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主题比较

合集下载

《逃离》的背后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成长

《逃离》的背后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成长

《逃离》的背后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成长一、本文概述《逃离》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主题和独特的叙事风格,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作为一部以女性视角展开的小说,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情节,更是对女性意识觉醒与成长的深入探讨。

本文旨在分析《逃离》这部小说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成长过程,探究其背后的深层含义和社会价值。

文章将首先对《逃离》的故事梗概进行简要介绍,以便读者对作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随后,将重点关注小说中的女性角色,通过她们的经历和心路历程,分析女性意识觉醒的过程及其背后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探讨女性意识觉醒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这一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通过深入剖析《逃离》中女性意识觉醒与成长的主题,本文旨在引发读者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并期望能够为社会中女性意识的提升和女性地位的改善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逃离》中女性角色的塑造《逃离》这部作品深刻揭示了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成长,其中女性角色的塑造至关重要。

作品通过细腻入微的笔触,展现了女性在家庭、社会中的多重角色和复杂情感,以及她们如何在困境中挣扎、觉醒,最终实现自我成长。

在《逃离》中,女性角色不再是被动的受害者或单纯的依赖者,而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行动力的个体。

她们在面对家庭矛盾、社会压力时,不再选择沉默或逃避,而是勇敢地面对问题,寻求自我救赎和成长。

这种塑造方式使得女性角色更加立体、丰满,也更具现实意义。

同时,《逃离》中的女性角色还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

她们清楚自己的需求和价值,不愿被束缚在传统的家庭角色中,而是追求自我实现和独立。

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使得她们在面对困境时能够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实现自我成长。

《逃离》还通过女性角色之间的互助和支持,展现了女性之间的团结和力量。

她们在面对困难时,能够相互扶持、共同成长,这种团结和力量不仅增强了女性的自信心,也为她们的成长提供了有力支持。

《逃离》中女性角色的塑造,既展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成长,也揭示了女性在家庭、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关于逃离的名著

关于逃离的名著

关于逃离的名著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关于逃离的名著可以说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常见主题,许多作家通过各种方式来描述人们如何逃离现实生活中的烦恼、压力和困难。

逃离可以是身体上的远离,也可以是心灵上的解脱,它可以带来新的探险和体验,也可以带来深思和反省。

在世界文学史上,有许多关于逃离的名著,其中一部著名的作品就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叛逆不羁的少年哈克逃离家庭和社会束缚,与逃奴吉姆一起展开了一场冒险经历。

他们在密西西比河上漂游,逃避了不义和偏见,尽情享受自由和友谊。

这部作品描绘了逃离的另一种生活方式,反映了人们对自由和公正的追求。

另一部关于逃离的经典之作是法国作家亚历山大·仲马的小说《基督山伯爵》。

主人公爱德蒙·唐泰斯被陷害入狱,经过数年的痛苦苦狱生活后,最终逃脱监狱,并开始了他的报仇之路。

他用各种手段来逃避追捕,最终回到了法国,号召同情和正义的人来帮助他实现复仇。

这部小说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表现了人类对复仇和正义的渴望。

还有许多其他关于逃离的名著,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1984》等。

这些作品都通过不同的视角和方式来描绘人们对逃离的渴望和追求,反映了人类对自由和幸福的追求。

逃离的主题在文学作品中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不仅仅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抗,更是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启迪。

逃离不一定是逃避现实,也可以是对现实的一种重新理解和审视。

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可以体验不同的逃离方式,感受到自我和内心的力量,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在阅读关于逃离的名著时,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更可以深入思考我们自己对逃离的理解和态度。

逃离并非一种消极行为,而是寻找自我、理解自我和超越自我的过程。

逃离城市:《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的另一种解读

逃离城市:《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的另一种解读

逃离城市:《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的另一种解读《看得见风景的房间》(A Room With A View)这部小说具有逃离城市的主题,主人翁露西所期望的“风景”不是在“房间”中观察,而是发自自我内心寻找到的风景。

所以露西敢于追求自我,寻找真我。

本文试着从主人翁露西慢慢觉醒的意识中叙述这一主题。

标签: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逃离城市城市,从地理学上讲就是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的集聚点。

