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药研究与开发重点
农药

世界弄药市场的回顾与展望 化学农药,特别是有机化学农药是在二次 世界大战后发展起来的。尽管中间也有起伏, 但总的趋势是上升的。
(1)世界农药工业的结构 全球农药总产量约220万t/a(折100%有效成 分),美国、中国、德国、印度和日本的农 药产量分别为66、60、14、10和8万t/a,5国 之和是158万t/a,约占世界的72%。 1998年,全球农药销售额为312.3亿美元, 其中美国、法国、德国、瑞士和英国分别为 118、34.46、、36.29、8.25和8亿元,5国之和 为205亿美元,占全球的65.6%。 (2)我国农药结构
主要品种举例:
冷法:间歇法
热法:连续法
光气合成
近几年来新开发的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
乙酰胆碱酶抑制剂
非靶标丝氨酸水解酶的抑制,导致副作用。
特点:有机磷使乙酰胆碱酶发生磷酰化 氨基甲酸酯使乙酰胆碱酶发生氨基甲酰化
1.4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代表品种: 富右旋反式炔丙菊酯、生物烯丙菊酯(蚊香主要成分) 甲氰菊酯、氯菊酯、氰戊菊酯、高效氯氰菊酯等等。 特点: 活性高:杀虫毒力高、广谱。 对高等动物低毒: 无致畸、致癌、致突变等慢性毒害症状, 不发生积累中毒(人体内降解极快) 环境中易降解;多数品种在环境中无残留。 作用机制:抑制媒介昆虫轴突上的神经传导。
昆虫生长调节剂的特点
对靶标昆虫以外的生物体安全性高; 对那些对神经系统及电子传导系统药 物具有抗性的害虫也有抑制作用; 速效性不及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及拟 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害虫防治的适用范围较窄; 只在昆虫的特定生长期发挥药效。
1.几丁质合成抑制剂(Chitin synthesis inhibitors
生物农药作业

1.论述如何研究开发一种新的真菌杀虫剂?(15)答:在已发现的昆虫病原菌中,真菌约占60% 。
已知有800多种真菌能寄生在昆虫和螨类体内,导致它们发病而死亡。
主要的杀虫真菌分属于虫霉属、曲霉属、白僵菌属、绿僵菌属和拟青霉菌属中,其中以白僵菌、绿僵菌、拟青霉的应用范围最广,效果最好。
研究之前,首先了解开展病原真菌资源的收集、毒力菌株筛选、生产工艺研究、剂型化工艺、杀虫侵染机理以及利用基因工程进行毒力菌株改造等方面的工作(详细论述开发过程,实际上是对这段话的展开,如何资源收集,如何筛选…………,你下面论述的主要是在基因工程方面的研究内容)。
1 昆虫病原真菌与侵染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建立真菌转录激活技术,克隆与杀虫真菌孢子萌发相关的基因,研究和确定所克隆的基因在侵染中的作用于功能。
2 利用生物技术对药用植物进行改造与重组菌株的筛选与获得。
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真菌技术,将克隆得到的反诘昆虫外壳的蛋白酶和几丁酶基因导入白僵菌。
筛选对蚜虫等刺吸式害虫防治效果明显提高的重组菌株。
3 杀虫真菌基因化学诱导调控系统的建立。
经历以蜕皮激素为诱导物的调控系统,首先把具有分解昆虫外壳功能的蛋白酶与几丁质酶基因置于该系统下,以提高菌株侵染力与安全性。
4 高效杀虫真菌助剂的筛选。
筛选能在较低湿度与不同温度下促进杀虫真菌孢子萌发与侵染、提高杀虫真菌货架寿命的辅助剂。
为杀虫真菌的侵染提供适宜的微环境,并增加真菌源农药的渗透能力和延展能力, 充分发挥其药效。
2论述如何研究开发一种新微生物产物农药?(15)(重点论述种新微生物产物农药从无到有的开发过程,例如活性微生物是如何得到的?得到活性微生物后再如何进行下步的研究?)答:微生物产物农药指以微生物产生的具有农用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开发的农药。
所谓次生代谢物质,其来源和性质与基础代谢产物如核酸、蛋白质等有所不同,是复杂的分支代谢途径的最后产物,大多数不直接参与维持产生者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有关的原始生化过程。
纳米技术在农药剂型改良中的应用

纳米技术在农药剂型改良中的应用一、引言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的加快,农业领域中对于高效、绿色、安全的农药需求日益增长。
然而,传统农药剂型存在着使用效率低、环境友好性差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的需求。
纳米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被广泛应用于农药领域,以改良农药剂型,提高农药的使用效率和环境友好性。
本文将从纳米技术在农药剂型改良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二、纳米技术在农药领域的应用概况1. 纳米技术的特点及优势纳米技术是指对尺寸在1-100纳米范围内的物质进行研究和应用的技术。
纳米技术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如具有高比表面积、较小的尺寸、优异的光电磁性能等。
