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20世纪50年代英国学院派小说中的现实主义
英国现实主义的名词解释

英国现实主义的名词解释在文学史上,英国现实主义是一种重要的文学流派,它以呈现社会现实为核心,强调对人类生活的观察和描写。
本文将对英国现实主义的含义、特点以及其代表作家进行一定的探讨。
一、英国现实主义的含义英国现实主义,又称作社会现实主义,是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英国文学的一种流派。
它在文学中强调对社会现实的真实描绘,秉承着对细节的关注和对社会问题的审视。
英国现实主义的作家们试图通过他们的作品,展现人性、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真相,揭示出社会中的不公正和不平等。
二、英国现实主义的特点1. 对社会现实的真实描写:英国现实主义的作家们通过对日常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详细描述,力求在作品中塑造出一个真实的世界。
他们注重细节,将人物形象、地点、事件等有机地融入到作品中,使读者由此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2. 对社会问题的审视:英国现实主义的作家们以不同形式探索社会问题,例如工业化引发的社会冲突、阶级斗争、性别不平等等。
他们通过描绘人们的日常生活、家庭关系以及社会互动来反映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以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思考。
3. 思想深度和情感细腻:英国现实主义的作家们既关注社会问题,又注重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情感冲突。
他们以复杂的心理描写,深入探讨人性的各个方面,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人类行为的复杂性。
4. 反对浪漫主义和高雅主义:英国现实主义的作家们与浪漫主义和高雅主义形成鲜明对比。
他们追求真实、朴素的艺术表达方式,抵制虚构和浪漫的元素,着力于捕捉真实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经验。
三、英国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1.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狄更斯被认为是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作品《雾都孤儿》、《双城记》等通过对贫穷、社会阶级问题的描写,反映出19世纪英国的社会不平等和人性的悲剧。
2. 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哈代以自然主义的风格著名,他的作品《远离尘嚣》、《余辉》等深入探讨社会改变和传统价值冲突,展现了农村社会中人物的命运和情感上的挣扎。
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内容

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内容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逐渐兴起的文学流派,它以描写真实生活为主题,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和对个人内心世界的剖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们的困惑。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对人性的探索以及对人际关系的反思。
首先,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展现了社会的矛盾和不公。
它关注的焦点主要是阶级分化、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以及政治和经济的困境。
作家们描写了工人阶级的困境和追求公正的斗争,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呼吁社会改革和不断寻求社会公平正义。
例如,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雾都孤儿》揭示了工业革命对贫困儿童的残酷影响,引发了对社会救助体系的关注与改革。
其次,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通过对人性的探索,展现了人类面对现实世界的挣扎与反抗。
作家们以复杂而真实的人物形象,揭示了人类的欲望、希望和追求。
他们关注人类本性的罪恶和渴望,描绘了个体在现实面前的挣扎与矛盾。
例如,法国作家加缪的《局外人》中的主人公梅尔索维特,展现了一个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个体,他面对现实世界的荒谬和苦闷,最终走向了消极的结局。
此外,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还通过对人际关系的反思,探讨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
作家们揭示了人际关系中的虚伪、冷漠和隔阂,呈现出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孤独和无助。
他们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互动,探讨了人际关系中的心理与情感。
例如,美国作家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主人公盖茨比追求无法实现的爱情,最终陷入了现实世界的无奈和离散。
综上所述,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以描写真实生活为主题,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探讨,对人性的剖析以及对人际关系的反思,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们的困惑。
它生动全面地描绘了人类在现实面前的挣扎和矛盾,给人们以深刻的思考和启示,为后世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概述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概述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从19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英国一跃而居世界首位,被称为“世界工场”,成为一个强大的“日不落帝国”。
但是随着工业资产阶级对封建阶级斗争的胜利,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发展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30、40年代爆发的著名的宪章运动,列宁称之为“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1.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1)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开始出现于30年代,40、50年代达到了它的高峰期。
