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自学、感悟伽利略敢于破除迷信和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

2、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自主、合作、研讨性学习,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准备:教学插图、语段卡片教学过程:一、自主读书,诱导感悟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大家已经预习过,现在书就在你手边,想不想把课文再读—次?哪就请大家读吧。

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默读,可以放声读,也可以同桌一起读,喜欢的语段还可以多读几次。

2、学生自主读书。

3、进行读书交流,把自己喜欢的语段读给大家听。

教师针对学生的读书情况,适时激励评价。

二、创设情境,合作研讨1、出示课文插图,认识这座塔吗?这就是世界闻名“斜而不塌”的比萨斜塔。

1590年伽利略就是在这座斜塔上做了著名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同学们,你们谁有勇气像当年的伽利略一样,也在这座高塔上做做这个试验。

2、这么多人有勇气,老师真高兴,但是老师告诉大家,仅仅有勇气是不够的,请大家读读这句话:(出示亚里土多德的话)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这是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他,把他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

现在你要说“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那人家是不会相信的。

所以,老师想请大家再认真读读书,仔细思考一下:假如,你就是当时的伽利略,为了证明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你是怎么做的;假如,你就是当时比萨城的一位公民,比如是一位记者,听说伽利略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公开试验,你会向伽利略问些什么问题?大家可以和同桌一起研究,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共同探讨。

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着地》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伽利略用实验验证亚里士多德观点的过程。

2. 过程与方法: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功、协”造句。

能联系实际,谈谈对课文中“追求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追求真理、不迷信权威。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体会重点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2. 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功、协”造句。

三、教学难点:1. 体会重点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2. 理解课文中“追求真理、不迷信权威”的思想。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2. 讨论法3. 案例分析法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图片展示:伽利略像。

1.2 简介伽利略:意大利著名的科学家,曾挑战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1.3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什么吗?2. 初读课文2.1 学生自读课文。

2.2 学生互评,教师点拨。

3. 精讲细读3.1 学生汇报,教师引导。

3.2 讨论:课文中伽利略用了什么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3.3 分析:课文中“追求真理、不迷信权威”的思想。

4. 体会感情4.1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4.2 讨论:课文中伽利略具备哪种精神?5. 小结拓展5.1 学生总结本课所学。

5.2 教师补充。

5.3 作业布置:用“功、协”造句。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书写、正确性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情感态度评估: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行为,评价学生对科学精神的认同和对权威挑战的勇气。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有助于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2. 反思教学方法:评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学习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教学,学生将能够:1.理解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掌握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3.搞清铁球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问题,掌握一些物理实验技能。

教学大纲1.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2.观察:通过观察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现象,引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

3.实践:利用铁球进行实验,验证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4.探究:分析并解释实验结果,探究铁球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相关问题。

教学步骤1. 引入学生们可能会对重力加速度这个名词比较陌生,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一些问题引导他们思考。

例如,我们可以问学生:“为什么你从一个高处跳下来会掉得越来越快?”、“为什么球被扔出去后,会一直飞行,而如果不扔就不会动呢?”通过这些引导,可以逐步引导学生了解到物体下落的规律,以及理解物体下落受到的重力作用。

在引导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道具或者动图等形式,让学生有更加直观的感受。

2. 观察接下来,我们可以将两个铁球用力同时丢下,放在同一高度,让学生观察这两个铁球下落的过程。

同时,教师也可以使用演示设备进行演示。

观察完成后,可以发现两个铁球落地的时间是相同的,无论哪个铁球先着地。

教师可以问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借此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3. 实践让学生自己动手体验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将两个铁球用力同时丢下,同时打上计时器,记录下两个铁球每0.1秒落地的位置。

通过数据的比较,让学生自己掌握重力加速度的计算方法和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4. 探究将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并且让学生进行解释。

引出一些相关的问题,例如卫星的运动规律、月球的引力等等,让学生能够从自由落体运动出发,进一步探究相关的物理问题。

教学总结通过本次课程的教学,学生将会得到如下收获:•掌握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熟悉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了解铁球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相关问题,掌握一些物理实验技能。

教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教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教案《两个铁球着地》第五章:实验与观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实验目的和实验步骤。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现象。

教学重点:1. 实验目的和实验步骤的理解。

2. 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3. 科学知识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2. 科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两个铁球、计时器、测量工具等。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第四章的内容,让学生总结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2. 提问:如果我们释放两个铁球,它们会着地吗?二、实验目的和实验步骤(10分钟)1. 讲解实验目的:通过观察两个铁球着地的现象,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2. 引导学生了解实验步骤:a. 在同一高度准备两个铁球。

b. 释放两个铁球,观察并记录它们落地的时间。

c. 重复实验多次,记录多组数据。

d.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三、实验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两个铁球、计时器、测量工具等实验材料。

2.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3.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包括两个铁球落地的时间。

四、实验结果分析(10分钟)1.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铁球是否着地?为什么?2. 学生分析实验数据,讨论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

