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上册周测试题1
高二语文选修1第一单元复习测试题

高二语文选修1第一单元复习测试题一、唐诗鉴赏。
(34分)阅读下列诗歌,然后回答1—2题。
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
从月亮在海上升起,勾起两地相思之苦,竟夕难眠,又觉得还是只有在(2分)中才能相见,描绘出了深深的怀远之情。
找出其中以月喻人的至理名言,(2分)并作赏析:(4分)2、这首诗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名句。
(2分)3.读下面一首古诗,赏析诗中“月亮”这一意象的作用。
(6分)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4—6题。
从军行(其一)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4、结合诗的内容,分析第四句的作用,并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分)5、有人说,边塞诗中所反映的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结合《从军行》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4分)6、王昌龄《从军行》写得好,《出塞》诗也很出名,请写出《出塞》(其一)。
(4分)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7——8题终南望余雪(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7、这是作者在长安的应试诗。
诗写在长安眺望终南山积雪景象,并从中预感到了什么?(2分)8、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所作。
唐代应试诗限定写五言六言句的排律,共十二句,但祖咏作了四句就交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做完,他回答说“意尽”。
这首诗是不是“意尽”于言内了呢?试作分析。
(4分)二、默写填空(8分每空格1分)9.木末芙蓉花,。
,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10.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
(《梦游天姥吟留别》)11.江头宫殿锁千门,。
(《哀江头》)12.,海上明月共潮生。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采桑子·重阳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采桑子·重阳》中“采桑子”是曲牌名,“重阳”是题目,它是现代诗歌,也是新诗,因为它产生于“五四”以后。
B.自然界从不会因为人事变化而改变它的运行规律,年年重阳节都会如期而至。
C.经历过战火洗礼的野花都比以往更芬芳。
可见红军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词人。
D.下阕中描写秋风比春风更强劲,秋景比春景更壮阔,后一句更表现出词人乐观、开阔的情怀。
(2)下阕说“不似春光”,又说“胜似春光”,是不是自相矛盾?请说明理由。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题目。
金黄的稻束郑敏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
静默。
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富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卷1

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
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上一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
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
《尚书·尧典》曾这样记载观象授时,上古的人们便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等。
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李节和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
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
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
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
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
南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
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
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1和2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1和2单元测试题及答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1和2单元测试题及答案一、诗文阅读(60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16分) 1、(1)携来百侣曾游,。
恰同学少年,;,。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在雨的哀曲里,,,消散了,甚至她的,。
(戴望舒《雨巷》)(3)寻梦?,,,。
(徐志摩《再别康桥》)(4)失其所与,,,不武。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5)①君子坦荡荡,《论语•述而》②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为政》(任选一题)(二)文言文阅读(3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9题。
