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1课时同步练习
高中语文 1.3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同步练习 苏教版必修4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芜.杂(wú)诬蔑.(miè)给.予(ɡěi)空.白(kōnɡ)B.河畔.(pàn) 掩.盖(yǎn) 估量.(liànɡ) 肤.浅(fū)C.卓.越(zhuó) 谬.论(miù) 豁.然(huò) 引擎.(qínɡ)D.诅.咒(zǔ) 嫉.恨(jí) 诽.谤(fēi) 衷.心(zhōnɡ)解析A项“给”应读“jǐ”,“空”应读“kònɡ”;B项“量”应读“liánɡ”;D项“诽”应读“fěi”。
答案 C2.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A.悼词卓越肤浅估量烦芜丛杂B.给予嫉恨诬陷诬蔑浅尝则止C.趋逐菲谤诅咒沮丧坚韧不跋D.建树衷心淹没掩盖豁然开郎解析A项有两处错误,“烦”应为“繁”;B项有一处错误,“则”应为“辄”;C 项有三处错误,“趋”应为“驱”,“菲”应为“诽”,“跋”应为“拔”;D项有一处错误,“郎”应为“朗”。
答案 C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办公人员的座椅高度是非常有讲究的。
专家________,许多人办公座椅的高度都存在一定问题,久坐会________疲劳感,并出现腰酸背痛的毛病。
正确的做法是:首先根据工作性质把办公桌调整到一个________的高度,然后再依据自身情况来调整座椅的高度。
A.提出产生适合B.提出引发合适C.提醒产生合适D.提醒引发适合解析“提出”是揭示,提请考虑、讨论、接受或采纳。
“提醒”是从旁指点,促使注意。
本句中专家是提醒人们注意,防止出现“腰酸背痛的毛病”,应用“提醒”。
“产生”是出现。
“引发”是引起、触发。
此处用“产生”。
“合适”是符合实际情况或客观要求,是形容词。
“适合”是符合(实际情况或客观要求),是动词。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4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练习 粤教版必修4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
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
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达尔文的发现带给生物界一场革命,这里用达尔文的发现与马克思的发现进行类比,目的是说明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意义。
2.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个“特殊的运动规律”指什么?有什么重大意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就是剩余价值规律。
【暑假总动员】高中语文 1.2.1《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同步测试 苏教版必修4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同步测试1. 下列加横线的注音全部正确的是()A. 纷繁芜杂(wú)驱逐(qū)卓有成效(zuó)空白(kōng)B. 诽谤(fěi)嫉恨(jí)诅咒(zǔ)豁然开朗(huò)C. 悼念(diào)肤浅(fū)给予(gěi)立即(jì)D. 估量(liàng)勒令(lè)衷心爱戴(zhōng)诬蔑(miǎo)2. 下面一段文字空缺处应填入的一组关联词语是()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
只能做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
A. 虽然但是以至而且B. 即使可是甚至并且C. 虽然可是甚至并且D. 即使但是甚至而且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周谷城先生早年就投身于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所以最终成为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学者、历史学家。
B. 今秋八月,丹桂飘香,美丽的北戴河海滨张开她热烈的臂膀,迎来了第十一期宇航夏令营的少年朋友。
C. 如何防止青少年,尤其是中、小学校学生,在学校周边免遭抢劫,是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大事。
D. 她容貌娇好,学习一直很棒,但使她魂牵梦绕的始终是音乐,最终她还是报考了招考歌唱演员的考试。
4. 下面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 科学家们称,这一技术的成功,使人的复制已成为可能。
消息传出,如石破天惊,立即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
B. 连日来,科技界专家、各国政要和社会各阶层人士对此项技术的伦理意义及其带给人类的影响,纷纷发表评论,完全相左的意见此起彼伏,相持不下。
C. 现在,克隆羊“多利”的事情刚刚公布,就有人打电话要求复制自己,可见这项技术如果没有法律来约束,就可能有人不顾后果,不管早晚会有人为之铤而走险的。
D. 杰里•豪没有想到这一结果会引起如此众说纷纭,最后,他只好无奈地表示“既然人们都反对我,我尊重人们的感情、态度与观点”。
