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阅读传统经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华书目 有
史记 、通鉴 有
史记

史记 、通鉴 有
史记 、通鉴 有
史记选 有
坛经 、 有 颜氏家训
坛经 、明 有 夷待访录
明夷待访 有 录 、颜氏 家训
明夷待访 有 录 、坛经 、 论衡
明夷待访 有 录 、坛经 、 论衡
楚辞

左传
楚辞
红楼梦 左传
楚辞 、文选 有

左传
楚辞

2. 前四史与《资治通鉴》,除胡目外 ,各目均有收录 ,其中《史记》与《资治通鉴》二书收录次 数最多 。在传统史籍中《, 史记》《、汉书》与《资治通鉴》最受重视 ,近五十年内 ,据不完全统计 , 《史记》的汉文版本达 76 种之多 。②
让中小学生阅读众多传统经典 ,特别是读那些专深的古书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1949 年以 后 ,中小学生除阅读少量古诗文外 ,都是通过改编本 、绘图本或白话本等形式 ,间接了解传统经 典的内容 。
五四运动以后 ,传统经典逐步退出了中小学生阅读的领域 。对大学生或一般读
3 者来说 ,传统经典仍然是他们阅读的重要读物 ,不少学者也很热心向他们开列推荐书 目 。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如下诸家 。 20 年代 ,胡适开列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收录古籍名著 190 种 ,后来作者在此基 础上精简成《实在的最低限度的书目》(以下简称胡目) 。胡适的书目 ,有几点值得注意 : (1) 不 收“小学”方面的书 。胡适在书目的序言中认为 :音韵训诂之学 ,只可以作学者的工具 ,而不是 初学的门径 。(2) 不收前四史与《资治通鉴》等书 。这一点 ,颇受时人与后人的非议 。当时 ,梁 启超就写过一篇《评胡适之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的文章 ,梁启超说 :
3. 先秦诸子 ,除北图书目外 ,各目均有收录 ,其中《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孙 子兵法》诸家收录次数最多 。近五十年内 ,据不完全统计 ,以上各书出版的汉文各种版本分别 为 123 种 、65 种 、32 种 、75 种 、65 种 。③
1926 年 ,目录学家汪辟疆列举了国学基本书 135 种 ,并认为其中的 30 种为国学的纲领 书 。抗战期间 ,汪辟疆提出大学中文系学生应选读的 20 种书 。不久后 ,他又提出国学的“最切 要”的源头书 10 种 (以下简称汪目) 。
40 年代 ,钱穆在昆明给一个文史研究班的学生开列了一个《文史书目举要》,1973 年出版 《中国史学名著》。晚年在香港中文大学的讲座中又提出七部书是“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
关键词 : 阅读 ; 传统经典 ; 推荐书目 中图分类号 : G254. 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5919 (2001) 0120110207
长期以来 ,阅读一直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 。阅读是否必要 ,并不成为什么
1 问题 。但到了 20 世纪末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 ,荧屏与网络的普及所造成的冲击 ,使得 读书人 ,特别是青少年 ,阅读时间大大减少了 。因而 ,阅读的必要性问题 ,引起了一些 学者的重视 。1994 年 ,俄国的《哲学问题》杂志就“书籍在荧屏时代的命运”这一问题 ,邀请各 方面专家学者发表意见 。有专家认为 :电视看多了 ,人们思维没有系统 ,言语表达困难 。电视 之外 ,我们确实惊喜网络化给人们带来的便捷 ,但网络能给我们更多的知识吗 ? 最近 ,美国一 位作者凯瑟琳·诺尔表示了否定的意见 。她在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1999 年 12 月 3 日) 上 发表题为《有线的世界 ,飘摇的心灵》的文章 ,说 :
2001 年第 1 期 第 38 卷
(总 203 期)
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 OU RNAL OF PEKIN G UN IV ERSIT Y
(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o. 1 , 2001 General No. 203
Vol. 38
论阅读传统经典
通鉴
韩 、管
杜诗
楚辞 、 文选
左传 、 说文
钱目

