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派小说

合集下载

京派小说名词解释

京派小说名词解释

京派小说名词解释京派小说是指清代时期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以描写京城(即北京)社会风貌和人物生活为主题,表现了当时北京的繁华热闹以及人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下面将对京派小说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

1. 京官:指在京城(北京)任职的官员。

京派小说常常以京官为主要人物,描写他们的生活、事业和风俗习惯等。

2. 老北京:指清代时期的北京城的风貌和人文特色。

老北京的地理环境、建筑样式、民风民俗等都成为了京派小说的重要背景元素。

3. 旗人:指清代时期满洲人的后代,他们是统治者阶级,享有特权地位。

京派小说中的许多主要人物都来自旗人家庭,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状态、家族关系和社交圈。

4. 官场:指官僚体制中的官员职位竞争和权力斗争的舞台。

京派小说中描写了官场的勾心斗角、权谋权术以及清官与贪官之间的斗争情节。

5. 师傅:指京派小说中的经历丰富、能指导主人公成长的人物。

师傅往往是一位有智慧、有经验的老人,他们对主人公进行引导和教育,是主人公成长的关键角色。

6. 次子:指家族中排行次于长子的儿子。

在京派小说中,次子常常成为败家子、游手好闲的形象,通过他们的身世背景和行为,揭示了家族财富的沉淀和家族成员的性格特点。

7. 闺阁之情:指京派小说中女性之间的深厚情谊。

闺阁之情强调女性之间的信任、友谊和相互帮助,是京派小说中温暖的情感线索之一。

8. 小户人家:指京派小说中普通百姓的家庭。

小户人家往往没有世袭的荣耀和权势,他们面临生计问题、家庭矛盾等各种困扰,通过对小户人家的描写,揭示了社会的底层生活状态。

9. 行走江湖:指京派小说中主人公在社会中流浪、冒险、寻找机遇的情节。

行走江湖通过描写主人公在外界的历险和经历,展示了主人公的机智、勇敢和智慧等品质。

10. 滥竽充数:指京派小说中出现的官员身份冒名顶替、虚假称职的情节。

滥竽充数一方面反映了清代官员品行败坏、滥用职权的现象,另一方面也讽刺了时代赋予官员的太多虚名和光环。

以上是对京派小说中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它们是研究京派小说以及了解清代社会风貌的重要参考。

京派小说与京味小说的对比分析及特色

京派小说与京味小说的对比分析及特色

京派小说与京味小说的对比分析及特色介绍本文将对京派小说和京味小说进行对比分析,讨论它们的特点和独特之处。

京派小说京派小说是指产生于北京,具有地域特色的小说体裁。

京派小说以描绘京城风情和生活为主要特点。

常见的题材包括宫廷官场、民间故事、京剧、京味京韵等。

京派小说常常以生活细节入手,以细腻的描写展现出京城独特的气息。

京味小说京味小说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文学风格,主要在现代京城背景下展开。

它强调对京城当代生活的观察和反思。

京味小说常常描述现代都市中的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思想性和现实关怀。

主题涉及生活琐事、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乡土风情等。

对比分析虽然京派小说和京味小说都以京城为背景,但它们在题材和风格上存在一些差异。

题材差异- 京派小说更多关注历史和传统题材,涉及宫廷、官场和传统文化等方面。

- 京味小说更多关注当代生活,着重于描述现实社会的问题和人际关系。

风格差异- 京派小说注重描写细致且注重气氛的营造,以展现京城的独特魅力。

- 京味小说则更加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和思想的思辨。

特色虽然有些差异,京派小说和京味小说都有各自的特色。

京派小说特色- 着重展现出京城的历史文化和特有风情。

- 描述丰富多彩的京味京韵,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

京味小说特色- 关注当代社会问题,展现现实生活的多样性。

- 呈现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描写,引起读者共鸣。

结论京派小说和京味小说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京派小说着重展现京城的历史文化和传统魅力,而京味小说则注重对当代生活和现实问题的观察和反思。