高一苏教版语文必修四同步练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4 Word版含答案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同步练习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字形、注音、释义均正确的一项是()A.纷繁芜.杂(wú):形容草木茂盛,多而杂。
肤.浅(fū):形容理解不深。
嫉.恨(jí):嫉妒,愤恨。
独到.(dào):与众不同的,多指好的。
B.豁.然开朗(huò):形容开阔或通达。
得心应.手(yìnɡ):心里怎么想,手就怎么做。
诽谤.(bànɡ):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
诅咒.(zhòu):泛指咒骂。
C.卓.有成效(zhuó):效果很好。
诬蔑.(miè):捏造事实,毁坏别人的名誉。
衷.心(zhōnɡ):出于内心。
非同寻.常(xín):不同平常。
D.要.素(yào):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
永垂不朽.(xǐu):(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爱戴.(dài):敬爱并且拥护。
不可估量.(liànɡ):无法估计。
答案:B2.下列各项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逝世掩盖设施繁芜从杂B.宗教摸索要素浅偿辄止C.剩余诅咒疾恨坚忍不拔D.悼念侮蔑回敬卓有成效答案:D3.下列成语没用比喻意义的一项是()A.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B.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C.他的气度,他的精神力量,在面对任何问题的时候,仿佛都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优势: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D.对社会观察的深刻,往往使他的批判独抒新见,入木三分....。
答案:B4.填到横线上与下文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一看有没有信心,相信不相信自己能成才;二看有没有毅力和决心,能否一辈子坚持下去。
A.一个人能否成才,要看以后学习的程度。
B.一个人要能成才,必须坚持学习。
C.一个人能否成才,要看以后学得怎么样。
D.一个人要能成才,一定要勤奋学习。
高中语文 1.2.1《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同步检测题 苏教版必修4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同步测试1. 下列加横线的注音全部正确的是()A. 纷繁芜杂(wú)驱逐(qū)卓有成效(zuó)空白(kōng)B. 诽谤(fěi)嫉恨(jí)诅咒(zǔ)豁然开朗(huò)C. 悼念(diào)肤浅(fū)给予(gěi)立即(jì)D. 估量(liàng)勒令(lè)衷心爱戴(zhōng)诬蔑(miǎo)2. 下面一段文字空缺处应填入的一组关联词语是()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
只能做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
A. 虽然但是以至而且B. 即使可是甚至并且C. 虽然可是甚至并且D. 即使但是甚至而且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周谷城先生早年就投身于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所以最终成为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学者、历史学家。
B. 今秋八月,丹桂飘香,美丽的北戴河海滨张开她热烈的臂膀,迎来了第十一期宇航夏令营的少年朋友。
C. 如何防止青少年,尤其是中、小学校学生,在学校周边免遭抢劫,是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大事。
D. 她容貌娇好,学习一直很棒,但使她魂牵梦绕的始终是音乐,最终她还是报考了招考歌唱演员的考试。
4. 下面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 科学家们称,这一技术的成功,使人的复制已成为可能。
消息传出,如石破天惊,立即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
B. 连日来,科技界专家、各国政要和社会各阶层人士对此项技术的伦理意义及其带给人类的影响,纷纷发表评论,完全相左的意见此起彼伏,相持不下。
C. 现在,克隆羊“多利”的事情刚刚公布,就有人打电话要求复制自己,可见这项技术如果没有法律来约束,就可能有人不顾后果,不管早晚会有人为之铤而走险的。
D. 杰里•豪没有想到这一结果会引起如此众说纷纭,最后,他只好无奈地表示“既然人们都反对我,我尊重人们的感情、态度与观点”。
高中语文 专题一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1课时同步练习(含解析)苏教版必修4

专题一我有一个梦想文本1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他睿智的双目注视着芸芸众生、人间万象。
他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中。
