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最新中考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最新中考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一、诗歌鉴赏1.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宿江边阁①杜甫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鹳鹤②追飞静,豺狼得食喧。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注】①此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春,杜甫由云安(今重庆云阳)到夔州(今重庆奉节),同年秋寓居夔州的西阁。
②鹳:形似鹤的水鸟。
A. 《望岳》的七,八两句写诗人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精神。
B. 《宿江边阁》的五,六两句将鹳、鹤追飞后的宁静安栖同材狼的争喧抢夺对比,一静一喧,渲染夜晚野外凄清与悲凉的气氛。
C. 古人用字颇为考究,《望岳》中的“割”字形象地写出泰山的高峻,《宿江边阁》中的“翻”字使诗歌描绘的画面充满动感。
D. 杜甫诗歌的主体风格为沉郁顿挫,《望岳》和《宿江边阁》这两首诗都很好地体现了这种风格。
【答案】 D【解析】【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得出答案。
D项有误,“《望岳》和《宿江边阁》这两首诗都很好地体现了这种风格”理解和分析不恰当,《望岳》的风格不是“沉郁顿挫”而是“气势磅礴、一往无前的豪放风格”。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梦微之(唐)白居易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酬乐天频梦微之(唐)元稹①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
【注】①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
唐朝大臣、诗人、文学家。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白居易和元稹同时遭贬。
“梦”是诗中寄托情思的载体,“梦”是一往情深的精神境界。
初中语文2023中考复习诗歌鉴赏词句赏析专项练习(附参考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词句赏析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淇上送赵仙舟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本诗最后一句在《唐文粹》中是“望君空伫立”,你认为是“犹”字好,还是“空”字好?为什么?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请从修辞角度说说画线句子的妙处。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一剪梅中秋无月辛弃疾①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也杯中。
今宵楼上一尊②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③,路也难通,信也难通。
满堂唯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注释】①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
他力主抗金,遭主和派反对,被弹劾落职。
这首词是他闲居带湖时所作。
②尊:同“樽”,酒杯。
③化工:指天公,此处暗指皇帝。
词中画直线句子运用了想象,请加以赏析。
4.阅读古诗文,回答题目。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请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做赏析。
5.阅读下面这首诗,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诗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咏雪奉呈广平公①(宋)黄庭坚连空春雪明如洗,忽忆江清水见沙。
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
风回共作婆娑舞,天巧能开顷刻花。
正使②尽情寒至骨,不妨桃李用③年华。
【注释】①本诗写于宋哲宗元祐二年的冬天,黄庭坚正于京城担任著作佐郎,当时他虽然生活寒索俭淡但仕途顺利,文学创作比较频繁。
广平公,是诗人的朋友宋盈祖。
②政使:纵使。
③用:享用。
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乙】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甲】【乙】两首诗中画线句子都含有“独”字,请结合内容分析这两处“独”包含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石家庄辛集中学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经典练习题(培优)

考试范围:xxx;满分:***分;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学校: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一、诗歌鉴赏(共25题,总计0分)1.古诗词赏析夏意(宋·苏舜钦)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①簟(diàn):竹席。
②觉(jiào):睡醒。
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
79.此诗以“夏意”为标题,着眼点在“意”,写诗人于炎热盛夏中的一种心境。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80.诗歌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创造了优美的意境。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西江月·顷在黄州苏轼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
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
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释]⑴西江月:词牌名。
