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S《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技术标准》

合集下载

测量管理体系管理手册

测量管理体系管理手册

目录手册更改记录前言一个有效的测量管理体系是公司整个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它对保证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满足顾客、组织和法律法规对测量的要求,它对增强顾客满意、实现公司目标、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管理不正确测量结果的风险是重要的.为此公司按照GB/T 19022—2003 / ISO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和CMS-2006《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技术标准》建立本公司的测量管理体系(简称测量体系)。

2013年公司成立了以管理者代表为首的测量管理体系领导小组,负责测量体系的质量目标、组织机构、管理职能的策划和资源的配置,组织专门人员编制并形成了《测量管理体系手册》(简称《测量手册》),相关的《测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简称《程序文件》)、技术文件和作业指导书。

《测量手册》从总体上描述了本公司的测量体系,协调相关程序文件的编制,是公司测量管理工作的规范和测量人员的行为准则,具有唯一性。

体系所有的文件和记录可作为对本公司员工培训的教材,也可作为公司测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的依据,以及公司接受顾客或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审核的依据.本手册所说的测量过程,不是泛指对体系运行结果的测量,而是指实际的测量活动(例如在设计、测试、生产和检验中的测量活动),是支持公司产品质量的特定过程。

本手册和公司管理体系的手册相协调、相互兼容,其规定的内容是体系手册中7。

6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要求的细化、补充和完善。

本手册阐明的管理原则之一是强调在建立、实施测量管理体系时采用过程方法,通过满足顾客要求,增强顾客满意。

考虑到在GB/T 19022—2003 / ISO 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中提出的确认要求涵盖了测量管理体系要求,为了进一步满足确认规范的要求,本手册将按照该规范编写管理手册.公司质保部是本手册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手册的编制、修订、发放并监督执行,按《文件控制》程序予以控制。

测量管理体系认证管理手册

测量管理体系认证管理手册

测量管理体系认证管理手册版本A中启计量体系认证中心测量管理体系认证管理手册中启计量体系认证中心测量管理体系认证管理手册CMS/M1―20XX年CMS02―20XX年20XX年―11-01发布20XX年―11-01执行20XX年-11-1发布20XX年-11-1执行目录1 适用范围2 参考文件3 定义4 认证依据5 方针和目标 5.1方针 5.2目标6对文件的管理 6.1 批准发布 6.2 手册的分发控制 6.3手册的更改控制7 认证基本条件8认证申请8.1确认认证范围8.2 申请9 审核策划9.1 审核准则9.2 审核的目的、范围和期限9.3 审核特性9.4 审核机构和人员9.5 审核实施10 管理记录11 认证结果评定和批准11.1判定不符合原则11.2批准认证的条件11.3审查和审定11.4认证批准12 颁发证书12.1 认证证书表述12.2证书发放13 保持认证的必要条件14 获得认证后的监督14.1 认证后监督的内容14.2 监督的频次14.3 监督的方式14.4 监督结果评价15 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的使用15.1认证标志15.2 认证标志的使用15.3认证证书15.4 认证证书的使用15.5 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的误用16 扩大认证范围17 认证的暂停、撤销和注销17.1 暂停认证的条件17.2 撤销认证的条件17.3 注销认证的条件18 重新认证19 认证要求更改20 保密21 责任22 纠纷23内部审核24 费用26 认证中心组织机构及其职权26.1 认证中心总部及其职权26.2非法人认证分支机构及其职权26.3审定委员会及其职权27 附则一个有效的测量管理体系是组织整个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它保证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满足顾客、组织和法律法规对计量的要求,它对增强顾客满意,实现组织目标,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并管理不正确测量结果的风险是重要的。

测量管理体系的目标是确保具有与组织的生产经营相适应的计量检测能力,并管理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产生的、影响组织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的不正确测量结果的风险。

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标准

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标准

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标准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标准是指对企业测量管理体系的认证标准,它是指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指导下,对企业测量管理体系进行认证。

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标准是为了保证企业在测量过程中能够达到一定的质量要求,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提高产品质量,满足客户需求,提高企业竞争力。

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标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它能够帮助企业建立起科学、规范的测量管理体系,使企业的测量工作更加有序、高效。

其次,通过认证标准的执行,企业能够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降低测量误差,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最后,认证标准的执行还能够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实施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标准时,企业需要遵循一系列的步骤和要求。

首先,企业需要了解和熟悉ISO相关的标准和要求,明确认证的目标和意义。

其次,企业需要建立测量管理体系文件和记录,包括测量程序、作业指导书、记录表等。

然后,企业需要进行内部审核,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整改。

最后,企业需要选择合格的认证机构进行认证申请和评审,通过评审合格后获得认证证书。

在实际操作中,企业需要注意一些关键点。

首先,企业需要充分重视测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执行,确保各项测量活动符合认证标准的要求。

