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信艺术歌曲演唱风格的把握
浅析王志信民族艺术歌曲作品的创作特点与演唱技巧

浅析王志信民族艺术歌曲作品的创作特点与演唱技巧作者:樊宇红来源:《黄河之声》2017年第05期摘要:王志信先生经过长期努力探索创作了大量的声乐作品,其中大多数都属于民族声乐作品。
他的作品题材类型风格多样,旋律特点优美流畅,富有亲切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民族风格,有着强烈的时代感和很大的艺术魅力。
曲式创作借鉴外来的作曲技巧,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被广泛传唱,并且受到声乐艺术理论工作者的推崇,他的作品演唱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成为本科院校教学及音乐会演唱常用曲目,他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教学实践和声乐演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为中国现代民族声乐的创作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民族声乐;创作特点;歌唱艺术一、人物简介及创作了历程(一)人物简介王志信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很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与指挥家。
从20世纪以来,他创作的歌曲在群众中广泛流传,民族声乐创作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他与词作家刘麟先生一同走遍了中国各地,积累了大量的创作题材,对我国的名额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创作了一系列的民族声乐作品,在音乐领域上有着很大的成就,获得了很多个全国性的奖项。
创作了如《木兰从军》《孟姜女》《昭君出塞》《遍插茱萸少一人》等优秀的民族代表作品,为我国民族歌唱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大的贡献。
(二)创作历程1958年,王志信考入中央歌舞团成为一名民族合唱队队员,受李焕之老师的影响,进行了钢琴伴奏学习,接触了很多声乐作品,这为他日后的艺术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63年,王志信创编了一首女生合唱的江苏民歌《茉莉花》,随后在特别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他又自学了交响配器法,对日后的创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1973年—1974年,北京的群众业余文艺活动十分流行,王志信先生很积极的参与了的各个单位的音乐创作和节目排练,那段时间对他的创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锻炼。
1981年王志信顺利的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干部进修班,在学校进行认真学习,有幸师从于杜鸣心老师学习和声、曲式分析、复调及作曲理论。
浅析王志信声乐作品的创作特点

浅析王志信声乐作品的创作特点王志信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声乐作曲家,他的作品涵盖了歌剧、声乐独唱、室内乐等多个音乐类型。
在他的创作中,可以看到一些明显的特点。
王志信的作品具有浓厚的中国音乐特色。
他秉持着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相结合的创作理念,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巧妙地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在他的歌曲中常常能够听到古老的民歌旋律,古典的音阶模式和传统的音乐表达方式。
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中国风格,让人能够感受到浓厚的民族情感。
王志信的作品富有情感张力。
他在作品创作中注重表达情感,追求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
