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建构区观察记录与分析
小班建构区记录和分析7篇

小班建构区记录和分析7篇小班建构区记录和分析1一、观察对象I幼儿姓名:XX性别:男年龄:3岁幼儿表现:XX是小班的核子,看起来聪明可爱,感觉是L个比较调皮的孩子。
可是他玛妈却告诉我,XX是L个异常内向的孩子,平时在家活不算多,出去玩都只跟家里人玩,只要有别的小用友靠近了,他就会退让,宁可不玩。
他是一个行为表现比较特殊的孩子,表现如下:1 .性格内向,不喜欢和别人接触,更不愿主动交流。
2 .话语少,和教师交流少,不和小朋友交流。
即使偶尔和教师讲话,也总喜欢把手指含在嘴里,显得异常紧张。
在区域活动时,所有的小用友都进了自我喜欢的区域,XX却不会参与任何活动,一个任坐在自我的位置上拿着区域卡,看着其他小用友玩。
二、情景分析XX刚上幼儿园,难免会有入园焦虑,不喜欢和别人交流很正常.但时问久了,所有的小朋友都慢慢熟悉起来,都能开开心心来上幼儿园,XX还是这样,早上紧紧抱着妈妈的脖子不放开。
据了解,XX多数时问都是在家里玩玩具度过,遇到幼儿园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他更加沉默,缺乏自信。
三、观察记录有一天孩子们午睡叶,我特意坐到XX的床边,等他脱下鞋子后,大声的表扬她:“哇.XX太厉害了.会自我脱鞋了•来.让教师抱一抱.”我温柔的抱起她,第一个绐他盖被子,微笑的看着他入睡,这时,他说话了,虽然很轻,可我欣喜的听见了:“我在家妈妈教过我的。
“我又俯下身来,用手携了摸她的头:“你真是个能干的孩子,教师真喜欢你,教师陪你睡觉好吗?”他含羞的点点头听话的闭上了小眼睛。
四、指导策略(一)家长工作方面利用家长接送幼儿时间与家长交流教有观点及方法,反馈孩子在园表现,提议家长多腌出时间亲近孩子,固定时间与孩子进行交谈,引导孩子说出自我身上发生了什么座味的事,有没有认识新朋友等等。
日常生活中多创造他与其他小朋友交流的机会,晚饭后或者节假日带孩子出去玩耍,供绐交往般嫌的机会,鼓励孩子与小朋友分享玩具等等。
(二)语言教学活动为了让孩子尽快熟悉新的生活环境,异常组织了语言教学活动,让孩子对团体进行了解和接纳,鼓励XX接触新朋友,把自我介绍给大家认识,主动与小伙伴儿打招呼,并且鼓励他,表扬他,帮他逐步建立自信心。
小班建构区观察记录与分析

幼儿游戏情况记录与分析(一)班级小五班日期 2016.2 记录教师王艳荣观察要点:幼儿在游戏中的专注性游戏区(游戏主题):游戏观察实录分析与调整浩浩拿了三块小正方体积木放在长条积木的旁边,他从垫子上站了起来去箱子里有拿了一块正方积木,两块积木并排放下面,两块放上面,他把旁边的长条积木方在正方积木的上面。
他把长条积木和下面两块正方积木一起拿下来。
长条积木放在旁边吗,他又把刚拿下来的两块正方积木方了上去。
他拿起长条积木放在上面,又拿下来,他把上面的两块积木拿下来放在旁边,四块积木都平铺在垫子上。
他把其中的两块积木往后移了移,把长条积木一头放在两块积木上,另一头放在垫子上。
另两块向前移了移。
他又去拿了两块积木,把五块正方积木和长条积木摆成丁字形,又把长条积木放下了,拿走一块方形积木,长条积木一段架在方形积木上,另一端架在垫子上,又拿了一块长条积木和原来的长条积木对称摆好。
分析:1.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没有明确地目的性,幼儿在游戏时总是随心所欲。
2.幼儿在搭积木时会不断重复之前的动作,拿起又放学,搭好又拆除。
3.小班的幼儿在游戏时还是以独立游戏为主。
调整:1.提供幼儿更多的建构机会,让幼儿的建构变得目的性强一些。
2.鼓励幼儿在建构时的协作行为。
3.生成一次建构有关的活动,使幼儿对建筑物有更多的认识,积累更多的建构经验。
此表适用于“定点观察”幼儿游戏情况记录与分析(二)班级_小五班日期2016.2 参加游戏幼儿总人数32 记录教师王艳荣游戏主题参加人数游戏中主要情节记录建构乐园5汪浩拿长条积木摆在垫子上,张宇航从箱子里拿了一块拱形积木放在长条积木旁边。
刘佳航看着一个小男孩搭积木。
周雨馨和李静雯抬着装积木的抽屉。
朋友船 4 高晨用铲子铲决明子导入小车里,毛雨辰和期欣摇交换装决明子的盆子,王仕智把决明子导入沙漏里。
开心城 3 支梓涵拿来一桶新的橡皮泥,张佳琪用橡皮泥做棒棒糖,胡思琦往泡沫上差橡皮泥益智区 4 马若恒在拼磁性拼图,拼了一辆小汽车,杜明轩把彩色的圈圈套在小木棒上。
