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苯基胂的制备126 (C6H5)3As概况

合集下载

化学元素砷与社会

化学元素砷与社会

砷与社会早在公元前10世纪,我国已把雄黄用作丝织品的黄色染料,公元前5~3世纪的战国时代已能用毒砂(砷黄铁矿)、砒石等含砷矿物烧制砒霜(As2O3),并知“人食毒砂而死,蚕食之而不饥”。

因此把它制成杀鼠药和用在蚕病防治上。

在西方,古希腊曾把砷化物作为强壮剂及造血剂,并称妇女每天少量食用后可使皮肤变白,成为“白色美人”,现在看来,这种作用可能是使健康受损,或抑制了体内的酪氨酸,减少黑色素形成,使人变苍白的结果。

西方化学史家虽然认为单质砷是在1250年前后,由日尔曼炼金术士阿尔伯特(AlbertusM.)用砷化物制得的,但我国化学史家则指出,公元4世纪前半叶,东晋炼丹术士葛洪(287~363)已经制出单质砷。

到明代,我国已能大量生产砒霜,当时的生产作坊,年产可达15万千克,这样大量生产的砒霜,主要在农业上作为杀虫药剂,保证了粮食丰收。

一、砷与环境和人砷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主要以砷黄铁矿(FeAsS,FeAs2)、火山岩中的鸡冠石(AsmSn)、含于火山喷出物中的雄黄(AsmSn)及其共性矿物雌黄(AsmSn)等形式存在。

砷在我国是丰产元素,云南的大理、巍山及湖南慈利等地盛产雄黄、雌黄,湖南郴州等地出产毒砂(即砷黄铁矿),贵州、广东等省也有不少砷矿藏。

地表土壤中含砷量约为6×10-4%,海水中约含3×10-7%,一些城市污染的大气中常含有较多的砷。

尽管海水中砷浓度很低,但海洋生物体中的砷含量,却比陆地生物高出1~3个数量级,但海洋生物体中的砷主要以有机态形式存在,而且它们是构成这类生物体的必需成分。

二、砷化物的毒性由于砷化物的毒性,故当人们开采和炼制含砷矿物时,不但会给矿山业者带来危害,同时也会对周围环境带来严重污染,更加上作为古老剧毒药物的三价砷化物,也不时地出现引起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

十多年前,珠江上游出现的土法炼砒霜厂,由于缺乏环保措施,致使砷尘飞扬,村民和炼厂工人大量中毒,死亡率达17%。

三苯基膦结构式

三苯基膦结构式

三苯基膦结构式简介三苯基膦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6H5)3P,通常以PPh3表示。

它是一种重要的有机磷化合物,在化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三苯基膦的结构式、性质和应用。

结构式三苯基膦的结构式为:性质1.物理性质:•分子量:262.32 g/mol•外观:白色或类白色结晶•熔点:79-82 °C•沸点:377 °C2.化学性质:三苯基膦是一种亲电性强的试剂,具有与金属形成配合物的能力。

由于其独特的结构,三苯基膦常被用作配位试剂和还原剂。

应用1. 配位化学三苯基膦是一种优秀的配位试剂,可以与过渡金属形成稳定的金属配合物。

三苯基膦配合物在有机金属化学和催化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中,Pd(PPh3)4是一种常用的有机合成催化剂。

2. 还原剂三苯基膦具有还原性,能够与氧、硫、卤素等元素发生反应,将它们还原成相应的化合物。

在有机合成中,三苯基膦常被用作还原剂,例如将硝基化合物还原为胺、酮还原为醇等。

3. 成键补体由于三苯基膦具有孤对电子,它可以与另一化合物形成强的成键络合物。

这种成键补体能够增强分子的稳定性,并在有机合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实验室制备三苯基膦可以通过苯基溴化镁和三氯化磷反应制备: 1. 将苯基溴化镁与三氯化磷在四氯化碳中搅拌反应。

2. 反应结束后,通过过滤和蒸馏纯化产物。

制备方程式如下: 3C6H5BrMg + PCl3 -> (C6H5)3P + 3MgBrCl结论综上所述,三苯基膦是一种重要的有机磷化合物,具有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作为配位试剂和还原剂,在有机合成和催化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三苯基膦的制备相对简单,可以通过苯基溴化镁和三氯化磷的反应得到。

随着化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三苯基膦在更多领域将发挥重要作用,推动科学的进步和创新。

