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 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下)历史教案及教学反思--第二单元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人教版七年级(下)历史教案及教学反思--第二单元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第6课 北宋的政治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重文轻武政策的后果。

教学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影响。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历史小故事:赵匡胤本来是周世宗手下得力大将,跟随周世宗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

周世宗在世的时候,十分信任赵匡胤,派他做禁军统帅,官名叫殿前都点检。

禁军是后周最精锐的一支部队。

世宗一死,军权落在赵匡胤手里。

公元960年春节,后周朝廷正在举行朝见大礼的时候,忽然接到边境送来的紧急战报,说北汉国主和辽朝联合,出兵攻打后周边境。

大臣们慌作一团,后来由范质、王溥做主,派赵匡胤带兵抵抗。

在陈桥驿,赵匡胤的部下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七手八脚地披在赵匡胤身上。

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几个头,高呼“万岁”。

接着,又推又拉,把赵匡胤扶上马,请他一起回京城。

后周恭帝让了位。

赵匡胤即位做了皇帝,国号叫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

历史上称为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经过五十多年混战的五代时期,宣告结束。

这段历史向来为后人津津乐道,还演变为一个成语“黄袍加身”。

在此之后,赵匡胤是怎样统治宋朝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北宋的政治,了解一下宋太祖的政策得失。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北宋的建立教师讲述: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

(960年,后周禁军首领赵匡胤(宋太祖)发动兵变,改国号为宋,定都东京(今开封),史称北宋。

)目标导学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教师简略地介绍,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

2.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说说宋太祖为什么要这样做?答案提示:宋太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所以他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3.史料解读。

材料一:军权的集中。

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兵权;设立枢密院,使“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

二者互相牵制,皇帝直接掌握了兵权;利用更戍法,使“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以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即兵将分离局面;实行“守内虚外”“内外相维”政策,使全国军队屯驻两半,一半京师,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的兵力配置。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学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学案设计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整理与练习【课标导航】1.了解赵匡胤建立北宋、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重点)2.了解赵匡胤实施集权措施的背景条件,具体的措施,这些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历史结果。

(难点)整理知识点:知识点1. 北宋的建立960 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他就是宋太祖。

知识点2. 北宋的统一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的趋势。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知识点3.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军事上:他深知唐末以来专权的积弊,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宋太祖还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他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2)政治上:①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宋朝的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在他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②在地方,宋太祖为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

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3)经济上: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

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作用: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___皇权_____大大加强。

知识点4. 重文轻武的政策(1)目的:防止唐末以来_武将__专横跋扈_____________的弊端重现。

(2)措施:①抑制武将:宋太祖有意重用__文臣______掌握军政大权。

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知道北宋的建立;2.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3.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4.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北宋形势图(1111 年)》与相关文献,从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2.通过阅读课本及有关史料,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3.认识北宋政治重文轻武特点的形成及其影响。

4.通过讲述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等历史故事或表演课堂剧等形式再现历史,多渠道感悟历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带来的利与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经验教训。

【教学重难点】重点:北宋的建立过程及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

难点:1、宋太祖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措施和影响。

2、正确认识北宋重文轻武的表现和影响。

3、北宋的政治特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视频《杯酒释兵权》(二)合作探究:一.北宋的建立过程1.北宋的建立展示:北宋建立的时间、人物、事件、都城这四个基本史实。

学生看书回答。

生:960年、赵匡胤(宋太祖)、陈桥驿兵变、开封。

师:这个同学找的非常准确,那么当时北宋建立的背景又是如何呢?展示: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进行详细讲解。

师: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受周恭帝的命令帅兵北进抗辽,结果部队行进到陈桥驿这一地方的时候士兵突然将原先准备好的黄袍穿到了赵匡胤的身上,这一事件便是“黄袍加身”。

师:赵匡胤建立北宋后,针对当时的政治力量的对比,采取怎样的战术策略完成局部统一的呢?生:先南后北。

师:经过宋太祖和宋高宗两位皇帝的努力,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

展示:北宋统一的历史意义。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师:宋太祖实现局部统一后,他要着手做什么了呢?生: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展示:一段《续资治通鉴》中宋太祖和宰相赵普的一段对话。