小班建构区观察记录50篇

小班建构区观察记录50篇(原创实用版)目录1.观察记录的重要性2.小班建构区的特点3.观察记录的内容和方法4.观察记录的实施与反思5.对孩子的成长意义正文【一、观察记录的重要性】观察记录是教育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对于幼儿教育来说尤为重要。
通过对幼儿的行为、情绪、认知等方面的观察和记录,教师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幼儿,从而提供更加精准的教育指导。
特别是在小班阶段,幼儿的认知、情绪、行为模式等都处于初步形成阶段,通过观察记录,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幼儿的发展状况,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二、小班建构区的特点】小班建构区是幼儿进行构建性游戏的场所,主要提供各种建构材料和工具,让幼儿在自由、开放的环境中进行游戏。
小班建构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材料的丰富性,包括各种积木、拼图、布偶等;二是环境的开放性,让幼儿可以自由选择、自由探索;三是教师的引导性,教师在观察幼儿游戏的同时,也会适时介入,引导幼儿进行更有深度的游戏。
【三、观察记录的内容和方法】观察记录的内容主要包括幼儿的行为、情绪、认知等方面。
具体来说,教师需要记录幼儿在游戏中的选择、操作、交流等情况,以及幼儿的情绪变化、认知发展等。
在记录方法上,教师可以采用描述性记录、表格记录、图像记录等多种方式,以便更加全面、准确地记录幼儿的游戏情况。
【四、观察记录的实施与反思】观察记录的实施需要教师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专业的分析力以及良好的记录习惯。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幼儿的游戏情况,及时记录幼儿的行为和情绪变化。
同时,教师还需要定期对观察记录进行反思,分析幼儿的游戏行为,寻找幼儿的发展需求,从而为幼儿提供更加精准的教育指导。
【五、对孩子的成长意义】观察记录对于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观察记录,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幼儿,提供更加精准的教育指导,帮助幼儿解决游戏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幼儿的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小班建构观察记录20篇

小班建构观察记录20篇小班建构观察记录20篇第一篇观察记录区域游戏开始了,西西和小杰来到建构区,他们一边边脱鞋一边讨论着,西西说:“放假的时候妈妈带我去了中南玩,里面有个游乐园,可好玩了,我们今天就来搭游乐园吧!”小杰说:“好的,我们老家的超市里也有游乐园。
”于是两个人意见一致开始了游乐园的搭建,接着他们在搭建材料中选择了管道积木,西西说:“我先搭个钓鱼的水池,要不你就在我旁边搭个沙池吧!”小杰说:“好的。
”于是边说他们开始搭建起来了,只见他们先用管道积木分别搭了一个框,然后西西往框框里面扔蓝色的管道积木。
小杰问:“你为什么要扔蓝色积木?”西西说:“我搭的是水池,要往里面放点水。
”小杰听了之后说:“那我往里面放点沙,我就放黄色的积木吧!”于是小杰学着西西往沙池里面放黄色的管道积木,接着他们又商量着在水池旁边搭旋转木马,西西搭,小杰给她递材料,就这样建构游戏在两人商量合作中开展着。
《指南》社会领域目标2能与同伴友好相处中对中班幼儿提出了活动时愿意接受同伴的意见和建议的要求。
上述案例中游戏前西西提出一起搭建游乐场的意见以及在游戏过程中分配游戏的任务小杰都愿意接受并付诸行动,达到了指南中所提出的目标。
其次,在搭建游乐场的过程中高楼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来小杰和西西两个人分工明确,配合得非常默契。
另外,在搭建中西西是一个引领者,她能够积极提出意见并合理进行分工。
最后,在搭建水池、沙池的过程中他们能用黄积木及蓝积木分别代替沙子和水这样以物代物完成搭建。
