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课文”与“作文”的关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读与写的关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读与写的关系作者:何洪波来源:《读写算》2014年第11期读和写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但有些学生读了不少文章仍写不好作文,究其原因,一是没有用心去读,没有真正理解;二是没有解决好读与写的关系。
因而,教师要处理好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和写的关系,使学生对读与写的内涵在潜移默化中消化吸收,从而达到读与写的有机结合。
一、正确认识读与写之间的关系读和写是个互逆的过程。
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
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
从阅读中可以学习到作文的方法,通过作文又可以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
(一)、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它可以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语文课程标准》上写道:"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1、阅读可以帮助学生丰富基础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有效的阅读,可以学习和丰富词汇,知晓各种句式,掌握规范化的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和技巧水平。
2、阅读可以帮助学生丰富写作材料,解决写作内容问题。
课文中的素材是丰富多彩的,按内容可分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
3、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开阔写作思路,激起学生表达文思。
观察万物和研读经典都可以引起文思,最通俗的便是写心得笔记。
(二)、写作对阅读具有反作用,它能提高阅读的质量首先,写作能让学生对各类情感有一种亲身的体验,能激发其与作者的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
写作能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缩短,更能去体会作者的心情及其借助文章想要表达的思想等,更能激发其与作者的共鸣。
其次,写作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
学生在锤炼自己作文语言的同时,也使自己的语言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这种对字、词、句的感悟实践,可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直接的、敏锐的感受能力。
在再次进行阅读时,就更容易从文章的语言中了解文章的内容及其运用的特点,从而更能够体会出作者想要表达的一切。
谈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关系

谈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关系第一篇:谈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关系谈谈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关系“作文难教,作文难写”是普遍现象,要改变这种现象,应注意从阅读中入手,教会学生作文。
在讲读课文教学中感知写作方法。
教师在教讲读课文时,分析完课文后,画龙点睛般地把写作特点讲清楚,就能很好地知道单元的作文训练。
在习作例文中训练写作方法。
在教学例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特点,仿照例文的写作来练习,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写出的文章才能会生动活泼。
总之,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密切结合,在读中教认识、教写法、练表达,既加深了阅读教学中对文章的理解,又加强了作文教学的运用,把作文教学寓于读中,做到读中悟写,以读促写,学生写作必有长进。
提到作文教学,很多老师只注意去研究如何上好作文指导课,而不注意从阅读教学中教作文,作文难写也就在所难免了。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与课文阅读教学密切配合。
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选词造句、造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
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这就清楚地说明了读要为写打下基础,读要为写练基本功,我们的阅读教学,既要教读,亦应教写,让学生在阅读中写作文。
所谓“读中不教,作文必难。
”从语言的角度来看,读是知识的积累,是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认识能力,写是知识的技能的运用,是阅读的继续、延伸和发展;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读是内化的吸收,写是一种外化的表达。
由此看出,读是写的基础,写是以读为前提,两者同是为了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那么,读中如何教作文呢?就是要把阅读与作文教学的任务有机的结合起来,把语文知识的传授与协作基本功的训练科学地结合起来。