史记 、通鉴 老 、庄 荀 、墨
坛经
杜甫集 苏轼集
楚辞
左传 、说文
朱目

史记


楚辞 、
文选
左传 、 说文
张目



论衡 、 有
楚辞 、
颜氏家训
文选
左传 、 说文
北图书目 诗经
史记
论衡

楚辞

屈目




楚辞 、文选
左传
宝库

蔡目

武大书目 有
北大书目 有
50 年代 ,北京图书馆曾推出《中国古代重要著作选目》(以下简称北图书目) ,这个书目是 经过郭沫若 、俞平伯 、何其芳等人审订过的 。既然称为“古代重要著作”,却不收《周易》《、论语》 等书 ,颇让人费解 。
60 年代 ,屈万里在台湾出版《古籍导读》(以下简称屈目) ,推荐古代四部书 38 种 。 80 年代 ,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出版《中国历代经典宝库》(以下简称宝库) ,其青少年版 选收古籍 45 种 。蔡尚思在《书林》上发表《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 40 种书》(以下简称蔡目) 。 到 90 年代 ,教育部提倡大学生素质教育 ,一些大学推荐出名著导读书目 ,如武汉大学的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百部名著导读》(以下简称武大书目) ,北京大学的《学生应读选读书目》 (以下简称北大书目) ,清华大学的《学生应读书目 (人文部分) 》(以下简称清华书目) 。这些书 目中都包含了相当一部分的中国传统经典 ,但在选目中 ,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如清华书目不 收《周易》,而收《易传·系辞》,不收《资治通鉴》,而收《读通鉴论》。 根据上述书目所收传统经典 ,大致可分为八类 : (1) 四书五经 ; (2) 前四史与《资治通鉴》; (3) 先秦诸子 ; (4) 其他子部书 ,如《论衡》《、坛经》《、颜氏家训》《、明夷待访录》等 ; (5) 唐宋诗文 ; (6) 其他诗文 ,如《楚辞》《、文选》《、陶渊明集》等 ; (7) 古典小说 ,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 梦》《、儒林外史》等 ; (8) 其他 ,如《左传》《、说文解字》等 。现以列表的形式看这八类书的收录情 况。 从表 1 中可以看到 : 1. 四书五经 ,各目均有收录 ,其中《诗经》《、论语》二书收录次数最多 。自汉以来 ,两千余 年间 ,这些书对中国政界 、学界 ,都有重大影响 。近五十年内 ,据不完全统计《, 论语》一书出版 的汉文各种版本有 135 种《, 孟子》出版的汉文各种版本有 117 种《, 诗经》出版的各种汉文版本
111
梁启超认为 ,史部书是国学中最重要的部分 ,不应不收 。(3) 收录古典小说 ,如《红楼梦》、 《水浒传》等 。从国学的角度看 ,这些书不受学者重视 。
与胡适同时 ,梁启超应《清华周刊》记者之约 ,拟就《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收录古书 约 160 种 ,后来作者精简成《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以下简称梁目) 。顾颉刚也曾开列过《有志 研究中国史的青年可备闲览书》收书 14 种 。
(以下简称钱目) 。 于此前后 ,朱自清出版《经典常谈》(以下简称朱目) ,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传统的重要典
籍 ,以求能启发读者对传统经典的阅读兴趣 。这本小册子后来多次重印 ,具有广泛的影响 。 1947 年 ,张舜徽先生在兰州大学为学生开列《初学求书简目》,此后又出版了《中国历史要籍介 绍》《、中国古代史籍举要》,并主编《中国史学名著解题》(以下简称张目) ,向学生推介一些常见 的史学要籍 。
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与我的感受发生共鸣 :我们身处有线的网络世界 ,但我们的心灵却飘摇 无根 。因而 ,在新世纪 ,亲近书籍仍然是我们所必需的 。在读书的时候 ,哲人的思想涤荡着我 们的灵魂 ,在知识和智慧的指引下 ,我们更容易识别美与丑 、善与恶 ,我们的生命也因此一次又 一次向前展拓 。读书 ,使我们的心灵变得辽阔而宽广 、坚韧而顽强 ,也能使我们获得一个温煦 宁静的内心世界 ,以对抗外部世界的喧哗与浮躁 。正因为如此 ,我相信 :读书 ,在今天仍然是人 类生活不可或缺的 。
我最诧异的 ,胡君为什么把史部书一概屏绝 。一张书目名字叫做“国学最低限度”,里头有什么《三 侠五义》《、九命奇冤》,却没有《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岂非笑话 。[ 4 ]《( 治国学杂话》)
① 上述材料参见王余光 、徐雁主编《: 中国读书大辞典》相关辞条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
112
有 97 种 。①
表 1 阅读传统经典书八类的收录情况
四书五经 前四史 与通鉴
先秦诸子 其他 子部书
唐宋诗文 其他诗文 古典小说 其他
有 胡目
老 、墨 韩 、荀
论衡 、 有 坛经
文选
水浒 、 左传 儒林外史 、 红楼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梁目


