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合作中的知识转移机理与绩效评价研究_郭朝晖
基于集对分析的高校产学研合作项目绩效评价方法与模型研究

收稿日期: 2012 - 04 - 24 ,修回日期: 2012 - 06 - 13 基金项目: 全国教育科学 “十一五” 规划 2010 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 “地方本科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与绩效评价研究” ( DFA100学研合作项目绩效评价方法与模型研究
( 绍兴文理学院科研处,浙江绍兴 312000 )
摘要: 在论述产学研合作项目绩效评价指标设 计 原 则 基 础 上, 从 投入与 产 出 两 方 面 设 计 项目绩 效 评价指标,进 而运用集对分析的思想方法建立高校产学研合作项目绩效评价的方法与模型,并举例说明其初步应用。 关键词: 高校; 产学研合作项目; 绩效评价; 集对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48 ; G322. 23 ; F272.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7695 ( 2013 ) 2 - 0085 - 04
2013 年第 2 期 doi: 10. 3969 / j. issn. 1000 - 7695. 2013. 2. 022
科技管理研究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2013 No. 2
基于集对分析的高校产学研合作项目绩效评价方法与模型研究
李新荣
1. 1
评价指标设计原则 第一,系统性原则。 产学研合作系统主要由合 作投入系统和合作产出系统构成, 要求针对不同类
别产学研合作项目设计不同的绩效评价指标, 既要 有产出方面的指标, 也要有投入方面的指标, 并且 注重指标间的有机联系, 从而实现对其实施系统的 分类绩效评价。例如 “技术开发类 ” 合作项目, 其 主要成果形式是: 专利、 新材料、 新工艺、 新产品 等,对其合作绩效评价侧重于评价经济效益、 专利 ; “应用对 申请与授权情况、项目成果水平及应用等 策类” 合作项目, 其主要成果形式是: 论文、 调研 报告等,对其合作绩效评价侧重于评价论文被引用 情况、调研报告被采用情况等。 第二,科学性与层次性原则。 设计的指标要能 够反映产学研合作的本质属性, 即形式上能够尽可 [2 ] 能反映实际内容 。 按照从粗到细的原则将评价指 标分为若干层次,使绩效评价尽可能科学合理。 如 投入指标 中 的 “研 究 人 员 ” 可 分 为 “高 级 职 称 人 ; 产出指标中的 员、中级职称人员、初级职称人员” “发表论文” 可分为 “ SCI 等检索期刊、 中文核心 期刊、一般期刊” 论文等。 第三,可操作性原则。 设置评价指标时, 应该 考虑评价的可操作性, 考虑到数据的获得难易程度 [3 ] 和指标的量化问题 。 既要有定量评价指标, 又要 设置定性评价指标, 把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有机结 合起来。例如项目的研究方法、 创新程度及社会效
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的文献综述

总而言之 ,国内外学者对与产学研合作的研究 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
果 ,对于合作过程 中的一系列 问题都进行 了研究 ,并提出了相应 的改善
措施 ,但是由于产学研合作 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要想全 面准确 的把握 和论述仍然存在着很多的困难 ,现有的产学研合作主要集 中在合作的必 要性以及合作模式、合作机制 的角度进行理论研究 , 研究 的范围过于宽
泛 ,同时由于研究偏向于定性研究 ,因此研究结果带有很大 的主观性 , 对于提出的政策建议也缺乏严谨性。
究S a n  ̄ r o在 2 O O O年利用在合作过程中获得的论文数目、专利数目 及新
产品和新工艺数量这些指标来衡量合作的绩效 。 衡量合作绩效采用指标
方面 ,主要用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来进行评价 。用客观指标来进行合作
绩 效的衡 量,是指 比较容易量化的指标 ,衡量方式是经过数据来反映合
作的绩效 , 包括合作研发专利产 出、新产品数 目、 新 工艺数 目、发表的 论文数 目 等等。相对来说 ,较有代表性的研究 S a n t o m在 2 0 O O年利用在 合作过程 中得的论文数 目、专利数 目及新产品和新工艺数量这些指标 来衡量合作的绩效 。 c e n ' G 0 o d I n a l l ( 1 9 9 7 ) 在他们的研究 中也有类似 的观点 , 同时他们还指出 ,衡量产学研联盟失败的指标有联盟终止 的速度、对 大
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的文献综述
颜 龙
广 东工业大学管理 学院
东 广州
5 1 0 5 2 0
【 摘 要 】产学研合作研究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的重要途径 ,也是高校 和科研院所之 间进行 研究 的强大推动力 , 有效 的合作模式 能减少合作创新过 程 中的不确定性与风 险,提 高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效果 ,本文试 图对产学研绩效评价 的文献进行一 个归纳梳理 ,以期对产 学研研究有 所促进。 【 关键词 】产 学研合作 文献综述 绩效评价 ●
产学合作对高校创新绩效的空间计量研究——基于组织层次和省域跨层次的双重视角