在农药领域中,纳米技术可以加速农药在作物体内的吸收和转运速度,提高药效,降低用药浓度,减少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2. 纳米技术在农药改良中的应用通过将纳米技术应用于农药领域,可以实现农药的精准释放、缓释控释、增溶增湿、靶向性输送等功能,从而提高农药的利用效率和环境友好性。
目前,纳米农药在抗逆性、生物可降解性、靶向性、持久性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成为农药改良的热点领域。
三、纳米技术在农药剂型改良中的具体应用1. 纳米乳剂农药纳米乳剂是将纳米技术应用于农药乳剂制备中的一种常见形式。
纳米乳剂农药具有优异的分散性和渗透性,可以迅速渗入作物体内,实现快速杀虫、杀菌、除草等目标。
此外,纳米乳剂农药还可以实现药剂的缓释和控释,提高药效持久性,减少药物残留量,避免对环境的污染。
2. 纳米胶体农药纳米胶体农药是将纳米技术与胶体化学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农药剂型。
纳米胶体农药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溶性,可在水中迅速形成纳米尺寸的均匀分散体系,提高农药的利用效率。
此外,纳米胶体农药还可以实现药剂的靶向传递,通过改变载体表面的性质,将农药传递到目标组织和器官,提高农药的生物有效性。
3. 纳米微胶囊农药纳米微胶囊农药是将纳米技术与微胶囊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农药剂型。
农药中间体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概述随着农业的现代化和化肥农药的广泛使用,农药中间体作为农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和发展趋势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分析农药中间体的研究现状,探讨其发展趋势,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2、农药中间体的定义农药中间体是指在农药的生产过程中,用来合成最终农药产品的有机化合物。
农药中间体通常具有特定的化学结构和功能,可以通过合成和改性等手段,转化为最终的农药制剂。
3、农药中间体的分类根据化学结构和用途,农药中间体可以分为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中间体等不同类型。
其中,杀虫剂中间体多为含氮化合物,杀菌剂中间体多为含硫或含氯化合物,除草剂中间体多为含氟化合物。
4、农药中间体的研究现状目前,全球范围内对农药中间体的研究和应用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体系。
在研究方面,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科研机构和企业都投入了大量资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开发。
在应用方面,农药中间体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等领域,为农业的高效、安全生产提供了重要支持。
5、农药中间体的发展趋势随着全球农业的不断发展,农药中间体的研究和应用也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
绿色化合物的研究和开发成为热点,寻求更环保、低毒、高效的农药中间体成为发展方向之一。
生物技术的应用也为农药中间体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利用生物合成和基因工程技术生产农药中间体成为一种新的途径。
另外,随着农药安全性和环保要求的提高,环境友好型农药中间体的研究和应用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6、结语农药中间体作为农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农药中间体的研究和应用将不断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7、农药中间体的研究方法在农药中间体的研究方面,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方法来合成和改进农药中间体的性能。
其中,化学合成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
通过有机合成化学反应,可以构建出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农药中间体。
生物合成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农药缓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