在阅读教学中教语言、教写法,练表达,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吸收,在读中消化。
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指导学生把在阅读中所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表达中,这样学生的作文水平就能逐步提高。
一、在讲读课文教学中感知写作方法“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学生不会作文,常常是由于认识事物的水平、认识材料价值的能力低,面对文题,无物可言。
仿写,架起“课文”与“作文”之间的一座五彩桥

仿写,架起“课文”与“作文”之间的一座五彩桥作者:郑美琴来源:《海峡科学》2009年第09期摘要充分利用小学生模仿能力强的天赋,挖掘教材中的教育资源,经常性地进行仿写课文的训练,让他们在仿写中轻松地掌握习作的谋篇布局(立树干)、描写技巧(添枝叶)等写作方法,手把手地教会孩子“画”一颗“树”的方法,也就为孩子“画”一片“森林”奠定了基础,从而更快地推动学生走向完全独立性的创作。
关键词仿写谋篇布局描写技巧读写结合一日伏案批改作文,无意间听到同事聊天中谈及他的孩子模仿能力之惊人时,我心头一震:是啊!“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是优势,是儿童时期的一笔财富,我应该将它挖掘出来,利用起来,让它为我眼前的这堆作文锦上添花。
我们都知道,作文教学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重点,是难点,让不少的语文老师深感头痛。
每周两节的作文课,语文老师们是雷打不动地抱着教,却收效甚微。
我们的语文老师很辛苦,也很执着,抱着作文教作文,抱着课文教课文,却没多少收成。
缘何如此?我想,这与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时不重视将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有关系。
要知道,能入选为小学语文教材的每篇课文,都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
我们在教课文时,不能单纯地教课文,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
在完成某一篇课文的教学任务之后,不妨将课文中的读写结合点挖掘出来,经常性地指导与鼓励学生进行习作练习。
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其中,“仿写”就是架起“课文”与“作文”之间的一座五彩桥,它不仅将“课文”与“作文”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将儿童的“模仿天性”,也融入其中,让儿童的财富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在此,我将自己在教学“从课文中仿写作文”的一些看法和做法提出,与大家共同探讨。
1仿“篇章结构”立“树干”一篇作文的篇章结构决定着这篇作文的成败,是关键,是基石,就好比一棵树的树干。
然而,在不少学生的作文中却见不着“树干”的影子。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篇章结构的模仿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
以“插叙”为例谈学生作文对课文的借鉴

以“插叙”为例谈学生作文对课文的借鉴作者:赵同生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7年第04期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课文无非就是个例子。
但如何引导学生用好教材,教师的做法却千差万别。
下文姑且以插叙为例论述。
插叙,作为叙述顺序之一,我们常用。
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如果教师抓得准,导得好,看似小小的插叙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正如元遗山云:“文章当有曲折,不可作直头布袋。
”(吴讷《文章辨体序说》)明董其昌也说:“文章之妙,全在转处。
转则不穷,转则不板。
”一、插叙往事,避免平铺直叙以《羚羊木雕》为例,在“我”被父母的接连逼问之后,紧接着插叙了一件往事:某次体育课上“我”和万芳交换了裤子,导致她被妈妈责罚。
这也说明“我”和万芳的友谊是有时间沉淀和感情基础的,“我”送羚羊木雕给她,似乎有着一定的可行性,是值得的。
插叙“换裤子”事件,这说明在孩子心中,纯真友情重于物质利益,更深刻地批评了父母“重利轻义”的思想。
这一段插叙,能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文中感情和主旨。
如果没有这些插叙,“我”和万芳友情的分量似乎看不出来,“我”送羚羊木雕的举动也就难以令人明白。
但在现实的学生作文中,太多的习作是平铺直叙,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没有任何较为生动的描写,没有任何的修辞渲染,没有任何的润色联想。
学生不知道怎样连缀成文。
其实,我们可以让学生模仿课文,借鉴课文的一些写法,在“怎么写”的方面,学生也有一点自己的体会心得。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或以为大作家写作,可无须组织,纯任机缘,变成妙文。
其实不然。
……作文的必须组织,正同作事的必须筹划一样。
”让学生作文时学习用插叙,避免平铺直叙,是可行的,也许是有效的,正如《羚羊木雕》,“我”为什么要把那么贵重的礼物送给万芳呢?情感基础是什么呢?有了文中的插叙,交待了两人不一般的情谊,更突出了万芳的看重情感的特点。
而有位学生写《今天我很高兴》,写的是他被班主任罚扫地,地扫得很干净,他被表扬,同学赞扬他,很高兴。
探究作文教学与课文教学的整合

、
应孩子处于发展中的动态心理 。 内容新鲜的题 目能满足孩 子好奇 、 好胜 、 探索 、 求成 的心理 , 又能燃起 他们作文 的热 情。 习作是生活的一部分 , 生活是源 , 习作是 泉。 开放思维 、 开 放情感 、 开放 形式 , 只要 开放 了思维 和情感 , 就会有 创