为了更好的开展建构游戏接下来我们老师应该从下面几点入手:1.在搭建的过程中孩子们只用到了一种材料,可能是因为忽略了其它材料也有可能是孩子们觉得其它材料不适合此次建构,在下次活动前可以对孩子提出疑问,这样在提醒幼儿可以使用多种材料的同时也能找到现有材料的一些不足之处,从而去增添新的适合的材料。
2.可以给幼儿欣赏一些游乐园的照片或其他人搭建游乐园的作品,让幼儿的思维能继续前行。
小班建构区区域观察记录20篇

小班建构区区域观察记录20篇1. 引言在早期教育中,建构区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境。
它是孩子们通过建构玩具进行创造性游戏和学习的地方,能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教师们在观察孩子们在建构区的活动时,也能够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发展和需求。
进行小班建构区区域观察记录是非常有必要的。
2. 观察记录1:日期(年/月/日)在今天的建构区观察中,我注意到了一位名叫小明的男孩,他在搭建积木时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
他一遍又一遍地尝试着搭建,直到成功为止。
这让我意识到,在搭建过程中,小明得到了自我挑战和成就感,这对他的自信心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都是非常有益的。
3. 观察记录2:日期(年/月/日)今天我观察到小班的建构区域非常受到孩子们的欢迎。
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玩具进行搭建,有的孩子选择了积木,有的孩子选择了磁性拼图,还有的孩子选择了橡皮泥。
他们在这个环境中得到了自由发挥的机会,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
4. 观察记录3:日期(年/月/日)在这次观察中,我发现建构区域能够启发孩子们的合作精神。
一些孩子选择了组队进行搭建,他们互相协作,共同完成了一件作品。
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共享自己的想法,培养了团队合作的能力。
5. 观察记录4:日期(年/月/日)孩子们在建构区域的活动中展现出了多样的创造力。
有的孩子搭建了高楼大厦,有的孩子制作了各种造型的橡皮泥作品,还有的孩子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拼图。
这表明建构区域的环境可以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6. 观察记录5:日期(年/月/日)孩子们在建构区域的活动中表现出了对细节的关注。
他们在搭建或制作的过程中,会考虑每一个细节,努力使作品更加完美。
这让我认识到建构区域能够培养孩子们的细心和耐心,让他们懂得了追求完美的态度。
7. 观察记录6:日期(年/月/日)在今天的观察中,我看到了一些孩子在建构区域内面临了困难。
有的孩子尝试了很多次都没有成功,有的孩子不知道从何下手。
小班建构区观察记录与分析

小班建构区观察记录与分析在幼儿园的小班建构区里,孩子们用各种材料搭建着自己心中的世界。
建构区不仅是孩子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地方,也是他们锻炼手部精细动作和空间认知能力的重要场所。
通过对小班建构区的观察,我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和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观察背景观察时间:具体时间观察地点:幼儿园小班建构区观察对象:小班部分幼儿观察目的:了解小班幼儿在建构区的游戏行为和发展水平,为教师提供指导和支持的依据。
二、观察记录(一)场景一在建构区的一角,几个孩子围坐在一起,面前放着一堆彩色的积木。
小明拿起一块长方形的积木,试图将它放在另一块积木的上面,但是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积木总是滑落下来。