他善于捕捉诗歌的意境和情感,通过音乐的表现手法将这种情感具象化。
他的作品常常充满着激情和感动,使人们在欣赏时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共鸣。
王志信的作品非常注重演唱技巧和音乐形式的完美呈现。
他的作品要求演唱者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和演唱技巧。
他在作品创作中注重形式的严谨性和精确性,追求音乐的完美呈现。
他的作品通常采用严谨的乐曲结构和独特的音乐形式,赋予演唱者更多的表现空间,使得作品的音乐层次更加丰富。
王志信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他深入研究音乐与美学的关系,追求音乐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他的作品常常通过音乐,传达出思想和情感,带给人们深深的思考。
他的作品常常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文关怀,通过音乐的力量传递出他对于人类情感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王志信的声乐作品具有中国音乐特色、情感张力、演唱技巧与音乐形式的完美呈现、较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他的作品在音乐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为中国声乐创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浅析王志信声乐作品的创作特点

浅析王志信声乐作品的创作特点王志信是一位具有悠久历史的声乐作曲家,他的音乐作品深受广大乐迷和音乐评论家的喜爱。
他的声乐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内涵而闻名于世。
在他的音乐创作中,有着一些明显的特点,这些特点为他的音乐作品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从旋律、节奏、情感表达等方面,对王志信声乐作品的创作特点进行浅析。
王志信的声乐作品在旋律方面具有独特的创作特点。
他擅长运用富有感染力的旋律来打动听众,使人们对他的音乐无法忘怀。
他的旋律设计富有层次感,旋律线条流畅,旋律变化多样,既有高亢激昂的部分,也有柔美婉转的部分,整体旋律设计富有张力,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节奏方面,王志信的声乐作品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他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节奏元素,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他的音乐节奏明快有力,富有激情和活力,同时又不乏柔和细腻的部分,节奏运用得当,使得音乐更加生动和有趣。
王志信的声乐作品在情感表达方面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他善于表达深沉、细腻的情感,能够通过音乐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听众分享。
他的音乐充满情感,能够触动人心,引起听众的共鸣。
无论是愉悦的情感还是悲伤的情感,他都可以通过音乐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的作品既有热情奔放的部分,也有细腻感人的部分,情感表达丰富多样,令人难忘。
王志信的声乐作品的创作特点还体现在和声、器乐配器、曲式结构等方面。
他运用和声处理得当,使得音乐更加丰富多彩,器乐配器运用得当,使得音乐更加生动有趣,曲式结构设计合理,使得音乐更加凝练和完美。
王志信的声乐作品的创作特点是多方面的,他的音乐以其独特的旋律、丰富多彩的节奏、深沉细腻的情感表达以及和声、器乐配器、曲式结构等方面的精湛处理而蜚声国际。
他的音乐作品不仅在国内受到重视,也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作品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和传颂。
浅议王志信民族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和艺术特色

、
创作 形式 及 内容 的多样 化