根据具体环境选择作 文题 目 习作教学要开放 , 不一定非得用试卷和教材上要求上 的作文题 目。 命题 内容要有新意 , 最好能贴近生活 , 要能适
一
解, 从而提高写作 能力 。同时学 生也 可以通过 写作 文的实 践, 提高对课 文的鉴赏 和理解 , 全面提升语文的运用能力 。 在农村 中学的语文教 学 中, 学困生 的面积大 , 厌学怕写 的 现象特别严重 。 那么我们可 以通过课文与作文的整合让学
Z O 1 4 ̄ - ! i g 1 删
・ 作 文导 航 ・
探究作文教学 与课文教学 的整合
甘 肃 兰州 六十九 中学 李 源
长期 以来 , 在语文学科 中 , 我们 的作文教学 与课 文教 学严重脱节 , 讲课 只是讲课 , 作文只是作 文 , 两者之间少有 关 联。对于课文 , 教师逐一钻研 , 潜心体味: 从句段到篇章 , 从大意到 中心 , 从分析到归纳。 备课 不可谓不细 , 讲析不可 谓不精 。但在这其 中, 过分追求课堂 的艺术性理念和应试 性 功利 , 每篇 文章必然也仅就语言 、 层次 、 结构 、 特 色、 人物 等一一道来 , 模式呆板 , 单调乏味 , 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 力更是 隔靴搔痒 , 不切 实际。在作文教学 中则过分强调语 言文字 的雕琢和技术性指导 ,从小学到中学乃 至到高中、 大学 , 每次的作文指导 与讲评也循环着相 同的步骤 : 审题 、 构思提纲 、 选材、 一般启示及 要求 、 佳文示读 、 通病 例讲等 等。就作文论作文 , 学生根本无语文能力上 的提高 。由此 , 我认 为 , 在新课标 的感召下 , 我们语 文教学 的当务 之急是 为课文教学和作文训 练搭建起一个 能够相互 沟通 、 相互渗 透、 相互促进 的平 台, 让课文教学与作文训练 比翼齐飞。 将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进行整合 , 对于语文学科的教 学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 , 中学语文教材其人选 范文, 总体上说都 是古今 中外 文章的典范 , 在一定程 度上 代表 了古今文章的水平 。 所 以, 在当代 的语文教学中 , 要以 课 文为写作的突破 口, 及时地把写作训练有机地揉进课文 的教学中 , 进一 步发挥课 文 的“ 典型 ” 优势 , 使学生学 以致 用, 举一反三 , 实现读 写结合 。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与课文教学的整合

【 关键词 】 初 中语 文
作文教 学
课 文教学
整合
多 商量” 的名 言。伟大文 学家鲁迅也 曾经教诲人 们 : “ 文 在 当代的语文 教学 中 , 要 以课文 为写作 的突破 口 , 及 时地 多作 、 我说不 出来 , 由于自己的作文 是 因为多 看和练 习 , 把 写作训 练有机地 揉进课 文的教 学 中 , 进一步 发挥课文 的 “ 典 章怎 样作 , 型” 优势 , 使学 生学 以致用 , 举一反 三 , 实现读 写结合 。
久而 久之 , 自然受 益非 浅 ; ( 2 ) 能开 学 过程情 境化 、 趣味 化 、 形象化 , 诱发 了学 生的情感体 验 , 加大 的道 德和 文学 艺术 的熏 陶 , 丰 富知识 。课堂教学 是学校教 学的基本组 织形式 , 它 了有 效信 息的接受 量 。 这 为丰富 学生 的表 象 , 开拓学生 的思维 拓视野 , 空 间提供 了物质基 础 。这 样在作文 教学时 ,可突 破时空 的限 有许 多优 点 , 也有许 多弊端 。 如果只靠课 堂教学 去教给学 生知
那是达不 到全面发 展的教 学 目标 的。 课外 阅读 是课堂知 识 制, 将人 、 事、 物 生动 地 展现 在 学 生面 前 , 既 丰富 了他 们 的生 识 ,
( 3 ) 能巩 固 已学 知识 、 发 展能力 。学生 学到 的知 活 ,又为 他们提供 了作文 的素材 ,开辟 了多向立体 的思 维通 的补充和 丰富 ;
的思 维空 间 。
或 针对某 一人 物谈 谈看法 。 可 以让学 生稍加思考 后发言 , 在学 生 发言过 程 中 , 同样 要注 重对 中心 内容 、 条 理安排 , 以及 遣词 时地给 予肯 定与鼓 励 , 并 告诉 学生 , 他 们 的发言很 精彩 , 将他
浅谈小学语文中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浅谈小学语文中阅读与写作的关系1. 引言1.1 小学语文的重要性小学语文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重要任务。
语文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思维方式的载体,对于学生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和写作文段,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语感和表达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它不仅是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更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助力。
通过学习语文,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表达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梦想。
1.2 阅读与写作的紧密关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
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提升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只有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章,了解各种文体、作家的风格和表达技巧,才能在写作时有所借鉴和提升。