Vol.20 No.2Apr. 2021第20卷第2期2021年4月现代农药Modem Agrochemicals♦综述#专%♦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农药缓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陈 歌,曹立冬!,赵鹏跃,曹 冲,李凤敏,黄啟良!(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北京100193)摘要:近年来,通过先进的功能材料和加工工艺进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农药缓控释制剂的制备,可有效解决该类农药易光解及对水生生物的毒性问题,这已经成为该类农药的研究重点°笔者综述 了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农药的开发研究现状、国内剂型登记情况、缓控释制剂的制备方法、释放机理及其在农药领域的应用状况,探讨了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农药缓控释制剂在农药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旨在为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农药新剂型的研发及减施增效应用 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和理论指导"关键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载体材料;制备方法;缓控释制剂;应用中图分类号:S 4*2.2; TQ 455文献标志码:A doi : 10.3969/j.issn.1671-5284.2021.02.002Research Progress on Sustained and Controlled Release of Strobilurin FungicidesChen Ge, Cao Lidong : Zhao Pengyue, Cao Chong, Li Fengmin, Huang Qiliang N(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193, China)Abstract : In recent years, the preparation of new sustained and controlled release formulations (SCRF) have becomethe focus of research, which aim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strobilurin fungicides mainly including easy photolysis and toxicity to aquatic organisms.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status of strobilurin fungicides, thedomestic registration of formulations, the preparation methods of SCRF, the release mechanisms and application in thefield of pesticide researches. The problems i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SCRF of strobilurin fungicides were discussed,and the application prospects were prospected, aiming at providing certain technical reference and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new formulations of strobilurin fungicides and application with reduced dosage andincreased efficiency.Key words : strobilurin fungicides; carrier material; preparation methods; sustained and controlled release formulation;application甲氧基丙烯酸酯类(strobilurins )物质最早是在 1977年由德国科学家从嗜球果伞(.Strobilurus tena-cellus ) 菌丝体中发现j1k 。
农药制剂工程技术的现状和开发

界 区 区域 布局 设 计 ( 括 各制 剂 单 元 的组 合 包
制 剂工 艺流 程设计 生 产车 问立 体布局 设 计 对 所需 配套 的专 业提 出定量 和 定性 的技 术要
是成 品药 水平 高低 的重要 标 志
是 行 业 ( 企 业 ) 合 技 术 实 力 的 重 要 标 志 或 综
2 1 .o 0 1 1
凿
一
今 日农 药
— —
制剂 研究
年代 中期 ,组织 了实力 雄厚 的专家 队伍 ,多专业 合
作 ,对悬 浮剂 等水基化 农药 剂型从 理论研 究到实 验
工 厂 抗 交 叉 污 染 的 能 力 质 量 的 可 靠 性 及 由工 程 化 水 平 所 提 供 的保
和分隔 )
一
~
~
是一个 跟 时代 同步 发展 的技术 领域 。
一
2 我国农 药 制剂工 程技 术的 现状 .
一
21农 药制 剂 工程 技 术 已成 为我 国农 药 生产技 术链 . 中最 薄弱 的环节
( ) 药 生 产 大 国 与 普 遍 作 坊 式 的 制 剂 生 产 形 1农 成 强 烈 反 差
一
( ) 为 当前 我 国农 药 成 药水 平 提 高 的主 要 技 2成
术 障 碍
一
1 . 剂 工 程 化 技 术 的 研 究 单 元 4制
