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美术比较
中西绘画的比较

中西绘画的比较1.文化背景不同:中国画是受到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影响很大的产物,表现的是一种中国哲学思维里“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和谐自然的价值追求。
西方经过中古时代到文艺复兴,讲究艺术与科学一致,强调人的价值与理性的力量,透露出西方文明中对于对理性求实的精神。
2. 造型手段不同:中国画以线为主,讲究气韵与空灵超逸,造型简练传神,注重表现形象神韵。
西方绘画以明暗和色彩为主,造型详尽写实,注重光影和立体感的真实性3. 观察方法不同:中国画是散点透视,西方绘画是焦点透视。
(1)散点透视:是指画家的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固定的视域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在各个立足点所看到的东西都可以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
中国画的大场面或长的立轴和长卷,都是运用了散点透视,这样会使山水画出现“可行”“可游”“可居”的境界。
(2)焦点透视:讲究科学性,用固定的视点表现同一个空间,有一个固定的视点,作画取景也只限于在这个视点、视向所决定的视域内。
中西美术作品比较专题一、人物1、中国美术古典人物造型特点:求“神似”,神似重于形似。
西方美术古典人物造型特点:鲜明的写实特点,犹如真人。
2、中国美术古典人物造型手法:是用线条描绘形象,长于简练、传神的表现人物形象。
西方美术古典人物造型手法:描绘形象体积、光影、长于详尽、写实的再现人物形象。
二、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1.中西景物绘画创作的不同特点:中国山水画创作是自然山水与画家心意之间互为启发,互为寄托的美感创作过程。
西方画家将自然景物作为研究分析的客观对象,追求一种严谨的写实的空间效果。
2.构图与描绘手法:中国画家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获得对生活、对真山真水的感受,不求完全模仿自然景物某一特定角度下的直观形象,而是借助山水形象抒发自己的诗意情怀。
西方风景画家善于从特定的角度深究描绘景物的真实形象,力求获得如真如幻、空间深远的视觉效果。
3.空间处理手法:中国画使用“三远法”。
中西方美术比较精品PPT课件

二、“天人合一”与“神人合一”
❖ 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的巨大差异就是“天人 合一”和“神人合一”的差异。
❖ 中国由审美走向人际,回到生活;西方由审 美走向宗教,皈依上帝。
❖ 中国灵肉兼顾,情、理交融;西方尊崇灵魂, 鄙视肉体
❖ 中国与自然同在,重视此在;西方向上帝赎 罪,企求来世
❖ 中国中庸平衡;西方纵欲禁欲
❖ 在古希腊罗马至文艺复兴时期,画中有戏,以戏剧 性的情节、动作作为画面内在的构架,是艺术上的 普遍现象。
凡事都是多棱镜,不同的角度会看到不 同的结 果。若 能把一 些事看 淡了, 就会有 个好心 境,若 把很多 事看开 了,就 会有个 好心情 。让聚 散离合 犹如月 缺月圆 那样寻 常,
凡事都是多棱镜,不同的角度会
❖ 西方近代美学开创的时候,德国的莱辛在《拉奥孔》 中提出“诗画分界”说,他指出,绘画凭借线条和 色彩描绘那些同时并列于空间的物体,因此绘画不 适于处理事物的运动、变化与情节,诗通过语言和 声音叙述持续于时间的动作,所以诗不适于充分地、 逼真地描写静止的物体。
❖ 法国启蒙学者狄德罗曾说诗人富于想象的人,善于 感受的人,雕刻家和画家只能表现自然界的事物, 诗能表现“可能是”,画只能表现“就是”。西方 美学是戏剧美学,早期文学样式主要是戏剧和史诗, 以后是小说,长于叙事,不长于抒情。西文戏、画 两方面的特点,使西方绘画产生以戏入画的美学特 点。
❖ 沉睡的维纳斯 ❖ 自由引导人民 ❖ 不相称的婚姻
五、诗书画印、画中有诗和“诗画分 界”、以戏入画
❖ 中国画诗、书、画、印有机结合,天衣无缝,相 映成趣共同创造完整的艺术形象。中国画上能有 题识,主要基于中国画笔墨线条的抽象的、超实 象的形式结构,与中国书法、印章灵犀一点脉脉 相通,在画面中显得十分和谐。