无论是京派小说还是京味小说,都各自具有值得探索和欣赏的价值。

沈从文与京派小说-FudanUniversity

沈从文与京派小说-FudanUniversity

3. 《边城》与川端康成的《雪国》
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 便是雪国。夜空下 一片白茫茫。火车在信号所前停了下来。
✓ 水的意象与雪的意象 ✓ 淡然之美与无常之美
韩国学者安承雄:“《边城》里描绘的河水 含有两个相反的象征:一方面是破坏和死亡 ,一方面是调和生命。”
四、《八骏图》解读
“高贵的蛮人” “文明病”
14岁高小毕业后入 伍。
1923年到北京求学, 并开始文学创作。
后来主编过文艺刊物,在大学任教。解放后, 专门从事古代器物研究与考证工作,出版了 《中国历代服饰研究》。自20年代初到解放 前夕,沈从文先后出版过《边城》、《月下 小景》、《八骏图》等50余种小说。
三、《边城》解读
由四川过湖南去, 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 “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 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 狗。
一切皆象是祖父说的故事,翠翠只迷迷胡胡的躺在 粗麻布帐子里草荐上,以为这梦做得顶美顶甜。祖父却 在床上醒着,张起个耳朵听对溪高崖上的人唱了半夜的 歌。他知道那是谁唱的,他知道是河街上天保大老走马 路的第一着,又忧愁又快乐的听下去。翠翠因为日里哭 倦了,睡得正好,他就不去惊动她。
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 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 在睡梦里 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 茶峒来。
五、沈从文小说创作的特色
1、表现超脱现实的人的自然本性。
2、描写淳朴的原始风格。
3、对病态的人性的批判。
4、集中体现了 “京派”小说朴素的叙述与 幽淡的抒情相结合的艺术风格。
4、审美特征: “京派”小说的艺术特质和审美特 征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和农耕文化基础上, 他们企图以从容和谐的理想化生活来改造现代生活, 与充满变革与竞争的现代生活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体现了其 “人生美化”的美学理想。

京派小说与京味小说的对比分析及特色

京派小说与京味小说的对比分析及特色

京派小说与京味小说的对比分析及特色一、对比分析:京派小说源于北京,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是中国现代派小说的代表。

京味小说起源于1980年代的北京,是中国新时期的典型创作流派。

2.描述对象:京派小说主要以北方都市社会生活为写作对象,关注社会变迁及人民生活,如《子夜》、《四世同堂》等。

京味小说描述的则是开放后,北京市民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以普通人为主要创作对象,如《永不消失的电波》、《亦舒系列》等。

3.风格特点:京派小说追求真实主义风格,作品写实且具有一定的报告性质,文笔流畅,注重社会生活的细节描写。

京味小说则更加注重情感和心理描写,作品充满情愫,语言通俗、生活化,并且多有幽默的元素。

4.主题与价值观:京派小说作品常涉及社会现实问题,如封建家庭制度的衰落、革命运动、抗日战争等。

作品教育人民要有正确的思想觉悟,追求社会进步。

京味小说作品则更加关注个人的情感需求和成长历程,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人生价值,倡导个体的自由和开放。

二、特色分析:1.京派小说的特色:(1)社会关怀:京派小说作品关注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现实,通过刻画人物形象和情节展示人心世态,旨在引起人民的思考和反思。

(2)报告性质:京派小说常常具有一定的报告性质,如《子夜》对封建家庭制度的解构,对人民生活的呈现,以及对新社会建设思想的宣传等。

(3)社会生活描写:京派小说对社会生活的描写非常详实,通过对生活环境、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体现出都市社会的独特魅力。

2.京味小说的特色:(1)情感和人性:京味小说更加注重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探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并且刻画出人性的复杂性。

(2)幽默和讽刺:京味小说常常通过幽默和讽刺的手法表达观点,使作品读起来更加轻松愉快,同时也更加贴近读者的生活。

(3)个体和自由:京味小说关注个体的独特性和自由发展,强调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以及对和谐社会的追求。

京派小说主要内容:1、京派形成的文化背景及其总的创作倾向。创作

京派小说主要内容:1、京派形成的文化背景及其总的创作倾向。创作

京派小说主要内容:1、京派形成的文化背景及其总的创作倾向。

创作倾向: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

远避政治斗争和商业势力的态度,乡村中国和平民现实的题材,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比较成熟的抒情体讽刺体小说样式。

2、废名与芦焚等其它京派小说作家(1)废名主要作品,特色和贡献及其影响(2)芦焚主要作品与艺术个性。

(3)萧乾、林微因、李健吾(4)“京派”的历史变迁一、京派及其主要作家“京派”是指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居留或求学于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城市,坚守文学的独立与自由主义立场的作家群体。

