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_逃离与同化_索尔_贝娄的知识分子主题三部曲

合集下载

《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专题》历年(07-10)考试真题汇总

《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专题》历年(07-10)考试真题汇总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考试真题汇总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发表于1926年的《城堡》是卡夫卡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长篇小说。

主人公的名字是一个符号K。

2、象征性技巧在20世纪现实主义小说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其特征为越来越趋于多义化和朦胧化。

3、文学评论界通常把博尔赫斯的小说概括为“宇宙主义”或“卡夫卡式的幻想主义”。

4、《我们的祖先》三部曲由《分成两半的子爵》、《在树上攀援的男爵》和《不存在的骑士》构成。

5、《一个陌生人的肖像》的作者是娜塔丽·萨洛特。

萨特(填作家名)在为《一个陌生人的肖像》再版时提出了著名的“反小说”的概念。

6、“意识的未形成语言的层次”指意识的前意识(或前意识层次)与无意识层次。

1、“自由构成了存在主义文学的重要观念”;“选择”构成了存在主义文学对世界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体验和感受;它们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

2、美国学者乔·拉·麦克默里在评论一个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创作特征时指出:他“一个手法普是把现实与幻想纯熟地融合起来,由于使用这种手法,他的小说给人的印象是:这是一个纯粹虚构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任何事都是可能的,每件事都是真实的。

”。

3、这是一部由十篇小说的开头部分组成的长篇小说,这十篇小说的名字又组成一首诗。

这部小说是卡尔维诺(填作家名)的《寒冬夜行人》。

4、在20世纪占据西方文学主潮地位的是现代主义文学。

5、西方文学界对“黑色幽默”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哈利·肖在《文学名词辞典》(1973)里说,黑色幽默又叫黑色喜剧,“由于它对当代社会常常采取不相容的态度,因此又叫病态幽默”。

有一些评论家还在把黑色幽默称为“绞刑架下的幽默”或“大难临头的幽默”。

1.在20世纪占据西方文学主潮地位的是现代主义文学。

2. 1904年,卡夫卡结识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朋友马克思·布洛德(或布洛德),此人在卡夫卡去世后,整理出版了他的作品。

在对立与反抗中追寻

在对立与反抗中追寻

在对立与反抗中追寻摘要在索尔·贝娄的创作中,“物的无所不在”导致了大量背弃家庭伦理道德现象的出现,要理解贝娄为此找到的破解之道:以爱为前提,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因此在灵性层面上再造人之“精神家园”,对其父亲形象的理解是关键。

本文将贝娄小说中的父亲形象进行了长时段的综合的分析,得出结论:贝娄通过塑造不同的父亲形象来表现社会道德的失范,引发人类对所面临的生存危机的思考。

关键词:索尔·贝娄解构道德失范父亲形象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索尔·贝娄是“当代美国文坛上继福克纳和海明威之后最重要的小说家和二战后最值得称颂的犹太作家”。

他所创作的几乎所有的长篇小说中都刻画了父亲的形象,且父亲常常是以一个失败者,抑或是以丑角的身份出现的。

但目前关于贝娄笔下父亲形象综合分析的研究较少,且大多集中于某一部作品的分析。

笔者认为要理解贝娄对人类“精神家园”的再造,对其父亲形象的理解是关键。

通过对一系列父亲形象的刻画,贝娄向我们展露了社会道德的失范,揭露了当代社会人类的精神危机,引发人类对自身所面临的危机更深层次的思考。

根据象征意义和隐喻意义的不同,贝娄小说中的父亲形象分为:“现实的父亲”、“精神的父亲”和“异化的父亲”。

一现实的父亲发表于1956年的《勿失良辰》较为直接、深刻地刻画了“现实的父亲”这一形象。

小说描写了艾德勒医生与汤米·威尔姆两父子失和的现象,把美国年轻一代的苦闷与绝望一览无余地展现于读者面前。

小说中透露出来的对父亲的情绪是——失望、厌恶、恐惧。

“现实的父亲”实际上代表着一种外部社会对人的一种扼制力、扭曲力,是道德失范的外在形式。

同时,我们看到了美国社会的极度没落与腐朽。

小说中的“现实的父亲”的代表是艾德勒医生,威尔姆的亲生父亲。

对威尔姆来说,艾德勒是一个自私自利、冷酷无情的父亲。

艾德勒有一笔相当可观的财产,对他来说帮儿子一把并不费吹灰之力,可是当儿子最终鼓起勇气向他提及自己消沉匮乏的现状时:“……那位医生却默默无言。

索尔·贝娄和他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

索尔·贝娄和他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

索尔·贝娄和他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作者:邓竹来源:《文教资料》2009年第21期摘要:索尔·贝娄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主人公多为犹太裔高级知识分子。