(2)狄更斯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的笔锋几乎触及英国社会各个领域。
(3)萨克雷的代表作《名利场》,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尖锐的嘲讽,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不择手段地发财致富和往上爬的女冒险家和冷酷无情的伪善者蓓基·夏泼的形象。
(4)盖斯凯尔夫人的《玛丽·巴顿》、《北与南》,从正面反映劳资矛盾和工人反抗斗争.但也宣扬了阶级调和的观点。
(5)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爱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安妮·勃朗特的《艾格妮丝·格雷》和《野岗庄园的房客》等,也都各具特色。
2.宪章派诗歌
宪章派诗歌是最早的无产阶级文学,著名的代表作家有厄内斯特·琼斯、威廉·林顿和杰拉尔德·梅西。
琼斯的《未来之歌》、梅西的《红色共和党人抒情诗》等以其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强烈的战斗性、广泛的群众性和国际主义精神,在早期无产阶级文学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第一,自然主义审美: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一项显著特征是对真实和
自然的热爱,它们将现实世界中的人物、事件和环境直接再现到作品中。
这些作品的主要目的是呈现事物本身,而非渲染人物的性格情感,这种自
然主义审美理念在后期的现实主义文学中影响深远。
第二,对现实生活的批判:英国现实主义文学强调对社会现象和文化
风俗的反应,试图揭露社会的许多问题和矛盾,以及阶级冲突和人性的缺陷。
通过这些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并为读
者提供了思考和质疑的空间。
第三,深度的人物刻画: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人物描写十分深刻。
作家们通过细致入微的刻画,力求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心理活动展现出来,反映其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的生存状态和处境。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能够看
到作家们对人物角色的生动呈现和深入分析。
第四,注重语言表达的准确度和自然度:在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中,作
家通常使用简单、自然的语言来描述事物和人物,以创造出更真实、更自
然的效果。
作家们注重准确性,试图将语言的表达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紧
密结合起来,以产生最有效的效果。
综上所述,英国现实主义文学是19世纪英国文学中非常重要的流派。
它强调对现实生活和社会现象的反映和揭露,注重人物刻画,追求以自然、简单的语言来表达现实生活中的真实。
这些文学特点在当代文学中仍然有
着一定的影响。
浅析中西现实主义文学

浅析中西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引言现实主义文学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
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从此,法国资产阶级取得了统治地位;1832年英国实行了议会改革,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这两大政治事件,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
欧洲各国在英、法资本主义势力的影响下,相继经历了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性过渡。
这种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直接影响着文学,成为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侧重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客观性较强。
它提倡客观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世界各国的文学艺术自始就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现实主义的因素和特色,并随着社会历史条件而发展变化。
在文学艺术领域,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主要倾向是源远流长。
但作为一种比较自觉的文艺流派,现实主义通常是指19世纪30年代以后在欧洲文学艺术中取代浪漫主义而占主导地位的一种主要文艺思潮和运动现实主义是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其实际运用时间相当早远,但直到19世纪50年代才由法国画家库尔贝和作家夏夫列里作为一个名称提出来,恩格斯为“现实主义”下的定义是: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的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888年4月初致玛.哈克奈斯信)对现实主义的理论探讨,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摹仿”说。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就已指出存在3种不同的摹仿现实的方式,第1种便是“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摹仿”。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艺家(阿尔贝蒂、达·芬奇、卡斯特尔韦特罗等)坚持并发展了“艺术摹仿自然”的观点。
18世纪启蒙运动的代表狄德罗和莱辛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坚持文艺的现实基础,肯定美与真的统一,强调艺术既要依据自然又要超越自然的辩证关系。
狄德罗和莱辛在《沙龙》、《画论》、《汉堡剧评》等论著中针对新古典主义束缚文艺的清规戒律,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对近代现实主义文艺的兴起产生了促进作用。
不同时期的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与美国现实主义文学

不同时期的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与美国现实主义文学一、概述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种种弊病的暴露,由于人们的浪漫热情和“理想王国”的幻想破灭了,于是形成了一种冷静务实的社会心理。
现实主义文学就是这种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和社会心理在文学上的反映。