它涉及到广泛的区域,人口相对比较稠密之处。

“城”与“市”如果分开来讲,“城”是用来防御的,“市”是贸易的公共区域。

这两种解释中都涉及到人的因素在其中,有人喜欢城市的喧闹,有人侧喜欢脱离城市的喧嚣,追求自己内心的所向。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的女主人翁露西展现出逆城市化现象,她对大自然的美好充满了向往,同时也展现作家福斯特的写作主旨:女性冲破传统思想意识的束缚,奔向自我选择的生活。

作为“房间”的城市是封闭空间在小说的题目中,“房间”是一个密闭的空间,在文化生活中它象征令人压抑的生活空间———城市。

小说的第一个章节中,叙述到:女主人翁露西看到“望着悬挂在英国人背后、装在厚实宽边镜框里的已故女王与已故桂冠诗人的肖像;望着那张英国国教的通告,这是墙上除了肖像外的唯一装饰品”,这个唯一饰品突显了露西的厌恶感,同时还有当地人说着“满口伦敦东区土话”,女主人翁感觉到“好像还在伦敦”。

这个时候,“房间”的象征意义,就是自身被当时社会阶层及城市的束缚丝毫没有减少,使主人翁感受到这所“房间”的影响如此深远,以至于自己还有压抑的空间围绕在四周。

小说中的塞西尔和牧师伊格就是女主人翁周围的“房间”,是他们的束缚使露西想逃脱周围的这个生活环境。

塞西尔没有自由平等的思想,只是把女人看做自己生活中的艺术品;牧师伊格表面上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传道士,让人感觉到他很神圣,事实上他好如一個装在套子里的人,极度装作正派高尚而已。

在这个社会的束缚之下,有一个牺牲品形象跃然在读者眼前,这个人就女主人翁的表姐巴特利特。

试论_哈克贝利_费恩历险记_的主题

试论_哈克贝利_费恩历险记_的主题

2005年5月湖北教育学院学报May.2005第22卷第3期 Journal of Hubei I nstitute of Educati on Vol.22 No.3试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主题刘 晖(湖北教育学院外语系,武汉 430205)摘要: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文学的里程碑。

本文试图分析这部小说的两个重要主题:一是“逃离”。

哈克要逃离“文明”社会的虚伪与腐败,吉姆要逃向自由;第二是“觉悟”。

对哈克来说,沿河而下的旅程是认识与道德成长、觉悟的旅程,学习的旅程,从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他都获得了知识,最终成为一名具有健全心灵和民主理想的人;而吉姆作为一个平等的“人”的意识的觉醒体现了黑人对自由、对真正“人”的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关键词:《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主题;逃离;觉悟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687(2005)03-0009-03作者简介:刘晖(1968-),男,湖北教育学院外语系,讲师 马克·吐温(1835-1910)是19世纪末期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杰出的幽默家、讽刺家,H.L.曼肯把他看作“我们民族文学的真正之父”。

(Harris,1979:85)吐温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讲述了白人穷孩子哈克与黑奴吉姆两名逃亡者同乘木筏沿密西西比河而下的历险故事。

在逃亡途中,他们目睹了各色人等,经历了种种不同的事件,所有这一切构成了一幅活动的十九世纪中叶美国社会的全景图。

美国现代著名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高度评价了这部小说:“一切现代美国文学都来自一本吐温的著作《哈克贝利·费恩》……这是我们所有书中最好的。

……一切美国文学都来自这本书。

在它之前或之后,都不曾有过能同它媲美的作品。

”(钱青,1997:430)马克·吐温用口语体和方言写成该书,开了一代文风;鲜活的人物描写令读者仿佛能触摸到他们的心跳;更重要的是在于该书的思想意义,它多方面揭露了蓄奴制社会的罪恶,讴歌了为自由而斗争。

