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中医诊脉

合集下载

中医诊脉口诀歌诀顺口溜

中医诊脉口诀歌诀顺口溜

中医诊脉口诀歌诀顺口溜中医是中国传统的医疗系统,其中诊断脉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

虽然现代医疗技术越来越先进,但许多中医师依然依靠脉诊来做出正确的诊断。

这篇文章将会介绍一些关于脉诊的口诀、歌诀和顺口溜。

一、脾脉:“沉细前浮后,尺脉切薄弦,两伏鬓部起,微弱无力拍。

”脾脉是中医诊断中常用的重要脉象之一。

口诀提到的“沉细前浮后”是指浅部脉搏比较浮,而深部脉搏则比较细。

薄弦的脉搏是指脉搏弱而细,我们可以在尺部脉搏中发现这种脉象。

当然,还有其他的脉象特征,例如细微无力和两侧脉搏不同等。

二、肝脉:“左浮右沉细,尺脉缓结弦。

”肝脉是人体五脏之一,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脉象。

在这个口诀中,我们可以听到“左浮右沉细”这句话,这是指左边的脉搏比右边高,并且左右两侧的脉搏应该都是细弱的。

缓结弦是在运用压脉技巧时感受到的另一种脉搏特征。

三、心脉:“沉细前浮后,平和㫖数名,右弱左盛贵,细数动中空。

”心脏是人体的泵,也是中医中另一个重要的脏器。

这个口诀介绍了心脏脉象的特征,其中“沉细前浮后”是指浅层脉搏比深层的脉搏浮,而深层脉搏则比浅部的脉搏细弱。

平和的脉象是指脉搏稍微有点速度,而鸣动中空则暗示着中断、不连续的脉搏。

四、腎脉:“沉细前弦后,尺関石滑脑,右高左低遇,双侧力量差。

”腎脏是人体的血液净化器和荷尔蒙调节器。

在这个口诀中,我们可以听到“沉细前弦后”的描述,这是指浅表的脉搏比较浮,而深层脉搏则比浅部的脉搏细弱。

滑脑是指脉搏手感滑而柔软。

此外,左右两侧的力量也会有所不同,这是因为身体的血液循环并不是绝对对称的。

五、肺脉:“外浮内沉细,尺関曲直分,上滑下涩声,数急汗为功。

”肺脏是呼吸器官,负责我们的呼吸功能。

口诀中提到的“外浮内沉细”是指外层脉搏比内层的脉搏浮,深层脉搏则比浅部脉搏细弱。

尺关曲直分是指在压脉时,我们会观察到尺部和关节部的脉搏特征。

这个口诀还提到了其他的脉象特征,如下滑声音和略带急促的脉搏,这些都是中医师可以用来诊断肺病的重要特征。

中医诊脉的正确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医诊脉的正确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医诊脉的正确方法及注意事项好嘞,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中医诊脉这门“绝活”。

中医的脉诊,简直就是一门艺术,有点像呼吸、心跳,每一个细节都透着神秘。

你可能会问,脉诊到底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触摸你手腕的脉搏,来判断你的身体状况。