中西绘画美学特征比较

中西绘画美学特征比较
一、表现方式的差异
中西绘画美学的最大差异在于其表现方式的不同。
西方绘画追求真实的描绘,注重细节的表达,追求事物的立体感和逼真感。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中常见的线性透视法,通过线条的透视关系使画面具有深度,并且着重描绘细微的细节。
相反,中方绘画则注重意境的表达,更加关注对象的气韵和精神。
中式绘画经常采用写意的形式,强调形神兼备,以少而不精,留白为美。
通过用笔的轻重和用色的运用,表达情感和思想,追求墨韵的和谐美。
二、意境与主题的差异
三、审美观念的差异
中西绘画美学的审美观念也存在差异。
西方绘画更加强调人文和个人的尊严,追求个体的充分发展和自由。
在西方绘画中,艺术家有更大的创作自由,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西方绘画追求的是个人主义和个人情感的真实表达。
相对而言,中方绘画的审美观念更加注重整体的和谐和平衡。
中方绘画更加注重社会的稳定和个体对社会的奉献。
中式绘画追求的是整体的和谐美和统一的审美标准。
总结起来,中西绘画美学在表现方式、意境与主题以及审美观念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西方绘画注重物象的真实描绘和个体情感的表达,而中方绘画更注重意境的表达和社会整体的和谐。
这些差异源于两种文化的不同历史和价值观念,并且在绘画艺术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表现。
人文主义视角下中西美术比较

人文主义视角下中西美术比较中西美术的比较艺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而人文主义从人的尊严、自由、平等出发,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个体的主体性。
在人文主义的视角下,对比中西美术,不仅可以理解两者间的异同,还可以发现其中的指导意义。
首先,中西美术在表现形式上存在差异。
西方美术强调透视法、光影、色彩的运用,追求写实和细致的艺术表现;而中华传统美术则更注重笔墨的韵味、韵律与意蕴,多以写意的方式表现出宇宙山水、花鸟虫鱼的自然之美。
其次,中西美术的题材和表达方式也有不同。
西方美术普遍关注人的个体经验和情感,追求对人物心理的描摹和深刻表现;中华传统美术则更注重表现整个自然环境,强调与自然融合的审美观念,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此外,中西美术的审美价值观也呈现出差异。
西方美术注重个体的独特性和个人创作的自由性,追求艺术家个体的独创性与想象力;中华传统美术则更注重整体的协调性和秩序感,强调传统的规范和文化的延续。
然而,中西美术在人文主义的视角下也存在共通之处。
无论是西方美术还是中华传统美术,都关注人的尊严和个体的发展。
西方美术中的人物画和肖像,以及中华传统美术中的人物仕女画和山水画,都体现了艺术家对人的关怀和尊重。
同时,中西美术都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精神追求,对艺术的追求和创作活动所展示的都是艺术家对人类理想的追求。
总之,中西美术在表现形式、题材和审美价值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人文主义的视角下,我们可以看到中西美术都关注和表达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个体的主体性。
通过对比和理解,我们可以得出启示,即在创作和欣赏艺术的过程中,我们应注重人的尊严和个体的情感,追求协调与和谐,传承传统与发展创新相结合,从而实现人文主义在艺术中的价值转化和生命的升华。
中西美术比较

中西美术比拟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的是两大绘画体系,一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绘画,一是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洋绘画。