其基本成员是大学教授与大学生。

这是不同于在上海商业文化中生存的文人,而是一群学者型的非职业化作家。

他们既反对左翼文学将文学从属于政治的文艺观,又反对海派将文学商业化的功利主义,是维护文学纯艺术性立场的理想主义者。

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有废名、沈从文、萧乾、芦焚、林徽因、凌叔华等人,另外文艺理论批评家有朱光潜、李健吾。

京派文学的主要文艺阵地有:1930年5月创刊于北平的《骆驼草》,接续《语丝》的余续;天津的《大公报•文艺副刊》,由沈从文主编,成为京派文学开展期的重要文艺刊物,其1936年颁发的大公报文艺奖获奖人多为京派文学代表;1934年靳以、卞之琳与巴金、郑振铎合办《文学季刊》、《水星》等;1937年5月京派刊物《文学杂志》创刊,由朱光潜主编,一如既往的标榜京派文学“自由生发、自由讨论”的原则。

二、乡村中国的文学形态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废名的黄梅故乡和京西城郊世界芦焚的河南果园城世界萧乾的北京城根的篱下世界三、京派小说的特征1,首先是独立的文学立场,文化保守主义色彩2,诚实、从容、宽厚的审美感情注意挖掘出普通人生命的庄重与坚忍,特别是女性的纯良。

主张个人自由,情绪内敛,理性节制。

3,提供了比较成熟的小说体式抒情体小说讽刺体小说文化小说:探索民族性格心理。

四、京派主要作家及其创作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湖北黄梅人,1924年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学习,读书期间开始创作。

京派小说详细介绍

京派小说详细介绍

京派小说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文学的中心南移到上海,继续留在京、津地区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的作家群,当时也称“北方作家”派。

“京派”并没有正式的组织,只是一种名称的沿用。

“京派”作家创作的小说被称为“京派小说”。

京派小说文风淳朴,贴近底层人民的生活,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融入浪漫主义的、表现主观个性的多种艺术手法。

京派小说京派: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

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

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之处。

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

“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

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

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

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蕴。

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

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编辑本段文化背景京派产生于30年代,这时“五四”的高潮已经过去,中国文化和政治的中心都已经转移到了上海,留在北京等地的作家便处于一个“文化边缘”的地位。

这种地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成为文化边缘的北京虽然比较沉闷,但北京毕竟是文化古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特别是在经过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之后,浓重的文化氛围为那些志趣相投的作家重新集结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京派小说第二,处于文化边缘的北京,远离时代的中心,加上这里的作家大多生活在大学的校园里,较少沾染上商业和党别的味道,所以,比较容易形成一种平和、恬静的创作心态。

此外,这些知名高校里的著名学者教授,大多拥有雍容高贵的气质,喜尚扎实稳健的文风,因此,在对时代和社会的态度上也大多趋于保守。

“左翼”“京派”“海派”的小说

“左翼”“京派”“海派”的小说

第八章“左翼”“京派”“海派”小说(3课时)第一节左翼小说一、蒋光慈的初期革命文学创作1.“革命+恋爱”题材;革命浪漫蒂克的创作倾向具有强烈的政治鼓动性,但思想大于艺术,观念大于形象,概念化、公式化较为严重。

2.小说代表作:《少年漂泊者》《短裤党》《田野的风》二、柔石及其《为奴隶的母亲》《二月》(1929年)通过主人公萧涧秋在芙蓉镇的经历,对中国知识分子道路进行了思考。

否定了陶岚的个性解放主义,陶慕侃的人才教育主义,方谋的三民主义等。

《为奴隶的母亲》(1930年)采用白描手法,以深切客观的写实,表现了一个悲惨的“典妻”故事,塑造了春宝娘这样一个忍辱负重的中国普通农妇形象。

表现了她的精神痛苦。

柔石的作品脱离了当时左翼文学的概念化倾向,达到了了较高的艺术水准。

三、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1.《莎菲女士的日记》(1928年),塑造了莎菲这一“五四”退潮后叛逆、苦闷的知识女性的典型形象。

