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第二单元第一节教学案

合集下载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三态温度测量》教学教案及教学设计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三态温度测量》教学教案及教学设计

第三章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温度的概念。

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

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和原理。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的物理规律。

2.养成学生使用物理仪器测量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重点:温度计原理和正确使用温度计。

难点:设计测温度的仪器(温度计),正确使用温度计。

【教学准备】教师:烧杯、热水、冷水、温水、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学生:烧杯、热水、冷水、温水、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小瓶、橡皮塞、细玻璃管。

【教学过程】【出示四季图片】【提出问题】春夏秋冬分别给你什么感受?【导入语】春夏秋冬分别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尤其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让人印象深刻,物理学中我们用温度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让学生观察思考四季的不同以及水的物态变化,同时引入温度的概念,激发学习兴趣。

)【引入】生活中很多物体的温度不同,热的物体温度高,冷的物体温度低,你能举几个例子吗?我们有时凭感觉去判断物体的冷热,这种感觉可靠吗?请同学们亲自体验一下。

引导学生完成实验【导入语】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知道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冷热有时是靠不住的,要准确判断和测量物体的温度,必须选择科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

【小实验】自制温度计【指令语】请同学们参考课本47页“想想做做”,利用桌面上的器材,小组合作自制一个温度计。

同时思考,温度计的原理是什么?【设问】如何改进自制温度计,从而更方便更精确地测量温度?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出示各种常用的温度计: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家用寒暑表【设问】为什么各种温度计的玻璃管都设计得非常细呢?【指令语】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手中的温度计,思考一下它由哪些部分构成?【指令语】不少同学注意到温度计上有个标记℃,这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本48页“摄氏温度”部分,结合手中的常用温度计,进行自学。

《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地形和地势的基本概念,了解中国地形地貌的分布特点,并能够通过地图识别主要的地形类型和地势特征。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地理现象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明确地形和地势的区别与联系,理解中国主要地形类型及其空间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则在于引导学生正确解读地图,能够准确识别不同地形类型及其分布特征,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地理现象。

三、教学准备课前准备包括准备中国地形图、多媒体课件、相关地理资料等教学资源。

教师需熟悉教材内容,准备相关地图和图片资料,以便在课堂上展示和讲解。

同时,应提前将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学习目标告知学生,引导学生进行预习,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首先,在课前,老师需先对同学们进行一定的地理知识预热,比如简单回顾之前学过的相关概念。

随后,通过一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片作为引子,让学生们感知大自然的壮丽与神奇。

通过这样的导入,引导学生们意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和魅力,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明确目标紧接着,老师需要清晰地告知学生们本课时的学习目标。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地形和地势的基本概念、主要地形类型的特征及分布、地形和地势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等。

让同学们在了解基础知识的同时,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三、新知探索接下来,老师通过讲解、图片展示等方式,让学生们掌握地形和地势的概念及特点。

这一环节中,应注重使用地理图表和地图,让学生们直观地感受不同地形类型的特征。

同时,可以结合实际案例,如不同地形对农业、交通等的影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形和地势的实用价值。

四、互动学习在学生们对地形和地势有了初步了解后,老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活动。

让学生们分组探讨不同地形类型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并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见解和发现。

通过小组讨论,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还能让他们在交流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二章第一节 地形和地势—地形 教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二章第一节 地形和地势—地形 教学案
A、东西走向的山脉:天山山脉、阴山山脉、长白山脉
B、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
C、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昆仑山脉、祁连山脉、秦岭
D、南北走向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
5、我国山区面积广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适宜发展林业、牧业、采矿业
B.利于形成多样化的民俗
C.坡度大,不利于发展种植业
2、读图2.3,说出我国各类地形的面积比例:
山地占、高原占、盆地占、平原占、丘陵占。我国地势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说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优势。
“比一比”
1.观看多媒体投影,回答相关问题。
2.读图2.6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图左下角的图例找出各种走向的山脉
这首诗说的是什么??
“填一填”
一、读课本P22—24内容,完成下列要求:
1、读图2.2找出我国的主要地形区。
我国的四大高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的四大盆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的三大平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平原面积广大
B、山区多,平原少,耕地资源不足
C、各类地形比例恰当
D、山区面积占三分之二,有利于发展耕作业
2、我国东部地区的主要地形是()
A、高原和平原B、平原和丘陵
C、高原和盆地D、平原和 盆地
3、位于青藏高原的盆地是:()
A、塔里木盆地B、准噶尔盆地
C、柴达木盆地D、四川盆地
4、关于我国山门走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声的.3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二)教学难点:1、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2、声音的传播要靠介质。