艾丽丝门罗《逃离》中的女性创伤叙事

艾丽丝门罗《逃离》中的女性创伤叙事

基本内容
为了更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我们可以从《逃离》中引用一些具体情节。例 如,当唐娜刚回到家乡时,她被家人视为城市的象征,受到了村民们的冷落和歧 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逐渐融入了乡村生活, 并成为了村里的焦点人物。她所散发的自信和坚韧吸引了其他女性的羡慕和支持, 也启发了她们追求自由和真我的勇气。
基本内容
艾丽丝·门罗的作品往往被比作俄国当代作家契诃夫的作品。然而,《逃离》 这部作品不仅仅是对契诃夫的致敬之作,它更是一部具有独特魅力和深度的作品。 它让我们重新审视生活中的创伤与困境,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勇气和希望。因此, 《逃离》不仅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中篇小说,更是一部值得我们深思的作品。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然而,即使面对如此艰难的处境,女性仍然不屈不挠地抗争着。她们寻找自 我救赎的力量,努力寻找一条往自由和解脱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她们可能 会遭遇更多的挫折和创伤,但这些经历最终将使她们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
基本内容
艾丽丝·门罗的《逃离》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入的主题探讨,揭示了女 性内心深处的痛苦与挣扎。它不仅展示了女性在生活中的创伤和逃离,更展示了 她们无畏的抗争和不屈的精神。作为读者,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女性的柔弱与坚 韧,也可以从中汲取力量,为那些正在经历挑战和创伤的女性提供支持和慰藉。
基本内容
在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逃离与回归并不只是个人选择,而是对自然和女性 地位的思考与追求。在《逃离》中,门罗通过唐娜的成长历程,展示了女性在自 然环境中的独特感受和生态女性主义的思想。唐娜逃离城市的喧嚣,不仅仅是为 了逃避现实压力,更是为了寻找自我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基本内容
在回归的诉求方面,唐娜经历了从城市到乡村、从喧嚣到宁静的转变。她的 回归并非简单的返璞归真,而是对自然和传统文化的尊重与接纳。在田园生活中, 唐娜重新认识了自然和传统文化的价值,并逐渐融入其中。她通过努力和智慧, 赢得了家人和村民的尊重与支持,最终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提升。

《艾丽丝·蒙罗的《逃离》中的逃离主题探析》范文

《艾丽丝·蒙罗的《逃离》中的逃离主题探析》范文

《艾丽丝·蒙罗的《逃离》中的逃离主题探析》篇一一、引言艾丽丝·蒙罗,作为当代文坛备受瞩目的女作家,其作品总是引人深思。

《逃离》作为其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深刻的主题内涵,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目光。

本文将针对《逃离》中的“逃离”主题进行探析,从不同角度分析这一主题的内涵、原因和影响,探讨这一主题对于人类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二、逃离的内涵与分类在《逃离》中,“逃离”作为一种行动或行为方式,主要表现为多种形式和类别。

这些包括心灵上的逃避、生理上的迁移、文化传统的冲突等等。

通过对不同形式逃离的分析,可以看出作品中角色对生命境遇、生活状况和社会压力的反应与态度。

同时,也体现出人类面对生存困境时的反抗和突破,寻找心灵安慰的强烈渴望。

三、《逃离》中逃离的原因作品中的人物进行逃离的原因多样而复杂。

一部分人为了寻找内心自由、逃避旧有环境和心灵的困境;一部分人则因外界的压迫与社会的无情压力,不得已而为之。

还有部分人在生活中渴望新的开始与机会,选择了离别熟悉与打破现有的安逸生活。

这一系列的“逃离”,正是反映了当代人生活现状和心理压力的映射,让我们对于个体的存在意义产生了思考。

四、逃离的内涵及其在生命存在中的价值《逃离》中的“逃离”不仅仅是行为本身,更是对于人类生存境遇的思考与表达。

逃离带来的变化与影响使得角色们在心灵上得以释放,从固有的框架中解放出来,寻找新的生活方向和生命意义。

这种“逃离”对于个体生命存在来说,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

它不仅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抗和突破,更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追求和实现。

五、逃离主题的深远影响艾丽丝·蒙罗通过《逃离》中的“逃离”主题,不仅探讨了人类的生存状态和内心困境,也唤起了读者对于自身生活状态的思考与反思。

这一主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普遍价值,引发了人们对生命的探讨和自我意识的觉醒。

此外,该作品也为后来的文学作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使得“逃离”这一主题成为了当代文学的重要话题之一。

