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八单元教师教案(教师用书自带版)

合集下载

人民版必修3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

人民版必修3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

科目:历史级别:高二级任课教师: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课时:1课时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

2、如何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讲完本子目后,归纳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及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

二儒学的兴起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课时:1课时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一、“‘焚书坑儒’的批判”讲两个问题:1、秦代“焚书坑儒”的时代背景、过程及评价。

评价:虽有维护专制统治,巩固统一的目的;但更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成为二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

2、汉代以来主流文化对“焚书坑儒”的批判。

“焚书坑儒”被称之为“灭学之祸”,对思想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2021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同步教师用书: 第8单元 第23课 美术的辉煌

2021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同步教师用书: 第8单元 第23课 美术的辉煌

学习目标: 1.重点:19世纪以来的主要美术教材整理1 从新古典主义美术到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美术与新古典主义美术的区别 现实主义美术与印象画派的区别 阅读教材P113“学思之窗”,思考:仔细观察这幅探究点一 现实主义美术与现代主义美术史料一 油画《石工》满怀同情地表现了贫苦工人的艰苦劳动。

此画把无情的现实(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印象画派兴起的原因。

【提示】 科学的发展;哲学与文学发展的影响;东方山水画的影响;精密和正确的照相术;社会经济的发展。

(2)史料二反映的是哪一美术流派?依据史料归纳该画派的主要主张。

【提示】 派别:印象画派。

主张:认为颜色是在光的照射下产生的;他们提倡到户外写生;主张追求“光”和“色”的效果,重视光和色彩的应用。

【史论拓展】 印象画派的艺术特征(1)将绘画从客观自然再现转向主观精神表现,反映出印象画派具有绘画独立性的美学观念。

(2)注重绘画的光、色、形、意、美的融合,体现出印象画派艺术与光学相结合的主要特征。

(3)采用原色并列、重叠和补色手法,形成印象画派新的绘画语言。

(4)“把画架搬到户外”成为印象画派的重要绘画方式。

它是绘画方式的变革,使画家在阳光下对景写生,捕捉和描绘物体在阳光照耀下色彩的微妙效果。

 有艺术家主张要用“物理般的眼睛”观察和描绘光,力争画出真实的光的效果,为此,他们坚持户外写生。

下列作品符合该艺术家主张的是( )A.《自由引导人民》 B.《拾穗者》C.《日出·印象》D.《马拉之死》.下面两图反映的是19世纪早期法国浪漫主义在文学艺术领.人文主义对文学艺术的深远影响理性王国”的愤懑与失望.经济危机导致资本主义矛盾激化. B. C. 3.印象画派得名于绘画作品《日出·印象》。

该画的创作者是( ) A.毕加索 B.莫奈 C.贝多芬 D.巴尔扎克【答案】 B4.江苏省美术馆举办的“向大师致敬——世界艺术大师作品展”,引发了巨大的反响,其中有一位画家被誉为“20世纪现代派艺术的领袖”。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导学教案教师用书:第八单元含答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导学教案教师用书:第八单元含答案

第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课标要求:1.了解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2.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世界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3.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世界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4.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二十二课文学的繁荣学习目标:1.了解19世纪以来浪漫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背景、著名作家及代表作。

2.掌握现代主义文学、苏联文学、亚非拉文学的主要成就。

3.认识不同文学流派的特点,学会区分不同的文学流派。

[情景导学]材料请把我枯死的思想向世界吹落,让它像枯叶一样促成新的生命!哦,请听从这一篇符咒似的诗歌,就把我的话语,像是灰烬和火星从还未熄灭的炉火向人间播撒!让预言的喇叭通过我的嘴唇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西风啊,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雪莱《西风颂》雪莱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

思考:作品风格与他相似的你还知道有哪些人?提示:雨果、拜伦等。

一、浪漫主义文学[教材导学]1.背景(1)时间: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

(2)原因①欧洲各国革命和战争频仍,动乱不已。

②社会各阶层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

2.特点(1)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

(2)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

(3)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为创作风格。

3.代表(1)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典型地表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2)英国: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鼓励人们为争取自由和理想而斗争。