在思想方面,辩证法、唯物主义哲学、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以及自然科学的新成就,都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现实主义文学继承了古希腊以来的文学优良传统,而十八世纪的启蒙文学又为十九世纪现实主义的勃兴做了直接准备。
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是:①反映生活的真实性;②强烈的暴露性和批判性;③人道主义思想;④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细节真实,有真实的细节描写,用历史的、具体的人生图画来反映社会生活,现实主义作品是以形象的现实性和具体性来感染人的,因此能使读者如入其境,如见其人。
形象典型,通过典型的方法,对现实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概括,从而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质特征。
方式客观,作者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具体的描写,从作品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而不要作者自己或借人物之口特别地说出来。
去尽谎言,现实主义属于纯文学之一种。
而谎言去尽之谓纯,所以作为纯文学的最重要表现手段的现实主义,必须去尽政治谎言、道德谎言、商业谎言、维护权贵阶级谎言、愚民谎言等。
纯文学化,排除文学外的其他目的(包括政治、商业、道德及阶级维护)。
由于种种原因,美国的文学发展较晚,因而19 世纪以前我们只讨论英国现实主义文学。
二、十九世纪以前的英国现实主义文学在英国文学史上,乔叟当为现实主义的先驱。
在《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其现实主义的特点已相当突出。
在这部书中,乔叟一反过去骑士传奇、宗教传说或民间传说等浪漫的表现手法,将作品的重点从描述离奇的冒险、浪漫的爱情以及对来世的追求转到描述世俗世界的各个阶层的世俗生活上来,将现实主义引入文学创作中。
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特征

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特征现实主义文学是一种以真实生活为基础的文学流派,注重描绘社会中的各种现象与问题。
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则是在现实主义基础上,进一步对社会不公与不道德现象进行深刻的批判。
英国作为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发展地之一,其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英国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的独特性。
首先,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着重揭示社会不公与阶级差距。
英国历史上存在着深刻的社会阶级分化,机会和贫富不均导致了社会不稳定。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通过描绘社会中不同阶层的生活状况,对贫困、劳动者的权益剥夺以及社会不公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例如查尔斯·狄更斯的小说《雾都孤儿》中,通过描写孤儿奥立弗·特威斯特的艰辛遭遇及其与社会的不公正待遇,狄更斯揭示了当时英国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剥削问题,呼吁社会改革与人道主义精神。
其次,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强调对道德沦丧进行揭露和谴责。
伴随社会变革与工业化进程,英国社会出现了各种道德问题与社会弊端。
文学家们通过刻画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道德沦丧现象,揭示社会丑陋的一面,并对道德堕落进行深刻批判。
乔治·艾略特的小说《米德尔马奇》中,通过对小镇上各个家庭的描述,揭示了贪婪、虚伪和道德沦丧等严重问题,展现了对道德价值的深刻反思与批判。
此外,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对权力与政治进行严厉批判。
英国历史上曾存在许多政治腐败和权力滥用的现象,这对于社会的发展和公正产生了负面影响。
文学家们通过刻画政治家、地主、富商等权力阶层的丑恶嘴脸,对权力滥用和政治腐败进行了深入的批判。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小说《人性枷锁》中即展现了英国政治体系中的权力腐败和人性扭曲,通过对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雷特的权力欲望和两面派行为的描写,暗示了社会政治体制的自相矛盾和腐败问题。
总体而言,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特征体现了对社会不公、道德沦丧和权力滥用等问题的关注与批判。
通过揭示社会的黑暗面,这些文学作品引发了读者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和思考。
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特征

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特征
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兴起的文学流派,其特征在于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刻的批判和揭露。
这一文学流派的兴起与工业革命和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作家们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和阶级冲突,试图揭示现实生活中的不公平和不平等。
以下是关于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的一些方面:
1. 社会批判,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着眼于社会现实,对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问题进行深刻的批判。
作家们通过作品展现工人阶级的生活困境、贫困和不公平的现实,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
2. 对人性的关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也关注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作家们塑造了具有丰富内心世界的人物形象,揭示了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的挣扎和追求。
3. 反对理想化,与浪漫主义文学强调理想化和超脱现实不同,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们试图以客观、冷静的态度面对现实,呈现真实的社会生活和人类命运。