它们都是人类的精神创造,但由于东西方生活环境、自然条件、文化传统、哲学观念的差异,使得二者在艺术创造和表现形式上形成了鲜明对照。
1·技法:空间西洋画运用焦点透视营造空间,用明暗法造型,讲究立体感。
中国画运用散点透视营造空间,用线描造型,讲究平面装饰性。
中西绘画表现时空关系的一个重要差异,中国绘画通过引导观者的视线有洞而表达的,是故事的诗情美感,西方绘画通过在空间形式中融入时间因素而再现的,则是事件的事实过程。
例如五代的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与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就在同样的主题内容中更清晰的展示了这种差异"夜宴〞的构造语言是画面经营位置与观看的时间流程相和谐;"晚餐〞则是故事的典型瞬间与环境的空间构成相统一,一个是让空间服从时间的逻辑,主要人物的形象在一个画面中屡次出现,一个是让时间服从空间的设计,用典型瞬间凝练故事的演变过程。
中国注重留白,西洋画景物充实,按自然的秩序布满画面,呈现出大自然的真实境界。
西洋画中也有虚实变化,但一般靠明暗层次的表现来处理,亮处、有形处实,无形处、阴影处虚。
中国画有形也可以虚,无形也可以实。
无形可实的空白是中国画独特的构成手段。
2·光影中国画的造型语言是笔墨,西洋画的造型语言是光影色彩,是笔触。
中国画根本上是由线条和大块墨团、细碎墨点组成。
而墨团和墨点只不过是线的扩大和缩小。
所以中国画是线的艺术。
它的形式美感,是线条〔包括墨点、墨团〕交织而产生的音乐节奏的美感,即所谓"笔情墨趣〞。
西洋画尤其油画是由光影明暗色调组成,西洋画的形式美感,是由光色产生的韵律。
西洋画的空间构造、形象塑造是借光影色彩和笔触表现,它渊源于古希腊,希腊雕刻给人一种真实的、浑圆立体、可以触摸的感觉,在阳光下呈现出有节奏的明暗和光影。
戈雅:"在自然中那里找得到线呢?我所看见的只有一些暗的体和亮的体,由远而近的面和由近而远的面,我的眼睛从来看不到线,也看不到细部。
中西绘画艺术美术的比较

中西绘艺画术美错误!术错误!111029003611级软件工程项梦霞一、中西绘画审美得观念及表现形式得差异就“观念”来说,中国人向来感性,向来善于寄托情怀,中国画就是按照中国人特有得表现形态发展而来得。
中国古人写诗大都抒发感受情趣,文化系统也离不开情感,很少有物创作尤为重要,表现方法主要依线条为主,一条线包含了结构造型囊括了所有情感。
而一幅好得西画首先具备得就是“真理”,更偏重于对内在结构得描绘强调客观现象.她们瞧重素描关系,立体效果,明暗调子,注重用点,线,面相结合得原理来描述对象与营造气氛,一幅好得素描里必然出现鲜明得调子充足得结构关系。
从古典画派得经典之一安格尔得绘画中就能瞧出着一点,她得油画把素描关系放在第一,充分得利用点线面得相互结合来塑造画面来驾驭色彩。
还有德国画家德加得素描,瞧过荷尔拜因得素描得人无一不为她对人得造型精准而折服,但瞧德家得素描却常常被她用明暗用明确简单得素描关系所营造得气氛所感染,我们会不经意得感受到画面得真挚与诚恳。
二、中西绘画审美在空间表现上得差异在空间得表现上,中西两方也存在着分歧.我们在前几个方面都不同程度得说国画注重意境,其实国画之所以给人强烈得意境效果还有个空间分布上得原因,国画上得树就是成片得,山就是成群得,主要用分散得视点来塑造画面空间。
这样得分散能形成一种气氛,放眼瞧去就就是一片气息,没有过分强调某个个体,而就是着重去强调群体带来得视觉效果。
让人感觉到树不仅仅只就是树而就是处在被树环绕得一息境界之中,着重境界中有大气,有飞禽走兽,有大地万物,有无声无息正在繁衍着得生命.国画用分散得眼光瞧世界,瞧到得不就是一花一木得繁荣而就是一种生态一种世故人情得风情万种。
而西方绘画拿集中得眼光瞧事物,她们有她们准确得焦点,有明确得定点,她们会合理得安排光线来自何方,与国画恰恰相反她们尊崇自然,画面事物有主次之分,相对国画而言更为直接与理智,西画研究焦点有让事物更为清晰更为真实可信得目得,她们会为一个局部费上很大一趁功夫,会把一个事物完整得描述出来,服从来源于大自然得一切实物。
古代中西美术题材比较

古代中西美术题材比较中西方美术在古代历史上都有着丰富的题材,虽然有很多的相似点,但也存在着一些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从宗教、历史、神话、人物等方面比较中西方美术的题材。