老 、庄
韩 、荀
唐诗文
楚辞 、 文选
左传
汪目

史记 、汉书 、庄 、荀
王余光
(北京大学 信息管理系 ,北京 100871)
摘 要 : 阅读一直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 。在荧屏与网络普及的今天 ,阅读时间的减少 已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而传统经典的生命力也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从中国古典名著在 20 世纪被 推荐 、出版 、阅读的情况看 ,阅读传统经典在现时代仍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
因特网的发展也许会事与愿违 :不是传播知识 ,而是堆砌无聊和混乱的“信息”,就像 CNN 赖以闻名 的全新闻模式 ,把铺天盖地的空洞无物的图画和词藻甩给这个世界 。说起来也许显得自相矛盾 ,我们接 触“信息”的机会越多 ,实际获得的“知识”却越少 ,越难以创造能激发崇高人性的艺术品 ,更多的仅仅是 兜售和更改某种全球性“时髦言论”。
当时 ,在中小学学校教育之外 ,学生们常常受到家庭或社会的影响 ,有较多的机会阅读传 统经典 。社会上一些知名学者也向中学生推荐传统经典 。
1920 年 ,胡适曾开列一份《中学国学丛书》目录 ,列举古籍 31 种 ,从《诗经》《、论语》到《史 记》《、汉书》,从陶渊明 、李白到欧阳修 、马致远 ,皆入其选 。1924 年章太炎在《华国月刊》第二 期第二册上发表《中学国文书目》,收录 39 种古籍 。他认为“凡习国文 ,贵在知本达用 ,发越志 趣 ,空理不足矜 ,浮文不足尚也 。中学诸生 ,年在成童之上 ,记诵之力方强 ,博学笃志 ,将以此 始 。若导以佻奇 ,则终身无就”[ 3 ] ( P761 - 762) 。章氏推荐的传统经典 ,大多不适合中学生阅 读 ,如《诗毛传郑笺》《、春秋左传杜解》《、二程遗书》《、颜氏学记》《、清服制图》等 ,另附有“总参 考书”,如录有《读史方舆纪要》《、乾隆府厅州县志》等 。
阅读是必需的 。但在 20 世纪 ,传统经典是否还具有生命力 ,是否还能拥有广泛
2 的读者 ?
收稿日期 :2000205208 作者简介 :王余光 (1959 — ) ,男 ,安徽无为人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
110
这一问题在 20 世纪初就已被提出 。随着科举与清王朝的结束 ,传统典籍与知识分子就越 来越疏远了 。有些知识分子甚至说要把线装书扔到茅厕里去 。应该说 ,传统典籍所构建的知 识体系 ,在 20 世纪 ,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了 。但这不等于说 ,传统典籍就已失去了生命 力。
五四运动前后 ,新教育制度的确立和白话文的推行 ,青年学生 ,特别是中小学生 ,已不把传 统经典作为主要读物了 。但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 ,当时一些中小学生仍然阅读大量的传统经 典 。如 1905 年出生的姚名达 ,中学时代曾习读过《左传》《、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书 。 同年出生的蔡尚思 ,在中学时代阅读过先秦诸子《、史记》、韩愈文集等书 。1907 年出生的严北 溟 ,在 17 岁前读过先秦诸子《、十三经注疏》《、史记》《、汉书》《、资治通鉴》《、昭明文选》等书 。① 先师张舜徽先生 ,1911 年生 ,7 岁时学习王氏《文字蒙求》、段注《说文解字》等一系列小学书籍 , 随后习读《四书》《、五经》等 。[ 1 ] ( P1860) 周一良先生在《毕竟是书生》中 ,回忆他在 1930 年上大 学前于家塾中习读的都是传统经典《: 孝经》《、论语》《、孟子》《、诗经》《、礼记》《、左传》《、古文辞 类纂》《、史记》《、韩非子》《、尚书》《、周易》《、说文解字》等 。[ 2 ] ( P9 - 12) 这些人都有很好的国学 根柢 ,这也决定了他们日后的研究路向 。这一代学人之后 ,中国学人 ,在中小学阶段 ,就极少有 人受过传统经典的系统训练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