第二章配位化学

第二章配位化学
3d 4s 4p
重排为:
3d 4s 4p
[Fe(CN)6]4-
3d 4s 4p
d2sp3
外轨型配合物:如[Fe (H2O)6]2+
3d 4s 4p 4d
sp3d2
3 价键理论的成功与不足 1)成功 ① 杂化轨道 配位数、构型 ② 内、外轨型配合物 磁性 ③ 继承了传统的价键概念(配位共价键),简明 易于理解。
影响中心原子的配位数因素
中心原子对配位数的影响:
a)一般而言,中心离子电荷越高,吸引配位的数目越多 b)中心离子的半径越大,则配位数越高,但若半径太大,则 影响其与配体结合,有时配位数反而降低。CuCl64-,HgCl42-
配体对配位数的影响
配体电荷:配体负电荷增加,一方面增加中心阳离子对配体
的吸引力,但同时也增加了配体间的斥力,总的结果为C.N. 数减小。如:SiF62-,SiO42-;[Zn(NH3)6]2+,[Zn(CN)4]2配体体积:配体体积越大,则中心离子周围可容纳的配体数 越少,C.N.数减小。[AlF6]3-,[AlCl4]-
3、中心原子的配位数
单齿配体:配位数等于内界配体的总数。 多齿配体:各配体的配位原子数与配体个数乘积之和。
[Co(NO2)(NH3)5]Cl2
[Co(NH3)4C2O4]+
[CrCl(H2O)5]Cl2 · 2O H
[Pt(en) C2O4]
一般中心原子的配位数为2,4,6,8。最常见的4, 6。而5,7或更高配位数则较少见。为什么?
a
b
b
a
b
b
b
a
b
b 顺-(cis) 反-(trans) 顺-(cis) 反-(trans) a a b a b a 面-(fac) b b b a a b

簇状配合物.

簇状配合物.
②桥基:与两个金属原子结合的配体称为“线桥基” (M—L—M)或简称“桥基”。以μ2—L表示。
③面桥基:与多面体中同一面的几个金属原子相连 的配体称为“面桥基”以μx—L表示。 由于簇状配合物的结构多以三角面为基本结构单元, 故面桥基以μ3—L最为常见。
例如:
[Fe4(µ3-CO)(µ2-CO)3(CO)9]2- M4(µ2-CO)3(CO)9(M=Co,Rh)
3. 键能 一般规定M—M键能达到20Kcal∕mol附近即认
为金属键存在。
注意:不同金属M-M键能的比较一般须在同 类配合物及同种测定方法的情况下进行比较判断。
三、结构特点及表示形式 1. 结构特点
(1)簇状配合物的结构是以成簇的金属原子所 构成的金属骨架为特征,骨架中的金属原子以一种 多角形或多面体排列着。
在簇状配合物中三种键合状态的羰基——端羰基、桥 基、面桥基可由红外光谱的羰基伸缩频率来区别。
C-O基类型 C-O键长(埃) 频率(cm-1)
端基
1.12-1.19
2150-1950
桥基
1.165-1.20
1900-1750
面基
1.19-1.22
1800-1700
由端基→桥基→面基红外光谱的羰基伸缩频率逐 渐减小。
Re3X9L3类三原子簇中M—M成键分子轨道
在Re3X9L3中1个Re3+为5d4,3个Re3+离子共有 12个电子,这12个电子全部填充在成键轨道上, 因此成键轨道全部占满。具有最大的M—M键合 为双键,成键电子都配对,化合物是反磁性的。
若从电子配对法来看,由于有6对电子配给Re3三 角形的3个Re—Re边,每个边可分到2对电子。所 以每个Re—Re键是一个双键,组成一个σ键和一个 垂直于Re3平面的π键。