贝娄着力描写他们在美国社会环境中迷惘、苦闷的精神状态.较为深刻地反映了当代西方世界中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提出了资本主义文明面临着崩溃的问题,对当代文明的理解和分析具有一定的历史深度。

关键词:索尔·贝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知识分子索尔·贝娄于1915年出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的小镇拉辛,父母是从俄国移居此地的犹太商人。

后举家从加拿大迁至美国芝加哥定居。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贝娄曾作为预备军官应征入伍。

大战结束后,贝娄复员。

到芝加哥《百科全书》编辑部任编辑,其后一直在芝加哥大学、明尼苏达大学、纽约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等处任教。

1976年。

因其“对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贝娄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创作。

几十年来从未放弃过对心灵的求索。

贝娄最终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知识分子题材为主题的创作,有其探索的过程。

贝娄早在1941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使他真正走上文坛的第一部作品是长篇小说《晃来晃去的人》,而且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也在长篇小说方面。

在1944至1959年期间,贝娄先后发表了《晃来晃去的人》、《受害者》、《奥吉玛琪历险记》、《雨王汉德森》等一系列小说,塑造了众多美国社会中苦闷、彷徨的主人公形象。

在这以后,贝娄在创作中逐渐明确了自己的目标,把创作重点放在思想活动最活跃、最集中的阶层——知识分子身上。

小说主人公经历的危机,就是他自己正面临的危机,也是他这一代人共同的危机。

此时的文坛上,知识分子形象越来越多地成为作家关注的对象,从琐碎的日常生活到复杂的内心世界,关于知识分子的点点滴滴.都被细致而又深刻地揭示出来。

他们经历着从求生存到求发展的几个阶段,而且比别人走得更为艰苦,因为知识分子们在前进的道路上背负了太重的行囊。

坚守与困惑 抗争与求索——索尔·贝娄作品主题探析

坚守与困惑 抗争与求索——索尔·贝娄作品主题探析


连接 , 构成 了小说人 物主要 的思想 和精神 内容 . 体现
了他作 为人文知识分子对社会对世界的关怀 . 也是他 孤独内心 需要倾诉 的一种方式 赫索格 的人 生境遇和 作者本人 有许 多相似之处 :家庭关系的分 崩离 析 . 两 个妻子先后 出走 , 使得 生活的道路 障碍重重 . 前途渺 茫。 所有这一切 的生活坎坷对 于这位有志于捍卫人类 文明 , 维护人类尊严 的犹太知识分子是 一个沉重 的打 击。 生 活的不幸 和精神上 的迷茫使他无法在这个危机 四伏 的世 界中找到精神食粮 , 唯一可使他感 到欣慰 的 就是没完 没了地给古人 和今人写信 , 以宣泄 内心 的痛 苦和对现实不公正现象 的愤懑 这一封封未发出的信 流露 出作 者本人作为一位 犹太高级 知识分子对美 国 当代社会 所抱的 自相矛盾 的态度 。 他一方面清晰地看 出 当代社会 的危机 四伏 .人 的价值正受 到无端 的侵 杂 的时代 . 这使他在 自己的创作实践 中努力寻找新的 害 ; 另一方面 , 却又不愿 否定这一制度本身 . 他 以一位 叙述形式 。 索尔 . 贝娄不仅受益于欧洲文学的传统 , 而 调和折中的人道主义 者姿态来看待 当代社会 . 它既
索尔贝娄是20世纪后半期美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他的作品塑造了一系列沉浮于现实世界和价值世界的人物他们生活在物质喧哗和观念多元的大城市具有各种各样的精神和现实需求不断遭遇着生存意义的困惑和人性的陷落
安 徽文 学
ANHUI W EN XU E 文
坚守与 固惑
抗 争与求索