她在爱情生活中表现出的伤感、颓唐、自恋自悼的情绪,是“五四”时期获得个性解放,在革命低潮中陷入彷徨无助情境下的知识分子的“时代病”的真实写照。

作品表现了丁玲强烈的现代女性的自我意识。

2.《水》(1931年)标志着丁玲创作由个性文学向革命文学的转变。

四、“东北作家群”之萧红的创作1.东北作家群:P108。

《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是萧红的主要长篇代表作。

2.《生死场》(1934年),鲁迅支持下出版的“奴隶丛书”之一。

作品以抗日战争为背景,描写了“九·一八”事变前后,哈尔滨近郊的一个偏僻村庄发生的恩恩怨怨以及村民抗日的故事,字里行间表现了东北农民生的坚强与死的挣扎。

小说体现了萧红对普通、卑贱的最底层人民命运的关注,尤其是女性视角下对女性命运的格外关注。

描写了王婆、周月英、金枝等群体女性人格与尊严被漠视,生不如死,或如死般生存的不幸命运。

《生死场》在表现“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的闭塞、愚昧、落后的同时,也也了北方人民“坚强和挣扎的力气”,写他们在日本侵略者带来的新灾难面前的反抗。

京派小说与京味小说的比较与特点

京派小说与京味小说的比较与特点

京派小说与京味小说的比较与特点
本文主要探讨了京派小说与京味小说的比较与特点。

通过对两者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在创作风格、主题内容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共同点和
差异性。

京派小说是指以京都(即北京)为背景和舞台的小说。

京派小说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是中国古代
小说中的重要流派之一。

它以细致入微的描写、情节曲
折复杂、人物丰满立体等特点而闻名。

京味小说是指具有京味儿(即北京特色)的小说。

与京派小说相比,京味小说更注重对人物精神面貌和社会生活的描绘,展现了北京城市民众的俗、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变迁等方面的特点。

尽管京派小说和京味小说在一些方面有相似之处,例如都有着对人物描写的关注,但它们在创作风格、主题内容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京派小说和京味小说作为两种具有独特风格和特点
的文学流派,都在不同程度上展现了北京文化的魅力与
特色。

通过对两者的比较与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
和欣赏京都的历史和城市风貌。

无论是京派小说还是京味小说,它们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窥探
历史和了解文化的途径。

它们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同时,也不断创新,丰富着中国文学的发展。

让我们珍惜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将它们传递给后世的读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京派的共同特征

三、在文体上他们大多创造出了比较成熟的小说样式。首先,由于京 派作家既有才情又有学识,所以,他们在文学创作中既追求独特又讲究 品味,既看重自己的作家身份又不忘自己的学者身份,不愿以传奇性的 故事情节取胜,而宁可将力气花在形式的创造上。再加上他们几乎个个 都学贯中西,既有深厚的古文底子,又经过西洋文化的熏陶,既有丰富 的人生体验,又熟悉各种诗化、散文化的艺术手法,一旦认真追求起 “文章之美”来,很难不有所创新和推进。其次,由于他们的理想是表 现乡土人生,所以,他们“最拿手的还是抒情体小说”,他们在这方面 的贡献不仅是大大的发展了中国的抒情小说,而且还在于对后世作家的 影响,使抒情小说从此成为了一个传统和源流。当然,他们既然生活在 都市,其创作总是难以与都市彻底绝缘,只是由于对都市的反感,抒情 的笔调在这里总是变为讽刺的笔调。他们抒起情来令人陶醉,调起侃来 也同样令人开心,而且,其形成感仍然是那样的鲜明和突出。正是在这 个意义上,我自己以为,我们虽然说沈从文的主要贡献虽然是他创造的 “湘西世界”,但这并不是说他的都市题材小说在艺术上就有多逊色, 而只是因为他的湘西世界在现代文学史上是独树一帜的,而都市讽刺小 说则还有比他更独特的。
(2)“京派”与“海派”



海派是与京派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一般是指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海 派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海派,是指所有的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派别,主要有三个 流派:一是左翼文学,二是新感觉派文学,三是鸳鸯蝴蝶派文学。 而“鸳鸯蝴蝶派”当时也有新旧两派之分,旧鸳鸯蝴蝶派主要以一 直致力于通俗文学创作的周瘦娟、张恨水为代表,而新鸳鸯蝴蝶派 则以原来的新文学作家张资平、叶灵凤为代表。也有人把后来于40 年代崛起的张爱玲作为新鸳鸯蝴蝶派的后起之秀,即海派的新代表。 狭义的海派,则主要指鸳鸯蝴蝶派。也有人将具有典型都市文 学特征的新感觉派视为典型的海派,而将左翼文学与此相区别。 沈从文在《文学者的态度》等文章中所说的海派,实际上使用 的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强调的是文学创作者对文学创作的态度;而 鲁迅在《“京派”与“海派”》等文章中所说的海派,则是使用的狭 义概念,强调的是文学创作者对政治和社会的态度。因此,沈从文 与鲁迅所说的“海派”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1)“京派”的概念