●课前准备橡皮筋、塑料尺、军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实物投影仪、录像带、电视机、录像机。

●教学过程(一)预学1 阅读教材第12~13页“声音的产生”完成下列问题:(1)声音是指______________,请你举出常见的三个声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声音是由于声源的_______而产生的。

2 阅读教材第14~15页“声音的传播”完成下列问题:(1)声音可以在______、_______、_______中传播。

(2)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______。

______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以_______的形式传播。

3 阅读教材第15页“声速”完成下列问题:(1)速度的单位_______。

(2)15’C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_。

(二)探究与精导教学点 1 声音的产生动手做如下实验:A 说话时用手触摸喉咙: B 说话时嘴的前方放一张纸片:C 敲响音叉后用一个轻质小球贴近音叉。

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完成下面问题。

(1)实验A说明说话时声带在__________:(2)实验B说明说话时声带的________引起了空气的______,从而使纸片动起来。

人教版八年级上物理第2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物理第2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物理第2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声音实验,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

2.教学难点:如何进行声音实验并观察现象,如何解释声音现象的产生和传播。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发声器、弦线、水杯、扩音器、实验器材等。

2.实验准备:设置实验台,准备实验材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不同的声音,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所听到的声音有哪些特点,引导学生对声音产生与传播进行初步的感知。

2. 理论讲解(15分钟)2.1 声音的产生: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实验演示,讲解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当物体振动得足够快时,就会产生声音。

2.2 声音的传播: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讲解声音通过空气、液体和固体传播的原理,并引导学生理解声音传播的速度和路径。

3. 实验探究(30分钟)3.1 实验一:利用弦线进行声音传播实验。

步骤: - 将一根弦线两端固定在桌子上,并拉直。

- 教师在弦线上用手指轻轻拨动,学生观察并描述声音的传播情况。

实验目的:观察声音在弦线上的传播情况,初步了解声音传播的路径。

3.2 实验二:利用水杯进行声音传播实验。

步骤: - 将一只水杯放在桌子上。

- 教师用手指敲击水杯边缘,学生观察并描述声音的传播情况。

实验目的:观察声音在水杯中的传播情况,初步了解声音传播的路径。

3.3 实验三:利用扩音器进行声音放大实验。

步骤: - 教师用扩音器放置在较远的地方,调整音量合适。

- 学生分别站在不同距离的地方,观察声音的传播情况。

实验目的:观察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情况,初步了解声音的传播速度和衰减规律。

八年级上第二单元教案

八年级上第二单元教案

第一课希腊、罗马与欧洲古典文明(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思想■教学目标了解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及其发展脉络。

了解古代雅典的民主制,认识其局限性,同时也汲取其“营养”;通过欧洲古典文明与大河文明的比较、希腊文明与罗马文明的比较、雅典文明与斯马达文明的比较,让学生感受人类文明发展的多元性与独特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教学重点:雅典的民主制度教学难点:雅典民主制度的成因与局限性。

⊙学与教的过程(一)欣赏奥运——追溯希腊文明【讲述】说到希腊就会想到2004年奥运会上那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场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奥运会开幕式。

【展示】播放雅典奥运会的会歌,同时播放奥运会开幕式中的一些照片。

【讲述】这些都代表了希腊文明,让我们回到公元前2000年走近希腊文明的开端时期爱琴文明。

【介绍】展示地图,爱琴文明是希腊文明的开端时期。

你能找出爱琴文明的中心吗?【学生回答】以迈锡尼和克里特岛为中心。

【感受辉煌】展示爱琴文明的一些图片,如米诺斯王宫等,感受爱琴文明的辉煌成就。

同时让学生用语言描述一下对皇宫的印象。

【讲述】让学生介绍特洛伊战争,了解爱琴文明为什么走向衰亡。

但希腊文明却仍在继续发展,在公元前8世纪的时候,迎来了希腊文明的城邦时代。

(二)享受民主——评雅典民主制【展示】屏幕出示地图,在所有的城邦中最为著名的是雅典和斯巴达。

【讲述】雅典最著名的是它的民主制度。

与我国古代2000多年的专制制度完全不同,我们是皇帝一人说了算,皇帝说的就是圣旨,是不可违抗的,但是雅典国家的事情是要许多人召开会议讨论后集体决定的。

【看书】让学生看书P51面第三段及阅读卡,并回答以下问题:1、雅典有哪些民主会议?分别在什么时间召开?2、哪些人可以参加民主会议享受民主权利?3、雅典人如何防止有些人的权利过大?【游戏】首先教师介绍游戏规则:1、各位同学抽取代表自己身份的纸条。

