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月来历
大月氏古国考

大月氏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古族。
匈奴发迹、汉通西域、佛教东传,都与大月氏有直接的密切的关系。
秦时,中国北方为三大族所分据,史记匈奴列传称:“东胡强而月氏盛”,匈奴介乎其中,东西皆臣事惟谨。
辞典中的解释(一)纪大椿主编.新疆历史词典.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第17页.大月氏古族名。
月氏族一支。
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
秦汉之际,游牧于敦煌、祁连间。
西汉文帝六年(前174)前后,被匈奴冒顿单于攻破。
部分西走伊犁河流域,称大月氏。
文帝后元三年(前161)左右,匈奴老上单于助乌孙昆莫攻之,杀其王,以其头为饮器。
大月氏被迫西走,过大宛,西击大夏而臣之。
都妫水北为王庭。
建元三年(前138),张骞与堂邑氏奴甘父等百余人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共击匈奴。
时,月氏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
骞不得要领而还。
字数229(二)许力以,周谊主编.百科知识数据辞典.青岛:青岛出版社.2008.大月氏古族名。
公元前2世纪以前居住在中国西北部、后迁徙到中亚地区的一个游牧部落。
公元前5世纪~前2世纪,月氏部落于河西走廊西部张掖至敦煌一带,势力强大。
公元前177~前176年间匈奴大败月氏,前174年再败。
月氏大多数部众西迁,称大月氏。
公元前1世纪征服大夏。
公元前128年,张骞出使大月氏。
至公元初,建立贵霜帝国。
大月氏两次西迁对中亚历史影响巨大。
字数175大小月氏月氏,一个曾经横扫北方草原的马背民族,战国初期,他们便在中国北方过着游牧生活,据《史记·大宛传》载:“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
然而公元前161年前后,在匈奴的压力下,月氏被驱逐出生活了300年的原住地,公元前177年到174年,月氏被匈奴单于击溃,月氏国王的头骨成了匈奴头领单于的酒具,残部被迫西迁,在他乡成立大、小月氏族,月氏族从此消失。
佛学大字典中这样描述:月氏(Kus!ana)西元前三世纪至西元五世纪顷,活动于我国西北地方、西域、中印之间、印度西北、恒河流域、五河流域等地之种族名。
年月日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