他和他的战友们高声疾呼:“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他和他的战友们奋力呐喊:“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1883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这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风云为之变色,草木为之含悲。
全世界无产者都在心底呼唤着他的名字:卡尔·马克思……让我们倾听他的挚友恩格斯的诉说,让我们走近两位时代巨人……【作者简介】恩格斯(1820~1895),生于德国普鲁士莱茵省马门市,是个纺织厂主的儿子。
青年时代思想活跃,到1844年,基本完成了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
1844年8月底,恩格斯从英国回国,途经巴黎时见到了马克思,从此两位伟人并肩战斗了近40年,成为亲密无间的战友。
在1844年8、9月之间,他与马克思合写了大量的革命著作,其中包括《共产党宣言》等。
他还独立写作了大量的革命理论文章。
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十几年的时间里,肩负着宣传、继承马克思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的重任。
这位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一直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其著作还有:《政治经济学的天才大纲》(1844年),《神圣家族》(1844年8月与马克思合著。
此书之目的是反对青年黑尔派,它奠定了革命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基础),《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5年,列宁称这部著作为“世界社会主义文献中一部优秀的著作”,在这本书中,“恩格斯第一次说明无产阶级不只是一个受苦的阶级”,“战斗着的无产阶级是自己帮助自己的”)。
恩格斯是无产阶级的领袖和导师、马克思的朋友和战友,二人共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背景探寻】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客死于英国伦敦。
3月17日,葬礼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
作为战友的恩格斯的感情是极其复杂的,马克思的逝世无疑给了他最沉痛的打击。
语文必修2 同步练习:第4单元1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Word版含解析

1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没有职业,但是他以为全世界无产阶级谋幸福为业;马克思身材矮小,但是他在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心目中是最高大的。
贫困的生活,琐碎的家务,亲人的离去,一切灾难都不能摧毁他的钢铁意志,这位人间的普洛米修斯始终坚定不移,从未失去对未来的信心。
在英国,可以见到许多名流的塑像。
威灵顿、丘吉尔、司各特、牛顿,牛津大学的图书馆是某一个富豪捐赠的,【课内挖掘】人生须有品,人生须有格,品格决定着我们人生的质量。
大凡科学泰斗、思想巨人、文学巨匠……无不有着超凡的人格、绝伦的品行。
马克思,这颗人类思想史上璀璨的巨星,他胸怀世界,心系苍生,造福于普天下劳苦大众。
用他毕生的心血,用他光焰的生命,用他不屈的意志,用他顽强的斗争,铸就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为天下的穷人带来无限的光明。
品格对于每个人机会均等;品格也不是先天生成,它来源于后天锤炼。
伟大的事业须有伟大的品格相伴,高尚的品格决定你高远的前程。
[运用角度]可用于“理想”“斗争”“时间”“科学”“革命”“真理常在炼狱中诞生”“拥有豁达的心态才能轻松应对各种磨难”“人生的价值因服务于世界上大多数的人而伟大”“友谊”等写作话题或题目中。
【课外运用】示例一:理想就是事业的种子,再伟大的事业也是源于起初的一个理想。
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工作,是马克思的理想。
有了这颗理想的种子,马克思才有耐力攻读前人留下的煌煌巨著,以至把大不列颠图书馆的地面磨出一道深痕;有了这颗理想的种子,马克思才忍受得了贫穷和饥饿,写出了《资本论》这一旷世杰作;有了这一理想的种子,马克思才有勇气和智慧,战胜了来自各方面的敌人。
总之,正是因为有了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工作这一理想的种子,马克思才能构建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并成为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第一位巨人;也正是因为有了共产主义这一理想,才有了我们今天千束万束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花蕾。
成为一个发明家,为改善人类的生活方式而工作,就是爱迪生的理想。