经济管理产学合作对高校创新绩效的空间计量研究——基于组织层次和省域跨层次的双重视角王晓红1张少鹏1张奔2(1.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2.哈尔滨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摘要]为研究产学合作与高校创新绩效的影响关系,基于2008-2017年的省域和高校统计数据,采用动态广义空间模型,从组织层次和省域跨层次的双重视角出发进行实证分析。
结果 显示:(1)高校创新绩效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2)组织层次产学合作对高校创新绩效存在显著倒U型影响;(3)省域跨层次产学合作对高校创新绩效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4)产学合作对高校创新绩效水平的影响针对不同高校类型、创新资源集聚程度和地理分布特征存在异质效应。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对高校产学协同创新机制建设及其对科研创新绩效的作用提出管理启示。
[关键词]产学合作;创新绩效;异质性影响;动态广义空间模型[DOI编码]10.13962/ki.37-1486/f.2021.01.0H[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10(2021)01-0125-13一、弓I言产学研合作能够实现高校和企业间的知识互动和资源优势互补,对企业和高校的技术创新、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支撑(张新刚, 2017[1];陈红春等,2019[2])o因此,长期以来,建设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深化产学研深度融合体系一直是我国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热点问题(李文娟、朱春奎,2018)[3]。
与此同时,产学合作作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政府、高校和产业三方的重视。
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我国高校获得的校外企事业单位的经费支持始终处于增长趋势(王晓红、张奔,2018)⑷。
在此背景下,政府和学术界愈加关注高校的产学合作行为及其对科技创新的作用。
当前在产学合作与高校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中,国内外学者主要有以下3种观点:其一是产学合作对高校创新绩效存在促进效应,如Huang和Chen(2017)[5]基于中国台湾高校数据,发现在组织层次的产学合作体系中,有产学合作的高校创新绩效会更高。
武汉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公共管理系

公共管理系•【公共管理系】【行管教研室】【教授】顾杰.2013-12-05•【公共管理系】【行管教研室】【教授】邓泽宏2013-12-05•【公共管理系】【行管教研室】【教授】丁宇2013-12-05•【公共管理系】【行管教研室】【教授】周均旭2013-12-05•【公共管理系】【行管教研室】【教授】何应龙2013-12-05•【公共管理系】【行管教研室】【副教授】魏敏2013-12-05•【公共管理系】【行管教研室】【副教授】雷德明2013-12-05•【公共管理系】【行管教研室】【副教授】李秋容2013-12-05•【公共管理系】【行管教研室】【副教授】吴汉军2013-12-05•【公共管理系】【行管教研室】【副教授】石秀华2013-12-05•【公共管理系】【行管教研室】【副教授】卢珂.2013-12-05•【公共管理系】【行管教研室】【副教授】程红丹2013-12-05•【公共管理系】【行管教研室】【副教授】刘文波2013-12-05•【公共管理系】【行管教研室】【副教授】张彦英2013-12-05•【公共管理系】【行管教研室】【副教授】王哲2013-07-08•【公共管理系】【行管教研室】【讲师】张雅勤2013-07-08•【公共管理系】【行管教研室】【讲师】唐青2013-07-08•【公共管理系】【社保教研室】【教授】董登新2013-07-08•【公共管理系】【社保教研室】【教授】张智勇2013-07-08•【公共管理系】【社保教研室】【教授】熊吉峰2013-07-08•【公共管理系】【社保教研室】【副教授】周云2013-07-08•【公共管理系】【社保教研室】【副教授】王伟2013-07-08•【公共管理系】【社保教研室】【副教授】罗莉2013-07-08•【公共管理系】【社保教研室】【副教授】胡荣芳2013-07-08•【公共管理系】【社保教研室】【副教授】刘珺2013-07-08•【公共管理系】【社保教研室】【讲师】卢敏2013-07-08•【公共管理系】【社保教研室】【讲师】邱莉丽2013-07-08•【公共管理系】【社保教研室】【讲师】程妍2013-07-08•【公共管理系】【社工教研室】【教授】陈秀峰.2013-07-08•【公共管理系】【社工教研室】【教授】彭惠青2013-07-08•【公共管理系】【社工教研室】【教授】张英2013-07-08•【公共管理系】【社工教研室】【副教授】李莉2013-07-08•【公共管理系】【社工教研室】【副教授】柯燕.2013-07-08•【公共管理系】【社工教研室】【讲师】冯晓平2013-07-08教师系统分析与集成社教社社数社社常社。
日本政府主导型产学官合作模式的形成过程推进机制与实施效果