⑵蕲水:水名,流经湖北蕲春县境,在黄州附近。
⑶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
⑷层霄:弥漫的云气。
⑸障泥:马鞯,垂于马两旁以挡泥土。
玉骢:良马。
骄:壮健的样子。
172.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寄情山水的词。
作者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在诗情画意中表现自己心情的淡泊、快适,抒发了他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B.小序叙事简洁,描写生动,短短五十四字,即写出地点、时间、景物以及词人的感受。
C.上片头两句写归途所见,由于明月当空,所以才能看见清溪在辽阔的旷野流过。
“横空”写出了天宇之广,说云层隐隐约约在若有若无之间更映衬了月色的皎洁。
D.“我欲醉眠芳草”,既写出了浓郁的醉态,又写了月下芳草之美以及因其被马儿踏碎的怜惜之情,可以说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173.下面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中考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中考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一、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①韦应物楚江②微雨里,建业③暮钟时④。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⑤深不见,浦⑥树远含滋⑦。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⑧。
【注】①赋得:分题赋诗。
这里分得的题目是“暮雨”,故称“赋得暮雨”。
这是唐代诗人韦应物送别好友李胄时写的一首送别诗。
②楚江:指长江。
③建业:今江苏南京。
④暮钟时:敲暮钟的时候。
⑤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市。
⑥浦:近岸的水面。
⑦含滋:湿润,带着水汽。
滋,润泽。
⑧散丝:雨丝。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 古诗常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
本诗通过写“雨”“江”“帆”“鸟”“树”等景物,抒发了离别伤感之情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B. 从景物状态看,动与静相结合。
例如颔联中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
C. 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背景空阔;海门深,浦树远,背景深远。
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
D. 从全诗意境看,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并与诗人的情怀交织起来,营造了一望无际、豁然开朗的意境。
E. 从情感表达看,尾联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把别泪和江面的雨丝交融在一起,委婉地表达出了内心的忧伤。
(2)请赏析颔联“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中划线叠词的表达效果。
【答案】(1)B,C(2)“漠漠”、“冥冥”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水气迷茫和天色昏暗的景象,渲染出浓浓的离愁别绪,使感情更加缠绵浓重;同时也为诗歌增添了音韵美。
【解析】【分析】(1)A错在“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从题目及尾联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BC正确;D错在“营造了一望无际、豁然开朗的意境”,从全诗意境看,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并与诗人的情怀交织起来,营造的是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E从“ 沾襟比散丝”可以看出,尾联是直接抒发内心的忧伤。
(2)结合颔联内容分析,这两句话的意思是:雨丝繁密船帆显得沉重,天色错暗鸟儿飞得迟缓。
初中九年级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初中九年级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一、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节选,按要求作答。
刈草的孩子艾青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刈草的孩子无声地刈草/低着头/弯曲着身子/忙乱着手/从这一边慢慢地移到那一边/草已遮没他小小的身子了——/在草丛里我们只看见/一只盛草的竹篓/几堆草/和在夕阳里闪着金光的镰刀……1940年(1)开头一句“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结尾一句“和在夕阳里闪着金光的镰刀……”营造了一种①________的氛围,衬托出刈草男孩②________的特点。
(2)阅读泰戈尔的诗句《真理》,以《青春》或《奉献》为题进行仿写。
真理之川从它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
——泰戈尔《真理》仿写:________。
【答案】(1)阔大、凄美的氛围;渺小(2)示例:青春之水从它的奋斗之河中淌过。
【解析】【分析】(1)艾青在他的诗歌创作中还明显地表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诗作具有鲜明的色调,清晰的线条,素描一般的简练、凝重。
开头一句“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结尾一句“和在夕阳里闪着金光的镰刀………”,给全诗笼罩上一层阔大、凄美的气氛,反衬出“低着头,弯曲着身子忙乱着手”的割草孩子的渺小,寥寥几笔,形神毕现,作者的情思也尽在其中。
(2)本句的例句由两分句构成,注意它们之间的意义关联,以《青春》或《奉献》为题仿写。
如,奉献之树在它的善良之土中长出。
故答案为:⑴阔大、凄美的氛围;渺小;⑵示例:青春之水从它的奋斗之河中淌过。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⑵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