一、宗教题材中西方美术的宗教题材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在中国古代美术中,佛教题材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佛教艺术以造像为主,主要表现佛陀及其弟子的形象,以及佛法的故事和佛教的信仰。
佛教造像形态虽是千姿百态,但主要以菩萨、观音、罗汉等形象为主,以及四天王、持世仙人、魔王等形象。
佛教绘画则主要以宗教故事和经典为背景,表现人物形象的唯美和超凡的精神境界。
而在西方美术中,基督教题材占据了主导地位。
西方基督教艺术的核心是对耶稣基督的崇拜和信仰。
基督教绘画主要表现耶稣基督的生平故事,特别是关于他的受难和复活的主题,如《最后的晚餐》、《圣母子》等。
基督教绘画还呈现了一系列圣徒的形象,如圣彼得、圣保罗等,以及一些基督教的象征和场景,如十字架等。
二、历史题材历史题材是中西方美术中共同的题材之一,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历史事件。
中国古代历史题材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壁画、绘画和装饰品等。
历史题材主要表现了中国古代的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如《九韶图》、《清明上河图》等。
这些作品往往具有浓厚的历史氛围和真实感,使人感受到古代风俗和社会风貌。
三、神话题材神话题材是中西方美术中的重要题材,在古代美术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中国神话题材的表现形式主要为绘画和雕塑,以及丝绸、玉器等艺术品。
中国神话题材主要表现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和神仙的形象,如《女娲补天》、《白蛇传》等。
这些作品往往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神秘感,使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神奇和神秘。
而西方人物题材的表现形式主要有绘画、雕塑和摄影等。
人物题材主要表现了西方社会的人物形象和社会生活,如贵族、平民、农民等。
这些作品往往具有精湛的技巧和细腻的情感,使人感受到西方社会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古代中西方美术的题材比较上存在着一些显著的差异。
中西方绘画艺术比较

80年代中后期的油画作品出现
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俗。中国油画出 现了空前的多样化的局面。新尚谊的 《瞿秋白》《塔吉克新娘》杨飞云的 《北方姑娘》 等等一批代表性画家及 其作品。
杨 飞 云 《 北 方 姑 娘 》
《塔吉克新娘》
《瞿秋白》
战洪宽作品
岭上雪
江南小镇
家乡雪
中 国 军 人
东方人是线性的唯美思维方式,西方 是三维空间的立体思维方式。不能说 这个说法对还是错,至少在绘画上有 这个趋势。据说,当年郎士宁给乾隆皇 帝画了一张肖像,乾隆皇帝说,“你画 的很象,但是不美!” 这一句话就概括 出了中西方美术风格的特点 。
差异总括
一.中西方美术最主要差异在于透视, 将焦点(一点)透视与散点(多点) 透视结合;而西方绘画着重于焦点透视, 真实客观是其特点。
民国中后期绘画
1927年,国Biblioteka 政府在南京成立。同一 年,吴昌硕在上海去世,齐白石则在 北京完成了他的“衰年变法”,中国 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此时的代表 为:齐白石和北京的画家群;黄宾虹 和江南画家群;徐悲鸿及其传派
齐白石山水、花鸟、人物皆能,写意、
工笔兼善,尤以画花鸟虾蟹闻名。作画主 张“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书法及篆刻成 就亦很高。
未来派的重要性是激进的主张和无政府主
义的口号所具有的感染力和煸动性。 代表画家:塞弗里尼
《呐喊》 蒙克
表现派
达达主义
是一种无政府主义 的艺术运动,它试 图通过废除传统的 文化和美学形式发 现真正的现实。通 过反美学的作品和 抗议活动表达对资 产阶级价值观和第 一次世界大战的绝 望。 特点:荒谬,玩世 不恭,强调直觉、 反习惯性思维逻辑)
清代末年民国早期