听起来很神奇对吧?其实,掌握了方法,咱们也能变成小中医,嘿嘿。

1. 中医诊脉的基本方法1.1 脉诊的准备工作首先,脉诊可不是随便摸一下就行的。

你得先找个安静的地方,最好把光线调得柔和些,营造点氛围。

呼,深呼吸,放松心情,心里想着“我这次一定能发现真相!”还记得那个“心静自然凉”的道理吗?要是你一紧张,脉搏都可能跟着“跳了个调”。

接着,确保你的手是暖的,别让病人感觉像是碰到冰块了。

用温暖的手指轻轻搭在病人的手腕上,哦对,小心别用力过猛,像是在捏个橙子那样,轻松一点就好。

1.2 如何摸脉然后,你就可以开始摸脉了。

记住,这可不是一击就灵,而是一种感受。

你要用食指和中指轻轻按在脉搏上,体验一下那种跳动的感觉。

不同的脉象就像不同的音符,有的可能像小溪流水,有的则像滔滔江水,呼啸而来。

其实,脉分好多种,比如浮脉、沉脉、滑脉、涩脉等。

一听这名字是不是有点神秘?浮脉就像水面上的波动,沉脉则像深海的宁静,滑脉则给人一种像在溜冰的感觉,顺滑舒适。

你就当是听音乐,只需用心去感受,咱们绝对能找到节奏!2. 注意事项2.1 注意卫生说到这里,咱就得提提注意事项了。

首先,卫生一定不能马虎。

记得在做脉诊之前,洗手是必须的,给自己的手洗得干干净净,免得把“脉”给捉得不清不楚。

这就像吃饭前要洗手没道理嘛,爱护自己和他人,才能更好地为对方服务。

2.2 不同体位的影响还有哦,脉象在不同的体位下会有变化的。

让病人坐着的时候,脉象可能显得有些紧绷;站着的时候,又可能会显得更飘浮。

你可以试试,“您能不能坐着试试?如果您觉得不舒服,随时告诉我哈。

”这样一来,双方都放松,脉象自然就能更真实地展现出来了。

3. 诊脉后的体会与总结3.1 温馨交流最后,别忘了和病人进行温馨的交流。

如何自学中医号脉

如何自学中医号脉

如何自学中医号脉中医的脉象诊断是通过观察和感知患者的脉搏来判断人体疾病的一种方法。

掌握和运用脉诊技巧需要长时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

下面是自学中医脉象诊断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帮到你。

首先,自学中医脉象诊断需要深入了解中医理论和脉学知识。

建议先从基础知识开始学习,包括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理论、经络脉络等。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中医学习资料或教材,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从中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基础。

然后,学习和理解脉学的相关知识。

中医脉搏诊断是一门独特的科学,掌握其中的规律需要对脉象的构成、特点和脉针摸法等进行深入了解。

可以通过阅读脉学相关的书籍或论文,如《脉学与传统中医临床医学》、《脉学学说的形成与发展》等,进行系统学习。

另外,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是学习中医脉象诊断的重要部分。

可以通过和经验丰富的中医师交流、参加中医培训课程、实习或观察等方式来积累经验。

在实践中不断总结,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能力。

此外,还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学习和实践。

比如,中医脉象诊断的手机应用程序可以提供实时的脉象记录和分析,有助于初学者更好地掌握观察和判断的技巧。

最后,自学中医脉象诊断需要时间和耐心,要保持持续的学习和实践。

毫无疑问,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困难和挑战,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取得进步。

总之,自学中医脉象诊断需要系统地学习中医理论和脉学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同时还需要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

这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需要持续努力和耐心。

希望以上建议能够为你自学中医脉象诊断提供帮助。

中医诊脉指法的三个位置

中医诊脉指法的三个位置

中医诊脉指法的三个位置
医者一般从三个部位诊脉:手背、桡侧(前臂侧)、肘窝(头肩附近)。

一、手背诊脉
从腕部至指尖,在手背沿肌肉轴线方向,用三指(中指、无名指、食指)或两指(小指、无名指)缓缓搓揉,即可感受到每个脉象。

手背有30根以外八经脉病变类型,其中神门脉(桡侧肘窝)用手腕部中指端来诊脉,两潭脉(桡侧肘窝)则用手指端搓揉,故又称“神门脉腰部,两潭脉指端”。

二、桡侧诊脉
桡侧感应则从前臂的中部,直上到头肩的肘窝,即叫桡侧肘窝,用中指和拇指对肘窝缓缓搓揉,即可感受到每个脉象,一般来说桡侧有三种病变:大敦脉、尺属脉、京门脉,其它外五经诊断可从别的部位来感应病变。

三、肘窝诊脉
肘窝诊脉是站立体位时,用手指按压头肩的肘部,亦可比较脉动的大小及频率,但这只能检查上八经的脉象改变。

诊脉时,要观察脉搏浮弱、浮动、数量、脉象、芤响(脉有芤音的就称芤响)癉其它脉象变化,根据不同情况来判断太阳、少阳、少阴。

五脏等病变类型。

中医把脉的正确手法

中医把脉的正确手法

中医把脉的正确手法中医把脉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它通过触摸人体脉搏的变化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中医把脉的正确手法。