( ) 为 农 药 成 药 走 向 国 际 市 场 无 法 绕 行 的 鸿 3成
沟, 缺乏 产 品 出 口或来 料加 工 的必备 条件 : 例如
拿 q表 攀
( ) 药制 剂工 厂 的总体 布局设 计 1农
( ) 制 剂生产 界 区 内的产业 化工 程技 术 2 各 ( ) 洁生产 、 全和 三废处 理 3清 安 其 中 , 洁生产 包括 : 清
国家重点研发 种质创新及新品种选育指南

国家重点研发种质创新及新品种选育指南1. 引言1.1 概述种质创新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技术对种子进行改良和优化,以培育出具有更强抗病性、适应性和产量的新品种。
随着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国家对于种质创新及新品种选育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大。
本文将深入探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关于种质创新及新品种选育的指南。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包括引言、种质创新的重要性、新品种选育流程与关键环节、技术手段在新品种选育中的应用以及结论与展望。
通过这些内容来系统地介绍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关于种质创新及新品种选育的相关指南。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了解国家对于种质创新及新品种选育工作的支持政策以及相关科学方法和技术。
同时,通过对不同环节和流程进行详细阐述,希望能够提供一个指导性参考,促进我国农业领域科学研究水平和生产效率的提升。
以上是“1. 引言”部分的内容。
2. 种质创新的重要性2.1 定义与概念种质创新是指通过收集、保育和利用种质资源,通过遗传改良方法和技术来培育出具有优异性状、抗逆性强或者其他特殊特点的新品种。
种质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品质和抗病虫害能力具有极大的意义。
2.2 种质创新对农业发展的意义种质创新在农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种质创新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通过选取具有良好遗传基础的优良材料进行交配与育种,可以获得更好的后代并且增加了植物个体间的遗传多样性,从而提高了农作物的适应力和生产潜力。
其次,种质创新可以提高农作物对环境变化及病虫害等逆境的抵抗能力。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各种疾病和害虫问题日益严重化,培育具有抗逆性强的新品种将成为保障农作物生产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此外,种质创新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优化植物基因组,可以降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农作物品质和安全性,推动绿色农业的发展。
2.3 国家对种质创新的支持政策为了促进种质创新的发展并推动现代农业的进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政策。
农药专用中间体开发与生产方案(一)

农药专用中间体开发与生产方案一、实施背景当前全球农业生产面临着病虫害的严重威胁,而农药是保障农业稳产高产的重要手段。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成为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农药专用中间体作为农药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原料,其开发与生产对于提高农药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二、工作原理农药专用中间体是指用于合成农药的关键中间产物,其工作原理涉及到有机合成化学、农药化学等多个领域。
通过特定的化学反应,将简单的原料转化为具有特定功能的农药中间体,再进一步合成最终的农药产品。
农药专用中间体的开发与生产需要考虑原料的易得性、反应的可行性、产物的纯度等多方面因素。
三、实施计划步骤1. 市场调研与分析:收集国内外农药专用中间体市场信息,分析市场需求、竞争格局与发展趋势。
2. 技术研究与开发:针对目标农药专用中间体,进行合成路线设计与优化,研究反应条件对产物的影响,开发高效、环保的合成方法。
3. 中试放大研究:在实验室研究基础上,进行中试放大研究,验证合成工艺的可行性与稳定性,确定最佳生产工艺参数。
4. 生产线建设与优化:根据中试放大研究结果,设计建设农药专用中间体生产线,进行生产工艺优化与设备改造,提高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
5. 产品推广与市场开拓:积极开展产品宣传与市场推广工作,拓展销售渠道,提高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四、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农药生产企业、化工原料供应商以及从事农药研发的科研机构。