2、根据自己的身份,扮演角色,来判断自己是否具有参加民主会议的资格。

3、最后在纸条上做出自己应该有的判断。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节地势和地形第一课时(1)教案中图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节地势和地形第一课时(1)教案中图版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中国的主要山脉走向及分布。

2.了解我国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分布和特点。

3.知道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地形图,记住我国主要山脉和地形区的名称和分布。

2. 学会说明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分析不同地形类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认识山川壮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理解我国各种地形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各方面的影响,确立万物相联系的观点。

【教学重点】1.主要山脉的走向及分布2.多种多样的地形及主要地形区的记忆。

【教学难点】分析我国地形特点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教学方法】本节课的要点是“地形复杂多样”。

学习时要充分利用地形图,知道我国高原、平原、丘陵、盆地各种地形齐全。

通过山脉分布图,明确我国主要山脉及走向。

综合景观图,了解四大高原各自的特点,在地形图上找出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三大丘陵。

结合实例及景观图理解多样的地形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学案、中国地形图、各主要地形区的一些景观图片、各地的一些民俗资料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二、学导达标学习任务一:南北气温的差异(1)主要山脉及走向教师:从图2.4可以看出: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高大而绵长的山脉,犹如一条条卧伏的巨龙,纵横在中华大地上,把祖国江山妆扮得雄伟壮丽,多姿多彩。

这些山脉多为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南北走向和西北—“中国陆上主要山脉图”,引导学生读图、观察,判断。