旁边的小红看到了,伸手帮小明扶住下面的积木,小明终于成功地将上面的积木放稳了。
接着,他们一起合作,用积木搭建了一个简单的“小房子”。
(二)场景二小刚一个人在建构区的另一边,他用圆柱形的积木一个挨着一个地排成了一排,然后又在上面放了一块长方形的积木,看起来像是一座“小桥”。
他还不断地调整积木的位置,试图让“小桥”更加稳固。
过了一会儿,他又在“小桥”的旁边搭建了一个“小亭子”,用三角形的积木做屋顶。
(三)场景三小花和小莉一起在建构区的中间,她们用泡沫积木搭建了一个“城堡”。
小花负责搭建城堡的主体部分,小莉则在旁边用小的积木装饰城堡的窗户和门。
在搭建的过程中,她们会不时地交流自己的想法,比如窗户应该开在哪里,门要多大才合适。
三、观察分析(一)幼儿的建构技能从观察中可以看出,小班幼儿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建构技能,如叠高、平铺、围合等。
但是,他们在搭建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对积木的稳定性把握不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提高。
(二)幼儿的合作能力在场景一和场景三中,幼儿能够进行简单的合作,共同完成建构作品。
这表明小班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合作意识,但是合作的方式还比较简单,需要教师进一步培养和引导他们学会分工合作,提高合作的效率。
小班建构区观察记录与分析

小班建构区观察记录与分析观察时间:具体时间观察地点:小班建构区观察对象:小班部分幼儿观察目的:观察幼儿在建构区的游戏行为,了解其建构能力、想象力、合作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情况,并进行分析和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一、观察背景建构区是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常见的一种,它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建构材料,如积木、乐高、泡沫板等,让幼儿能够自由地搭建和创造。
小班幼儿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在建构区的活动,可以促进其手眼协调能力、空间认知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二、观察记录(一)案例一观察对象:小明、小红、小刚游戏开始后,小明选择了一堆长方形的积木,开始独自搭建。
他将积木一块一块地往上叠,很快就搭出了一座高高的“塔”。
小红在旁边看到后,也拿了一些积木过来,试图在小明的“塔”旁边搭建一个“房子”。
但是,她在搭建的过程中,不小心碰倒了小明的“塔”。
小明立刻生气地喊道:“你把我的塔弄倒了!”小红则委屈地说:“我不是故意的。
”小刚看到两人发生了冲突,走过来对小明说:“别生气,我们一起重新搭。
”于是,三个小朋友一起重新开始搭建,最终合作完成了一个有“塔”有“房子”的“城堡”。
(二)案例二观察对象:小花、小朵小花和小朵一起进入建构区后,商量着要搭建一个“动物园”。
她们先选择了一些圆形的积木作为“动物的笼子”,然后用一些小木块当作“动物”。
在搭建的过程中,小花发现“笼子”不够牢固,总是容易倒塌。
小朵想了想,说:“我们可以在下面多放一些积木,这样就会更稳了。
”按照小朵的建议,她们成功地解决了问题,“动物园”顺利搭建完成。
(三)案例三观察对象:小强小强进入建构区后,没有和其他小朋友交流,而是一个人默默地用积木搭建着。
他先搭建了一个长方形的底座,然后在上面一层一层地添加积木,最后搭出了一个“大飞机”。
在搭建的过程中,小强非常专注,没有受到周围环境的干扰。
三、观察分析(一)建构能力从观察中可以看出,小班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建构能力。
小班建构区观察记录与分析

小班建构区观察记录与分析观察时间:具体时间段观察地点:小班建构区观察对象:小班部分幼儿观察目的:了解小班幼儿在建构区的游戏行为、发展水平及合作能力,以便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