4. 文学风格,在文学风格上,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强调对细节的描写和对现实的还原,追求真实和客观。
作家们以平实的语言和写实的手法展现社会生活,力图使作品更具说服力和影响力。
5. 对道德和伦理的思考,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也常常涉及对道德和伦理问题的探讨,探寻人类行为和社会制度背后的道德困境和伦理选择。
总的来说,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以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批判为特征,呈现出对工业化社会的现实揭示和对人性、道德的思考。
这一文学流派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英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20世纪50年代英国学院派小说中的现实主义
作者:姜慧玲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03期
项目来源:本文为2012年度大连外国语大学科研基金青年项目“拉金诗歌中的英国本土意识研究”(项目编号:2012XJQN36)阶段性成果;2013年度大连外国语大学科研基金青年项目“葛浩文翻译伦理研究——以《生死疲劳》为例”(项目编号为:2013XJQN12)阶段性成果。
摘要:20世纪50年代,英国文坛在现代主义消退后出现了一次现实主义强劲反弹的局面。
金斯利·艾米斯、C. P. 斯诺和约翰·韦恩等以在大学里的经历为创作源头,以愤怒和大声疾呼为主要特征,遵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传统,使英国学院派小说受到极大关注。
本文通过解读其代表作《幸运的吉姆》、《院长》和《大学后的漂泊》,可见这些学院派小说既受现实主义传统的影响,针砭时弊,又另辟蹊径,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通常写法,以写实的风格与虚构的艺术有机融合,开创了小说涉足学术界的先河。
关键词:20世纪50年代;英国学院派小说;现实主义
作者简介:姜慧玲(1982-),大连外国语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英国文学,大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3-0-01
1.引言
“影响的焦虑”这一表述出自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的著作《影响的焦虑》。
这种影响的焦虑不仅存在于诗歌领域,还存在于小说中。
在现代主义消退后的20世纪50年代,英国文坛出现了一次现实主义强劲反弹的局面,出现了以金斯利·艾米斯、C. P. 斯诺和约翰·韦恩等为代表的英国第一代学院派小说家,他们以在大学里的经历为创作源头,以愤怒和大声疾呼为主要特征,遵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传统,开创了英国学院派小说的先河。
2.《幸运的吉姆》:学院中上演的闹剧式的喜剧
《幸运的吉姆》是金斯利·艾米斯创作的第一部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这部小说是第一部将高校教师作为讽刺对象的作品”(高继海,2006:451)。
《幸运的吉姆》讲述了出生中下层的吉姆·狄克逊在一所二流大学的历史系担任临时教职,因出身低微,不熟悉中产阶级的社
交与文化生活,又因才疏学浅、教学业绩平平,在社交场合出了不少“洋相”。
在本书中,闹剧式的喜剧随处可见,种种小丑式的诙谐与胡闹一次次地嘲讽与亵渎着社会的精英和精英文化的庄严与神圣,作者尖锐地向当时的学院生活与精英文化提出了挑战,深刻讽刺的同时还刻画了一幅英国知识分子的百丑图。
艾米斯的写作技巧表现在对现实主义和实验主义的反对方面。
他崇尚反革新、反实验的传统主义小说,不着眼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展示,而着眼于人物的刻画和情节的铺设。
由于传统主义小说比现实主义和实验主义作品通俗易懂,充满着浓郁的时代气息,无疑会得到普通读者的喜欢和爱戴。
3.《院长》:学界中人的争权夺利
《院长》出版于1951年,称得上是斯诺最出色的作品,记述了1937年剑桥学院内围绕院长选举而发生的一场争权夺利的斗争。
小说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有关选举中的尔虞我诈、明争暗斗。
在选举中出现了选举经纪人,如路易斯的朋友布朗。
他们从事着肮脏的金钱交易,企图操纵双方的选举力量,控制选举结果。
最终,杰戈以一票之差落选,原因是他的支持者克里斯托在最后时刻倒戈。
此后,杰戈一蹶不振,再也没有在学校事务中担当任何重要职务。
正如侯维瑞所说,这场校园内的权力斗争勾画出各种力量为一己私利分化组合、投机取巧的众生相,是社会大环境里狗苟蝇营的权力政治的缩影(1998)。
在《院长》的创作中,作者把学者、文人置于权力斗争的漩涡中,让他们竞相亮相,对他们或讽刺,或揭露,或嘲弄。
小说在时间、地点以及人物的统一方面沿用了传统的小说手法;小说的笔触非常犀利,人物刻画也非常到位,校园内学者、文人的百态被惟妙惟肖地描摹出来(张和龙,2006:41)。
4.《大学后的漂泊》:受过高等教育的社会“边缘人”的“流浪”
《大学后的漂泊》是约翰·韦恩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小说中兰姆利同吉姆一样是一个典型的“反英雄”形象,具有当代人不被重视的“另一面”:平庸、猥琐、消极、碌碌无为,极力逃避文明社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他在逃避和隐遁自己的同时,随波逐流地任由生活摆布,“尽管有时还有抱负和思想,但是他不够坚强,经常只是一个梦中人,被生活颠来倒去,或者至少笼罩在生活的危险阴影之中”(Salwak, 1981:29)。
兰姆利的“无根”状态具有典型的“现代流浪汉”的特征,因此,许多批评家认为这部小说继承了“流浪汉小说”的传统。
与《幸运的吉姆》相比,《大学后的漂泊》中的“愤怒”的成分似乎要小得多,但流浪汉小说的特征要明显得多。
但值得注意的是,兰姆利出身于社会下层,他在不愿认同于上层社会的同时,其实也不愿苟同于以劳工阶级为代表的下层,因此只能在社会的边缘“不停地流浪”,他的“流浪”非常鲜明地反映了当时变动的英国社会中个体与社会严重对立的状况。
5. 结语
综上,20世纪50年代学院派小说家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现实主义的写实风格。
然而,与18世纪英国小说勃然兴起的个人主义思潮不同的是,艾米斯等人小说中的主角的人性和自我似乎在社会秩序和传统体制的压抑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笛福等人小说中的乐观向上和充满自信的精神已经荡然无存,接受过大学高等教育具有“反英雄”特征的主人公们内心充满着牢骚和愤恨。
可以说,学院派小说中的“愤怒青年”已经成为50年代一代人的典型形象,成为50年代社会转型时期突出的文化符号。
参考文献:
[1]Salwak, Dale. John Wain. Boston, 1981.
[2]布鲁姆徐文博译. 影响的焦虑[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3]高继海等. 英国小说名家名著评析[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4]侯维瑞. 在陌生世界寻求兄弟情谊——试论C.P.斯诺的小说创作[J]. 外国文学评论.1998(2).
[5]张和龙. 战后英国小说[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