第一章 配位化学简介

第一章 配位化学简介

Cl
Cl
Cl
Al
Al
Cl
Cl
Cl
桥联配体
NN
1,10-菲啰啉
N1 Zn1 N2
螯合配体
乙二胺四乙酸根
O
(EDTA)
O
-O C CH2
CH2 C
O-
N CH2 CH2 N
-O C CH2
CH2 C O-
O
O O
O
O
EDTA能与碱金属、
N 稀土金属、过渡金属
M N
等形成极稳定的水溶 性配合物,分析上广
1,10-邻菲啰啉(phen) 乙二胺(en)
O C
O C
-O
O-
草酸根(ox)
按照连接方式分类
桥联配体(bridging ligand) 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中心原子的配体,也称为桥基
螯合配体(chelating ligand) 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配位原子与同一个中心原子 连接的配体,也称为螯合剂
[(NH3)5Cr-OH-Cr(NH3)5]Cl5 氯化(μ -羟)·十氨合二铬(III) 或氯化(μ -羟)·二[五氨合铬(III)]
Cl Cl Cl
Fe Fe 二(μ- 氯)·二[二氯合铁(Ⅲ )]
Cl Cl Cl
桥基多核配合物
如果桥基以不同的配位原子与两个中心原子连接,则 该桥基名称的后面加上配位原子的元素符号来标明
配体的分类(types of ligand)
按照配位原子的种类 按照配体中配位原子的个数 按照连接方式 按照键合电子的特征
按照配位原子的种类分类
含氧配体:如H2O、OH-、 R-COO- 等 含氮配体:如NH3 、NO2等 含碳配体: 如 CN-、 CO等 含硫配体: 如S²-、SCN- 等 含磷配体: 如 PF3、PCl3、PBr3等 卤素配体: 如 F-、Cl-、 Br-、I- 等

有机催化导论第三章:配合物催化反应及其作用机制-精品文档

有机催化导论第三章:配合物催化反应及其作用机制-精品文档
三原子蔟配合物:三角形 四原子蔟配合物:四面体或变型四面体 五原子蔟配合物:三角方锥和四方锥 六原子蔟配合物:八面体或变型八面体
➢典型金属原子簇配合物
三原子
Os3(CO)12 [Re3Cl12]2六原子
[ Mo6Cl14 ]2[Au6(PR3)6]2+
九原子
Bi95+ ; Sn94[ Pt9(CO)18]2-
X X
M X
MX
X 双键原子簇å
形成M—M键的重要条件 要求金属处于较低的氧化态 原子蔟合物大都是由低氧化态(0,1,2)的金属形成的,氧化 态为5或更高的金属原子很少发现有金属-金属键的生成。
➢以羰基为配体的金属原子簇合物,金属的氧化数是0或者甚至是 负值:
[M2(CO)10]-2,M=Cr、Mo、W
➢低价态的卤化物的金属原子簇合物,金属的氧化数通常是2和3; ➢表观氧化数为4的金属原子之间,有时也有金属-金属键的生成:
(1) 金属原子簇概念
a) Cotton定义:由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同类(同核)或异类(异核) 金属原子借金属-金属键结合(单键、双键三键、四键)在一 起的化合物。
b) 徐光宪定义: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有效原子直接键合(单键、 双键三键、四键),组成多面体或缺顶点多面体骨架为特征的 分子或离子。该定义包括了硼烷、碳硼烷、金属硼烷、碳金属 硼烷。
3.2.1 Werner配合物
1)概念:
a)Werner配合物: Lewis酸和Lewis碱直接作用形成的一种最简单的配合物 Werner配合物:Lewis酸碱的加合物
Alfred Werner (1866-1919) 瑞士化学家,配位化学之父、奠基 人。1893年,提出了配位化合物的 配位理论。1913年诺贝尔奖金获得 者,是第一个认识到金属离子可以 通过不只一种“原子价”同其他分 子或离子相结合以生成相当稳定的 复杂物。

1,3,5-三(甲硝胺基)-2,4,6-三硝基苯的合成、单晶结构与性能

1,3,5-三(甲硝胺基)-2,4,6-三硝基苯的合成、单晶结构与性能

第39卷 第1期 2024年3月 西 南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JournalofSouthwest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 Vol.39No.1 Mar.2024DOI:10.20036/j.cnki.1671 8755.2024.01.002收稿日期:2023-03-31;修回日期:2023-05-0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2075260);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2NSFSC0288)作者简介:第一作者,董秦(1998—),女,硕士研究生;通信作者,杨海君(1976—),男,教授,研究方向为新型有机功能材料、新型含能材料合成及性能研究,E mail:yanghaijun@swust.edu.cn1,3,5-三(甲硝胺基)-2,4,6-三硝基苯的合成、单晶结构与性能董 秦 唐思宇 罗郑航 杨海君(西南科技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 四川绵阳 621010)摘要:以1,3,5-三氯-2,4,6-三硝基苯(化合物1,TCTNB)为原料,经甲胺化、硝化反应得到1,3,5-三(甲硝胺基)-2,4,6-三硝基苯(化合物3)。