米兰·昆德拉的逃离主题研究

米兰·昆德拉的逃离主题研究

米兰·昆德拉的逃离主题研究摘要:昆德拉的小说描写了诸多的逃离的样态。

本文首先分析了自我毁灭者的逃离,然后相继谈到了流亡者的逃离、革命的逃离:“乌托邦”的“反讽”与诗歌:“复调”的“人造童年之乡”。

这些逃离的主题充分展现了昆德拉对于身份以及逃离的概念的独特思考。

关键词:米兰·昆德拉;逃离;主题;捷克裔法国作家米兰·昆德拉在世界文坛有很大的影响力,是文坛上少有的在小说创作和理论创作方面都颇有建树的作家。

米兰·昆德拉是捷克裔的著名作家,他的小说注重故事视角和时间视角,追求叙述形式的独特性,架构起一个完美的小说框架,他的这一追求也是他的独特之处,更是小说史上的一次全新实验。

他的小说代表作品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生活在别处》、《玩笑》、《笑忘录》等,其理论著作主要有《小说的艺术》、《被背叛的遗嘱》。

这些作品在20世纪80年代相继传入中国,出现了研究昆德拉的热潮。

有从哲学角度对米兰昆德拉作品中的存在、时间等观点进行探讨的,如张容的《论米兰昆德拉的存在之思》。

有从人类学的角度对米兰昆德拉作品中的自我寻求、性爱、死亡等观点进行研究,如杨爽的硕士毕业论文《在目光尽头寻找自我》。

一、自我毁灭者的逃离米兰.昆德拉笔下的自我毁灭者,精油自我的放弃和死亡的方式来逃离自我的存在,以自我毁灭的方式与存在进行决裂。

自我毁灭者队存在的困境感到了焦虑,并且通过逃离的方式进行了反抗。

他们进而意识到这种反抗方式的软弱无力,陷入了想逃却不能逃跑的悖论之中,最终通过了自我毁灭的方式逃离作为自我的存在。

(一)特蕾莎的母亲——逃离自我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之中塑造了一个自我厌弃的形象——特蕾莎的母亲,她通过粗暴的自我毁灭进而逃离自己,对抗相应的存在。

特蕾莎的母亲在年轻的时候圣洁貌美,有着诸多的追求者,但是却被最卑劣的男人俘获。

她因为意外怀孕怀上了特蕾莎,由此,不得不嫁给这个男人,并且开始了自身的不幸的一生。

《艾丽丝·蒙罗的《逃离》中的逃离主题探析》范文

《艾丽丝·蒙罗的《逃离》中的逃离主题探析》范文

《艾丽丝·蒙罗的《逃离》中的逃离主题探析》篇一一、引言艾丽丝·蒙罗是当代美国文学中备受关注的女作家,其作品往往关注个体心理的探索和社会对个体自我认同的影响。

《逃离》是她的经典作品之一,作品中描述了一连串逃离的故事,让人不禁对逃离的主题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本文将针对《逃离》中的逃离主题进行探析,以期更深入地理解这部作品及其主题内涵。

二、逃离的主题背景《逃离》的背景设置在一个充满压力和束缚的社会环境中,作品中的人物为了追求自我、摆脱束缚、实现内心真实的自我,不断地选择逃离。

这些逃离不仅仅是为了空间上的迁移,更多的是心理层面的挣脱和超越。

这一主题在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让人们思考现代社会中个体的自我认知、生存困境和挣扎求生的状态。

三、逃离的多层次内涵1. 物理空间上的逃离作品中的人物通过远离熟悉的家庭、学校和工作环境,来实现对现实环境的逃避。

他们为了摆脱各种社会压力和限制,寻求自我空间,以期获得自由与解放。

这一层面的逃离体现了个体对于舒适区以外的未知世界的渴望与挑战。

2. 心理层面的逃离在心理层面,人物为了寻找内心真实的自我,挣脱过去或现实对自我意识的束缚。

这种逃离表现在他们对生活的期望、理想、价值观念和情感认同的重新定位和认识。

在不断地追求、思考和质疑中,个体逐步认识和挖掘内心深处的自我价值。

3. 家庭与社会的逃离在家庭和社会层面,作品揭示了家庭关系和社会环境对个体自我认同的影响。

个体为了摆脱家庭矛盾和社会压力,选择逃离原有的家庭和社会环境。

这一过程既是寻求自我认同的过程,也是对传统观念和价值的反思与挑战。

四、逃离的启示意义《逃离》中的逃离主题不仅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个体的生存困境和挣扎求生的状态,还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首先,逃离并不是一种消极的逃避行为,而是一种积极的面对和抗争方式。