其次,企业需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测量技能和意识。

最后,企业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测量管理体系,适应市场和技术的变化,确保认证标准的持续有效性。

总之,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标准对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不仅能够帮助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满足客户需求,还能够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企业应该充分重视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标准的建立和执行,确保其持续有效性,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Ctvurc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技术标准

Ctvurc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技术标准

、① 我们‖打〈败〉了敌人。

②我们‖〔把敌人〕打〈败〉了。

《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技术标准》目 次版本A 中启计量体系认证中心《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技术标准》—20062006—发布 2006—执行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技术标准目次一、计量法制要求1 总则2 计量单位3 计量人员4 计量标准5 强制检定6 特定要求二、技术能力要求1 总则2 检测能力3 检测水平三、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引言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4.总要求5.管理职责5.1 计量职能5.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5.3 质量目标5.4 管理评审6.资源管理6.1 人力资源6.2 信息资源6.3 物资资源6.4 外部供方7.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7.1 计量确认7.2 测量过程7.3 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8 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8.1 总则8.2 审核和监视8.3.不合格控制8.4. 改进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技术标准一、计量法制要求1 总则组织的测量管理体系(以下简称“体系”)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以及相关的法规和规章规定的要求。

下列要求是按现行的计量法律法规提出的,其随后如有修订,则按修订后的要求实施。

2 计量单位组织在从事下列活动,应当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a) 制发公文、统计报表;b) 生产、销售产品,标注产品标识,编制产品使用说明书;c) 制定标准、规范、规程、技术文件;d) 出具检定、校准、检验、测量数据;e) 国家规定应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的其他活动。

3 计量人员从事计量检定的人员应持有相应的有效证件。

4 计量标准组织用于计量检定和(或)校准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应经相关的政府计量行政部门按1033-2001《计量标准考核规范》要求考核合格后投入使用。

5 强制检定组织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具和用于贸易结算、医疗卫生、安全防护和环境监测列入强制检定目录的工作计量器具应按规定要求实施强制检定。

4.6 特定要求6.1 从事计量器具制造和(或)修理的组织应按照《制造、修理计量器具许可证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履行相应的法律手续,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测量管理体系培训_2

测量管理体系培训_2
5) 测量管理体系是组织整个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 它通过测量设备确认和测量过程控制,发挥和体 现企业计量工作的技术基础作用。
⑤按照本标准的要求管理计量工作,有利于满足其 它标准中规定的测量和测量过程控制的要求。
引言
测量管理体系模式
8.4 改进
5.管理职责
6.资源管理
8.测量管理体 系分析和改进
顾客测量要求
输入
7.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实现
7.1计量确认
7.2测量过程
顾客 满意
输 出
测量 结果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管理的 通用要求,并提供了指南,用于支持和证明符合计量要 求。它规定了测量管理体系的质量管理要求,可由执行 测量的组织作为整个管理体系的一部分,以确保满足计 量要求。
本标准不拟作为用于证明符合GB/T 19001、GB/T 24001和任何其它标准的必要条件。相关方可以允许在 认证活动中使用本标准作为满足测量管理体系要求的输 入。
4 计量标准 组织用于计量检定和(或)校准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应
经相关的政府计量行政部门按JJF1033-2001《计量标准考 核规范》要求考核合格后投入使用。 5 强制检定
组织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具和用于贸易结算、医疗卫生、 安全防护和环境监测列入强制检定目录的工作计量器具应 按规定要求实施强制检定。 4.6 特定要求 4.6.1从事计量器具制造和(或)修理的组织应按照《制造、 修理计量器具许可证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履行相应的 法律手续,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4.6.2从事定量包装商品生产的组织应遵守《定量包装商品计 量监督规定》的要求。 4.6.3从事零售商品销售的组织应遵守《零售商品称重计量监 督规定》。
② 将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控制活动,按照系统 过程的构想进行整体实施,可以达到各个过程 单独活动所不可比拟的效果。