阅读还可以拓展写作的素材,激发创作的灵感,让学生有更多的话题和素材可供选择。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提升语感,增强文字的感知能力,从而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
写作也是培养思维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写作,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思维整理、表达出来,培养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写作还可以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总结,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共同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2. 正文2.1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这是因为阅读能够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和表达技巧。
通过阅读不同风格和题材的文章,学生可以学习到各种丰富多彩的词汇和句式结构,从而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
阅读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和逻辑,学会如何组织自己的写作内容,使作文结构更加清晰和有条理。
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感和表达能力,从而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使文章更加准确、生动和有吸引力。
浅谈如何处理好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关系

2.在读中悟写,读中练写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叶圣陶)”。教材是启迪学生阅读和作文智慧的一把金钥匙。尤其是更新后的语文教材更不乏文质兼美的篇章,其中储藏着无穷的思想力量、情感力量和写作智慧。在阅读教学中可以相机进行作文指导和作文训练,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和技能。
只有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操千曲,观千剑”,在读中悟写,巧持阅读的彩练,学生作文时才能上演作文的精彩。
3.以写促读,畅流开源
以写促读,即是说通过写作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畅流”使“源”更“活”。
叶圣陶曾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形象的说明了生活是“源”,写作是“流”,“源”开则“流畅”,“源”塞则“流”竭。阅读是理解别人对生活的反映,是间接地认识生活,是吸收;写作是直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是表达。
通过让学生勤写勤动笔,明白“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道理。学生在写作中遇到困惑,会进一步激发强烈的阅读和求知欲,不断的获取新知识,进而弥补知识和能力的不足;在作文教学中恰当的方法指导,技巧点拨和语言的锤炼,对阅读无不起促进作用,写作能力的提高自然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通过作文的修改、评讲、反思、开展多种形式的写作更能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这样让学生“读了再写,写了再读”(茅盾),以写促读,反哺阅读,能让学生的阅读之兴更久,阅读之趣更浓。
浅谈如何处理好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课文”与“作文”的关系
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同时,也是《大纲》对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
母庸置疑,这是语文教师形成的共识,更是考试指挥下的必然。
因此,语文教师对它们的偏爱和执着就可见一斑了。
然而,许多教师付出并不等于回报,时间与水平难成正比,究其原因,跟他们在教学实践中把作文截然分开有很大关系。
语文课中常存在这样的怪圈:课文就是课文,作文就是作文,似乎“一山”难容“二虎”,二者神圣不可侵犯。
课文教学中加入作文训练,谓之“占用时间”,作文教学中若出现课文讲读,则有“不务正业”之嫌。
这样做的结果,使课文中的许多优秀文章,难以起到应有的示范作用,学生难以学到写文章的基本技巧,大大挫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造成学生“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从而导致抄袭《作文选》的恶习。
笔者认为课文和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有机整体,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
课文讲读是作文的前提和基础,作文又是对课文教学的巩固和加深。
一、以课文带动作文,在琅琅书声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首先,课文的讲读为写作积累了大量的材料。
为情感的火山找到了喷发的融浆,为心灵的寄托找到合适的语言载体。
有声有色,声情并茂的课文教学,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创造和写作的欲望,而名篇、佳词、妙句,只要引导得当,更会成
为学生贪婪吮吸的写作营养。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先秦散文、唐诗、宋词、明清的小说、今人的优秀篇章……它们都是璀灿的明珠,精选于中学语文各册课本中,均是不可多得的作文材料。