我 国是 一个 多民族国家,其民族文化可谓博大精深 ,仅汉族 民间音乐就 因地域 、人文 、环境的不 同而各具特 色,这也 使王志信 的创作呈现 出多样化 的特 色。 1 .传统 民歌改编 。传统 民歌是我 国音乐文化宝库 中的瑰 宝,它也是我国音乐发展的源泉。在不 同时代、不同音乐工作 者 的收集 、整理、去芜存精 的努力下 ,各地、各 民族 民歌异彩纷 呈,再一次焕发 了魅力 ,但是 随着群众欣赏要求 的提高 ,随 着歌唱者演 唱技 巧的提 高,许 多现 有的二句体、四句体或单乐段 的民歌 ,已略嫌单 调,对 于演唱者来 讲,因为音乐语言 的简 略 ,兼之又有 多段歌词 ,难免有简单重 复之 感。这些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 了民歌的流传 。 王志信 以原 民歌 的曲调 为基础 ,对歌 曲运用扩展 、变奏等手法,使原有的 民歌作品变得丰富 ,使演唱者有 了更 大的发挥 的余地 。他根据 陕北民歌 《 兰花花 》改编的歌 曲 《 兰花花 》 ,便是其 中非常成功 的一例 。原 曲是单乐段四句体,共有多段词 , 是一首叙事性歌 曲,表现一位 陕北少 女兰花花抗拒封 建势力,不惜 以生命为代价 ,追求真挚爱情的故事:
.p R
np H
复
.p e
唧 ,
丰 兰
当
户
织 ・
在作 品
挽 强
弓
,
蹿
陆
马
蹄
惫
,
挥
剑
捕
强
弓
蹿
陆
马
蹄
髓
马
在作 品接近结尾处 ,作者浓墨重彩 ,用宽广抒情的笔触描绘 了战后归乡、重还女儿妆的木兰新形象,极富感人魅力:
中国艺术歌曲《昭君出塞》艺术分析及演唱处理

85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07全曲共101个小节,其中前17小节为前奏部分,该部分以九拍缓慢的和弦织体结构将我们带入西域风情,同时运用16分音符的快速弹奏模仿琵琶的轮指弹奏手法,使其营造出王昭君心中的不安与纠结。
从第9小节开始速度逐渐加快,力度上由弱渐强再由强逐渐向弱过渡。
在经过一番强弱对比后引出歌曲主题。
18-42小节为乐曲的第一乐段(A),在该乐段中多以抒情、流畅性的分解和弦为主,而第二句主要以短促紧凑的柱式和弦为主,因此前后两句形成强烈对比,进一步突显情绪变化。
而在本乐段最后一小节和下一乐段的第一小节之间出现一个刮奏,刮奏在此处起到了连接上下两个乐段以及烘托情感急转的作用。
第二乐段开始之前出现11个的小节间奏,在间奏中以柱式和旋为主,速度也在刮奏后由88突然加速到144,并多次运用小附点和前十六后八节奏型增加律动感,其中反复出现的“5 4 3444”模仿出马蹄声的音效,使其营造出热情奔放、策马奔腾的景象,同时为下文欢快的场景做铺垫。
在音乐进入主题时巧妙的运用到同主音转调,从d 羽雅乐转到D 商六声调式,并主要延续柱式和弦的织体结构很好地将间奏与音乐主体相连接。
第二段与第三段(也是再现段)之间用四个“啊”作为连接部连接下文,并运用蒙古长调为基础衔接音乐情绪。
同时,该段音乐织体以柱式和旋为主旋律和旋为副将全曲推至高潮。
虽同为柱式和旋,但与前一乐段相比本乐段更加细腻且富有张力。
(二)歌词分析词作者刘麟在进行创作时没有过多的讲述王昭君的怨恨,更多的是站在不同视角下将王昭君的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以及舍生忘死的决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第一段开始部分“别家园,出雄关,昭君琵琶马上弹,马上弹。
”中便以他人视角表达出王昭君在即将启程之际对家人、对故土的不舍之情,只得寄情于琵琶以表离别思乡之感。
前一句表现不舍而下一句“女儿情,连胡汉,从此长城无烽烟,”就清晰地表明世上本无儿女私情,有的只是朝政国事,“从此长城无烽烟,无烽烟”这也更表现出王昭君此次远嫁的决心。
王志信声乐作品演唱中四个关系

王志信声乐作品演唱中的四个关系摘要王志信的许多优秀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他的作品运用了为人赞叹不绝的辩证关系。
就像为提升作品韵味而应该把握好的“言从于歌”与“歌从于言”的高度融合;“味”的特殊美与唱的规范美的关系;“媚”与“刚”的咬字基调;以及冷与暖、强与弱、断与连的语气对比等,这些相互对应着的关系,当为每一位歌者提供必要的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王志信声乐作品演唱关系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识码:a在王志信声乐作品演唱的实践中,从开始、展开到收场,所经历的每一个环节,乃至歌者声情所运用的每一处,都需要尽可能地把演唱的各种辩证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