优化合成工艺获得了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总产率达74.7%。

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仪、差示扫描量热仪、热重分析仪和X射线单晶衍射仪等对化合物3及其中间产物进行了表征。

单晶数据显示,化合物3晶体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

采用Kissinger法、Rogers法和Arrhenius法计算化合物3的表观活化能Ea为157.81kJ·mol-1,指前因子A为12.79×1016min-1,分解速率常数k为2.91×10-11,热爆炸临界温度Tb为206.52℃。

采用Kamlet-Jacobs半经验方程预测化合物3的爆速为7990m·s-1,爆压为26.6GPa。

关键词:含能材料 多硝基芳烃 合成 热分解动力学 爆轰性能中图分类号:TJ55;O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8755(2024)01-0009-09Synthesis,CrystalStructureandPropertiesof1,3,5 Tris(methylnitroamino)-2,4,6 trinitrobenzeneDONGQin,TANGSiyu,LUOZhenghang,YANGHaijun(SchoolofMaterialsandChemistry,Southwest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Mianyang621010,Sichuan,China)Abstract:1,3,5 Tris(methylnitroamino)-2,4,6 trinitrobenzene(3)wassynthesizedthroughmethylaminationandnitrationstartingfrom1,3,5 trichloro-2,4,6 trinitrobenzene(1,TCTNB),ofwhichtheoptimalprocesswasobtainedwithatotalyieldupto74.7%.Compound3anditsintermediatewerecharacterizedbyFT-IR,NMR,DSC-TG,X raysingle crystaldiffraction,etc.Crystaldatashowcompound3crystalbelongstoatriclinicsystemwithspacegroupP1.Thethermaldecompositionkineticparametersofcompound3werecalculatedbyKissinger,RogersandArrheniusmethods,showingthattheapparentactivationenergy,Ea,is157.81kJ·mol-1,thepre exponentialfactor,A,is12.79×1016min-1,thedecompositionrateconstant,k,is2.91×1011,andthethermalexplosioncriticalpoint,Tb,is206.52℃.Thedetonationvelocityanddetonationpressureofcompound3were7990m·s-1and26.6GPathroughKamlet-Jacobsequationcalculation.Keywords:Energeticmaterial;Polynitroarene;Synthesis;Thermaldecompositionkinetics;Detonationperformance 多硝基苯类单质炸药是重要的含能材料[1]。

三苯基膦的合成

三苯基膦的合成

三苯基膦的合成
吴振;高金胜
【期刊名称】《石油化工》
【年(卷),期】1998(027)003
【摘要】报道了以氯苯、三氯化磷为原料,甲苯为溶剂、二溴三苯基膦为催化剂一步合成三苯基膦。

其中二溴三苯基膦做催化剂用于制备三苯基膦为首次报道。

该方法具有收率高、产品纯,反应引发易控制等特点,同时探讨了反应温度、物料配比对产率与产品质量的影响以及反应最佳条件的选择。

【总页数】4页(P190-193)
【作者】吴振;高金胜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化学化工系;黑龙江大学化学化工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265.1
【相关文献】
1.三苯基膦/活性炭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查尔酮合成的催化活性 [J], 徐舸;刘鹏远;杨淑青
2.四(三苯基膦)合钯的合成、结构和催化活性评价 [J], 刘桂华;叶青松;左川;余娟;杨军;姜婧;沈善问;刘伟平
3.四(三苯基膦)合钯的合成 [J], 郭守杰;易镇芳;张静;白延利;刘国旗
4.碳化酸熔消解法结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测试丙烯合成正丁醇反应过程中三苯基膦铑含量 [J], 王莉
5.菲啶和三苯基膦的Cu(Ⅰ)/Cu(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和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J], Hikmat Ali Mohamad;Karwan Omer Ali;Eric Hosten;Thomas Gerber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苯基胂的制备126(C6H5)3As在装有回流冷凝管、机械搅拌、100mL恒压滴液漏斗和氮气导管的1000mL 三颈园底烧瓶中,在氮气流下,加入用钠干燥过的600mL甲苯,及52g金属钠块,油浴加热回流,电动搅拌。