2.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中考课外古诗词鉴赏专题练习(附参考答案)

中考课外古诗词鉴赏专题练习(附参考答案)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暮春即事周敦颐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1.请你想象“双双瓦雀行书案”描绘的画面,并将它描写出来。
2.诗人为什么“不知春去几多时”?请简要回答。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春夜别友人[唐]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一二句中的“金樽”“绮筵”可以看出饯别酒宴场面的隆重。
B.三四句中的琴瑟之思和别路之忧都蕴含着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C.五六句通过写明月的“隐”和长河的“没”表明朋友已经远去。
D.七八句表达诗人对前路漫漫的感叹以及与友人再会难期的惆怅。
三、古诗词鉴赏。
鹧鸪天①[清]纳兰性德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
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
凭寄语,劝加餐,桂花时节约重还。
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
【注】①友人梁汾回南方奔丧,作者送友人一幅小肖像画,并为之题词。
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描写出一幅在萧瑟秋风之中,与友人握手话别,泪水止不住滑落的场景。
B.回忆起以前交往的种种:有分离时的孤灯相伴,也有相聚时在雪后观山的快乐。
C.诗人特意叮嘱友人别后注意饮食,保重身体,并约定要在桂花时节从南方回来。
D.全词描写生动传神,富有画面感,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关心,情感真挚浓烈。
2.借助注释,分析“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两句的虚实结合的手法。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早归[唐]元稹春静晓风微,凌晨带酒归。
远山笼宿雾,高树影朝晖。
饮马鱼惊水,穿花露滴衣。
娇莺似相恼,含啭傍人飞。
1.请简要赏析颔联中“笼”与“影”两字的妙处。
2.尾联写出了黄莺的哪些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五、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作答。
峡口①送友人[唐]司空曙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部编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附答案

部编中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一、诗歌鉴赏1.“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诗,使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理?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答案】用典(或运用典故),表现了作者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解析】【分析】垂钓碧溪:《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吕尚年老垂钓于渭水边,后遇西伯姬昌(即周文王)而得重用。
梦日:传说伊尹在将受到成汤的征聘时,梦见乘船经过日月边。
李白引用这两个典故,其实是希望自己能像姜尚和尹伊一样得到朝廷的重用。
故答案为:用典(或运用典故),表现了作者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典故的能力。
一般而言,古典诗歌中的用典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即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
多积累一些诗歌中常见的历史故事,多记忆一些古诗名句,无疑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是很有帮助的。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小雨杨万里雨来细细复疏疏,纵不能多不肯无。
似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
诗人写出了下雨的独特形态,并赋予它人的心思。
请你化身小雨,用第一人称描述小雨的形态和心思。
【答案】我嫉妒诗人只关注山色之类,于是,我虽然下的不大,但也不肯全无,细细疏疏,形成一幕帘珠,挡在诗人眼前,让他欣赏我的美。
【解析】【分析】首先理解诗句内容:诗前两句刻画小雨,说丝丝细雨,稀稀拉拉地下着,既下不大,又不肯停下。
首句以两组叠字状出小雨的情况,非常传神。
第二句从雨量上写,不能多又不肯无,那便是小雨。
即使是小雨,下久了,在屋上、树丛中也都渐渐地凝聚成水珠,滴落下来。
三,四句便写这一情况。
这首《小雨》诗,换用拟人手法,说自己生平喜欢看山,这雨似乎对自己妒忌,有意从屋檐上滴下,组成一张珍珠般的帘子,把那千峰给遮挡。
中考语文专题7诗歌鉴赏专题训练(解析版)

诗歌鉴赏专题(知识点思维导图+习题训练)思维导图习题训练一、(2022·河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新制布裘白居易桂①布白似雪,吴②绵软于云。
布重绵且厚,为袭有馀③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
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④忽有念,抚袭起逡巡⑤。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袭,盖裹周四垠⑥。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①桂:地名。
②吴:地名。
③馀:同“余”。
④中夕:半夜。
⑤逡巡:迟疑徘徊,欲行又止。
⑥垠:边际。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因_________一事,产生联想,表达内心的愿望;《新制布裘》中,白居易因新制布裘这件事,产生联想,表达自己的愿望。