对待中国传统民族民间声乐作品,它们的演唱实践中有共性规律,也有个性不同,下面对演唱好王志信声乐作品的几个辩证关系进行尝试性的探讨。
一“歌从于言”与“言从于歌”的高度融合基于普通话规范的考虑,传统声乐演唱理论要求每个字都要唱得饱满,每一字音都要正确,以此来表达歌曲本身所蕴含的情感。
演唱中语音不起决定作用,而主要服从于旋律,即所谓的“言从于歌”。
但是,这条似乎应用于所有民族声乐作品演唱中的法则,却因“民歌新编”的出现而略显力不从心。
王志信的许多作品,特别是传统民歌都是吸取戏曲元素创作的歌曲,这类作品的某些唱段却需要“歌从于言”,即在某些字眼上无须过多地追求其正确发音,而是从地域风格上来整体把握,以凸显和维护该作品所应有的语音美,作品中的旋律乐汇,主要受语音的制约。
可以这样说,对这些地域性风格十分明显的声乐作品,就个体而言,它是审美的个性,从社会意识上来说,它又是一定社会范围的审美共性,体现了某个群体主观上的审美感受,同时它又是客观存在的被普遍认同了的审美心理。
可以断定,在演唱这类作品时,如果脱离了它的语音美,首先它就会失去它在艺术形式上的人民性和群众性。
王志信许多作品之所以能够青春永驻,这也离不开他与词作家刘麟的合作。
乔羽曾为他们的《母亲河》题词说:“词与曲犹鸟之双翼,双翼俱健,鸟乃高翔,词曲俱佳,歌则久远,刘麟、王志信二君之成功合作,堪为佐证。
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演唱风格研究

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风格研究摘要王志信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其创作扎根于民族音乐沃土,体现出民族性、时代性与创新性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曲风。
目前对于王志信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润腔技巧的运用、题材和体裁的评述和选择等方面,本文从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演唱中声音运用、速度快慢、力度强弱等方面进行研究,为演唱者更好地演绎王志信的声乐作品提供借鉴。
关键词: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演唱风格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引言王志信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十六岁入中央歌舞团,两年后进入新建立的中央民族乐团至今,历任声乐演员、钢琴伴奏、作曲、指挥等职。
数十年来,王志信致力于民族音乐研究,创作了一批喜闻乐见的民族声乐作品,如《木兰从军》《孟姜女》《兰花花》《送给妈妈的茉莉花》,许多作品被高等艺术院校选入教材,或多次用于音乐会、电视大奖赛演唱曲目,而且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歌唱演员,并出版了书籍《母亲河》和教学光盘《民族声乐教学》。
一王志信作品演唱风格的把握若想演绎好歌曲,首先要对歌曲的演唱风格有所了解。
王志信在民族声乐创作中,将许多民间音乐元素融汇在其作品里,对于进行二度民歌创作的演唱者而言,务必抓住作品民族风格特点,并领会创作者意图,熟悉创作素材。
1 原生民歌改编的歌曲当演唱者演唱王志信改编自原生态的民歌歌曲时,务必把握好其原生态民歌的音乐特征与演唱风格,且把它恰到好处地融进整个作品的演唱中。
只有掌握了王志信改编的原生音素,方能将作品中交融的不同音乐元素贯通一体。
比如,流传于陕北延安及绥德等地区的陕西民歌《兰花花》便是传统的信天游。
王志信编创第一部分时,基本采取了原民歌曲调,仅把原曲2/4拍改成4/4拍,因此强化了旋律的开阔感与赞美性。
为了便于适合更多人演唱,王志信把原降b调改为g调,而未影响《兰花花》音调嘹亮、高亢的特点。
所以,演唱作品时,遵循科学发声此共性基础上,需善于吸收传统的山歌演唱的艺术特征,保持原民歌音调的演唱风格。
浅析王志信声乐作品的创作特点

浅析王志信声乐作品的创作特点王志信是中国著名的声乐家、歌唱家和作曲家,他的声乐作品具有独特的创作特点。
本文将从歌曲主题、音乐形式和表达手法等方面对其声乐作品的创作特点进行浅析。
王志信的声乐作品主题丰富多样。
他的作品涵盖了民族歌曲、戏剧音乐、影视音乐等多种类型。
民族歌曲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他将汉族民歌、蒙古族民歌等民族音乐元素融入到作品中,创作了《我的祖国》、《黄河大合唱》等深受观众喜爱的民族歌曲。