升温约100 o C,钠开始熔化。

这时剧烈搅拌,搅成钠砂后,边搅拌边冷却,仍使钠保持钠砂状态。

冷至50 o C左右,倾出甲苯,加入180mL钠干燥过的苯,在电动搅拌下,通过恒压滴液漏斗加入68g(31.6mL)三氯化胂和108.8g(98.2mL)氯苯的混合物:先加入10mL混合液,引发反应,将反应液加热至80o C,回流约0.5小时,反应液颜色变黑并沸腾。

移去油浴,滴加剩余的混合物,控制滴加速度,使反应液保持微沸。

滴加完后,继续油浴回流12小时。

用布氏漏斗趁热过滤,并用热苯洗涤,滤渣用苯加热回流片刻后,再过滤。

反复三次,合并滤液,减压蒸除苯,冷却后有棕色固体析出。

用乙醇重结晶后得白色固体。

熔点58-60 o C。

溴乙酸的制备127BrCH2COOH在装有恒压滴液漏斗滴液漏斗和用干燥管保护的回流冷凝管的500mL三颈园底烧瓶中加入167mL(过量)的冰醋酸,33.3mL乙酐与0.33mL吡啶的混合物,滴液漏斗的下端伸至液面下。

磁力搅拌,将化合物加热至沸腾,加入1mL 溴,让反应进行到液体无色。

然后将187g (60mL, 1.17mol) 溴剩下的部分加入,调节滴加速度,使酸保持缓慢的沸腾。

约加入一半溴后,液体呈鲜红色,这种颜色一直保持到溴化完毕,溴加完后,继续搅拌,使混合物变成无色。

混合物冷却后,慢慢加入12.5mL水以分解乙酐。

减压蒸除过量的乙酸和水,当蒸发完全后,冷却残余物,残余物析出固体。

这是近于纯粹的溴乙酸,重140.8-149.2g.溴乙酸甲酯的制备127 BrCH 2CO 2CH 3在500mL 三颈园底烧瓶中加入粗制的溴乙酸,101.7mL 甲醇(过量)和158.3mL 苯,滴入0.25mL 浓硫酸以加速反应,油浴加热回流,用分水器分出反应中生成的水。

当苯中不再有水分出时,将12.5mL 甲醇加入反应化合物中,并继续加热30分钟。

如果反应已完成,在流出物中应当无第二相生成。

从侧管流回的苯变清和回流速度大大减慢也表示反应完成。

将混合物转移至分液漏斗中,用250mL 水和250mL1%碳酸氢钠溶液各洗涤一次,再用250mL 水洗涤一次,无水硫酸钠干燥。

用1英尺长的Vigreux 分馏柱进行常压分馏,收集沸呈为142-148的馏分。

产量约136.3g ,产率65-70%。

溴丙酮的制备 128 BrCH 2COCH 3在500mL 三颈园底烧瓶中安装机械搅拌器、回流冷凝管、温度计及50mL 滴液漏斗(其下口伸至烧瓶底部),向烧瓶中加入160mL 水、50mL 丙酮及37.2mL 冰醋酸。

开动搅拌,将水浴温度升至70-80 o C ,使烧瓶中混合物温度为65 o C 左右。

然后从滴液漏斗中滴加35.4mL 溴。

注意不使未反应的溴积累。

加溴毕,反应20分钟,溶液颜色褪去。

用80mL 冰水烯释反应液并冷至10 o C 。

然后加100g 无水碳酸钠至中性。

分出油层,用8g 无水氯化钙干燥,分馏,收集馏分40-42 o C/1733Pa (13mmHg),得溴丙酮47-48g 。

溴化乙氧羰基亚甲基三苯基膦的制备 (C 6H 5)3PCH 2COOC 2H 5+_Br将15.7g (60mmol)的三苯基膦和10g (60mmol)的溴乙酸乙酯加入30mL 苯中,室温下磁力搅拌。

几分钟后反应液中有固体膦盐析出,继续搅拌2-3小时,放置过夜。

过滤,乙醚洗涤,真空干燥。

乙氧羰基亚甲基三苯基膦的制备 将25.7g (60mmol )的溴化乙氧羰基亚甲基三苯基膦溶于150mL 水中,搅拌下逐步加入氢氧化钾的水溶液,瞬间就有白色固体析出。