研 究
索尔 . 贝娄作 品主题探析 邹 青
关键 词 : 索尔. 贝娄 精 神 需求 困惑 抗 争
索尔. 贝娄是 当代美 国文坛 最具 代表 意义 的作 家 .也是美 国犹太文学的最重要代表 。索 尔 ・ 贝娄于 1 9 1 5 年 出生 于加拿大 . 父母都是犹太人 。9岁时他随 父母 迁移 到美 国芝加哥 . 1 9 3 3 年 考入 芝加哥大学 . 两 年 后转入 西北大 学 , 1 9 3 7年获 得了人类 学 和社 会学 学位 。 后来 . 他进入 威斯康星大学研究生学 院深造 , 并 立 志成为作家 . 开始 了创作生涯 。 二战之后 , 他在文学 创作 方面取得 了令人瞩 目的成绩 . 成为美 国现实 主义 文 学 最重 要 的 人物 世 界 文 坛 公 认 他 是 继 和 海 明威 与 福克纳之后最 有影 响力 的当代美 国作家 。 作 为犹太裔 作家 . 他 的作品总是呈现出浓郁 的犹太文化气韵 。他 长达 6 0年所创作 的 1 3部长篇小说 中, 从 第一 部《 晃 来晃去 的人 》 到绝笔 之作《 拉 维尔斯坦》 , 几乎所有 的 主人 公都具有 犹太 民族历史文化 的烙印 . 都保持着共 同的文化 认同 贝娄创作 了一系列沉浮于现实世 界和 价值世界 的人物 : 奥吉 ・ 玛吉、 汉 德森 、 赫 索格 、 洪堡 、 西特林 、 塞姆 勒 、 拉维尔 斯坦 等 , 他们 生活在 物质 喧 哗、 观念多元 的大城市 。 具 有各种各样 的精神和 现实 需求 . 并不 断遭遇着生存意义的困惑和沦陷。 美 国的后 现代 主义批 评家伊 哈 布 ・ 哈桑 评价索 尔・ 贝娄 的创作 时指出 : “ 他首先 是一个观念小 说家 . 但 是 也 选 择 城 市 街 道 的 纷 乱 生 活作 为 他 小 说 的背 景 他创造 的城市犹太人物 .既意识 到他们古老 的传统 . 又体现着美 国犹太人 寻找 一种 自己的新意识 的种种 令人困惑的心情” 。贝娄笔下的主人公 大多是 深受弱 肉强食法则制约的犹太知识分子 . 他们 总是对周 遭的 现实感到不满和格格不入 . 他们面对着严酷 的社 会现 实和周围动乱的一切 . 素 来 以冷 静 的 目光 观察 并 对 之 进行严肃的思考和深刻的分析 . 从而探索出一条赖 以 生存 的道路 。索尔 ・ 贝娄 的小说创作准则之一是关于 小说 中的人物的信念 他 引申英 国女作家伊丽莎 白. 鲍恩 的话说 : “ 人物并不是 作者创造 的。它们早 就存 在, 必须 去寻找 。 假如我们不去寻找 , 假如我们不能重 现他们 . 那是我们 的过错 。 ” 这背后 的观念是对人 的状 况 的深切关注 另一方面 . 索尔 . 贝娄 同时认 为“ 人的 状况也许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难 以阐述 ” 。他所 面对 的是一个无 论人 的内在世 界还是外 部世界都 日趋复