通过逃离,个体可以寻找内心真实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挖掘和实现。

其次,逃离的过程也是个体成长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古玩店》和《红粉》“逃离”主题比较
摘要:《老古玩店》和《红粉》分别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和中国作家苏童富有代表性的小说,两部作品都涉及了“逃离”主题。

本文旨在通过探究两位作家在表现“逃离”主题上的异同,揭示在文化大背景之下两位作家对人类普遍精神困境和生存意识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老古玩店》;《红粉》;查尔斯·狄更斯;苏童;“逃离”
《老古玩店》和《红粉》分别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和中国作家苏童富有代表性的小说。

《老古玩店》以十九世纪前半期的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衰败的老古玩店店主老吐伦特和他善良美丽的外孙女小耐儿祖孙二人逃离的故事。

十九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工业大发展,机器大工业逐渐排挤取代了手工业,社会结构和等级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手工业者和原来的土地拥有者在突如其来的工业大潮中失去了谋生的手段。

老吐伦特为了让年仅十四岁的外孙女小耐儿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而去赌博,不料却落入高利贷者兼暴发户丹尼尔·奎尔普的圈套中,因为高利贷让他债台高筑。

最后奎尔普不仅夺走了吐伦特的全部财产,还想夺取他的小耐儿。

祖孙二人被迫逃离伦敦,过着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

《红粉》通过苏童独特的写作风格写了另一个“逃离”的故事。

秋仪和小萼本是喜红楼的妓女,情同姐妹,解放后,喜红楼被遣散,喜红楼的妓女们也被要求接受新社会的改造。

秋仪反抗这种改造而从解放军的卡车上跳下夺路而逃,她的这一“逃离”使她的命运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逃离后的秋仪本打算投奔老浦,但却不被浦太太(老浦母亲)接受,老浦也不能理解她的爱。

最后秋仪走投无路,只好削发为尼。

在苏童的笔下,秋仪是一个倔强的逃亡者的形象,这种逃亡者总是吸引着读者的眼球,也留给我们深深地思考。

那么,在这两部小说中,其逃离又有怎样的相似性呢?我们通过对这两部作品人物逃离的环境、逃离的动机以及逃离的结局的分析可窥见一斑。

一、动荡环境下的生存愿望
在《老古玩店》中,老吐伦特和小耐儿祖孙俩为了生存而逃离了工业文明的伦敦。

吐伦特在伦敦这个工业城市里,本想为了孙女耐儿竭力致富,却不幸中了高利贷者兼暴发户丹尼尔•奎尔普的圈套,他借以谋生的老古玩店被奎尔普夺取。

无奈之下,大病初愈的吐伦特只得在耐儿的建议下,和她一起偷偷逃离了伦敦。

狄更斯用辛辣而忧伤的笔调描述了在工业革命中,如古玩店店主吐伦特和耐儿这样一群小人物的命运。

狄更斯笔下的十九世纪上半叶,是资本主义工业的大发展时期。

此时,机器大工业已经逐渐排挤取代了手工业,社会结构和等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信心的工业城镇如雨后春笋纷纷崛起,劳动力大量涌入工业城市。

与此同时,英国的农业也日益资本化,由于圈地运动,原来属于乡村和农民的土地,逐渐被大地主大资本家吞并,转而落入租佃农场主手中。

这些手工业者和原来的土地拥有者,在突如其来的工业大潮中变得一无所有,只得背井离乡。

狄更斯在《老古玩店》中解释了工业化对都市与自然的破坏,工业文明一方面创造了大量的物质文明,另一方面也在破坏着人们最后的精神家园。

在狄更斯笔下,现代工业带来的新的文明景象是一片喧嚣、混乱、污秽和恐怖。

吐伦特和耐儿对随着工业文明而来的这种强大力量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如果不能改变自己并适应这种轰隆隆的文明的话,唯一的选择便是逃离。

小说中老吐伦特在新兴资本家奎尔普阴谋之下仓皇而逃,不仅仅是试图逃脱奎尔普本人及其势力的迫害与剥削,从深层意义上来说更是在试图逃脱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生存权利和生存空间的挤压和剥夺。