继续搅拌2-3小时。

用布氏漏斗过滤,水洗涤固体。

真空干燥,得固体15.9g ,产率76%。

熔点:125-127.5 o C 。

溴化甲氧羰基亚甲基三苯基膦的制备 将15.7g (60mmol)的三苯基膦和60mmol 的溴乙酸甲酯加入30mL 苯中,室温下磁力搅拌。

几分钟后反应液中有固体膦盐析出,继续搅拌2-3小时,放置过夜。

过滤,乙醚洗涤,真空干燥,得溴化甲氧羰基亚甲基三苯基膦。

产率93%。

甲氧羰基亚甲基三苯基膦的制备 将60mmol 的溴化乙氧羰基亚甲基三苯基膦溶于150mL 水中,搅拌下逐步加入氢氧化钾的水溶液,瞬间就有白色固体析出。

继续搅拌2-3小时。

用布氏漏斗过滤,用水洗涤固体。

真空干燥,得固体甲氧羰基亚甲基三苯基膦15.9g ,产率76%。

熔点:125-127.5 o C 。

氯化氰代亚甲基三苯基膦的制备129 将氯乙氰2g (26.5mmol )与三苯基膦5.2g (20mmol)溶于30mL 硝基甲烷中,(C 6H 5)3P=CHCOOC 2H 5(C 6H 5)3PCH 2COOCH 3+_Br(C 6H 5)3P=CHCOOCH 3Cl+_(C 6H 5)3PCH 2CN回流5小时,冷却,析出白色固体,过滤,干燥,得盐(将滤液蒸发掉一部分,还可析出一部分固体)。

熔点:278-279 o C 。

氰代亚甲基三苯基膦的制备129 (C 6H 5)3P=CHCN在磁力搅拌下,往氢氧化钾(过量)的水溶液中缓慢滴加氯化氰代亚甲基三苯基膦(100mmol )的水溶液,立即产生白色固体,滴加完毕后,继续搅拌2-3小时,过滤,真空干燥。

得固体。

产率87%。

溴化苯甲酰基亚甲基三苯基膦的制备 将10.89g 的三苯基膦溶于75mL 氯仿溶液中,加入8.35g -溴代苯乙酮,磁力搅拌。

蒸除部分氯仿,然后再往剩余液中加入乙醚,即有晶体析出。

过滤,干燥后得固体15g ,产率78.3%。

熔点:267-269 o C 。

苯甲酰基亚甲基三苯基膦的制备 (C 6H 5)3P=CHCOPh将金属钠片1.15g (50mmol) 溶于15mL 无水甲醇中,在搅拌下将溴化苯甲酰基亚甲基三苯基膦(50mmol )分批加入。

固体先迅速溶解,然后有晶体立即析出。

加毕后,在室温继续搅拌3小时。

用冰水冷却,过滤,冷水洗涤至中性。

真空干燥。

产率92%。

熔点:177-179 o C 。

溴化甲酰基三苯基膦的制备 将7.86g (30mmol)三苯基膦溶于15mL 无水苯中,磁力搅拌下滴加4.11g (30mmol )溴丙酮。

数分钟后,就有白色固体析出。

滴加完后,继续搅拌2-3小时,过滤,乙醚洗涤,干燥。

得固体10.7g, 产率89.6%。

熔点:268-269 o C 。

(C 6H 5)3PCH 2COPh +_Br(C 6H 5)3PCH 2COCH 3+_Br溴化甲氧羰基亚甲基三苯基胂的制备130 将三苯基胂12.3g 溶于8mL 无水苯中,在不断搅拌下,滴加8g 溴乙酸乙酯,随即在85-90 o C 的油浴中加热回流并搅拌5小时,随着时间的增长,可观察到析出的固体越来越多。

放置过夜,过滤,滤渣用10 mL ×3的乙醚洗涤,产量15.5g,产率81.6%。

甲氧羰基亚甲基三苯基胂的制备130 (C 6H 5)3As=CHCOOCH 3将金属钠片1.15g (50mmol) 溶于15mL 无水甲醇中,在搅拌下将溴化甲氧羰基亚甲基三苯基胂(50mmol )分批加入。

