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作者简介:陶渊明,东晋诗人,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
1、理解“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因为心境高远,虽然身处喧杂也犹如僻壤。
原来诗人生活的环境并非真的没有车马的纷扰,而是因为诗人的心灵已经得到超脱和净化,喧闹的环境也因而变得幽静偏僻了。
诗人用诗的语言告诉人们:人的形迹是无法脱离现实的,而人的精神却可以超越现实而趋于恬淡虚静。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你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情趣?“见”有何表达效果?诗人在自家的菊园里采菊以佐酒,悠闲地抬起头来欣赏南山美丽的景色,这两句刻画了诗人退隐以后那种恬静闲适、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形象。
“采菊”的动作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纯真情趣,同时还折射出诗人凌霜傲立,不随波逐流的高洁志行。
“见”字,极精确地表现诗人超然冥邈、神逸方外的悠闲心情。
3、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见”是无意间看见,如好友相见,表现了诗人把心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流露出悠然自得的情怀;“看”和“望”是有意欣赏,不能表现出诗人的悠然自得。
4、理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深意这两句景物描写的含义是:太阳落山的时候,山色是非常秀丽的,飞鸟尚且会结伴而还,人当然更应当“迷途知返”。
有些人不必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应接受这美好的归宿,返回这优美和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中。
飞鸟归巢自然勾起了诗人辞官归隐的联想。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什么?真意,从自然景物中领悟到的人生与自然之理,具体指:超然物外,远离尘俗,热爱大自然。
九下04《满江红小住京华》-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考点梳理与实训(含答案)-部编版

满江红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依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见知音?青衫湿!字词解释:①拭:擦。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四面楚歌”比喻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
这里喻指八国联军攻破北京。
③八年风味:秋瑾1896年湖南结婚,至写这首词时,恰为八年。
④思浙:思念浙江故乡。
⑤侬:我。
⑥蛾眉:本指女子细长而略弯的眉毛,这里指女子。
⑦殊:很,甚。
⑧未屑:不屑,轻视。
意思是不甘心做女子。
⑨列:属类,范围。
⑩莽红尘:莽莽人世。
⑪青衫湿:指因感叹无知音而落泪。
内容描述:我在北京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菊花盛开,一地金黄;秋天的容颜像擦拭过一般明净。
八国联军攻破北京,中国前途危殆,八年来徒然地思念浙江故乡。
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我很不甘心做女子!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人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儿心还要刚烈。
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
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在这莽莽人世之中,哪里才能找到知音呢?不禁泪落湿衣襟。
全诗赏析:这首词是词人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
上片写词人突破封建家庭束缚,实现“自立”的愿望,表达了作者在国势危殆之际,救国救民的志向。
下片写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
全词慷慨激昂,悲壮刚健。
主旨:表达了作者秋瑾,内心不愿过贵妇人生活,要求突破家庭束缚、去追求精神的自由、投身于革命的思想感情。
写作特色:借典故抒情的写法第一组题目:(1)【内容筛选】下列诗句中,第__句与“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使用的表现手法最不相同。
(1分)①岂不最凝寒?松柏有本性。
(刘桢《赠从弟))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部编版九下期末课外古诗词赏析同步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九下期末课外古诗词赏析习题及答案内容:【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期末课外古诗词诵读一、南安军/文天祥二、别云间/夏完淳三、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四、朝天子•咏喇叭/王磐一、《南安军》文天祥【原诗】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译文】由南往北走过大庾岭口,一路风雨打湿衣裳。
想到去南岭时有哪些同伴,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
祖国的河山千年万世永存,城郭只是暂时落入敌手。
绝食而死是我真正的意愿,梦中也学夷齐,吃野菜充饥等死。
【作者】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
江西吉州庐陵(今属江西吉安)人,南宋末大臣,政治家、文学家,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
宝祐四年(1256年)状元,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
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
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
祥兴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
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
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
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主题思想】表达诗人对民族危亡的深沉的忧患,以及他视死如归,坚贞不屈, 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
【赏析】一二两句略点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
作者至南安军,正跨越了大庾岭(梅岭)的南北两路。
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
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摇曳,濡湿了押着兵败后就擒、往大都受审的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此时,一阵冰袭上了他的心头。
颔联两句,上句是说行程的孤单,而用问话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沉痛。
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本来可以回到故乡庐陵,但身系拘囚,不能自由,虽经故乡而犹如不归。
2019年部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17首古诗词赏析练习