在失去了老古玩店这个唯一生活的依靠和来源后,老吐伦特和耐儿就失去了家园和在伦敦生存下去的最后的条件,由于无家可归和对生存的愿望,他们只得逃离。

同《老古玩店》相似的,苏童笔下的逃离者秋仪同样是由于无家可归和对生存的愿望而
选择逃离。

50年代的妓女改造是《红粉》的历史背景,作为将被带去改造的妓女秋仪,在面临新生社会政权的时候,她的思想是没有任何准备的,心里充满着对新生事物的陌生和恐惧,她意识到的并不是改造后的独立自主的生活。

处于新旧社会交替的时段,她的心绪是复杂的,喜红楼的被遣散使她既失去了生存的家园也失去了赖以谋生的手段,面对自己不能熟知和不能确认的生活,她选择跳车而逃,这一选择是她出于对生存的渴望而做出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老古玩店》里的老吐伦特、耐儿,还是《红粉》里的秋仪,他们都生存在新旧交替的动荡时段,而且他们选择逃离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即无家可归后对生存的愿望和对现实环境的恐惧和拒绝。

二、在逃亡中陷落或毁灭
在现实环境还是生存的愿望面前,无论是老吐伦特、耐儿,还是秋仪,他们都是在恐惧与绝望中体会到了生存之夜的来临,不管他们采取什么手段,他们逃亡的结果都是殊路同归的,那就是在逃亡中陷落或灭亡,无法逃脱命运的摆布。

这也是这两部作品中“逃离”的另一相似之处。

在狄更斯笔下,工业文明在改变着人们的思想,对金钱的渴望,对名利的追逐都是机器文明所带来的负面因素,另一方面,工业文明带来了欲望膨胀的危机,整个社会都处在互相占有、掠夺、厮杀的混乱之中,所以无论老吐伦特和耐儿逃到哪里,都不能完全摆脱工业文明的冲击。

老吐伦特和耐儿离开了伦敦那家赖以生存的老古玩店之后,经历了颠沛流离、乞丐般的生活。

逃离的一开始,祖孙俩这两个逃离者“常常彼此紧紧地握着手,交换一个笑容或者愉快的面色,沉默地赶着路。

”他们对逃离之后的生活还是充满希望的。

然而,即使在远离大都市的乡野,一样有黑势力的威胁,有一些人想抓他们去请赏,还有几个坏人引诱老吐伦特去赌博,最后甚至逼着老吐伦特去偷钱来赌博。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得不再次逃跑。

长时间的艰苦而不安定的逃跑生活,耐儿的健康受到了很大的损害,身心俱疲,最后因为疲劳过度衰竭而死。

耐儿的死最终也揭示了祖孙俩的逃离结局——终未逃脱命运的摆布。

从苏童小说中逃亡者的最后结局来看,逃离完全是无望的挣扎,因为新的可能总是迅速变成一种新的恐惧和绝望,逃亡者们没有—个找到了幸福的殿堂,相反,他们却是在逃亡中更快地陷落。

在《红粉》中,解放后的新生活给像秋仪、小萼这样的妓女新的选择,但都被她们拒绝了,秋仪跳车逃跑后,先回翠云坊,再去投奔老浦,后又削发为尼,东躲西藏,就是不能从情感上介入新的生活,最后嫁给了一个驼背的老头。

小萼也改变不了那种吃喝玩乐、灯红酒绿的生活方式,最后把老浦逼上了犯罪这些人无论怎样的挣扎、逃避,他们仍旧无法控制和改变自己的命运,逃亡只不过给他们带来了更深的陷落的道路,自己又流亡他乡。

可见,在狄更斯和苏童这两部小说中,这些人无论怎样的挣扎、逃避,他们仍旧无法控制和改变自己的命运,逃离只不过给他们带来了更深的陷落。

在这样的相似性中我们看到,逃离不是仅存于已过的行为,而是全球下人们欧彼岸的无所适从的生存境况,逃离而不得,也并不是仅存于一时一地的困境,而是世界范围内人们的一种普遍生存状态。

两位作家通过表现“逃离”主题,揭示在文化大背景之下对人类普遍精神困境和生存意识的人文关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