(36分)荆轲者,卫人也。
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
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
荆轲游于邯郸,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
燕太子丹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
久之,荆轲未有行意。
太子丹乃请荆轲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轲曰:“微太子言,臣愿谒之。
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
” 樊於期遂自刭。
燕有勇士秦舞阳,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
乃令秦舞阳为副,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_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秦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轲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L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
拔剑,剑长。
操其室。
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1 沁园春 长沙-章节测试习题

章节测试题1.【答题】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橘子洲(jǘ)湘江(xiānɡ)漫江(màn)百舸(ɡě)B. 惆怅(chànɡ)寥廓(lào)苍茫(cānɡ)携来(xié)C. 百侣(lǔ)峥嵘(zēnɡ)茂盛(mào)遒劲(qiú)D. 阻止(zǔ)遏制(è)竞争(jìnɡ)沉浮(chén)【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音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注意形近字及多音字等。
【解答】A项,“橘子洲”中“橘”应读“jú”;B项,“寥廓”中“寥”应读“liáo”;C项,“百侣”中“侣”应读“lǚ”,“峥嵘”中“峥”应读“zhēng”。
故答案为:D。
2.【答题】下列对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争流:争相行驶。
B.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沉浮:盛衰。
C.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挥斥:指挥呵斥。
D.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击水:游泳。
【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义的能力。
需结合前后语境来具体分析。
【解答】C项,“挥斥”,在诗中的意思是“奔放”。
3.【答题】下列句子中空缺处应该选用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①登上山脊极目远眺,高纬度的天穹显得格外________高远,湛蓝色的天空中飘浮着朵朵白云。
②真正的________,必然是当朋友的尊严受到侵犯,作为朋友必与他一起挺身而出,而不是躲避在某个角落。
③在种种无奈的迫使下,他还是来到了这块曾经十分向往,而现在却又非常________的地方。
A. 辽阔义气彷徨B. 寥廓意气犹豫C. 寥廓义气彷徨D. 辽阔意气犹豫【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词语搭配能力。
需结合前后句意思来综合判定。
【解答】辽阔:广阔,宽广,一般多表示平面上的宽广。
寥廓:形容词,高远空旷。
意气: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或者是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
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6 兼爱-章节测试习题(1)

章节测试题【答题】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孔子说的“爱”是“仁”心的发用之一,墨子说的“爱”的底蕴却是由“交相利”之“利” 来申说的,这种不同是儒墨两种教化各趋一途的重要原因。
B. 墨子的“兼爱”是值得称道的,而孔子从“爱人”的角度提出了“泛爱”,在今天看来,“泛爱”比“兼爱”爱得更为广博。
C. 基督教的“爱”是被一个外在的权威要求的,它的教义甚至说信徒“要爱你的仇敌”,这种要求与墨家相比显得有些决绝。
D. 墨家学说给了一个有意志的“天”以“爱”的督责者的地位,其“兼爱”的训示有着被要求的意味,可说是一种有着“他律”性质的“爱”。
【答案】B【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解答】从原文的句子“墨子的‘兼爱’当然是值得称道的”“‘泛爱’并不比‘兼爱’爱得偏狭”看从“广博”的角度还是“墨家”的“兼爱”更加广泛一些。
【答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兼爱”是有着平等意识的“爱”,但不能以此贬斥儒家之“爱”。
因为作为一种情感,由衷的“爱”是不能借着“平等”的尺度相强求的。
B. 先秦儒者对“爱”的认识达到了自觉的高度,可贵的是他们的“爱”出于自然,发自内心,属于“情”的范畴而不是“理”的范畴。
C. 儒家始终把“爱”作为人“情”之一,而墨子的“兼爱”事实上把“情”作为“理”。
这是两家学说的一个重要差别。
D. 儒家的“自律”之“爱”,没有染涉利益,不会权衡得失,是一种超功利的爱,这“爱”本身即有着一种独立的价值。
【答案】B【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解答】通过原文“对‘情’的反省可使人悟出一种‘理’”,可见选项“不是‘理’的范畴”曲解文意。