山脉是地形的骨架学生活动二:1.读图:读2.6图,分组读出我国主要山脉。

东西走向山脉:___________________南北走向山脉:________________东北—西南走向________________西北—东南走_________________2.填图:在下面图中分别填出我国为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南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新人教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教学用具橡皮筋、塑料尺、军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实物投影仪、录像带、电视机、录像机.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sound)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生甲]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生乙]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生丙]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生丁]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师]同学们对声有这样浓厚的兴趣,这很让我高兴,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二、进行新课[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师]请每组选一位同学,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生甲]把一根橡皮筋张紧,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生乙]把一只塑料尺压在桌边,使一端伸出桌外,用手拨动尺的伸出端,尺振动发出声音.[生丙]用鼓棰打击鼓面,鼓面振动,听到宏亮的击鼓声.[生丁]拨动小提琴的琴弦,弦振动发出悦耳的琴声.[生戊]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一下: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10,声带振动,发出声音.[师]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总结概括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生甲]打击或拨动物体可以产生声音.[生乙]我们发声时没有打击,也没有拨动.[生丙]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师生共同活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vibration)产生的.[师]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声音产生的奥秘被我们揭开了谜底,为我们的成功合作鼓掌.[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情绪十分高涨.[想想议议][师]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生甲]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生乙]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生丙]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生丁]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生戊]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师]启发学生思考,由上面的实验同学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生]真空不能传声.[师]经过同学们的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同学们得出了真空不能传声的正确结论.实际上,我们平常能听到彼此讲话的声音,就是依靠了空气这种介质.假想云层和我们之间是真空,大家就听不到雷声了.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动物传递声音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生]月球上没有空气,登月宇航员怎么交谈呢?[师]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在月球上宇航员即使近在咫尺,也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看录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声音在空气中怎样传播呢?以击鼓为例: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的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左侧的空气变稀疏.鼓面不断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个过程和水波的传播相似.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传播.因此,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sound wave).[想想议议][师]同学们已经知道固体和气体都可以传声.那么,声能在液体中传播吗?请同学们找出事实或实验来支持你的想法.[生甲]在游泳池游泳的人,潜入水底时仍能听到岸边人的谈话声.[生乙]钓鱼时要保持周边环境的安静.[生丙]渔民们常用电子发声器发出鱼喜欢的声音,将鱼诱入鱼网.[生丁]把正在响铃的闹钟由塑料袋包好,把它放入水中,仍能听到铃声.……[师]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演示实验、想想议议,我们已经知道了: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做媒介将声音传播出去,那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5页图表:几种物质中的声速,并回答下列问题:[投影]问题1:声音在15 ℃和25 ℃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问题2:声音在25 ℃的空气和蒸馏水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问题3:对比表中的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生甲]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 ,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生乙]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 ,25 ℃时蒸馏水中的声速为1497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生丙]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想想做做][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尽可能的话,进行实际测量,看看哪个组的方法更合适,测得的声速更接近当时的真实值.第一组:百米赛跑时,测出计时员与发令枪的发令地点之间的距离s ,再测出计时员从看到发令枪发令时的烟雾到听到枪声的时间t ,利用v =t s 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第二组:测出海底的深度s ,把恰好没在海面下的钟敲响,测出钟声传到海底,再反射回海面共用的时间t ,利用v =ts 2就可以算出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 第三组:对着山崖喊话,测出从喊声发出到听到回声所用的时间t ,再测出喊话者距山崖的距离s ,利用v =ts 2,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第四组:利用声纳对着墙壁发出超声波,它会自动记录从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到被墙壁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共用的时间t ,再测出声纳与墙壁之间的距离s ,利用v =t s 2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第五组:两个同学相距较远的距离s ,让其中的一位同学喊话,并记下开始喊话的时刻t 1;当另一位同学听到喊声时,也记下听到喊声的时刻t 2,则利用v =12t t s 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师]同学们刚才设计的方案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行性,祝贺同学们成功的设想,课后若同学们能通过实验测出声速,就更加完美了.[动手动脑学物理]1.学生想出了许多办法说明桌子声是由桌面的振动引起的.方法(1):在桌子上固定一根弹性较好的细棍,细棍顶端固定一根细弹簧,弹簧上连接一个轻质小球,敲打桌子,轻质小球也随着跳起舞来.方法(2):在桌面上撒一些碎纸屑,用力敲打桌面,纸屑会跳动起来.方法(3):把手放在桌面上,当用力敲打桌面时,感觉手在振动,说明桌面在振动2.通过查阅资料可知,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距离s 1=1500 km ,快车的速度v 1=105 km/h ,火车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t 1=11v s =14.3 h 北京到上海的航线距离为s 2=1200 km ,大型喷气式客机的速度v 2=600 km/h ,则喷气式客机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t 2=22v s =2 h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v 3=340 m/s,北京到上海的距离s 3=1000 km ,声音传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t 3=33v s =0.8 h 3.能听到两次敲打声.第一次声音是由铁传来的,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由铁管中的空气传来的.三、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声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四、布置作业P 16动手动脑学物理1、2、3写在作业本上.五、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
第一节感悟生命
学习目标
一、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生命的可爱;每个生命都是独特的,生命是可敬的;每个生命都是唯一的,生命是可贵的;
二、让学生在欣赏生命之美好、领略生命之敬畏的过程中享受生命的快乐
学习重点、难点:
一、通过参与体验活动,领悟生命的可爱、可贵及生命的独特性,体会世界因生命而精彩。

二、激发内心对生命的独特性的敬仰之情,并由衷地珍惜生命。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
(一)同学们,请仔细阅读课文,比一比谁最先从中找到下列填空题的答案!
1、生命是的,因为,生命更加美丽;
2、生命是的,地球上的每个生命都是的。

3、生命是的,因为每个生命都;生命是宝贵的,因为每
一个生命都在;生命是宝贵的,因为对大多数个体来说,生命,。

4、人的存在不是的,人类也是一种生物,是中的一环。

当我们以敌对的态度对待其他生命的时候,实际上就是。

(二)看完了文章,体会自己心中的感觉,想一想:如果这个世界少了众多的生命的点缀,会是一种什么模样?
生命是可爱的,世界因生命而美丽。

二、合作探讨:
1、你认为生命有哪些特点?
生命是可爱的(生命是可爱的,生命因可爱而美丽),生命是可敬的(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的)、生命是可贵的(因为每个生命都来之不易;第一个生命都在顽强地表现自己;对大多数个体来说,生命只有一次,一旦失去就无法复生)。