测量管理体系标准宣贯

测量管理体系标准宣贯

纠正措施 ()
分析不合格的原因; 制定纠正措施并实施; 验证纠正措施的完成情
况和效果;
预防措施 ()
添加标题
确定潜在不合格及其原因;
添加标题
制定并实施预防措施;
添加标题
验证预防措施的完成情况及效果;
质量目标(5.3)
质量目标应量化、可测量; 制定质量目标时其含意应清晰明确、可界定、可
统计计算; 不同的组织层次有相应的质量目标;
5.4
管 情 正 对 进 利 资 明 议 最 隔 管
理 况 和 提 行 用 料 确 并 高 内 理
评 ; 预 出 必 管 ; 评 确 管 进 评
防的 要理
测量过程的定义; 测量过程的分类; 测量过程应有完整
的操作规范;
测量过程设 计()
确定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
设计测量过程,形成有效的文件;
测量过程的设计应能防止出现错误 的测量结果;
确定和量化测量过程预期用途所要 求的性能特性;
确定测量过程所需的测量设备,操 作人员的技能和环境条件等;
测量过程的实现()
测量过程必须在受控条1件下实现; 测量过程的实现必须满足预计的计量要求;
测量过程 的记录()
应保存测量过程记录以 证明其符合要求;
测量过程记录的内容;
测量不确定 度()
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的意义;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范围及评定时机;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与表示(JJF1059-
和国体
规计系
技术能力 要求
质量管理体系对过程和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的 要求;
环境管理体系对环境的监视和测量的要求;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对职业健康的监视和 测量的要求;
经营管理、能源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等对测 量设备和测量过程的要求;

计量体系认证技术标准

计量体系认证技术标准

版本A中启计量体系认证中心《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技术标准》CMS03—2005《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技术标准》2005—11-01发布2005—11-01执行目次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技术标准目次一、计量法制要求1 总则2 计量单位3 计量人员4 计量标准5 强制检定6 特定要求二、技术能力要求1 总则2 检测能力3 检测水平三、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引言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4.总要求5.管理职责5.1 计量职能5.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5.3 质量目标5.4 管理评审6.资源管理6.1 人力资源6.2 信息资源6.3 物资资源6.4 外部供方7.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7.1 计量确认7.2 测量过程7.3 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8 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8.1 总则8.2 审核和监视8.3.不合格控制8.4. 改进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技术标准一、计量法制要求1 总则组织的测量管理体系(以下简称“体系”)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以及相关的法规和规章规定的要求。

下列要求是按现行的计量法律法规提出的,其随后如有修订,则按修订后的要求实施。

2 计量单位组织在从事下列活动,应当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a) 制发公文、统计报表;b) 生产、销售产品,标注产品标识,编制产品使用说明书;c) 制定标准、规范、规程、技术文件;d) 出具检定、校准、检验、测量数据;e) 国家规定应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的其他活动。

3 计量人员从事计量检定的人员应持有相应的有效证件。

4 计量标准组织用于计量检定和(或)校准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应经相关的政府计量行政部门按JJF1033-2008《计量标准考核规范》要求考核合格后投入使用。

5 强制检定组织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具和用于贸易结算、医疗卫生、安全防护和环境监测列入强制检定目录的工作计量器具应按规定要求实施强制检定。

4.6 特定要求6.1 从事计量器具制造和(或)修理的组织应按照《制造、修理计量器具许可证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履行相应的法律手续,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标准

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标准

目录一、计量法制要求1 总则2 计量单位3 计量人员4 计量标准5 强制检定6 特定要求二、技术能力要求1 总则2 检测能力3 检测水平三、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引言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4总要求5管理职责5.1 计量职能5.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5.3 质量目标5.4 管理评审6资源管理6.1 人力资源6.2 信息资源6.3 物资资源6.4 外部供方7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7.1 计量确认7.2 测量过程7.3 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8 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8.1 总则8.2 审核和监视8.3不合格控制8.4改进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技术标准一、计量法制要求1 总则组织的测量管理体系(以下简称“体系”)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以及相关的法规和规章规定的要求。

下列要求是按现行的计量法律法规提出的,其随后如有修订,则按修订后的要求实施。

2 计量单位组织在从事下列活动,应当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a) 制发公文、统计报表;b) 生产、销售产品,标注产品标识,编制产品使用说明书;c) 制定标准、规范、规程、技术文件;d) 出具检定、校准、检验、测量数据;e) 国家规定应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的其他活动。

3 计量人员从事计量检定的人员应持有相应的有效证件。

4 计量标准组织用于计量检定和(或)校准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应经相关的政府计量行政部门按JJF1033-2001《计量标准考核规范》要求考核合格后投入使用。

5 强制检定组织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具和用于贸易结算、医疗卫生、安全防护和环境监测列入强制检定目录的工作计量器具应按规定要求实施强制检定。

6 特定要求6.1 从事计量器具制造和(或)修理的组织应按照《制造、修理计量器具许可证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履行相应的法律手续,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6.2 从事定量包装商品生产的组织应遵守《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规定》的要求。