他还创作了一系列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歌曲,如《茉莉花》、《雪绒花》等,这些作品通过音乐的方式表达了对生活、爱情、家乡等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王志信的声乐作品音乐形式多样。
他不拘泥于传统的音乐形式,而是结合自身的音乐理念和审美观点,创造出独特的音乐形式。
在《黄河大合唱》中,他将合唱、独唱、二重唱等多种声乐形式融合在一起,营造出庞大而壮丽的音乐场景。
而在《雪绒花》中,他采用了小组合唱的形式,让不同声部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细腻而动人的音乐画面。
通过这种多样的音乐形式,他实现了声乐作品与文词内容的有机结合,使作品更具艺术表现力。
王志信的声乐作品表达手法独特。
他在作品中注重音乐与情感的融合,通过声乐技巧和音乐表现手法,将作品中表达的情感直接传递给听众。
在《泱泱大风》中,他通过高亢激昂的嗓音和饱满的音乐热情,表达出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而在《雪绒花》中,他用轻柔、细腻的声线演绎出雪花飘落的景象,表达出对纯洁和爱的渴望。
他还善于运用音乐技巧和声乐表现手法,如音乐装饰、颤音等,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形式,使作品更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感。
王志信的声乐作品具有丰富的主题内容、多样的音乐形式和独特的表达手法。
他通过将民族音乐和声乐艺术相结合,创作了一系列深受观众喜爱的作品,为中国声乐创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作品也展示了自身音乐才华和独特的创作风格,在国内外音乐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志信艺术歌曲演唱风格的把握
作者:达瓦央金
来源:《大观》2017年第04期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著名的作曲家王志信创作了大量的民族声乐作品,不仅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王志信善于借鉴民歌的曲调、传统曲艺和戏曲的唱腔,同时也不排斥西方音乐艺术创作因素,大胆运用现代作曲技巧,使他的作品既有民族性,又有时代特点。
不仅如此,他为自己创作的作品编配钢琴伴奏,不仅为塑造音乐形象、丰富音乐内容、深化音乐主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帮助演唱者更好的演绎作品内容。
演唱中不但要注意语气、音色和情感表达,而且要准确的把握作品的地域性风格特点。
关键词:王志信;孟姜女;演唱风格
一、作曲家王志信的生平介绍
王志信,国家一级作曲家、指挥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1942年9月生于河北月亭。
他从小就痴迷于音乐,1958年中央歌舞团面向各地招收会唱民歌的“业余”民歌手,成立能唱各地民歌的合唱队,年仅十六岁的王志信顺利通过了考试,进入中央歌舞团,从此接触到更加广阔的音乐天地。
王志信从事艺术工作四十多年,创作了一大批形式多样的音乐作品,获二十余项全国性作品奖。
由于丰富的民族音乐沉淀,王志信精心创作了一批喜闻乐见的民族声乐作品,如《木兰从军》、《孟姜女》、《母亲河》、《送给妈妈的茉莉花》等,这些作品都是运用了民族民间音乐、戏曲和曲艺的素材进行创作的。
由于在民族声乐方面独具特色,因此它的许多作品被高等艺术院校选编入教材,常被用作音乐会、电视大奖赛演唱曲目。
同时,由于全心致力于民族声乐教学,他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歌唱演员,遍布全国各地,其中一些学生在全国重大比赛中获奖,有的成为著名的歌唱家。
二、王志信艺术歌曲创作特色
王志信的艺术歌曲创作基本上是严格意义上的艺术歌曲。
即借鉴欧洲艺术歌曲的形式规范和艺术特征,结合我国的民族语言、民族气质和民族情感表达方式的特点创作的中国艺术歌曲。
他提出艺术歌曲的体裁特征有四条:“第一,是个人的情感抒发。
即使是表现集体意志,也是通过个人体验的方式来完成的。
第二,歌词是音乐性、文学性较强的诗作,有些歌词直接选自明家诗作。
第三,往往为指定声部写作的。
第四,钢琴部分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伴奏,而是与歌声部分融合,成为作品整体中不可更改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作曲家在写作时往往对这二者是同时构思的。