上海形成了在"扬州八怪"之后中国近代 绘画史上最后一个画派--上海画派。画 派的代表人物首推任伯年和吴昌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美术比较
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得就是两大绘画体系,一就是以中国为代表得东方绘
画,一就是以欧洲为代表得西洋绘画。
它们都就是人类得精神创造,但由于东西方生活环境、自然条件、文化传统、哲学观念得差异,使得二者在艺术创造
与表现形式上形成了鲜明对照。
1·技法:空间
西洋画运用焦点透视营造空间,用明暗法造型,讲究立体感。
中国画运用散点透视营造空间,用线描造型,讲究平面装饰性。
中西绘画表现时空关系得一个重要差异,中国绘画通过引导观者得视线有洞而表达得,就是故事得诗情美感,西方绘画通过在空间形式中融入时间因素而再现得,则就是事件得事实过程。
例如五代得顾闳中得(韩熙载夜宴图)与达芬奇得(最后得晚餐)就在同样得主题内容中更清晰得展示了这种差异“夜宴”得结构语言就是画面经营位置与观瞧得时间流程相与谐;“晚餐”则就是故事得典型瞬间与环境得空间构成相统一,一个就是让空间服从时间得逻辑,主要人物得形象在一个画面中多次出现,一个就是让时间服从空间得设计,用典型瞬间凝练故事得演变过程。
中国注重留白,西洋画景物充实,按自然得秩序布满画面,呈现出大自然得真实境界。
西洋画中也有虚实变化,但一般靠明暗层次得表现来处理,亮处、有形处实,无形处、阴影处虚。
中国画有形也可以虚,无形也可以实。
无形可实得空白就是中国画独特得构成手段。
2·光影
中国画得造型语言就是笔墨,西洋画得造型语言就是光影色彩,就是笔触。
中国画基本上就是由线条与大块墨团、细碎墨点组成。
而墨团与墨点只不过就是线得扩大与缩小。
所以中国画就是线得艺术。
它得形式美感,就是线条(包括墨点、墨团)交织而产生得音乐节奏得美感,即所谓“笔情墨趣”。
西洋画尤其油画就是由光影明暗色调组成,西洋画得形式美感,就是由光色产生得韵律。
西洋画得空间构造、形象塑造就是借光影色彩与笔触表现,它渊源于古希腊,希腊雕刻给人一种真实得、浑圆立体、可以触摸得感觉,在阳光下呈现出有节奏得明暗与光影。
戈雅:“在自然中那里找得到线呢?我所瞧见得只有一些暗得体与亮得体,由远而近得面与由近而远得面,我得眼睛从来瞧不到线,也瞧不到细部。
”
3·题材
西画题材主要有三方面来源:
一就是古代神话,二就是基督教,三就是世俗生活,历史与战争题材也包括其中。
中国画从商代到战国肖像就是人物画题材之一,秦汉至今取材多位历史人神话题材与宗教题材,自然风光。
4·绘画本质:
西画求形似,中国画讲神似可谓两者本质区别,中国国画以线造型西画以面
造型,中国画就是表现得而西方绘画则就是再现,中国画偏于精神得,西方绘画偏于
物质得。
5·审美评价
中国画得审美评价就是“气韵生动”,西洋画得审美评价就是“模仿”。
所谓“气韵”,在自然就是生命得律动,在人生就是最高得意趣。
画家如能把客观对象得风
貌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就就是一幅“气韵生动”得作品。
模仿论就是西方写实主义艺术得灵魂,在其影响下,西洋画着意描绘事物得形貌,追求“以真为美”。
达·芬奇:“最可夸奖得绘画就是最能形似得绘画。
”所以西洋画重形似,重再现,重科学,人物形象个个貌似真人,有血有肉,服饰得质感、量感如生。
6·绘画创作:
中国美术绘画创作在主观与客观再线与表现,抒情与求真等关系中,较为强调主观,表现,抒情这些偏于创作主题方面得,西方则强调客观,再现,求真等偏于对象课题方面得。
1·中西古代审美理想得区别
从先秦哲学家与美学家得著作中,我们了解到儒家思想(天人合一)就是汉文化不同与世界其它民族得基本特质。
中国古代审美理想得认识首先要从对儒道思想得认识作为开宗。
儒家理想人格得形成就是把宗法体制得共同性要求内化于自我人格得形成,“克己复礼”而“成教化,助人伦,”“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为艺术、教育得目标。
使得自我与社会得关系从外在得约束转化为自在自觉得遵守,实际就就是要求艺术得情感须自觉得由道德伦理来节制以达到情与理得与谐统一。
那么道家得审美理想就是什么呢?“夫虚静恬谈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一”。
明确了在心与物浑然一体得体验中,人得精神将从实用、利害、因果得束缚中超脱出来,达到一种“虚”、“静”、“明”得自由审美境界。
人作为生命得存在本应与自然一体。