观察背景:建构区是幼儿通过操作各种建构材料,进行构造和搭建活动的区域。
它不仅能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观察记录:场景一:进入建构区后,小明选择了一堆木质积木,开始独自搭建。
他先将积木一块一块地往上叠,试图搭建一座高楼。
然而,当积木叠到一定高度时,高楼突然倒塌了。
小明皱了皱眉头,没有放弃,继续重新搭建。
这一次,他改变了方法,先将底部的积木摆放得更加平稳,然后再往上叠。
经过几次尝试,终于成功搭建了一座比较稳固的高楼,他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分析:小明在搭建过程中表现出了较强的坚持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高楼倒塌时,他没有轻易放弃,而是通过不断尝试和调整方法,最终完成了自己的作品。
这说明他具备一定的挫折承受能力和自我调整能力。
场景二:小红和小花一起在建构区合作搭建一个城堡。
小红负责搬运积木,小花负责搭建。
在搭建过程中,她们不断交流,商量着城堡的布局和结构。
有时会因为意见不合而产生小小的争执,但很快就能通过协商达成一致。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她们共同搭建出了一个漂亮的城堡,还在城堡周围用塑料玩具布置了一个小花园。
分析:小红和小花在合作搭建中表现出了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她们能够明确分工,互相配合,并且在遇到分歧时能够通过协商解决问题。
这种合作能力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是非常宝贵的,有助于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场景三:小刚进入建构区后,拿起一块积木看了看,又放下,然后在建构区里走来走去,似乎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
过了一会儿,他看到旁边的小朋友在搭建房子,便凑过去想要一起玩,但遭到了拒绝。
小刚显得有些失落,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他选择了一些积木,开始尝试搭建一个简单的小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班建构区观察记录与分析
片段一:(小班幼儿第一周的建构区游戏片段)
区域活动前,我先向幼儿介绍了建构区中提供的材料:原木积木、胶粒积木、雪花插片、长方形的牛奶纸盒、幼儿奶粉罐、长放形的纸板(用于架高)。
幼儿当时兴趣很高涨,也一同认识了材料的颜
色、形状,以及如何拼搭。
五位幼儿进入了建构区:
师:“今天,我们来试试用这些积木拼搭好看的房子,好吗?”
全体幼儿:“好的。
”
师:“你打算造幢什么样的房子?”
幼:“造大润发:”“造城市客厅;”“造幼儿园;”“造房子。
”
师:“好的,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试试,记得玩好之后将玩具整理好哦。
”
一开始,他们各自从积木中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积木开始拼搭。
徐辰睿先选择了长方体的纸盒积木,并将积木横着放在地上。
又去拿了一块相似的纸盒,很快他将手上的纸盒也堆在了之前纸盒上,并高兴的对我说:“郁老师,你看,我房子造好了。
”我追问:“你搭的是什么房子呢?”他说:“是大润发。
”然而,一旁的孙璟怡手里拿着圆形的罐子,并将两块罐子叠起来。
当我问道:“你搭的是什么?”她低着头没有回答。
而另外三人则是坐在一旁很开心的玩着雪花插片。
旁边的几种玩具完全被他们忽略了。
区角游戏结束后,五位孩子在堆放玩具没有方法,放的非常凌乱。
最后在老师的帮助下才完成。
在区角交流时,我将积木再一次介绍给孩子,这次,我介绍了这些材料的玩法。
我先拿了两块长方形的盒子说:“老师先要造房子的柱子,然后要造个屋顶,谁来帮老师选块积木做屋顶呢?”大部分幼儿都举手了,我请了个别幼儿尝试用纸板架高。
并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造了一幢类似的房子,并给与了鼓励。