日本政府主导型产学官合作模式的形成过程、推进机制与实施效果曹勇秦玉萍2012-7-24 10:21:03 来源:《自然辩证法通讯》(京)2011年5期作者简介:曹勇(1964-),男,湖北浠水人,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日本东北大学博士,客座教授,研究方向为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E-mail:caoyong@;秦玉萍(1986-),女,黑龙江黑河人,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知识产权、技术创新与科技政策分析,E-mail:xiaoedeyouxiang@(湖北武汉430074)。
内容提要:21世纪以来,日本通过实施行政体制改革形成了政府主导型的产学官合作模式。
文章以日本政府制定并连续实施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为主线对该模式的形成过程、主要特点以及具体推进机制进行探讨,并分别从产、学、官各主体以及人才培养四个方面分析前三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的实施效果,进而为构建我国转型期的产学官合作模式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政府主导产学官合作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推进机制实施效果面对21世纪日益加剧的国际贸易摩擦、产业空洞化等问题,日本政府意识到只有开展基础性、开拓性的前沿研究才能保证国家和产业的持续竞争力。
1995年颁布的《科学技术基本法》为日本的科技政策制定了基本框架,2001通过设立综合科学技术会议(CSTP)、合并日本科技厅与文部省等一系列行政体制改革,形成了通过实施“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来推进产学官合作的政府主导型合作模式。
在该模式中,产业界的作用由高风险的技术开发转向如何通过与大学的密切合作来持续开发出具有新市场的技术和产品;同时大学的功能除了教育与学术研究之外,还要能够通过产学官合作创造、活用、转化知识来为社会做出贡献;而政府则承担制定政策、创造环境、承担研发风险、配置研发资源、引导产学官有效合作以及评价成果等重任[1]。
《科学技术基本法》已实施15年,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也从1995年的第一期进入2011年的第四期,政府主导型的日本产学官合作模式已经确立并取得明显成效。
吴朝晖--提升高校创新和产学研合作水平

浙 江大学 技术转移 中心作 为首
年 1 月 任 科 学 技 术 处 处 长 ,2 0 0 7
年 1月任科 学技术 研究 院常务副 院 产 学 研 合 作 、加 快 科 技 创 新 和 成 果
长 ,2 0 1 2年 l 1 月 任 浙 江 大 学 党 委 常 委 、 浙 江 大 学 常 务 副 校 长 。他 还 是 科 技 部 电 子 服 务 基 础 技 术 创 新 团 队 负责人 、浙江省 特级专 家 ; 曾任
了 长 足 发 展 ,大 大 提 升 了学 校 科 技
创 新 和 产 学 研 合 作 的 能 力 。2 0 1 2
年 ,浙 江 大学 科 研 经 费 突破 3 0亿
元 ,持 续位居 全 国高 校第二 位 ,其 有 正 式 科 技 合 同服 务 关 系 。 2 0 1 1 中横 向经 费 9 . 5 6亿 元 ( 2 0 1 1 年 达 年 ,中心负责运 营 的 “ 浙 江 重 大 专 项 专 家 组 作 工 作 的 主 管 领 导 ,吴 朝 晖 通 过 建
I + 2 + X” 的 大 科 级 综合 利用清洁 发 电技术 、食 品加 成 员 ,国家 “ 十 一五 ”8 6 3 信 息领 立 并 完 善 学 校 “
域专家组 成员 ; 现任 国家 “ 十二五 ” 研 体系和 成果转 化体系 、构筑并 强 工 与 物 流 、 数 字 化 医疗 工 程 技 术 等
基于集对分析的高校产学研合作项目绩效评价方法与模型研究

i n d e x r e s u l t s t o m t h e i n p u t a n d o u t p u t , e s t a b l i s h e s a n a s s e s s m e n t ma t r i x b a s e d o n t h e S e t P a i r A n a l y s i s( S P A) , a n d p r e s —
Ab s t r a c t : G r o u n d e d u p o n t h e e l a b o r a t i o n o f t h e d e s i g n i n g p r i n c i p l e f o r t h e p e r f o r m a n c e a s s e s s m e n t o f c o o p e r a t i o n p r o j e c t s
On Ma t r i x a n d As s e s s me n t o f C o o p e r a t i o n P r o j e c t s B a s e d o n S e t P a i r A n a l y s i s( S P A)
LI Xi n r o ng
( S c i e n t i f i c R e s e a r c h A d mi n i s t r a t i o n , S h a o x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S h a o x i n g 3 1 2 0 0 0 , C h i n a )