祝平 新中国60年索尔·贝娄小说之考察与分析

祝平 新中国60年索尔·贝娄小说之考察与分析
・6】.
万方数据
当代外国文学No.2,2013
他的《情爱与性战——贝娄人物的两性意识》一文从犹太文化中的男性和女性的关系方面解
释了贝娄小说中两性战争的原因。
这一时期的研究还包括对贝娄的《洪堡的礼物》、《雨王汉德森》和《赫索格》等单部作品 的探讨。内容涉及作品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虽然这部分研究未能超出上述总论的广度与深 度,但也为上述总论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不可否认,这一时期的批评话语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有上述宏观研究者认为“索尔・ 贝娄毕竟是一位资产阶级作家,把资本主义社会中入的遭遇和苦闷仅仅看作自我与现实的矛 盾,看作异化结果,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世界中愈加剧烈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王宁53)。 他们批评贝娄这类知识分子“很少承认精神危机以外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一方面反对资 本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同时又是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自愿的维护者”(陈煜69)。这显然是受 当时政治、文化环境局限,还没能完全从“革命”和“阶级斗争”的文革话语中走出来。 二、发展期《1990--1999) 1990年代我国对索尔・贝娄作品的研究广度和深度得以拓展,研究人数和成果数量较前 十年有较大增加,发表了约70篇论文,涉及贝娄已出版的几乎全部小说(・包括新近出版的中 篇《偷窃》)。但这一时期对作品关注不均衡:对长篇小说研究较多,对短篇关注较少;对某部 作品研究较多,例如《赫索格》(论文14篇),而对其它甚至无人问津,例如《雨王汉德森》。在 研究内容方面,前十年研究重点在这个时期继续,主要集中在对贝娄作品中现实主义与现代主 义创作手法的融合、作品中的存在主义意蕴、资本主义社会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等主题的探 讨。虽然这些研究在观点上与前一时期相比并无太多新意,但它们更加注意结合具体作品讨 论,因而论证更加充分。在研究方法上,由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文论和批评方法的大量 引介,国内索尔・贝娄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呈现多样化,出现了新气象。。 因此,可以说,无论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还是从研究广度和深度方面来衡量,1990年 代我国的贝娄小说研究都进入了发展期。下文对这一时期的薪成果做简要归纳。 在中国长期的政治批评和社会历史批评之后,形式研究在这一时期成为较为新鲜的研究 视角。虽然“新批评”和形式主义文论在西方早就不是什么新鲜的理论和批评方法,国内在20 世纪40年代中后期已有袁可嘉先生的引介,但真正大规模的译介却是在80年代中后期和90 年代。与此类似,西方经典叙事学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高潮后,渐显式微之象,但经典 叙事学理论却在八、九十年代引进中国,并逐步兴起与发展。有趣的是,对新批评和叙事学及 其他文学批评理论引进的“滞后”却给中国90年代的外国文学批评界带来了“新”的视角,并 为中国学者提供了可操作的工具。“新批评”、形式主义文论和经典叙事学这些注重文本的内 在特质、结构和规律的主张无疑影响了国内90年代的贝娄研究者,因而这一时期有些研究开 始探讨贝娄作品内在构造机理和叙述手段。有些研究除了进行传统的写作特色研究之外还能 从叙事学的角度探讨贝娄作品的叙事本身的内在规律,部分研究还能探讨作品形式与内容的 关联,甚至试图对贝娄小说创作的宏观理路做出总结。对比国外90年代的贝娄研究可以发 现,国外对贝娄小说的叙事形式及其小说建构方式本身进行探讨的较为鲜见。可以说,我国这 一时期关于贝娄小说的叙事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赫索格》的叙事研究上)是我国贝娄研究迥 异于90年代国际研究潮流的中国特色。 对贝娄小说的叙事研究表现在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上。前者主要围绕视角、叙述者、叙述

索尔_贝娄研究综述

索尔_贝娄研究综述

62索尔・贝娄(Saul Bellow,1915-2005) 出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一个俄国犹太移民家庭,1924年全家迁至美国芝加哥。

他20世纪40年代开始创作,1950年成为美国新一代作家的领军人物,是继海明威(1898-1961)和福克纳(1897-1962)之后美国最重要的小说家。

贝娄的创作以长篇小说著称,共出版十部,其中《奥吉・玛琪历险记》(1953)、《赫索格》(1964)和《塞姆勒先生的行星》(1970)三次获得全美图书奖,《洪堡的礼物》(1975)获得普利策奖。

1965年他因《赫索格》获得国际文学奖,是获此奖项的第一位美国人。

1968年1月,法国授予他“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同年,他还获得“犹太遗产奖”。

1976年,他以“对当代文化富有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的伟大成就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在国外,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贝娄无疑是当代美国小说家中被评论最多的人,现关于贝娄的评论有英文专著五十余部、传记四部、论文3000余篇。