2019年部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17首古诗词赏析练习B.词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了词人思乡之情,同时也揭示了征夫们的矛盾心理。
C.结尾“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了互文手法,表达了词人的思想感情。
D.词中“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这是错误的解读。
8.改写: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通过描写塞下秋景和抒发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表现出苍凉悲壮的艺术风格。
词中“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则是在描述大雁飞去时的情境,而非强调它们没有留下的意思。
2.改写:作者自比魏尚,期望朝廷像派冯唐赦免魏尚一样,能够珍视自己并重用自己。
3.改写:作者在词中通过描绘外表、动作、神态和壮志等方面表现出“狂”的特点,如牵黄、擎苍、卷平冈、亲射虎等,表达了为国效力的决心。
4.改写:选项B不正确,因为作者自称“老夫”并不是因为感到迟暮之感,而是因为怀有壮志却受到仕途上的挫折,感叹岁月易逝,人生易老,因此要“聊发少年狂”。
5.改写:选项B不正确,因为作者自称“老夫”并不是因为感到岁月易逝,而是因为怀有壮志却受到仕途上的挫折,因此要“聊发少年狂”。
此词融合了叙事、言志、用典等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了作者的英雄豪气和志在千里的抱负。
6.改写:选项C不恰当,因为作者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并以魏尚自喻,表达了自己希望朝廷能够重用自己的愿望,而非痛恨和愤懑之意。
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为国效力的决心和爱国情怀。
试题解析】这篇文章需要进行大量的修改和重写。
以下是修改后的文章:苏轼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词。
该词描绘了战场上的壮烈场面,表达了词人的爱国情怀和雄心壮志。
然而,这首词也曾让苏轼险些被废黜。
在词中,苏轼回忆了自己当年的军旅生涯,描述了激烈的战斗场面。
他表达了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壮志未遂的抑郁和愤慨之情。
然而,这首词也带来了苏轼的不幸。
九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译文赏析及练习

九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译文赏析及练习01 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原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
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
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满地。
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难以入睡,将军已是头发花白,士兵抹着思乡的泪水。
【赏析】这首词描绘了边塞将士生活的艰苦,表达了词人破敌立功的决心和思念故乡的矛盾心情。
上阕重在写景,描写塞下秋景。
词人用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雁去”句写出了天气的寒冷;“边声”句,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有的声音。
“孤城”句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下阕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
词人化用“勒石燕然”的典故,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矛盾心理: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建立军功、勒石燕然,表达了词人爱国、卫国的精神。
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主题】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写法】①上阕着重写景,为下文抒发感情作铺垫;②下阕着重抒情,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③运用典故、互文。
【常见考题】一、理解型默写1.《渔家傲·秋思》中表达戍边将士“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卫国志向的句子是:,。
初中九年级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初中九年级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从军行①骆宾王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
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
不求生入塞②,唯当死报君。
【注】①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写军旅生活。
②“不求”句:典出班超《上书求代》“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甲】诗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感情深沉;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B. 【甲】诗颈联巧妙设计地名与心情的“双关”,概括出诗人难忘的两段人生经历,表达了诗人因国家即将覆灭和自己遭受危难而悲凉痛苦的心情。
C. 【乙】诗“意气溢三军”中的“溢”字是“满而涌出”的意思,化抽象为具体,写出了全军将士的高昂斗志和英雄气概。
D. 【乙】诗颔联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天象、兵器交相映衬的描写,表现出唐军出征时昼夜兼程、气冲云霄的威武。
(2)体会乙诗中“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中“抱”“践”两字的含义,并赏析这两句诗。
(3)【甲】、【乙】两诗尾联在抒情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两首诗分別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D(2)这两个字动感极强,“抱”字是说将士们拉开弓弦就像怀抱着明月,“践”字是写将士们纵马奔驰踏起漫天烟尘。
这两句诗描写了大军直插敌腹、锐不可当的战斗画面(或:激烈的战斗场面),抒写了将士们建功立业的豪情。
(3)都是直抒胸臆。
【甲】诗表现了文天祥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忠贞不屈的昂扬斗志。
【乙】诗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甘愿血洒疆场的精神气概。
【解析】【分析】⑴D项错误,颔联运用对偶手法,“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分戈影,戈是一种横刃,下装长柄的兵器,日光从戈刃两边分照而下;剑文,刻在剑上的花纹。
鄂教版九下语文诗 词 赏 析 1

诗词赏析 1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深”字炼得好,试分析。
答:“破”字写出了触目尽心之景色,“深”字写出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明为写景,实为抒情,为全诗营造气氛。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答:春天的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想到国破的时事,家离的悲哀,花也为之“溅泪”鸟也为之“惊心”,自己更加伤怀落泪了。