“京派”是指30年代活跃在北平和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 在学习中同时还要注意以下特点: A.他们多是“文学研究会”未曾南下的成员。在30年代,中国的 文化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后,北京守旧的文化氛围和上海新潮的 商业氛围和激进的革命氛围,对这两个地方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极为 重要的影响。无论是他们的学术观点,还是私人关系,都与新月派 十分接近。 B.他们多是北大、清华、燕大、南开等几所知名大学的著名学者、 教授,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学院派”的“文化精英”。他们对 文学(创作)的态度成为他们与海派作家主要分歧。 C.是“乡土文学”传统的继承者。他们对儿时的乡土生活的怀念, 是形成他们创作具有田园牧歌风格和抒情小说特征的主要原因,并 因此而与“京味”小说划开了界线。
5.京派偏于古典审美牧歌田园诗风格

从文学史的角度看,“五四”新文学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启蒙传 统”,一是“启蒙的文学”,一是“文学的启蒙”。前者强调思想、艺 术的深刻性,并以文学与历史的现代化进程的同步性作为衡量其深刻的 标准,鲁迅、郭沫若、茅盾、曹禺等作家是其主要代表;后者则是以文 学如何建立现代汉语的审美价值为目标,常常依托民间风土来表达自己 的理想境界,与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不尽同步,周作人、废名、沈从文等 作家的作品,断断续续延续了这一传统。京派作家偏重“牧歌田园诗风 格” 的独特性,一是因为中国现代文学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与中国革 命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紧密地联系,当时活跃的新文学作家,都具有感时 忧国的特点,重现实干预,少乌托邦式的艺术想象,忙于应付时局的变 化,根本没时间和闲情写田园诗。因此,“启蒙的文学”始终占据主流 的地位,而“文学的启蒙”则一直处于一种边缘的地位。二是京派出现 在30年代,现代文学中还很少有田园牧歌型的作家和作品,废名和沈从 文的出现只能看作是例外。即使是后来,这个传统也只是断断续续延续 着,但它对后世的影响却始终存在着。在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史上,乡土 题材的创作成果最为丰富,形成以鲁迅为代表的、以知识分子探索与改 造国民性为特征的启蒙主义,和以沈从文为代表、以崇尚原始生态、歌 颂民间生活、美化自然风光为特征的田园浪漫主义两大流派。
(4)“京派”的态度

关于京派,我们可以总结出许多特点, 而最大的两个特点就在于它的地域性和政 治倾向性(即态度)。京派的态度以沈从 文的主张为代表,即对广义的海派的批判 立场。虽然,左翼文学与新感觉派和鸳鸯 蝴蝶派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但是,京派 对他们的态度是一致的,而且,京派的创 作既不同于新感觉派、鸳鸯蝴蝶派,也不 同于左翼文学。
4.京派的共同特征
一、题材上大多倾向于对“乡土中国”和“平民现实”的描写。首先,这 与他们的文学态度有关。他们出于对文学(特别是海派文学)的政治功利性、 党派性和商业性不满,有意识地采取一种回避时代潮流、回避现代文明、回 避时尚的态度,转而从文化而非政治视角来表现已经被人们所淡忘的乡村生 活和民间生活。他们“格外注意以传统的和民间的道德重新厘定现实人生”。 所谓“厘定”,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说的“整合”。厘,即整理、治理;定, 即规定。其次,与他们对往日生活的怀旧情绪有关。他们对原本并不美好的 宗法制农耕文明的理想化处理,与他们对畸形发展的现代都市文明的格格不 入形成了一种情绪上的巨大反差,因此,正是他们无法忍受现代都市的日益 浓郁的商业化气氛和日益堕落的道德伦理,才促使他们一门心思地去挖掘乡 土中国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在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大多是20年代“乡土文学” 的继承者。第三,还与他们的人生态度有关。他们有受人尊重的地位,还有 受人敬仰的知识和修养,他们对人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看得很透,也很 淡。他们的创作有恋旧的倾向,但没有因此迷失自己,始终保持着清醒状态, 在审视的态度中还含有批判的意识,“写尽了人生之‘常’与‘变’”。 因 此,既可以说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在时代变革之外寻求自足”,也可以说 他们正是用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对现代文明以及文学激进派进行抵抗。
4.京派的共同特征