(3)德意志:海涅的《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轻巧识记]文学流派的判断方法对一种文学流派的判断,一定要全面把握这种流派的时代背景、风格特征、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及其地位。

时代特征决定作品风格,作品风格反映时代特征。

最新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全册教案

最新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一单元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以及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2)理解孔子“仁”的思想、墨子“仁政”的思想和“性本善”思想、荀子的性恶论、韩非子的法家思想;(3)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寻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

(3)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

组织一次“我读《论语》的读书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的人文主义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提问:默读单元引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思想?学生: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形成在什么时候?学生:春秋战国时期。

教师: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界出现了一个什么局面?学生:“百家争鸣”的局面。

教师:对!而儒家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并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产生深远影响的一家。

由此导入新课。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册)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册)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册)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国家与社会发展第一节: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一、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掌握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形态- 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农耕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二、教学内容- 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形态- 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特点三、教学过程1. 导入- 引入中国古代社会的研究意义和重要性- 引发学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好奇和兴趣2. 传授知识- 讲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解读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和文化特点3. 深化理解- 分析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形成原因和影响- 探究中国古代社会中农耕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4. 拓展应用- 组织小组讨论,探究中国古代社会的演变过程-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魅力5. 总结反思- 归纳总结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 分析中国古代社会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四、教学手段- 讲授- 小组讨论- 小组活动- 归纳总结五、教学评价- 听课、观察和记录学生的参与程度- 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批改小组活动作业,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第二章: 近代中国的历史转折第三节:辛亥革命与中国的近代化一、教学目标- 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意义- 掌握辛亥革命的经过和影响- 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二、教学内容- 辛亥革命的背景与导火索- 辛亥革命的过程与成果- 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三、教学过程1. 导入- 引导学生回顾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 提出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2. 传授知识- 讲解辛亥革命的背景与导火索- 解读辛亥革命的过程与成果3. 深化理解- 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探究辛亥革命在国际背景下的意义4. 拓展应用- 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体验辛亥革命时期的角色与情境- 设计小组展示,让学生展示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5. 总结反思- 归纳总结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四、教学手段- 讲授- 角色扮演- 小组展示- 归纳总结五、教学评价- 听课、观察和记录学生的参与程度- 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评价学生在角色扮演和小组展示中的表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八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第24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优质课教案_10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八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第24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优质课教案_10

第24课音乐与影视艺术一、课标要求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一)重点:浪漫主义音乐兴起的背景和特点。

(二)难点:现代主义音乐发展对于时代的反映。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讲述法)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世界政治与经济的巨大变化。

不同的人们怀着惊奇、喜悦、迷茫或者痛苦的眼光,观察着这个变动中的世界。

那些目光敏锐、思想活跃的文学家、艺术家们,用自己的文字、音符、色彩和光与影,表达了他们对社会变动的深刻思考。

艺术来源于生活,音乐和影视艺术更是如此,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我们在学习本课内容时,既要理解社会发展和时代背景如何影响着音乐与影视艺术,也要认识到这些艺术形式对于社会生活和人类文明所产生的作用。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了解19世纪以来音乐与影视艺术怎样丰富了人类历史。

(二)新课教授第一目19世纪的音乐(浪漫情怀与民族乐派)活动一首先课件上先呈现上述内容,以图片和文字创设情境,将学生的思考引入到18-19世纪音乐的发展状况,并且作如下引导:“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后,音乐的形式非常丰富,到18世纪,人才辈出,古典主义产生并走向繁荣。

生活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期的贝多芬被认为是连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的桥梁,它跨越了世纪和不同的音乐风格,给后人留下的不只有杰出的作品,更有优秀的品质和不凡的人格。