固体先迅速溶解,然后有晶体立即析出。

加毕后,在室温继续搅拌3小时。

用冰水冷却,过滤,冷水洗涤至中性。

真空干燥,用无水苯重结晶,可得甲氧羰基亚甲基三苯基胂。

产率92%。

熔点:153-154 o C 。

二醋酸碘苯的制备131 PhI(OAc)2将70mL (30%) 过氧化氢逐滴加入到305mL 醋酸酐中,控制反应液的温度不超过55 o C 。

加完后,搅拌4小时(这时的温度仍不能超过55o C )。

然后,在室温下将50g 碘苯慢慢加入到上述混合物中,加完后搅拌过夜。

减压蒸除大部分醋酸酐,然后放到大托盘中,让剩余的醋酸酐挥发完。

这时有大量的白色固体析出,过滤,用乙醚洗涤。

产量72g, 熔点:156-165 o C 。

二苯基二硒醚132 PhSeSePh在装有回流冷凝管、机械搅拌、50mL 恒压滴液漏斗和氮气导管的1000mL (C 6H 5)3AsCH 2COOCH 3+_Br三颈园底烧瓶中,放置11.6g(0.486mol)金属镁屑和少许碘。

在干燥氮气流下,将36g(50mL, 0.486mol)溴苯底256mL无水乙醚溶液装入恒压漏斗中,先加入10mL混合溶液,加热微沸引发反应后,逐滴加入剩余溶液,滴加速度以保持和缓回流为宜,2小时加完,继续搅拌1小时。

在剧烈搅拌下,将硒粉38.4g(0.486mol),分批加入,以回流为宜,防暴沸,2小时加完,继续搅拌一小时。

将反应混合物倒入装有800g碎冰底2L分液漏斗中,分出水层,用80mL×3乙醚萃取,合并有机层。

在有机层(深橙色)溶液中,加入320mL95%乙醇和数片氢氧化钾,用一根玻璃管,使之刚好达到液面,强烈磁力搅拌过夜。

过滤,蒸除乙醚,析出黄色油状物,放置,析出亮黄色固体53g,产率70%。

熔点61-64 o C (lit. 63-65 o C).α-高价碘三苯基膦叶立德的制备Ph3P IPhCOR+BF4_在25mL单颈园底烧瓶中,放置10mmol乙氧羰基亚甲基三苯基膦,用7mL 甲醇搅拌溶解,置于-15o C的冰盐浴中,避光。

在另一10mL的锥形瓶中,放置10mmol (3.32g) 二醋酸碘苯和8mL甲醇,然后加入1mmol (1.1N, 0.9mL) 四氟硼酸,搅拌10分钟,制得一浅黄色透明混合物。

在磁力搅拌下,将这浅黄色透明液逐滴加入到上述膦叶立德的溶液中,滴加到一半时,可观察到有大量的白色固体析出。

滴加完毕后,继续搅拌1.5小时。

过滤,用乙醚洗涤,即得α-高价碘基乙氧羰基亚甲基三苯基膦四氟硼酸盐。

产率89%。

熔点:185-186o C。

(lit:84185-187 o C)。

(R,R)-N,N’-bissalicyl-1,2-diaminocyclohaxane(L1)的制备在100 mL三颈瓶中,(R,R)-N,N’-bissalicylidene-1,2-diaminocyclohaxane (6.44 g, 20 mmol) 溶解在40 mL 无水甲醇中,然后加入NaBH4 (6.1 g, 160 mmol,溶解在60 mL无水甲醇中),黄色溶液颜色消失,然后加热回流30分钟。

冷却至室温,加入同体积的水,有白色沉淀析出,为产物仲胺,过滤,用水洗涤,然后重结晶(丙酮/石油醚= 1/2)得到白色固体 5.9 g, 产率90%, mp 117-119 ℃; 1H-NMR (CDCl3, 300 MHz) δ7.20-7.16 (m, 2H), 7.0 (d, 2H, J = 8.0 Hz), 6.92 (d, 2H, J = 8.0 Hz), 5.63 (s, 2H), 4.07 (d, 2H, J = 13.5 Hz), 3.92 (d, 2H, J = 13.5 Hz), 2.05 (s, 2H), 2.19-2.18 (m, 2H), 1.74 (s, 2H), 1.26-1.24 (m, 4H); 13C-NMR (CDCl3, 300 MHz) δ158.2, 129.2, 128.7, 123.3, 120.0, 117.1, 60.3, 50.2, 31.1, 24.5; IR (KBr) 3325, 3298, 2932, 2861, 1593, 1483, 1367, 1265, 1020, 873 cm-1.(R,R)-N,N’-bis(3,5-di-tert-butylsalicyl)-1,2-diaminocyclohaxane(L2)的制备反应步骤同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