3.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现象,强调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实验收获,反思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2. 教师点评实验情况,强调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科学知识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章教学通过实验与观察,让学生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步骤,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实验操作,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在实验结果分析环节,要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现象,加深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理解。

两个铁球同时着的教案(3篇)

两个铁球同时着的教案(3篇)

第1篇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学科:物理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 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 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难点:1. 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

2.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1. 两个大小相同的铁球。

2. 两个不同高度的支架。

3. 计时器。

4. 实验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情况下,两个物体下落的速度是一样的吗?2. 引导学生思考:在真空中,由于没有空气阻力,所有物体下落的速度是一样的。

这就是自由落体运动。

二、实验操作1. 实验步骤:a. 将两个铁球分别放在两个不同高度的支架上。

b. 同时释放两个铁球,用计时器记录它们落地的时间。

c. 重复实验三次,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d. 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2. 实验注意事项:a. 确保两个铁球的大小、形状和重量相同。

b. 在实验过程中,尽量减少空气阻力对铁球的影响。

三、数据分析和讨论1. 指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观察不同高度下铁球落地时间的差异。

2. 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不同高度的铁球落地时间不同?3. 学生总结:由于重力加速度的存在,物体下落的速度随时间逐渐增大,因此在相同的时间内,高度越高的铁球下落距离越远,落地时间越长。

四、结论1. 介绍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在真空中,所有物体下落的速度相同,且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2. 强调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即物体在重力作用下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

五、拓展延伸1. 提问:如果将实验改为在空气中进行,结果会有什么不同?2. 引导学生思考:空气阻力对物体下落速度的影响,以及如何减小空气阻力的影响。

六、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概念;掌握如何求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推理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和如何求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问题。

2.教学难点:如何进行实验观察和推理,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两个相同的铁球、计时器、尺子。

2.实验器材:斜面、标尺、木板。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提问:大家有没有观察过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解释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2.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投影或板书等方式,分别讲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特点和公式v = gt,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有两个相同的铁球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下,它们会不会同时着地?3.实验设计(1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两名学生。

每组给出两个相同的铁球和计时器。

第一组实验设计:-首先,将一组铁球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下,并记录下其中一个铁球着地的时间。

-接着,再次将同一组铁球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下,并记录下另一个铁球着地的时间。

-最后,比较两个铁球的着地时间,并讨论两个铁球是否同时着地。

第二组实验设计:-首先,将一组铁球从不同的高度自由落下,并记录下其中一个铁球着地的时间。

-接着,再次将同一组铁球从不同的高度自由落下,并记录下另一个铁球着地的时间。

-最后,比较两个铁球的着地时间,并讨论两个铁球是否同时着地。

4.实验观察(20分钟)每组学生依次进行实验,记录观察结果并进行讨论。

学生应注意观察并记录铁球着地时间的准确性。

5.结果分析(15分钟)学生交流观察结果,并进行结果分析。

引导学生发现:在同一高度自由落下的情况下,两个铁球会同时着地;而在不同高度自由落下的情况下,两个铁球的着地时间不同。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2. 理解两个相同质量、不同形状、不同体积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体的实验现象; 3. 培养学生具有科学探究和实验设计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的能力。

教学内容 1. 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2. 两个相同质量、不同形状、不同体积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体的实验现象。

教学重点 1. 理解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2. 分析两个相同质量、不同形状、不同体积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体的实验现象。

教学难点 1. 帮助学生理解铁球形状和体积对自由落体运动的影响; 2. 帮助学生设计相关实验并记录数据。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两个相同质量、不同形状、不同体积的铁球,一台计时器;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电脑、手机或纸质笔记本用于记录实验数据。

教学方法 1. 阐述法; 2. 示范法; 3. 实验法; 4. 讨论法。

教学步骤 步骤1:引入 教师先展示两个铁球,一个是球形的,一个是长方体形的,并询问学生两者在自由落体时是否会有差异,引导学生思考。

步骤2:讲解 教师讲解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包括物体自由落体的速度、加速度、高度等明确概念,以及物体自由落体实验中的数据记录方法。 步骤3:实验设计 教师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使用两个相同质量、不同形状、不同体积的铁球,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体,并利用计时器记录下两个铁球落地时间。学生可以运用不同角度拍摄视频、使用光电门等实验手段,设计不同方案。

步骤4:实验记录与结果 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下实验数据,包括两个铁球的形状、体积、质量、高度、落地时间等数据,将数据整理成表格并计算出不同数据之间的比较结果。

步骤5:结果分析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两个铁球同时自由落体的现象,分析不同形状、体积对铁球自由落体的影响,并得出结论。

步骤6:总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次实验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到的知识和经验。

教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教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教案《两个铁球着地》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成果。

2. 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3. 引导学生思考并探讨科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两个相同大小的铁球。

3. 计时器。

4. 实验器材(如尺子、桌子等)。

教学内容: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关于重力的知识,如重力的定义、地球上的重力加速度等。