”接下来请同学们联系所学知识和材料思考,19世纪音乐流派风格发生改变的社会原因或者背景有哪些?课件出示文字材料材料一19世纪上半叶欧洲一些国家如英国、法国、德意志、意大利、奥地利等国都在不同程度地进行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推动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力量壮大。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使音乐艺术逐渐从封建主义的束缚和教会的压抑下解放出来,开始走向更广阔的社会阶层,更深刻地表现人性,反映更加丰富的社会生活。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八单元22《文学的繁荣》教学设计(共1课时)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八单元22《文学的繁荣》教学设计(共1课时)
6.教学评价,关注过程: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策略。
7.跨学科融合,丰富内涵:结合语文、美术等学科,进行跨学科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8.强化价值观教育,培养品格: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学情分析
针对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经过之前的学习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能够理解并分析历史事件的基本脉络。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文学艺术的认识相对较为片面,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拓展。此外,学生在审美观念和价值判断方面正处于形成阶段,有必要对其进行正确引导。
在此基础上,本章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情分析:
4.组织学生进行作品欣赏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我国文学艺术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学习文学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3.让学生认识到文学艺术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关注。
3.结合作品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文学艺术与时代背景、历史条件的密切关系。
4.强调文学作品在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此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具体步骤如下: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一个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讨论。
2.提供讨论问题,如:作品反映了哪些社会问题?作者通过哪些艺术手法表达主题?作品在当时产生了哪些影响?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新中国成立后具有代表性的文学艺术作品图片,如《白毛女》、《青春之歌》等,让学生初步感受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的特点。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8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8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欣赏和分析浪漫主义艺术作品,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4.注重个体差异:针对学生在认知、兴趣、特长等方面的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学重难点
1.理解工业革命时代背景与浪漫主义艺术的关联。
2.掌握浪漫主义艺术的基本特征及其在各个艺术领域的表现。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1.工业革命对浪漫主义艺术产生了哪些影响?
2.浪漫主义艺术家在作品中如何表现对自然、个性、创新等方面的追求?
3.浪漫主义艺术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
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共同分享学习心得。
2.浪漫主义艺术的基本特征:对自然的热爱、对个性的追求、对创新的重视等。
3.浪漫主义艺术在各个领域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如文学领域的拜伦、雪莱,绘画领域的德拉克洛瓦等。
在讲解过程中,我会结合具体作品进行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浪漫主义艺术的特点。同时,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实例,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在认知发展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分析判断能力,但浪漫主义艺术的抽象性和多样性可能给他们带来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感受浪漫主义艺术的魅力,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突破知识难点:针对浪漫主义艺术的特点,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4.评价浪漫主义艺术的历史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通过图片、资料、实例等方式,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工业革命时代背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课文学的繁荣(教师用书独具)●课程标准展现本课课标,并离析出具体的知识点,使学生对于本课的学习目标做到了然于胸。

●重点难点通过多媒体或者小黑板展现,让学生对于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做到心中有数,便于在学习中重点把握,重点学习。

(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建议案例一——图片导入雨果你是否听过“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这句诗?它鼓舞那些在困境中挣扎的人们,使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

你知道《巴黎圣母院》吗?很多人虽然不一定了解巴黎圣母院的建筑艺术价值,却清楚那位丑陋但善良的敲钟人以及巴黎圣母院中发生的一段故事。

上面那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分别出自19世纪英国诗人雪莱和法国作家雨果的笔下。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坛群星璀璨、巨着纷呈,推动世界文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有哪些突出成就呢?它们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由此导入新课。

案例二——文字导入文学与艺术是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最绚烂多彩的部分,19世纪以后的文学、艺术则更是硕果累累,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本单元内容介绍的是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主要是西方的文学艺术。

●教学流程设计1.背景(1)时间: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

(2)原因①欧洲各国革命和战争频仍,动乱不已。

②社会各阶层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

2.特点(1)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

(2)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

(3)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为主要特征。

3阅读教材第107页【资料回放】:结合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的话,你对美与丑有何看法?【提示】美与丑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外表的美并不代表内心的纯洁,外表的丑也掩盖不了心灵的善良。