2、我们对待其他生命个体应持何种态度?
各种生命体相映成趣,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世界因各种生命的存在而精彩。

人的存在不是
孤立的,人类也是一种动物,是地球生命链中的一环,人类和其他生命共同分享着地球,每一种生命都在存在的价值,当我们以敌对的态度对待其他生命的时候,实际上就是把我们自身孤立起来了。

人类并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而是大自然的看护者,我们要尊重并且爱护其他生命个体。

3、2003年11月3日清晨5时许,湖南衡阳特大火灾,衡阳消防官兵经过3小时的奋力扑救,眼看大火就要扑灭。

突然,一场意想不到的灾难发生了,八层楼房整体坍塌,20名消防官兵殉职。

救火人员中唯一幸存的江春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当时昏了过去,醒来时,听到旁边的队长说:“你一定要活下去!”于是我心中转念:我一定要活下去!”在接下来的27小时内,他觉得很累,好想休息。

但是不敢睡。

你知道这一睡就永远不能醒来。

他用手挖沙,挖一会,停一会,手指挖破了。

鲜血不停地往外流……。

阅读上述材料,说说你受到哪些启示?
生命是可敬的,它既顽强,又脆弱。

生命是可贵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来之不易,生命属于我们的只有一次,我们一定要善待自己,珍爱生命。

(围绕生命的可敬、可贵、珍爱生命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三、课外延伸;
1、活动:我们校园周围有哪些生命?比一比谁更了解它们的生存习性?
交流后指出:每一种动植物都有各自的生存方式,生命是独特的。

2、观察和探究:
(1)采集看似相同的树叶,观察它们是否相同,能否找出它们的差异。

指出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的道理。

(2)观察指纹4人一组采集各自指纹,观察形形色色的指纹
发现:指纹大小、形状、螺纹形状、疏密、弯曲度等都有差异。

从两活动中引导学生体会生命是独特的。

我们敬畏地球上的生命,不仅因为人类有怜悯之心,更因为生命的独特和神圣。

3、说一说:与其他生命相比,人的生命有什么同?
教师指出:人类的生命具有智慧,可以创造生活。

4、向母亲了解有关母亲孕育自己及生下自己的一些细节。

听听妈妈的感受。

听后,你有什么新感受?
第二课时
四、课堂展示:
五、反馈练习:
1、一位孕妇在地震的废墟中直到产下婴儿才含泪辞别人世,这说明(B)
A人的生命是可爱的。

B人的生命是可敬的
C人的生命是可贵的。

D人的生命是短暂的。

2、“对自然界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这句话的意思是(D)
A人类要完全服从自然界。

B人类能够主宰自然、主宰生命。

C人与自然是相互独立的。

D人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就是在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3、科学研究发现,SARS病毒可能与野生动物有关,这一发现再次警示人类(B)A动物是人类的敌人。

B人与动物应当和谐相处。

C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生命。

D当生命受到威胁时,不轻言放弃。

4、在这个世界上,属于生命的有(D)
A、活着的动物
B、生活中的人
C、植物、微生物
D、所有有生命的动物、植物、微生物
5、实践探究题:
一头气喘吁吁的黑熊在前面惊慌逃跑,一辆满载游客的旅游车在后面紧追不舍,车头每顶撞一下黑熊的屁股,笨拙的黑熊就会摔一个趔趄,游客在车上随之爆发出一阵哄笑……这是2006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发生在一家动物园里的一幕。

近年来,虐待动物的事情时有发生。

有大学生用硫酸泼黑熊,有小学生把小狗放进微波炉,一个少妇虐杀小猫,还把图片放在网络上……
这是八年级某班在一次主题班会上展示的材料。

下面请你也参与到这次主题班会
中。

(1)请你给这次主题班会拟一个标题。

善待动物,敬畏生命
(2)班会上,同学们一致认为:虐待动物,从动物的痛苦中获得乐趣是错误的,请你说说为什么是错误的。

每一个生命都是可爱的,可贵的,可敬的,每一个生命都有独特的价值,都是生物链上不可缺少的,当我们以敌对的态度对待其他生命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将自己孤立起来,所以是错误的。

(3)班会结束时,同学们决定向周围的人分发倡议书:善待动物,敬畏生命。

请你说说这份倡议书的主要内容。

爱护我们身边的动物,应像爱护我们的生命一样,让我们的生命世界更加和谐、精彩而美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