我的思考:
孩子在活动中的状态体现出他们其实在建构的经验上是很缺乏的,起初他们并不了解这些积木该如何的组合、拼搭,只是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和兴趣在玩。
并没
有在区域活动中学到什么。
同时,孩子之间没有交流、没有合作,整个区域的环境创设对孩子拼搭的启发也不多。
幼儿完全在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
在尝试建构。
经过这次观察与思考,我在环境的创设上做了一次调整。
我的调整措施:
在区域中我在区域的墙壁上设计张贴一些常见的建筑物图片,激发孩子构建的兴趣;而玩具摆放的位置贴上标志帮助幼儿可以独立的整理好各种建构材料。
并且在区域活动开展前介绍了这些内容。
片段二:(环境调整后的区域活动开展的一个片段)
有五位幼儿进入了建构区,有三位幼儿先看了看屏风上的设计图,然后再选择了积木尝试拼搭。
而有两位幼儿是先尝试自己拼搭,没有参考设计图,完全是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在尝试。
章哲鸣先选择了两块长方形的积木做了柱子,他一边很认真的在搭建,一边仔细的看着设计图纸,还说着:“再拿个长的。
”于是,搭了两层后,他选择了一块三角形的积木作为屋顶。
不一会儿,他按照设计图纸搭建了三幢房子,基本上是以组合、排列的方式搭建的。
而其他幼儿仍然是自己管着自己搭建,其他三个幼儿分别都搭建出了设计图上的造型,而另一个幼儿搭建的房子基本上是一层楼高的房屋,以长方
形纸板为屋顶,是我上一次区角交流时搭建的方式。
我暗示三位幼儿:“怎么样能把你们的房子连起来呢?房子和房子之间还有什么呢?”此时,沈为源说:“有路的。
”王馨怡说:“还有树。
”这时,我追问:“请你们再选一种积木来铺路,把你们三个人造的房子都合起来,像我们的江滨新村一样。
”幼儿很快就动手了,三个人分别找了圆形的罐子作为马路,而一位幼儿则是选择了块圆形的小罐子作为树。
很快,孩子们的兴趣又开始很高涨,区域内的建筑物也没有原先
的那么独立、凌乱。
我的思考:
通过环境上的调整后,我发现幼儿对建构的兴趣又开始膨胀了。
他们渐渐的关注
到了设计图,也能完成设计图上的内容。
但是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来说这些设计图上的内容过于的简单,他们一会儿就完成了,但是能力较弱的幼儿仍然只是停留在原地。
于是,幼儿现有的建构经验以及材料的层次性是我值得
思考的地方。
我的调整措施:
1、区域环境的调整:增加了一些拼搭好的作品的照片供幼儿参考。
对于一些能力较弱的幼儿来说可以先看着这些拼搭好的实物图进行拼搭。
同时,也增加了一些幼儿常见的建筑物的照片。
比如:大润发、幼儿园、滑滑梯、医院等。
这些照片在提供前,事先通过谈话活动、实地参观等方式,先带孩子去认识了这些建筑,然后再投放进区域活动中,也随着孩子建构经验的丰富不断的做调整。
2、材料的调整:增加了一些树木、花草等,比较形象生动的材料,使整个建筑区更像是一个整体。
同时,也增加了一些废旧材料,如:瓶子、旺仔罐、汽车玩具、人行道等。
这些材料都来自幼儿与家长们共同收集的,也有部分材料是孩子经常在家中玩的建构材料。
幼儿已经积累了一些“拼搭”的经验,因而有选择的将这些材料投放到区域中,同时也不断的更新。
3、幼儿经验的积累:带领幼儿参观中大班哥哥姐姐们搭建的房子,参观他们的建构角。
以及带领孩子参观一些常见的房屋建筑,如:我们的幼儿园,欣赏、讨论幼儿园的房子,不断的丰富幼儿的经验。
片段三:(第三次调整后的某个片段)
幼儿进入区域后,先是选择了买来的积木搭建了几幢房子,并且用长条的硬板纸铺了条马路。
很快建构区内的房子一幢幢的呈现出来了,孩子们也利用了废旧的易拉罐做了房子的柱子。
凌若轩问沈安琪:“你搭的是什么啊?”沈安琪说:“幼儿园呀,你呢?”凌若轩:“医院啊。
”但是他
们的建筑物并没有显现出这些建筑物的特征。
于是我问道:“看看我们上次拍的照片,幼儿园里有些什么东西?你没有造出来。
”凌若轩幼儿看了下说:“有滑滑梯的。
”沈安琪:“还有游泳池的地方。
”我又问道:“怎么造滑滑梯呢?大家都一起来试试
看。
”
沈安琪幼儿先是拿了块圆柱形的积木作为柱子,再选择了一块长方形的积木,然后很开心的说:“我的滑滑梯好了,老师你看。
”周圣易幼儿也模仿沈安琪造了一座滑滑梯。
于是我暗示他们:“看看,这些易拉罐和纸板可不可以用来做滑滑梯呢?”