6.3 从事零售商品销售的组织应遵守《零售商品称重计量监督规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2 信息资源 6.3 物资资源 6.4 外部供方 7.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 7.1 计量确认 7.2 测量过程 7.3 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 8 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 8.1 总则 8.2 审核和监视 8.3.不合格控制 8.4. 改进
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技术标准
一、计量法制要求 1 总则
本标准不拟作为用于证明符合GB/T 19001、GB/T 24001和任何其它标准的必要条件。相关 方可以允许在认证活动中使用本标准作为满足测量管理体系要求的输入。
本标准不拟替代或增加GB/T 15481/ISO/IEC 17025标准的要求。 注:影响测量结果的具体要素由其它标准和指南规定,如测量方法的细节、人员能力和实 验室间比对。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 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 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 用于本标准。 GB/T 19000-2000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VIM:1993 国际通用计量学基本术语,(BIPM、IEC、IFCC、ISO、IUPAC、IUPAP、OIML)。 3 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应用上述 GB/T 19000-2000 和 VIM:1993 中给出的和下述的术语和定义。 3.1 测量管理体系 measurement management system 为完成计量确认并持续控制测量过程所必需的一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要素。 3.2 测量过程 measurement process 确定量值的一组操作。 3.3 测量设备 measuring equipment 实现测量过程所必需的测量仪器、软件、测量标准、标准样品(标准物质)或辅助设备或 它们的组合。
组织的测量管理体系(以下简称“体系”)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以及相关的 法规和规章规定的要求。下列要求是按现行的计量法律法规提出的,其随后如有修订,则按修 订后的要求实施。 2 计量单位
组织在从事下列活动,应当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a) 制发公文、统计报表; b) 生产、销售产品,标注产品标识,编制产品使用说明书; c) 制定标准、规范、规程、技术文件; d) 出具检定、校准、检验、测量数据; e) 国家规定应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的其他活动。 3 计量人员 从事计量检定的人员应持有相应的有效证件。 4 计量标准 组织用于计量检定和(或)校准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应经相关的政府计量行政部门按 JJF1033-2001《计量标准考核规范》要求考核合格后投入使用。 5 强制检定 组织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具和用于贸易结算、医疗卫生、安全防护和环境监测列入强制检 定目录的工作计量器具应按规定要求实施强制检定。 4.6 特定要求 6.1 从事计量器具制造和(或)修理的组织应按照《制造、修理计量器具许可证监督管理办 法》的规定,履行相应的法律手续,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6.2 从事定量包装商品生产的组织应遵守《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规定》的要求。 6.3 从事零售商品销售的组织应遵守《零售商品称重计量监督规定》。
7
3.4 计量特性 metrological characteristic 能影响测量结果的可区分的特性。 注 1. 测量设备通常有若干个计量特性。 注 2. 计量特性可作为校准的对象。 3.5 计量确认 metrological confirmation 为确保测量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所需的一组操作。 注 1. 计量确认通常包括:校准和验证、各种必要的调整或维修及随后的再校准、与设备 预期使用的计量要求相比较以及所要求的封印和标签。 注 2. 只有测量设备已被证实适合于预期使用并形成文件,计量确认才算完成。 注 3. 预期使用要求包括:测量范围、分辨力、最大允许误差等。 注 4. 计量要求通常与产品要求不同,并不在产品要求中规定。 注 5. 图 2 给出了计量确认过程框图。 3.6 计量职能 metrological function 组织中负责确定并实施测量管理体系的行政和技术职能。 4. 总要求 测量管理体系应确保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 指南 规定的计量要求从产品要求导出。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都需要这些要求。要求可表示为最 大允许误差、允许不确定度、测量范围、稳定性、分辨力、环境条件或操作者技能要求。 组织应规定属本标准所确定的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在确定测量管理体系的范围和内容 时, 应考虑由于不符合计量要求而带来的风险和后果。 测量管理体系由设计的测量过程控制、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图 2)和必要的支持过程 构成。测量管理体系内的测量过程应受控(见 7.2)。测量管理体系内所有的测量设备应经确认 (见 7.1)。 测量管理体系应按照组织制定的程序更改。 5. 管理职责
三、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 引言