1. 准备工作:在把脉之前,中医师需要先向患者了解病史、症状等信息,以便更好地判断疾病的原因和病情。

2. 坐姿端正:中医师和患者都应保持坐姿端正,保持身体放松,避免因姿势不正导致脉搏的变化。

3. 把脉手法:中医师通常使用三指把脉,即食指、中指和无名指,这三指代表了中医所说的“三焦”,能够更好地感知脉搏的细微变化。

4. 抓脉部位:通常中医师会先抓患者的左手腕脉搏,因为中医认为左手腕脉搏更接近心脏,能更准确地反映身体的状况。

同时,中医师也会观察其他部位的脉搏,如颈动脉、足脉等。

5. 把握节律:在把脉时,中医师需要把握脉搏的节律,即脉搏的快慢、有无规律等。

通过观察脉搏的节律,中医师可以判断患者的气血运行情况。

6. 评估强度:中医师还需要评估脉搏的强度,即脉搏的有无力、有无弦等。

脉搏的强度可以反映患者的气血充盈情况。

7. 观察变化:在把脉过程中,中医师需要观察脉搏的变化,如有无缓慢、有无跳动等。

脉搏的变化可以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

8. 综合分析:通过把脉,中医师会综合分析患者的脉象、病史等信息,判断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然后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把脉是一门独特的诊断技术,需要中医师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才能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

同时,中医师还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提升自己的把脉技术。

中医把脉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方法,通过把握脉搏的变化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

正确的把脉手法和细致的观察是把握脉搏信息的关键,中医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脉的原则

中医诊脉的原则

中医诊脉的原则
一、整体观念
中医诊脉强调整体观念,即把人体视为一个整体,注重身体各部位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在诊脉时,医生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信息,以综合判断病情。

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脉的核心原则。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和判断,找出病因、病机,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三、脉证合参
脉证合参是指医生在诊脉时,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脉象是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但仅凭脉象无法全面了解病情,因此需要结合其他信息进行综合判断。

四、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指医生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既要考虑疾病本身的特点,又要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

在诊脉时,医生需要了解患者所患疾病的特点和病因,同时也要考虑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五、注重个体差异
中医认为人体存在个体差异,每个人的体质、生理状态、心理状态等都有所不同。

因此,在诊脉时,医生需要注重个体差异,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

同时,医生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反馈和
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诊断知识|考点(5)脉诊

中医诊断知识|考点(5)脉诊

中医诊断知识|考点(5)脉诊五、脉诊一,脉诊概说脉诊又称切脉,是医生用手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病情,辨别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

(一)脉象是手指感觉脉搏跳动的形象,或称为脉动应指的形象。

人体的血脉贯通全身,内连脏腑,外达肌表,运行气血,周流不休。

所以,脉象能够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

1,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1)心脏的搏动在宗气和心气的作用下,心脏一缩一张的搏动,把血液排入脉管而形成脉搏。

脉搏动源于心,脉搏是心功能的具体表现。

(2)脉管的舒缩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脉管尚有约束,控制和推进血液沿着脉管运行的作用。

当血液由心脏排入脉管,则脉管必然扩张,然后血管依靠自身的弹性收缩,压迫血液向前运行,脉管的这种一舒一缩功能,即是气血周流,循行不息的重要条件,也是产生脉搏的重要因素。

(3)心阴与心阳的协调心血和心阴是心脏生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心气和心阳主导心脏的功能活动。

心阴心阳的协调,是维持脉搏正常的基本条件。

2,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气,血是构成人体组织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脉道必赖血液以充盈,因而血液的盈亏,直接关系到脉象的大小。

3,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1)肺肺主气,司呼吸。

肺对脉的影响,首先体现在肺与心,以及气与血的功能关系上。

(2)脾胃脾胃能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气血的盛衰和水谷精微的多寡表现为脉之“胃气”的多少。