2.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
这两首诗中作者的境况不同,但抒发的情感有相同之处,都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
【答案】1.茅屋为秋风所破(或“秋风破屋”)2.推己及人的博大胸襟、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和心系天下寒士的济世情怀。
【解析】1.本题考查作家作品识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
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2.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及情感主旨把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激情和火热希望。
这种感情,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煤的对话你住在哪里?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你的年纪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比岩石的更大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死?不,不,我还活着——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九三七年春(1)这首诗选自《________》。
(2)下列语句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诗歌有些是押韵的,押韵使诗歌具有音韵美,诗句在形式上和谐呼应,抑扬顿挫,便于诵读和记忆,如艾青的《煤的对话》。
B. 诗人总会选择富有表现力的意象,传达出独特的情感。
艾青的诗歌中有着丰富的意象,有的已经形成系列,带上了诗人独有的气质,如“手推车”“鱼化石”“礁石”等。
C. 抒发情感是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的主要区别。
如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中的情感至真至醇,酣畅淋漓。
D. 诗歌在情感美的背后,往往蕴藏着理性美。
如艾青的名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歌颂西风,表现出对社会变革的呼唤与期待。
(3)以本诗为例,谈谈为什么艾青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答案】(1)艾青诗选(2)C(3)这首诗借“煤”的意象,歌颂“煤”遇火就燃烧,会发光发热的品格,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因而艾青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学常识的积累答题即可。
(2) A《艾青诗歌》不注重韵脚的限制和字数的整齐,《煤的对话》并不押韵。
B 艾青的诗歌中有着丰富的意象,有的已经形成系列,带上了诗人独有的气质,如“太阳”、“土地”但“手推车”“鱼化石”“礁石”等出现的并不多。
C表述正确。
D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不是艾青的诗句,而是英国诗人雪莱的诗句。
(3)艾青的诗集《火把》(1941)、《向太阳》(1947)表达了对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结合这首诗歌的意象和表达的感情分析,这首诗借“煤”的意象,歌颂“煤”遇火就燃烧,会发光发热的品格,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因而艾青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故答案为:⑴艾青诗选;⑵ C;⑶这首诗借“煤”的意象,歌颂“煤”遇火就燃烧,会发光发热的品格,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因而艾青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课文所涉及到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内容、作品人物的识记情况和相关文体知识、文化常识的了解情况。
平时要以课文为依托,作相应的知识积累。
同时还要与名著阅读配合起来进行。
因为文学、文化、文体常识是与名著分不开的。
⑵本题考察对艾青诗歌的熟悉程度。
答这样的题,要认真阅读名著《艾青诗选》里的每一首诗,要对每一首诗都非常熟悉,并要对诗的内容、主旨、及写法等进行分析、整理、记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⑶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意象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理解艾青诗歌特定的基础上再结合这首诗的意象和思想感情进行分析。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无题(唐)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连用两个“难”,突出强调了“别亦难”。
B. 颔联两个比喻新颖贴切,意义双关,形象鲜明,感人至深,表明相思之切,感情之深。
C. 颈联写对方的相思之情,“云鬓改”摹容貌,“月光寒”写心境,全从对方的角度设想,笔法曲折,设想奇丽。
D. 尾联是一种寄语,希望青鸟代为传信,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喜悦之情。
(2)请赏析“东风无力百花残”的妙处。
【答案】(1)D(2)“无力”和“残”紧扣暮春时节的景物特点,融情入景,渲染凄婉忧伤的离别氛围。
【解析】【分析】(1)A:正确;B:正确;C:正确;D:错误,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即以蓬山用为对方居处的象征。
由“到死”,“成灰”的绝望,到“无多路”,可见作者还是抱有希望,不肯决绝。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语句的赏析。
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
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故答案为:⑴D;⑵“无力”和“残”紧扣暮春时节的景物特点,融情入景,渲染凄婉忧伤的离别氛围。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能容的理解。