年月日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年月日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1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并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能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2、帮助学生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3、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4、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并相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2019年份的年历卡片。
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生活中每天都有很多事情发生,一年中有很多值得纪念的重大日子。
(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这里有4幅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描述的是什么事?你们知道这些激动人心的一幕发生在什么时候吗?师:你们认得图片中这位伟人是谁吗?对,他就是我们的主席毛泽东年月日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2一、教学内容人教社教科书第六册81-83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有关时间单位"年、月、日"的基础知识。
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能够初步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2、引导学生进行收集处理信息,观察比较,进行联想,提高学生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好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闰年、平年的区分与计算及大月、小月的记忆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辅助课件及某年天数统计表若干份2、学生课前收集不同年的年历、学具盒五、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一个谜语,请大家猜一猜(教师展示课件:有个宝贝真希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学生猜出是:日历。
指名说说日历有什么作用呢?师:日历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它。
(揭示课题)(二)探究新知1、大月、小月的认识(1)师:(出示2004年的年历)同学们从这张年历上可以得到哪些信息?说出自己最喜欢的日子(学生回答)课前同学们也收集了一些不同年份的年历,请同学们结合手中的年历,填出每个月的天数。
小学三年级的趣味数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的趣味数学教案数学除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以外,还有应用广泛的特点,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以往我们的数学教学忽略了这一点。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小学三年级的趣味数学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小学三年级的趣味数学教案1《位置与方向》: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春季是运动的时节,我们同学们都很爱好运动,不久我校就会举行一次越野比赛,现在老师将越野图展现给大家。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出示越野图的起点和终点位置。
2、如果你是一名运动员,你将从起点向什么方向行进?(方向标)加方向标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方向标画在起点的位置?(以起点为观测点)3、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例1的学习是让学生明确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时,可以与主题图的教学结合进行,通过情境使学生明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
活动中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索。
知道在出发点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吗?如果这样会发生什么情况?这样确定方向准确吗?怎么样走会更加的准确?准确的可以说是东偏北30°,那可以用北偏东60°这样表示吗?在说具体位置时,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夹角较小)的方向。
——靠近哪个方向就把那个方向放在前面。
(距离1千米)如果没有距离又会怎样?1号点在起点的东偏北30°的方向上,距离是1千米。
你学会表示了吗?三、巩固练习内化提高做一做呈现了小明家附近几处建筑物的位置示意图,通过方向与距离的确定,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
练习三第1、2题是相应的在地图上确定方向的练习。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提供的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条件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教学设计利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设计——《年、月、日》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学教育的影响。
本节课旨在通过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研究方式,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
1、改善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数学研究材料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
本节课中,我通过制作网页来丰富教材内容,让学生结合年历浏览、阅读网页,短短6——8分钟内对年月日的知识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同时,我通过动态的故事画面展示大小月的由来,使学生轻松记住了相关知识。
2、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考。
本节课中,我通过播放展示性课件,让学生观察地球绕太阳、月亮绕地球、地球自转等动态画面,清晰地了解年月日的形成。
同时,我通过课件展示“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道理,让学生不仅知道结果,更知道其原因。
3、改善学生的研究方式研究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被动研究转向自主研究。
本节课中,学生可以自主操作网页,结合手中年历进行浏览、阅读、小组内交流。
在练时,我给予学生主动权,让他们自主在电脑上答题、浏览年月日的其它知识。
另一方面是把研究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
在探索四年一闰时,学生通过观察年历、填写统计表、找出其中的平年闰年等方式,发现规律,得到判断闰年的方法。
4、改善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方式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我们可以改善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方式。
本节课中,学生可以在网页上进行交流、答题,师生之间也可以通过课件展示、讨论等方式进行交流。
这样的交流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积极性,也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可以通过自学网页、教师展示课件、勇闯难关等方式来搭建互动、交流的平台,从而消除紧张感和焦虑感,发展潜能和个性。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一课时教案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一课时教案三班级下册数学第一课时教案1一、教学内容人教社教科书第六册81-83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的1、使同学理解有关时间单位年、月、日的基础知识。
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能够初步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2、引导同学进行收集处理信息,观测比较,进行联想,提高同学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技能和合作学习技能,培育同学的创新意识。
3、使同学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系,培育同学珍惜时间的好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闰年、平年的区分与计算及大月、小月的记忆四、教学预备 1、老师预备教学帮助课件及某年天数统计表假设干份2、同学课前收集不同年的年历、学具盒五、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一个谜语,请大家猜一猜(老师展示课件:有个珍宝真希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同学猜出是:日历。
指名说说日历有什么作用呢?师:日历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方便,今日我们就来讨论它。
(揭示课题)(二)探究新知1、大月、小月的认识(1)师:(出示2022年的年历)同学们从这张年历上可以得到哪些信息?说出自己最喜爱的日子(同学回答)课前同学们也收集了一些不同年份的年历,请同学们结合手中的年历,填出每个月的天数。
(同学填表)(2)请3名同学拿上来展示,并说出每个月的天数。
师:从你们的表中可以看出各月天数有哪几种状况?(同学回答,师板书:31天、30天、28天、29天)(3)师:(展示课件)我也收集了近十年的每月的天数,请同学们观测老师的统计表,你发觉些什么?(小组争论,把争论的状况写在纸上)(4)小组代表发言(5)(老师引导同学小结)展示概念课件:大小月概念(一个月31天叫大月,一个月有30天叫小月)。
(6)小组活动:说一说自己的生日、父母的生日是大月还是小月?2、闰年、平年认识(1)师:同学们,大小月中怎么没有2月呢?请同学们观测,老师给出的1995——2022近十年2月是多少天?(28天、29天)你们能发觉什么规律吗?(2)猜想:1994年、1993年、2022年、2022年的2月有多少天? (课件展示万年历进行验正)(3)老师展示闰年、平年概念课件,揭示什么叫平年、闰年。
公历和农历的由来

现代阳历因国际通用而称公历.历法源于天文,受制于权力。
所以各个国家使用的历法有所不同,就是一个国家在历史的各个时期也会采用不同的历法.历法可分阳历,阴历及阴阳历.基于以地球绕太阳一周计为一年的历法称阳历,基于以月球(太阴)绕地球一周计为一月的历法称阴历,同时采用以上两个基准的称阴阳历。
我国自夏代起就采用阴历计月,并设节气的阴阳历。
此历自汉以后历代因之,迄于清末。
因起源于夏,固称夏历,民国称旧历,共和国称农历。
现代阳历因国际通用而称公历。
公历的鼻祖是罗马历.经格里高里八世改革后的历法就是目前世界上通行的公历,称“格里高里历”,简称格里历。
其历年的平均长度为365。
2425日,与回归年长度仅相差25。
92秒,要经过3333历年两者才会相差1日。
中国辛亥革命后(1912年),即采用格里历。
1949年起采用公元纪年。
阳历也就是公历,它是国际通用的。
阳历以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定做一年,共365天5小时48分46秒.平年只计365天这个整数,不计尾数;一年分做12个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二月只有28天。
四年的尾数积累起来共1天光景,加在第四年的二月里,这一年叫做闰年.所以闰年的二月有29天.阴历以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定做一个月,共29天半。
为了算起来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个月中,大小月大体上交替排列.阴历一年只有354天左右,也没有平年闰年的差别。
由于阴历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因此使得四季的变化在阴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它不能反映季节,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
为了克服这个缺点,后来人们定了一个折衷的历,就是所谓阴阳合历.现在我国还在使用的夏历(也有人叫它农历或阴历),就是这种阴阳合历。
它跟阴历一样,也以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定做一个月,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闰月的办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数跟阳历全年的天数相接近,来调整四季。
夏历约每过二、三年多一个闰月.。
为什么日历会有阴阳历之分