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外对索尔・贝娄创作的评论已相当充分,且由于贝娄创作主题和风格的多元性与复杂性,其相关评论也是多元和复杂的,同时各种评论也折射出评论者自身的宗教、社会、人文立场以及评论者所处时代的文化风尚。

尽管国外评论对贝娄有誉有毁,但对贝娄创作的肯定是主流。

国外对索尔・贝娄持久、充分的研究也给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者以启示:索尔・贝娄是值得研究的美国文学巨匠。

国内对索尔・贝娄的译介和研究始于“文革”之后。

改革开放之初,最早的是陆凡的《〈洪堡的礼物〉及其作者索尔・贝娄》。

早期(1979-1991)评论家大多是对贝娄的文学地位和生平进行简述并对其作品逐一评析,主要是出于向国内读者介绍的目的。

这13年间的20篇期刊文章中有10篇都是这些内容,例如陆凡的《美国当代作家索尔・贝娄》、毛信德的《美国当代现实主义的主要发言人——索尔・贝娄》、王宁的《浅论索尔・贝娄的小说创作》和张群的《索尔・贝娄——美国的骄子》等。

索尔·贝娄笔下知识分子群体论文

索尔·贝娄笔下知识分子群体论文

索尔·贝娄笔下的知识分子群体研究摘要:索尔·贝娄作品中的一系列知识分子形象,展示了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和心理面貌。

在现实生活当中,贝娄也和自己作品中的主人公一样,多次经历了诸如离婚和法律诉讼等各种事件,同时亦如自己笔下的知识分子们一样,贝娄也在不断努力地寻求摆脱困境的方式和途径。

综观贝娄的作品,我们会发现,他并没有为读者提供如何改善知识分子现状的任何解决方案,而仅仅是体现了他本人对现状的不断思考。

关键词:索尔·贝娄知识分子群体研究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索尔·贝娄(1915-2005),一位出生于加拿大的美籍犹太人,被公认为是同时期美国最富感染力的作家。

由于其作品中表现出的对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的缘故,于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这个奖项不但肯定了他的文学成就,同时也充分确定了他在当代美国文学中代表人物的地位,使其成为继海明威和福克纳之后当代小说界的先锋作家。

贝娄作品的主人公大多为城市知识分子,尤其重点描绘美国犹太知识分子的困境,同时时刻关注现代西方人的真实需求和真正渴望。

贝娄的作品着重确立生命的价值在于尊严而非成功,并且坚持真理终将取得胜利的理念。

贝娄在不同阶段创作的大量小说不仅使他本人获得了文学界的多个著名奖项,而且确立了他在西方当代文坛的领袖地位。

通过贝娄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他的小说中的主人公们总是在不屈不挠地去试图破解存在的困惑,并一直为寻找关于真实存在的真理而努力。

一知识分子的内涵知识分子不仅仅是只是拥有知识的人,他们同时也是社会道德标准的实行者。

知识分子在社会生活当中一直保持着精神领袖的形象,但是这种身份在多元化文化的冲击之下被彻底颠覆了。

大众文化带来的多样化享受使普通百姓深深沉浸于其中,对知识分子的教条主义兴趣索然,这种状况使知识分子群体感到茫然,感受到了似乎突如其来但又前所未有的巨大失落感。

因此,有些知识分子在这种物欲横流的社会现状的冲击之下,也开始丧失他们的精神操守。

2021年自考《中外文学作品导读》资料: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2021年自考《中外文学作品导读》资料: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2021年自考《中外文学作品导读》资料:20世纪欧美现实
主义文学
第四节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概述一、英国的劳伦斯是一位影响很大的作家,他的代表作有《儿子与情人》、《虹》,他作品的基本主题是批判工业化社会对人性的扭曲,主张通过实现一种自然完美的两性关系来摆脱工业化社会对人性的扭曲。

二、法国现实主义最伟大的作家是罗曼·罗兰,代表作《约翰·克利斯朵夫》描写了一个德国音乐家的一生。

三、德国最著名的作家是亨利希·曼(《臣仆》)和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的一家》。

四、迷惘的一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

“迷惘的一代”产生的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毁灭了西方一代人原有的人生价值不雅念,毁灭了他们过去对人生意义、对抱负、对崇高目的等等东西的理解,于是他们感到迷惘和失望。