(3)肝肝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

肝主疏泄,可使气血调畅,经脉通利。

(4)肾肾藏精,为元气之根,是脏腑功能的动力源泉,亦是全身阴阳的根本。

肾气充盛则脉搏重按不绝,尺脉有力,是谓“有根”。

(二)诊脉部位1,寸口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

通常以腕后高骨为标记,其内侧的部位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

寸关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侯。

2,寸口诊法(1)寸口部为“脉之大会” 寸口脉属手太阴肺经之脉,气血循环流注起始于手太阴肺经,营卫气血遍布周身,运环五十度又终止于肺经,复会于寸口,为十二经脉的始终。

中医把脉的技巧

中医把脉的技巧

中医把脉的技巧
中医把脉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中医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下面介绍一些中医把脉的技巧:
1. 检查脉搏的位置:中医把脉时需要检查脉搏的位置,主要是手腕背侧,即手腕掌面向上时手腕关节上方的位置。

同时,还需要检查其他位置的脉搏,如颈动脉、股动脉等。

2. 把握脉搏的节律:在把握脉搏时,需要注意节律的规律性,包括脉搏的速度、强弱、有无跳跃等。

3. 观察脉搏的形态:中医把脉时还需要观察脉搏的形态,如滑腻、涩紧、弦紧、细弱等,这些形态反映了人体的生理状况。

4. 检查脉搏的深浅:中医把脉时还需要检查脉搏的深浅,深浅反映了人体的气血运行情况。

5. 结合病史综合分析:在把脉的过程中,中医师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等综合分析,得出正确的诊断结果。

总之,中医把脉是一门需要经验和技巧的学问,只有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学习,才能掌握其中的精髓。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学习中医诊脉?中医切诊方法——是指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切脉的部位可分为遍诊法、三部诊法、寸口诊法三种,其中常用的是寸口诊法。

寸口位于两手腕后桡动脉搏起动处,分为寸、关、尺三部。

掌后高骨处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寸口脉可分候脏腑之气,左寸候心,小肠;左关候肝、胆;左尺候肾、膀胱;右寸候肺,右关候脾、胃;右尺候肾。

切脉应注意时间、姿势、指法。

时间应选在清晨病人未活动时,若病人活动,应休息15分钟左右再进行脉诊。

病人可坐位或卧位,手臂伸平,手心向上,使手臂与心脏接近于同一水平。

切诊时,三指要同时切脉,用力要平衡,由轻到重,分为浮取、中取、沉取三种指力。

诊脉时间应不少于1分钟。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

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

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

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

主病:里证。

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

主病:寒证。

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

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

主病:热证。

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

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

重按空虚。

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

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滑脉: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