1.时间19世纪30年代以后~20世纪早期。

2.原因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3.特征(1)关注社会问题。

(2)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

(3)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

(4)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

4阅读教材第107页【历史纵横】:易卜生是欧洲戏剧史上继莎士比亚、莫里哀之后的第三个高峰,被誉为“现代戏剧之父”。

其剧为什么大都遭到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非难和围攻?【提示】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揭露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和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

1.现实主义文学(1)英国萧伯纳的《苹果车》。

(2)法国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

2.现代主义文学(1)背景:两次世界大战、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严重的社会问题,深刻影响了文学的发展。

(2)特点:强调集中表现自我;手法比较怪诞,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没有明显的理由;故事背景模糊不清,因果关系不明,语言风格悖离传统。

(3)成就: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法国作家贝克特的《_等待戈多》。

3.苏联文学(1)状况:20世纪上半期,高度繁荣。

(2)成就:高尔基的小说《母亲》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具有很大的世界影响。

4.亚、非、拉美文学(1)特点:反映了反帝反殖和爱国主义精神。

(2)成就:印度的泰戈尔、中国的鲁迅、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尼日利亚的索因卡等都有很大的世界影响。

【判断回扣】1.浪漫主义文学体现了对现实的不满,但并不反对资本主义。

(√)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原因是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但反封建仍然是其主要内容,不是反对资本主义。

2.浪漫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都对现实不满,但表述不满的手法不同。

(√)浪漫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都体现了对现实的不满,只是表达不满的表现手法不同,前者侧重于对未来的向往,后者侧重于对现实的揭露。

3.现代主义文学具有反传统的特点,其目的是鼓励人们消沉和颓废。

(×)现代主义文学具有反传统的特点,以荒诞的主题和手法,描绘人类的受难图画,其目的不在于鼓励人们消沉和颓废,而恰恰相反,它最终目的是唤起人类的振奋和觉醒。

4.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文学虽一字之差,但在创作特点上截然不同。

(√)现实主义文学强调真实具体地描写现实生活,着力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而现代主义文学不主张用作品去再现生活,而是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手法怪诞,语言悖离传统。

文学的不同1.史料你可会忘记那快乐的时刻,被我们在爱之亭榭下埋没?对着那冰冷的尸体,我们铺了不是青苔,而是叶子和鲜花。

呵,鲜花是失去的快乐,叶子是希望,还依然留贮。

——雪莱《往昔》问题:史料作品特征是怎样的?这种风格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提示】浪漫主义特征。

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并没有出现启蒙学者所描绘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美好景象,人们的失望与不满反映到文学领域,浪漫主义就兴起了。

2.史料《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的多卷本巨着,是他以毕生精力完成的光辉创作群,堪称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奇迹。

在这里,他以清醒的现实主义笔触,“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它再现了1816~1848年,也就是“王政复辟”到七月王朝期间广阔的社会图景。

问题:史料的作品与上题史料的作品风格有何不同?【提示】更加强调真实具体地描写现实生活,揭露批判社会黑暗,着力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创作形式以小说为主。

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下面两图分别是西方两种不同文学流派的代表作,这两种文学流派的相同点是()A.揭露社会问题B.塑造英雄形象C.鼓吹暴力革命D.崇尚理性主义【解析】《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杰作。

这两种文学流派都在文学作品中反映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只是采取不同的文学表现手法而已。

【答案】 A【备选史料】(教师用书独具)史料一纵向上看,浪漫主义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彻底摧毁了统治欧洲文坛几千年的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是西方文学在近代历史上的又一次“文艺复兴”。

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的诸流派,都可以看作是浪漫主义文学蜕变、演进的结果。

浪漫主义颠覆了西方资本主义旧的价值理念,以强烈的反叛精神构建了一个新的文化模式。

史料二商业日益变成欺诈。

革命的箴言“博爱”化为竞争中的蓄意刁难和忌妒。

贿赂代替了暴力压迫,金钱代替了刀剑,成为社会权力的第一杠杆。

……总之,同启蒙学者的华美语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

——1.史料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它的形成是社会对文学的必然要求的结果。

现实主义摒弃浪漫主义的主观想象和抒情性,通过对社会做如实细致的描绘,揭露社会的黑暗,倡导社会改良。

问题:根据史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是什么?【提示】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下层社会日益贫困,阶级矛盾尖锐。