高中语文《在马克思目前的讲话》同步练习1 苏教版必修4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悼.词(dǎo)逝.世(shì)空.白(kōng)永垂不朽.(xiǔ)B.估量.(liàng)抹.杀(mǒ)嫉.恨(jì)豁.然开朗(huò)C.诅咒.(zhòu)给.予(jǐ)肤浅..(fū)纷繁芜.杂(wǔ)D.诽.谤(fěi)污蔑.(miè)索.然(suǒ)卓.有成效(zhuō)2.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驱逐既使水乳交溶坚忍不拔B.奚落赏鉴原形毕露浅尝辄止C.困顿觉悟眼花潦乱食不果腹D.衷心忌恨旁证博引欢渡佳节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这位巨人逝世后所形成的,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②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
③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的发现。
A.空间摸索独特 B.空白摸索独到C.空白探索独到 D.空间探索独特4.下面句子的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看到左邻右舍的孩子上大学的上大学,参军的参军,王阿姨心里就难受:从小娇惯了的“宝贝儿子”小学毕业后就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实在不。
(2)你们不是夸奖说他很有能耐吗?怎么这回又说他办事呢?(3)每次交代任务,他总是找借口。
(4)一个人偶然一天两天不洗脸,固然也不好,洗后脸上还留着一个两个黑点,固然也不,但是倒没有什么大危险。
A.成材不利推托文雅 B.成才不力推脱雅观C.成才不利推脱文雅 D.成材不力推托雅观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科学工作者正是以这种特有的风格和态度不断地去探索宇宙中无穷无尽的奥秘。
B.去年我毕业时张老师送给我的那支钢笔,虽然式样陈旧,但我却敝帚自珍,一直在使用C.任何一个人的生活都不是孤立的,都和社会休戚相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 议论文
第4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
1.给加点的字注音
(1)悼.词( ) (2)肤.浅( ) (3)给.予( )
(4)诬.蔑( ) (5)嫉.恨( ) (6)诽谤..( )
(7)诅咒..( ) (8)不可估量.( )
(9)繁芜.丛杂( ) (10)豁.然开朗( )
(11)衷.心喜悦( ) (12)卓.有成效( )
2.辨形组词
(1) 估 沽 姑 怙 (2) 拔 跋 拨 泼 (3) 悼 掉 绰
3.词语释义
(1)不可估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豁然开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卓有成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永垂不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浅尝辄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建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近义词辨析
(1)“摸索”与“探索”
都有“求索”的意思。“摸索”,试探着(行进),寻找(方向、方法、经验等)。“探索”,
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
例句:土地股份合作并不是胶州首创,全国一些地方一直都在积极________,作为推进
农村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的一种新方式,我市也在________中前行。
(2)“不可估量”与“不可限量”
两者都表示“不能够看出,不能够估计”,但使用的对象不同。“不可估量”,不能轻
易估计推算出来,形容数量大或成就高。“不可限量”,形容前程远大。
例句:①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________的损
失。
②这些孩子,别看年龄小,他们都有一身的本领,其前途________。
一、初步感知
1.理清文章的结构。根据悼词的特点可将文章分为三部分:
结构 起止段落 段意 感情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2.阅读课文归纳,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一生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科学家:
理论贡献
革命家:
实践贡献
二、深层探究
3.第三段开头为什么把马克思的发现和达尔文的发现相比?
4.如何理解“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怎样理解马克思的革命理论与他的革
命实践的关系?
5.如何理解文本中对马克思的不同称谓?
6.分析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及表达的感情。
(1)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2)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3)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4)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
.........