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

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

均属生理现象。

洪脉:脉大而有力,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主病:热盛。

内热盛脉道扩张,脉形宽大,因热盛邪灼,气盛血涌,使脉有大起大落。

细脉:脉按之细小如线,起落明显。

主病:虚证,多见于阴虚、血虚证。

又主湿病。

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或湿邪阻压脉道,脉细小。

弦脉:端直而长,挺然指下,如按琴弦。

主肝胆病、痛证、痰饮。

气机不利,肝失疏泄,脉道拘急而显弦脉。

病则气乱或痰饮内停,致使气机输转不利,出现弦脉。

脘腹是人体的重要部位,脐上属胃,脐下属肠,大腹属脾,脐腹属肾,少腹属肝。

通过手指的触摸、按压可了解局部的冷热、软硬、胀满、肿块及压痛等情况,有助于了解脏腑的病情。

一般以触摸、按压虚里穴(心夹搏动处)诊断病况. 虚损病证:跳动明显,按之搏指。

肺气虚证:跳动散漫而数肝气郁滞:两胁胀痛,痛处按此连彼。

肝虚:胁痛喜按,胁下按之空虚无力。

瘀血:胁下肿块,刺痛拒按,痛处不移。

肝癌:胁下肿块,按之表面凹凸不平,则应警惕肝癌。

肝气犯胃:胃部胀痛,按之旁及两胁。

胃寒:胃痛骤烈,疼痛拒按,发冷怯寒。

气虚:胃腹痛经久不愈,按之痛缓或痛止。

虚:腹痛喜暖喜按,按腹软无力。

实:腹痛胀满拒按,按腹充实,叩之声音重浊,或按之有包块不移者。

凡是看过中医的患者,往往会看到医生先给病人“号脉”教科书上叫“切脉”,切脉的同时医生会先“看”,看病人的“动”、“静”,也就是病人的“神”然后观察病人气色、通过气色的明快和晦暗以及脉象的迟数和尺肤的寒温,分清疾病属“阴”属“阳”属“寒”属“热”,再看病人的舌,舌体分上、中、下,舌质,舌底,上以求上“心、肺、头、上焦”,中以求中“脾胃、中焦”,下以求下“肝肾、下焦”。

通过舌苔的厚薄,以及脉象的浮沉,探求疾病的“表里”,通过脉象的有力、无力,分清患者的“虚实”。

“八纲”既明,通过病人对疾病的主诉,进一步辨明疾病所属的脏腑、经络。

以此辩证,论治。

下面分别论述“脉因证治”首先论“脉”,脉包括,切脉、望脉络。

脉络分体表脉络及舌底脉络。

体表脉络主要观察面部皮肤的细小络脉,青紫为寒,红赤为热为出血。

枯燥为津亏,白为寒。

舌底脉络是家传秘法:一:舌下络脉细而短,色淡红,周围小络脉不明显,舌色和舌下粘膜色偏淡者属于气血不足。

二:舌下络脉粗状,或色呈青紫,紫红,绛紫,紫黑色,或舌下细小络脉呈暗红色或紫色网状或络脉曲张者属血瘀。

三:舌底脉络细暗,属气虚血瘀。

四:舌底脉络紫暗怒张属气滞血瘀。

五:舌底脉络红紫夹杂,属于脾虚血瘀。

总之心开窍与舌,通过舌质根据分经可很直观地看出何脏何腑病变。

但是如果这时看出的病变往往很重,而舌底脉络所反映疾病的征象常常早于舌质的变化。

正常的舌底脉络主干呈单支、双支、三支几种形态,分支又有若干小分支成树枝样分布。

主干脉以暗红为佳,分支脉以粉红色的网状小脉络,多不显露于外并且没有瘀点。

舌底脉络的异常能真实地反映脏腑气血的寒热虚实。

虚者舌底脉络淡红而细短,瘀者青紫而粗(怒张)。

寒者脉络淡紫紧束,热者紫红而怒张。

正常的舌伸缩抬举自如。

舌僵不语、偏斜,是中风。

切脉切脉也叫号脉、把脉、平脉。

实际上平脉其义自现:以医者的平静之脉体察患者脉位:寸、关、尺脉,脉形,脉数,脉势。

通过位、数、形、势,体察患者脏腑气血的太过与不及。

太过为实,不及为虚。

切诊中的三才诊法极为实用。

八卦由三个爻组成,上要为“天”中爻为“人”下爻为“地”;寸为“天”,关为“人”,尺为“地”。

浮取为“天”,中取为“人”,沉取为“地”。

按照全息理论,“天”应“上”为心与肺、头。

“人”应中焦脾胃。

“地”应下焦、肝、肾、膀胱、下肢。

并无需严格的分左右手。

平脉法问曰:脉何以知气血脏腑之诊也?师曰:脉乃气血先见。

气血有盛衰,脏腑有偏盛。

气血俱盛,脉阴阳俱盛;气血俱衰,脉阴阳俱衰。

气独盛者,则脉强;血独盛者,则脉滑;气偏衰者,则脉微;血偏衰者,则脉涩;气血和者,则脉缓;气血平者,则脉平;气血乱者,则脉乱;气血脱者,则脉绝;阳迫气血,则脉数;阴阻气血,则脉迟;若感于邪,气血扰动,脉随变化,变化无穷,气血使之。

病变百端,本原别之;欲知病源,当凭脉变;欲知病变,先揣其本;本之不齐,在人体躬,相体以诊,病无遁情。

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肖象形荣。

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病辙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俱陈,令得分明。

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

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百刻,一周循环,当复寸口,虚实见焉。

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蓄,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大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中必有奸,审查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脏腑,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于贤人。