不久,大伙儿开始利用这些废旧的材料造了很多个滑滑梯。
我说:“那游泳池要怎么做呢?”C幼儿点了点照片,然后直接选用了一个圆形镂空的积木说:“这个可以做的。
”
我说:“这个游泳池好小哦,大概只能一个小朋友在里面玩,能不能用这些材料造个更大的呢?”
孩子们再次开始尝试探索,凌若轩幼儿马上拿了张长长的硬板纸把他折了下围成个圈做了游泳池。
而章彦哲则是用很多块正方形的积木围成了个圈做了游泳池,很不错。
我的思考:
通过前几次的调整,我发现孩子们对建构区兴趣一直是很高涨。
孩子们在玩的时候经常会参考设计图、照片等,拼搭时更有了目的性,而不是盲目的搭建。
但是孩子们与材料的互动情况却是我最为关注的地方。
这些材料很丰富,但是孩子们似乎还不是很会玩。
原先我认为,这些材料孩子们都是共同收集的,他们应该会将这些材料都运用到拼搭中,但现象表现出孩子们对这些材料的使用情况还是不尽人意的。
我的调整措施:
1、提供了一本小册子,上面将一些废旧材料的使用方法以绘画的方式呈现出来。
如:废旧的易拉罐与积木组合成房子的图片、纸板与柱子的组合等。
能力较弱的幼儿可以参考这些单一建筑物的组合方式,其中包括了排列、平铺、合围等技能的运用。
而能力较强的孩子有自己的独特想法时,老师可以继续用绘
画的方式添加进去。
2、设计图纸更新,结合主题活动。
如这个主题是《我爱我家》就添加一些“我的家”的设计图。
设计
图的内容包括:卧室、厨房(小床、电视机等)、客厅(沙发、电视机、空调)、大门、阳台等。
我的点滴思考汇总:
1、建构区环境的创设:环境是首先吸引孩子的地方,也是激发孩子兴趣的关键。
因而,经过几次调整后,在区域的间隔上我选择了一些幼儿常见的建筑物的雕刻作品作为屏风。
在屏风的反面则贴上了幼儿常见的建筑物照片、设计图纸等。
也随着主题的更新,改进设计图纸及照片内容。
2、材料的投放:更注重层次性,有容易拼搭的易拉罐也有比较难的纸板等。
同时,也可以用漂亮的
包装将这些材料重新的装饰了一下。
3、家园的配合:部分建筑物材料由幼儿与家长共同收集。
4、幼儿的经验:带领孩子参观中大班孩子的建构区,积累幼儿的经验,拓宽他们的视野。
同时,带
孩子有目的性的参观身边常见的建筑物:医院、超市、幼儿园等。
5、下一步的思考:幼儿之间的配合及孩子与材料的互动是我下一步要思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