要结合语境与诗作的写作背景,进行理解;⑵本题考查了诗词的赏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从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
答题格式:(“?”字运用了?修辞(描写手法)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感情或“?”字不仅写出了剧中含义,而且表达了?效果,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溪居柳宗元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释)①这首诗是柳宗元贬官永州时在愚溪之畔筑屋而居时的作品。
②簪:这里是做官的意思。
③南夷:这里指当时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
④夜榜:夜.(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正确的请选“A”,错误的请选“B”。
①首联正话反说,将不幸之事说成是幸事,表达了对朝中当权派的不满。
(________)②“闲依”表现作者的闲散之态,“偶似”是故作放旷之语,自我安慰。
(________)③中间两联表现诗人爱上了永州,很喜欢这种安逸闲适的生活。
(________)④尾联表现了诗人在这种闲适潇洒的生活中忘却了被贬不幸,心胸旷达开朗。
(________)⑤这首诗清丽简练,含蓄深沉,意在言外,耐人寻味。
(________)(2)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生活情景?有着怎样的特点?【答案】(1)A;A;B;B;A(2)早晨外出耕田,晚上撑船游玩的隐居生活。
闲散、自然、安逸、宁静。
【解析】【分析】(1)①首联的意思是“长久被官职所缚不得自由,有幸这次被贬谪来到南夷”作者将被贬说成是有幸,属于正话反说,表达了对朝中当权派的不满。
所以该句正确。
②“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这四句是强调在此生活的闲适之情。
闲暇时与种菜的老农为邻,有时还真像是在山林隐居的人。
一大早带着露水就去锄草,晚上乘船沿着溪水前进。
“闲依”表现诗人的闲散之态,“偶似”是故作放旷之语,自我安慰。
所以此句正确。
③诗人在此贬所,只好强写欢愉,故作闲适,称自己对被贬感到庆幸,假装很喜欢这种安逸舒适的生活,而不是真正喜欢。
所以此句错误。
④“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有时整日独来独往碰不见一个行人,于是放声高歌,声音久久地回荡在沟谷碧空之中,多么清越空旷。
这里诗人看似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毕竟也太孤独了。
这两句恰恰透露出诗人是强作闲适,无人问津时自娱自乐,也只是一种无奈的调侃。
所以此句错误。
⑤纵观全诗,诗人似乎已经淡忘了遭贬的痛苦,诗中把被贬谪的不幸称之为幸,将孤独冷静的生活诠释为飘逸闲适的生活。
实际上这全都是诗人激愤的反语,在这种被美化了的谪居生活的背后,隐蕴的是诗人内心深深的郁闷和怨愤。
表面的平淡所蕴含的激愤,更让人为之怦然心动。
全诗清丽简练,含蓄深沉,意在言外,耐人寻味。
所以此句正确。
(2)“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这四句是强调在此生活的闲适之情。
闲暇时与种菜的老农为邻,有时还真像是在山林隐居的人。
一大早带着露水就去锄草,晚上乘船沿着溪水前进。
“闲依”表现诗人的闲散之态,“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有时整日独来独往碰不见一个行人,于是放声高歌,声音久久地回荡在沟谷碧空之中,多么清越空旷。
这闲适潇洒的生活,让诗人仿佛对自己的不幸遭贬无所萦怀,心胸旷达开朗。
这里诗人看似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毕竟也太孤独了。
这两句恰恰透露出诗人是强作闲适,无人问津时自娱自乐。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A;A;B;B;A⑵早晨外出耕田,晚上撑船游玩的隐居生活。
闲散、自然、安逸、宁静。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诗句赏析正误的判断。
赏析诗句注意从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回答本题注意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诗中“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这四句是强调在此生活的闲适之情。
【附参考译文】长久被官职所缚不得自由,有幸这次被贬谪来到南夷。
闲时常常与农田菜圃为邻,有时仿佛是个隐居山中的人。
清晨我去耕作翻除带露杂草,傍晚乘船沿着溪石哔哗前进。
独往独来碰不到世俗之人,仰望楚天的碧空而高歌自娱。
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列各题。
樵夫词(清)朱景素白云堆里拾青槐,惯入深林鸟不猜。
无意带将花数朵,竟挑蝴蝶下山来。
(1)前两句体现环境清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
(2)请自选角度,赏析“竟挑蝴蝶下山来”一句的精妙之处。
【答案】(1)白云堆;深林(2)【示例1】用词精炼,一个“竟”字写出樵夫无意挑蝶蝶自随的情景,表现出惊喜之情,隐现诗人的雅趣。
【示例2】衬托,诗人用蝴蝶跟随樵夫的自由自在,衬托樵夫自得其乐的心情,使樵夫艰辛的劳动富有诗情画意,表达了对自由悠闲生活的向往。
【解析】【分析】(1)本题是对环境描写理解能力的考查。
诗人在诗的开头描写了一个人捡柴的宁静环境,用“捡青槐”来烘托“白云堆”的清幽,又用“鸟不猜”来反衬“深林”的幽静,“白云堆”“深林”集中体现了环境的清静。
(2)本题是对诗句鉴赏能力的考查。
诗的最后两句是写樵夫挑柴下山的情景,“竟挑蝴蝶下山来”一句,不说是樵夫挑柴,而说挑的是蝴蝶,语句含蓄,意蕴颇丰,一种生活的悠闲自在其中,一个“竟”字表现了喜出望外,与前句的“无意”遥相呼应。
故答案为:⑴白云堆;深林;⑵【示例1】用词精炼,一个“竟”字写出樵夫无意挑蝶蝶自随的情景,表现出惊喜之情,隐现诗人的雅趣;【示例2】衬托,诗人用蝴蝶跟随樵夫的自由自在,衬托樵夫自得其乐的心情,使樵夫艰辛的劳动富有诗情画意,表达了对自由悠闲生活的向往。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⑵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
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5.阅读下词,完成后面小题。
沁园春·雪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