师:请两位同学上台来演绎一下皇帝和大臣的对话,其他同学根据他们的表演思考两个题目。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3)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3)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主要讲述了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以及政治改革。

本课内容较为复杂,涉及到北宋的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政治改革等方面。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注意把握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引导学生了解北宋政治的特点及其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唐朝的兴衰,对历史事件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

但鉴于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以及政治改革,掌握北宋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以及政治改革。

2.教学难点:北宋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备课:教师提前熟悉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重难点。

2.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视频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北宋的建立,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5分钟)教师展示北宋政治制度的相关图片、文献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北宋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北宋政治改革的原因和影响。

4.巩固(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强调北宋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

第6课北宋的政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北宋建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及北宋重文轻武的基本史实。

归纳概括宋太祖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合作探究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分析北宋重文轻武政策实行的原因,学会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北宋重文轻武政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陈桥兵变是一次近乎和平的兵变,学习宋太祖赵匡胤的宽厚仁爱之心。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北宋的建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重文轻武政策难点:如何评价北宋的重文轻武政策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图片:河南省陈桥驿显烈观中赵匡胤的塑像。

学生欣赏图片。

教师:这个人物可不简单,他原是后周大将,后来被他的部将黄袍加身,自立为王,大家知道他是谁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六课北宋的政治。

出示课题:第6课北宋的政治本节课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学习,版块一:北宋的建立1、北宋建立的基本史实出示图片:陈桥兵变地图和黄袍加身图片教师: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史称北宋。

对赵匡胤而言,黄袍加身仅仅意味着开始,要给五代以来的乱局彻底画上句号,开创一代盛世王朝,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北宋结束中原和南方地区分裂割据局面出示图片:五代十国割据形势图和北宋、西夏、辽对峙图教师:他首先面临的是唐末以来四分五裂的江山。

通过形势图,可以看到广袤的中华大地,大多仍被十国的残余政权占据着,面对这种形式,赵和他的后继者制定了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北方的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分裂割据局面。

但是在北宋周边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事实上统一序幕开始之前,就有人举起了造反的大旗,宋太祖御驾亲征,很快将叛乱镇压下去,天下归于平静,但宋却失眠了。

怎样做才能稳固江山,避免重蹈五代十国的覆辙。

他想起了跟随自己征战多年的赵普。

板块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赵普为宋太祖指明方向出示材料: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藩镇割据)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北宋的政治》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北宋的建立、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北宋的政治制度、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北宋的政治历史,掌握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的事迹。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五代十国的历史,对历史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北宋政治制度的细节和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的事迹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拓宽知识面。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

2.掌握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的事迹。

3.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宋的政治制度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

2.教学难点: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的事迹。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和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使学生掌握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的事迹。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查阅相关资料,熟悉北宋的政治制度和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案例。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教材,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和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五代十国的历史,进而引出北宋的建立。

教师简要介绍北宋的政治制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北宋政治制度的相关图片和资料,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

同时,教师讲解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 6 课北宋的政治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 6 课北宋的政治教案

五代十国北宋
军权有大军指挥调度权有握兵之重,无发兵之权
财权拥有辖区的财政权力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
民权拥有辖区的民政处理权力下派文官做知州和通判,掌管民政、
司法
人事
调度
可以自主任命下面官员人事调度权全部归属中央目标导学三:重文轻武的时代
1.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讨论宋朝重文轻武的表现。

(1)经济文化兴盛,但军事上却软弱至极。

(2)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3)遇有战事,也由文官挂帅出征。

(4)科举考试,文举兴盛,武举录取人数少。

2.宋太祖重文轻武的目的是什么?
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3.宋代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说说由此带来了哪些影响。