为什么日历会有阴阳历之分阴历全称“太阴历”或“纯阴历”。
阴历根据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即朔望月制定的,因古人称月亮为“太阴”,所以称为“太阴历”,简称“阴历”。
那么为什么日历会有阴阳历之分呢?阴阳历的来历各是什么呢?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阴阳历的来历,希望能帮到你。
阳历的来历阳历即太阳历,也就是公历,它是国际通用的。
我国自民国元年起采用阳历,为与我国旧有之历相对称,阳历又称“新历”。
阳历以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定为一年。
共365天5小时48分46妙。
平年只计365天这个整数,不计尾数。
阳历每年分12个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2月只有28天。
又规定7月以前,单月为大月,双月为小月;8月以后,双月为大月,而单月为小月。
每年所余的5小时48分46秒,只至四年约满一天,这一天就加在第四年的2月里,这一年叫闰年,所以闰年的2月有29天。
1、阳历闰年的确定一般来说,用4去除阳历的年份,能除尽的就是闰年,像1984、1988年等都是闰年。
但是,因为阳历一年的确切天数应该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比平年365天多出5小时48分46妙,四年一共多出23小时15分4秒。
如果每四年一闰加一天的话,又多了44分56少,四百年差不多就会多加出3天来,所以,每四百年得扣去3天才行。
故又订了一条补充规定:每逢阳历年份是整百的那一年,比如公元1800、1900、2000年等,能被400整除,所以不是闰年。
但公元2000元又是闰年,因它的2月有29天。
阴历的来历阴历以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为一个月,共29天半。
为了算起来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月中,大小月大体上交替排列。
阴历一年有365天左右,也没有平年闰年的差别。
阴历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因而使得四季的变化在阴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它不能反映季节,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
为了克服这个缺点,后来人们定了一个新历法,就是所谓阴阳台历。
现在我国还在使用的夏历(也叫农历或阴历)就是这种阴阳合历。
元宵节的由来来历传说和习俗

元宵节的由来来历传说和习俗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the Lantern Festival),春灯节,是中国汉族民俗传统节日。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北京上元灯会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的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来历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
(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元宵节美食——元宵节要燃灯。
又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
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各月天数的来历。
传说在公元46年,古罗马皇帝恺撒在修改历法时,规定每年为
十二个月,由于他是七月出生的,就把所有的单数月一、三、五、
七、九、十一月定为大月,每月31天;把所有的双数月二、四、
六、八、十、十二月定为小月,每月30天。这样,大小各六个月,
使人很容易就能记住。但是,照这样规定,一年就不是365天,而
是366天了,因此得找出一个月减去一天。减哪个月合适呢?那个
时候被判处死刑的犯人都在二月份处决,人们都希望二月能快点过
去。于是,就从二月中减去一天,这样,二月只剩下29天了。后
来,有一个叫奥古斯都的人做了罗马皇帝。他发现恺撒是七月份生
的,七月是大月,而他自己是八月份生的,八月却是小月。他为了
显示自己和恺撒有同样的尊严,就蛮横地把八月也定为大月,改为
31天。还将双数月十月和十二月也改为大月,单数月九月和十一
月改为小月。而八月份多出的一天也从不吉利的二月中减去,于是
2月又少了1天。从此,2月份只剩下28天了,只有闰年的时候才
有29天。
2、火眼金睛。
同学们都知道,孙悟空有一双厉害火眼金睛,无论是什么妖怪
都逃不出他的眼睛。那么,你们有火眼金睛吗?考考你们。
有个小朋友在学习年月日之后,写了这样一篇日记。现在,用
你们的火眼金睛看看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2013年3月30日 星期三 晴
今天的数学课学习了年月日的知识,我很感兴趣,我知道了7
月和8月一共是62天,知道了每年都有365天。今天是3月30日,
明天就是4月1日了。
3.想一想:
有个小朋友去年去姥姥家玩,在姥姥家住了两个月,正好62天。
你知道这个小朋友是哪两个月住在姥姥家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