这是触景生情,移情于花鸟,情景交融的悲痛欲绝的境界。
3、“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答:通过对晴空“鹤排”云天的描写,展现出一幅独特而富有活力的秋景图,借以表现诗人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高洁情操,也体现出面对困难百折不饶的斗争精神。
4、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答:秋是悲的象征,是孤独、寂寞、惆怅的载体,但诗人一个“胜”字写出了秋在作者的心中是美的季节,远胜过繁花似锦的春日,表现出诗人被贬后乐观的心情。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赏析:“疑”字把徐行山村而周围山峦重迭、流水萦绕导致迷路的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
“又一村”有一种绝处逢生的喜悦。
道出了世间事物变化的哲理,寓意在人的某种境界中,当遇到困难,拨开层层迷雾后,突然出现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境界。
6、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答:写出诗人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
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
7、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答:这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明目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的忧愁与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8、、“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的两个“笼”字好在那里?答:生动形象并准确地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表达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9、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作赏析。
答:此句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军行》1、“牙璋、凤阙”各指什么?有什么作用?“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
“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
“凤阙”是皇宫的代称。
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2、赏析“铁骑绕龙城”描写出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
“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3、展开联想与想象,生动描述“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的画面。
大雪弥漫,遮天蔽日,天色昏暗,军旗上的图案颜色暗淡。
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
2.“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一介书生。
3.联系首联内容,分析“照”和“自”的作用。
“照”是“照耀”的意思,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映照了长安城,我心中的情绪难以平静。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的战争气氛。
“自”,是“不由得”意思,“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激情油然而生,书生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由衷的爱国激情。
《月下独酌》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
全诗精释:在花丛中摆上一壶美酒,我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一个亲友。
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
明月既不能理解开怀畅饮之乐,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随在我的左右。
我只得暂时伴着明月、清影,趁此美景良辰,及时欢娱。
我吟诵诗篇,月亮伴随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随我蹦跳翻滚。
清醒时我与你一同分享欢乐,沉醉便再也找不到你们的踪影。
让我们结成永恒的友谊,来日相聚在浩邈的云天。
1、诗中言志: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
2、赏析“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在花好月圆的春夜,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
运用拟人手法,体现了诗人的浪漫情怀;表现了诗人狂放不羁的性格和怀才不遇的孤独寂寞。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1、作者介绍岑参(cén shēn)唐代诗人,荆州江陵(湖北江陵)人,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岑参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岑参创作的一首雄奇豪壮的边塞诗。
诗中抓住有边地特征的景物来状写环境的艰险,从而衬托士卒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开首极力渲染环境恶劣、风沙遮天蔽日。
接着写匈奴借草黄马壮之机入侵,而封将军不畏天寒地冻、严阵以待。
最后写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
诗虽叙征战,却以叙寒冷为主,暗示冒雪征战之伟功。
语句豪爽,如风发泉涌,真实动人。
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节奏急切有力,激越豪壮,别具一格。
精释你看那荒凉无边的走马川,就在雪海的附近,一片黄沙茫茫无际,直贯云天。
刚到九月,轮台的狂风日夜怒吼不已,其大如斗的碎石,被暴风满地乱滚。
这正是匈奴牧场草黄马肥之时。
匈奴纵马犯边,金山西面烟腾尘飞。
朝迁大将挥师西下,征战中将军铠甲日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矛相碰。
凛冽的寒风吹到脸上字如刀割一般,雪花落在马身被汗气蒸化,转瞬间马毛上又凝结成冰。
军帐中起草檄文的砚墨也已冻凝,敌人的骑兵听到大军了征的消息一定心惊胆颤我一定在军师城西门等待报捷的消息。
赏析1、全诗叙征战,为什么以叙寒冷为主?诗人用了反衬手法,抓住有边地特征的景物来状写环境的艰险,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来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
赏析句中斜体字2、“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蒸,蒸腾的意思”,“旋,立即”。
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那蒸腾的汗水,立刻在马毛上凝结成冰。
诗人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画,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
重读那一个字?3、“幕中草檄砚水凝”,“凝,结冰”,军幕中起草檄文时,发现连砚水也冻结了。