我校获9项浙江省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第2期 庞鑫培:基于360度反馈评价的高校辅导员发展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1]韩伯棠,尚赞娣.人力资源绩效评估方法的比较与选择[J ].科技管理研究,2002,(6):76-80.[2]陆昌勤,等.360度反馈及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效用[J ].中国管理科学,2001,(3):74-80.[3]时雨,等.360度反馈评价结构和方法的研究[J ].科研管理,2002,(5):124-129.[4]陆闻艳.360度绩效评价研究[J ].价值工程,2005,(9):85-87.A Resea r ch on the D evelop m en t M echan is m of Un i ver sity C oun se l orT eam Ba sed o n 360-degr ee Feedback A ssess m en t T heor yP ANG Xin -pei(Co ll ege of I nfor m ati on Engineering,Zhejiang Un i versity of Technology,Hangzhou 310032,China)Abstra ct:I n orde r t o increase the pr of e ssionalization and s pecia liza tion of politica l c ounselor staff in universitie s,we applied the 360-degree feedback a ssess ment theory to the study of the constr uc tion of the counse l or staf f,and established a perf or m ance evaluation m echanis m about the tea m devel op 2m ent of university political counsel or staff .The r eby,we established a mode l about university politi 2cal counse l or staff ’s sa tisfacti on m easur ement based on the 360-degree feedback assess m ent,and in thismodel we used strategic m atrix to ana lyze the outcom e and do the inf or m ation f eedback .The practice shows that this ne w perf or m ance evaluati on mechanis m has a str ong maneuve r ability about the tea m deve l opm ent of university politica l counselor staff,and this m ea sur ement model and its analysis result of satisfacti on are sc ientifica lly rea s onable which can p r ovide an effective m ethod fra m e in the p r actical application .Key wor d:political counsel or;perf or mance assess m ent;leve l of sa tisf action;mechanis m(责任编辑:郭石明)我校获9项浙江省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浙江省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获奖揭晓,我校获特别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和学术进步奖2项,所获奖项的级别之高和数量之多均创历史之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引言20世纪后期以来,随着知识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蓬勃兴起,知识已经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性资源[1],任何一个企业要在全球化浪潮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建立和保持竞争优势,就必须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地更新和创造知识。
通常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内部开发和外部获取两种途径来获得知识[2]。
但是,由于企业自身的能力有限,仅仅靠内部开发,不足以获得竞争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于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倾向于通过合作从外部获取所需的知识。
对于知识资源相对稀缺的我国企业来说,要在基于知识资源的竞争中赢得优势,与拥有丰富知识资源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通过交流和学习把外部知识内部化,无疑是一种重要的战略选择[3]。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把外部知识转移到企业内部并运用于价值创造过程,才是产学合作的根本目的。