2.史料至于他那两只脚,有时每只脚都穿一只短袜,或者一只脚穿短袜,另一只脚穿长袜,或一只靴子,或一只鞋,或一只拖鞋,或一只短袜和靴子,或一只短袜和鞋子,或一只短袜和拖鞋,或一只长袜和靴子,或一只长袜和鞋,或一只长袜和拖鞋。

——贝克特《华特》问题:史料体现的文学流派是什么?依据材料概括其特点。

【提示】流派:现代主义文学。

特点:手法怪诞,逻辑混乱,语言风格悖离传统。

比较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1.相同点(1)都反映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2)都体现出对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发展。

2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与传统文学有某种联系,它们都()A.为故事情节的展开设计了一个明显的理由B.赞成在作品中表现自我C.是精神生活出现危机的反映D.提倡用意识的延续取代行动的延续【解析】两次世界大战和不断的经济危机带来了大动荡和大变化,使西方文学艺术产生重大变化,现代主义文学兴盛起来。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比较注重表现自我,这也正是传统文学的一大特点。

【答案】 B【备选史料】(教师用书独具)史料一作为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早在古希腊文学中就已经存在,即使是与现实主义相对独立的浪漫主义文学,也为现实主义的繁荣做了准备,它是现实的创造,也是历史的继承。

——选自《外国文学史》史料二19世纪30年代始,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成为欧洲文学的主流,它以真实描写现实生活和深刻揭露社会矛盾为基本特征,在欧洲各国蓬勃兴起。

——朱维之、赵澧《外国文学史》史料三现代派文学是帝国主义时代资产阶级社会的产物。

从思想内容来说,它们几乎都是表现所谓“现代人的困惑”,即表现周围世界的荒诞、冷漠、不可理解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的那种陌生、孤独痛苦情绪。

——朱维之、赵澧《外国文学史》西方不同文学流派的特点(2014·华南师大附中高二检测)在西方文学发展史上,某个流派的作家“行使了社会学家、社会史家以及社会批评家的职能,生动记录了这个时代纷至沓来的所有紧要事件,其中既有公共生活事件,又有个人生活事件,都市社会、工人状况、贫困、婚姻、妇女角色。

”这个流派是指()A.古典主义文学B.浪漫主义文学C.现实主义文学D.现代主义文学【解析】题中材料是指某一流派的作用真实记录了社会生活。

这应指现实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除了细节的真实描写外,还真实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如实反映现实生活,它的客观真实性较强。

【答案】 C【备选训练】(教师用书独具)1.巴尔扎克的名言“细腻与风雅原是朴实的人必然具备的长处,在他身上使他的谈吐更耐人寻味,不亚于主教的辞令”,反映了巴尔扎克的思想风格是() 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C.理想主义D.现代主义【解析】解题关键是注意巴尔扎克语言中的“朴实的人必然具备的长处”说明了他的作品注重反映现实,故选B项。

【答案】 B2.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生动地描述了俄国贵族的生活。

它所属的文学流派是()A.古典主义B.现实主义C.浪漫主义D.现代主义【解析】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安娜·卡列尼娜》生动地描述了俄国贵族的生活,应该属于现实主义作品。

【答案】 B一、选择题1.“用我们自己的感情来感动我们自己”。

下列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 B C D【解析】“用我们自己的感情来感动我们自己”反映了浪漫主义强调抒发个人情感、积极追求理想世界的特点。

《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安娜·卡列尼娜》和《人间喜剧》是现实主义文学作品,《老人与海》是现代主义文学作品。

【答案】 A2.(2013·福建学业水平测试)展示19世纪前期整个法国社会生活,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的作品是()A.《唐璜》B.《红与黑》C.《人间喜剧》D.《战争与和平》【解析】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由91部小说组成,刻画了2400多个人物形象,展示了19世纪前期整个法国的社会生活,尤其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罪恶方面可谓“入木三分”,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