2. 提问:你们认为,如果我们在同一高度释放两个不同质量的铁球,它们会着地吗?二、实验演示(10分钟)1. 准备两个相同大小的铁球,一个较重,一个较轻。

2. 将两个铁球释放,观察并记录它们着地的时间。

3. 重复实验几次,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三、讨论与分析(10分钟)1. 提问:实验结果如何?与你们的预期一致吗?2. 引导学生讨论并分析实验结果,解释为什么两个铁球会着地。

3. 介绍伽利略的实验和他的结论:在真空中,所有物体不论质量大小,都会以相同的加速度自由下落。

四、批判性思维训练(10分钟)1. 提问:伽利略的实验结论是否完全正确?为什么?2. 引导学生思考并探讨可能存在的实验误差和局限性。

3.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实验结果。

2. 强调实验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科学思维,不断探索和质疑。

教学延伸: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介绍伽利略的研究成果和对后世的影响。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研究其他与自由落体运动相关的问题,如竖直上抛运动等。

3. 开展科学实验竞赛,鼓励学生设计并实施自己的实验项目。

教案《两个铁球着地》六、课堂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与自由落体运动相关的问题进行研究。

2. 各组汇报他们的研究成果,分享他们的发现和见解。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提问和解答其他组的疑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让学生学会生字,理解“胆大妄为”、“固执”等词意思,能正确、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感受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敢于探索、追求
真理的科学态度,并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培养探索精神。
3.学生学会检索和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走近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课文中出现了哪两个人物?结合文中的句子介绍亚里士多德和
伽利略。
A.“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
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 “信奉”与“相信”意思有什么不
同?“不容更改”说明什么?
B.“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
难道要违背真理吗?’”
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两个问号所表达的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理
论深信不疑,狂热崇拜。
补充资料:亚里士多德生于公元前384年,卒于公元前322年。他
的著作构成了一部科学知识的百科全书,包括哲学、天文、地理、气
象、物理、生理、心理、文学。他被马克思誉为“古代最伟大的哲学
家”,被恩格斯称为“古代最博学的人”。
二、再读课文,知晓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跨越时空的交锋
1.过渡:一个是彪炳千古的圣贤,一个是年轻的数学家,相隔
了整整两千年的两位伟人,又引出了怎样的一个故事呢?带着问题再
读课文。
2.学生概括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小结:最后,伽利略获胜了,他用事实证明了两千多年前的
亚里士多德的自由落体理论是错误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个历史的
时刻吧!(引读“伽利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
三、研读课文,探究伽利略挑战亚里士多德成功的原因
年轻的数学家伽利略,凭什么向人们奉若神灵的亚里士多德挑
战,并且挑战成功了呢?带着这个问题深入地学习课文。
学生在独立思考、批注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再进行集
体交流。
(一) 伽利略善于思考,大胆怀疑 联系第3自然段中伽
利略思考的一段话。
1.一个事实指的是什么?两个相反的结论分别是指什么?从文
中找句子解答。 (借助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理解“11>10”、
“11<10”一个事实下的两种结论。)
2.小结:一个事实却得出了两个截然相反的结论,那么只有一
种可能──亚里士多德的自由落体理论是错误的。伽利略正是在深入
思考中发现了问题,并大胆质疑。
(二)伽利略勤于实践
“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
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通过对“反复”、“许多次”、“都”、“的
确”等词的理解,体会到伽利略严谨的科学态度,他是在反复实践的
基础上谨慎而又大胆地向权威挑战的。
(三)伽利略勇于追求真理,不怕嘲笑、打击
1.当25岁的年轻的伽利略宣布要在比萨斜塔进行公开试验的
时候,人们又是怎样的一种态度?让我们来到比萨斜塔下听听吧!
“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 “等会儿
他就固执不了了,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理解“胆
大妄为”、“固执”的意思。在别人看来伽利略的举动是胡作非为、不
可理喻的。
2.假设:如果试验没有成功,伽利略将面对的是什么?
(人们的挖苦、嘲笑、讥讽,失去学生的信任、尊敬,失去教授的头
衔,失去他在比萨大学令人羡慕的工作……)
3.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讥讽、责备的语气,语调要高扬,语
速略快。
4.小结:伽利略崇尚真理,为了维护真理敢于面对冷嘲热讽。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巨响粉碎了禁锢人们头脑两千多年的谬误,这就
是真理的威力。让我们一起再次来凝望这难忘的历史瞬间。 再
次引读“伽利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表达对
伽利略的无限敬意。
四、拓展体味,让人文精神浸染心灵
1.当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时候,伽利略会有怎样的表现?围观
的人们又会有怎样的表现,他们会说些什么? (要点:伽利略
和他的学生欢呼雀跃,普通的市民感到惊讶不已,亚里士多德的虔诚
崇拜者愤怒而又无奈……)
2.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
的话也不都是对的。”你是怎样读懂这句话的?
3.补充阅读《“日心说”的创立》《一小学生推翻书本旧论》后,
再读这句话你又有什么新的启示呢? (追求真理需要实事求是、
需要勇气、毅力、自信、恒心、不屈……)
4.总结全文:正是一个个像伽利略这样的伟人或普通人,在大
胆的质疑中,在反复的实践中,在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中,使人类的科
学技术不断进步,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