师曰:平脉大法,脉分三部。

浮部分经,以候皮肤经络之气;沉部分经,以候五脏之气;中部分经,以候六腑之气。

师曰:脉分寸关尺,寸脉分经以候阳,阳者气之统也;尺脉分经以候阴,阴者血之注也;故曰阴阳。

关上阴阳交界,应气血升降,分经以候中州之气。

问曰:经说脉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谓也?师曰:脉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气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气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气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气也;按之至骨者,肾气也。

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者,肾气也;若见损至脉来,为难治。

问曰:东方肝脉,其形何似?师曰: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假令得纯弦脉者,死。

何以知之?以其脉如弦直,此是肝脏伤,故知死也。

南方心脉,其形何似?师曰:心者火也,名少阴,其脉洪大而长,是心脉也;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脉来头小本大,故曰复,病在表也;上微头小者,则汗出;下微本大者,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西方肺脉,其形何似?师曰:肺者金也,名太阴,其脉毛浮也;肺病自得此脉,若得缓迟者,皆愈;若得数者,则剧;何以知之?数者南方火也,火克西方金,法当痈肿,为难治也北方肾脉,其形何似?师曰:肾者水也,其脉沉而石,肾病自得此脉者,愈;若得实大者,则剧;何以知之?实大者,长夏土王,土克北方水,水脏立涸也。

师曰:人迎脉大,趺阳脉小,其常也;假令人迎趺阳平等为逆;人迎负趺阳为大逆;所以然者,胃气上升,动在人迎,胃气下降,动在趺阳,上升力强故曰大,下降力弱故曰小,反此为逆,大逆则死。

师曰:六气所伤,各有法度,舍有专属,病有先后。

风中于前,寒中于背;湿伤于下,雾伤于上。

雾客皮腠,湿流关节;极寒伤经,极热伤络;风令脉浮,寒令脉紧,又令脉急;暑则浮虚;湿则濡涩,燥短以促,火燥而数。

风寒所中,先客太阳;暑气炎热,肺金则伤;湿生长夏,病入脾胃;燥气先伤,大肠合肺;壮火食气,病生于内,心与小肠,先受其害。

六气合化,表里相传,脏气偏胜,或移或干,病之变证,难以殚论,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问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愿闻其说。

师曰:夫色合脉,色主形外,脉主应内;其色露脏,亦有内外;察色之妙,明堂阙庭;察色之法,大指推之。

察明堂,推而下之;察阙庭,推而上之。

五色应五脏,如肝色青,脾色黄,肺色白,心色赤,肾色黑,显然易晓。

色之生死,在思用精,心迷意惑,难与为言。

色青者,病在肝与胆。

假令身色青,明堂色微赤者,生;白者,死;黄白者,半死半生也。

色赤者,病在心与小肠。

假令身色赤,明堂微黄者,生;黑者,死;黄黑者,半死半生也。

色黄者,病在脾与胃。

假令身色黄,明堂微白者,生;青者,死;黄青者,半死半生也。

色白者,病在肺与大肠。

假令身色白,明堂色微黑者,生;赤者,死;黄赤者,半死半生也。

色黑者,病在肾与膀胱。

假令身色黑,明堂色微青者,生;黄者,死;黄赤者,半死半生也。

阙庭脉,色青而沉细,推之不移者,病在肝;青而浮大,推之随转者,病在胆。

阙庭脉,色赤而沉细,推之参差不齐者,病在心;赤而横戈,推之愈赤者,病在小肠。

阙庭脉,色黄,推之如水停留者,病在脾;如水急流者,病在胃。

阙庭脉,色青白,推之久不还者,病在肺;推之即至者,病在大肠。

阙庭脉,色青黑直下晴明,推之不变者,病在肾;推之即至者,病在膀胱。

明堂阙庭色不见,推之色青紫者,病在中焦有积;推之明于水者,病在上焦有饮;推之黑赤参差者,病在下焦有寒热。

问曰:色有内外,何以别之?师曰:一望而知之者,谓之外;在明堂阙庭,推而见之者,谓之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