通过本方案的实施,可以提高农药专用中间体的开发与生产能力,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高效、环保的农药产品。
五、创新要点1. 合成路线优化:通过对合成路线的深入研究与设计,开发高效、环保的合成方法,降低生产成本与能源消耗。
2. 绿色生产工艺:采用绿色化学原理,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排放,提高产品质量与环境友好性。
3. 自动化生产技术:引入自动化生产线与智能化控制系统,提高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稳定性。
4. 产品研发与应用拓展:针对市场需求与发展趋势,不断开发新的农药专用中间体产品,拓展应用领域与市场范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农药利弊 利:高效,速效,方便,适应性广,经济效益显著 弊:对非靶标毒害,环境污染,有害生物易产生抗药性,三致,三R 2.30年来农药发展面貌:品种在更新,活性在提高,毒性在降低 3.我国农药发展方针:仿制——以仿为主,仿创并举——自主创新 4.我国农药创制情况:乙蒜素 杀虫双 5.概念设计:概念设计是将合成工艺研究的结果转变为工业化生产开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以工程的观点,收集整理与过程有关的技术资料,加上设计人员的经验等为依据进行设计,指导中试装置设计和中间试验,并对合成工艺不足进行完善。它是实验室工作到工业化生产的飞跃,重点在于经济和技术。 6.初筛分为普筛和定向筛选。可进入复筛的要求:杀虫剂初筛浓度1‰,死亡率>80%,杀菌剂活体测定浓度0.5‰~1‰,防效>65%,离体测定浓度0.05‰~0.1‰,抑制率>80%,除草剂浓度0.75~2.25kg/ha,抑制率>80%,植物生长调节剂0.01‰~0.1‰。 7.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内容:评价入选化合物对环境生物的毒性及其在环境中的残留性、移动性和富集性,预测其对环境的潜在危害,为新农药的开发与安全使用,预防对环境的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8.农药登记时要求有两年四地的残留量测定数据。 9.在课题立项是,要对文献充分调研,是项目具有新颖性,避免重复研究不能取得专利而浪费投资。 10.农药登记包括临时登记、品种登记和补充登记。 11.先导化合物:指通过生物筛选,从众多化合物中发现和选出的具有某种农药活性功能的新化合物,一般具有新颖的化学结构,并有衍生化和改变结构的发展潜力,可以用作起始研究模型经过结构优化,开发出受专利保护的新农药品种。 12.现在新农药开发的重要的前提是考虑其环境相容性,其次是生物活性。 13.先导化合物的意义:可以缩短新农药的开发周期,降低投资,提高成功率,增强抗风险能力。 14.什么是新化合物:未曾用于农药研究开发的化合物。包括全新合成的文献未报道过的新型化合物和未经农药筛选过的已知化合物。 15.新农药分子设计的基本思路必然要以化学和生物学相结合的知识体系为基础。化学角度要考虑化合物分子结构的合理性和合成的可能性,预测理化性质;从生物学角度要考虑化合物对假定靶标可能产生的生物活性,预测生物效应。 16.新农药分子设计的演变 化学方面:早期——引入有毒原子或基团。70年代及以后——以现代有机化学为基础,分子设计中引入极性,电子排布概念,借助计算机实现定量计算及预测化合物性质;生物活性测定水平提高,构效关系定量水平;合成方法引进合成子途径。有经验发展到理论指导方面。近年来——发展到结构/抗性,结构/毒性,结构/环境归趋研究。 生物学方面:早期——分子设计依靠形态学,形态学,生理学研究,依据知识水平低,复杂无法处理,盲目性。近年来——设计思路提高至生化,分子生物学水平,减少盲目性,可进行毒性等研究。 最近,生物学化学结合。 17.先导化合物发现的途径可归纳为四类:随机合成筛选法,类同合成法,天然活性物质模型法和生物合理设计 18.随机合成主要内容包括新化合物分子设计和合成以及生物测定活性。 19.随机合成中,分子设计的重点放在新颖的化学结构及新的分子骨架方面。 20.随机合成中新农药分子设计思路在以下几个领域: ①分子中引入少见元素②设计和合成新的杂环结构③利用有机化工副产物或其他化工行业中间体作为新化合物起始原料④立体化学思路⑤模拟天然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化学结构,通过全合成或半合成进行结构衍生化改变⑥亚结构联结思路。 21.随机合成要求多靶标、全方位的探索生物活性。 22. 类同合成的分子设计思路可分为低层次和高层次层次。 A:低层次的分子设计是保留基本化学结构,只改变个别基因或亚结构,合成同一系列的衍生化合物,从中探寻新品种。 B:高层次的分子设计思路,是对已开发品种的分子结构进行较大改变,包括骨架结构的改变,以谋求新的二次先导化合物,进而开发出新型化学结构的品种。 23. 电子等排体:凡在同一标准的实验系统中能引起相似生化或药理作用的化合物。 24. 生物电子等排体:凡具有相似理化性质且由其产生广泛的相似生物活性的分子或基团。 25. 生物电子等排性:当有机化合物结构中改变某些特定原子间的排列时,由于电子分布或构型仍保持一定的相似性,结果新的骨架结构与原来化合物结构之间仍能具有某些共性,包括生物学性质的相似性。 26. 传统的生物电子等排体包括经典和非经典两大类。 举例:经典和非经典经典的生物电子等排体P30. 27. 