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这个细节,描写出边塞的严寒,笔墨酣畅地衬托出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
《羌村三首》作者:杜甫,字子美,成群的鸡正在乱叫,客人来时,鸡又争又斗。
把鸡赶上了树端,这才听到有人在敲柴门。
四五位父老乡亲,来慰问我由远地归来。
手里都带著礼物,倒上一杯杯的浊酒和清酒一再的解释说:“不要嫌弃酒的味道淡薄,是由于田地没人去耕耘。
战争尚未停息,壮年全都东征去了。
”请让我为父老歌唱,在艰难的生活里,领受你们深厚的情谊,真是惭愧啊 !吟唱完毕,我不禁仰天长叹,在座的客人也都热泪纵横不绝,悲伤之甚。
1、“艰难愧深情”、“四座泪纵横”包含了怎样复杂的情感?含有对父老的感激、对时事的忧虑、以及身世的感喟。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2、“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问”有问候、慰问之义,同时在古代还有“馈赠”的进一步含义,乡亲们各自携酒为赠,前来庆贺杜甫的生还,尽管这些酒清浊不一,但体现了父老乡亲的深情厚意。
2、赏析“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父老乡邻的关怀慰问令诗人万分感动,为表示自己的谢意,诗人即兴作诗,以歌作答。
“愧”,既有“惭愧”意,又有“感激”、“感谢”意,面对淳朴诚实的父老乡亲,诗人深感时局危难,生活艰困,可又未能为国家为乡亲造福出力,所以不但心存感激,而且感到惭愧。
3、赏析“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诗人长歌当哭,义愤填膺,悲怆感慨之情骤然高涨。
诗人对国事家事的沉痛忧虑让四座乡邻大受感染,产生共鸣,举座皆是涕泪纵横。
“纵横”之泪是感时局伤乱世之泪,是悲国破悼家亡之泪,全诗藏着的情感在结尾处如破堤之水奔涌而出,悲怆之情推倒了最高点,表现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登楼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全诗精释]花靠近高楼,远离家乡触目伤心,在这全国各地多灾多难的时刻,我登楼观览。
锦江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古往今来,千形万象,变幻不定。
朝廷如同北极星一样最终都不会改换,西山的寇盗吐蕃不要来侵扰。
可叹蜀后主刘禅那样的昏君,仍然在祠庙中享受祭祀,黄昏的时候我姑且吟诵那《梁甫吟》。
[诗中言志]全诗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灾难的沉重忧思和自己报国无门的无限伤感。
1.展开联想与想象,生动描述“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的画面。
.锦江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古往今来,千形万象,变幻不定。
2.联系尾联内容,分析“聊”字的作用。
“聊”字是姑且的意思,诗人感慨,可叹那蜀后主刘禅那样的昏君,仍然在祠庙中享受祭祀,而今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
苦于报国无门,诗人只能在黄昏的时候姑且吟诵那《梁甫吟》,以表现自己报国无门的无限伤感。
(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全诗精释]一篇《论佛骨表》早晨上秦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八千里外的潮州去。
本来想为皇帝清除危害社会的事情,怎么会顾惜我衰朽的残年余日呢。
云彩横出于秦岭,我的家在哪里?雪漫蓝田关,连我骑的马都不往前走,知道你远道赶来送我是有深厚的情意,你做好准备到南方的瘴气之地收拾我的骸骨吧![诗中言志]全诗表达了作者为国除弊的决心和横遭贬谪的悲愤。
1.展开联想与想象,生动描述“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画面,并选择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巍巍秦岭云海茫茫,身家何处是归宿?皑皑白雪拥堵蓝关,马儿都裹步不前。
这句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为国除弊却横遭贬谪的一腔愤懑之情。
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联想到前路的艰危,因而徘徊不前。
“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
2.“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为国除弊的决心也透露出忠而遭贬的愤怨。
(四)望月有感白居易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燕,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全诗精释]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姐妹抛家事业,天各一方。
回首战乱后故乡的家园,一片寂寥凄清。
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上。
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
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有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
如果天各一方的兄弟们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相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然泪下吧!恐怕这一夜中,流散五处深切的思念家乡的心,也都是相同的。
[诗中言志]诗中描绘了与家人离散,孤苦悲凉,抒发了作者的骨肉情思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1.颈联一向为人们所传颂,试从诗歌运用的手法角度作简要分析。
1.运用比喻修辞写家人的离散之苦。
诗人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喻,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作者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寂凄楚。
2.尾联借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诗人以邈远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抒发了作者深切的骨肉相思之情和对故乡的思念眷恋之情。
(五)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全诗精释]敌军似乌云压境,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秋色中,遍地响起军号,号角声直冲云天;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
浓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他血战到死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战死沙场。
[诗中言志]描写了艰苦的边塞战斗,展示了将士高昂的士气和誓死抗敌、尽忠报国的爱国精神。
1.“黑云压城城欲摧”“黑云”暗喻什么?这一句有何表达效果?.“黑云”暗喻敌军的嚣张气焰。
这一句以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了什么典故?引用这一典故有什么用意?引用了战国时燕昭王在黄金台以重金招揽天下士的典故;引用这一典故,表现了将士誓死报国的决心和爱国精神。
3.这首诗几乎每句都有鲜明的色彩,试举例并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这首诗在“黑云”“夜紫”的背景下,点染以“金鳞”“燕脂”“红旗”“黄金台”“玉龙”等,色彩斑斓,对比鲜明,形象地表现了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显得奇诡而又妥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