课文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感情,引导学生熟练背诵并巧妙地运用于自己的作文之中,为我所用。
名篇、名段、佳词、佳句读得多了,烂熟于胸,写起作文来自然就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了。
这样,就可以逐渐走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写到春天,自然会想起朱自清对春天的精彩描绘,“春风又绿江南岸”、“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一系列的名句也会从灵感中跳跃出来。
当写到中秋月圆时,马上又会想起杜甫“每逢佳节倍思亲”,想起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嫦娟”的千古绝唱来。
这些词句巧妙用进作文中,我们还会感叹学生的作文平淡如水,枯燥乏味吗?所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关键,是教师要树立课文教学与作文紧密结合的教学观,这样,学生作文就有“药”可救了。
其次,通过作文教学为学生的写作找到情感火山的喷发口。
对学生来说,作文的困难除了难以找到适当的语言来表达外,更主要的还在于缺乏布局谋篇的技巧。
缺乏对各种文体的理性认识。
这一切,都应在课文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
尽管有人提出“文无定法”的主张.但语文课本中的优秀文章,无一不是学生作文的最好示范。
大部分学生总是在不断的阅读模仿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作文的。
因
此,语文教学一定要树立把课文当范文的教学观。
一是通过课文充分领会各种文体的结构和特点,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不至于“画虎成猫”。
如要学会写消息.就首先要懂得它的基本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等几部分,在这个基础上明白消息的特点是“用事实讲话”、“简明扼要”、“迅速及时”。
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才可能写好消息。
而要学会写议论,也得掌握好其“引论”、“本论”、“结论”的基本结构和提出观点,并运用论据证明观点的特点。
二是通过课文的讲读,让学生领会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的技巧.把课文讲读和作文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课文教学中,适时地、适当地、有针对性地渗入一些口头作文或片断作文的训练,使学生能够了解并熟练掌握一些常用技法,从而形成从简单模仿到独立创造的过程。
如议论文开门见山提出论点的方法、用事实证明观点的方法,记叙中的渲染、铺垫、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结尾点题、首尾呼应的技法,都可以穿插于课文教学之中。
这样,不但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手段,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兴趣,使课文教学和作文训练相得益彰。
只要我们找准目标(读写结合的点),引导有方,训练得法,就不会造成“喧宾夺主”的被动局面。
二、以作文训练促进课文教学,在思想和情感的进发中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
读是信息的输入,写是信息的输出,表面上是两个毫不相干的过程,而实际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它们就像一对密不可分的孪生姐妹。
通过多读,使写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通过多写,又加深
了对课文的领悟,使阅读兴趣得到增强。
特别是使教学目标得到更充分的落实。
教学重点得到更具体的体现。
“学以致用”就是对课文与作文关系的最好总结。
所以,教学中应坚持不懈地渗入写作训练,从而促进课文教学。
在课文教学中,可进行各种形式的作文训练,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课前口语训练,初二练习说明文、初三练习演讲,这样,既和课文教学紧密联系,又能使学生对文体的认识更加清晰。
各种课文的学习均可加入小作文训练。
这样既丰富了教学的内容和手段,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把学生真正摆到了主体的地位,由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思维训练,转向了主动的创造性的思维训练,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因而也更合符当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这样一来,学生读书不求甚解、“走马观花”,读“天书”、读“白眼书”的陋习何愁不灭!
三、把作文当课文,在热情的鼓励中激发创作热情和阅读兴趣学生辛辛苦苦写的作文,总希望能得到教师的赞许和肯定,若给个分数了事,岂不冷了“将士们”的心?反之,每次作文讲评若能选出几篇“杰作”,当作课文声情并茂地朗读讲评,这对“作者”是莫大的鼓励,或许是一辈子都难忘的“幸对其他学生而言,也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今后的作文就看着他们“山盟海誓的表演”吧!这来,学生的写作兴趣与阅读兴趣都会空前高涨的。
可见,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紧密结合,是由语文课的特点的,也
是每个语文教师该走的“正”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