“迷惘的一代”作家所表示的,不仅是对战争、现实或社会感到失望,隐藏在作品背后的更深的主题,是对整个人生的失望,代表作家是海明威。

五、20世纪初,德莱塞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代表作《美国的悲剧》描写一个普通美国青年堕落为杀人犯,揭示美国社会的贫富悬殊;二战后,索尔·贝娄是美国犹太作家的代表,他的作品《洪堡的礼物》写美国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问题;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反映了美国青少年精神上的不安和苦恼。

六、高尔基是俄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长篇小说《母亲》、《阿尔达莫洛夫家的事业》和《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

七、肖洛霍夫的代表作《静静的顿河》描写顿河哥萨克的生活和斗争,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高举人道主义旗帜描写了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悲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a r.2009Vol.11,No.2Journal of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3月第11卷第2期收稿日期:2008-07-23作者简介:蒋书丽(1970-),女,辽宁营口人,大连理工大学讲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欧美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

寻求、逃离与同化———索尔・贝娄的知识分子主题三部曲蒋书丽(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辽宁大连 116024)摘 要:在当代美国文坛上,索尔・贝娄是一个特例,那就是他在创作中对知识分子的生存的深切关注。

他的几部重要作品,包括他最后的《拉维尔斯坦》,都无一例外地将探寻和审视的目光投向了大学的教授们,而索尔・贝娄所塑造的这几位大学教授,却为我们管窥当代美国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和本质变迁提供了最好的样本。

从某种意义上说,索尔・贝娄以文学创作,印证了雅各比在《最后的知识分子》中所作的历史分析。

关 键 词:美国文学;索尔・贝娄;知识分子中图分类号:I 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3758(2009)022*******在学术资本化、工具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重新阅读索尔・贝娄的小说,会越发觉得其深刻性和超越性使得其作品散发出巨大的艺术魅力,这魅力来自于他在作品中对一部分人的命运的深切关注和思考,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即大学教授。

通过他们不断寻求和逃离的荒诞生活,以及这个群体的蜕变,贝娄向人们展示了知识分子是如何从资本主义的异己分子摇身变为资本主义阵营中的一员的,其所具有的深刻的思想意义对当下的中国学术界更是不乏警醒。

一、寻求与逃离的二律背反从第一部重要作品《奥吉・玛琪历险记》开始,索尔・贝娄就确定了一种创作倾向,即主人公对自身命运的主动探求和思考。

一直到《赫索格》、《洪堡的礼物》、《更多的人死于心碎》,无不贯穿着这一主题,甚至可以说构成了贝娄的一种创作模式。

这种探求,是贝娄对西方文学传统的一个重要方面———漫游或历险———的一种后现代式的继承,充满了荒诞性。

尽管奥吉・玛琪不像其他几位大学教授一样耽于精神上的思辨,但他却明白无误地知道自己所要达到的人生目标,即“生命的中轴线”,虽然他并不十分明了这个“中轴线”究竟为何物,但每当他发现自己有可能陷入某种生活,有失去“自我”的风险时,他就毫不犹豫地抽身走开,逃避开他人或生活为他安排好的各种角色,即便是金钱、地位和权力也不例外,执著地去寻找自己“生命的中轴线”。

其他几位主人公也都同样努力避开物质的诱惑和社会的异化,遁守在自己的理想王国里。

汉德森(《雨王汉德森》主人公)在内心深处一声声“我要!我要”的催促中逃到蛮荒的非洲部落,去寻找异域的灵启;赫索格教授则在遭受爱情和友情的双重背叛后,逃到偏远的路德村,盲目地大量地书写着日记和书信,沉迷在他对浪漫主义传统的思考中;西特林则在对早逝的天才诗人洪堡的追忆中感叹着自己梦想的破灭。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逃离次数最多的当属本诺教授(《更多的人死于心碎》的主人公),当他所寻找的爱和体贴的世界每次都证明是一个欲望和金钱的圈套时,他都不得不逃到他所钟爱的植物王国里,直至最后逃到冰天雪地的北极,试图用他的植物研究来医治爱情和婚姻的重重创伤。