一个有效的测量管理体系确保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适应预期用途, 它对实现产品质量 目标和管理不正确测量结果的风险是重要的。测量管理体系的目标是管理由于测量设备和测量 过程可能产生的不正确结果而影响该组织的产品质量的风险。用于测量管理体系的方法包括从 基本的测量设备的验证到测量过程控制中统计技术的应用。
记录的例子如确认结果、测量结果、采购、操作数据、不合格数据、顾客抱怨、培训、 资格或其它支持测量过程的历史数据。 6.2.4 标识
应清楚地标识测量管理体系中所用的测量设备和技术程序,可以单独地或集中地标识。应 有设备计量确认状态的标识。已确认用于某个特定的测量过程或某些过程的设备应清楚地标识 或受控,以防止未授权使用。测量管理体系中所用的设备应与其它设备清楚地区分。
8
5.1 计量职能 组织应规定计量职能。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必要的资源以建立和保持计量职能。 指南 计量职能可能是一个单独的部门或分布在整个组织中。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建立测量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并加以保持和持续改进其有效性。 5.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 a) 确定顾客的测量要求并转化为计量要求; b) 测量管理体系满足顾客的计量要求; c) 能证明符合顾客规定的要求。 5.3 质量目标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为测量管理体系规定可测量的质量目标。应规定测量过程的性能判 定客观准则、程序及其控制。 指南 在不同的组织层次,这种质量目标的例子有: ——不会因不正确的测量而拒收合格的产品或接受不合格产品; ——测量过程失控的发现不超过一天; ——按照允许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的计量确认; ——不存在不清晰的计量确认记录; ——按制定计划的完成所有技术培训项目; ——测量设备的停机时间减少到规定的百分比。 5.4 管理评审 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按照计划的时间间隔系统地评审测量管理体系,以确保其持续的充分 性、有效性和适宜性。最高管理者应确保评审测量管理体系所需的必要资源。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利用管理评审的结果对体系进行必要的修正,包括改进测量过程(见 第 8 条款)和评审质量目标。应记录所有的评审结果和采取的所有措施。
在本标准中, 术语“测量过程”适用于实际的测量活动(例如在设计、测试、生产和检 验中的测量活动)。
以下情况可以引用本标准: 顾客在规定所要求的产品时; 供方在规定所提供的产品时;
立法和执法机构; 测量管理体系的评定和审核。 GB/T 19000 标准阐明的管理原则之一是强调过程方法。 应当认为测量过程是支持该组 织产品质量的特定过程,图 1 显示了适于本标准的测量管理体系模式。 本标准包括测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和实施指南两部分,可用于改进测量活动和提高产品质 量。“要求”以正体字出现。“指南”在相应的“要求”段落后面的框内,以斜体字出现。“指 南”仅作为信息而不是对“要求”的增加、限制或修改。 组织有责任规定测量管理体系要求和决定所需的控制程度作为其整个管理体系的一部分。 除非经过认同,本标准不拟增加、节略或代替其它标准的任何要求。 遵从本标准的要求有利于满足其它标准中规定的测量和测量过程控制的要求,例如,GB/T 19001-2000 的第 7.6 条款和 GB/T 24001-1996 的第 4.5.1 条款
版本 A
《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技术标准》
CMS—2006
2006— xx-《xx测发量布管理体系认证技2术00标6— 准x》x-xx执 行
目次
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技术标准 目次
一、计量法制要求 1 总则 2 计量单位 3 计量人员 4 计量标准 5 强制检定 6 特定要求 二、技术能力要求 1 总则 2 检测能力 3 检测水平 三、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 引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总要求 5.管理职责 5.1 计量职能 5.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5.3 质量目标 5.4 管理评审 6.资源管理 6.1 人力资源
9
6. 资源管理 6.1 人力资源 6.1.1 人员的职责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规定测量管理体系中所有人员的职责,并形成文件。 指南
这些职责可用组织结构图、岗位说明书和作业指导书或程序来规定。 本标准不排除使用计量职能部门之外的专业人员。
6.1.2 能力和培训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测量管理体系有关人员具有可证明的能力,以执行分配的任务。 应规定所要求的专门技能。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提供培训以满足已识别的需要,保存培训 活动的记录,评价培训的有效性并予以记录。员工应认识到他们所承担的职责,清楚他们的活 动对测量管理体系有效性和产品质量的影响。 指南 可通过教育、培训和经验来获得能力, 并通过测试和观察其表现来证明。 当使用正在培训中的员工时, 应进行充分和适宜的监督。 6.2 信息资源 6.2.1 程序 测量管理体系的程序应形成必要详细程度的文件,并经确认,以确保正确执行以及实施 的一致性和测量结果的有效性。 制定新的程序或更改现有的程序应经授权批准并受控。程序应现行有效,需要时可获得 和提供。 指南 技术程序的依据可以是已发布的标准测量方法或顾客、设备制造者的书面文件。 6.2.2 软件 测量过程和结果计算中所用的软件应形成文件,并经识别和受控,以确保持续使用的适 宜性。软件及其任何修改在启用前应进行测试和(或)确认,并经批准和存档。测试应在必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