科举制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4.重文轻武政策给宋朝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1)积极影响: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2)消极影响: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三、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设计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设计设计
(3)针对材料四中出现的问题,宋朝实行什么政策?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1材料一、二反映了宋朝采取哪些措施巩固统治?)
材料三 《宋史职官志》记载:“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2)材料三中提到的官职的名称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
材料四 宋太祖认为“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用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十之一也”。这就是说,用文臣代武官主管藩镇,即使这些文臣全都贪污,也远远不及一个武将佣兵肆虐,祸及全国之甚。
【思维独立】
1、北宋的建立:960年,后周大将___________ 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以__________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统一方针,结束了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的分裂割据局面。
年月日
课时
1
课题
北宋的政治
课型
新授
序号
6
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1.知道北宋的建立。
2.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3.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4.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1、识读课本地图与相文献了解北宋统一南方和中原的历程。
2、通过阅读课本及有关史料,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北宋政治重文轻武特点的形成及其影响。
C.州县长官,三年一换 D.财赋大权,收归中央
3.下列关于中国历史上注明的帝王的对联中,描写宋太祖的是( )
A.载舟覆舟吸隋训,贞观之治留美名 B.开通运河创科举,历史功过后人说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溺酒色误王国 D.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
4.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说法,错误的是(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北宋的政治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北宋建立方式、建立者和都城,了解北宋结束中原和南方分裂割据局面
的史实。
2、掌握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具体的措施和影响。
3、了解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及其影响,了解科举制在宋朝的发展和作用。
4、认识到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列割据局面,符合广东人民的意愿,顺应历史的
发展趋势。
5、通过对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及其影响的学习,培养分析、评价历史
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1、北宋强化中央集权。
2、重文轻武的政策。
教学过程:
一、出示学习目标:
让学生摸清脉络、知道应该学习、掌握什么。
二、学生读课本,思考问题:
1、找出北宋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
2、说出北宋统一南北的史实。
3、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
4、宋朝重文轻武的原因、形成、表现及影响。
三、问题探究。
探究一:北宋建立的方式与西汉、唐朝有何不同?
探究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有什么背景?主要有哪些举措?这些举措对
北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探究三:北宋的科举制有什么发展?科举制对教育有什么影响?

四、学习小结
我的问题与收获:

五、课堂检测
1、“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其中建立北宋的“宋祖”
是( )
A.刘备 B.元昊 C.忽必烈 D.赵匡胤
2、有一种史学观点认为:宋朝某项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汉朝“犯我
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尚武精神,以致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
争中屡屡败北。这项政策应该是( )
A.重农抑商 B.重文轻武 C.和亲会盟 D.闭关锁国
3、有位历史老师是个对联迷,他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对联。下
列哪一对联是描写宋太祖的( )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 D.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
4、一位学者评论他所处的朝代,认为当时地方州郡之所以“日就困弱”,是因为
朝廷把各州的“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政刑一切收了。”该学者所处的朝代
是( )
A.秦朝 B.西汉 C.宋朝 D.唐朝
5、清朝学者赵翼写诗说:“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该诗讲的是哪
位皇帝( )
A.秦始皇 B.汉高祖 C.宋太祖 D.元世祖
6、针对唐朝中后期宰相“事无不统”的教训,为了进一步分割宰相权力,宋太
祖采取的创新措施是( )
A.分化事权,分割宰相权利 B.废除丞相,权归三司
C.实行三省六部制 D.废除丞相,设中书省
7、宋真宗准备让文武双全且长相俊朗的陈尧咨陪辽使射弓(射箭),并允诺授予
他高级武官。陈尧咨请示其母亲后,其母杖责之:“你们父子均以文章立朝为名
臣,你现在竟为了厚禄,使家族蒙受羞辱,忍心吗?”这反映出宋朝( )
A.孝亲观念浓厚 B.重文轻武传统
C.颜值备受推崇 D.选官注重才学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
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因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
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神人之福也。唐季(末)以来,战衅不息,
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
奇巧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续资治通鉴长
编》
(1)“太祖”指何人?其“得天下”是在哪一年?

(2)根据材料指出“兵革不息”的原因是什么?

(3)针对“普”的建议,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附答案
1---7 DBDCCAB
8、(1)赵匡胤。960年。
(2)节度使掌握兵权,实力强大,皇帝实力较弱。
(3)措施: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②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并设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③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转运使,把地
方财赋收归中央。影响:将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了中央,从而加强
了中央集权;逐渐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不断膨胀,造成了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