这既是企业培育自产学合作中的知识转移机理与绩效评价研究郭朝晖,李永周(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81)收稿日期:2013-01-04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软科学重点项目(D20081111);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11jyty125)。
作者简介:郭朝晖(1978-),男,湖北罗田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知识管理研究;李永周(1968-),男,湖南绥宁人,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科技管理与政策研究。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知识已经成为企业最具战略重要性的资源。
通过产学合作,把外部知识转移到企业内部并创造价值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由于产学合作中的知识转移是一个渐进积累和螺旋变化的过程,知识转移的绩效呈现出长期性、间接性和潜在性等特点。
因此,产学合作过程中的知识转移虽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其绩效评价目前依然十分薄弱。
首先,本文在界定知识转移概念的基础上,对产学合作中的知识转移机理进行分析;其次,运用层次分析法从知识提供方表现、知识转移过程、知识接收方表现和转移成效四个维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再次,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评价模型;最后结合一个具体的产学合作项目,采用定性指标进行量表刻度的测量方法,验证该评价模型的实用性并得出结论。
关键词:产学合作;知识转移;绩效评价;知识管理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92X(2013)06-0039-05Mechanism and Performance Appraisal on Knowledge Transfer in Industry-University CollaborationGUO Zhao-hui ,LI Yong-zhou(School of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81,China )Abstract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knowledge economy knowledge ha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strategic resource in enterprises.Transferring external knowledge to internal enterprises and making value by industry-university collaboration are an important way to gain competitive advantage for enterprises.The knowledge transfer in university -industry cooperation is a gradual accumulation and spiral change process ,so the performance of knowledge transfer shows the long-term ,indirect and potential characteristics.Therefore ,knowledge transfer issues in industry-university collaboration has been increasingly concerned ,but how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is still difficult.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s the mechanism of knowledge transfer in industry-university collaboration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of knowledge transfer.Then it chooses AHP to design the indexes from four perspectives :the knowledge provider performance ,the knowledge transfer process ,the knowledge receiver performance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cooperation.Thirdly ,it uses the fuzzy evaluation method to construct a model.Finally it uses qualitative index scale to verify the model by an industry-university collaboration case and makes a conclusion.Key words :Industry-university collaboration ;Knowledge transfer ;Performance appraisal ;Knowledge management身核心能力、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实现知识资源与市场对接的客观要求。