1.【答题】阅读下面的两则材料,完成写作任务。
鲍鹏山先生在《寂寞圣哲》一书中将墨子看作“向帝国挑战的剑侠”,认为墨子勇敢地向周王朝发起挑战。
请结合本课《兼爱》所学,写一段文字,说说你的理解。
200字左右。
【答案】墨子被称为向帝国挑战的剑侠,有两点依据:他是剑侠;他是在向一个有几百年赫赫历史与辉煌文化的古老帝国及其文化挑战。
高中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一单测试题

基础模块(上)一单元测试题语文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答卷前先填写密封线内的项目和座位号。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选择题注意事项:1.选择题答案必须填涂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的一律不计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3.考生须按规定要求正确涂卡,否则后果自负。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与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鲜.xiān:鲜红新鲜屡见不鲜鲜为人知B.强.qiǎng:坚强牵强强词夺理博闻强识C.供.gōng:供给供应提供供不应求D.当.dāng:当家当代门当户对安步当车2.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归置坍踏较量红缨帽B.瓦脊翘起砌墙紫沙壶C.致谢垫子响午捡屋漏D.撤去器皿粗糙腌咸肉3.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浮.雕(表面的)川.流不息(同“穿”,来往)估工..算料(估算工钱)B.应酬..(交际往来)相.地定基(观察,探勘)据实复告..(再次告诉)C.道劳.(劳动)德高望.重(看,看见)墨里藏针.(比喻白头发)D.知.足(懂得,明了)无从查考..(查访考证)想当然耳.(罢了)4.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1995年秋,我去威海参加笔会,主题是《人与大自然》。
B.威海,你可知道,冰心曾为你流过多少泪!C.一边哭,一边说:“气死我了!气死我了!真可恨!真可恨!”D.《病榻呓语》《我梦中的小翠鸟》《我的家在哪里》这几篇公认的冰心近年的代表作都属于此类。
5.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你文章中有几处错误,我斗胆加以斧正。
B.令尊的字画运笔真是飘逸无比。
C.家父正恭候您的光临。
D.欢迎公子光临寒舍。
6.选出语言得体的一项()A.多年不见的老多捎来了家乡的土产,我推辞不了,最后只好笑纳了。
B.尽管只是微薄之力,但他费了很大的劲,我们应该感谢。
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

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对“钱”的追求,促进了全球交往。
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西班牙人和抵达印度的葡萄牙人等,他们都是追逐着“钱”而走遍世界的。
国家、地区之间的贸易,不仅繁殖了各行各业的商人,而且还呼唤着以“钱”为商业对象的商人──“钱商”,私人金融活动应运而生。
这些私人金融活动的风险很大,但是,“钱”的商业利润实在太大,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现在,钱的符号化电子化,让银行结算的速度大幅度提高,社会前进的步伐加快,极大地提高了经济的效率,在这方面,发达国家走在了前头。
金融电子化、货币符号化,是顺着使“钱”尽可能方便的逻辑往前走的。
“钱”方便到可以看不见的地步,越来越多看不见的“钱”在我们身边如洪水般高速流动,终于出现了一种比自然界灾害更为可怕的灾害──“钱灾”。
在国际经济关系中,人们以“钱”炒“钱”,“钱”越炒越热,终于升腾为“泡沫”。
发达国家的投机资本大肆购买某国的货币,然后急剧抛出,足以使经济规模较小的国家爆发金融危机。
短期流动资本大进大出,是东亚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
十多年前长春“疯狂的君子兰”,就是泡沫经济的本土例子,在城市职工人均收入不足百元的时候,一株君子兰却居然可以炒至十几万元的价位。
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经济增长幅度不大,房地产却在疯炒,经济泡沫一破灭,迄今十年不振。
钱啊钱,认为它贵,它就贵,不贵也贵,一旦泡沫破灭,认为它不贵,它就不贵,本来不贵。
经济发展怎样才有后劲?经济学家发现,在土地、劳动、资源和资本、科学技术和和平环境这些重要因素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国内市场的容量。
迄今为止,没有哪个国家的国内市场容量能够比得上美国,这是美国在经济发展方面能够长期独领风骚的重要原因。
一个大国,只有当人民购买力得到普遍提高、市场整合得好的时候,国内市场才会显示容量优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周测(1)一.语文基础。
(24分)1.下列各项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贿赂.(lù) 瑰.(guī)怪荫.(yīn)庇哺.(bǔ)育有的放矢.(shì) B.殆.(dài)尽谨慎.(shân) 联袂.(mâi) 纨绔.(kù) 前仆.(pū)后继C.坟冢.(zhǒng) 荆棘.(jí) 谬.(miù)论肇.(shào)事自古洎.(jì)今D.窈.(yǎo)窕草芥.(jì) 坐禅.(chán) 缝纫.(rěn) 日削.(xuē)月割B(A荫yìn 矢shǐ C肇zhào D芥jiâ纫rân)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向隅而泣书声琅琅高屋建瓴人才辈出B.民生凋敝身体赢弱半途而废湮没无闻C.草菅人命蓬筚生辉披沙捡金不可思议D.罄竹难书缄口不言驷马难追直上重宵A(B身体羸弱 C蓬荜生辉披沙拣金 D直上重霄)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普京表示,尽管“统一俄罗斯党”在新一届国家杜马选举中独树一帜....,但他不会因此修改宪法以谋求三次连任或延长总统任期。