二、在风格上他们大多倾向于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首先, 他们生活在都市而热衷于以自己童年生活为背景的乡土题材,必 然就会有怀旧的情绪;在怀旧的情绪中去品味生活、挖掘诗意, 则必然会对“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产生共鸣。其次,与 快速时髦的都市文明的疏离和与缓慢古雅的乡土生活的亲近,必 然产生出平和的创作的目标和从容笃实的写作态度,也必然会以 “一种和谐、圆融、静美的境地”为自己的美学理想。第三,也 就是我们在下一个问题中将要谈到的,在创作中“表达都市人对 理想化的农牧生活水平的向往”,也就形成了偏于古典审美的 “牧歌田园诗”的基本风格。
(5)“京派”的作家


在小说方面,除了有沈从文、废名、萧乾、芦焚(师陀)之外,还 有凌叔华、林徽因等,以及后来的汪曾祺等。 在散文方面,主要有废名、何其芳、李广田,还有沈从文、芦焚和 后起之秀吴伯萧等。 在诗歌方面,主要有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他们三人因出版有 《汉园集》,又称“汉园三诗人”),以及晚起的林庚等。 在戏剧方面,力量最弱,主要有李健吾、林徽因等。 在理论方面,人数不多,但影响不小,主要有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和著名 评论家李健吾(刘西渭)等。从这个名单中我们可以看出,京派的作家 队伍并不算庞大,但很整齐,一是每种体裁都有成就卓著的作家,尤其 是在小说、散文和诗歌三方面有所建树;二是每位作家都有多方面的成 就。京派作家几乎都是多面手,沈从文、废名、芦焚,既是著名小说家, 散文也写得非常漂亮。何其芳、李广田,既是著名散文家,诗歌也有不 小的名气。林徽因更是现代文学史上有名的才女,她毕业于美国费城宾 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也曾在东北大学建筑系任教,但她的爱好是绘画 与雕塑,也从事戏剧、小说、散文和诗歌创作。
Hale Waihona Puke 3)“京派”与“京味”

京派指的是一个文学流派,京味指的是一种文学风格。京派与京 味无关,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文学概念。 前面我们曾说到,京派的作家大多是“乡土文学”传统的继承 者。也就是说,他们同20年代的“乡土文学”作家一样,虽然生活 在都市(如北京),但他们的创作内容却与生活的城市没有直接的 关系,而主要以家乡生活背景为主。比如,废名主要写家乡湖北黄 梅的生活,沈从文则以家乡湘西生活为题材,芦焚也主要描写家乡 河南的题材,后来被称为“京派的最后一位传人”的汪曾祺,也是 主要以家乡江苏高邮的人和事为题材。惟一特殊的是萧乾,他的 《梦之谷》等作品多以北京为背景,但是,这是因为他本身就是北 京人,北京也就是他的家乡,而且,他的作品仍然是以“童年视角” 为出发点的,在本质上与“乡土文学”和其他的京派作品并无相悖 之处。因此,在京派的作品中,一般是读不到京味的,即使是萧乾 的作品也不以京味为特点。 老舍是京味小说的鼻祖,但他不是京派的作家。
2.京派形成的文化背景

了解京派形成的文化背景的关键,在于了解当时文化中心地位 的转移对作家创作的影响。京派产生于30年代,这时“五四”的高 潮已经过去,中国文化和政治的中心都已经转移到了上海,留在北 京等地的作家便处于一个“文化边缘”的地位。这种地位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成为文化边缘的北京虽然比较沉 闷,但北京毕竟是文化古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特别是在经过 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之后,浓重的文化氛围为那些志趣相投的作家 重新集结创造了很好的条件。第二,处于文化边缘的北京,远离时 代的中心,加上这里的作家大多生活在大学的校园里,较少沾染上 商业和党别的味道,所以,比较容易形成一种平和、恬静的创作心 态。此外,这些知名高校里的著名学者教授,大多拥有雍容高贵的 气质,喜尚扎实稳健的文风,因此,在对时代和社会的态度上也大 多趋于保守。第三,在文化边缘中能够甘于寂寞继续坚持创作的作 家,大多是真正有志于文学事业的人,特别看重文学的独立价值, 对于那些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政治功利性、党派性和商业性的倾向, 都有一种本能的排斥态度,有意识地与各种流行文学保持一定的距 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