贝娄的这些主人公,都有着追求美好生活和人生意义的良好愿望,即便是处在流浪境地的玛琪,也梦想着创办孤儿院。

通过追求完善的自我进而到追求完美的社会人生,是贝娄的主人公们一致的理想。

然而,生活回报给他们的则是一次次的伤害,于是他们又都选择了逃离。

在他们的寻求和逃离之间,构成了一种不可逃避的悖谬。

就像他们梦想着扮演济世救俗的崇高角色,而实际生活中他们却无一例外地成为受害者、牺牲品一样,理想和现实这一对永恒的矛盾在他们身上又一次形象地体现出来。

在专业领域里,无论他们怎样的优秀,但在现实生活里,却无比的笨拙。

西特林既无法摆脱前妻的合法敲诈,也摆脱不了情妇的利用;赫索格教授的处境更加凄惨,妻子和好友勾搭成奸,他反而被逐出了家门;植物学教授本诺更是霉运连连,不仅每一次爱情和婚姻都被证明是一个圈套,而且更被邻人直接俘获为性的奴隶。

他们每个人都在梦寻着人类的精神家园,但最终结果却都证明,那不过是荒原和废墟。

他们都深切地渴望着爱和柔情,但他们却无法避免孤独的命运,所以他们都不得不一次次地逃离,也因此寻求和逃离构成了他们难以摆脱的生存怪圈。

所以,在贝娄的这些主人公身上,我们能够最深切地体会到加缪所说的那种荒谬,即“人与他的生活之间的分离,就像演员与舞台之间的分离,真正构成荒谬感”。

贝娄主人公的知识分子(更多是人文知识分子)身份决定了他们相似的命运。

在他们的思想深处他们相信,人类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这种强大的西方文化传统深深地扎根在他们的意识深处,并深信艺术具有某种救赎功能。

其中,西特林和赫索格具有最突出的人文知识分子特征,思考是他们的主要活动,尤其是与人相关的问题。

赫索格不知该如何给人性下定义,所以,他执著于思考,特别是浪漫主义传统和基督教传统成为他意识活动的核心内容,并陶醉在写信和记日记这样的思想交流和倾诉中。

因此,他们在肉体上远离尘嚣,难以融合在滚滚红尘之中;在精神上,他们更是超凡脱俗,热衷于与人类命运、精神家园、灵魂救赎等大字眼打交道,热衷于生活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但他们只要一踏出自己的精神乐土,就显得手足无措,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西特林同样偏爱沉思默想,并且提出“在现代的这种赎回平凡的潮流之中,一切卑劣的东西,只能通过艺术与诗,用灵魂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加以消除”。

灵魂、艺术、诗这些空灵而美好的字眼,始终是西特林意识深处的关键词,这不仅是因为这些字眼本身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而且是西特林的一种主动选择,正像他所说的“我计划好了,要在绚丽的色彩中,带着最深切的感情,在最纯净的光明中去了解”。

这种深切的关怀和了解,结果却证明是他的一厢情愿。

不消说,这是西方文学传统中的救赎主题在他们内心的深深烙印,某种程度上,他们更是以人类的救赎者自居,然而芸芸众生却沉浸在世俗的享乐里,不断遭到重创的反而是他们这些念念不忘救赎世界的人,真是莫大的讽刺!生存在另一个王国里,几乎成为贝娄主人公的共同选择,萨特说过,“选择即命运”。

不同于西特林、洪堡和赫索格躲避在文学王国里,本诺教授则是栖居在他的植物王国里。

每一次婚姻出现危机时,他都躲避到自己的植物世界中,直到最后逃到北极。

植物就像西特林和洪堡的艺术王国一样,是本诺的理想的生存空间。

就像本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肯尼思所说的,植物王国就是他的衣服。

然而本诺在植物王国的高超的透视功能在现实国度里却出现了严重障碍,用肯尼思的话说,他这件植物王国的袍子或衣服并不完整,“就像艺术家无法把他的艺术衣服扣拢”。

如同西特林对洪堡的追随和观察,肯尼思在本诺的生活中扮演着同样的角色,而他同样也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批评者。

这就使得他同样将关注的焦点聚在人的存在问题上。

他了解本诺内心的殿堂深处有一个恒久不渝的亲密的理想,那就是希望获得一些人情的满足,然而肯尼思比本诺更清楚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他了解“人们稀罕的是心脏移植、艾滋病的特效药和返老还童术”。