敬.。
三、技法迁移
叙中有议 叙中言情
[文本回顾] 这篇悼词在表达上,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手法。就全
篇来看,介绍马克思逝世的情况和他的革命实践活动,采取叙述方式;对于马克思的伟大发
现及其评价,采取议论方式;同时抒情贯穿于全文之中,抒发了对马克思的爱戴和悼念的浓
厚感情。
[技法点拨] 在议论性文章中,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议论,但为了使议论的观点更加明确,
常常需要列举事例并叙述示例,这就需要用到记叙的表达方式。因此把握好议论文中记叙、
抒情的分寸,是写好议论文的关键。议论文中的记叙,要紧紧围绕着论点(或分论点)展开,
采用概括叙述的形式,不必对事例中的人物、语言、动作、细节进行详尽的描述,示例只要
能证明观点就可以了。议论文中抒情常见的方式有:(1)用于文章开头,奠定全篇的基调,
明确自己的爱憎观点。(2)用于文章结尾,重申论点,收束全文。例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
话》结尾一段:“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仅一句话,可谓一语千钧。议论文的结尾
运用抒情,比一般议论文字感情色彩更浓,而且易于增强文章的鼓动性和号召力。(3)抒情
贯穿全文,融于记叙、议论之中,在字里行间感受作者流露出来的爱憎分明的炽热深情。
[迁移运用] 阅读下面的宋词,分析作者是怎样运用叙事和抒情的写法的?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 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
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答案解析】
基础梳理
1.(1)dào (2)fū (3)jǐ (4)wū (5)jí (6)fěi bànɡ (7)zǔ zhòu (8)liánɡ
(9)wú (10)huò (11)zhōnɡ (12)zhuó
2.(1)估计/沽酒/姑且/怙恃 (2)拔高/跋扈/拨动/泼辣 (3)悼念/丢掉/绰号
3.(1)无法估计的。形容(损失、收益、作用、影响等)非常巨大。(2)形容狭窄幽暗一
变而成开阔明亮;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某个道理。(3)成绩和效果非常明显。(4)(事迹、精神
等)长久流传,永不磨灭。(5)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作深入研究。(6)
建立的功绩。
4.(1)探索 摸索 (2)①不可估量 ②不可限量
文本互动
1.
结 构 起止段落 段 意 感情
第一部分 (1) 交代伟人逝世的时间 悲痛
第二部分 (2~7) 评说马克思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伟大贡献 敬仰
第三部分 (8~9) 颂扬马克思崇高的品质:敌人的忌恨、人民的爱戴 悼念
2.
科学家: 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
理论贡献 决定上层建筑)
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剩余价值)
其他许多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电学
革命家:
实践贡献
出版进步报纸和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
在巴黎等地各组织中的工作
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活动的高峰)
3.用“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同“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进行
类比,是为了说明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具有划时代意义。达尔文的进化论使人正
确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则让人们正确认识了人与社会
的关系。
4.(1)与马克思在革命理论方面的成就相比较,他在革命实践中的贡献更为重要。加“首
先”以示强调。这句话与第6段中“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相呼应。
(2)由于他卓有成效地参加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解放无产阶级的伟大实践,才创立出
伟大的历史科学理论,并在革命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完善自己的理论,革命实践是革命理论
的基础。他创立革命理论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推动革命实践的前进。可以说马克思用自己的
行动真正地实践了他的科学观、理论观。
5.文本“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这个人”“这位巨人”“马克思”“这位创
始人”等,这些称谓的变化,充分表现出恩格斯高超的表达技巧和他对马克思最深挚的情感。
如“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对马克思的形象进行了一个高度的概括;“这个人”表示对马克
思逝世产生的影响要进行评价,又要将马克思与演说者和听演说的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这位创始人”表明了马克思在共产国际中的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6.(1)“空白”,表明马克思逝世造成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2)“敌人”与“私敌”,表明马克思光明磊落的品德,他所从事的斗争并非出自个人
的私利。
(3)时间精确到时、刻,表明了作者郑重的态度和极度悲痛的心情。“最伟大的思想家”
突出强调了马克思的重要地位和他的去世产生的影响。“停止思想”突出了作者对作为思想
家的马克思去世的遗憾、惋惜和哀悼之情。
(4)“当作蛛丝一样”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忌恨和诬蔑的极度蔑视,这些诬蔑和诽谤丝
毫不令他挂怀。“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表明马克思对待敌人的那种居高临下的态度。
[迁移运用]
上片抒情,抒发死别之痛和相思之苦。“十年生死两茫茫”,长久郁结于心的深长的悲叹,
首句即从心底迸发而出,为全词定下了主调,凄哀至极。下片叙事,“夜来幽梦忽还乡”叙
写梦中相见。“小轩窗,正梳妆”看似梦境记实,实际是恩爱夫妻平常生活的生动写照。“相
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是词人设想的见面情景。最后一句,再次把撕心裂肺的悼念之情推至
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