知识转移是使企业的知识运用与大学的知识创造成为良性循环的关键。
知识转移就是要通过知识的传递和吸收促进知识的学习和新知识的创造。
但由于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在组织文化、知识结构、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也可能导致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障碍,进而影响知识转移的效果。
这样,如何评价产学合作中的知识转移绩效开始受到国内外学者及企业界的关注。
二、产学合作中的知识转移1.知识转移的界定美国技术和创新管理学家D.Teece于1977年最早提出知识转移理论,他认为,企业通过技术的国际转移,能积累起大量跨国界应用的知识[4]。
此后,知识转移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重视。
但是,对于知识转移的具体含义,研究者的观点并不一致。
有研究者将知识转移看作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
如Szulanski(1996)认为,知识转移是把知识传递给接受者并被接受者保留下来的过程,知识转移可以划分为开始、执行、跃迁和整合四个阶段[5]。
Davenport&Prusak(1998)认为知识转移包括传递知识和吸收知识两种过程,如果知识没有被接收者吸收,则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而不是转移[6]。
另有一些研究者从知识在组织间或者组织内部流动的角度来定义知识转移。
Harem,Krogh和Roos(1996)认为知识转移是指当知识接收者能够获得原则上与知识提供者相同知识的类似认知[7]。
Argote和Ingram(2000)认为,将组织中某个单位被组织另一个单位的经验影响的过程泛称组织内部的知识转移。
事实上,过程视角与流动视角并不矛盾。
知识转移是一个包含多阶段的流动过程,但转移过程并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流动和传递,更为重要的是知识接收者的知识吸收、整合并重构其自身的知识基。
在参考和借鉴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本文将知识转移定义为:知识转移是指知识在特定的情境中从知识提供者传递到知识接受者并被吸收、应用、发展和创新的过程。
2.产学合作中的知识转移机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发达国家的产学合作开始兴起。
随着斯坦福大学工业园的创立,成功的造就了“硅谷”奇迹,产学合作己然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
但是,对于产学合作,国内外学术界还没有形成一个标准化的通用定义。
Borys和Jemison(1989)认为产学合作是一种独特的、混合性的跨组织关系,由于产学合作跨组织关系往往在目标设置上具有多元化的性质,因而可以避免传统组织结构的缺点、提高技术创新的有效性。
Carayannis,Alexander和Ioannidis(2000)认为成功的产学研合作作为一种跨组织的现象,其重点在于如何设计一种灵活的跨组织知识界面来确保知识最大程度的共享,这需要独一无二的管理技能和组织设计能力。
我们认为,产学合作是指具有异质性的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凭借各自的资源优势,在利益、市场与政策等因素的驱动下,就技术攻关、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具体内容开展互补性合作,实现多方受益、共赢的过程与机制。
在产学合作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大学与企业之间的知识转移,注重企业的知识积累,不断扩大企业的知识存量,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企业技术的创新能力。
产学合作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一个知识转移的过程。
知识转移的基础结构一般包括知识提供者、知识接收方、情境、知识特性和转移媒介五个部分:①知识提供方,是知识转移发生的基础。
知识提供方转移知识的意愿与能力对知识转移成效影响很大,甚至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多数情况下,产学合作中的知识提供方是大学或科研机构,如果大学或科研机构在知识转移的过程中缺乏强烈的意愿和足够的能力,同时与企业合作的经验又比较欠缺,那么知识转移的数量和质量就会大打折扣。
②知识接收方,往往是处于知识需求或知识弱势的一方,其态度、吸收能力、知识距离等会影响到知识转移的效果。
知识的接收是知识转移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知识只有经过接收方的学习与理解并被其掌握,才能真正转化为接收者自己的知识,并体现为其行为和效能的变化。
产学合作的知识接收方一般是企业,企业的吸收能力是影响知识转移的关键性因素,吸收能力不足往往会导致知识转移的效果不佳。
此外,企业对待知识转移的态度、与大学或科研机构的知识距离等都是影响知识转移效果的关键性变量。
③情境,主要是制度、文化、信任关系、沟通等各种因素的组合。
在产学合作中,只有这些因素恰当搭配,才能创建一个适合产学双方进行知识交流和共享的“场”,才能促进知识从大学或科研机构向企业持续有效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