尽管肯尼思对本诺的处境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认为“他是一个可以与时代生活隔绝而有自己充实生活的人,那不是很有利的一点吗?但是他追求他的同时代人,非钻进现代流行的利益迷宫不肯罢休,结果葬送了他这一优点”。

但肯尼思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与生命分离的知识是一种疾病”。

因此他一直强调人类需要一个存在的转捩点,然而他的生活证明,他也像本诺一样,是一只追随着“纵火犯的凤凰”,最终他也只好无奈地发出这样的感慨:我把这个堕落的世界强塞给别人,而我又逃向何方呢?581第2期 蒋书丽:寻求、逃离与同化———索尔・贝娄的知识分子主题三部曲充分地理解别人却无法理解自己与这个世界,使贝娄的主人公们成为智慧与愚拙的矛盾体。

像肯尼思一样,西特林对洪堡的认识与理解,也是深刻而明晰的,他尤其理解洪堡的浪漫追求以及难负使命的窘迫,但是他选择的却是和洪堡同样的道路,那就是依靠艺术与诗的救赎。

遗憾的是,他面对的结果是洪堡的落魄和早逝,他不得不怀着愤懑和悲哀承认:“全世界现在已经公认,真正有价值的并不是他那些严谨的作品,相反,恰是些漫不经心的戏作”。

全世界的娱乐文化都在证实,西特林的这个结论是多么地正确无误!而这对于他和洪堡来说,又是多么大的讽刺!他们自以为身负救赎的伟大使命,结果却被当做娱乐的小丑。

贝娄主人公身上普遍存在的这种浪漫性情和思想倾向,使他们殊异于这个堕落在功利与实用中的世界,于是便产生了寻求和逃离的悖谬。

这种悖谬的根源,其实是个人的理想追求与现实之间的尖锐冲突,这是一个古老的文学主题在20世纪现代化的美国的一种变奏,从这一点来说,虽然贝娄的创作属于20世纪的美国文坛,但是他的精神气质却是远远继承了西方自浪漫主义以来的这一强大的传统力量。

尽管经过了现代主义各流派的肢解,但文学传统中那种关注理想主义的英雄和他周围堕落的社会之间的冲突的文学精神,却依然留存在贝娄作品的字里行间。

不得不承认的是,贝娄主人公虽然也执著地追寻着自己的理想,但他们和传统的英雄已经有了本质的区别,传统的英雄以艰苦卓绝的奋斗和最终的失败、毁灭留下的是一种悲剧的崇高美感,而贝娄主人公留下的却是带有滑稽色彩的悖谬。

他们既做不了彻彻底底的“局外人”,也不肯认同当下这个堕落的社会,于是就只能成为“晃来晃去的人”(贝娄同名小说),在不断的寻求和逃离中苦苦挣扎。

他们希望借助于艺术、诗和灵魂来拯救,然而现实却是,到处都是美妙动人的事情,却不包括文化在内。

而贝娄的主人公,却是人类优秀文化的体现者,这就形成了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个体和丧失文化品格的现实社会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从他的主人公们身上所体现的悖谬色彩以及他们对生存意义的苦苦寻求中,不难看出,贝娄的这几部作品体现出了浓郁的存在主义特征。

它不仅体现在他们对人生意义苦苦寻求上,也体现在他们对这样一些范畴的思考上,那就是“烦和死亡”。

这两个存在主义术语和范畴在贝娄主人公的思考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最典型的就是西特林的阐述,“厌烦是由未被利用的力量引起的一种痛苦,是被埋没了的可能性或才华造成的痛苦,而这种痛苦是与人尽其才的期望相辅相成的。

凡是实在的东西,都不符合纯粹的期望;而期望的纯粹性正是厌烦的主要源泉”[1]。

而这种期望和实在的不相符,几乎是贝娄主人公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尽管他们清楚地知道,这种不安和厌烦是伴随着生存的必然,但他们并不甘于接受这样一种命运,于是他们不断地寻求和逃离,这实则是他们选择的一种反抗的方式,用加缪的话来说,“反抗就是人和他自己的阴暗面之间的永恒对抗。

它要求一种不可能的透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