B.不管如何描述姚明,都不算言过其实....,因为姚明的文化意义已远远超过体育本身,他已经成为推动美国人了解中国和亚洲的一面镜子。
C.这所学校向家长发了一封关于收取学费的公开信,虽言“切实减轻群众负担”,可实际收费额却步步攀升。
首鼠两端....,堪称奇文。
D.对待野生动物,我们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为渊驱鱼,为丛驱雀.........”,赶尽杀绝,只顾眼前利益。
B(A独树一帜:比喻独特新奇,自成一家;此处应为“独领风骚”。
B言过其实:说话过分,不符合实际。
C首鼠两端:犹豫观望,迟疑不决;不是自相矛盾。
D“为渊驱鱼,为丛驱雀”:原意是水獭想捉鱼吃却把鱼赶到深渊里去了,鹞鹰想捉麻雀却把麻雀赶到从林去了;比喻不善于团结或笼络人,把一些本来可以团结的人赶到敌对方面去)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在刚刚过去的春节黄金周,到地震灾区慰问、缅怀,与灾区人民一同过年,成为游客前往四川的新方式,一些地震遗址成为新的旅游目的地。
B.乳制品生产企业对在2008年9月14日以前生产的或未经批次检验三聚氰胺的乳制品,必须全部按照卫生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公告中三聚氰胺临时管理限量值,进行清理检查和批次检验。
C.我们正在经历的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各国政府纷纷采取积极应对措施,这对提振信心、缓解危机、防止金融体系崩溃和世界经济深度衰退起到了重要作用。
D.有的同学认为,反正老师要讲,课前预习是多余的,有些则认为,反正有些内容看不懂,预习等于“瞎子点灯白费蜡”……往往这些看法是造成学习成绩下降的原因之一。
B(A“到地震灾区慰问、缅怀,与灾区人民一同过年”与“前往四川的新方式”搭配不当;C句式杂糅,句首应加“面对”; D语序不当,“往往”应该在“是”的前面。
)5.选出加点字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B.盖失强援,不能独完.C.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D.火尚足以明.也A(名作动,其余三项形作动)6.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 D①较秦之所得,为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③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④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⑤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⑥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⑦思阙先祖父..,暴霜露⑧暴霜露,斩荆棘..A.②③④ B.①⑦⑧ C.②④⑥ D.③④⑧7.选出与“其孰能讥之乎”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A.距其院东五里 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D(例句中的“其”与D项中的“其”都用作副词,表反诘语气。
其他三项中的“其”都用作代词)8.下列各句加点的“之”与“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一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D.入之.愈深,其进愈难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9分)中国传统节日的演变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其中大部分的形成跟历制有关。
春节、立春、元宵节(上元节)、中和节(二月二日)、上巳节(三月三日)、清明节、天贶节(六月六日)、夏至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都与时气节奏大有关系;几个表面上与时气无关的,比如端午节、腊八节(十二月初八)、祭灶节(十二月二十三日)、除夕节,细查古制,也有时令的讲究。
民间信仰认为五月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有五毒,即蛇、蜈蚣、蝎子、蜥蜴、癞蛤蟆。
此月多灾多难,甚至生孩子都会夭折,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方法预防,避五毒乃是过“端午”之初衷。
腊八、祭灶以及除夕节,均是春节的“伴节”,自然也是与时气相关的。
而其余四节——正月初七的“人胜节”、四月初八日的“浴佛节”(释迦牟尼生日)、七月十五的“中元节”(鬼节)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节”(水官大帝诞辰),则来源于传说、神话和宗教。
在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里面,人应该与自然节奏和天地韵律和谐一致,追求“与宇宙合一”(金岳霖语)。
既然“节”是天地时气的交合之处,是“天”“地”的节奏,自然也应该是“人”的节奏,是连通自然节奏与人生命运的“节点”。
这使节日对于古人又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升华。
历法主要是农业文明的产物,由历法而起源的节日,无论性质还是形式,主要也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
这一点似无太多疑义,无需引经据典再来论述。
而当中国农业文明发展到一定时期之后,传统节日则又从性质到形式,开始为儒家伦理学说支撑的家族制度而服务。
有关家族制度(或曰宗法制度),冯友兰先生的论述很是精要,他在《中国哲学简史》中称,“家族制度过去是中国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五种社会关系——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其中有三种是家族关系。
其余两种,虽然不是家族关系,也可以按照家族来理解。
”“儒家学说大部分是论证这种社会制度合理,或者是这种制度的理论说明。
经济条件打下了它的基础,儒家学说说明了它的伦理意义。