”王志信创作的艺术歌曲大多属于严格意义上的艺术歌曲创作。
他继承了二十世纪以来我国艺术歌曲先驱们的优良传统,既尊重欧洲艺术歌曲的体裁规范,又结合我国的民族语言、民族气质和民族情感的表达方式进行自己的创作。
三、试分析作品《孟姜女》
王志信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和词作者刘麟一起合作,将我国一些有特色的原生态民歌进行改编。
王志信改编后的《孟姜女》不仅在歌词结构上将十二月浓缩为四季来表现,在曲调上也做了较大改动,民歌中的十二段曲调一致,但改编后的四段就有四种表现形式。
在旋律线条和速度上改编后的《孟姜女》和民歌都差不多,都属于慢板。
改编后的《孟姜女》的节奏从原来的2/4拍改为4/4,3/4,2/4,不仅节奏变化丰富,还加上了休止和延长音。
王志信改编后的《孟姜女》在艺术具有鲜明的特征,这些特征既有体现民歌特色的部分,也有戏剧效果的成分。
歌曲的第一段完全是将江苏民歌《孟姜女》移植过来,一样的曲调,一样的歌词:“正月里来是新春,家家户户喜盈盈。
人家夫妻团圆聚,孟姜女的丈夫去造长城。
”作曲家在此提示要用“稍慢、委婉、哀怨”的情绪来表达,仿佛是一个画外音在介绍故事中的人物,点出了事情的原委,在喜庆的背景下,用“人家夫妻团圆聚”来反衬孟姜女的凄凉。
间奏时的跳音一下将新春的喜庆转到了夏夜的冷清。
第二段的句式相比第一段有了小小的改变:“夏夜里银河飞流星……”节奏上就变得更舒缓,每一句句尾都加上了倚音,尤其是“能重逢”的“逢”加了两小节,就具有戏剧拖腔的效果,在演唱时带着哭腔,表达了孟姜女盼着与丈夫团圆,可这种祈盼又显得遥遥无期,增加了凄凉的韵味。
接下来的间奏由十六分音符紧密排列而成,显示了时间的流逝,表达了孟姜女在盼望与失望之间的焦虑和无奈。
第三段的歌词在结构上和前两段有很大区别,由七字句、三字句、四字句组成:“九月里来九重阳,菊花煮酒空相望。
落叶飘,秋风凉,窗前月如霜。
我给亲人做衣裳”这一段的曲调由G调转为F调,从第二段的委婉幽怨变为凄凉,在情绪上也和天气变化一样从夏天的热转为秋天的凉,一下进入了低谷。
四、王志信艺术歌曲演唱风格的把握
在王志信民族声乐教学中,他特别强调:要注意歌曲中语气的对比和音色之间的对比,虽然语气不同,起承转合,但不要抑扬对称。
在唱新作品时,首先要正确理解歌词,大声朗读歌词,同时要注意语气的表达,而且要运用到演唱之中。
在《孟姜女》这部作品中,全曲分为四个段落。
第三段中“窗前月如霜”,“线是相思,针是情”等都是采用声断气不断的手法,这种艺术处理方法给歌曲增添了更多情感的内在表达,那种类似于抽泣中的停顿使人更容易的体会到孟姜女的情感,那种凄凉无以言表。
演唱要以“以情带声”。
“以情带声”,顾名思义就是先有情后有声,着重的体现了感情对声音的能动作用,强调了情感在歌曲歌曲艺术尤其是民族声乐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五、结语
王志信的艺术歌曲中的优秀作品,是中国当代艺术歌曲曲库中的珍品,尤其是他的《孟姜女》无论在艺术歌曲的体裁规范、美学追求、词曲结合、艺术风格、钢琴写作等方面都是成功的典范。
它是一首民族地域风格极浓的作品,这种在对传统艺术进行深入挖掘并汲取传统艺术营养的精华的同时,把当代人的思想、情感、观念、技巧和艺术精神融入其中的创作手法,既
继承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财产,又从中体现出艺术与时俱进的精神,无论从艺术的角度还是文化的角度都是值得肯定的。
演绎王志信的民族声乐作品,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科学的演唱方法,巧妙地运用演唱技巧,同时要善于挖掘音乐作品本体间存在的内在联系,才能更加完整的完成作品的要求。
通过对王志信艺术歌曲演唱风格把握的研究,了解了现代艺术歌曲的动态,对中西音乐的把握起到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贺苗苗.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演唱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07).
[2]唐海燕.民族声乐丰富表现力的良好裁体——王志信的民族声乐作品[J].乐府新声,2008(04).
[3]杨刚.浅谈声乐作品的艺术处理[J].大众文艺(理论),2009(02).
[4]杨佩侠.浅谈王志信叙事歌曲中多种润腔技巧对表现人物情感的重要性[J].黄河之声,2011(01).
[5]王春萌.浅谈刘麟、王志信新创民歌创作特点的现代性[J].黄河之声,2011(01).
[6]唐絮.王志信女声声乐作品的演唱处理[D].武汉音乐学院,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