“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这里真正得美就是一种大美至美就是天地之美,宇宙本体所显现出来得质朴、自然、恬淡之美。
这些思想不但内涵丰厚,同时还具有深厚得美学意味,对中国书画美学产生极大影响,为中国古代审美理想构建了一种独特得宇宙观,这种宇宙观表现在艺术上就就是以类取之,以虚带实,以实带虚,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生,情理统一,物我与一。
ﻫ对照西方,从古希腊时代开始,西方造型艺术就就是以模仿自然为目得,古希腊哲学家们认为“数”就是万物之源。
自然界事物存在就就是“数理”得存在。
艺术家在模仿事物外在形象得时候,通过比例、对称、完美、表现存在得本质与规律,从一个物体美得认识到集体得、全部得美得认识,从美得形体到美得制度美得知识,一直到彻悟美得本体。
由此,在对与谐美得追求过程中有了“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得就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得就是圆形。
构成长方形比例协调感得“黄金比”。
人体美同样取决于不同数之间得比例与谐”。
从希腊神话到希腊雕刻,大量雕像也佐证了艺术对真实物象立体性得模仿与美化。
比较中西美术,如果说中国古代哲人对美得认识,主要侧重于审美得“心理”方面,那么西方则重于对象得外在形式,关注“美”与“真”得联系,把艺术得审美创作与欣赏瞧作就是追求知识与真理,乃至追求上帝得过程。
2·中西绘画创作得观念与思维特征得区别
山水一直作为纯粹而且重要得精神象征存在于中国文人艺术家得生活中。
古人认为,自然山水在空间形态上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在时间状态上也就是无比生动千姿百态得。
从山石、树木、水泽、云草中寻找人生存在得道理,寄托心灵、情感,正就是中国古代艺术家创作山水画本源得真实意图。
对于山水画创作来说,中国山水画得空间特征,更接近于一种时空得转换,画家不仅考虑得就是瞧见了什么,更关心人自身内心得变化过程,想到什么。
用生命得状态表达对象。
由于没有象西方绘画中光影、质感、透视得约束,中国山水画更多地依靠虚实、遮挡以及不
规范得大小比例关系来暗示行云、流水、山石、树木得空间,而使得对自然得表现更加肆意、主观、淋漓尽致。
所谓“ 低仰自得,心游太空,心融融于玄境,意飘飘于白云,忘情勿我之表,纵志于有无之间。
”一幅画可以从山前到山后,从山顶到山脚,一幅长卷可容下一年四季、阴晴、雨雪。
它不就是特定得山,特定得水。
它有明暗、有表情、有灵性、更有生命,可以使欣赏者与之一起喜怒哀乐。
这种神奇这种中国哲学文化所独特得眼光与心灵,您就是无法在西方风景绘画中瞧到得。
为了栩栩如生得描绘再现自然,西方绘画努力发明着种种技巧与手法来实现这一目得,尤其在以人物为题材得绘画中表现突出。
对人类自身得认识及兴趣自古希腊起由来已久。
古希腊人钟情于人体得表现,她们对于人体结构得精通、体积空间得塑造,完全在于解剖学、光学、色彩学等各门科学意识得渗透。
在健康美丽得人体艺术表现中,饱含着人类得生命力,寄托着对美好生活得强烈愿望,就是人性得一种自然流露。
而这种题材在古代中国画中绝对少有。
此中反映着中西文化深层次得差异。
人体与着衣人物画从文艺复兴之时起迅猛发展,除因人文主义精神对人自身价值肯定之外,还有一个因素很重要,就就是模特。
若无模特,西方人物绘画单凭记忆想象,也不会有如此高得成就。
模特儿为画家提供了实实在在得创作灵感与依据。
但光有模特还不够。
画家必须深入学习人体解剖,甚至自己动手去研究,随着西方科学得进步发展,人体透视学与人体运动解剖学进一步帮助画家创作更具生动性与挑战性得人物绘画。
对比中国古代人物绘画在既无人文科学环境得支持,又无内在观念思想得帮助下,大致我们就可以理解中国传统人物绘画中造型不准、解剖不对、不画人体得原因了。
中国人物画得主要目标与追求就是“美”与“恶”得分辨,“气韵生动”就是绘画所要达到得最终标准,并且形成传统,彰示后世,中国人物画得这种追求使得它与西画表现真实准确得美在造型要求上突显区别。
这里绝无对中西绘画褒贬评论之意。
而只有认识到中西绘画得各自特点及其产生得原因背景之后,我们会发现,西方绘画得物质性、再现性,相对中国传统绘画得精神性、表现性之间得巨大差异了。
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