类同合成的几种方法(五条即可P33) A:饱和环开裂; B:饱和侧链环合; C:引入或消除双链; D:引入立体结构; F:同系化合物的衍生化; 28.类同合成途径的生物筛选,既可采用随机合成同样的普筛体系,也可采用特定靶标的定向筛选。低层次类同合成采用定向筛选,高层次类同合成采用普筛。 29.为什么要从天然物质中开发农药? 答:一方面,由于合成农药开发途径的成功率不断下降,多年来累计已有数以百万计的合成化合物被筛选过,使得设计新型结构化合物的思路受到很多限制,不得不寻求新的研究途径;另一方面,有关天然物质的基础研究已有长足进展,特别是诸如提取、分离、微量分析和结构鉴定等研究手段有了很大提高,使得天然物质的研究开发有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和先进的实验条件。 30.天然产物的开发利用方式。 答:(1)直接利用:就是在确定药效之后,对产生该物质的生物进行培育良种、大量繁殖、提取有效成分、制剂加工等直接的工业化商品开发。 (2)与人工合成途径相结合:在确定药效之后,将其化学结构作为先导化合物模型,用合成方法进行结构优化研究,以期开发出性能比天然物质更好的新农药。 31.组合化学:是基于新农药创制研究过程中寻找和优化先导化合物必须快速合成并高效筛选大量分子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快速合成大量化合物的新方法。 32.固相载体:固相反应的基础,大多是由不同化合物聚合而成的树脂而制成。 固相载体的要求:A:优良的化学稳定性;B: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C:特定的溶剂选择性。 33.载体连接基要求: A: 与反应物和载体连接时有较高的化学反应性,即易于连接; B:连接反应物和载体之间形成的化学键稳定性,确保后续反应的顺利进行; C:对裂解条件的高度敏感性,最好具有对裂解试剂的专一性,使最终产物顺利完整的从固相载体上解离下来。 34.混合裂分合成法。(P40) 35.高通量筛选体系的建立:包括高容量的化合物品库,自动化的操作系统,高特异性的离体或活体筛选模型,高灵敏度的检测系统,以及高效率的数据处理和管理系统等。 36.高通量筛选常与组合化学、自动化操作系统等技术的有机结合。 37.乙酰胆碱脂酶抑制剂模型模型: 在一定的温度和PH条件下,乙酰胆碱酯酶催化乙酰胆碱水解,通过测剩下的乙酰胆碱量,可知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而测剩下的乙酰胆碱量是在利用其在酸性条件下与羟基、三氯化铁作用生成红棕色,其颜色深浅与剩余乙酰胆碱量成正比,颜色越深,则样品抑制乙酰胆碱脂酶的能力就越高,在A540测光吸收即可。 38.P49几种染色的原理。 39.全细胞测试原理、流程。 甾醇途径的最终产物(麦角瑙醇)对乙酰乙酰辅酶A硫解酶的启动基因有反馈控制作用。因此实验的前期工作是构建报告基因,将乙酰乙酰辅酶A硫解酶的启动基因融合到酿酒酵母全细胞中编码β-半乳糖苷酶的基因上,该启动子也能活化β-半乳糖苷酶基因.将待测化合物与经上述基因修饰的酿酒酵母全细胞及氯苯酚等在微量滴定板上混匀,在控制条件下反应一定时间,最后通过分光光度计检测。 40.生物筛选作用。 ①从供试化合物中发现生物活性,为新药的合成导向 ②对新化合物的效力和应用前景作出综合评价 ③为新农药开发提供毒理学数据,作为新化合物选型的重要参考 41.农药生物筛选包括三个层次:室内生物测定、盆栽药效试验、田间药效试验。 42.生物筛选应包含有效物质和安全物质的筛选制度两个方面。 43.生态筛选:以环境中的有益生物作为筛试对象,主要是观察农药使用后对有益生物是否有伤害作用,包括喷散过程中的直接伤害作用以及由于农药污染了环境对有益生物的间接伤害作用。 44.靶标和易损点 有机磷,氨基甲酸酯靶标为乙酰胆碱酯酶,鱼藤酮,磷化氢等以线粒体呼吸酶系统为靶标 氟化物以三羧酸循环为靶标,有机硫,克菌丹等以糖代谢系统为靶标,灭幼脲以几丁质合成系统。P54 45.天然产物农药和化学合成农药的本质区别: 化学合成农药 分子结构是人工化学反应合成 分子结构是认为设计 天然产物农药 生物自身一系列生化反应途径合成 分子结构是长期进化形成的 46.发现有价值的微生物应该从植物内生菌和极端环境放线菌中筛选。 47.植物内生菌:是指在植物中度过全部或近乎全部生活周期而不使寄生表现出任何症状的一类微生物,是植物微生态系统中的天然组成成分。 48.极端环境下放线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类群: A:能够生活在极端温度条件下的放线菌(嗜热菌和嗜冷菌) B:极端PH条件下的放线菌(嗜碱菌和嗜酸菌) C:极端高盐浓度下的放线菌(嗜盐菌) 49.高产菌株的选育: A:紫外诱变;B:亚硝弧诱变;C:微波诱变;D:超声波诱变;F:原生质体融合选育 50.先导条件: 1、较高生物活性; 2、易于人工合成; 3、结构改造的潜力大 51.如何从天然产物中发现先导化合物? 52.QSAR理论? 答:主要采用数据统计的方法研究化合物的生物活性与化学结构之间的变化规律,并用一定的数学模型来概括和表达构效关系的量变规律。P60 53.药效构象:药物分子在与受体相结合时所采取的空间构象。当药物与受体作用时其与受体生物大分子活性部位结合时的构象,不一定是全局极小构象,只是某一低能构象。 54.重组病毒主要从外源基因的插入和缺失两方面入手。 55.Bt杀虫机理,及高选择性的原因 杀虫机理:Bt毒素进入昆虫体内之后,首先在昆虫中肠碱性环境下打开肽键中的二硫键及分子中的盐键成为原毒素,原毒素再经中肠蛋白酶水解释放出单毒素。毒素与中肠上皮细胞刷状缘膜囊上的受体结合。紧接着受体钙调素使毒蛋白原毒素孔道δ-内毒素蛋白发生寡聚化,进一步