由于这种社会制度是一定的经济条件的产物,而这些条件又是其地理环境的产物,所以对于中华民族采说,这种制度及其理论说明,都是很自然的。
因此,儒家学说自然而然成为正统哲学,这种局面一直保持到现代欧美的工业化侵入,改变了中国生活的经济基础为止。
”此后,中国传统节庆文化出现断裂,孙中山政府取消了农历纪年而改为国际通行的公历纪年。
同时,民国政府还想把中国的传统节日改为公历日期庆祝,尽管当时的民众并不买账,依旧按照农历庆祝传统节日,但是公历纪年却由此确立下来。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法定节日分别是:新年(1月1日)、春节、国际劳动妇女节(3月8日)、国际劳动节(5月1日)、五四青年节(5月4日)、国际儿童节(6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8月1日)、国庆节(10月1日)。
现在我国法定节日(特指统一放假的)分别是:新年、春节、清明节、国际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
其中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属于传统文化节日。
可以说,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近百年来表现出的变化,超过了以往几千年变化的总和。
这一变化的实质,是中国民众世界观转变的具体表现。
9.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近百年来表现出的变化,超过了以往几千年变化的总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往几千年来中国传统节日基本上没有变化。
B.孙中山政府成立后,民国政府把中国的传统节日改为公历庆祝。
C.新中国政府成立后,我国法定节日中传统节日只留下春节。
D.现在我国法定节日又恢复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假日。
B(民国政府并没有改为公历日期庆祝)10.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认为“节”是天地时气的交合之处,也应该是“人”连通自然节奏与人生命运的“节点”。
B.农历一月一日、二月二日、三月三日、四月四日、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都是中国传统节日。
C.冯友兰先生的观点是,中国传统的五种社会关系——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都属于家族关系。
D.尽管当时的民众并不买账,民国政府还是取消了农历纪年而改为公历纪年。
A(B四月四日不是。
C君臣和朋友不属于家族关系。
D民众不买帐的是改为公历日期庆祝)11.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A.端午节的初衷不是传说中的纪念屈原,而是为了避五毒。
B.中国的地理环境决定了经济条件的落后,正是经济条件的落后,产生了家族制度。
C.我国法定节日之所以只保留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是因为这几个节日比其它传统节日更有文化内涵。
D.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近百年的变化,也促进了中国民众世界观的变化。
A(B文中所说的“经济条件”并不是指经济条件落后。
C原因是多方面的。
D因果关系倒置)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12分)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也。
父让,王莽时为城门校尉,寓于北地而卒。
鸿时尚幼,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
后受业太学,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
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
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其主犹以为少。
鸿曰:“无它财,愿以身居作..。
”主人许之。
因为.执勤,不懈朝夕。
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归乡里。
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
同县孟氏有女,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不嫁,至年三十。
父母问其故。
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
”鸿闻而聘之。
女求作布衣、麻屦,织作筐、缉绩之具。
及嫁,始以装饰入门。
七日而鸿不答。
妻乃跪床下请曰:“窃闻夫子高认,简.斥数妇,妾亦偃蹇数夫矣。
今而见择,敢不请罪。
”鸿曰:“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
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妻曰:“以观夫子之.志耳。
妾自有隐居之服。
”乃更为椎髻布衣,操作而前。
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
能奉我矣!”字之曰德曜,名孟光。
居有顷,妻曰:“常闻夫子欲隐居避患,今何为默默?无乃欲低头就.之乎?”鸿曰:“诺。
”乃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
后至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
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伯通察而异之,曰:“彼佣以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
”乃方舍之于家。
鸿潜闭著书十余篇。
及卒,伯通等为求葬地于吴要离冢傍。
咸曰:“要离烈士,而伯鸾清高,可令相近。
”葬毕,妻子归扶风。
附文言文翻译参考:梁鸿的字叫伯鸾,是扶风平陵县人。
父亲让,王莽时候做城门校尉,寓居在北地,死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